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期末总结
土地经济学期末总结一、引言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土地的利用、所有权、价格以及土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系统地学习了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方法,对土地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对本学期的学习经历进行总结,并对土地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二、学习收获1. 概念和理论框架的学习在本学期的课程学习中,我了解了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土地利用模型、土地所有权理论、土地价格形成机制等理论框架。
通过学习,我对土地的多重属性、稀缺性以及在市场经济中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特别是在土地利用模型的学习中,我了解到土地利用选择是一个综合考虑地理、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决策过程,而不仅仅是市场供求的结果。
这对于我理解土地利用的决策机制以及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 实证研究方法的学习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掌握了一些土地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量经济学的应用。
通过实证研究的案例分析,我了解到这些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的模式、土地价格的变动以及土地政策的效果等问题。
例如,通过GIS的应用,我可以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并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考察土地利用的关键驱动因素。
这些方法的学习使我对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将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1. 可持续土地利用在现代社会中,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土地性质的多元化、利用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人类活动的碳排放等因素都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了影响。
因此,未来的土地经济学研究应更加关注土地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以推动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实现。
2. 土地政策研究土地政策在土地经济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未来的土地经济学研究应更加关注土地政策的效果评估、制定和实施等方面。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讲义一、土地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土地经济学,简单来说,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用、配置以及相关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税收政策,以及土地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等。
二、土地的特性与经济价值土地具有多种特性。
首先,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等。
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无法像其他商品那样随意移动,这也使得土地的利用具有很强的区位依赖性。
面积的有限性则意味着土地资源是稀缺的,需要我们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
质量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地块在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适宜性和价值有所不同。
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体现在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土地的用途多样性以及土地资产的增值性等方面。
土地的供给相对缺乏弹性,而需求则受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
土地的用途多样性使得同一地块可以有多种利用方式,但其最优用途往往取决于市场需求和土地的自身条件。
土地资产的增值性是由于土地的稀缺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需求增加和基础设施改善等因素导致的。
土地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农业领域,土地是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其价值取决于土地的肥力、灌溉条件等因素。
在城市中,土地是工商业活动和居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其价值受到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周边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三、土地市场土地市场是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
它包括土地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土地的一级市场是指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的市场。
在我国,国有土地的出让主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进行。
这一市场的运行对于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政府财政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的二级市场是指土地使用者之间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的市场。
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反映了土地资源的流转效率和利用效率。
土地市场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地政策、经济发展状况、金融政策、人口流动等。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土地与土地经济学1、土地的定义: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水库、山峦、沙漠、森林等自然资源和人工建设的一切可利用的地貌特征。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土地是一个地理实体,具有三维空间的位置和形状。
土地的空间范围由地表、地下和上下空间组成。
土地的位置和形状决定了土地的空间特征。
(2)经济特性:土地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土地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外部附加价值。
土地的使用价值取决于土地的用途、使用方式和利用程度。
(3)社会特性:土地具有社会属性,受到政策、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3、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资源配置和土地市场规律的学科。
它综合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地资源利用与配置1、土地资源利用: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将土地投入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使用活动。
土地资源利用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2、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社会经济需求,合理分配和布局土地资源,以达到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效果。
3、土地资源配置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经济效率原则。
4、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主要包括静态和动态配置方法。
静态配置方法主要包括需求预测法、综合平衡法和社会经济评价法等;动态配置方法主要包括趋势外推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等。
三、土地市场与土地制度1、土地市场:是指以土地为交易对象的市场体系,包括土地买卖、租赁、抵押等交易活动。
2、土地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等。
3、土地市场的特点:不充分竞争性、信息不对称性、政策敏感性。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
5、我国的土地市场体系:一级市场(政府垄断市场)、二级市场(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自由市场)、三级市场(个人之间的自由市场)。
土地经济学课件
虽然我国当前的土地问题分别隶属于不同学科,但是通过土地经济学的发 展,也有效地推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例如,将土地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引入土 地规划学,则可以增强土地规划的可行性,同时也可以实现土地规划实施手段 的多元化,这都将更有效地推进土地规划的实施。
土地学科应用的基础性作用
土地经济杠杆对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地租 地价、土地税费、土地产权等制度的完善,不断提高了我国土地利用和土地管 理的效率。因此,土地经济学的应用性研究,将更有利于其他土地学科理论与 方法在土地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 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20 年代。但在此之前,一些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就 对土地经济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
• 此后,社会经济运行所带来土地问题的日益复杂 化,以及经济科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断创新, 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土地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 形成与发展。
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这两个原则,对于合理确定土地利用规模以及产
业部门之间土地资源的分配关系具有实践性意义。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抽象思维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讲 土地市场 第二讲 土地市场
• 第一节 土地市场概论 • 第二节 中国土地市场体系 • 第三节 中国土地市场管理
1. 供给的稀缺性 土地是自然赋予的不可再生物,对于不断增加的人口和不断增 长的需求来说,土地资源永远是稀缺的。
2.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土地一经投入某项用途之后,欲改变其利用方向,一般来说 是比较困难的。
3.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任何过度开发不仅是对环境的破坏,在经济上也是不划算的。 在增加土地投入时,必须寻找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投资 的适合度,确定最佳的投资结构,不断改进技术、以便提高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果。
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
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在经济学领域中,土地经济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研究的是土地资源的产出、分配和利用等与经济有关的问题。
土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土地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在经济学培训中土地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土地经济学概述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研究土地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土地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土地的利用效率、土地的价值和价格形成机制等问题。
在土地经济学理论中,土地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空间性等特点。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配置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资源环境和社会公平等问题。
二、土地经济学原理1. 土地供给与需求土地供给受制于自然地理因素、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等多种因素。
土地供给的弹性决定了土地的稀缺性和价值。
土地需求受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直接影响到土地的价格和利用效率。
2. 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是衡量土地利用效果的重要指标。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和效益。
土地的利用效率与土地的适宜性、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增加农业产量、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生态保护。
3. 土地价值和价格土地价值是指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土地的价值受到地理位置、土地质量、开发潜力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价格是土地市场上交易的价格,通过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形成。
土地价格的波动对房地产市场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土地经济学在经济学培训中的教学内容在经济学培训中,土地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重点教授以下内容:1. 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介绍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土地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土地供给与需求分析讲述土地供给与需求的决定因素和关系,分析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供求平衡的形成过程。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引言土地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在经济中的作用、价值和利用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并讨论土地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基本概念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的固体地壳部分,由岩石、土壤和水组成。
在经济学中,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源。
土地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需加以合理利用。
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它探讨土地的价值、利用和分配问题,研究土地资源的供需关系、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土地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理论与模型土地价值理论土地价值是指土地在市场中所具有的价格和价值。
土地价值理论主要有劳动价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和地租理论等。
•劳动价值理论(Smith)认为土地的价值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土地的价值取决于开发和利用土地所需的劳动成本。
•边际效用理论(Ricardo)认为土地的价值取决于其对经济产出的边际效用,也即土地的稀缺性和需求程度。
•地租理论(Ricardo)认为土地的价值由土地所能提供的收益决定,土地的地租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而产生的。
土地利用模型土地利用模型是用于描述土地不同用途之间的转换关系和影响因素的模型。
常见的土地利用模型有扩散模型、权衡模型和多因素决策模型等。
•扩散模型(Von Thünen)基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和运输成本,描述了农业用地从城市向外延伸的过程。
•权衡模型(Alonso)基于土地用途之间的相对吸引力和竞争关系,描述了城市中不同土地用途的空间分布。
•多因素决策模型(Landis)综合考虑了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个因素,用于预测和规划土地利用。
应用与政策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
土地经济学作为研究土地利用、土地价值、土地所有权以及与土地相关的各种经济问题的学科,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地的定义土地在经济学领域被定义为地球表面及地下的自然资源,包括陆地和水域。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
在经济活动中,土地的供给是固定的,无法增加,而需求则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
土地价值的形成土地价值是指土地在市场上取得的价格或者价值。
土地的价值是由供求关系、位置、土地用途、土地品质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不同地区的土地价值差异很大,一般来说,城市土地的价值要高于农村土地,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价值会不断增长。
土地利用土地的利用关系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制度是土地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土地所有权的制度安排不同,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等多种形式。
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土地市场土地市场是土地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会影响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土地市场的运作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以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稳定。
土地经济学的意义土地经济学对于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土地资源的运行机制和规律,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引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土地的利用、管理和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希望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能够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经济学
1.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土地转,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门社会学科。
2.土地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3.区位理论:是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理论。
4.土地市场:土地产权交易流通中发生的供求双方关系以及整个交易领域。
5.土地产权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土地产权体系构成及其实施方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财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6.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体系及其管理权限,范围的体现。
7.土地价格: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是指出让土地所有权所应获得的报酬或购买土地所有权应付出的代价。
8.土地税收:指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政治权力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地、强制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9.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资金、物质、劳动和技术以提高集约度的土地经营方式。
10.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信用保证,通过各种金融工具而进行的资金筹集、融通、清算等金融活动。
1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指在技术和其他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对相同的面积的土地联系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下降的规律。
12.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
(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
(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
(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
(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
(6)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
(7)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土地经济学完整版.doc
一绪论思考题: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利用经济、土地经济学、土地价值。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3.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观赏功能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P7)土地的功能(一)承载功能(二)生产功能(三)资源(非生物)功能4.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5.简述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二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概念与内涵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和早期表述(P50)二、近代土地报酬规律内涵的扩展土地报酬变化三阶段分析一、生产要素配合原理和生产函数的概念和内涵二、应用生产函数对土地报酬运动物质数量关系的阶段分析三、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P55)一、我国土地集约经营的必然趋势二、我国实行土地集约经营的客观要求及其途径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思考题:1.概念解释: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肥力、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
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量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2.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早在18世纪7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阁首先提出了“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
土地经济学的概述
土地经济学的概述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领域为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资产(资本)经济问题,分别涉及到土地实物、土地财产以及这二者的货币表现。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地关系(生产力)和与此相关的人与人关系(生产关系),或土地经济运行,即与土地相关的生产力运行和生产关系运行。
土地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生产要素经济学,又是“土地科学”(含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法学等多门学科)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学科。
土地经济学系应用经济学之原则原理以探讨土地问题产生之原因背景,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之影响,研究其解决途径,借此促进地利,增进社会福利,改善人们之居住环境,使得更能接近于理想的境界。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由人类经济行为而造成的人与地、人与人、地与地之间的种种关系,研究课题包括土地的分配、利用、买卖、交换、佔有、赠与、继承、租赁、抵押等。
土地经济学中的边际土地有三种:•超边际土地:再生产时,总收益TR>总成本TC,则有超额利润。
•边际土地:生产时,TR=TC,则利润等于零。
•次边际土地:生产时,TR<TC,则利润小于零。
[编辑]土地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与成就土地经济学学术研究的重点及其基本成就如下:(1)在土地价值问题的研究上,形成了土地无价值论、土地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等三个派别,其探索的广度和深度都已大大超过前人;(2)关于地租、地价问题的研究,涉及到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量化问题,其深度是空前的,而且与土地估价的理论、方法相结合,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价值;(3)关于土地有偿使用制的研究,应用了地租、地价理论研究成果,探索了具有灵活性的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国有土地使用制的改革;(4)关于土地产权与土地管理体制的研究,对于完善土地管理体制起了重要的作用;(5)关于农村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深入地论述了农户承包制、农地规模经营、农地入市、农地产权、农地保护等针对性很强的问题;(6)关于土地资源经济问题的研究,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7)在土地经济学科建设方面,已全面涉及到土地经济学原理、城市土地经济与农村土地经济等领域。
土地经济学考研题库
土地经济学考研题库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的配置、利用和管理的学科,它涉及土地的产权、市场、规划、政策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土地经济学考研题库的一些内容:# 土地经济学考研题库一、土地经济学基本概念1.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 土地资源具有哪些基本特性?3. 土地产权包含哪些内容?4. 土地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有何不同?二、土地资源的配置1. 土地资源配置的原则有哪些?2. 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是什么?3. 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现象有哪些?4. 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什么?三、土地产权与交易1. 土地产权制度的类型有哪些?2. 土地产权的界定对土地市场的影响是什么?3. 土地交易中存在哪些风险?4. 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土地产权?四、土地市场分析1. 土地市场的供需机制是如何运作的?2. 土地价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3. 土地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如何解决?4. 土地市场调控的政策工具有哪些?五、土地利用规划1.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是什么?2.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3.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4.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什么?六、土地政策与法规1. 土地政策的制定依据是什么?2. 土地法规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是什么?3. 土地政策与土地市场的关系如何?4. 土地政策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有哪些?七、土地经济的国际比较1. 不同国家的土地产权制度有何差异?2. 国际土地市场的特点是什么?3. 国际土地政策的发展趋势有哪些?4. 如何借鉴国际经验优化本国土地经济政策?八、土地经济学案例分析1. 土地征收与补偿的案例分析。
2.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案例分析。
3. 土地规划与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分析。
4. 土地政策对农业发展影响的案例分析。
结束语土地经济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它不仅需要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对法律、地理、规划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
通过对土地经济学的深入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土地经济学曲福田第四版选择题
土地经济学曲福田第四版选择题
摘要:
1.土地经济学的概念与意义
2.曲福田的背景与贡献
3.第四版《土地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4.选择题的设置与作用
5.结论
正文:
1.土地经济学的概念与意义
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利用、配置和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土地的供需关系、价格形成、政策影响等方面。
在我国,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土地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2.曲福田的背景与贡献
曲福田是我国著名的土地经济学家,他在土地经济学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所著的《土地经济学》一书,被誉为是我国土地经济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3.第四版《土地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第四版《土地经济学》在继承和发扬前三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土地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丰富了实践内容。
全书分为土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土地政策的影响等几个部分,对我国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选择题的设置与作用
在《土地经济学》第四版中,作者通过设置选择题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知识点。
这些选择题既有理论性的,也有实践性的,能够有效提高读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5.结论
总的来说,第四版《土地经济学》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广度的著作。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土地经济学曲福田第四版选择题
土地经济学曲福田第四版选择题摘要:一、土地经济学概述1.土地经济学的定义2.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3.土地经济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二、土地经济学发展历程1.国外土地经济学的发展2.我国土地经济学的发展3.土地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和挑战三、土地经济学的核心理论1.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2.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3.土地市场与土地价格4.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四、土地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土地制度改革2.土地资源配置与优化3.土地资产管理4.土地纠纷与土地法律问题正文: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配置、利用和管理的学科。
它涉及地理、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用性和政策性。
本文将对土地经济学的概述、发展历程、核心理论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土地经济学概述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土地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旨在揭示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比较分析等。
二、土地经济学发展历程土地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土地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为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地市场的培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土地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土地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土地市场与土地价格、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等方面。
这些理论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土地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土地经济学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土地制度改革中,需要运用土地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土地制度的优劣,为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在土地资源配置与优化中,土地经济学可以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在土地资产管理中,土地经济学可以提供土地价值评估、土地市场分析等方面的支持;在土地纠纷与土地法律问题中,土地经济学可以为土地法律制度的制定和修订提供理论依据。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1.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学。
2.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土壤、水文、地质、大气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内涵:①土地科学中土地只限于地球②土地是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陆地部分)③土地是一个立体三维空间体(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④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⑤土地的性质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
4.土地的特性一、自然特性:天生固有的特性。
①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②面积有限性—节约用地③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④功能永久性—合理利用保护土地。
二、经济特性:和人利用相关的特性。
①土地供给的稀缺性(1.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2.某地区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3.某种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矛盾。
)②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利用方式是分散的。
由其特点,土地利用应选好区位)③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④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⑤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的功能①承载功能②生产功能③资源(非生物)功能6.土地的分类一、二级分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二、三级分类:①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
②建设用地:商务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公共建筑、特殊用地(军事用地、风景名胜)、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用地。
③未用地:未利用土地、其它土地。
第二章土地市场1.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市场的主体是土地的供给者、购买者和其他参与者,市场的客体是交换的目的物,即土地。
2.土地市场的特点:(1)地域性。
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使土地市场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难以形成全国性统一市场。
(2)不充分性。
土地市场参与者不多,市场信息获得较难,使土地市场的竞争不充分。
(3)供给滞后。
土地价值较大,用途难以改变且开发周期较长。
土地经济学(全本)pp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地经济学概述 一、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1、土地经济学学科来源于经济学 其产生和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1)人类社会实践中存在土地经济问题,要求人们去
研究解决; (2)有了经济学,人们具有了应用经济学的知识能力
去研究这些问题,并取得了建立一门独立学科的成果。 2、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
人地关系可分为两种:
①土地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 可成称为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人是主体(为 土地利用和生产提供人力资源);土地是客体, 为生产发展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
②在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人与人的 关系,称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
2、人地关系的实质内涵
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人地关系:
4、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
现阶段是改造中地产田土,其作用有: (1)直接提高粮食单产。 (2)改善生态环境。 (3)解决贫穷问题。 (4)从总体上缓解土地短缺压力,促进经
济发展。
第二章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我们来研究土地问题,尤其土地经济问题,首先 就要研究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也就是说有多少土 地供给我们使用,而人们又需要多少土地。
(2)针对具体的地区单元来理解。
2、制约因素 (1) 地球的表面积 (2) 适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 (3) 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 (4) 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 (5) 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指各种有用的矿
产动植物可供利用) (6) 一定的交通条件(使人们易于接近,便
于联系和物质交换)
一、 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一定时期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实际水平的提高,有时也指每个人收入或实际消 费水平的增加。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一、常见概念1、土地:是一个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3、土地市场: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4、土地供给:可供人类社会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土地数量总和5、土地自然供给:又称土地物理供给或土地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土地的数量,包括已被利用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数量,这个数量是相对稳定、没有弹性的。
6、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而增加的土地供给量。
7、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8、土地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9、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据的部分。
10、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11、土地价格: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所有者转移土地纯收益(地租)的资本化价值。
12、土地价格评估:专业人员按照一定的土地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价原则、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
13、标定地价: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14、交易定价:土地买卖双方按照市场交易规则,在土地市场中实际成交的价格。
15、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16、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17、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局。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一、土地经济学概述1、概念: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及人与人关系的学科。
2、研究对象:①人与土地:利用与被利用②人与人:各种关系3、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及其关系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①土地资源的规划与计划②土地的集约利用、区位利用和规模利用③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财产制度:①土地的所有制度②土地的使用制度③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土地流转:①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②土地流转中的收益分配关系:用根本目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手段来表明以上三者的关系。
①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研究土地用途的根本目的。
②土地资源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中必须在一定的财产制度下进行,因此建立合理的财产制度是土地合理利用的根本保证。
③在土地利用中必然发生土地资产流转及收益分配问题,因此确定土地流转条件、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是保证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
二、土地概述1、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土壤、水文、地质、大气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正反两方面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内涵:①土地只限于地球②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③土地是一个立体三维空间体(有形状的、客观存在的)④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⑤土地的性质是随着时间和空间而改变的3、特点: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①位置固定性(人类利用土地要就地利用,因地制宜)②面积有限性(要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③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利用各类土地)④功能永久性(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社会属性:①地供给的稀缺性(要珍惜土地)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A、总供给与需求不平衡B、某种用途的稀缺C、土地位置固定性和质量差异性②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③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④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找合理的集约度)⑤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由于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所以土地利用应该受到国家的严格管理)4、土地功能①生产功能(由于土地的构成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土壤具有肥力而具有生产能力)②承载功能③资源功能(旅游资源、建筑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5、土地的分类:按土地的用途现状进行分类:二级分类体系(1984年)和三级分类体系(2001年)二级分类体系:把全国土地划分八大类(一级类型)包括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①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非法到合法—《宅地法》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颁布的旨在无偿分配美国西部 国有土地给广大移民的法令 • 背景: 联邦政府为实现对西部土地实行国有化。按地段 分块出售,以增加政府的收入,偿还国债和满足 土地投机者的要求。但出售土地单位面积大、价 格高,西部移民无力购买,因而展开了长期争取 无偿分配土地的斗争
• 殖民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土地需求增加,放弃免费授 地
美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演进
联邦公共土地获得渠道:
独立战争时期:
无地州、土地州连邦政府三者斡旋,最终为联合对抗英国,至此独立 之前13个殖民地,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州土地交由联邦政府。。
建国后:
美国领土扩张(19世纪40年代):独立后《巴黎合约》得10万平方 英里,随后一个世纪土地扩张得到200万,后来经过购买、战争,吞 并等方式获得大片土地,美国土地制度用于领土扩张,土地制度促进 领土扩张反向满足土地制度对新领土的需求。,
土地经济学
——美国土地制度 第四小组
美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演进
美国现行土地制度概况:
• 美国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主: 总面积962.9万平方公里,59%为私人所有,39%公有,2%印第安人保 留地,专门辟给原美洲土著居民,39%公有土地中,联邦政府所有的 32%,州地方政府所有占7% • 美国法律保护私有土地所有权不受侵犯,各种所有制形式之间的土地 可以自由买卖和出租,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 美国地产市场十分发达,制度健全,所有的土地都实行有偿使用, 在政策规定许可的范围内,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出租和抵押。政府对 私人土地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登记收费和规划引导。私有土地买卖完全 是私人之间的事,手续十分简单,在双方自愿签订协议之后,只需向 政府缴足规定的税金,进行注册登记即可。
• 非法到合法原因:
《宅地法》在西部没有发生决定性作用,多数土地所有者在《宅地法》之前获 得土地,《宅地法》真正意义在于使非法占用的土地合法并以法律为保障
军功授地:不同时期的军功授地
建国后
1796年颁布法令决定在西北领地设立联邦军功保 留地,军功授地弊病凸显,政策经过修改在对战 争招募军队和土地分配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把土地授予可能脱离英国部队,军功授地由大陆 会议而不是土地州提供,在执行过程中,各州政 府军功授地进展顺利,招募军队顺利同时促进西 部大开发
土地出售给开发者。2、政府购买这块土地的所有权,使
其成为政府的土地,政府就可以自由地处置这块土地了。
美国政府对不动产产权的限制与管理
美国政府设定四种权力,对不动产(房地 产) 产权加以限制与管理: (一)管辖权(police power) (二)征用权(the right of eminent do main) (三)征税权(the right of taxation) (四)无主物业收归国有权(the right of escheat)
建国后主要的领土扩张
领土扩张
1783
《巴黎合约》从英国 获得 406219平方英里
1803
路易斯安娜购买 827192平方英里
1819
购买佛罗里达 58560平方英里
1845
C吞并德克萨斯, 390143平方英里
1848
墨美战争, 529017平方英里
1853
加兹登购买29640
美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演进
《土地法令》
土地法令修改
1785年
1796年
1832年
1800年
1820年
1804年
土地法令的修改
1785年土地法令针对西北边疆地区俄亥俄河流域土地出售。解决财政紧 缺,按块出售、拍卖制度、直线测量等 1796年第一个具有普遍效力土地法令,增加土地分期付款制度,提供送 最低销售价。主要以投机者和土地公司,各州土地出售政策更优惠, 土地出售问题没有解决。降低成本、鼓励购买 1800年及后续土地,进一步缩小最小出售面积,延长分期付款期限增加 购买力极大促进土地销售。 1804、1817以降低最小出售面积和分期付款原则推出,形成土地债务危 机 1820年停止联邦公地信贷销售,20年土地信用销售制度终结,转为现金 ,土地销售面积稳定。 1832年西部拓荒者支付能力解决,土地购买与开发结合,公共土地政策 指导思想转变。 1854《土地分级和出售法令》解决贫瘠土地搁置问题
美国的土地发展权
在美国,土地发展权是土地所有权的一部分,但可以从所 有权中分离出来。为了保护农村耕地,防止城市对郊区的 蚕食,美国政府采取向耕地所有者购买发展权的办法。具 体做法是,对需要保护的城郊区,政府向拥有土地的农民 购买发展权。农民出售发展权后,可以继续耕种这块土地, 但是不能改变用途,如建设房屋、开设工厂、开辟商店等 用途,因为开发土地的权利已经出售给了政府,不再为农 民所有。如果城市规划已经决定改变这块土地的用途,那 么:1、农民从政府手里赎回发展权,自己开发,或者将
(二)成立土地管理总办公室、土地管理局
强调土地的社会职能和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土地资产的可持续利用,是美国土地管理的 根本宗旨和主要目标所在。为强化土地管理职能,1812年成立了土地管理总办公室,进 行土地登记和买卖等土地管理工作。
19世纪到20世纪初,西部地多人少,加上早期土地政策的鼓励,边疆的开拓无一不是采 取掠夺性的垦殖方式。由于管理和规划不周,大规模开垦土地、砍伐森林、过度放牧造 成水土流失和地力下降。1934年5月出现了席卷全国2/3土地的“黑风暴”现象,大量 农田被毁,农作物大幅减产。27个州的100多万英亩的表层沃土被刮走,小麦当年减产5 1亿公斤。面对这种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并针对城市化过程中优质土地的不 断减少,联邦政府及州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措施,开通过大量相关法律,例如《土壤保 护和同内生产配给法》等,保护上地的合理使用。1946年由上地管理总办公室和放牧局 合并成立上地管理局,隶属于内政部。 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国土资源包括土地、矿产、水、森林和海洋等资源,所有权属于联 邦政府、州政府和私人所有。联邦政府主要负责管理联邦政府所有的土地及其上的矿产 、森林、水、海岸线3英里以外的海汗及其海底上的矿产等;州政府主要负责管理州政 府所布的土地及其上的矿产、水和森林等,沿海各州还管理3英里以内的海洋资源;私 人土地则由土地所有者自主经营管理。从本质上来说,美国国土资源是按照所有权进行 分权独立管理的。
• 内容:
凡一家之长或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之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 垦殖目的并缴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宅地,登 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
• 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从 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是西部开发的核心制度。
自由土地制度的开始: • 政权交替,土地资源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为赢 得政策支持和取得财政收入。 1785年第一部土地法令,确定按程序购得土地, 享有绝对所有权。一部基于资本主义原则订立的 自由土地制度,建立自由土地制度的开始。 两个原则:明晰产权,基于资本原则的产权转移 形成产权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 土地买卖价格,则由买卖双方根据当时土地的市场价值进行估计,完 全由买卖双方协商,也可由私人估价公司帮助双方达成协议,并完成 交易。
美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演进
英殖民统治时期:
• 免费分配土地观念建立: 英国国王给各殖民地颁发特许状,最开始是北美殖民 地弗吉尼亚“人头权利制”。形成殖民地初期免费分配、 殖民地中后期和建国初期论价出售发展趋向。 • 受封建历史条件的影响,英国封建土地制度移植到北美失 败。
段申全
美国历史上的土地测量制度
土地测量是美国公地处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为 地产的划分和土地的买卖提供了强有力 的支持手段。土地测量在美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 起到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美国土地测量中的村 镇制度经历了村镇移植到村镇划分的嬗变过程,即 由先前的人的移植变为后来纯粹的土地的划分。 1785年土地法令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确定了矩形 测量制度,它规定任,何公共土地在出售前都要先进 行测量。测量对辽阔西部有秩序地开发具有难以 估量的价值。土地测量为土地占有者提供了清晰 可靠的地界,避免了产权纠纷;一张地契,短短一两 句话,就可以把某块土地的具体位置讲得一清二楚, 它为地产的买卖、继承和转移等提供了极为简单 方便和有力的手段。
(三)土地权属
美国土地占有权分为地下权(包括地下资源开采权)、地面权和地上空 间权(包括建筑物的容积率以及在容积率范围内空间设定的通过权), 这三部分权益可以分别转让。
二、美国的土地管理体制、审批机构与 权限划分
(一)早期的土地开发管理
1776年签署的《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成立。美国政府首先将东部 大西洋沿岸英国殖民地和西部印地安人领地收为国有,然后逐步卖给私人。 在建国初期的邦联制(1781~1788年)时代,为了让新英格兰地区的13个州加入 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国会宣布将西部的一些土地出卖或租让,以换取东部1 3个州放弃对西部土地的要求。政府还鼓励居民从东部向西部偏远地区迁移( 著名的“西进运动”),以十分便宜的价格向私人出售有待开发的土地。例如 1862年通过的《宅地法》规定,凡是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只需交纳10美元 手续费就可以免费获得无人居住的160英亩公共土地。只要在那里定居和开垦 5年,土地就永远归其所有。先后通过《鼓励西部草原植树法》、《沙漠土地 法》等法律,大规模向个人出卖土地,供其垦荒。 美国西部开发以土地开发为中心,在早期西部开发过程中土地开发起到决定 性作用。联邦首先使西部土地国有化,由国家掌控这些土地。通过将土地拿 到市场上出售、把土地作为奖励金激励企业开发、让移民自由占领土地,再 由政府加以确认等办法,并通过财政补贴和土地免费赠与等形式的政府补贴 ,使土地开发在农业、矿业、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例如为 了大力促进西部铁路建设,在铁路沿线两侧拨出10英里的土地带赠与修建该 铁路的铁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