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思政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思政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思政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掌握一些基本的环境监测技能,如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等,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掌握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等基本环境监测方法;了解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使用空气质量监测仪进行空气质量监测;能够使用水质监测仪进行水质监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责任感,积极参与环保工作。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

首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方法等。

然后,介绍空气质量监测和水质监测的基本方法,如采样、分析等。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首先,通过讲授法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然后,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环境监测的意义和应用,促进学生思考。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性。

最后,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环境监测的方法和过程。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将提供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案例分析等内容。

多媒体资料将展示环境监测的实际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

实验设备如空气质量监测仪和水质监测仪将用于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监测的过程。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评估将占课程总评的30%,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总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总监测方案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环工0902班成员目录:1、小组任务一览表。

2、资料收集。

3、噪声监测的小组监测方案。

监测目的;监测要求;监测对象;设计网点;采样时间与采样频率;采样方法;制定质量保证和措施。

4、监测方案的实施计划。

5、数据处理。

6、结果评价。

7、对方案的建议。

8、数据分析。

9、课程设计总结。

10、附录:噪声监测过程中记录的测量数据。

小组个人监测方案。

小组任务一览表:第一天:2011/12/19上午:老师指导环境监测的具体事宜。

下午:小组成员一起商讨如何布设网点、如何选择采样点,并在地图上初步标出选择的采样点,并开始一些点的测量。

第二天:2011/12/20上午:一人根据昨天所定监测点勘测地形,一人读取声级计上的读数,一人记录数据,一人看秒表。

下午:一人根据昨天所定监测点勘测地形,一人读取声级计上的读数,一人记录数据,一人看秒表。

轮流作业。

晚上:小组四人按相同操作测了一个小时,共四个点。

第三天:2011/12/21上午:一人读取声级计上的读数,一人记录数据,一人看秒表,一人处理数据。

下午:一人读取声级计上的读数,一人记录数据,一人看秒表,一人处理数据。

第四天:2011/12/22上午:小组四人一起处理未完成的数据,完善小组方案。

下午:小组四人一起处理未完成的数据,完善小组方案,并绘制出校园噪声污染图。

资料收集:一、扬子津校区建筑分布情况: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占地1.1平方千米,校区东侧为弘扬路,路对面为工厂,与交通噪声相比没有什么噪声。

校区南面为华阳路,路的对面为扬子津科教园。

小区的西侧也是公路,公路的对面是居民区和商业区。

小区的北面为高速公路,路的对面为居民小区。

扬子津校区内有宿舍区,食堂,教学楼,图书馆,草坪、河流等一些风景区,还有办公楼、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

校园中噪声主要有:一、教学楼区,下课时的声音。

二、食堂里洗刷餐具是的噪声。

三、校园内汽车鸣笛声。

四、校园内摩托车疾速行驶的噪音。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摘要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摘要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摘要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

2.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提高环保意识。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

2.不同环境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等)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3.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3.实验法: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环境监测知识体系。

2.参考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理论素养。

3.多媒体资料: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直观展示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

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占总评的30%。

2.作业:包括课后习题、案例分析报告等,占总评的20%。

3.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占总评的50%。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和大纲进行,确保覆盖所有重要知识点。

2.教学时间:每周两次课,每次课2小时。

3.教学地点:教室和实验室。

七、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我们将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作用和意义。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1.2 教学内容环境监测的定义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环境监测的目标和任务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监测的定义、作用和意义,以及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境监测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实际应用。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空气监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掌握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培养学生对空气监测工作的认识和重视。

2.2 教学内容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空气污染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空气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讨论空气污染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空气监测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空气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水质监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掌握水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培养学生对水质监测工作的认识和重视。

3.2 教学内容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水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水污染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水质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水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讨论水污染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质监测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水质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土壤监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如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展示环境监测实验操作过程。

3. 实践:学生动手进行环境监测实验。

4. 讨论:分组讨论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 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实际工作。

四、教学资源1. 教室、实验室、实验器材。

2.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3. 环境监测教材、参考书。

4.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第3-4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第5-6周: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第7-8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第9-10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2. 实验操作: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3. 小组讨论:每周1课时,共计10课时。

4. 企业考察:安排1次,共计4课时。

八、教学案例1. 案例一:水质监测实验2. 案例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3. 案例三:土壤污染监测实验4. 案例四:噪音监测实验5. 案例五:环境风险评估案例九、教学实践1. 实验一:水质采样与分析2. 实验二:空气质量采样与分析3. 实验三:土壤采样与分析4. 实验四:噪音监测与分析5. 实验五:环境风险评估十、教学反馈与改进1.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2. 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参数及其测量方法;3. 使学生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2. 培养学生分析环境监测数据,发现环境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激发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3.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生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环境监测的认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能够阐述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2. 能够熟练操作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常见参数的测量;3. 能够分析监测数据,评价环境质量,发现环境问题;4. 能够提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参与环保行动;5. 树立环保意识,自觉践行低碳生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环境科学》相关章节,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目的- 教材第3章:环境监测概述- 内容:环境监测定义、分类、目的和意义2. 环境监测参数与测量方法- 教材第4章:环境监测参数及其测量技术- 内容: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监测参数;常见监测设备及其操作方法3. 环境质量评价- 教材第5章: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内容:环境质量评价原则、方法和案例分析4. 实践操作与数据处理- 教材第6章:环境监测实践操作- 内容:监测设备操作、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5. 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 教材第7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环境保护策略、措施及学生行动指南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目的(第3章)2. 第2周:环境监测参数与测量方法(第4章)3. 第3周:环境质量评价(第5章)4. 第4周:实践操作与数据处理(第6章)5. 第5周: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第7章)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监测相关知识。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2.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3.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4.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概述1.1 环境监测的定义、任务和意义1.2 环境监测的分类和方法1.3 环境监测体系与技术规范2. 环境因子监测与分析2.1 水质监测与分析2.2 空气质量监测与分析2.3 土壤质量监测与分析2.4 噪声监测与分析2.5 辐射监测与分析3.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3.1 采样方法与技术3.2 分析方法与技术3.3 监测仪器与设备4. 环境质量评价4.1 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分类和方法4.2 单一环境因子质量评价4.3 综合环境质量评价4.4 环境质量预测与风险评估5. 环境监测实例分析5.1 我国环境监测案例介绍5.2 国际环境监测案例介绍5.3 环境监测案例分析与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2.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环境监测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环境监测案例,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1.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计算题等,考察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环境质量评价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环境监测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1. 教材:《环境监测》,作者:,出版社:环保出版社,出版年份:2024年。

2. 参考书:《环境监测技术手册》,作者:,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24年。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引言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引言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引言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与意义,掌握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2. 使学生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和程序,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环境问题。

3. 培养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现状及政策法规,提高环保意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地环境监测和数据采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环境质量评价能力,能够对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和责任感,树立绿色环保观念。

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结合环境监测的学科性质,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环保意识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目的:介绍环境监测的定义、任务和意义,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内涵。

教学内容:第一章 环境监测概述2.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讲解各种环境监测方法,如采样、分析、监测仪器等,并介绍相关技术。

教学内容:第二章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3. 环境质量评价:使学生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学会分析环境问题。

教学内容:第三章 环境质量评价4. 实地环境监测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监测,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第四章 实地环境监测实践5. 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介绍我国环境政策法规,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第五章 环境保护政策法规6. 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教授学生如何处理监测数据,进行环境质量评价。

教学内容:第六章 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教学安排与进度:- 第1周:环境监测概述- 第2-3周: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第4周:环境质量评价- 第5-6周:实地环境监测实践- 第7周:环境保护政策法规- 第8周: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三、教学方法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课程目标,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于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政策法规等内容,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环境监测学》教案

《环境监测学》教案

《环境监测学》教案环境监测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监测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熟悉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原理与应用。

- 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 培养环境监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学概述- 环境监测的定义和分类-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意义- 环境监测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2. 环境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 环境监测方法的分类和选择原则- 常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原理和应用-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要点3. 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方法和技巧- 数据质量控制和校准方法-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解读4. 环境监测实践与案例分析-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组织与管理- 环境监测实践的方法和步骤- 环境监测案例分析与报告撰写三、教学方法- 授课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介绍环境监测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实验操作:进行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操作实践和数据处理分析实验。

-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经验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作业练: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评估-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

- 期中考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进行考核。

-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环境监测案例进行分析和报告撰写。

五、教学资源- 教材:《环境监测学导论》- 参考书:《环境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环境监测案例分析与实践》- 实验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等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环境监测学概述- 第二周:环境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 第三周: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第四周:环境监测实践与案例分析七、备注如有需要,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创新思维,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1.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1.3 学时安排:64学时1.4 学分:4分1.5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环境类专业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环境监测的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3)熟悉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4)懂得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2 能力目标:(1)具备独立进行环境监测操作的能力;(2)具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的能力;(3)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3 情感目标:(1)培养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精神;(2)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3.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环境监测的定义、分类和任务;(2)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监测自动化等);(3)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3.2 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1)监测设备分类及功能;(2)常见监测设备的使用与维护;(3)监测设备的校准与检定。

3.3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监测数据的质量保证;(2)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四、教学方法4.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分享实际案例;4.2 实验:操作实践,熟悉监测设备使用和数据处理;4.3 讨论:分组讨论,探讨环境监测中的实际问题;4.4 考察: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监测工作流程。

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5.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占总评的30%;5.3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占总评的40%。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环境监测原理与应用》6.2 辅助教材:《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书》6.3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6.4 实验室设备:采样设备、分析仪器、数据处理软件等七、教学进度安排7.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方法(4课时)7.2 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4课时)7.3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4课时)7.4 实践操作与讨论(8课时)7.5 考察与环境监测站(4课时)八、教学实践活动8.1 现场采样操作:学习采样设备的使用,进行实际操作练习8.2 实验室分析:学习分析仪器操作,进行样品分析练习8.3 数据处理与分析:使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环境监测数据处理练习九、课程考核9.1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9.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十、教学总结10.1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了解教学效果10.2 教师根据教学情况,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10.3 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10.4 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其参与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与责任感十一、教学评估与反馈11.1 定期进行课堂评估,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作业难度等方面的反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如采样、实验分析等。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的分类和方法2. 土壤监测土壤污染及其危害土壤采样和预处理方法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3. 水质监测水质污染及其危害水质采样和预处理方法水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4. 空气监测空气污染及其危害空气采样和预处理方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5. 噪声监测噪声污染及其危害噪声测量仪器和方法噪声评价指标和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验:进行土壤、水质、空气和噪声的采样和测定实验。

3. 讨论:分析环境监测数据,探讨环境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环境监测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监测》2. 实验器材:采样工具、分析仪器等3. 课件:环境监测相关图片、视频等4.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发言、作业等。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 课程论文:评估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课时理论教学和16课时实验教学。

2. 教学计划:环境监测概述(2课时)土壤监测(4课时)水质监测(4课时)空气监测(4课时)噪声监测(4课时)综合案例分析(2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土壤、水质、空气和噪声的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2. 教学难点:环境监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与解析。

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解决。

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周:土壤监测3. 第三周:水质监测4. 第四周:空气监测5. 第五周:噪声监测6. 第六周:综合案例分析九、教学措施1.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实验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实验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实验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分类;–掌握常用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如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能够进行环境样品采集和处理;–能够运用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和方法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以及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分类;2.常用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如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3.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4.环境监测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环境监测的意义和应用;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环境监测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实验法:通过环境监测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与环境监测相关的教材,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2.参考书:提供与环境监测相关的参考书籍,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4.实验设备:准备环境监测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环境监测课程中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环境监测》课程说明(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了解水、大气和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性质、成分、环境质量标准和各项常用环境质量指标的环境意义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学会对水、大气、土壤等进行污染调查、布点、采样,掌握各项指标的物理、化学检测基本原理。

认识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教材选编及依据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的,由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合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监测》(第三版),是目前全国环境类专业使用量最大的教材之一。

(三)教学方法提示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相结合,尤其重视实验和实习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理论课教学方面,采用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法组织教学;实践教学方面,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和开放式实验教学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了解环境监测常用技术,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能学以致用。

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学时分配:4学时重点难点:环境监测的分类、特点,环境标准的分级分类。

教学方法:CAI课件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一、环境监测的目的二、环境监测的分类第二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一、环境监测特点1、环境污染的特点2、环境监测的特点二、环境监测的技术1、化学、物理技术2、生物技术3、监测技术的发展三、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第三节环境标准一、环境标准的作用二、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三、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四、几个主要的环境标准思考题:环境监测的目的、特点是什么,环境监测常用物理、化学方法有哪些,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是如何分级与分类的,制订环境标准应遵循哪些原则。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校园大气和水质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校园大气和水质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校园⼤⽓和⽔质监测)《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教学⼤纲⼀、课程设计的⽬的A、巩固、消化《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知识;B、熟悉环境监测的全过程;C、掌握常规监测项⽬的监测原理、⽅法、操作技能;D、培养学⽣进⾏现场调查和操作动⼿的能⼒;E、熟悉在监测过程进⾏质量保证的⽅法;F、具备制定和实施污染源调查、环境影响评价、治理⼯程所必需的监测⽅案的能⼒。

⼆、课程设计形式及要求A、设计形式:教师先介绍课程设计⽅法,安排课程设计进度表,定时答疑、现场指导;学⽣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分组协调完成环境监测实验;学⽣独⽴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B、基本要求:符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环境监测数据可靠、课程设计报告规。

三、课程设计的容根据区域⽔或⼤⽓环境的特点,拟定监测⽅案,优化布点,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

四、成绩评定根据学⽣的实验表现及设计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评分。

课程设计按五级打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设计⽬的和任务1、⽬的本课程设计是《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环节之⼀。

要求综合运⽤所学的有关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在设计中学习、巩固和提⾼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

2、任务进⾏区域环境现状调查,拟定监测⽅案,优化布点,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容(任选⼀)1、理⼯学院校园空⽓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优化布设三个采样点,监测四个项⽬:TSP、SO2、NO2;改善校园空⽓环境的对策和建议,总结。

2、理⼯学院镜⽉湖⽔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优化布设三个采样点,监测四个项⽬:pH、六价铬、COD、DO;改善镜⽉湖⽔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总结。

3、三、设计要求符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环境监测数据可靠、课程设计报告规。

四、时间安排2012年5⽉16⽇--5⽉22⽇2个教学周。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3. 学时:48学时4. 学分:3学分5.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6.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具备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任务2. 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 水质监测技术4.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5. 土壤监测技术6. 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7. 辐射监测技术8.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9. 环境监测实例分析10. 环境监测法规与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阐述监测规范与标准。

2. 实验:开展水质、空气质量、土壤等方面的监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环境监测实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就环境监测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增进课堂互动。

四、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了解相关法规与标准。

2. 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操作监测仪器,掌握实验方法,具备实际监测能力。

3.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环境监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五、考核方式1. 期末考试:包括闭卷笔试和开卷笔试,占总评的60%。

2.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占总评的20%。

3. 课程设计:包括项目方案、实施和报告,占总评的10%。

4. 课程论文:占总评的1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监测》,作者:X,出版社:X。

2. 实验设备: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如水质分析仪、气体分析仪、噪声计等。

3.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4. 软件工具: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如Excel、SPSS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任务2. 第二周: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 第三周:水质监测技术4. 第四周:空气质量监测技术5. 第五周:土壤监测技术6. 第六周: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7. 第七周:辐射监测技术8. 第八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9. 第九周:环境监测实例分析10. 第十周:环境监测法规与标准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1)课程进度计划表(3)教案正文第1章绪论1.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课程性质、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及其他相关的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课程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环境监测”以及如何才能学好“环境监测”;认识“环境监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2.教学重、难点①环境监测的内涵与研究对象②环境监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③环境监测的研究方法3.教学方法、手段课内教学3个学时,以理论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教学。

4.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导航明确环境监测的内容监测环境标准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重视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1.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1.1.1 环境监测的目的(1)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扩撒、迁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2)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

(3)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订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4)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5)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与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1.1.2 环境监测的分类一. 按监测介质分类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二. 按监测目的分类1. 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是指按照预先布置好的网点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是纵向指令性任务,是监测站第一位的工作,其工作质量是环境监测水平的主要标志。

2.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1) 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及时深入事故地点进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围,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课程整体设计

环境监测课程整体设计

程 素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安全、节约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一部分 课程设计
1、设计思路
三、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内容设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 选择、组织教学,并以完成工作任务
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
第一部分 课程设计
的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自评、互评、教
师评价、企业技术人员的评价,评价内容
包含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 学生总评成绩=
入门项 4目 % 0 主 总 +导 分项 4目 % 0 总 +分 自主 2% 0项目
4
3
第一部分 课程设计
五、考核方案设计
任务
内容
总分 得分
2、
监测方案 现场勘查报告
10

监测方案
10
6
3
8 6
4
2
4
2
1
2
0 大于45
30-45
小于30
0
高工
讲师
助教
0 双师型
非双师型
年龄结构
职称结构
双师结构
第二部分 教学条件
二、教学资源
1、2003年,我院主持开发制作了《环境监测技术》网络课程和多媒 体课件(均为教育部项目,并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 2、学院建有千兆校园网,学生公寓、多数教室、全体教师办公室均 可接入校园网 ; 3、学院建有60余多媒体教室,可以充分满足课程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4、学院图书馆资源丰富,现有图书馆建筑面积8035平方米,阅览座 位2200个;现有馆藏纸质图书52.9万册、中文期刊1282种、报纸88 种,本地镜像数字电子资源10T 。正在装修的新图书馆总建筑面积 29462平方米,阅览座位数3000余座,能容纳90万册藏书、2000种 期刊和200种报纸,有线信息点1000余个,全馆无线覆盖。馆内设有 借阅一体化图书期刊阅览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课题研究室、书吧、 展厅、报告厅、编目室和中心机房等功能用房。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吉林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吉林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吉林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掌握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 学生能够掌握吉林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成因,了解环境监测技术在吉林地区的应用。

3. 学生能够了解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监测法规,认识环境监测数据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环境监测方法,对吉林地区的环境质量进行初步评估。

2. 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监测工具和设备,进行实地环境监测,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环境保护方案,为改善吉林地区环境质量提出合理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激发参与环境监测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吉林地区的环境问题,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3. 培养学生具备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环境问题,形成团队协作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环境监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改善家乡环境质量作出贡献。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以上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目的:介绍环境监测的定义、作用和意义,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环境监测》第一章2.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讲解吉林地区常用的环境监测方法,如水质、空气质量、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监测技术。

教材章节:《环境监测》第二章3. 吉林地区环境问题及成因:分析吉林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探讨其成因和影响。

教材章节:《环境监测》第三章4. 环境质量标准与法规:介绍国家及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以及环境监测相关的法规政策。

教材章节:《环境监测》第四章5. 实地环境监测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环境监测,包括采样、数据收集、分析等环节。

教材章节:《环境监测》第五章6.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评价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监测》课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课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课程方案设计通过设计长兴县水质监测案例,增强对《环境监测》这门课程的认识和学习,把书上的知识利用起来,并对除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以外的调查和动手实验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让学生自己深入接触学习水环境监测方面的基本方法和监测点位的选择设计,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设计案例。

标签:《环境监测》;课程方案;水质监测;长兴县一、长兴概况简介长兴县位于浙江省最北端,太湖西岸,与苏、皖两省接壤。

长兴县是浙江省湖州市下辖的三县之一。

长兴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交通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条件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是一颗璀璨的“太湖明珠”。

长兴属太湖流域,平原河港交织,荡漾密布,山区为溪涧及山塘水库,长兴主要水系有西苕溪水系、长兴平原水系、东部平原河网与运河。

长兴县的水系主要有西苕溪、泗安溪、箬溪和乌溪。

除西苕溪、泗安溪为跨省、县河流以外,其余皆在县境内。

县域内北部水系发源于西部山区,由西向东入太湖。

北部干流水系有合溪港、长兴港、泗安塘等31条,全长417.4km,流域面积约为1735km2,南部水系有西苕溪等5条,全长59km,流域面积2275km2。

境内的20条河能通航,全长59km,河泊有盛家漾等20个,面积约6km2。

二、监测目的及意义掌握常见的环境监测项目的分析,监测原理,方法与技术;对水质进行检测,以掌握其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三、具体的监测方案长兴盆地总体上为一个三面环山、一面靠湖的不规则盆地,盆地四周的北西、北面、南部地势高,属低山丘陵区,主要为泥盆系砂岩分布,组成砂岩裂隙含水组;也有石炭、二叠、三叠系灰岩及侏罗系火山岩和白垩系红层分布,分别组成灰岩裂隙溶洞含水组、块状火山岩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含水组、红层L隙裂隙含水组;盆地中心为长泗平原,含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其下多为白垩系红层分布因地表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地下水具有不易污染、水温恒定、水质好、用途广泛、开采方便、成本低等优点,故近年来对地下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存在着盲目开采等问题,故研究长兴盆地地下水资源分布、探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根据污水处理厂的监测断面,进行进一步的设点进行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新华学院大气监测设计方案课程名称环境监测院(系)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班级10环境工程姓名李丕显学号1042254114起止日期 5.22—5.31 指导教师潘争伟目录1、设计的目的和务 (1)1.1、目的 (1)1.2、任务 (1)2、校园大气环境现状查 (1)2.1、校园地理位置 (1)2.2、校园污染源调查 (1)3、校园采样点的设 (2)3.1、采样点的布设原则 (2)3.2、采样点布设情况表 (2)3.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2)4、监测项目和法 (3)4.1、SO2的测定 (3)4.2、NO2的测定 (6)4.3、PM10的测定 (8)5、空气质量状况分析 (10)5.1、各监测项目的数据统计 (10)5.2、空气质量状况分析 (11)5.2.1 各监测项目日均浓度 (11)5.2.2 API与空气污染物浓度关 (11)5.2.3 API指数和空气质量的等级系 (11)5.2.4 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 (12)5.2.5 API值和空气质量等级评价 (12)6、质量保证 (15)6.1、质量保证的意义 (15)6.2、连续采样质量保证 (15)6.3、间断采样质量保证 (16)7、保护校园环境质量的方案和议 (16)7.1、气体的治理 (16)7.1.1. SO2的防治 (16)7.1.2.NO2的防治 (17)7.1.3. PM10的防治 (18)7.2、校园生态环境的保护 (18)8、校园环境空气质量的综合分析与价 (18)8.1、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与意义 (18)8.2、环境质量评价分类 (18)9.新华学院综价 (19)10、参考文献 (19)1、设计的目的和任务1-1、目的此次课程设计是针对校园空气状况进行监测,从而了解校园的大气以及大气状况观察分析大气中有害物质的分布,对空气质量进行评述并提出保护校园环境质量的对策与建议,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消化《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知识,同时加深我们对大气污染检测的基本理论了解。

熟悉大气环境监测的全过程,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监测原理、方法、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和操作动手的能力,熟悉在监测过程进行质量保证的方法,具备制定和实施污染源调查、环境影响评价、治理工程所必需的监测方案的能力,控制和改善校园大气质量,为学生和老师的生活与学习清洁适宜的环境,防止生态破坏,保护师生健康,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1-2、任务进行学校大气环境现状调查,拟定监测方案,优化布点,采集样品分析测试,并提出改善校园空气环境的对策和建议,总结;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

2、校园大气环境现状调查2-1、校园地理位置安徽新华学院地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坐落于合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大蜀山森林公园南麓,学院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

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安徽省唯一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本科高校。

学院由安徽新华集团于2000年投资创办,并鲜明地提出了“新华教育,兴教报国”的办学宗旨。

2-2、校园污染源调查新华学院在校人数为2万人,食堂有5个,还有一些开水锅炉。

其次还有校外的餐厅,居民区,施工工程,及来往的车辆等,这些都会对学校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其中食堂和开水锅炉还有施工工程建设带来的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SO2而驾校和校外的车辆则主要会带来一些氮氧化合污染物。

3、校园采样点的布设3-1、采样点的布设原则[1](1)在污染源比较集中地地方、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量点作为对照;(2)污染源较密集,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要适当增设采样点;(3)采样点的会走位应该视野应该比较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的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4)各个采样点的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其获得的监测数据只有可比性;(5)采样的高度根据检测母的而定,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应该将采样器或者测定仪器设置于常人呼吸带的高度,即在采样口应在离地面 1.5m-2m 处。

综上所述,在校园中布点应根据污染物类型,数量,位置,排放浓度以及校园地形,功能区以及人口密集现象,地形及其他客观原因确定布点位置和数目。

据校园污染源的特点,建议使用功能区布点法。

3-2、采样点布设情况表检测项目SO2NO2PM10检测地点学生公寓 1 1 1图书馆 1 1 1实验楼 1 1 1西门 1 1 13-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频率:连续采样5天,每天采样3次;时间:5月22~31日,每天早上9:00,11:00和 15:00。

4、监测项目和方法项目采样方法流量时间分析方法SO2液体吸收法0.5L/min45min 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NO2液体吸收法0.3L/min45min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PM10滤膜富集法100L/min45min 重量法4-1、二氧化硫(SO2)的测定[2]4-1-1 原理(四氯汞钾溶液—盐酸副玫瑰苯胺吸收分光光度法):空气中的SO2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该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反应,生成紫红色的络合物,据其颜色深浅与SO2浓度成正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最大吸收峰于575nm处),反应式如下:HgCl2 +2KCl =K2[Hg(Cl)4][HgCl4]2- +SO2+H2O =[HgCl2SO3]2-+2H++2Cl-[HgCl2SO3]2-+HCHO+2H+=HgCl2+羟基甲基硫酸盐酸副玫瑰苯胺+羟基甲基硫酸=紫色络合物+H2O+3H++3Cl-(俗称品红)4-1-2 仪器(1)多孔玻板吸收管普通型,内装10ml吸收液,用于1h采样。

(2)气泡吸收管直筒型,内装50ml吸收液,用于24h采样。

(3)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2~1L/min,流量稳定。

使用时,用皂膜流量计校准采样系列在采样前和采样后的流量,流量误差应小于5%。

(4)具塞比色管 10ml,体积刻度应校准。

(5)分光光度计用10mm比色皿,在波长550nm下,测定吸光度。

4-1-3 试剂(1)四氯汞钾吸收液(0.04mol/L);(2)甲醛溶液(2.0g/L);(3)氨基磺酸铵溶液(6.0g/L);(4)盐酸副玫瑰苯胺储备液(0.2%);(5)盐酸副玫瑰苯胺使用液(0.016%);(6)碘储备液(0.10mol/L);(7)碘使用液(0.05mol/L);(8)淀粉指示剂(5.0g/L);(9)碘酸钾标准溶液(0.1000mol/L);(10)硫代硫酸钠储备液(0.1mol/L);(11)硫代硫酸钠使用液(0.05mol/L);(12)二氧化硫标准溶液(2.0μg/mL);。

(13)磷酸溶液(3mol/L);(14)亚硝酸钠标准溶液(2.0μg/mL);。

4-1-4测定步骤⑴标准曲线的绘制:取8支10mL具塞比色管,按下列参数和方法配制标准色列。

色列管编号加入溶液0 1 2 3 4 5 6 7 2.0μg/mL亚硫酸钠标0 0.60 1.00 1.40 1.60 1.80 2.20 2.70准使用液(mL)四氯汞钾吸收液(mL) 5.00 4.40 4.00 3.60 3.40 3.20 2.80 2.30 二氧化硫含量(μg)0 1.20 2.00 2.80 3.20 3.60 4.40 5.40 在以上各比色管中加入6.0g/L氨基磺酸铵溶液0.50mL,摇匀。

再加2.0g/L 甲醛溶液0.50mL及0.016%盐酸副玫瑰苯胺使用液 1.50mL,摇匀。

当室温为15~20℃时,显色30min;室温为20~25℃时,显色20min;室温为25~30℃时,显色15min。

用1cm比色皿,于575nm波长处,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试剂空白值不应大于0.050吸光度。

以吸光度﹙扣除试剂空白值)对二氧化硫含量(μg)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各点的SO2含量与其吸光度的比值,取各点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计算因子(Bs)。

⑵采样:量取5mL四氯汞钾吸收液于多孔玻璃吸收管内,通过塑料管连接在采样器上,在各采样点以0.5L/min流量采气30~45min.采样完毕,封闭进出口,带回实验室供测定。

⑶样品测定:将采样后的吸收液放置20min后,转入10mL比色管中,用少许水洗涤吸收管并转入比色管中,使其总体积为5mL,再加入0.50mL 6g/L的氨基磺酸铵溶液,0.50mL及2.0g/L甲醛溶液及1.50mL 0.016%盐酸副玫瑰苯胺使用液摇匀,放置10min,以消除NOx的干扰。

以下步骤同标准曲线的绘制。

按下列计算空气中SO2浓度(c):C(SO2,mg/m3)=n sV BAA∙-)(0式中:A—样品溶液的吸光度;A0---试剂空白溶液的吸光度;sB--计算因子(μg/吸光度);nV--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L(注:在测定每批样品时,至少要加入一个已知SO2浓度的控制样品同时测定,以保证计算因子的可靠性。

)4-2、二氧化氮(NO2)的测定[3]4-2-1 原理(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用冰乙酸、对双氨基苯磺酸和盐酸乙二胺配成吸收液,大气中NO2被氧化成HNO3和HNO2。

在冰乙酸存在的条件下,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然后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玫瑰红色偶氮染料,其颜色深浅与气体样品中NO2浓度成正比,因此可以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其吸收显色反应式如下:2NO 2+H 2O=HNO 2+HNO 3对氨基苯磺酸+HNO 2+CH 3COOH +盐酸奈乙二胺 玫瑰红色偶氮染料因为NO 2(气)不是全部转化为NO 2-(液),故在计算结果时应除以转换系数(称为Saltzman 实验系数,用标准气体通过实验测定)。

按照氧化NO 所用氧化剂不同,本次监测采用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法。

4-2-2 仪器:(1)多孔玻板吸收管(棕色);(2)大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1升/分; (3)分光光度计。

4-2-3试剂:(1)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储备液; (2)吸收液;(3)亚硝酸钠标准储备液; (4)亚硝酸钠标准使用液。

4-2-4 测定步骤⑴标准曲线的绘制:取6支10mL 具塞比色管,按下列参数和方法配制NO 2-标准溶液色列NO 2所配制的标准色列管号溶液 0 1 2 3 4 5 6NO 2-标准使用液(ml ) 0.0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吸收原液(ml )4.004.004.004.004.004.004.00重氮反应偶合水(ml ) 1.00 0.90 0.80 0.70 0.60 0.50 0.40将各管溶液混匀,于暗处放置20min (室温低于20℃时放置40min 以上),用1cm 比色皿于波长540nm 处以水为参比测量吸光度,扣除试剂空白溶液吸光度后,在标准曲线计算软件上计算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