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读书笔记

发表:2010-08-01 16:58阅读:2376

读书笔记是应用文的一种,是指我们在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时,把读到的某书、某文的精华部分和段落、重要情节、精辟见解、观点材料、警句词语等进行勾画,摘录要点,或拟提纲,或写出自己的收获体会、感想、质疑等。①这是一本名为《关于书的书——怎样写读书笔记》对“读书笔记”一词的定义。虽然读书笔记的意义本身涵盖较多的方面,但在我看来,大致可将其分为“原文式”与“随感式”两大方面的记录。“原文式”涉及的多为书籍本身理性方面的知识(包涵书中相对客观的目录提纲、题材内容等具体方面;“随感式”则是经过阅读书中内容时或过后所进行的感性理解。因此,本人对《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一书所写的笔记内容将主要包括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两大部分,与此同时,在行文中也将插入相应的比较与讨论。

一. 理性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社会潮流发展,学科之间的区别和划分已越来越不那么明显,也可以说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性与补充性已经越来越强,那么硬是要划定出理性与感性的明确界限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同理,在本人的读书笔记中,理性与感性的区分也不是十分绝对的,较为合理的情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以期获得更为客观准

确的理解与认识。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一书进行简要的理性分析:

1. 书籍简介

书名:《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英文名:A History of Chinese Fine Art Archaeology);作者:阮荣春(主编);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版次:2004年12月第1版;书籍类型:美术考古学(人文学科类)。

2. 书籍撰写原因与目的

在提及书籍的编撰目的时,主编阮荣春认为“由于学科参照对象的缺位,中国美术考古学没能在传统古物学的肌体中获得自身的学术话语权和学科品质,其研究也一直处于一种失语和边缘化的状态。……出于高校美术考古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之对目前研究现状的不满……”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该书籍写作, 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为学科本身的缺陷造成失语与边缘化状态,另外一个为高校教学的需要;另外,我认为也不排除个人意愿、上级文件规定等其他原因存在的可能性,但为忠实原文,也觉得没必要再此问题上纠缠,也就以编者的说法为标准了。

3. 撰稿团队的确定

书中列出的撰稿人员共10人,他们分别是:

阮荣春(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厚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

杭春晓(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所博士),

陈云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姚义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术与考古研究所博士),

郭立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

吴桂兵(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博士),

周静(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博士),

顾平(浙江大学艺术团博士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陈声波(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教师)。课后,本人对此列表进行仔细的观察后认为:这样的团队组成是经过组织者各方面考虑的结果:一方面是由于上述列表中的学者各有所长、各不相同,知识水平框架不一样,在本书分时期完成的任务安排上应该有所考虑了的,;另外,姑且撇开撰稿人本身,回到在对撰稿人所在学校的选择上,我认为编者极有可能是考虑到地域性问题的。具体地域总结如下:

上海、南京、浙江大学所在地杭州:中国东部;

清华、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在地北京:中国北部;

中山大学所在地广州:中国南部(东南部);

四川大学所在地成都:中国西南部。

由以上材料可以估计本书撰稿者的在该方面的考虑。本人认为,地域范围的扩大以及全国各个地方的学术理论能够得到互相交流和采纳,这是中国学术界越发成熟与活跃的良好表现,同时也使得此书具备了更高的学术性与权威性。

4. 书籍内容概述

全书分上下编两个部分,共567页。上编内容为美术考古学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叙述,下编内容则为中国美术考古学的分期研究。上编分为三章,分别是美术考古学的学术定位和学科建设,中西美术考古学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分别为两章);下编中国的美术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是从史前时期(距今三四万年前—距今3800年)到明清年间(1368年—1840年),主要分为七个章节(也就是分为七个时间段)。

编者对每个时期相关的考古发掘地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数据、遗物类型等考古分析。在稍加提到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前提之下,将介绍的重点放在美术考古遗存上,在行文中也经常穿插各个学术流派或个人的研究观念,以便列出较为完整的“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

5. 与《美术考古导论》的对比

刘凤君在《美术考古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第一版)一书中,也将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但内容的侧重与研究的切入点与《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是有所

不同的。《美术考古导论》的上半部分五章,分别是:中西内外美术考古的产生和发展(分别为两章)、美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美术考古学与考古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国古代美术的民族特征。下半部分则分有十章之多,分别是:雕塑、佛教造像、画像石与画像砖、绘画、建筑、陶瓷、玉器、铜器、石碑和墓志形制、其他工艺美术的发现与研究。

由此,可以看出上述两本书在框架结构上的不同。前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在每个时期的考古遗存中按种类、类型的、材质等进行分类,如讨论夏商周美术考古时就分有概述、城市、建筑、青铜器、玉器、陶器、绘画、书法共八节(参见P293)。后者则先分门别类,再在其基础上以时间的顺序进行研究。

6. 遣词用字方面

1)用词的严谨性

P66 第二自然段“希尔德布兰德的思想来源则是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康拉德·菲德勒的部分学说”一句中,“部分”一词用得非常严密,是一种有保留的说法,言下之意是希尔德布兰德曾经受到康拉德·菲德勒的影响,但又不是完全汲取接受方式,留有回旋之地。

2)用词的丰富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