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要的人类病毒举例
微生物学课件第三节典型病毒举例
噬菌体的繁殖方式是裂解繁殖 ,即通过裂解细菌释放出子代
噬菌体。
噬菌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对人类和动物无害,但在工业 和医学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
真核生物病毒
真核生物病毒是一类能够感染真核生 物的病毒,包括植物病毒、动物病毒 和真菌病毒等。
真核生物病毒的传播方式多样,可以 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昆虫媒介 等方式传播。
球状病毒
总结词
球状病毒是一种具有球形形态的病毒,其结构通常由核心和外壳组成。
详Hale Waihona Puke 描述球状病毒的核心通常由DNA或RNA构成,是病毒复制和基因表达的主要部位。外壳由蛋白质组成,保护病毒的 核心并参与感染细胞的机制。球状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使其具有较为广泛的宿主范围和感染机制,可感染动物 和植物等不同生物。
个人防护
提倡勤洗手、戴口罩、保 持社交距离等个人防护措 施,降低感染风险。
抗病毒药物
核苷类似物
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可抑 制病毒DNA聚合酶活性,阻止病
毒复制。
非核苷类似物
如雷韦曲南、利巴韦林等,作用于 病毒的不同靶点,抑制病毒复制。
免疫调节剂
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 毒能力。
THANKS
基因组复制
病毒基因组复制时,根据其复制方式可分为单链DNA病毒、双链DNA病毒、单链RNA病 毒和双链RNA病毒等,不同的病毒具有不同的复制特点和机制。
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
在病毒的复制过程中,由于病毒基因组的重组或变异,导 致病毒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基因重组。
重组方式
基因重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源重组,即两个同源 的DNA分子之间发生的重组;另一种是非同源重组,即两 个没有同源性的DNA分子之间的重组。
人类疫情发展史 人类病毒疫情
人类疫情发展史人类病毒疫情人类疫情发展史:人类病毒疫情引言概述:疫情是指某一地区或者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在一段时间内大规模暴发的情况。
人类历史上浮现过多次疫情,这些疫情对人类社会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人类疫情发展史出发,介绍几个重要的病毒疫情,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疫情1.1 黑死病(14世纪)- 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致命的疫情之一,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
- 病原体为鼠疫杆菌,通过跳蚤传播给人类。
- 黑死病对欧洲社会造成为了巨大冲击,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崩溃和人口大量减少。
1.2 大流行性感冒(1918年)- 大流行性感冒,也称西班牙流感,是20世纪最严重的疫情之一。
- 病原体为H1N1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给人类。
- 大流行性感冒造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死亡,特别是年轻人。
1.3 鼠疫(19世纪)-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疾病,曾经在19世纪席卷全球。
- 病原体通过跳蚤传播给人类,也可通过空气传播。
- 鼠疫导致了大量人口死亡,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二、现代疫情2.1 SARS(2002年)-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是2002年爆发的一种疾病。
- 病原体为冠状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给人类。
- SARS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引起了恐慌,对旅游业和经济造成为了重大影响。
2.2 埃博拉病毒(2022年)-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出血热疾病。
- 病原体为埃博拉病毒,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者患者的体液传播给人类。
- 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多国爆发,造成为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社会恐慌。
2.3 COVID-19(2022年至今)- 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场大流行病。
- 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通过飞沫传播给人类。
- COVID-19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感染和数十万人的死亡,对全球经济和社会造成为了巨大冲击。
三、疫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1 经济影响- 疫情导致了许多企业的停工和关闭,经济活动受到了严重限制。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3.4《病毒》课件(共29张PPT)
一、病毒的发现
◆伊万诺夫斯基的实验过程:
汁
汁
液
液
细菌过滤器
说明引发烟草花叶病的病 原体比细菌还小,将其命 名为“滤过性病毒”。
◆科学家---莱夫勒和弗罗施 研究动物的口蹄疫时,证明了口蹄疫也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
一、病毒的发现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大小只能用 纳米(百万分之一毫米)来表示
➢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到 大约10亿个细菌 = 一颗小米粒大
大肠杆菌噬菌体 蝌蚪状
二、病毒的种类、形态和结构
蛋白质外壳
遗传物质
病毒结构模式图
病毒结构 = 遗传物质 + 蛋白质外壳
二、病毒的种类、形态和结构
1
2
三、病毒的增值
释放
吸附
注入
复制、合成
组装
在遗传物质“指挥”下自我复制
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依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 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它的繁殖方式。
用于基因工程:让某些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 些基因进入受体细胞,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课堂小结
植物病毒
动物病毒
噬菌体
种类
蛋白质外壳
+
结构
遗传物质
病毒
繁殖
与 人 类 关 系
自 我 复 制
益处
基因 工程 防治有害
生物
疫苗
坏处
患
病
情感升华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 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吾辈更需努力 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
禽流感是指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 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鸡、鸭、鹅、鸽 等禽类,引起从呼吸系统异常到严重的全 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按病原体的类型, 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 病性三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快、危 害大,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病毒》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病毒》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病毒》一章的内容。
本章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内容旨在是学生了解微生物世界、认识生命现象多样性的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对病毒这一特殊的生命形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病毒的结构、繁殖方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为后续学习传染病、免疫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说出病毒的种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认识病毒与宿主的关系以及病毒对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注健康的态度。
3.增强学生对传染病预防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特点和繁殖方式。
2.病毒与宿主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病毒的非细胞结构和寄生性。
2.掌握病毒生命周期的复杂性及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微生物的概念,对细菌、真菌等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病毒这一特殊微生物的了解可能较少,需要从基本概念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传授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探究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病毒的结构和生命周期。
3. 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病毒的繁殖过程。
【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病毒的微观结构和生命周期动画,增强直观性。
2. 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病毒引起的疾病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病毒新(2024版新教材)
四人一小组,每人分工预习一项内容,上课时将自己预 习的知识清楚的讲给其它学生听。
评价量规:小组合作量表
小组成员
xx
认真完成任务
发言清晰积极(补充、评价 、提问题、反驳别人)
认真倾听(能鼓励他人)
教学反思
•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放手让学生去学,学习方式多样,小组合 作采取分工互学形式,使每个人都参与,培养综合素养
• 通过因果关系建立知识网络,利于理解记忆,进一步认同结构与 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 提高了课堂效率,有效夯实基础 ,五遍。
6.3展示交流 抢答争分
• 快速辨别:
口蹄疫病毒 郁金香碎色病毒
绿脓杆菌噬菌体
脊髓灰质炎病毒 马铃薯Y病毒
T4噬菌体
五.3展示交流 抢答争分源自吸附 组装注入 复制
8 评价设计:
• 1、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师的口头评价,学生的自评,小组成员间的互评 • 2、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课堂达标测试。
繁殖?
要求:每个人当小老师分工讲解知识,当一人讲解时, 其他人要认真倾听,并给与鼓励或者合理的建议。
展示交流 答疑释惑
大小
结构
繁殖
寄生生活
与人的关系
种类
作业:1建、立回因家果为关父系母,讲结解构今决天定所功学能病,毒决的定知生识。签字 活2、方每式小、组形制态作等一份关于艾滋病的手抄报,一周
时间完成,展出并评比。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 病毒
形态 极微小
蛋白质外壳
病
结构:没有细胞结构 内部遗传物质 繁殖:自我复制
毒
病毒归纳总结
病毒归纳总结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生物体,可以感染动植物、人类及其他生物体,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
研究病毒对于理解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常见的病毒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病毒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人类常见的病毒1. 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可引起流感(Influenza)。
流感病毒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威胁。
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鼻塞和全身不适。
2. 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是一种肝炎病毒,可引起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性传播和与感染者共用针具等。
乙肝病毒感染往往表现为慢性肝炎,严重时会引发肝硬化和肝癌。
3. 疱疹病毒疱疹病毒是一类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腺病毒、水痘病毒(VZV)等。
其中,HSV是常见的一种病毒,可以引起唇疱疹、生殖器疱疹等疾病。
疱疹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性接触、唇疱疹的亲吻传播等。
4. HIV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HIV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等传播,如共用针具、性接触和母婴传播等。
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卫生健康负担。
二、植物病毒的分类1. 病毒斑点病毒病毒斑点病毒是一类植物病毒,可以引起植物叶片上出现斑点病症。
该类病毒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如蚜虫、白粉虱等,感染植物后,叶片上会出现不规则的斑点,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2. 病毒环状RNA病毒病毒环状RNA病毒是一类植物病毒,其基因组为环状RNA。
该类病毒主要通过种子传播,感染植物后,会引起植物的生长受限、变形、畸形等病症,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3. 病毒颗粒病毒病毒颗粒病毒是一类植物病毒,其基因组为颗粒状RNA。
该类病毒主要通过接种和昆虫传播,感染植物后,会引起植物的黄化、矮化、花器官畸形等病症,严重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人类轮状病毒
• 疫苗尚在研制中
二、生物学性状
• 病毒颗粒呈球形,为双链RNA病毒,径约 为60-80nm。外被双层衣壳包裹蛋白核心, 外壳辐射呈车轮状。
• 较强抵抗力,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日到数周, 耐乙醚、耐酸碱。55℃加热30min可灭活。
Vp1~Vp7及五个非结构蛋白。根据衣壳蛋白组特异性抗原 Vp6不同,可分为七个血清型(A~G)。儿童感染多为A型。
如何应对轮状病毒感染
1.改善卫生状况 2.提高儿童营养 3.母乳喂养
4.临床治疗 5.口服補液治疗 6.疫苗接种
有助于疾病恢复,不能减少轮状病毒感染。 有效减少各种腹泻疾病,不能减少>8月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 泻。 临床治疗尚无特异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采用对症治疗。 不能有效救治重症患者,难以推广使用。
产品具有以下优势: 1、结果快速:独特膜处理工艺,样本爬升速度明显优于其它 品牌,5分钟即可判读结果。 2、组件独有: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取样实际情况,独家标 配勺型大便采集器和吸管,可轻松处理水样便、稀便等样本。 采便管密封严密,杜绝外泄。 3、储运方便:室温储存(4-30℃),有效期长达24个月。 4、性能优异:与进口乳胶凝集法相比,符合率达到99%以上。 5、操作简便:样本稀释后仅需1步操作,无需任何仪器,适 合家庭和各级医疗单位使用。 注:我公司腺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特点及试剂盒组成与“轮 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相同
传染源
• 腹泻患儿和无症状的带病毒者是主要的传 染源。
• 42%的RV感染是无症状的。
易感人群
5岁以下 的儿童几 乎人人都 遭受过轮 状病毒的 侵染。
传播途径
水源污染可造成 成人腹泻轮状病 毒的爆发流行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五章 病毒
第五章病毒一、章节学习主题本章内容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内容包括病毒的相关知识。
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1.内容的课标分析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达成以下目标:(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重要概念: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
(2)要帮助学生形成2个次位概念:①病毒无细胞结构,需要在活细胞内完成增殖;②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本章教学内容分析本章主要讲述了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三、章节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为本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已有经历:学生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某些病毒会使人类患病,但认知不够全面、准确。
已有技能:学生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分类方法;能够熟练正确地使用显微镜,并掌握了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类比分析能力。
已有情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建构生物学重要概念,并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建立正确的认识。
四、章节学习目标生命观念: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说明病毒的生活特点,举例说出病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在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尊重事实证据,运用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病毒的形态;认识到病毒对人类利与弊的两面性。
探究实践:尝试制作病毒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设计和创新能力。
态度责任:关注人类健康问题,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病毒性传染病。
五、章节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六、章节评价与作业建议本章节教学设置了持续性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
病毒课件(2)(人教版生物)
病毒的种类
(噬菌体)
动物病毒
专门寄生在动物和人体细胞内
植物病毒
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内
烟草花叶病毒
细菌病毒
专门寄生在细菌细 胞里的病毒,也叫做: 噬菌体。
病毒的形态 杆形
球形 蝌蚪形
病毒的结构模式图
病毒的结构: 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病毒的繁育
病毒的生活方式:
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 在寄主的细胞内进行繁育,对寄主造成危害。
后来,科学家莱夫勒和弗罗施研究动物口蹄疫时, 证明口蹄疫也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
二十世纪初,科学家首次用电子显微镜视察到了 烟草花叶病毒
病毒散布 广泛:
陆地、海洋、天空,各种动植物乃至动植物体 内甚至细菌的体内,都能找到它。
病毒的大小: 病毒是地球上已知结构最简单、最原始的生 命情势,也是自然界已知唯一的没有细胞结 构的生物。病毒的个体大小一般只有最小细 菌的1%,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看得到。
3.基因工程中,利用病毒能够到达转基因和基 因治疗的目的。
4.利用病毒可以制作病毒疫苗,来防治一些病 毒性疾病。
(疫苗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的或无毒的病毒)
课堂小结:
大小:比细菌小得多,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植物病毒
病毒 种类 动物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
生活方式:寄生(只有寄生在寄主细胞内才有生 命活动) 有害
传播途径:通过接触、空气、水、伤口、血液和蚊 虫
等途径进行传播。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方面:
1.部分病毒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如最常见 的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过去的天花病毒、 狂犬病毒曾经带给人类巨大的灾难,现在的 艾滋病病毒(HIV),更被人类视作新世纪的 瘟疫。 2.许多病毒会危害人类的经济作物、家禽家 畜等,如烟草花叶病毒危害种烟业;猪瘟、 鸡瘟病毒危害饲养业等;潜藏在农作物中的 病毒还会导致农作物减产。
两种疾病相关性举例
两种疾病相关性举例EB病毒(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HHV-4)。
1963年由Epstein-Banr等首先从非洲儿童的恶性淋巴瘤体外培养中发现。
与其他疱疹病毒一样,成熟的疱疹病毒呈球形。
EB病毒可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与我国南方发病率较高的鼻咽癌以及非洲儿童的淋巴癌有密切关系,被认为是可能的人类致癌病毒之一。
EB病毒全世界可见,90%以上的成人有过感染。
据调查,EB病毒与全球约1%的肿瘤发病有关联。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它与口腔腺体肿瘤、胸腺瘤、器官移植后肿瘤以及艾滋病病人所患的B淋巴细胞瘤等有密切联系。
EB病毒有哪些相关性疾病?一、非肿瘤性的疾病: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感染EBV后多数表现为IM。
该病是所知道的由EBV直接引起的唯一疾病,IM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咽痛、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液系统改变可以累及三系,但主要以白细胞改变较多,大多白细胞总数增高,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2、口腔白癍:多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病人。
在病变上皮的上层可检测到EBV增殖期抗原及病毒DNA。
3、X染色体相关的淋巴增生综合征(XLP):是一种罕见的与X染色体相关的免疫缺陷性疾病,仅见于男孩。
4、病毒相关性噬红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临床上主要表现有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凝血障碍,外周血常规全血细胞减少、无异形淋巴细胞,骨髓中吞噬红细胞现象多见。
血清学检查有抗VCA-IgG和抗VCA-IgM、抗EA-IgG增高,但抗EBNA 抗体缺乏,符合EB病毒急性感染表现。
二、肿瘤性疾病1、Burkitts淋巴瘤:EBV是首次从非洲儿童Burkitts淋巴瘤的细胞中分离出来的,与Burkitts淋巴瘤的相关性勿庸置疑。
Burkitts淋巴瘤分为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
前者主要见于非洲中部的儿童,几乎所有的地方性病例都与EBV有关;而散发的Burkitts淋巴瘤仅有15%-20%与EBV 有关,近几年又发现了许多与EBV相关淋巴瘤的新亚型。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病毒》教案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病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第三节《病毒》。
内容包括:病毒的概念、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病毒是一种微生物,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 能够描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提高防范病毒的意识。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病毒的概念、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病毒模型、图片、PPT、实物投影仪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病毒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激发幼儿对病毒的兴趣。
2. 基本概念(10分钟)利用病毒模型和PPT,讲解病毒的概念、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病毒感染?让幼儿结合生活实际,提高防范意识。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病毒与人类关系的例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解答。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巩固病毒的相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病毒的概念、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2.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 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病毒,并描述其特点。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举例说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带领幼儿参观医院、实验室等地,了解病毒检测、预防等知识,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尽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实用性;5. 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互动性;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一、教学内容的详尽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确保对病毒相关知识的全面覆盖。
高考生物二轮热点专题3 病毒
高考生物二轮热点专题3病毒病毒的化学组成与结构1.基本化学成分(1)病毒的基本化学组成是核酸和蛋白质。
说明:所有成熟的病毒至少是由一种或几种蛋白质和一种核酸组成,只有少数几种例外,如仅仅以核酸形式存在的类病毒,引起牛海绵状细胞脑病的朊病毒(只含蛋白质)。
(2)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2.结构及生命特点(1)病毒形态各异,都具有特定的结构,但无细胞结构,不能参与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病毒没有酶系统,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因此不能独立生活,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
3.生活方式病毒的生活方式是寄生,病毒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的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
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病毒只能用活细胞培养,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
1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线状DNA分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ASFV发生的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ASFV在增殖时需宿主细胞提供模板、原料、能量和酶C.ASFV的DNA分子中具有多个RNA聚合酶识别结合位点D.ASFV的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两个磷酸基团相连[解析] 病毒没有染色体,A错误;病毒增殖时,模板是由自身提供的,宿主细胞为其提供的是原料、能量和酶,B错误;ASFV的DNA分子中含有多个基因,有多个RNA聚合酶识别结合位点,C正确;非洲猪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线状DNA分子,在DNA(双)链的两端各有一个脱氧核糖只连接1个磷酸基团,D错误。
2 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外有包膜,这层包膜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
包膜还含有病毒自身的糖蛋白,其中 S-刺突糖蛋白会和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进行识别,然后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融合,最后病毒核衣壳蛋白和核酸一起进入宿主细胞,完成感染过程。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B )A.该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主要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B.该病毒可进入宿主细胞说明细胞膜控制作用是相对的C.该病毒外包膜的主要成分为脂质和糖类,还有少量蛋白质D.该病毒能够在餐具上增殖,用酒精浸泡餐具可以阻止病毒增殖[解析] 该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依靠包膜和细胞膜的融合,这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A错误;宿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但病毒的进入表明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B 正确;病毒的包膜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因此其主要成分为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C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在餐具上不能增殖,D错误。
初中生物《病毒》说课稿
初中生物《病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生物《病毒》这一章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病毒》是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菌和真菌等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病毒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却能在生物界中广泛存在并对生命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病毒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观察分析能力,对于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听说过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但对于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和作用等方面的了解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病毒的种类、结构和生活方式。
(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关注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认同科学技术在防治病毒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2)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病毒的繁殖过程。
(2)理解病毒是生物但又没有细胞结构。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病毒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过程。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流感病毒爆发的新闻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问:“为什么病毒会引起这么大的危害?病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从而导入新课。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病毒》含反思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病毒》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命的奥秘》第三节《病毒》。
内容主要包括:病毒的概念、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特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病毒的概念,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 能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病毒的结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病毒的概念、特点以及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病毒模型、图片、PPT、实物(如感冒病毒药物)等。
学具:画笔、画纸、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病毒模型和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 新知识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病毒的结构,讲解病毒的概念、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教师举例说明病毒感染的症状,如感冒、流感等,引导幼儿了解病毒的危害。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感冒病毒药物,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种药物是用来治疗什么疾病的?它为什么能治疗这种疾病?”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发放画纸和彩泥,让幼儿动手制作自己心目中的病毒,并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病毒的概念、结构、特点。
2.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 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心中的病毒,并注明它的特点。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举例说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答案:如感冒病毒使人感冒,疫苗预防病毒感染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幼儿对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家庭和学校中的实践应用,及时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调整。
同时,可拓展延伸相关内容,如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疫苗等,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新知识讲解的深度和方式;4.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和实用性;5.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创造性;6. 作业设计的启发性与实际应用;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冀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病毒优秀教学案例
本教学案例的亮点主要体现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以及作业小结等方面。通过这些亮点,本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以人性化的教学语言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方式,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病毒的基本知识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几个问题,如“病毒为什么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病毒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问题等方式,共同探讨病毒的寄生特点和生活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病毒的结构特点、生活方式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最后,我会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调查身边的病毒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字数在300字左右。通过作业小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1.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3.使学生认识到病毒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类疫情发展史 人类病毒疫情
人类疫情发展史人类病毒疫情人类疫情发展史:人类病毒疫情概述:人类疫情发展史是指自人类历史上出现病毒感染并引发大规模疫情的事件以来,人类对病毒疫情的应对和防控措施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记录。
本文将从人类疫情的起源、不同病毒疫情的爆发与传播、应对措施的演变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人类疫情的起源人类疫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病毒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一直存在。
早期的人类疫情主要是由于与野生动物的接触,特别是通过食用野生动物或与其密切接触而引发的。
这些疫情在当时的人类社会中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但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对疫情的控制和治疗手段也非常有限。
二、不同病毒疫情的爆发与传播1. 黄热病疫情:黄热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疫情在历史上多次爆发。
最早的黄热病疫情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在非洲和美洲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疫情。
黄热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病毒在人类和蚊虫之间循环传播,造成了大量人员感染和死亡。
2. 流感疫情: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疫情在历史上多次爆发。
最著名的流感疫情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该疫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
流感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了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的出现,这也增加了对流感的防控难度。
3.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2002年至2003年期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
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SARS疫情造成了8000多人感染和近800人的死亡,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4.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在中国武汉爆发,并迅速传播到全球。
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传染病。
该疫情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感染和死亡,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
诺如病毒[精选5篇]
诺如病毒[精选5篇]第一篇:诺如病毒诺如病毒,又称诺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es,NV)是人类杯状病毒科(Human Calicivirus,HuCV)中诺如病毒(Norovirus,NV)属的原型代表株。
它是一组形态相似、抗原性略有不同的病毒颗粒。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寒冷季节呈现高发。
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孤老院及军队等处引起集体暴发。
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
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
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h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属于自限性疾病,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公众搞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要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等健康生活习惯。
传播途径感染者粪便和呕吐物中可以发现诺如病毒,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感染诺如病毒:食用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诺如病毒污染的饮料;接触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然后手接触到口;直接接触到感染者(如照顾病人,与病人同餐或使用相同的餐具)。
食物和饮料很容易被诺如病毒污染,因为病毒很小,而且摄入不到100个病毒就能使人发病。
食物可以被污染的手、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物体表面直接污染,或者通过附近呕吐物细小飞沫污染。
尽管病毒在人体外很难繁殖,但是一旦存在食品或水中,就能引起疾病。
有些食品在送至饭店或商店前可能被污染。
一些暴发是由于食用从污染的水中捕获的牡蛎。
其它产品如色拉和冰冻水果也可能在来源地被污染。
第二篇:关于诺如病毒关于诺如病毒1.什么是渃如病毒:诺如病毒是一组杯状病毒科的病毒,以前也称之为“诺瓦克样病毒”。
诺如病毒感染影响胃和肠道,引起胃肠炎或“胃肠流感”。
人类史上主要传染病简史图
⼈类史上主要传染病简史图⼈类史上主要传染病简史图传染病历史记述在世界历史中,对后世的社会、经济、⽂化产⽣了特别巨⼤的影响的传染病。
概述病原微⽣物或者病原体(⽀原体、⾐原体等细菌,螺旋体门,⽴克次⽒体,病毒,真菌,原⾍,寄⽣⾍)侵⼊⼈类或动物的⾝体或体液定居并繁殖,造成感染,破坏组织,病原体释放毒素对⾝体造成危害,经过⼀定的潜伏期后引起疾病。
这就叫传染病。
传染病史与⽣物的出现及进化史同在,占据了从史前到现代⼈类疾病的⼤半江⼭。
传染病(瘟疫)在古代美索不达⽶亚⽂明的巴⽐伦王国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就已经被记述为四灾厄之⼀,同⼀时期的埃及也将法⽼的威势与瘟疫流⾏时的瘟神进⾏⽐较。
在中国,从公元前13世纪以甲⾻⽂刻成的考古资料中也发现了占⼘瘟疫的⽂⾔。
此外,说传染病史是医学史的开端也不为过。
传染病是通过民族及⽂化的接触与交流,欧洲世界的扩⼤及世界⼀体化等过程⽽流⾏开来的。
列⽂虎克(1632-1723)⼈类第⼀次看到病原体(病原微⽣物),形式上来说普遍认为是1684年荷兰科学家安东尼·凡·列⽂虎克通过光学显微镜进⾏的细菌观察。
1838年,表⽰细菌意义的拉丁语"bacterium" 出现;像如今这样判明病原体则是在19世纪以后,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及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对此居功⾄伟。
尤其是科赫,他在1875年⾸次使⽤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了拥有感染性的病原体细菌炭疽杆菌,并提出“柯霍⽒法则”作为判定传染病病原体的指针,成为了传染病研究的先驱。
⽇本科学家北⾥柴三郎、志贺洁也分别在1894年和1898年先后发现了⿏疫杆菌和志贺⽒菌。
病毒(virus)在光学显微镜下也⽆法看到,其发现晚于细菌。
1892年俄罗斯植物学家伊凡诺夫斯基所发现的烟草花叶病毒是第⼀种被发现的病毒。
弗莱明(1881-1955)在1929年初亚历⼭⼤·弗莱明发现抗⽣素盘尼西林之前,细菌所导致的传染病都没有根治的办法;⽽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其治疗过程⾄今仍有⼤部分必须依靠患者⾃⾝的免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结果分析
+-
-
-
- HB 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
+-
+
-
- 急慢性乙肝或无症状携带
+-
+
-
+ 急慢性乙肝(大三阳)
+-
-+ -+ --
-
+
-
+
-
+
-
-
+ 趋于恢复(小三阳)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血行传播,急慢性肝炎, 并与肝硬化、肝癌相关
缺陷病毒, HBV为其辅助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 世界范围传播,危害大,全球携带者3.5亿,我国1.2亿, 携带者10% ,可演变成肝硬化或肝癌。
• 传染源(血清传染性)
• 病人——潜伏期,急性期,慢性活动期
• 携带者——具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1.血行传播
和构型有关,有的病毒致病机制不明。
48
类病毒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 为探索生命起源提供了一个新的低层次上的好对象 • 为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好材料 • 为寻找动、植物的各类疑难杂症的病因提供了新思路 • 为有关生命本质的认识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49
二、拟病毒
• 是包裹在真病毒粒子中的类病毒,又称之为类类 病毒
正粘病毒 流感病毒
RNA病毒 副粘病毒
分
类
其他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
DNA病毒
腺病毒
3
感冒与流感
症状
感冒
流感
发烧
少见
常见(39-40oC)
头痛
少见
常见
全身不适
较轻
严重,可持续数周
流涕
常见
较不常见,量少
喉咙疼痛
常见
较不常见
呕吐、腹泻
少见
常见
病原体
多种(鼻病毒、
(二)重要的人类病毒举例
1、呼吸道病毒 2、肠道病毒 3、肝炎病毒 4、逆转录病毒 5、其他病毒
1
病毒的致病机理
• 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死亡,造成功能缺陷 • 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防御反应,在清除病毒的同
时也会对机体造成损伤 • 病毒可以长期潜伏于细胞中,造成长期的危害,有
的会导致肿瘤
2
1.呼吸道病毒
为什么会经常被流感病毒感染?
• 流感病毒不断地变化: 基因突变 基因重排
基因重排: 当两种不同的流感病毒同时感染一个细胞时, 所产生的子代病毒在装配时,可能装入两种病毒基 因组的任何一种。由于流感病毒基因组分为8个片
段,所以共可产生: 28=256种病毒
13
流感病毒的基因重排
流感病毒的 基因重排
43
*人类病毒的防治
• 抗生素抑制和控制了细菌性传染病,而病毒性传 染病却显急剧上升而占传染病的80%,其中占 15%恶性肿瘤由病毒诱发形成
• 防治病毒病的策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44
第二节 亚病毒
• 真病毒(Euvirus):非细胞类、均仅含一种核酸和 蛋白质二种组分
• 亚病毒: 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的总称 (Subvirus) 只含一种RNA(具有侵染性或单独不能
迫综合症和多器官衰竭的重要原因。
2009 年美国墨西哥爆发甲型H1N1流感
2010年8月14日报: 印度再现甲流,一周感染942 人,死亡83人
2013年3月 H7N9禽流感来袭中国
新亚型流感病毒;截至2013年5月29日10时,全国确诊131人,37人死亡, 76人痊愈。 2013年4月下旬,北京疫苗研制工作进入动物免疫原性试验阶段。
24
HBV 基因组
1)不完全环状双 链DNA;
2)长链为负链 (分为4个开放 区—S、C、P、X) 编码全部已知的
HBV蛋白; 3)C区包括前C 基因和C基因,分 别编码HBeAg 和
HBcAg。
25
微生物学检查
• HBV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 • HBV五项指标
① HBsAg(乙肝表面抗原)、 ②抗-HBs(乙肝表面抗体) ③ HBeAg(乙肝e抗原)、 ④抗-HBe(乙肝e抗体) ⑤抗-HBc(乙肝核心抗体)
• 2.母婴传播(垂直感染,经产道,哺乳)
•
3.其它——接触传播(外分泌液,性途径)
23
乙肝病毒结构特点
形态与结构 • 结构:完整的HBV颗粒( Dane颗粒),呈球形, 42nm,具双层衣壳 1.外衣壳(相当于包膜):由脂质双层与蛋白质组成 含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2.内衣壳 20面体,含有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3.核心:DNA(3200bp)及DNA聚合酶
26
HBV的抗原组成
HBsAg: • 血清HBsAg是感染HBV的重要标志 • 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HBs是中和
抗体,对机体有保护作用27源自HBcAg• 存在于Dane颗粒中 • 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 可在感染的肝细胞表面存在 • 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G、IgM) • 血清抗-HBcIgM的检出,表明病毒在肝细
120nm。 • 具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NA) • 历史上高致病性的禽流感都是由H5和H7引起的 • 传染源:候鸟、家禽
16
• 禽流感病毒正在 攻击健康人细胞
17
2、肠道病毒
• 属小RNA病毒科 • 有72型 • 人类肠道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手足口病(71型) 新型肠道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为72型)
LTSV
32400 29000 -
SCMoV
29000 26000 -
单链,线状 1.5×106 单链,环状 0.12×106 366
单链,线状 1.5×106 单链,环状 0.12×106 377
单链,线状 1.4×106 单链,环状 0.12×106 324
单链,线状 1.5×106 单链,环状 0.12×106 400或300*
侵染)或蛋白质(侵染或致病)一种组分
45
亚病毒研究简表
• 亚病毒:比真病毒更小更简的一类单分子病原体的总称 • 1971年阐明花生条纹病毒(PSTV)的病原物为一种具有感染性的低分
子量RNA,类病毒 • 1981年发现绒毛烟斑驳病毒VTM0V的病原物中含有两种RNA,其中大的
线状RNA-1和小的环状RNA-2共有时才具有感染性,后者为拟病毒 • 1982年从羊搔痒病中分离出一种具感染性的蛋白质分子,为朊病毒 • 1960、1969年发现了卫星病毒和卫星核酸
效果的跟踪检测: HIV RNA及CD4细胞
38
HIV/AIDS的预防:切断传播途径
Ø 传染源: 患者和HIV无症状携带者
Ø 传染途径 性接触 血液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
*与HIV携带者的日常接触不会导致传染, 避免歧视更有利于HIV的控制
39
5、虫媒病毒
• 虫媒病毒是一大群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人、家畜 及野生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具有自然疫源性。
发热 头痛 腰疼 四肢酸疼
8
流感的全球大流行
• 1889-1890 “俄罗斯流感” • 1918-1919 “西班牙流感”,现代史
上最大的瘟疫,造成2000万人死亡 • 1957-1958 “亚洲流感” • 1968-1969 “香港流感”
9
1918大流感
主要攻击青壮年
美国人预期寿命的变化
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是指机体感染微生物后引起体液 中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IL-12、IFN-α、IFN-β、 IFN-γ、MCP-1和IL-8等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是引起急性呼吸窘
胞中复制
28
HBeAg
• 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 是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 产生抗-HBe,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 突变株可不产生HBeAg
29
免疫性
• 抗-HBs:一般于感染后4~5月阳转,持续6个月 或数年,是保护性抗体
• 抗-HBe:一般在HBeAg消失时出现,是病情开始 恢复的征兆
• 抗-HBc:一般于感染后3~5周阳转,无保护作用, IgM可作为急性乙肝的诊断指标,IgG是HBV既 往感染的指标
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
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
传染性
弱,散发 强,季节性、周期性
感冒和流感是最常见的传染病,分别 是其他传染性疾病的15倍和2倍。普 通感冒由鼻病毒或冠状病毒引起。
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形态结构:球形;属RNA病毒;有包膜
核心壳:RNA(7-8个分节)、核蛋白、 RNA聚合酶
*RNA-2约含400个核苷酸,RNA-3约含300个核苷酸
51
拟病毒的生物学意义
Ø 探索RNA结构与功能及两种RNA间的依存和感染关系 Ø 构建拟病毒类弱毒疫苗 Ø 探讨生命本质及起源等问题
52
三、卫星病毒(satellite virus)
• 基因组缺损、依赖专一辅助病毒才能复制和表达的小型伴生病毒。
口、咽、 胃、小肠
血液
病毒血 症
发热
脑
骨髓
延脑
中枢性呼吸衰 竭死亡
颅神经运动核 颅神经瘫痪
肢体弛缓性瘫痪 呼吸肌瘫痪 躯干肌瘫痪
21
3、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HAV) 乙型肝炎病毒( HBV )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丁型肝炎病毒( HDV ) 戊型肝炎病毒( HEV )
消化道传播, 急性肝炎, 不转为慢性及携带者
结构
基质蛋白(M蛋白):具有型的特异性
包膜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