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欲望和追求
性与欲望性爱中的情感连结
性与欲望性爱中的情感连结性与欲望:性爱中的情感连结性爱是人类生命中不可忽视且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生理需求的满足,也是情感连结与交流的表达方式。
性与欲望在性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情感连结的基石。
一、性的本能与欲望的引导性是人类的本能之一,驱使着我们追求性行为。
而欲望则是性的推动力,使我们有了参与和享受性爱的渴望。
性与欲望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共同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冲动和渴望。
在性爱中,我们的欲望通过性的行为得以满足,进而加深了情感的连结。
二、情感的体验与表达性爱中的情感连结并非仅仅局限于身体上的接触和快感。
它还涵盖了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性行为的过程中,我们与伴侣分享着亲密的时刻,彼此之间的情感通过接触、眼神交流、言语表达等得以体现。
这种情感连结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性满足感,更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三、学习与成长的机会性爱中的情感连结也为我们带来了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通过性爱,我们不仅能够满足身体上的需求,还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伴侣的欲望与喜好。
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情感需求,并与伴侣共同成长。
性爱是一种可以促进双方情感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四、情感连结的维持与建设性爱中的情感连结不仅在热恋期间存在,也应当在长期的伴侣关系中得到维持与建设。
这需要双方的努力与沟通。
例如,双方可以通过开放的对话方式表达彼此的欲望和需要,共同寻找到满足双方的性爱方式。
此外,建立情感的信任和包容也是维系情感连结的重要因素。
通过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双方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并在性爱中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连结。
总结:性与欲望在性爱中相互交织,构建了情感连结的基石。
性爱不仅满足了身体上的需求,也是情感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在性爱中,我们有机会学习和成长,并与伴侣共同进步。
同时,为了维系和建设情感连结,双方需要相互沟通和尊重,还需要建立信任和包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性爱中达到更深层次的情感连结,并在彼此的陪伴中获得满足与幸福。
人的15种本能欲望
社会声望:对名誉和地位的渴望。
厌恶:对疼痛和焦虑的厌恶。
公民权:对服务公共和社会公正的渴望。
力量:希望影响别人,常常在独裁者身上被过度表达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5个层次的本能,满足了一个层次必然会有高一层次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本能。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体育运动:胖子们可能意识不到,人们对运动的渴望是天生的。
秩序:人人都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独立:对于自作主张的渴望。
复仇:就像莎士比亚著作里的王子那样。
社会交往:渴望成为众人中的一分子,即使这意味着在商业街无目的地闲逛。
家庭:这一与家人共享的欲望恐怕不适于忙碌的CEO们。
(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Steven Reiss说:“几乎人类想做的每一件重要的事情都可以分解为15种欲望中的一种或几种,而且大都具有其遗传学基础,这些欲望引导着我们的行为。”这一发现建立在对2500名受试者的研究之上。受试者被要求回答300多个设计好的问题,如“士可杀不可辱”、“我必须消除疼痛”等,最后将所有的回答归纳为15种基本欲望和价值观,其中只有公民权、独立和被社会排斥的恐惧没有遗传学基础。Reiss教授说:“大多数欲望与动物所表现出来的相似,这表明它们有共同的基因基础。”
欲望本能说名词解释
欲望本能说名词解释咱今儿就来说说这欲望本能说。
嘿,你说这欲望本能,就好像那肚子饿了要找吃的一样自然。
人啊,谁没个欲望呢?小到想吃块糖,大到想成就一番大事业,这都是欲望在作祟呀!这欲望本能就像是咱身体里的一个小怪兽,时不时地就蹦跶出来。
你想想看,小时候咱看到别人有好玩的玩具,自己是不是也特别想要?那就是欲望在驱使着咱呢。
长大了,看到别人有好工作、好车子、好房子,心里是不是也会痒痒的?这也是欲望呀!它就像那星星之火,要是不注意,没准就能烧成燎原大火呢。
有的人欲望太强了,就容易走歪路,为了满足自己那点私欲,啥事儿都干得出来。
可有的人呢,能把这欲望变成动力,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就好比说追求爱情吧,喜欢一个人,那心里就跟猫抓似的,不得到不甘心啊。
这也是欲望本能在捣鬼呀。
再比如说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那天天拼命工作,不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出人头地的欲望嘛。
这欲望本能啊,有时候还真挺神奇的。
它能让一个懒懒散散的人突然变得勤奋起来,也能让一个胆小的人变得勇敢无比。
就好像那武侠小说里,主角为了成为绝世高手,那欲望强烈得很呐,啥苦都能吃,啥困难都不怕。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欲望本能。
它要是用好了,能让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要是用不好,那可就麻烦喽。
你说,要是人都没了欲望本能,那这世界得多无趣啊?就像那平静的湖水,一点波澜都没有。
但要是欲望本能太强烈了,又容易把自己给累得够呛,还可能伤害到别人。
所以啊,咱得学会和这欲望本能好好相处。
该有的欲望要有,但是也不能让它失控。
就像驾驭一匹野马似的,得掌握好那个度。
咱不能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得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
看到别人有的,咱不一定要去攀比,得想想那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别为了一时的欲望,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儿来。
总之呢,这欲望本能是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咱得正确地认识它,利用它,让它为咱的生活增添光彩,而不是给咱添乱子,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词资料
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词资料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词资料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观众:我方的观点是人性本恶。
这并不是说人类本质上是邪恶的生物,而是指人类天生具有一些本能的欲望和行为倾向,如果没有受到适当的教育和约束,这些欲望和行为倾向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阐述我方的观点。
一、人类的本能欲望人类天生具有一些本能的欲望,比如追求快乐、避免痛苦、寻求安全感等。
这些欲望本身并不是邪恶的,但是如果没有受到适当的教育和约束,它们可能会导致不良行为。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为了追求快乐而吸毒或酗酒,从而损害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同样,一个人可能会为了避免痛苦而逃避责任或伤害他人。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约束来引导和控制这些本能欲望,以确保它们不会导致不良后果。
二、人类的自私倾向人类天生具有自私的倾向,这是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本能需要。
然而,如果这种自私倾向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和约束,它可能会导致损人利己的行为。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欺骗或伤害他人,从而破坏社会信任和合作。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约束来引导和控制这种自私倾向,以确保它不会导致不良后果。
三、人类的攻击性人类天生具有攻击性,这也是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本能需要。
然而,如果这种攻击性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和约束,它可能会导致暴力行为。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不满或愤怒而攻击或杀害他人,从而破坏社会稳定和安全。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约束来引导和控制这种攻击性,以确保它不会导致不良后果。
四、教育和社会制度的重要性虽然我方认为人性本恶,但是我们并不认为人类无法改变或改善自己的本性。
相反,我们认为教育和社会制度对于塑造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良好的教育和社会制度,我们可以引导和控制人类的本能欲望和行为倾向,以确保它们不会导致不良后果。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制度来培养和弘扬人类的善良品质和行为规范,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人性本恶。
个人欲望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个人欲望与社会责任的平衡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欲望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个人欲望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需求,而社会责任则是个体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感。
这两者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相互制约和平衡的作用。
首先,个人欲望是人类天生的本能之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
有人希望拥有财富和权力,有人追求自由和幸福,还有人追求名利和地位。
这种个人欲望的存在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个人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进取心和创造力,促使他们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
然而,个人欲望过度追求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当个体的欲望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不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时,就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如贪腐、污染和不公平等。
个人欲望过于强烈时,就容易忽略社会责任,忽视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社会的撕裂和不稳定。
因此,个人欲望和社会责任之间需要取得一定的平衡。
个人在追求自己的欲望的同时,也应该兼顾社会的需要和他人的利益。
社会责任是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义务,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个体在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对社会有所贡献,如何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何推动社会的正义和公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平衡个人欲望和社会责任。
首先,教育的力量可以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家庭和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和道德意识,让他们明白个人欲望和社会责任之间的重要平衡。
其次,政府和法律的引导也是平衡个人欲望和社会责任的关键。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引导个人合理追求个人欲望的同时,也保护他人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例如,限制个人贪腐行为和不公平竞争,倡导公平和正义,建立社会福利和慈善机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最后,个人自身的自律和自省也是平衡个人欲望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
个体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欲望是否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要求。
《聊斋》中人狐相恋故事模式精神分析
《聊斋》中人狐相恋故事模式精神分析《聊斋》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民间故事集,其中的人狐相恋故事模式是其中一个经典的情节。
这种故事模式在揭示人性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欲望和道德观念的思考。
在《聊斋》中,人狐相恋的故事经常出现,这些故事中,人与狐的相恋往往是秘密的、不被社会所认同的。
精神分析学认为,这种关系暗示着人性中隐藏的欲望和冲动。
狐狸在东方文化中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被认为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生物,与欲望和魅力有关。
而人类与动物的相恋则暗示着欲望的释放和冲动的追求。
这种关系可以被视为人类内心深处对禁忌欲望的探索和满足,同时也是人类对原始冲动的表达。
聊斋故事中的人狐相恋,往往涉及到一个普通人与一只具有人类形态的狐狸之间的爱情。
狐狸通常会使用妖术迷惑人类,进而与其产生感情。
这种关系显示了人性中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狐狸以其美丽的外貌和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人类,而人类则被狐狸的美丽所迷倒。
这种爱情关系经常被视为一种忠诚和真诚的爱情,并对人类世界的虚伪、利己主义产生了批判。
然而,在这种关系之中,一方往往被另一方的力量所迷惑。
狐狸往往是用妖术和迷幻的魅力来迷惑人类,使其失去理性判断能力。
而人类往往为了满足欲望而无视狐狸背后的真实本质。
这种关系暗示着人性对于欲望的追逐和为了欲望而舍弃理智的倾向。
聊斋故事中的人狐相恋,不仅仅是对欲望和冲动的探索,也是对人类道德观念的思考。
故事中的人类与狐狸之间的关系往往不被社会所认同,甚至被视为禁忌和邪恶。
这暗示了人类社会对于与传统道德观念相悖的爱情关系的排斥和压制。
这种关系引发了对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的质疑,同时也反映了对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体系的挑战。
总的来说,《聊斋》中的人狐相恋故事模式反映了蒲松龄对人性欲望和道德观念的思考。
这种故事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的欲望和冲动,同时也反映了对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挑战。
这些故事通过狐狸与人类之间禁忌爱情的展开,探索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道德规范的质疑。
《儿童心理学》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
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根据他对病态⼈格进⾏研究提出的⼈格理论,其核⼼思想是情欲说。
认为⼈⽣⽽有追求快乐(特别是性欲)的本能,但这种本能和欲望同社会道德、风俗习惯、法律规定等往往是不相容的,因⽽被排挤到意识阈之下。
这就是⼈的⼼理⽣活深层的“潜意识”。
由于潜意识中的成分在不⾃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就构成了⼈的⾏为背后的内驱⼒。
弗洛伊德后来修改了这种意识与潜意识的“⼆分法”,提出了他的⼈格学说。
⼈格的组成成分为三个:伊特、⾃我和超我。
“伊特”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潜意识”的概念。
“⾃我”是意识结构部分。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和⾃我理想。
⼼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童⼼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他把⾥⽐多(libido)作为划分发展阶段的标准,认为⼉童⼼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之所以有区别,是由于其性⽣活的发展所造成的。
弗洛伊德的⼉童⼼理发展阶段,具体划分如下:⼝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早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弗洛伊德的⼀个学⽣叫阿德勒(A. Adler),特别注意⼉童⼼理的治疗。
他和他的⽼师不同,他不强调情欲,⽽强调个⼈的优越感),所谓优越感,就是要求⽐别⼈优越,如果优越感受到压抑,就产⽣⾃卑,这就成为⼼理疾病的根源。
他著有《⼉童教育》⼀书,总结了他的⼀些研究成果。
精神分析派提倡本能决定论,否认⼈的意识作⽤,基本上是荒唐的、错误的,但他们深⼊了解⼉童内⼼世界的精神和⽅法,则是可以借鉴的。
本能的欲望揭开人类欲望背后的心理机制
本能的欲望揭开人类欲望背后的心理机制人类作为有意识的生物,我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到理智和思考的驱使,更深层次地受到本能的欲望的操纵。
这些欲望在我们的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揭示了人类背后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探讨本能的欲望是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并讨论这些欲望背后的心理机制。
一、本能的欲望是如何诱发行为的人类的本能欲望包括了生存、繁衍、社交等各个方面。
这些欲望是古老而基本的,源自于我们祖先的基因传承。
生存欲望驱使着我们主动寻求食物、避免伤害,繁衍欲望促使我们寻求性伴侣,社交欲望推动着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
本能的欲望通过激发我们大脑中的奖赏系统而诱发行为。
当我们满足某种本能欲望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这一神经递质,带来愉悦和满足的感觉。
这种奖赏感刺激了我们继续追求满足欲望的行为,形成了一个循环。
二、探寻本能欲望背后的心理机制1. 本能欲望的源头本能欲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进化历史。
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和繁衍需求,人类才能够延续下去。
因此,本能欲望在人类的基因层面上得到了深入的根植。
同时,社会化的本能欲望也在人类进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交和合作对于个体的生存和繁荣至关重要。
如此,人类逐渐发展出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制度,以满足我们的社交欲望。
2. 本能欲望与心理需求的联系本能欲望的背后是人类的心理需求,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行为的根源。
例如,食物作为生存欲望的对象,既满足了我们的生理需求,也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需求。
食物的味道和外观可以激活我们大脑中与满足感和奖赏相关的区域,增强满足感的体验。
同样,性欲望作为繁衍欲望的体现,满足了我们在心理上追求亲密、安全和满足感的需求。
性行为释放了与满足感相关的神经递质,故而带来了快感和满足感。
3. 滥用本能欲望的风险本能欲望的满足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满足,但滥用本能欲望却可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后果。
例如,食欲的滥用可能导致肥胖和健康问题,性欲的无节制可能引发性病和道德困境。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概念,代表着人类心理中的三个不同层面。
自我是指人类自己的主观意识,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超我是人类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这三个层面遵循着不同的原则,下面是具体的说明:
1. 自我遵循的原则:自我是人类的认知层面,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自我会根据现实的需要和现实的限制,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自我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不会过度关注自我感觉和情绪,而是注重实际的现实情况。
2. 本我遵循的原则: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层面,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本我的目标是满足自己的本能需求,追求快乐和舒适。
本我忽略现实的限制,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欲望。
3. 超我遵循的原则:超我是人类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层面,它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超我会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来要求自己和行为。
超我是一个理性的存在,它不会过度关注自我感觉和情绪,而是注重道德和价值观的实现。
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是:自我会遵循现实原则和本我遵循的快乐原则,来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同时,超我也会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来监督和要求自己和行为。
这样,人类的心理才能保持健康和平衡。
本能与理性的斗争心智与生物驱动的对抗
本能与理性的斗争心智与生物驱动的对抗本能与理性的斗争:心智与生物驱动的对抗人类作为一种高度发展的生物,内在拥有着矛盾而纷争的本性。
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内心的斗争,这场斗争源自于我们本能和理性之间的纷争。
本能是我们生物驱动力的基础,而理性则是我们人类文明的产物。
本文将探讨本能与理性的斗争,心智与生物驱动的对抗。
一、本能的力量本能是人类生物驱动的基础,它是我们归根到底的需求和欲望。
本能驱使着我们去追求食物、水源、性欲满足等基本需求。
这些本能的力量是生命力的直接表现,它们源于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机能。
我们的本能并不局限于基本需求,还包括一些复杂而深层的本能驱动,比如亲情、求知欲、社交需求等。
这些本能驱动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使得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不受理性的控制。
二、理性的力量理性是人类独特的能力,它是我们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关键特征。
理性让我们能够思考、分析和决策,它是我们进行社会交往、解决问题、创造文明的基础。
通过理性,我们能够超越本能的驱使,根据事实和逻辑进行思考和决策。
理性使得我们可以无视暂时的满足,追求长远的利益,从而达到更高级的目标。
然而,理性也有其局限性。
在有些情况下,本能会战胜理性,使我们做出冲动、盲目的决策。
在处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时,我们常常会被情绪所左右,而无法完全依赖理性的判断。
三、心智的斗争本能与理性的斗争正是在我们的心智中上演。
心智是由大脑的神经网络组成,是我们意识和思维的基础。
心智既包括我们的认知能力,也包括我们的情感体验。
心智通过对本能和理性的对抗来维持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某些情况下,本能战胜理性,使我们做出冲动的行为;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理性战胜本能,使我们克制欲望。
心智的强大与否决定了本能与理性的斗争结果。
一个强大的心智能够更好地平衡本能和理性,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四、生物驱动的对抗本能和理性的斗争不仅仅存在于心智中,也存在于我们的生物驱动中。
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和荷尔蒙系统共同参与着本能与理性的斗争。
欲望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
欲望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引言: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欲望,它们或滋养我们的生命,或成为我们的负担。
然而,人们对于欲望究竟是先天的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欲望的本质及其来源。
一、欲望的生物学基础1. 大脑结构与欲望根据神经科学的研究,人类大脑中的杏仁核、海马体等部分与欲望密切相关。
这些部分参与了情绪、奖赏以及记忆的形成和调节,从而为欲望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2. 遗传基因与欲望基因作为遗传信息的承担者,在塑造人类欲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一些家族遗传病患者的子女更容易受到特定欲望的影响,这表明欲望与基因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3. 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人体内分泌系统直接参与了欲望的表达和调控。
例如,性欲与性激素的分泌有着密切联系。
这些生物学机制使得人们的欲望可以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呈现出差异。
二、欲望的心理世界1. 社会文化影响个体的欲望往往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家庭教育、社交媒体以及文化传统都对个体的欲望发展产生影响。
2. 学习和经验的影响欲望也是后天学习和经验的结果。
人们通过学习和观察他人行为,逐渐形成自己的欲望系统。
例如,一个人可能对某种食物或物品产生渴望,是因为在过去的经历中获得了相关的奖赏回路。
3.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也会对欲望发展产生影响。
个体可能会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抑制或转移某些欲望,使其不再威胁到个体的心理平衡。
三、欲望与意识的关系1. 欲望的影响力欲望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它可以激发人们的行动,并推动其朝着欲望对象努力。
有时,欲望甚至能够超越意识的控制,使人们感到无法抵抗。
2. 意识对欲望的调控然而,意识也在对欲望的发展和表达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意志力和决策来抑制或引导欲望的发展。
3. 欲望的满足与真正的幸福过度的欲望和贪欲可能导致快乐感的短暂,使人们追求无休止的物质享受。
而意识和良知的作用是使个体能够理性地控制欲望,追求真正带来幸福感的目标。
什么是本能_本能的意思
什么是本能_本能的意思本能是指本身固有的、不学就会的能力。
那么你对本能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本能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本能物本身具备自身的变化力就是物的本能。
本能是物自身所具备的自身变化行为的表现。
所有具体存在的物都有本,一切有本的物都具备能,本的物具备的能的变化就是物的本能,具备了本能的物体不一定有生命但具备了生命的能力。
有生命的物是生物,本能的变化里只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本能物不能说是有生命的物,只有在这种随着环境的变化里有了繁衍自身或繁衍出繁衍自身的条件的现象才能说是有了生命的物。
生命的物发生的这种变化是适应变化环境的变化行为,这种变化的行为就是生命的行为的表现,没有生命的物发生的变化是环境的变化使然,所有非生物均要在一定的条件作用下或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发生变化,本身没有变化的能力,只能从属于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条件而变化,并且无论出现了怎样的变化都不是在繁衍本身或繁衍出繁衍本身的条件,本身所起的变化也有本具备能却不是本能。
生物也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个变化不但体现于生物的体质内,还出现在生物的行为中。
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变是本能的转变,有机物不一定有生命。
在生命力作用下,生物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生物本身物质结构来适应大自然,这种自身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能力就是生物的本能具备。
本能是大自然赋予作为生物本身所具备的变化能力,自然环境里生物这种本身所具备的变化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是生存能力,为适应生存而本身所为生存而存在的本身能力行为是生物的本能。
生物本能通过生物对自然环境或存在条件的表现反应或体质变化来呈现,所有的生物都具备生的本能,本能是生物生命力的最基本的体现。
万物皆有本,物本身即物之本,本身具备繁衍本身的能力的物是生命的物,有本能不一定有生命,有生命的物都有本能,生命的物在本能条件和环境作用下进行生物的演化,一切有本能的物都有生命的能力,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都可以繁衍自身,不能进行自身繁衍的存在物是非生物,非生物是生物存在的基础。
人性的本能与欲望
人性的本能与欲望人性的本能与欲望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议题。
人类作为有着高度智慧和情感的生物,其行为常常受到内在本能的驱使和外部欲望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探讨人性的本能与欲望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和影响。
1. 本能的驱使人类作为生物,在生存和繁衍中有着各种本能的驱使。
例如,人类的求生本能使得我们对食物、水源和安全环境有着强烈的渴望和需求。
这种本能的驱使推动着人类寻找资源、建立社会和保护自身,保持种群的繁衍和生存。
此外,人类还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即对知识的渴望。
人类天生好奇,追求探索和了解世界的本质。
这种欲望驱使我们在各个领域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
2. 欲望的影响欲望对人类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物质层面上,人们对财富和物质享受的欲望常常推动着他们追求成功、奋斗事业。
欲望是人类进步和创新的动力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
然而,欲望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行为。
例如,贪婪的欲望可能引发贪污、腐败等不道德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欲望过于强烈时,人们也容易迷失自我,无法满足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与期望,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3. 人性的本能与欲望在艺术中的表现艺术是人类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人性的本能与欲望也在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为一种纯粹的表达形式,艺术能够展示出人性中最本真的一面。
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创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由创作的欲望。
绘画中的明暗对比、音乐中的情绪起伏以及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冲突,都展示了人性的本能和欲望在艺术中的发挥。
4. 人性的本能与欲望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内在本能和欲望的驱使,还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
人性的本能和欲望在社会关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
合作与竞争是人类社会中常见的社会关系。
人类本能中的合作倾向使得我们能够共同协作,共同实现更大的目标。
而对资源、地位和权力的欲望也驱使人们在社会中进行竞争,争夺资源和地位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和冲突。
各流派对欲望的定义
各流派对欲望的定义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一、叔本华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
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叔本华说,人生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得到满足就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间摇摆。
需求、欲望和追求就是人的生命。
人的欲望最基本的有二,即个体自我生存的愿望(如食色等)和人类自我发展的愿望(即“种族绵延的需要”)。
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至于无穷,而所获得的满足都是短暂的,份量也扣得很紧。
何况这种最后的满足本身甚至也是假的,事实上这个满足了的欲望立即又让位于一个新的欲望,前者是一个已经认识到的错误,后者还是一个没有认识到的错误烦恼源自无穷的生命欲望与有限满足于之间的间距;痛苦则是不能实现目的的自然反应;空虚则源于欲望短暂满足后的无聊。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第四部分中,叔本华提供了一种以禁欲主义的方式来找到希望的可能。
他认为人只有在摆脱一种强烈的欲望冲动的时候才能获得其根本上的自由,只有打破意志对于行为本身的控制,才能获得某种幸福的可能。
但叔本华却又强调这种禁欲主义的行为方式其本身就是一种苦行。
二、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他把人生的本质看作是欲望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冲动、欲望是无意识的基础和核心,是无意识的最原始的欲望、动机,这一欲望、动机由于受意识的控制,往往不能得到满足而受到压抑,被压抑所生本能冲动即所谓奥狄浦斯情结成为无意识的又一个基本因素,其他被压抑的经历都与这个被压抑的情结有关,经过历史的沈淀组成一个无意识领域。
三、人本主义就人本主义而言,它主要表现为以非理性主义观察问题:在人性问题上,以情感欲望、本能冲动、无意识等规定人的本质,认为“人是神秘的”;在认识上,以直觉、体验、信仰作为把握世界的途径,认为直接体验到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在本体论上,以意志、非理性的生命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是神秘的四、欲望哲学家德勒兹人就是欲望的机器。
性与欲望探索人类基本本能的驱动力
性与欲望探索人类基本本能的驱动力人类的本性中存在着一种强烈的驱动力,那就是性与欲望。
这种驱动力推动着人们在追求快乐和满足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
本文将通过探讨性与欲望对人类的影响,展示它们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性与欲望对于人类的驱动力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性是人类的基本本能之一,它不仅仅是繁衍后代的手段,更是人们追求快乐和满足的源泉。
不同的人对性的需求和欲望程度不同,但无论如何,性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性欲望的存在使人们对伴侣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人类的漫长进化历程中,性欲望驱使着人们寻找与自己基因匹配的伴侣,以便更好地传承基因。
这种基于生物本能的欲望促使人们对潜在伴侣的外貌和身体特征产生吸引力。
例如,男性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健康和身体特征较好的女性作为伴侣,因为这些特征表示她们生育后代的优势。
女性则更倾向于选择具有高社会地位和资源的男性,因为这些特征能够提供更好的抚养后代的条件。
除了影响伴侣选择之外,性与欲望还推动着人们追求刺激和快乐。
人类对性的渴望使得性成为了一种精神和身体上的享受。
不同的性行为方式和性爱技巧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快感和满足。
这种欲望的驱动力促使人们不断尝试新的方式来增强性的乐趣,从而探索出更多层面的满足。
性与欲望还对社会和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很多社会中,性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和关系的纽带。
人们通过性来表达爱、建立亲密关系,以及传达情感。
因此,性在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性爱和性行为也是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内容,它们通过文字、绘画、音乐等形式成为表达和展现的对象。
尽管性与欲望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们也需要受到适当的约束和管理。
过度追求性和欲望可能导致破坏性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
社会和道德准则对于规范性和欲望的表达提供了重要的限制和指导。
人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平衡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
总之,性与欲望是驱动人类行为的基本本能之一。
苏格拉底对自然的理解
苏格拉底对自然的理解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自然的理解与他的思想和哲学体系密切相关。
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对人类的思考和探索来获得真理和智慧,他的自然观念也体现在他对人类本性和人类行为的思考中。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是存在的,它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包括人类、动物和自然界的其他元素。
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其他生物一样,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然而,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人类具有理性和思考能力,因此能够超越本能和欲望,去追求真理和智慧。
苏格拉底的自然观念体现在他对人类本性和品质的思考中。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类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理性的发展和智慧的追求。
他反对满足欲望和追求物质财富的观念,认为这些只是表面的东西,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相反,他主张通过思考和探索来获得真理和智慧,从而达到真正的幸福。
在苏格拉底看来,自然是一个包容万物的系统,它具有自己的规律和秩序。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受到这些规律和秩序的支配。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符合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违背它。
他主张人类应该通过思考和理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听从欲望和冲动的驱使。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本性和潜力。
苏格拉底的自然观念对后世的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启发了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研究,对于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的思想也影响了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对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着重要的启示。
总结起来,苏格拉底对自然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人类本性和行为的思考中。
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
他主张通过思考和探索来获得真理和智慧,以实现人类的本性和潜力。
他的自然观念对后世的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有着重要的贡献。
《亲密》中主人公的人格结构分析
《亲密》中主人公的人格结构分析作者简介:黄莉(1988—),女,甘肃庆阳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美文学方向研究生.摘要:《亲密》中的主人公杰伊因无法忍受压抑的家庭生活和十年之久已经没有了爱情基础的婚姻,终于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逃离。
在离开之前的晚上,自我的实现和家庭道德之间的冲突让他无法找到权衡和平静。
本文以西方文学的重要母题——“自我”为切入点,透析本我与超我,以达到最终实现自我,分析主人公的人格结构,旨在揭示后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困境。
关键词:亲密;主人公;自我;本我;超我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一、引言哈尼夫·库雷西(hanif kureishi,1954—)是出生在英国肯特郡的巴基斯坦移民后裔。
他多才多艺,身兼数职,既是作家又是电影导演,作品涉及舞台剧本,小说,广播剧及电视电影剧本等,在英国名声大噪,跻身于文学名列。
英国著名评论家苏克赫德夫·桑德胡教授曾说过,“在英国的主流流行文化中,巴基斯坦裔移民是不为人知的素材,他们游离于文化之外”[1]227。
“如果有谁能让亚裔英国移民成为焦点,此人定是哈尼夫·库雷西,他以无与伦比的机智和坦率将他们的生活呈现给主流受众”[1]230。
不同于大多数亚裔作家,库雷西如今“不再局限于展现文化冲突,而是将笔触转向对个人情感世界的探索”[2]8。
他的小说《亲密》(1997)就是典型的代表。
这部充满消沉之美的作品,对情欲与两性的冲突的探讨充满了动人的深情。
小说的第一句话:“这是最让人伤心的一夜,因为我就要离开这里,再也不回来了”[3]1,就为小说的主题埋下了伏笔。
主人公杰伊无法忍受压抑的家庭生活和十年之久已没有了爱情基础的婚姻,终于听从内心的声音,决定离开。
而在离开之前的晚上,自我的实现和家庭道德之间的冲突让他无法找到权衡和平静。
本能与欲望深入探讨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本能与欲望深入探讨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人类行为的驱动力是一个古老而又复杂的话题。
究竟是什么在推动我们的行为?本能和欲望是两个常被提及的因素。
本文将对本能和欲望这两种驱动力进行分析,以期深入探讨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聚焦于本能。
本能是生物体内固有的一种天生反应。
母亲对于自己孩子的保护是一个经典的本能行为。
无论文化、地域的差异,母亲总会全心全意地保护自己的孩子。
这种保护孩子的本能是基于生物进化的结果,追求后代的生存和繁衍。
在动物界也有类似的本能行为,如鹅保护自己的蛋和熊保护自己的领地等。
然而,与本能相比,欲望似乎更加具有多样化和复杂性。
欲望涉及到更加高级的心理层面,是对于某种特定需求的渴望。
欲望可能产生于不同的方面,包括物质欲望、情感欲望和认知欲望等。
首先,物质欲望是人类行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驱动力。
人们渴望物质的满足,如美食、舒适的居所、时尚的服饰等。
这种欲望的驱动下,人们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然而,追求物质欲望可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如贪婪、浪费和社会不平等等。
其次,情感欲望也是我们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人们追求爱与被爱的渴望,希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和情感联系。
这种欲望驱动下,人们会追求友谊、家庭和爱情等。
然而,情感欲望也有可能导致依赖、嫉妒和伤害等负面结果。
再次,认知欲望是指对知识和理解的追求。
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渴望了解世界的奥秘。
这种欲望驱动下,人们进行学习、思考和探索。
然而,认知欲望也可能导致迷茫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总结起来,本能和欲望是两种不同的人类行为驱动力。
本能是生物体内固有的反应,追求生存和繁衍的需要。
与之不同,欲望涉及到更加复杂的心理需求,如物质、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渴望。
它们共同作用于人类行为的背后,塑造了我们的行动和决策。
然而,我们也应该了解到,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不仅仅局限于本能和欲望。
文化、教育和个人经历等因素也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这些因素与本能和欲望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我们丰富多样的行为表现。
人为什么有弱点,本能需求而逐快乐
人之所以有弱点,主要是因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本能需求。
这些本能需求促使人们追求快乐和满足感,但同时也带来了弱点。
一方面,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本能需求之一。
在进化过程中,那些能够寻找快乐和满足感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传递基因。
因此,这种追求快乐的本能需求在人类基因中得以保留。
然而,这种追求快乐的需求也容易导致人们沉溺于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感,忽视长远的利益和后果,从而形成了弱点。
另一方面,人类在本能上也有一些自私的基因,促使人们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
这种自私的本能需求也容易导致人们忽视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从而形成弱点。
此外,人类的心理和认知机制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局限性,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人们产生弱点。
例如,人类容易受到情感的影响,往往会在情感冲动下做出错误的决策;人类往往也会过于自信或轻信他人,导致对风险的评估不足或过于乐观。
综上所述,人之所以有弱点,主要是因为追求快乐和满足感、自私的基因、心理和认知机制的缺陷和局限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了解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性,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我控制力、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人性与良知的关系
人性与良知的关系人类作为社会性生物,具有独特的人性和内在的良知。
人性是指人类的天性、本性以及与生俱来的行为特征,而良知则是指人在道德规范和良善意愿的引导下所产生的一种判断和行为准则。
人性与良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它们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方式。
首先,人性与良知相辅相成。
人性包含了人类天生的本性和个体的行为特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然而,人性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无限地追求个人欲望和私利,而是需要在道德和伦理的指引下进行调适。
这就需要良知的存在。
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意识和价值判断能力,它在人的意识中产生和发展,指引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良知通过判断和辨识善恶、正邪的标准,引导个体做出符合伦理道德的选择。
其次,良知对于人性的修正和规范起着重要作用。
人性中存在着自私、虚荣、贪婪等负面的本能和欲望,这些本能和欲望的盲目追求常常导致个人利益和社会道德的冲突。
而良知则具备纠正和规范人性的功能,通过道德准则的制约和良善行为的引导,调控个体的行为方式。
良知能够使人克制自己的贪婪欲望,坚持道德原则,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再次,人性和良知的关系也体现在道德选择和责任担当中。
人性中存在着人的选择自由,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追求做出不同的决策。
而在道德层面上,人必须根据内心的良知和道德规范来选择行为的方向。
这就要求个体在进行道德选择时具备责任担当和忠诚于良知的精神。
责任担当是人性与良知的有机结合,只有在良知的引导下,才能够真正意识到个体的道德责任,并为之承担。
总的来说,人性和良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和互动。
人性是人的本性和行为特征的集合,而良知则是指引和规范人性的内在道德准则。
人性与良知相辅相成,良知修正和规范人性,引导人做出符合伦理道德的选择,同时,人应该在道德选择中担当责任、忠诚良知。
只有理解和把握人性与良知的关系,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能、欲望和追求胡塞尔运用发生现象学方法揭示了本能、欲望、追求和意志之间的动机引发关系。
在他看来,意志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积极主动的行为,本能是本源的意志现象,它作为意志行为的低级阶段,属于前自我的意识活动。
不仅如此,本能还可以成为意志的直接驱动力,并在自我构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原始的力量和作用。
由于本能具有任意性、偶然性和非理性,因此它需要意志引导和确定实践目标。
与本能不同的是,欲望在本能之后,它能是积极主动的也能是被动的,而本能则具有完全的被动性。
本能是欲望的预备阶段,意志是欲望的最高阶段。
追求体现了“为了什么做”,而意志体现了“为此的能做”。
追求兼有被动性和主动性的双重特征,在等级上仅次于意志。
要真正成为意志实现的动力,追求必须体现价值这一本质性目标。
由此,胡塞尔批判了享乐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认为他们把追求建立在自然主义人性论基础上,即本能和欲望自我的基础上,追求的是趣味和快乐而非价值。
标签:意志;本能;欲望;追求;价值一、引言本能、欲望和追求不仅是心性领域的基本现象,而且它们还关涉到自我意识的起源和意志行为的发生问题。
那么,本能、欲望和追求究竟在自我意识和意志行为的发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们之间又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关联?为此,我们立足胡塞尔的意志理论及其发生现象学方法给予解释。
胡塞尔的现象学包含了两种基本的方法,即静态的描述分析和发生的现象学解释。
相应地,意志现象学也包含了这两种基本方法。
意志的发生现象学涉及前自我的意识领域,如本能、欲望、注意、追求等因素,即意志的被动领域。
在对意志行为的被动性的分析中,胡塞尔指出,所有的积极性都是以被动性为前提的。
因此,意志行为的起源结构如同自我行为一样要回溯到前自我的被动性领域。
在意志的被动性领域中,意志的奠基行为与描述现象学时期相比发生了变化,这里意志不再单纯地奠基在认识的客体化行为之上,而是奠基在动态的被动性行为之上,如本能、欲望、触发和追求等前自我的主体生活之上,并且与这些行为相互交织在一起。
在意志行为的发生现象学分析中,本能、欲望和追求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们以动机引发的形式被刻画。
下面我们围绕意志与本能、意志与欲望及意志与追求展开讨论。
二、意志和本能胡塞尔的本能学说,一方面通过其行动理论刻画出来,另一方面通过其心灵分析刻画出来。
本能既属于意志行动的范围,也属于心灵的一种特征和表现样式。
胡塞尔认为,“在本能活动过程的任何阶段都承载着质料”①。
本能作为一种低级的欲求能力,总是欲求着某物,尽管这个“某物”并非明确的欲求对象或目标。
本能提供的质料不仅可以成为意志追求的内容,还可以成为意志的直接动机。
本能作为意志的驱动力总是推动着意志朝向追求的对象。
由于意志活动一开始是一种空泛的执态行为,没有具体设定的实践对象,突出的表现就是作为原创力和始发点的fiat②,一个未被充实的实践意向性行为。
因此,fiat作为单纯的创造性意志本身没有质料内容,意志的意向性质料正是通过原初的本能提供的。
但本能直接提供的质料并非完全是意志所肯定和追求的,因为本能提供的质料具有任意性、偶然性和非理性。
因此,作为理性行为的意志必然对本能提供的质料加以选择和确定。
意志将根据质料的价值高低以及实践对象的实现可能性程度来决定取舍。
在意志行为的发生过程中,存在有本源的意志和本源的本能。
③胡塞尔指出,在特定意义上,“本能是作为本源的意志现象”④,它是深度阶段的意志。
“意志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本能,指向未来的这种空乏的决定,即一种朝向未来的本能。
”⑤进一步说,本能可以作为意志和行动的一个种类来规定意志。
⑥另一方面,尽管本能可以成为意志的奠基要素,甚至可以说本能属于意志,但是本能还不是真正的意志。
本能阶段的意志只具有模糊的表象意识,还没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它还处于被动状态,意志自我还没有被唤醒。
“趋向的规定性引导我们朝向本能,它准备着自我转向的活动。
这个意义上的本能是作为意志的低级形式或意志的被动性来标示的。
”⑦因此,本能属于一种被动性行为,它属于无自我意识的活动。
⑧而意志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积极主动的行为。
本能离不开意志,需要意志的引导和确定实践目标。
也就是说,本能领域属于没有明确目标的前自我意识的活动阶段,只有在意志阶段才有真正的自我意识。
关于意志和本能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胡塞尔举的一个例子来理解。
意志是如何关涉到本能(Treiben)的呢?我能抗拒一种本能……(比如)我要离开这个房间,因为房间里冷。
(但)爱好是留在房间里,因为房间里这幅美丽的画让我留恋不舍。
但是我意识到,房间里这种寒冷可能使我感冒,我有些担心。
这(另一种)爱好使得我要离开房间。
这两种爱好存在斗争;最后保留了占优势的兴趣和爱好。
我放弃了一种爱好,另外一种爱好还在紧张地争取,试图取代占优势的爱好。
但我要让占优势的爱好保留下来,对此,我做出意志决定,这种决定是根据较高的价值知识做出的。
因而我放弃了另外一种爱好。
我能够说,对于这种意志的过分要求(Willensanmutung)将带来了一种额外的效果,即通过拒绝另外一种爱好而摆脱掉它。
⑨在这个例子中胡塞尔借助于爱好(Neigung)来谈本能和意志之间的关系,爱好的取舍需要意志做出决定。
爱好与爱好之间常常相互冲突,如何做出选择?这时候意志需要根据价值的高低和大小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取舍。
因此,爱好的冲突最终需要意志的裁决,选择一种恰当的和价值高的实践对象。
本能如同爱好那样是一种低级的欲望能力,具有被动性。
如果意志听凭爱好和本能的任性选择,就丧失意志的自决和自我的主导。
因此,爱好和本能需要意志来引导。
胡塞尔进而指出,“本能的意志不指向对象的价值,而是指向对象的‘刺激’(Reiz)。
跟随这种本能的是素朴的意志关注或者意志回避。
相应的是拉近和推开这种对象的‘刺激’。
这种被拉近的对象‘刺激’能成为意志的一种异常存在(Angemutetsein)的形式,随着刺激的不断上升,这种‘意志’逐渐变为听任刺激的结果”⑩。
当意志关注缘于对象刺激而产生的本能请求时,表现为意志听任本能的支配。
这种情况下的意志可以被称为一种本能意志。
实际上意志并没有真正参与,严格说来这不属于意志行为。
因为意志属于具有自我意识的积极主动性行为。
当然,如果意志避开本能的请求,就必然在意志和本能之间引起一种“斗争”。
表现为意志做出决断,最终战胜本能。
对此,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比如,一个孩子在商店里看到一个可口的糖果,他非常想吃。
他有伸手取下来吃的冲动,但是他想到这是不被准许的,于是他放下了伸出去的手。
在孩子简单的举手和放手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能和意志之间的斗争。
孩子放弃本能的欲求对象,离开了那些诱人的糖果,这表明他具有自我意识的意志,并用它战胜由对象刺激引起的本能冲动。
在本能向意志的转换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这就是“注意”,正是“注意”才唤醒自我意识。
什么是注意呢?“注意”是现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对这个主题,胡塞尔不仅在《逻辑研究》和先验现象学的奠基之作《观念I》中做出强调,而且在《感知与注意》(1893至1912年的遗稿即全集38卷)中,还进行了专门研究。
直到发生现象学时期,他还对“注意”这个现象学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在《经验与判断》中他指出,“单就客观化体验领域来说,我们在这种信念性(Doxa)体验中,哪怕隐秘地也会意识到‘存在者’,所以,一般说来这就是与之相应的信念性的关注,心理学家把这种关注看作注意”。
从现象学的观点来看,注意属于客观化体验,即信念性的体验和关注。
这种体验不是自我的主观化体验。
“一般说来,注意是一种属于某种自我的特殊行为(确切意义上的自我行为)之本质结构的自我趋向活动,它指向意向性对象,指向在那不断被给予方式的交替中‘显现出来’的统一性,或者是实行着的趋向活动。
”也就是说,注意是意向性行为体验中一个突出的重要因素,它使我们的目光朝向或指向意向性对象。
而注意也只有在意向性体验及其意识的本质结构中才能被真正理解。
现象学对注意的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上把注意仅仅定为一种经验心理学的事实。
正是注意使自我意识和意向性行为更为明晰,也正是注意使模糊的本能意识转向有明确目标的意志意识。
实际上,在《逻辑研究》第五研究第15节中,胡塞尔在区分感受感觉和感知行为时就已指出:“这些本能至少在原初时缺乏有意识的目标表象,那么我们会回答说,这里只存在欲求感觉”,“即存在着那种确实缺乏意向关系并因此而在属上有异于意向欲求的本质特征的体验。
或者我们说:这里所涉及的虽然是意向体验,但这些体验(应当)被描述为不确定朝向的意向”,“而这个‘不确定性’在这里属于这样一些意向的本质,这些意向的确定性恰恰在于,表象一个不确定的某物”。
也就是说,从意向性行为分析来看,本能类似于欲求感觉,还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感知行为,它缺乏确定的表象内容。
甚至说它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表现为渴望满足欲求的缺乏感。
“但本能不仅指向一种缺乏(Mangel),而且也指向兴趣的提升。
”比如说饥饿时候对食物的欲求和渴望满足的要求就是一种指向缺乏的本能。
但是如果是一位酷爱音乐的人,当他听说有一场好的盛大的音乐会要在附近举行的时候,他内心就有一种要去听音乐会的本能和冲动。
这种意义上的本能就是一种兴趣的提升,一种精神享受的欲求。
“为了满足欲求,只有一种有吸引力的、诱人的对象还是不足够的;因为这愿望首先产生于’获取可设想物’,也就是说,本能带有朝向可愿望对象的真正追求。
”换句话说,本能还可以成为一种行动的驱动力量,驱使自我去获取渴望的对象,它可以转换和成为一种具有明确目标的追求和行动。
不仅如此,本能感还引发一种冲动、趋势或触发力,本能属于力量的一种形式,它参与对象与世界的构造。
从先验的发生现象学来看,本能属于先验主体的一种原初能力和创生性力量。
本能的纬度类似于自我的婴儿期(Urkindheit),在这一阶段的我仅具有模糊的自我意识,但它已具有自我的先天性和普遍性的结构和能力。
当然,这里的“婴儿期”比喻不能在一种经验的时间意义来理解,因为胡塞尔认为它属于一种“先验的诞生”(Transzendentalen Geburt)。
因此,“本能的主体不是放置在一种经验的意义上,而是作为普遍构造的一种源泉”。
意大利现象学研究学者Alice揭示了本能领域和先验主体的诞生之间的内在关联,她指出,本能领域是被动性的起源基地,它在先验主体构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原始的地位和意义。
从交互主体的发生角度来看,交互主体的起源带有个体单子原始本能的冲动,这种冲动具有朝向共同体和构造世界的原初趋势。
也就是说,在原初的本能阶段,即在自我意识没有被唤醒之前,一个交互主体性的世界就已经被在先给予了。
“我的追求一开始就是一种‘关系追求’,用胡塞尔的话来说,是朝向他人的本能,即,使自己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