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调查报告_范文模板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调查报告_范文模板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调查报告范文模板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来探讨幼儿亲社会行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亲社会行是指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的关爱、合作、分享等积极行为,对其探究有助于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和培养积极向上的个性特质。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部分,包括引言、调查方法、研究结果、影响因素探讨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文章内容并介绍目标。

接着,在调查方法部分,我们将详细描述参与者选取、数据采集方式以及使用的调查工具。

然后,在研究结果部分,我们将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并解读其意义,并呈现一些具体调查发现及例子。

紧接着,在影响因素探讨部分,我们将探讨家庭背景和学校环境对幼儿亲社会行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研究的结论,并提出局限性和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情况,探讨幼儿亲社会行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通过该研究,我们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有关如何培养和促进幼儿积极向上亲社会行的指导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同时,这项调查也有助于加深对大班幼儿社交行为和个性特质形成过程的理解,丰富关于幼儿心理发展方面的学术研究。

2. 调查方法:2.1 参与者选取:本次调查的参与者为大班幼儿,范围包括XX市几所幼儿园的X个班级。

在选取参与者时,我们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首先,我们从这些幼儿园中随机选择了X所幼儿园,并从中抽取出X个大班。

然后,在每个大班中,我们随机选择了X名幼儿作为调查对象。

2.2 数据采集方式:为了收集关于大班幼儿亲社会行的数据,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首先,我们使用了观察法对每个被调查幼儿进行观察,并记录他们在社交互动中展现出的亲社会行为。

观察过程主要发生在课堂、游戏时间和午餐时间等社交环境中。

动画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动画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2)案例分析法:在论文的撰写以及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发现,仅仅只是依靠已有的资料和文献进行研究,对于本文研究而言,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因此,需要采用实际的轶事记录观察法对本文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补充。因此,在研究中,将动画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进行实际的案例分析,并且给出意见以及建议。
3.2技术路线
4.进度安排
1.2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相比国外研究,就动画片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而言国内的研究时间较短,但是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相对国外而言就比较多了,这对于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十分有利。在上世纪的8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创设假设情境法和短期训练法,并且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李丹(2000)利用假设情境和实物情境里来探讨幼儿的谦让行为,结果表明,这种行为普遍较少;郑健成(2002)利用类似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结果表明,中班幼儿基本上没有出现过谦让行为,而大班儿童则出现过这种行为,说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岑国桢,刘京海(1988)以幼儿园中班、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的30名学生进行分享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分享物品的数量与分享人数相同时,其分享行为倾向于均分,而当数量不相同时,则倾向于进行分享行为;周敏研(2005)选择80名3到6岁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享观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均分的倾向最高,其次是分享,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分和分享行为的人数逐步上升。在动画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方面,如徐晓坤,于敏(2014)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人的社会化所形成的一种持续的过程,动画片的发展成为影响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田雨(2011)分析了同伴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与同伴共同游戏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周燕(2014)从家庭教养方式、幼儿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同伴关系以及环境分析等四个因素分析幼儿亲社会行为;孟博(2015)选取了40名4到5岁的男孩,研究动画片对其攻击行为的研究,认为动画片中的角色关系以及角色行为对其行为有着明显的作用;王栋(2015)通过幼儿观看动画片,分析动画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提出如何正确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后的行为,从而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幼教论文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张明红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森伯格(Eisenberg)于1972年提出,用来指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可以让他人乃至社会获得益处的行为。

因此,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属于社会性行为这个大范畴,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国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视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关心、谦让等行为。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不但要考量该社会行为是否对他人有利,而且要辨析其背后的动机;另一种则认为,只要该社会行为对于他人有积极影响,就可以将其认定为亲社会行为,而不必考虑其背后的动机。

随着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同后一种观点,即从结果而非动机来界定亲社会行为。

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很难判断的,而且人的动机往往很复杂.如果以动机为衡量标准,那么现实中对亲社会行为的判定就很难进行了。

第二,动机与行为之间是一种动态关系,不单单是动机决定行为,行为的后果也能影响动机的形成。

第三,既然是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那么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可能并不那么重要。

因此,当前对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一般以行为结果为依据。

《指南》对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作了描述性的规定,主要涉及同情、安慰、帮助、分享、合作和社会公德行为(如诚信与保护环境)等与学前儿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行为。

其中同情、安慰、帮助、分享和合作行为在“人际交往”子领域的“愿意与人交往…关心尊重他人”等目标中有所体现:而社会公德行为在“社会适应”子领域的“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等目标中有详细的叙述。

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实验报告

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实验报告

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实验报告一、问题的提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社会化了的个体来推动。

而幼儿就是社会中的个体,是未来的社会化个体。

如何发展幼儿的社会性?首先就要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那何谓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就是请社会行为。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如何寻找一个易于幼儿理解、学习、接受的方法呢?陈鹤勤的一段话给了我启示,他说:“各种高尚的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的,什么自治、什么理性的服从,什么克己,什么中心,什么独立,什么共同作业,什么纪律等,这种种美德之养成,没有在比游戏这个理起来的快、来的切实。

”而亲社会行为就包括上述种种美德,但游戏包括很多,而民间体育游戏,他简单医学的游戏方法,朗朗上口的儿歌,贴近生活的游戏内容更受幼儿喜爱。

二、试验对象班次:大四班人数:男孩20名女孩25名共45名年龄:5岁三、实验方法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多彩,融进了许多民间生活习俗,对幼儿来说即新鲜又有趣。

于是我以游戏为主,并结合问卷法、观察法、谈话法、对比法、同伴评证法等方法,引导幼儿游戏,逐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四、试验步骤第一阶段:利用问卷初步掌握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包括合作行为、分享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公德行为,即所会游戏种类。

附问卷1:指导关心照顾比自己小的幼儿能有时能不能2:在家中能主动帮助父母做简单的家务事3:能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喜爱的物品4:能大方与人交谈5:能主动与他人交往6:能够做到尊重老人7:能遵守简单的社会规则8: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9:同情并会安慰比自己可怜的人10:能主动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11:有很多好朋友12:在游戏中经常处于指挥、领导地位第二阶段:根据调查结果,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游戏内容,石油而形成亲社会行为的观念人的观念与行为往往是一致的,观念形成有利于行为的发展,行为受观念支配。

但幼儿的观念与行为配合的稳定性较差,经常会出现说做不统,在行为中出现退缩、犹豫现象。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 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 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03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征
攻击性行为概述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这种行为对攻击者或被攻击者双方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探讨它。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语言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攻击行为最早出现于婴儿期(0—3岁)。
正确对待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第一,家长和教育者要使孩子明白攻击性行为是不被允许的。第二,让孩子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后果,通过移情来教育。第三,婴幼儿有时出现攻击性行为是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这时候家长和教育者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
引导婴幼儿使用情感宣泄法成人应教会婴幼儿用各种合理的方式来宣泄体验到的侵犯性情感,做到“疏”而不“堵”,这样既减少了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又使他们的不满情绪得到了释放。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教育
Chapter 4
目 录
CONTENTS
亲社会行为与道德概述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0—3岁儿童道德发展与教育
亲社会行为与道德概述
01
亲社会行为概述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所有婴幼儿社会行为中的重要行为,它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对婴幼儿的社会交际和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婴幼儿亲社会行为可以在其情绪表达、依恋行为和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婴幼儿亲社会行为表现较早,并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培养婴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例如组织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婴幼儿能够分别扮演求助者和助人者的角色。
培养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亲社会行为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亲社会行为
• 2岁时,儿童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 人等利他行为。
• 2岁以后,随着生活范围和交往经验的增多,儿童 的亲社会行为进一步发展,能够逐渐根据一些不 太明显的细微来识别他人的情绪体验,推断他人 的处境,并作出相应的抚慰或帮助行为。
3.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 (1)生物因素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
• 真正的分享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 从动机上说,产生分享行为的孩子必须是主动自愿的;
• 从形式上来说,孩子与他人是共享资源的
• 从情感上来说,孩子通过分享行为,最终获得的是愉悦和 满足的情感。
• 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种要素,才是真正的分享行为,否则 就是“伪分享”
作业:
• 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 设计一个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教育活动方案。 •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培养亲社会行为(爱、分
享、合作、助人)的幼儿故事。
案例分析:父母该不该逼孩子分享?

一个孩子手里拿着玩具,他的对面站着一个
年龄相似的孩子,眼巴巴地看着他手里的玩具,
他不愿意把这个玩具给对面的孩子玩,他的妈妈
苦口婆心地在旁边劝说:“给小朋友玩一下吧,
你现在又不玩,给小朋友玩玩,他会很高兴,你
也会很高兴的,大家一起分享玩具……”
•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主动自愿与他人共 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是幼儿建立 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
身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
应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等。这些
逐渐成为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
3.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2)社会生活环境 经济文化水平各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利他

【幼儿园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中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3300字】

【幼儿园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中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3300字】

幼儿园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中亲社会行为发展案例分析目录幼儿园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中亲社会行为发展 (1)一、问题的提出 (1)二、幼儿个案研究与分析 (1)(一)案例一 (1)(二)案例二 (2)(三)案例三 (3)三、归纳与总结 (4)一、问题的提出德育工作的开展要遵循孩子成长的特点,聆听孩子的每一句语言、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评价孩子的每一分作业以及审视与纠正孩子的每一个错误,从细节处入手,善于洞察孩子们的表现,做一个有心人,在德育方面切实提高幼儿的道德修养。

大班是幼儿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培养幼儿的德育教育会对今后乃至其成年都具有长远而深刻的意义。

此篇文章将从幼儿的行为、心理方面讲述三个德育小故事。

二、幼儿个案研究与分析(一)案例一1.案例描述每周三上午第二节课都是我们班组织小朋友集体玩玩具的时候,老师将班里34个孩子分成六组,每组的桌子上分发不同的玩具。

乐乐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孩子,又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里人对他也是十分的宠爱。

乐乐所在的那组有6位小朋友,大家在一起玩桌上不同的玩具。

这时,乐乐看到小宝手里拿着小汽车,伸手就去抢他手里的玩具,可是小宝也不甘示弱,嘴里嘟囔着:“不给不给,为什么给你玩。

”乐乐也不停地抓住小汽车,就是不撒手。

2.问题分析案例中这样的情形相信在每个幼儿园里都有发生。

独占甚至争抢玩具,独食等是幼儿期常见的事情,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哪个孩子“自私自利”,贴上品德差的标签。

这样的结果,一是因为幼儿特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所致。

这种思维方式使幼儿总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而不顾及他人的观点与感受,更不能主动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是幼儿常发生争抢现象是因为他们还不完全具备与人分享的意识,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需要成年人加以培养与引导。

为了解决这一纠纷,我及时理解到了乐乐当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玩伴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到乐乐的活动中来,并借助于启发性的提问,与乐乐形成了有效的互动。

《幼儿亲社会行为探究文献综述3000字》

《幼儿亲社会行为探究文献综述3000字》

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1)(一)亲社会行为 (1)(二)教师的行为 (1)(三)与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 (2)1.国内研究现状 (2)2.国外研究现状 (3)参考文献 (3)(一)亲社会行为2010年,郭晓飞[1]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中首次明确指出儿童亲这种社会性的行为被广泛地人们看作为这是一种能够使一个人们在其自身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能够充分表现和做出的一种行为符合人们社会上所预期的心理需求和社会要求,并对于他人、群体和整个社会有利的一种行为。

少年儿童的亲情与社会性格和行为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已经受到了来自我国少年儿童教育学界及其其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广泛高度重视,并且已经初步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科学研究成果。

随着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学前教育也愈益地开始受到了社会国家的高度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余丽丽[2]也曾在《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中明确性地提到了与学前少年儿童这种亲密的社会活动行为不但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前幼儿的自我心理成长,而且对其往后的完成学业和步入社会家庭生活的自我适应也非常具有重要的教育指导参考价值。

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已经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幼儿自发的各种利他性行为,要到3-6岁才可能会开始出现,因此,要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针对幼儿的分享、助人行为予以强化,促进幼儿亲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的行为对高校教师学生行为规范问题的深入研究最初认为可以由克瑞兹[3]1986年所做的研究中看出。

从他那时起,研究者们就通过对各种学校教职工工作人员关于教育培养精良的优秀教师特殊身份和优良品德的有关问题情况进行意见调查,制订并研究提供了设计出来的一份有关培养优秀教师精良身份品德特征的问卷测评和数量表,作为教师培养[1]郭晓飞.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30(5):33.[2]杨牟茜、余丽丽.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11:1.[3]凌济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3.1优秀师资的重要参考和其他方法改进优秀教师身份和行为的基础,这也标志着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身份和行为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专业化的阶段。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四章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四章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同龄伙伴榜样
鼓励儿童观察和模仿同龄伙伴中表现出来的亲社 会行为和道德行为,激发其学习和模仿的兴趣。
3
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榜样
利用故事、儿歌、动画片等载体,引导儿童理解 和模仿正面的社会行为和道德标准。
情境模拟法
设计模拟场景
创设与儿童生活相关的模拟场景,如角色扮演、情境游戏等,让儿 童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和实践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行为。
创设环境
家长应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有爱、互助的家庭环境,让 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等 亲社会行为。
引导实践
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与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团队合作 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行为的意义和 价值。
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深入研究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 的内在机制,揭示其发展的心理过程 和影响因素。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四 章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汇报人:XXX 2024-01-22
目录
• 亲社会行为与道德概述 •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表现及影响因素 • 0-3岁儿童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发展 • 教育策略促进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道
德成长 •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习惯 • 总结与展望
同情心表现
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表现出同 理心和共情能力。
安慰技巧
在他人感到难过或不安时,能够 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安慰和支持, 如拥抱、安慰的话语等。
家庭环境对亲社会行为影响
家庭氛围
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有 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健康 的心理品质,进而促进亲 社会行为的发展。
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 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 主、自信乐观的品质,增 强其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探析开题报告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探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注:学生应根据指导教师的选题要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调研,并撰写开题报告,要求尽量做到思路清晰,各阶段目标明确,各部分任务之间时间安排松紧得当,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已提前接触和课题相关工作的学生,前期所做的相关工作均可作为论文工作的一部分,并在论文工作计划中注明。

各系要组织指导教师、教研室审查开题报告,凡思路不清、目标不明确和不具备可操作性的开题报告必须重写,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及中期检查。

指导
教师在每次检查(抽查)后要填写情况记录并签署姓名和日期。

如本表的有关栏目位置不够填写,可以附A4规格的纸张,并粘贴在本表中。

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的论文-基础教育论文

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的论文-基础教育论文

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的论文基础教育论文论文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幼儿成长培养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性发展外在表现道德情操社会能力论文摘要:“亲社会”(aitrui stic)行为,是高品质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一种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并构成其社会能力的一个层面。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自愿的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习惯,不仅为幼儿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谦让和分享,富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等等。

近两年笔者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过程中,开展各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组织主题活动,丰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感知体验主题活动,即在一个阶段中.以一个教育目的为主题,制定教学计划。

这个计划是在认识周围生活的基础上开展的系列活动,将几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

如“爱父母”主题活动。

父母是幼儿身边最亲、最熟悉的人。

通过谈话全家福》、诗歌原来是你》、故事好孩子》、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绘画我的爸爸妈妈等活动,让幼儿认识父母的工作,感受父毋工作的认真、劳动的辛苦、父母的劳动给他人带来的好处,以及父母工作之余还要操劳家务、关心照顾孩子,使一家人幸福生活而付出的劳动。

中班上学期的情境表演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使幼儿懂得尊敬父母,听父母的话,自己会做的事自己做,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由此引出我爱……》系列的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爱的感知教育。

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有了爱的感知体验.在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爱心”的种子.诱发幼儿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周围的人、爱幼儿园、爱集体、爱社会的惰感。

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发展理论

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发展理论

XXX
PART 02
儿童亲社会性行为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儿童亲社会性行为是指儿童在社 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友善 、合作和分享等行为,旨在促进 他人福祉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分类
根据行为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儿 童亲社会性行为可分为利他行为 、助人行为、合作行为、分享行 为等。
发展阶段与特点
REPORTING
实验设计思路及实施过程
设计思路
通过创设不同情境,观察儿童在不同 情境下的亲社会性行为表现,并分析 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发展规律。
实施过程
选取一定数量的儿童作为实验对象, 按照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分组,然 后在实验室内模拟各种社交场景,记 录儿童的行为表现,并对数据进行整 理和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理论,旨在深入了解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规律 、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为儿童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意义
通过对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儿童的社 会适应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此外,该研究还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亲社会性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积极、友好的 行为,如帮助、合作、分享、安慰等。这些行为有助于个体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发展背景
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 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表 现出亲社会性行为。这一过程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 面因素的影响。
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例 如,幼儿期的儿童主要表现为分享、助人等行为,而学龄期的儿童则更注重合作、公正和 同理心等方面的表现。

社会探讨实践报告

社会探讨实践报告

社会探讨实践报告课题“家园共育进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是咱们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

相信通过咱们的尽力实践必然能取得超级中意的实验成效,下面就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标、意义及各项实施方法向列位领导汇报。

问题的提出:每一个社会都有各自的社会标准,一种行为是不是符合标准要依其所处的文化背景而言。

幼儿从诞生开始就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为了能够与他人交往,能够被自身所处的社会所同意,他必需要学习并同意那个社会特有的价值标准、风俗适应和行为标准,幼儿正是在那个进程中丰硕自己的社会体会,成为具有社会作用的客体和主体。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个体社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要紧有:同情、关切、分享、合作、谦让、帮忙、安抚、援助、捐献等等。

研究说明,儿童期是进展亲社会的观念与行为的最正确时期,但是目前,不管从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不难发觉,更多的时候咱们往往比较重视幼儿知识、技术的学习和把握,而轻忽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进展。

再加上此刻独生子女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家长“重智轻德”“不能让自己小孩受半点委屈”的教育方式下,利他主义偏向减弱,幼儿不明白关切他人,却受到他人过量的关切,普遍存在着自私、任性、缺少同情、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致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偏低。

《纲要》中社会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中也多处提到:培育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合作、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养成对他人、社会靠近、合作的关系等,以增进幼儿的社会性学习。

增进幼儿亲社会行为进展,将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身心俱健的社会栋梁,为幼儿的终生进展奠定扎实的情商基础。

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咱们发觉家长们的观念、水平、行为方式、教育理念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同。

同时由于最近几年来隔代教育现象增多,也使得家园共育的范围不断扩大;诚然,现代教育思潮的不断兴起,使得家长们也能同意到各类信息,但如何让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被家长准确同意和把握,是咱们幼教工作者沉思和致力于探讨的课题,我园将进行该方向的研究和探讨。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开题报告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开题报告

课题名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学校:重庆医科大学院系: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专业年级:2010级应用心理学报告人;蒋学蹇指导老师;黄小兰2011年12月22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一.亲社会性行为的定义:亲社会性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

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目的旨在探求何为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以及对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培养的影响因素。

亲社会性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能极大增强父母或者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度和重视培养度从而增强儿童亲社会行为使得儿童健康成长发展。

三.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西方心理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了,中国的学者则从80年代才开始。

(一).我国学者王美芳、庞维国对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

结果表明:(1)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小班儿童指向同性、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而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3)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葛沚云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发展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显示,幼儿在未接受专门的谦让行为训练前,也就是说在日常的教育影响下,他们的谦让行为水平不高,能够自觉谦让的幼儿,小、中、大班都不到半数,分别为11.36%、18.37%、41.35%,但各班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游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干预开题报告

游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干预开题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游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干预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专业学前教育班级0202学号02950238作者姓名乐阳指导老师甘剑梅选题意义当前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幼儿“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典型行为的研究,多于注重行为者行为的结果及其对自身所产生的积极意义,而忽视了对亲社会行为赖以发生的“社会交往”的研究,一定意义缩小了“亲社会行为”概念的含义;在研究方法上也多采用假设情境或实验室实验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信度偏差。

采用对“幼儿集体游戏”的观察、记录方法第一、亲社会行为离不开社会交往这一具体的、社会性、基础性的背景,游戏中的情境恰好可以提供一下绝佳的“小社会环境”,游戏是生命的完满体验、社会互动的体验、规则的体验、自我价值的体验。

游戏中的规则设制、团结合作的活动方式、人际关系对地位的影响都与社会交往不谋而合;第二、幼儿天生喜欢游戏,游戏是他们的内在需求,在“玩”时他们会表达“真实”的自我,而不会过多考虑“让老师表扬”等外在因素,这让研究能有更高的信度,同时我们也可以更方便的通过“游戏需要”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积极干预;第三、游戏的角色要求对幼儿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比如一个平时调皮的孩子在扮演一个士兵站岗时他会一动不动,这样我们可以更有效的对其进行积极干预,并及时使积极行为得到强化;第四、游戏中幼儿的自发表现是对幼儿内化行为的真实再现,当老师问“如果小朋友摔倒了,你又正好在旁边你会怎么做啊?”小朋友都会回答“把他扶起来”,因为这样才是老师心中的好孩子,而在真实生活真正这样做的却是少数,如果某种行为在没有外因干预的游戏中稳定的表现出来,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行为已经得到了内化,因此游戏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积极干预的同时也是对干预效果的检验,它是实行与检验的统一。

文献综述详见附文研究方法采用对“幼儿集体游戏”的观察、记录、分析的方法研究进度关于游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干预的文献综述摘要幼儿亲社会行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对幼儿的性格,气质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运用“社区资源”培养中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

《运用“社区资源”培养中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

《运用“社区资源”培养中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运用“社区资源”培养中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一)研究的意义1、“亲社会行为”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良好发展,是其更好地接触周围环境、学会与人共同生活、融入社会群体、与人和谐共存的通行证。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

2、培养中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意义中大班幼儿身心发展日趋成熟,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开始显露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力、才能,自我意识逐渐形成。

他们会受周围同伴、教师、家庭的影响逐渐开始学会关心、同情、合作等,这就是幼儿亲社会形成的初始阶段。

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因此,对中大班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3、运用“社区资源”培养中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殊价值社区就是幼儿直接接触的“社会”,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

具有特殊、潜在、隐性的教育作用。

一个和谐社区所承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文化氛围、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等,是支持幼儿发现、探索、学习、体验,培养积极的社会情感和态度。

提高自身的移情能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习得正确社会行为规范的隐性课程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理论阐述1、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理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教育家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课程论”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方法论”指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幼儿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利用大自然、大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亲自实践,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样的,让幼儿充分体验完成任务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体现我园幼儿“质疑探索、活泼乐学”的学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学校:重庆医科大学
院系: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2010级应用心理学
报告人;蒋学蹇
指导老师;黄小兰
2011年12月22
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性行为的定义:
亲社会性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

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目的旨在探求何为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以及对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培养的影响因素。

亲社会性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能极大增强父母或者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度和重视培养度从而增强儿童亲社会行为使得儿童健康成长发展。

三.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
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西方心理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了,中国的学者则从80年代才开始。

(一).我国学者王美芳、庞维国对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

结果表明:(1)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小班儿童指向同性、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而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3)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葛沚云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发展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显示,幼儿在未接受专门的谦让行为训练前,也就是说在日常的教育影响下,他们的谦让行为水平不高,能够自觉谦让的幼儿,小、中、大班都不到半数,分别为11.36%、18.37%、41.35%,但各班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这说明在自然教育影响下,幼儿的谦让行为水平虽然不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所提高。

实验班幼儿经实验的专门训练后,与实验前比,各班的谦让行为都有提高,小、中班提高尤快。

满晶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情境,探讨了幼儿互助行为的发展水平和一般趋势。

结果表明,幼儿期儿童存在以利他为目的的互助行为。

随着年龄增大,各年龄组之间在发展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但在互助行为发生频率上却有下降趋势。

(二).格鲁塞克(Grusec,1982)考察了4~7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他要求母亲在为期4周的时间内用摄像机记录下他们的孩子试图帮助另一个孩子的一切行为(规定的任务除外)。

结果(见表3-11)显示,当母亲看见自己的孩子作出助人行为时,很少有人不对此作出反应。

大多数孩子的这些行为都获得了母亲的言语“报偿”:或被感谢,或受到赞扬,或被报以微笑,或被拥抱。

同样,表中另一半数据表明,如果母亲认为孩子应该助人,而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助人行为时,那么母亲就很少接受孩子的这种行为。

母亲报告的对儿童行为的反应表
儿童自发作出助人行为/%
4岁组7岁组
承认、感谢、表示赞赏3337
微笑、热情感谢、拥抱1718
赞扬行为或赞扬儿童1916
无外在反应89
儿童没有作出助人行为/%
4岁组7岁组
道德告诫2630
利他要求2230
责备、皱眉1815
移情训练65
指导或强迫性训练6[5
接受利他的缺失85
Eisenberg,N.(1983),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New York:Academic Press,p.140.
四.该课题研究的立足点:
(一).斯特恩(L.Stern)在1924年从观察中得出结论,即使2岁幼儿也已经有感受他人悲伤的能力……并力图安慰帮助他人。

(二).勒温(1942)研究了18个月的幼儿,认为在对社会事件的理解意义上的社会敏感性,是早期儿童的突出特点。

(三).沙利文(H.Sullivan)也认为,早期儿童对他人需要表现出极大的敏感性和同情心。

3个月婴儿就能对友善和不友善作出不同反应,6~7个月的婴儿能分辨愤怒和微笑的面孔。

(四).布雷瑟顿(I.Bretherton,1981)等人研究认为,在儿童开始使用语言不久,他们的语汇即表现出对他人的需要和意向等内部状态的理解和推测。

(五). 莱茵戈德(H.Rheingold)认为,许多行为反映了儿童给予他人及与他人分享的早期能力
五.理论框架和实验设计:
(一).研究对象:
重庆市两所城市小学和两所农村小学以及两所城市幼儿园和两所农村幼儿园。

(二).研究的材料:
1.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编制问卷;
2.借助相关研究人士的研究成果或者是教育成果,了解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过去状况和当前现状;
3.访谈社会人士,从而获得相关的资料;
4.请教相关领导或者老师寻求解答途径。

(三).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到相关学校或者科研基地进行实地实时的研究和观察,真是的记录和观察相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情况。

2.问卷法:
通过请教老师或者相互讨论,依照理论依据,准确的编制相应的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父母老师或者学生本人那里获得相关的理论数据。

3.测验法:
制定科学严谨的测量表,科学测量,通过儿童的语言行为从而推断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情况。

4.访谈法:
通过对社会人士、家庭成员以及教育工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从他们那里获得他们熟知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六.预期成果:
(一)准备阶段(2012年3月1日-3月10日)组建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共同制定调研的实施的计划及备案。

系统丰富相关的理论知识,设计相对科学严谨的课题方案并请相关老师对该课题进行论证;
(二)摸底阶段(2012年3月10日-3月20日)走访课题设计中提到的重庆学校相关领导以及老师商榷具体的活动事宜记录并总结相关信息。

及时调整计划,做好预备;(三)收集资料阶段(2012年3月20日-3月31日)系统收集前期准备的相关资料文献,制定、发放问卷并收集问卷;
(四)整理并分析资料(2012年4月1日-4月10日)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和问卷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为研究成果做好准备;
(五)撰写论文并开展总结工作(2012年4月10日-4月20日)及时做好总结工作,撰写好相应论文并开展相关研讨会总结成败;
(六)申请结题验收和研究成果鉴定(2012年4月20日-4月30日)邀请老师对该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和评价;
(七)开展经验交流会(2012年5月1日-5月20日)在校内或者各学校教育机构之间展积极的经验交流会,增强交流,分享成果。

七.实验可能存在的难题极其解决措施:
(一)可能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成员对于相关知识的匮乏或者工作方法的不得当、不科学、不严谨;
2.实验工具的运用不熟悉,造成资料收集和研究难度增大;
3.需要跨区域跨学校进行调研,为工作增加了难度,需要相关学校的领导老师进行大量的配合;
4.对老师或者是家长进行访谈的时候可能因为主观因素造成相关结果的不准确性和不科学性;
5.儿童的活动性强自主性相对较差也可能会为工作带来一些难题。

(二)解决措施:
1.必须寻找能积极主动与儿童交往的相关工作人员,还必须做好工作前宣传工作,成员必须要有耐心和爱心,不怕吃苦。

另外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背景,能熟练的操作相关工具,分工要明确;
2.请求院系领导对这种跨区域的工作进行协调,使得工作更加的方便轻松。

3.记录工作前做好访问对象的工作,客观分析,力求数据来源的科学严谨性。

八.经费预算:
(一)前期宣传:喷绘50元。

信息登记表、宣传册、登记表等共20元。

(二)问卷:200份,共计50元。

(三)资料夹及档案袋,结果统计表演讲稿等供50元(四)饮食费用:500元。

(五)车费200元。

共计870 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