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区域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007年第9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 ogyM anage ment Research 2007No 19收稿日期:2006-12-07,修回日期:2007-04-09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6N7040430)文章编号:1000-7695(2007)09-0018-04区域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丁焕峰(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摘要:文章主要从创新思想的萌芽、熊彼特开创的创新经济学、熊彼特之后学者们对创新理论的发展、创新发展的演化理论、创新地理学等五个方面回顾了区域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对区域创新发展过程的复杂性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创新理论;熊彼特;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创新理论通过创新经济学、新区域发展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演化经济学及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等理论和实践的展开而得到发展,在创新经济学发展的背景上,其来源及基础主要是以下四个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演化经济学理论、新区域科学和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及新产业区理论。
1 创新思想的萌芽和理论先导111 创新思想萌芽: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都对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作过论述,他们的理论体系中都包含着以下思想:经济活动主体对附加利益的自动追求→分工深化→组织或技术发展→劳动生产力增进→资本积累上升→分工再度深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是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和深化、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进而是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过程。
112 创新理论先驱:约翰・雷和凡勃伦雷(John Rae )对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念及创新分析产生了重要影响。
雷认为经济进步不是由于个体对自身利益追求的结果,而是人的“社会直觉”的功劳,直觉推动积累、推进“发明的理性精神”;他认识到技术进步及知识增长对资本的需求和供给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与资本积累相比,发明更能提高资本内在的收益率、增加现有资本财产(cap 2ital goods )的价值,对经济的作用更重要。
论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论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论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论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一、创新理论的产生创新理论是由J·A·熊彼特(1883—1950)首先提出来的。
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创新理论,并因此闻名于整个经济学界。
J·A·熊彼特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师从著名经济学家E·V·庞巴维克(时差利息论创造者)和F·V·维塞尔(边际效用价值论创造者),后在伦敦时曾求教于A·马歇尔(剑桥学派领袖,局部均衡论创造者),并对M·E·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十分推崇。
所以,J·A·熊彼特的理论研究与分析方法具有多元性和兼收并蓄的特点。
他首先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静态分析,提出了“循环流转”理论,假定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存在着没有利润、没有得息的静止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生产始终在原有水平上均衡的循环往复,没有资本运动,也没有企业家活动。
在J·A·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其本质特征就是运动和发展,所以,经济发展是经济生活中本身所发生的非连续化变化与运动,是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这种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就是“创新”。
J·熊彼特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都是以创新为核心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他还将经济理论的逻辑分析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结合起来,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进行了实证性的动态考察。
在J·熊彼特看来,企业家的职能是创新,是将生产要素引入生产过程中,所以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
因而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不是一个技术范畴,它并是指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是指将已发明创造聘为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这中,形成企业新的生产优势,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
西方经济学中的创新与技术发展

西方经济学中的创新与技术发展在当今高度竞争的全球市场中,创新和技术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关键因素。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经济学派别,对创新和技术发展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聚焦于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创新理论和技术发展模式,并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创新理论的发展创新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释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其中,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被广泛接受并深入研究。
他提出的“创新者精神”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者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打破现有市场格局,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他的观点为后来的创新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技术发展在西方经济学中被广泛关注和研究。
技术发展不仅为创新提供了基础和动力,还直接影响着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西方国家在技术发展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创新与技术发展的互动关系创新和技术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创新推动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而技术发展则为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有力的支持。
例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互联网革命,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等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创新不断涌现。
这些创新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西方经济学对创新政策的启示西方经济学在创新政策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创新激励机制和加大科研投入来促进创新和技术发展。
例如,美国政府通过大力支持科研机构、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方式,推动了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从而提升了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五、创新与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创新与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是现代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技术创新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以及推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术创新的定义和范畴的拓展。
过去,技术创新主要指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的范畴逐渐扩大,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社会创新等。
第二,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是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过去的研究主要关注技术创新的内部因素,如技术密集度和专利数量等,但如今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外部因素,如市场需求、政策环境和企业战略等。
第三,技术创新的过程和路径的研究。
技术创新的过程和路径是指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包括技术的发现、研究和实施等。
技术创新的路径是指技术创新的选择和发展方向。
过去的研究主要关注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型,但现在的研究越来越关注技术创新的非线性模型和开放创新的模式。
其次,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跨学科研究的加强。
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复杂问题,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交叉研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例如,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技术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第二,理论模型的创新和完善。
技术创新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
例如,引入系统动态模型、网络模型和演化模型等新的理论框架,可以更好地揭示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第三,实证研究的深入和广泛。
虽然已经有很多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但实证研究的深入和广泛还有待提高。
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和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在定义和范畴的拓展、动力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过程和路径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启示

CHUANGXINKEJI 2013.04创新是目前社会普遍使用的一个词汇,具有创造、变异、变革等多重含义。
熊彼特(J.A.Schumpeter )在其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把创新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随后又在其《经济周期》(1939年)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年)等著作中进一步完善了创新理论。
按照Schumpeter 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四种情况:①产品创新,包括消费者仍不熟悉的产品或原有产品的新特性;②生产方法创新,即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③市场创新,包括开辟新的销售市场和获得新的原料供应;④组织创新,即建立一种新的组织,如形成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可见,Schumpeter 所界定的“创新”概念较为宽泛,涵盖各种可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
Schumpeter 的创新理论,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许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长达20年高速增长的黄金期,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西方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将创新与经济增长相联系,从而形成了当代西方创新经济学。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二是以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为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
其中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又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新古典经济学家为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所作的努力,包括经济发展增长理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声势颇大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二是以美国经济学家施穆克勒、罗森伯格和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侧重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方式途径、机制及影响因素等问题。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地位讲稿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地位讲稿尊敬的党员同志们: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过去,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在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历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行动指南。
一、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产生背景1. 时代的召唤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产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它应时代发展的召唤,解决着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导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 理论的逻辑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是对之前所有理论成果的集大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地位1. 科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是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升华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吸取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
2. 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行动纲领。
它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宝贵经验,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点,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科学指南。
3. 民族复兴的战略指针这一理论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目标。
它深刻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和要求,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个历史性目标而共同奋斗。
4. 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信念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为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创新概念是如何产生和发展

创新概念是如何产生和发展创新概念的产生与进展在西方,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进展概论》。
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它包括五种状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办法,开拓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波及到技术性改变的创新及非技术性改变的组织创新。
到20世纪60年月,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进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对创新的概念进展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
1962年,由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创造与创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确地对技术创新下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创造的挑选、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设、制定打算、招用工人和开拓市场等。
伊诺思的定义是从行为的集合的角度来下定义的。
而首次从创新时序过程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的林恩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最终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也从20世纪60年月开场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讨论,迈尔斯和马奎斯作为主要的建议者和参加者。
在其1969年的讨论报告《胜利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
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冗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场,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终于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工程得到实际的胜利应用。
到70年月下半期,他们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大大扩宽了,在NSF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良的产品、过程或效劳引入市场。
而明确地将仿照和不须要引入新技术学问的改良作为终于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
20世纪70~80年月开场,有关创新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开场形成系统的理论。
厄特巴克在70年的创新讨论中独树一帜,他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蔓延》中认为,与创造或技术样品相区分,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纳或首次应用。
创新理论的演进和发展

熊彼特大企业创新模式
内生旳科学 和技术(指 企业R&D)
创新投资 旳管理
新旳 生产模式
变更了 旳市场构造
来自创新旳 利润或亏损
外生旳 科学技术
熊彼特旳上述看法被菲利普斯在《技术与 市场构造》一书中概括为第二个技术创新 模型,或称为熊彼特大企业创新模式。其 表述如下:
技术来自企业内部旳创新部门。
自熊彼特提出了创新旳概念及创新理论后,技术创新旳研究拉开 了序幕。但是技术创新活动本身却有着更早旳渊源。回忆经济思 想史,我们不难发觉,古典经济学家就已经开始对技术创新做进 一步研究了。
亚当·斯密旳思索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旳《国民财富旳性质和原因旳研究》中, 指出:国家旳富裕在于分工,而分工之所以有利于经济增长,一 种主要旳原因是它有利于某些机械旳发明,“分工旳成果,各个 人旳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朴物上,所以只要工作性质 是还有改良旳余地,各个劳动部门所雇旳劳动者中,不久自会有 人发觉某些比较轻易而便利旳措施,来完毕各自旳工作。惟其如 此,用在今日分工最细密旳多种制造业上旳机械,有很大部分, 原是不同个人旳发明”。这里,斯密对技术创新旳起源进行了初 步旳探讨;提出了18世纪科学研究上旳专业分工增长旳趋势以 及机械制造业创新与科学家之间旳联络;谈到了技术变革和经济 增长,探讨了科学在技术变迁中旳作用和从“干中学”旳问题。 能够说,在斯密那里,已经开始认识和亲密关注技术变革与市场 之间旳关系了。
熊彼特旳创新理论
这里,熊彼特有关创新旳五个方面旳概括实际上初步揭示了创新涉及两种基 本类型,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旳思想。因为,熊彼特揭示旳创新旳前四个 方面属于技术创新,而第五个方面属于制度创新。
熊彼特对经济学旳发展和创新理论旳形成做出了巨大旳贡献,熊彼特旳分析成 果相对于他所研究问题旳层次和内容而言是合理旳,但依然存在一定旳不足,例 如没有摆脱对均衡状态旳依赖;撇开了生产关系;未能以大量实证经验为基础, 没有统计分析;将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新旳独立变量来考察其对经济增长以至社 会变迁旳影响作用,但是却把与企业紧密有关旳制度视为给定旳外部条件,使创 新游离在制度层面之外;忽视了创新在扩散过程中旳改善和发展,也忽视了渐进 和组织创新旳主要性等等。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它毕竟为技术创新理论体系 旳建立奠定了坚实旳基础,为其后旳经济学家提供了主要旳研究线索。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创新理论将更加精准地预测和解决问题
社会创新:创新理论将更加注重社会创新,推动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产业升级与转型推动经济增长
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人才培养与创新环境建设
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全球创新发展
汇报人:
科技创新人才短缺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培养创新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创新活力
可持续发展:创新理论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
跨学科融合:创新理论将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推动跨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创新理论的主要流派:熊彼特创新理论、德鲁克创新理论、索罗创新理论等
创新理论的主要观点: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等
创新理论的实践应用:政府应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企业应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社会应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等
创新理论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理论的不断完善,未来创新将更加注重跨领域、跨行业的融合与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
人才强国战略: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开放创新战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创新发展。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创新型国家不仅注重科技创新,还强调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相结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综述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及其发展

综述: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及其发展禹世杰11201422121、引言创新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人类文明的巨大变革都是创新推动的。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前进发展,创新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
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看重了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在国外起步比较早,拥有了广泛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厚的方法论,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文论述了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及其发展,从四个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到五个分类的技术创新方法,其中的知识值得细细探究学习。
2、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发展2.1 创新理论的产生创新理论是首次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提出的。
他于1912年出版《经济发展理论》,书中首先提出“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
1939年和1942年,Schumpeter又相继出版了《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创新理论进行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包括:(1)制造新的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1]。
2.1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其他人更多的关注,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科技变革为驱动的经济发展难以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经济学家们才意识到技术变迁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2]。
后来的经济学家,在继承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和发展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另外两个分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以制度形成和制度变迁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3]。
而有学者认为,纵观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可以将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分成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个学派[4]。
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启示

D a v i s 和N o t r h ( 1 9 7 1 ) 指出 , 制 度创 新 企业 的实践 , 对技术 创新 的概念 、 意义、 内 度 。上述两种 定义究竟 哪一种更合适 , 应 指的是能使创新者获得超额经济收益而对 容 、 机制 、 过程与管 理 、 效 果等进行 了大量 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 。 现行制 度进行 变革 的各种政策 与措施 , 如 研究 。其研究 特点突 出表现 为数量大 、 内 至此 , 创 新理论形 成 了一 个非常综 合 工会制 度 、 社会保 险制度 、 国有企业 、 股份 容广 、 方 法和视 角多样 。笔者 以“ 创新 ” 为 的体 系 , 从 观念到 管理 , 从 微观到宏 观 , 从 公司等 。由于新制度代替 旧制度需要有一 “ 题名” 在 中国期 刊全 文数 据库 中进 行查 技 术 到 制度 均存 在 着 创 新 的 空 间 。 个磨合 和适应 的过程 , 且 一种新 制度 的出 询 , 截至 2 0 0 9 年底 , 共得到 了 2 5 5 6 9 1 条查 现往往 会受 到现有法 律规定 范围 的制 约 , 询结 果 , 其 中2 0 0 0 年之后 的记 录就达 2 3 1 7 8 条, 说 明创新 在近年来 受到极大关 注。 因此制 度创新存 在着 一定 的时滞 , 需要有 6
可 预见性 , 并 由此 促 进 着 社 会 劳 动 的 分 工
( 2 ) 由于事物 的复杂性 和人类认 知 的
另外 , 2 O 世纪 9 0 年代 末 至本世 纪初 , 有限性 , 同时期的不 同个人甚 至同一个人
一
研 究启示
创新理 论从无 到有 , 从“ 束之 高阁 ” 转
个相 当长的时 间过 程 。现实 中 , 制度创 在研 究对象 上 , 既包括 对创新 的共 性 问题 变 为社 会主 流 , 其 发展给我们 带来 的启 示 ( 1 ) 理论 的提出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 ,
2024年创新理论是由谁最早提出来的问题

2024年创新理论是由谁最早提出来的问题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变得愈发凸显。
创新理论的提出和演变一直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2024年,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创新理论的最早提出者究竟是谁?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创新理论的发展:在深入研究之前,让我们先对创新理论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
创新一词可以追溯到拉丁语的词根“innovare”,意味着“改革”或“改变”。
然而,对于创新的系统研究和理论构建则是近代才开始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提出了“创新理论”。
他认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种竞争机制。
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对创新理论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创新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回到2024年创新理论的最早提出者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对创新的具体定义和起源的澄清。
然而,由于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创新这一概念的主观性,很难将创新理论的最早提出者确定为某个特定的个人或团体。
然而,我们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哈耶克的工作。
他对创新的研究为后续学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启示。
此外,其他学者如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和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也对创新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熊彼特强调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并将创新定义为“创造新的组织形式和经济方向的新组合”。
他认为,创新是通过创办新企业、推出新产品和服务来实现的。
德鲁克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将创新视为使资源获得新的能力和能量的过程。
他强调创新是一种艺术和实践,是组织和个人实现竞争优势的关键。
这些学者的理论贡献为创新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创新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都参与其中。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创新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个人或团体。
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发展

2.4.1 熊彼特创新管理理论创新研究最早源自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提出的创新理论,他在1912年出版了早期著作《经济发展理论》,在该书中他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开创了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创新理论先河,后又在《经济周期》这本代表作中对该理论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
1942年,在他的最后一本专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仍以创新理论为基础,表述了他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①。
(1)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观点熊彼特认为“创新(Innovation)”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②。
这种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采用一种新的产品,即消费者不熟悉或具有新特性的产品;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这种方法尚未通过有关制造部门的经验检定;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即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不管这种来源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五是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比如形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是打破一种垄断地位③。
值得注意的是,熊彼特重点强调了“创新”不同于“发明”、“试验”。
他认为发明是一个新的人造装置或工序,可以取得专利;试验是一种科技实践行为,可以发现新的知识④。
发明和试验都是科技行为,是一种知识生产活动。
而创新则是以取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为目的,创造并运用一种新方案的经济行为。
这种经济行为能够以“发明”和“试验”为基础,但是不一定必须取决于它们。
熊彼特关注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企业家和垄断占据了熊彼特思想的中心地位⑤。
他认为经济创新“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
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事实。
”有价值的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新商品、新技术、新供应来源、新组织形式的竞争,也就是占有成本上或质量上决定性优势的竞争,这种竞争打击的不是现有企业的利润边际和产量,而是它们的基础和它们的生命⑥。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在国外,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从不同 角度研究技术创新。Dosi的“技术演化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并引入了组织、制 度等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也引发了广泛,推 动了创新理论的发展。
在国内,金吾伦教授及其团队在技术创新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提 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国实际情况的创新理论,如“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创新能力评 价”、“创新型企业评价与激励机制”等。这些理论研究对于推动我国企业技术 创新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CAD技术现状及创新
1、市场发展情况
中国CAD市场发展迅速,国内CAD软件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不断提高。目前,国 内CAD软件市场规模已经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并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持续 扩大。国内CAD软件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逐渐增强,部分企业已经具备了与 国际知名CAD软件企业竞争的实力。
(3)智能化设计:智能化设计是CAD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之一,它可以通过 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产品的智能设计和优化,提高了产品设计的 质量和效率。
二、CAD技术发展趋势
1、云端化发展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CAD技术也将逐渐向云端化发展。未来,CAD软 件将不再需要安装在本地计算机上,而是可以通过云端服务实现随时随地的访问 和使用,这将更加方便快捷,也将提高工作效率。
推动CAD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等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扩 大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全球CAD市场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五、 结论综上所述国内外CAD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发现,CAD技术在市场发展、 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明显的趋势和特点。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场景 的扩大,CAD技术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论创新理论的形成、发展及重要意义

2 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形成
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在世界 范围内形成了创新浪潮。创新问题受到世界的广泛 重视,创新代表了时代精神的主流。对于我国来说, 创新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重 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先把创新概念引 进中国,以后经过江泽民同志对创新的社会功能、创 新的类型、创新的机制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发,又经 过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进一步地完善、实 践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
特创建了创新理论,并且用于解释资本主义为何快 速发展。他认为,创新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的根本动力,而且是资本主义区别于以前的社会形 态的本质特征。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由于没有被西方 主流经济学所认同,因而受到冷落。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新技 术革命和市场取向改革的兴起,创新理论的研究又 重新出现生机。人们普遍加深了对创新的感受和理 解,继熊彼特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进入创新理论研 究领域。经合组织顾问克里斯托夫·弗里曼1974年 出版了专著《工业创新经济学》,1982年又写出了 《失业和技术创新》,他把技术创新看作是经济增长 的动力的同时,更强调技术创新与国家政策之间的 关系。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把创新看作 是一种国家和政府行为。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它涉及到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产生和应用。
创新理论基础是指以解释创新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影响为目的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概述创新理论基础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创新理论的发展历程。
创新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社会学家圣西蒙(Emile Durkheim)的理论。
他认为创新是社会分工和个体工作特化的结果。
之后,奥地利经济学家舒弗(Teilhard von Chardin)提出了“产物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非线性、不连续的演化过程。
在此之后,斯戈特(Evgeny Hanskul)提出了“器物创新”理论,强调创新不仅涉及到思想和知识的创新,还包括物质对象和工具的创新。
此外,罗杰斯(Everett Roger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理论”,从社会传播的角度研究了创新的采纳和传播。
其次,创新类型。
创新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
产品创新指的是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或改良现有产品。
过程创新则是改进现有生产流程和方法,提高效率和质量。
组织创新关注的是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的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
市场创新则是指市场定位、市场营销和销售策略等方面的创新。
第三,创新过程。
创新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问题识别、解决方案创造、实施和评估。
在问题识别阶段,创新者需要明确问题和需求,并确定创新的目标和范围。
在解决方案创造阶段,创新者通过思考、实验和试错等方式,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在实施阶段,创新者将解决方案付诸实际,并进行试验和改进。
在评估阶段,创新者对创新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最后,创新的影响。
创新对个体、组织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对个体来说,创新能够提高个人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并提供发展机会和激励。
对组织而言,创新能够增加竞争优势,提高运营效率,增加利润和市场份额。
对社会来说,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创新理论的由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创新理论的由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1、创新理论的由来创新概念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20世纪40年代在他的《创新经济论》中所提出的“技术创新”。
熊彼特将下列五种情况都叫做为技术创新:①在生产中采用一种新技术;②生产一种新产品;③在生产中采用新材料或新的半成品;④开拓新市场;⑤采用新的组织形式。
大家很容易看出来,这五种创新类型都是企业的行为,所以,在熊彼特看来,只有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其实质就是“实行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用数学经济学的语言来讲,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关系。
”用白话来说就是重新安排组合与企业生产营运有关的要素,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就是在生产经营中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或开拓新的市场,以此取得企业的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请同志们注意,熊彼特在创新经济论中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恰恰不包含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也就是不包括创造发明。
另外,在熊彼特的理论里,熊彼特把技术创新和创新看作是同一概念,也就是说,创新就是指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也就是创新,这两个概念是同一个概念。
由此来看,原本的“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她与企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效益的上涨紧密联系在一起。
请同志们注意,熊彼特提出的技术创新,不只包括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包含新的社会科学技术的运用,其中“第四,开拓新市场”和“第五,采用新的组织形式”,本身就是管理科学的知识。
我们大家常说的创新,其原始的概念就是这么产生的。
现在来看来,这是一个狭义创新的概念。
2、江泽民对创新概念的拓展查阅资料显示,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提出创新是在1993年的政协会议上的讲话中。
不过,大家最为熟悉的是他1995年5月26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所说的一段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江泽民同志在这里所提出的创新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远远超出了熊彼特所提出的创新的概念。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一、概述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
在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分析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在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起步较早,经历了从线性模型到非线性模型、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从单一创新到系统创新等多个阶段。
代表性的理论有技术创新线性模型、链环回路模型、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用户创新理论等。
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也为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在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在引进和消化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际,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
例如,国内学者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概念,强调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动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传统技术创新理论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新的技术和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发展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未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文也将探讨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推动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技术创新概念的定义与重要性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或个人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或新材料等手段,对现有产品或服务进行改进或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提升或开辟新市场的目的。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提升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摘要: 技术创新是公司获取竞争优势旳最重要来源, 技术创新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综合性强旳新兴学科。
自从熊彼特第一种系统完整地描述创新理论以来, 国外技术创新研究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
目前,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旳研究和发展已形成了四大理论学派: 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论述了技术创新理论旳产生, 并综述了目前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旳这四大理论流派。
核心词: 技术创新; 创新理论一、技术创新理论旳提出技术创新理论旳初次由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旳《经济发展理论》系统旳提出, “创新”就是“一种新旳生产函数旳建立, 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旳一种从未有过旳新结合, 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
创新一般涉及5 个方面旳内容 : (1)制造新旳产品: 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旳新产品; (2)采用新旳生产措施 : 采用在该产业部门事实上尚未知晓旳生产措施;(3)开辟新旳市场 : 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旳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旳市场;(4)获得新旳供应商 : 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旳新旳供应来源;(5)形成新旳组织形式 : 发明或者打破原有垄断旳新组织形式。
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旳技术或工艺发明, 而是一种不断运转旳机制, 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旳发现与发明, 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 才是创新。
二、技术创新理论旳发展由于西方经济学家觉得熊彼特旳学说具有社会主义倾向, 同步受到同步期旳“凯恩斯革命”旳理论影响, 在相称长旳时期中, 创新经济学理论始终受到西方国家旳冷遇, 未能引起理论界旳关注。
20 世纪50 年代后来, 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旳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旳兴起, 许多国家旳经济浮现了长达近 20 年旳高速增长“黄金期”, 这一现象已不能用老式经济学理论中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简朴地加以解释。
由此, 西方经济学理论界重新对熊彼特旳创新经济学理论进行结识, 开始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旳关系产生了爱好, 从而使技术创新理论得以发展。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创新理论一、经济进展时期分析美国闻名战略治理学家麦克尔·波特在研究国家竞争力时曾经提出,国家的进展能够分为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宝驱动4个时期。
一个国家在这4个不同的时期里,其社会、经济的进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受到不同因素的阻碍,每一个时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不一样,同时在不同时期国家制定的进展战略也不同。
运用波特的理论对高新区进行分析,其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核心竞争力也不同。
1.要素群集时期。
我国高新区作为一种人为制造的独特的经济进展区域,最初要紧依靠优惠政策的“外力”驱动,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纷纷涌入,区内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生产要素也专门难得到优化配置,土地及自然资源低效率使用,从而使得高新区处于低附加价值产出的状况。
现在高新区进展和增值手段要紧是“贸易链”,即通过与区内外、国内外的贸易交换猎取附加值。
我国一些进展水平偏低的高新区目前尚处于这一时期。
2.产业主导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高新区内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出现了。
它们把各种生产要素重新进行整合,形成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高新区因此也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产出和较强的经济实力,高新区进展动力由前一时期的外力为主转向外力内力并举,即政府政策推动和企业市场竞争力驱动双重作用。
然而,这一时期的高新区R&D要紧依靠外部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高新区内R&D机构不多,企业R&D 能力较弱。
现在人们对高新区的增值手段要紧是“产业链”。
我国目前大多数进展较好的高新区差不多上处于这一时期,标志着“一次创业”差不多完成。
3.创新突破时期。
随着高新区内主导产业的进展质量及其持续竞争力的提高,区内产业及其骨干企业的R&D能力大大加强,各类R&D中心由区外大批转移到区内。
各类创新活动(要紧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高新区的进展质量和进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大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原创性创新的涌现、“创新文化”的形成、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大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出和高新区的国际化及绿色环保化趋势成为创新突破时期的显著特点,其增殖手段要紧是“创新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创新理论的产生
创新理论是由J·A·熊彼特(1883—1950 )首先提出来的。
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创新理论,并因此闻名于整个经济学界。
J·A·熊彼特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师从著名经济学家E·V·庞巴维克(时差利息论创造者)和F·V·维塞尔(边际效用价值论创造者),后在伦敦时曾求教于A·马歇尔(剑桥学派领袖,局部均衡论创造者),并对M·E·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十分推崇。
所以,J·A·熊彼特的理论研究与分析方法具有多元性和兼收并蓄的特点。
他首先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静态分析,提出了“循环流转”理论,假定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存在着没有利润、没有得息的静止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生产始终在原有水平上均衡的循环往复,没有资本运动,也没有企业家活动。
在J·A·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其本质特征就是运动和发展,所以,经济发展是经济生活中本身所发生的非连续化变化与运动,是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这种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就是“创新”。
J ·熊彼特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都是以创新为核心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他还将经济理论的逻辑分析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结合起来,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进行了实证性的动态考察。
在J·熊彼特看来,企业家的职能是创新,是将生产要素引入生产过程中,所以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
因而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不是一个技术范畴,它并是指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是指将已发明创造聘为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这中,形成企业新的生产优势,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
所以,J·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技术、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一种原材料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J·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企业家是有敏锐洞察力的,能预见潜在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经济利益,并有胆略、有能力进行创新去获取利益的人。
他认为,发明并不等于创新,发明者不等于创新者,只有敢于冒风险把一种新发明最先引入经济组织之中的人才是创新者。
在J·熊彼特看来,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动机或动力来源于:一是由于他看到创新可以给他本人及其企业带来获利的机会;二是发现一个私人商业五国的愿望;三是征服困难并表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力;四是创造并发挥自己才能所带来的欢愉。
在这几种力量的联合推动下,企业家时刻有“战斗的冲动”,存在着非物质的力量的鼓励,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J·熊彼特强调企业家的素质、才能、文化素养、预见性、首创精神、冒险本性等品格对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作用。
由于创新不仅给创新者及其企业带来获利机会,而且也给其它企业开辟了发展的道路(获利示范效应),所以,创新不仅引起了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且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并且由于创新的产生、创新的普及、创新的消失和新一轮创新的开始,于是就有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变化)。
J ·熊彼特用源于企业有其企业家的创新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其理论的特点。
J·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新组合和经济发展,离开了创新也就没有资本主义,更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他把资本主义理解为一个在破坏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创造中毁灭的生命变化过程,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作用,把创新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看成是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联结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换媒介。
J·熊彼特从经济运动的内部去寻找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深厚基础和本质动因,强调创新活动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导作用。
1950年J·A·熊彼特教授去世后,西方经济学家对其创新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并形成为当代西方创新经济学。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二是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建设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战后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如E·曼斯菲尔德、M·卡曼、N ·施瓦茨、P·戴维、R·列文、
Z·格里列希斯等循着J·A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新技术创新理论。
1、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起始点”理论
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P·戴维提出了企业规模“起始点”的理论。
该理论是指一个企业要采用一种新技术至少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
如果企业规模过小,该种新技术的采用就可能使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下降,并使盈利减少,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例如一个农场要使用拖拉机耕地、康拜因收割,那么土地面积要有一定的规模,土地面积过少,拖拉机、康拜因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以致产品成本增大,有时倒不如使用人工耕种、收割合算。
P·戴维认为,企业使用某种新技术所需达到的企业最小规模,必须是使用该种技术后所能节省的劳工费用除使用该种新技术所需负担的年均成本之商,即企业最小规模是使用新技术后所能节省的成本,至少要达到或等于使用新技术所花费的年均成本。
因此,要使更多的新技术被普遍利用,就要降低企业规模的起始点,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来达到目标:通过使新技术设备更加经久耐用来降低折旧率;通过调整银行货币金融政策来降低利息率;通过提高新技术设备的功能来增加新技术所能代替的劳动力数额;通过降低新技术设备的价格来降低新设备的相对价格。
在同一行业中,同样技术条件下,一般而言,企业规模的大小与投资额成正比。
因此,企业规模起始点愈小,投资越少,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数量就会越多,从而新技术就愈容易推广和扩散。
所以,P ·戴维认为,降低企业规模起始点是推广新技术的一个重要问题。
2、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选择
70年代,经济学家M·卡曼、N·施瓦茨等人从垄断与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提出了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类型。
M·卡曼、N·施瓦茨认为,制约和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市场竞争程度的强弱;二是企业规模的大小;三是垄断力量的强弱。
因为竞争会使企业不断创新,以便击败竞争对手,获取更多经济利润,因而竞争愈激烈,创新的动力愈大。
企业规模会影响创新所开辟的市场大小。
企业规模愈大,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潜力就愈大,因而愈有利于进行创新活动。
垄断力量会影响创新的持久性或时间性,企业垄断的程度愈高,垄断力量愈强,在短期内创新愈不易被人模仿,因而创新和模仿就将进行得愈迟缓。
M·卡曼、N·施瓦茨把市场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强度三个因素综合于市场结构之中来考察,就发现最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的乃是垄断竞争型的市场结构。
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规模一般较小,缺少足以保障技术创新的持久收益所需的推动力量;难以筹集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物资条件,同时也难以开拓技术创新所需的广阔市场,因此难以引起较大的技术创新动机。
而在垄断统治的条件下,由于缺乏竞争对手的威胁,难以激发出企业重大创新的活力。
所以,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既避免了上述两种极端市场结构的缺陷,又兼有二者之优点。
因此,垄断竞争型的市场结构是最适宜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的选择
M·卡曼和N·施瓦茨将技术创新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预计可以获取垄断利润的引诱而采取的创新措施,即所谓垄断前景推动的创新;另一类是迫于竞争对手的威胁而采取的创新措施,即所谓竞争前景推动的创新。
他们认为,要使社会上的创新活动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两类创新都是不可缺少的。
因为如果只有垄断前景推动的创新,一旦企业的垄断实力增强,足以保证垄断利润的获取,创新活动就会衰减甚至停止;而如果只有竞争前景推动的创新,则所有企业都只想做花费成本较小的模仿者,而不愿做花费成本较大的创新者。
M·卡曼和N·施瓦茨的这种分析,旨在进一步论证,垄断竞争型市场是最适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类型。
3、新技术的推广和扩散
新技术的推广包括一种新技术在本部门的推广和对其他部门生产技术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部门的技术变革两个方面。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E ·曼斯菲尔德对新技术的“推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新技术在同一部门内推广的速度和影响其推广的各种经济因素的作用。
为此,他提出了“模仿”、“守成”、“模仿率”、“模仿比率”和“守成比率”几个概念。
模仿是指某个企业首先采用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