第十一章 非营养物质代谢
南京中医药大学生物化学复习资料教材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等电点:在某一PH溶液中,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同,其净电荷为零,此溶液的PH值即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N-端到C-端氨基酸排列顺序。
由肽键维持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
由氢键维持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aa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
由氢键、盐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以及二硫键维持。
4.变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像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变性。
5.中性溶液中带正电的氨基酸(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6.中性溶液中带负电的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增色效应:DNA变性后,双链螺旋被破坏,分子内部的碱基暴露,DNA在260nm处紫外吸收增强。
2.Tm值:指使50%的DNA变性,也就是A260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
3.DNA的一级结构:核苷酸自5’端至3’端的碱基排列序列。
4.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DNA由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单链组成,反向平行,直径2.73nm,螺距3.54nm;核糖与磷酸在外侧;DNA双链间形成互补碱基对)由疏水堆积力和氢键维持5.DNA的三级结构:超螺旋结构(原核:环状;真核:核小体为基本单位)6.tRNA含有多种稀有碱基,tRNA含有茎环结构,二级结构似三叶草(氨基酸臂、反密码环、二氢尿嘧啶环、T-Ψ环、额外环),三级结构是倒L形。
第三章酶1.全酶: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结合在一起成为全酶。
2.辅酶:凡是酶蛋白结合疏松,可以用透析或超滤除去的称辅酶。
3.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易用透析或超滤除去的称辅基。
4.同工酶: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生物化学-第十一章-物质代谢调节控制
一、酶活性的调节
A
B
E1
C E2
D E3
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关键酶或限速酶
酶结构调节 酶数量调节 (快速调节) (迟缓调节)
1、变构调节
活性中心
代谢物
非共价键
E
别位
变构酶 E 酶结构发生改变
变构效应剂
变构激活剂 变构抑制剂
酶活性↑ 酶活性↓
变构调节的生理意义
① 代谢终产物反馈抑制 (feedback inhibition) 反应途径中的酶,使代谢物不致生成过多 。
呼吸链 蛋白质合成 尿素合成 三羧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 血红素合成 蛋白质降解 核酸合成
分布区域 线粒体 核糖体 胞浆、线粒体 线粒体 线粒体 胞浆、线粒体 溶酶体、蛋白酶体 细胞核
• 多酶体系的隔离分布:使物质代谢互不干扰
酶活性的调节方式: 1、快速调节,也叫酶活性调节。
2、迟缓调节,也叫酶含量调节。
• 受体分类
按受体在细胞的部位不同,分为:
Ι 膜受体 Ⅱ 细胞内受体
细胞膜受体和细胞内受体
细胞膜受体的类型 1.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2. G蛋白偶联受体 3. 酶偶联受体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
G蛋白
全称:鸟苷酸结合蛋白 特点: ① 由a、b、g亚基组成的异聚体; ②具有GTP酶(GTPase)的活性,能结合GTP或GDP; ③ 其本身的构象改变可活化效应蛋白。
乙酰CoA
乙酰CoA羧化酶
丙二酰CoA
长链脂酰CoA
②变构调节使能量得以有效利用,不致浪费。
+ 糖原合酶
G-6-P –
糖原磷酸化酶
促进糖的储存
抑制糖的氧化
2、共价修饰
非营养物质代谢s课件
谢性疾病。
神经性疾病
02
某些非营养物质代谢异常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如帕
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免疫性疾病
03
非营养物质代谢与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密切相关,异常代谢可
能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药物吸收与分布
非营养物质代谢影响药物 的吸收和在体内的分布, 从而影响药物疗效。
药物转化与排泄
来源
03
环境
生产和生活活动
消费品
非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环境,如空气、水、 土壤和食物中的污染物。
工业生产、农业活动、交通等产生大量的 非营养物质。
化妆品、清洁剂、家具等消费品中含有的 化学物质。
摄入量与摄入方式
摄入量
不同个体和地区的非营养物质摄入量 存在差异。
摄入方式
非营养物质可通过吸入、食入和皮肤 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
饮食量
摄入的食物量也会影响非营养物质代谢。过饱或过饿都可能导致代谢异 常。
03
饮食频率
饮食频率对非营养物质代谢也有影响,频繁进食可以促进代谢,而长时
间禁食可能导致代谢减缓。
运动调节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非营养物质代谢速率,如跑步、游泳等。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从而提高非营养物质代谢速率。
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训练可以改善关节活动度,从而影响非营养物质代谢。
药物调节
药物种类
某些药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非营养物质代谢, 如抗生素、降糖药等。
药物剂量
药物剂量对非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非常大,剂量 过小或过大都可能导致代谢异常。
药物使用频率
长时间或频繁使用药物也可能影响非营养物质代 谢。
生化 填空题
第十章核苷酸代谢1.体内脱氧核苷酸是由__核糖核苷酸__直接还原而生成,催化此反应的酶是__核糖核苷酸还原酶__酶。
2.在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中最重要的调节酶是_磷酸核糖_酶和__焦磷酸激__酶。
3.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症的原理是由于其结构与次黄嘌呤相似,并抑制_黄嘌呤氧化_酶的活性。
4.氨甲喋呤(MTX)干扰核苷酸合成是因为其结构与_叶酸_相似,并抑制_二氢叶酸还原_酶,进而影响一碳单位代谢。
5.核苷酸抗代谢物中,常见的嘌呤类似物有_6-巯基嘌呤(6MP)_;常见的嘧啶类似物有_5-氟尿嘧啶(5-Fu)_。
6.人体内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是_尿酸_,与其生成有关的重要酶是_黄嘌呤氧化酶_。
7.体内ATP与GTP的生成交*调节,以维持二者的平衡。
这种调节是由于:IMP→AMP需要_GTP_;而IMP→GMP需要_ATP_。
第十一章非营养物质代谢1.阻塞性黄疸患者血中以_结合_胆红素升高为主,范登堡试验_直接反应阳性_,尿中_无_胆红素,粪便颜色_加深_。
2.溶血性黄疸患者血中以_未结合_胆红素升高为主,范登堡试验_间接反映阳性_;尿中_无_胆红素,粪便颜色_加深_。
3.生物转化过程的第一相反应最主要的反应类型是氧化反应。
4.生物转化过程的第二相反应中,主要结合反应的物质有UDPGA、PAPS。
5.胆汁酸的功能为促进脂类消化吸收和维持胆汁稳定。
第14章DNA的合成1.DNA复制时,连续合成的链称为前导链;不连续合成的链称为随从链。
2.DNA合成的原料是_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_;复制中所需要的引物是_RNA_。
3.DNA的半保留复制是指复制生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中,各有一条链是_来自亲代DNA_,另有一条链是_新合成的_。
4. 所有冈畸片段的延伸都是按_5’→3’_方向进行的。
5. 每个冈畸片段是借助于连在它的_5’_末端上的一小段_RNA_ 为引物而合成的。
,6. 引物酶与转录中的RNA聚合酶之间的差别在于它对_利福平_不敏感,并可以_dNTP_作为底物。
2009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第一单元)
1.(单选题)《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因考核不合格者被责令暂停执业活动3~6个月,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期满后仍然不合格者,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其(2009-1-1)A.变更注册B.不予注册C.重新注册D.注销注册E.暂缓注册答案:D考点:第十八章卫生技术人员法律制度2.(单选题)某医院未经批准新设医疗美容科,从外地聘请了一位退休外科医师担任主治,该院行为性质属于(2009-1-2)A.非法行医B.超范围行医C.正常医疗行为D.特殊情况E.开展新技术答案:B考点:第十八章卫生技术人员法律制度3.(单选题)某人群随着对环境有害物质暴露的增加,所引起的具有某种生物效应的人数随着变化的现象,为(2009-1-3)A.时间-效应关系B.剂量-效应关系C.时间-反应关系D.剂量-反应关系E.剂量-发病关系答案:D考点:第十七章环境卫生4.(单选题)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的权利是(2009-1-4)A.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定B.关心、爱护、尊重患者C.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业务水平D.依法获得酬劳E.宣传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保健教育答案:D考点:第十八章卫生技术人员法律制度5.(单选题)已知某病患者8人的潜伏期(天)分别是6,8,8,10,12,15,16,17,平均潜伏天数(2009-1-5)A.8B.10C.11D.12E.15答案:C考点:第三章流行病学资料的来源与疾病分布6.(单选题)可引起爆发的是(2009-1-6)A.接触传播B.诊疗手术传播C.水和食物传播D.各种药剂传播E.虫媒传播答案:C考点:第一章总论7.(单选题)医患关系是一种(2009-1-7)A.主从关系B.商品关系C.信托关系D.单纯的技术关系E.陌生人关系答案:C考点:第六章医患关系伦理8.(单选题)典型的矽肺最重要和最常见的X线表现(2009-1-8)A.肺纹理增多,增粗B.肺的阴影增大C.密度较高的圆形和类圆形的阴影D.胸膜粘连和肥厚E.弥漫性肺气肿答案:C考点: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9.(单选题)下列方法,属于精神分析治疗常用的是(2009-1-9)A.系统脱敏B.厌恶治疗C.患者中心D.催眠治疗E.自由联想答案:E考点:第十八章心理治疗10.(单选题)关于医学实践与医学伦理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2009-1-10)A.医学实践是医学伦理学的理论指导B.医学实践是医学伦理学的基础C.医学实践是医学伦理学的动力D.医学实践是医学伦理学的目的E.医学实践是检验医学伦理学的唯一标准答案:A考点:第五章医德基本范畴11.(单选题)在通常状况下手术治疗前最重要的伦理原则是(2009-1-11)A.检查周全B.知情同意C.减轻病人的疑惑D.安慰家属E.决定手术方式答案:B考点:第八章临床常规诊治伦理12.(单选题)《突发公并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做到(2009-1-12)A.早发现,早观察,早治疗,早康复B.早报告,早观察,早治疗,早康复C.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D.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康复E.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答案:C考点:第十二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13.(单选题)癌症的易感性格为(2009-1-13)A.A型行为B.B型行为C.C型行为D.D型行为E.A+C型行为答案:C考点:第七章心身疾病14.(单选题)医师何某在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后的一年里,擅自从事婚前医学检査、遗传病诊断和产前诊断,虽经卫生行政部门制止,仍不改正,并又施行终止妊娠手术。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等电点PI: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
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肽键(pep-tidebond):是由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
3.肽单元(pep-tide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1、C、O、N、H、C2位于同一平面,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所谓的肽单元4.模体(motif):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称为模体.5.结构域(domain):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常可折叠成多个结构较为紧密且稳定的区域,并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6.亚基(ub-unit):许多功能性蛋白质分子含有2条或2条以上多肽链。
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ub-unit)第二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1.核酸(nucleicacid):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2.开放阅读框:位于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称为开放阅读框,决定了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第三章酶1.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
2.酶的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特异地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具有特定三维结构的区域。
3.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4.别构调节: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别构调节。
第六章糖代谢1糖异生(gluconeogenei):非糖化合物(乳糖、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2有氧氧化:机体利用氧将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反应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o某idation)是体内糖分解供能的主要方式。
第十一章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编写)
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第一节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一、糖、脂、蛋白质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二、糖、脂、蛋白质及核酸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节物质代谢的调节一、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二、激素水平的代谢调节三、整体水平的代谢调节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与代谢调节是生命存在的三大要素。
生命体都是由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大类基本物质和一些小分子物质构成的。
虽然这些物质化学性质不同,功能各异,但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影响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彼此交织在一起的。
机体代谢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生命之所以能够健康延续,并能适应千变万化的体内、外环境,除了具备完整的糖、脂类、蛋白质与氨基酸、核苷酸与核酸代谢和与之偶联的能量代谢以外,机体还存在着复杂完善的代谢调节网络,以保证各种代谢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节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一、糖、脂、蛋白质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糖类、脂类及蛋白质都是能源物质均可在体内氧化供能。
尽管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的代谢途径各不相同,但乙酰CoA是它们代谢的中间产物,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是它们代谢的共同途径,而且都能生成可利用的化学能ATP。
从能量供给的角度来看,三大营养物质的利用可相互替代。
一般情况下,机体利用能源物质的次序是糖(或糖原)、脂肪和蛋白质(主要为肌肉蛋白),糖是机体主要供能物质(占总热量50%~70%),脂肪是机体储能的主要形式(肥胖者可多达30%~40%)。
机体以糖、脂供能为主,能节约蛋白质的消耗,因为蛋白质是组织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
由于糖、脂、蛋白质分解代谢有共同的代谢途径限制了进入该代谢途径的代谢物的总量,因而各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又相互制约,并根据机体的不同状态来调整各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代谢速度以适应机体的需要。
若任一种供能物质的分解代谢增强,通常能代谢调节抑制和节约其它供能物质的降解,如在正常情况下,机体主要依赖葡萄糖氧化供能,而脂肪动员及蛋白质分解往往受到抑制;在饥饿状态时,由于糖供应不足,则需动员脂肪或动用蛋白质而获得能量。
大学课程第十一章 非营养物质代谢课件
目录
目录
(四)结合反应是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
结合对象: 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药物、毒物
或激素等均可发生结合反应。 结合物:
葡糖醛酸、硫酸、乙酰基、谷胱甘肽、 甲基、甘氨酸等物质或基团。
目录
1.葡糖醛酸结合是最重要、最普遍的结 合反应
葡糖醛酸基的直接供体
——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UDPGA)
目录
二、生物转化的意义
➢生物转化可对体内的大部分非营养物质进行代 谢转化,使其生物学活性降低或丧失(灭活), 或使有毒物质的毒性减低或消除(解毒)。
➢通过生物转化作用可增加这些非营养物质的水 溶性和极性,从而易于从胆汁或尿液中排出。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detoxification) (苯丙芘、环磷酰胺、水合氯醛等)
硫酸供体: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 PAPS)
产物:羟化物或环氧化物 举例:
NH 2
HO
NH 2
苯胺
对氨基苯酚
目录
意义:加单氧酶系的羟化作用不仅增加药物或毒物的水 溶性,有利于排泄,而且还参与体内许多重要物质的羟 化过程。
• 维生素D3羟化成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维生素 1, 25,(OH)2D3
• 胆汁酸和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的羟化作用
• 黄曲霉素B1经加单氧酶作用生成致癌物质
目录
ADH与MEOS之间的比较
ADH
肝细胞内定位
胞液
底物与辅酶
乙醇、NAD+
对乙醇的 Km值 2mmol/L
乙醇的诱导作用 无
与乙醇氧化相关的 氧化磷酸化释能 能量变化
MEOS 微粒体 乙醇、NADPH、O2 8.6mmol/L 有 耗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非营养物质代谢一、内容提要肝是人体多种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它不仅在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维生素、激素等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参与体内的分泌、排泄、生物转化等重要过程。
(一)肝的物质代谢特点1.肝的糖、脂类、蛋白质代谢特点(1)糖代谢肝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与糖异生作用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确保全身各组织,特别是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
(2)脂类代谢肝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肝将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以协助脂类物质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肝是进行脂肪酸β–氧化、脂肪合成、改造及合成酮体的主要场所;肝是合成磷脂、胆固醇、脂肪酸的重要器官,并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到脂肪组织储存或其它组织利用。
(3)蛋白质代谢肝在人体蛋白质合成、分解和氨基酸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除γ-球蛋白外,几乎所有的血浆蛋白质均来自肝,包括全部的清蛋白、部分球蛋白、大部分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多种结合蛋白质和某些激素的前体等;肝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代谢酶类,氨基酸在肝内进行转氨基作用、脱氨基作用和脱羧基作用;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主要在肝生成尿素。
2.肝在维生素、激素代谢的特点(1)维生素代谢肝在维生素的吸收、储存、运输及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肝是人体内含维生素A、K、B1、B2、B6、B12、泛酸与叶酸最多的器官;肝可将很多B族维生素转化为相应辅酶或辅基。
(2)激素代谢许多激素在发挥其作用后,主要在肝内被分解转化、降低或失去其生物活性,此过程称为激素的灭活。
(二)肝的生物转化1.生物转化的概念非营养物质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使其毒性降低、水溶性和极性增强或活性改变,易于排出体外的这一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作用。
2.生物转化的物质①内源性:系体内物质代谢产物,如氨、胺、胆红素等,以及发挥作用后有待灭活的激素、神经递质等;②外源性:系有外界进入体内的各种异物,如药物、毒物、色素、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物等。
3.生物转化的特点①多样性和连续性,即一种物质在体内可进行多种生物转化反应,且各种反应又可按一定顺序进行;②解毒与致毒的双重性,经过生物转化作用,有的毒性减弱或消失(解毒作用),有少数物质的毒性反而出现或增加(致毒作用)。
4.生物转化的类型主要有两项反应,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存在于微粒体的加氧酶系,其特点是可被诱导生成,其意义是参与药物和毒物的转化;第二相反应称为结合反应,是体内重要的生物转化方式,主要与葡糖醛酸、硫酸、和乙酰基等结合,以葡糖醛酸结合反应最普遍。
5.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生物转化作用存在着个体差异,常受年龄、性别、诱导物及肝功能等诸多体内、外因素的影响。
(三)胆汁酸代谢1.初级胆汁酸胆固醇在肝细胞中经一系列酶的催化转变生成的胆汁酸称为初级胆汁酸,7α–羟化酶是胆汁酸生物合成的主要限速酶,受胆汁酸浓度的负反馈调节。
初级胆汁酸包括游离型胆汁酸(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和结合型胆汁酸(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
2.次级胆汁酸结合型初级胆汁酸随胆汁排泌入肠道后,再在肠菌酶的作用下,使7位脱羟基,胆酸转变为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转变为石胆酸,即游离型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结合型次级胆汁酸,即甘氨脱氧胆酸和牛磺脱氧胆酸。
3.胆汁酸的肠肝循环由肠道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重新回到肝,在肝细胞内,将游离型胆汁酸再重新合成为结合胆汁酸,并同新合成的结合胆汁酸一同再随胆汁排入肠道,这一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4.胆汁酸的功能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抑制胆汁中胆固醇的析出等。
(四)血红素代谢1.血红素的生物合成合成血红素的基本原料是甘氨酸、琥珀酰辅酶A和Fe2+,合成的起始和终止阶段均在线粒体,而中间阶段在细胞液中进行;ALA合酶是血红素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
ALA合酶受血红素的反馈调节;其它影响该酶的因素有促红细胞生成素、某些类固醇激素、杀虫剂、致癌物及药物等。
2.血红素的分解代谢(1)血红素的分解代谢在体内分解代谢的主要产物是胆色素,它包括胆绿素、胆红素、胆素原和胆素等;其中以胆红素为主。
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衰老的红细胞。
(2)胆红素的运输胆红素形成后进入血液,由于其呈亲脂、疏水的性质,对血浆清蛋白具有极高的亲和力,所以在血液中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此时的胆红素与偶氮试剂起间接反应,被称为间接胆红素,由于未与葡糖醛酸结合,又被称为未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与清蛋白的紧密结合不仅增加了胆红素的水溶性,有利于运输;而且还限制了胆红素自由通过各种生物膜,使其不致对组织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3)胆红素在肝细胞的代谢在肝血窦中胆红素与清蛋白分离,并迅速被肝细胞摄取。
进入肝细胞后与胞浆中配体蛋白—Y蛋白和Z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进入滑面内质网,在葡糖醛酸基转移酶催化下与葡糖醛酸结合,生成葡糖醛酸胆红素,这种胆红素与偶氮试剂直接反应,所以被称为直接胆红素或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溶性强,可随尿排出体外,也有利于随胆汁排泄。
(4)胆素原的肠肝循环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后,在肠道细菌作用之下先脱去葡糖醛酸基,再逐步还原成无色的胆素原族化合物。
大部分胆素原随粪便排出体外。
少部分胆素原在肠道中经门静脉重吸收入肝,入肝后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小部分进入体循环经肾随尿排出。
随粪便和尿液排出的胆素原接触空气后被氧化为黄褐色的胆素。
(5)黄疸凡能引起体内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转化、排泄过程发生障碍均可引起血浆胆红素浓度升高,称高胆红素血症。
胆红素为金黄色物质,过量的胆红素扩散进入组织引起皮肤、粘膜、巩膜黄染的现象称为黄疸。
可将黄疸分为三类: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二、学习要求(一)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掌握肝在糖、脂、蛋白质及维生素和激素代谢中的特点。
熟悉肝在解剖结构和组织结构特点。
了解肝功能受损时物质代谢紊乱的表现。
(二)肝的生物转化作用掌握生物转化的概念及特点。
熟悉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了解影响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
(三)胆汁酸的代谢掌握胆汁酸合成的原料、种类、关键酶及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熟悉胆汁酸的排泄及胆汁酸盐的功能。
了解胆汁酸的代谢调节(四)血红素代谢掌握血红素合成的原料及关键酶。
熟悉血红素合成的调节。
了解血红素生物合成的过程。
(五)胆红素的代谢掌握胆红素的主要来源和生成过程,胆红素在血浆中的运输,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在肠道内的转变,胆素原的肠肝循环,未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的区别。
熟悉高胆红素血症、三种黄疸的类型及其胆色素代谢特点。
了解三种黄疸的病因及血、尿、粪便检查的意义。
三、难点解析(一)胆红素的来源和种类按其来源不同可将胆汁酸分为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亦可按其结构分为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这两类胆汁酸的合成部位、原料、特点等见表:胆汁酸的来源和种类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直接原料胆固醇初级胆汁酸合成场所肝细胞肠道特点7α-羟化7α-脱羟游离型胆酸、鹅脱氧胆酸脱氧胆酸、石胆酸结合型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黄鹅脱氧胆酸(二)三种黄疸的鉴别:指标正常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1mg∕dl >1mg∕dl >1mg∕dl >1mg∕dl 结合胆红素极少↑↑↑未结合胆红素 0~0.7mg∕dl ↑↑↑尿三胆尿胆红素—— ++ ++尿胆素原少量↑↓不一定尿胆素少量↑↓不一定粪胆素原 40~280mg∕24h↑↓或—↓或正常粪便颜色正常深变浅∕陶土色变浅或正常四、复习测试(一)名词解释1.生物转化2.结合胆汁酸3.初级胆汁酸4.次级胆汁酸5.胆汁酸的肠肝循环6.未结合胆红素7.结合胆红素8.胆色素的肠肝循环9.黄疸(二)选择题A型题1.长期饥饿时肝进行的主要糖代谢途径是:A.肌糖原的分解B.肝糖原的分解C.糖的异生作用D.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E.酮体的利用率升高2.下列哪些不是肝具备的功能:A.储存糖原和维生素B.合成尿素C.进行生物氧化D.合成消化酶E.合成清蛋白3.下列哪种维生素在肝中储存最多:A.维生素D B.维生素PP C.维生素CD.维生素B E.维生素A4.肝受损,血中蛋白质的主要改变是:A.清蛋白含量升高B.球蛋白含量下降C.清蛋白含量下降,球蛋白含量相对升高D.清蛋白含量升高,球蛋白含量下降E.清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均正常5.人体合成胆固醇最多的器官是:A.脾B.肝C.肾D.肺E.肾上腺6.肝细胞微粒体中最重要的氧化酶系是:A.单胺氧化酶B.加单氧酶C.醇脱氢酶D.醛脱氢酶E.以上都不是7.所有的非营养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后:A.毒性降低B.毒性增强C.水溶性降低D.水溶性增强E.脂溶性增强8.有关生物转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进行生物转化最重要的器官是肝B.可以使脂溶性强的物质增加水溶性C.有些物质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即可以排出体外D.有些必须和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才能排出体外E.经过生物转化有毒物都可以变成无毒物9.肝病患者出现肝掌、蜘蛛痣是因为:A.胰岛素灭活减弱B.雌激素灭活降低C.雄激素灭活减低D.雌激素灭活增高E.醛固酮灭活增高10.在肝生物转化的结合反应中,最常见的是:A.与硫酸结合B.与甲基结合C.与GSH结合D.与葡糖醛酸结合E.与乙酰基结合11.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转化的第一相反应:A.氯霉素在硝基还原酶的作用下被还原失效B.普鲁卡因在酯酶的作用下水解,作用消失C.苯巴比妥在加单氧酶作用下羟化,作用消失D.非那西丁在加单氧酶作用下羟化,极性增加E.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由胆道排泄12.不在肝进行生物转化的物质是:A.类固醇激素B.胆红素C.胺类D.酮体E.药物13.肝进行生物转化时葡糖醛酸的活性供体是:A.GA B.UDPGA C.ADPGA D.UDPG E.CDPGA 14.在生物转化中,催化醇生成醛的酶是:A.加单氧酶系B.醇脱氢酶C.醛脱氢酶D.单胺氧化酶E.水解酶15.下列哪种物质是肝细胞特异合成的:A.ATP B.蛋白质C.糖原D.尿素E.脂肪16.肝生物转化作用:A.只包括氧化和还原反应B.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C.与生物氧化同义D.有大量能量生成E.即为激素的作用17.下列哪种物质不参与肝生物转化反应:A.结合反应B.氧化反应C.水解反应D.还原反应E.脱羧反应18.加单氧酶体系主要存在于:A.线粒体B.微粒体C.细胞膜D.细胞浆E.细胞核19.关于磺胺类药物在肝的灭活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灭活反应是乙酰化反应B.灭活生成物溶解度升高C.灭活生成物易在碱性尿中析出D.通过硫酸结合反应而灭活E.服用磺胺类药物应避免与碱性药物共用20.合成酮体的主要器官是:A.红细胞B.脑C.骨骼肌D.肝E.肾21.在肝中转变成辅酶Ⅰ和辅酶Ⅱ的维生素是:A.维生素PP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CD.叶酸E.维生素B622.仅在肝合成的物质是:A.胆固醇B.糖原C.氨基酸D.酮体E.脂肪酸23.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初级胆汁酸:A.胆酸B.脱氧胆酸C.甘氨胆酸D.鹅脱氧胆酸E.牛磺胆酸24.下列有关胆汁酸盐的叙述错误的是:A.脂类吸收中的乳化剂B.在肝由胆固醇转变生成C.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D.胆色素代谢的产物E.经过肠肝循环被再利用25.胆汁酸生成的限速酶是:A.1α–羟化酶B.24–羟化酶C.25–羟化酶D.7α–羟化酶E.HMG–COA还原酶26.胆汁固体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A.胆固醇B.胆色素C.脂类D.磷脂E.胆汁酸盐27.胆固醇是下列哪种物质的前体:A.维生素E B.维生素K C.胆色素D.肾上腺素E.胆汁酸28.对胆汁酸描述错误的是:A.能使脂类在水中乳化B.构成疏水、亲水两个侧面C.疏水基团位于分子内部,表现出亲水性D.能降低油水之间的表面张力E.疏水基团是甲基与烃核29.关于血红素的合成哪项是错误的:A.合成血红素的关键酶是ALA合酶B.合成起始和完成均在线粒体C.血红素合成的基本原料是甘氨酸、琥珀酰CoA和铁D.血红素主要在成熟的红细胞中合成E.血红素与珠蛋白螯合为血红蛋白30.血红素合成体系中限速酶是:A.ALA合酶B.ALA脱水酶C.胆色素原脱氨酶D.氧化酶E.铁离子螯合酶31.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在下列那个器官生成:A.肝B.肺C.肾D.胰E.小肠32.不属于铁卟啉化合物的是:A.血红蛋白B.肌红蛋白C.细胞色素D.清蛋白E.过氧化氢酶33.能合成血红素的细胞是:A.白细胞B.血小板C.红细胞D.网织红细胞E.以上都不能合成34.ALA合酶发挥作用的部位是:A.微粒体B.内质网C.线粒体D.溶酶体E.细胞核35.下列有关胆红素的说法哪一种是错误的:A.在肝细胞内主要与葡糖醛酸结合B.在血中主要以清蛋白—胆红素复合体形式运输C.由肝内排出是复杂的耗能过程D.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合成是在肝细胞溶酶体内进行的E.未结合胆红素具有亲脂疏水的的特性36.正常人血清中的胆色素主要为:A.结合胆红素B.未结合胆红素C.胆绿素D.胆素原E.胆素37.与胆红素发生结合反应的主要物质是:A.甲基B.乙酰基C.甘氨酸D.谷胱甘肽E.葡糖醛酸38.催化葡糖醛酸胆红素生成的酶是:A.葡糖醛酸基合成酶B.葡糖醛酸基氧化酶C.葡糖醛酸基还原酶D.葡糖醛酸基结合酶E.葡糖醛酸基转移酶39.胆红素在小肠被还原成:A.粪胆素B.胆素原C.胆绿素D.血红素E.胆汁酸40.阻塞性黄疸的原因是:A.大量红细胞被破坏B.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大C.肝细胞内胆红素代谢障碍D.肝内外胆道阻塞E.以上都不对41.正常人粪便中主要色素是:A.粪胆素原B.胆红素C.胆绿素D.胆素原E.粪胆素42.溶血性黄疸的原因是:A.大量红细胞被破坏B.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大C.肝功能下降D.肝内外胆道阻塞E.以上都不对43.肝细胞性黄疸的原因是:A.大量红细胞被破坏B.肝细胞被破坏C.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增强D.摄取胆红素的能力增强E.以上都不对44.巴比妥药物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浓度是由于:A.药物增加了它的水溶性有利于游离胆红素从尿中排出B.诱导肝细胞内载体Z-蛋白合成C.诱导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合成D.激活Y蛋白的合成E.与血浆清蛋白竞争结合45.胆红素进行生物转化的实质是与下列哪种物质结合,增加其水溶性:A.z蛋白结合B.Y蛋白结合C.葡糖醛酸结合D.葡糖结合E.清蛋白结合46.胆色素不包括:A.胆红素B.胆绿素C.细胞色素D.胆素原E.胆素47.有关肝在维生素代谢作用的描述中哪项有错误:A.肝是储存维生素的重要器官B.肝分泌胆汁酸为吸收脂溶性维生素所必需C.脂肪吸收不良时肝脂溶性维生素储存量下降D.肝病的出血倾向与维生素K作用延长有关E.肝病的出血倾向与维生素K吸收减少有关48.关于胆素原描述错误的是:A.可以被肠粘膜重吸收B.没有颜色C.氧化后生成胆素D.在肝由胆红素还原生成E.包括中胆素原、粪胆素原和尿胆素原49.下列哪种物质不是铁卟啉化合物:A.血红蛋白B.肌红蛋白C.清蛋白D.细胞色素E.过氧化氢酶50.关于血浆胆红素描述不正确的是:A.脂溶性有毒物B.正常多为结合胆红素C.正常多为未结合胆红素D.正常人血浆胆红素甚微E.未结合胆红素与清蛋白结合51.关于胆素描述错误的是:A.新生儿肠道细菌少,粪便呈现桔黄色B.尿胆素是尿的主要色素C.粪胆素原是粪便的主要色素D.在肠道下段生成E.胆道完全梗阻时,粪便呈灰白色52.对未结合胆红素的错误描述是:A.与清蛋白结合B.与葡糖醛酸结合C.不能随尿排出D.间接反应胆红素E.与重氮试剂反应缓慢53.对结合胆红素的错误描述是:A.直接胆红素B.肝胆红素C.重氮试剂反应直接阳性D.能通过细胞膜对其有毒性作用E.能随尿排出54.导致尿胆素原排泄减少的原因是:A.胆道梗阻B.溶血C.肠梗阻D.肝细胞性黄疸E.以上都不是55.结合胆红素是:A.胆红素—BSP B.胆红素—Y蛋白C.胆红素—Z蛋白D.葡萄糖醛酸胆红素E.胆素原56.肝细胞内胆红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A.胆红素—Y蛋白B.胆红素—Z蛋白C.胆红素—阴离子D.胆红素—清蛋白E.游离胆红素57.肠内细菌作用的产物是:A.胆酸B.鹅脱氧胆酸C.胆红素D.胆绿素E.胆素原58.阻塞性黄疸患者,偶氮试验为:A.直接反应阳性B.直接反应阴性C.双向反应阳性D.双向反应阴性E.直接反应阳性,间接反应强阳性59.血液中胆红素的主要运输形式是:A.胆红素—Y蛋白B.胆红素—Z蛋白C.胆红素—阴离子D.胆红素—清蛋白E.游离胆红素60.阻塞性黄疸患者,尿中主要的胆红素是:A.胆红素—Y蛋白B.胆红素—Z蛋白C.结合胆红素D.胆红素—清蛋白,E.游离胆红素61.下列那种物质对血红素的合成起反馈抑制作用:A.血红蛋白B.ALA C.线状四吡咯D.血红素E.尿卟啉原62.ALA合酶的辅酶是:A.维生素B12B.维生素B2 C.维生素B6D.维生素pp E.生物素63.下列那种物质不与胆红素竞争结合清蛋白:A.磺胺类B.NH3C.胆汁酸D.脂肪酸E.水杨酸64.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尿胆红素阴性,尿、粪胆素原明显增多,出现黄疸的原因有可能是:A.肝硬化B.胰头癌C.急性溶血性黄疸D.急性肝炎E.胆结石65.阻塞性黄疸时与重氮试剂反应为:A.直接反应阴性B.直接反应阳性C.直接反应阴性,间接反应阳性D.双相反应阴性E.双相反应阳性66.胆色素的产生、转运和排泄所经过的基本途径是:A.肝→血液→胆道→肠B.血液→胆道→肝→肠C.单核吞噬细胞→血液→肝→肠D.单核吞噬细胞→肝→血液→肠E.肝→单核吞噬细胞→血液→肠67.关于胆汁酸错误叙述的是:A.在肝内由胆固醇合成B.为脂类吸收中的乳化剂C.能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D.是胆色素的代谢产物E.能经肠肝循环被重吸收68.结合胆汁酸不包括:A.甘氨胆酸B.牛磺胆酸C.甘氨鹅脱氧胆酸D.石胆酸E.牛磺鹅脱氧胆酸69.对胆汁酸“肠肝循环”描述错误的是:A.结合型胆红素在肠菌作用下水解为游离胆汁酸B.结合型胆汁酸的重吸收主要在回肠部C.重吸收的胆汁酸被肝细胞摄取并可转化成为结合性胆汁酸D.人体每餐进行2~4次肠肝循环E.“肠肝循环”障碍并不影响脂类的消化吸收70.哪种胆红素不能直接与重氮试剂反应,必须加入酒精或尿素后,才易反应产生紫红色偶氮化合物:A.未结合胆红素B.结合胆红素C.直接胆红素D.肝胆红素E.以上都不是B型题A.胆色素B.胆红素C.胆绿素D.胆素原E.胆素1.胆红素在体内代谢的产物是:2.尿与粪便的颜色来源是:3.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生成的胆色素是:4.铁卟啉化合物分解产物的总称是:5.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催化下生成的物质是:A.7α-羟化酶B.血红素加氧酶C.胆绿素还原酶D.加单氧酶E.单胺氧化酶6.催化胆固醇变为胆汁酸的酶:7.催化胺类氧化脱氨的酶:8.催化血红素变为胆绿素的酶:9.胆汁酸生成的限速酶:10.催化胆绿素变为胆红素的酶:A.还原反应B.结合反应C.氧化反应D.裂解反应E.水解反应11.生物转化中甲基化反应属于:12.生物转化中醇类生成醛类的反应属于:13.生物转化中硝基化合物生成胺类化合物的反应属于:14.生物转化中酰基化反应属于:15.生物转化中醛类生成酸类的反应属于:A.尿素B.尿酸C.胆红素D.胆汁酸E.肌酐16.正常时体内氨的主要去路是合成:17.每天尿中排泄较恒定的是:18.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是:19.能抑制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是:20.血中含量高可以引起黄疸的是:A.直接胆红素B.次级胆汁酸C.初级胆汁酸D.间接胆红素E.胆固醇21.由肠道细菌作用生成的是:22.参与结石形成的是:23.不与重氮试剂直接反应的是:24.与清蛋白结合运输的是:25.对脑组织有毒害的是:26.与葡糖醛酸结合的是:A.ALA合酶B.磷酸吡哆醛C.ALA脱水酶D.亚铁鳌合酶E.促红细胞生成素27.属红细胞生成主要调节剂的是:28.ALA合酶的辅基是:29.需还原剂维持其调节血红素合成功能的是:A.牛磺酸B.鹅脱氧胆酸C.甘氨胆酸D.牛磺脱氧胆酸E.石胆酸30.次级结合胆汁酸是:31.初级游离胆汁酸是:32.次级游离胆汁酸是:33.与胆汁酸结合生成结合型胆汁酸的是:34.初级结合胆汁酸是:A.雌激素水平升高B.雌激素水平降低C.胆固醇水平升高D.雄激素水平升高E.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35.蜘蛛痣的生化机制是:36.水钠潴留的生化机制是:A.血红蛋白B.甘氨酸C.胆红素D.胆素原E.UDPGA 37.在肝中与胆汁酸结合的化合物是:38.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运输的物质是:39.葡糖醛酸的供体是:40.胆红素代谢的终产物是:C型题A.第一相反应B.第二相反应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生物转化的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属于:2.生物转化中的结合反应属于:3.糖的无氧氧化属于:4.脂肪酸的氧化属于:A.甘氨酸B.琥珀酰CoA 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5.参与血红素合成:6.参与三羧酸循环:7.参与胱苷肽合成:8.参与肝的生物转化作用:9.参与初级结合胆汁酸生成:A.未结合胆红素B.结合胆红素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0.正常人血清中主要含的胆红素是:11.与偶氮试剂呈直接反应的是:12.溶血性黄疸时血清中显著升高的是:13.肝细胞性黄疸时血清中显著升高的是:14.阻塞性黄疸时血清中显著升高的是:A.甘氨脱氧胆酸B.石胆酸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5.初级胆汁酸:16.次级胆汁酸:17.次级游离型胆汁酸:A.胆红素B.胆素原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8.阻塞性黄疸时尿液中可检测:19.经肠道随粪便排出:20.肝细胞性黄疸时尿液中可检测:A.胆酸B.鹅脱氧胆酸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21.经肠道细菌作用可生成脱氧胆酸的是:22.经肠道细菌作用可生成石胆酸的是:23.初级胆汁酸是:24.次级胆汁酸是:A.未结合胆红素B.结合胆红素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25.正常人尿液中可以检测的物质:26.与清蛋白结合运输的胆红素:27.与葡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28.溶血性黄疸时血液中水平升高的是:29.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的是:X型题1.可以进行肝肠循环的物质有:A.胆固醇B.胆绿素C.胆红素D.胆汁酸E.胆素原2.在肝进行生物转化的物质不包括:A.乙酰乙酸B.乙酰水杨酸C.激素D.丙氨酸E.酮体3.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A.受年龄的影响B.肝功能受损C.受性别的影响D.药物和毒物的抑制作用E.药物和毒物的诱导作用4.以下哪些是游离型初级胆汁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