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基本功-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基本功-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教学要素,策划教学活动,编写教学方案的过程。简言之,教学设计是要解决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教师首先应具备教学设计的基本能力,明确一堂课中该教什么,为什么而教,如何教等问题,这种基本能力就是教学设计基本功。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以下教学设计基本功:依据课程的“三维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当前教学目标的基本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为目的巧妙地设置教学起点的基本功;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点、逻辑性强、预设与留白相结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的基本功;创造性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完善教学条件、构建课堂文化的基本功。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规定着教学活动实施的基本方向,对教学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标准。
【情景展现】
案例 1 :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二册《棉花姑娘》的教学目标设计
1. 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棉、许、恶、盼、帮、忙、害、啄、吐、忽“等 10 个生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汉字“吐、叶“;能用音序查字法查“恶“,并了解它有四种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读出棉花姑娘和小动物们各自对话的语气。
3、了解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害虫的科学常识,知道不同动物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知道要保护这些动物。
案例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二册《棉花姑娘》的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认识7个生字,会写“雪、帮“两个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七星瓢虫是益虫。
2、过程与方法: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中主动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灵世界。在读读议议中了解益虫等一些科学知识。在资料的收集和展示交流中知道更多的益虫以及一些科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内心喜欢阅读、朗读童话故事。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 , 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
案例 3 :
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家庭成员名称和运用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交际与表达能力; (2) 培养学

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互相关心与帮助的习惯。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热爱家庭成员,热爱祖国母亲。
案例 4 :冀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Lesson21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Words: entrance, danger, surprise, mad, age, lazy, nearly, exit
Phrases: go through the entrance, take photos of , surprise the animals, make them mad, make friends with, have a very good day
Sentences: No photos!
Don ' t feed the animals!
It ' s nearly noon.
That ' s where we go out.
2、技能目标: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合作讨论和自学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产生想走近动物,了解动物,保护动物的强烈愿望;真正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案例评析】
上述案例中除了案例 1 之外,都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现在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定势,似乎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只要按照“三维目标“分别书写教学目标,就算贯彻了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样。案例 1 没有“三维目标“的书写形式,但不能说它没有顾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汉字‘吐、叶'“;“能用音序查字法查‘恶',并了解它有四种读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读出棉花姑娘和小动物们各自对话的语气“,这些目标不都包含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吗?“了解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害虫的科学常识,知道不同动物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知道要保护这些动物“的目标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也有“好恶“、“爱憎“渗透在其中。案例 1 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三维“的,而且没有大话、套话,可操作,易达成。这样设计教学目标也是合理的、适当的、有效的。案例 2设计的目标从形式上看是“三维的“,但是,只要我们仔细琢磨一下,就觉得“从内心喜欢阅读、朗读童话故事“,“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的目标存在太大,太空,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无法实现的。案例 3 和案例 4 都有类似的问题,这也要引起教师足够的注意,也是不可取的。
【理论提升】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目前中小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大过空,无法实现
教学目标过大、过空,将教学目标混同于课程目标,这是当前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

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生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主要针对某一教学内容、某一教学时段,并非只针对课程本身或者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案例 2 、 3 、 4 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混淆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课程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与学科概念相当的课程的内涵丰富且宏大,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而教学目标只是针对某一教学内容、某一教学时段的目标。因此,课程目标不等于教学目标,特别与课时的教学目标有较大的差异,无数个课时教学目标构成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才能够最终实现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目标“。
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它们分别是教学目标的一个侧面,不能把知识和对待知识的态度截然分开,也不能离开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而空谈对该事物的爱憎,教学设计时不一定把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就体现了三维目标。而且,可能某一节课以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如概念课、推理证明课) , 另一节课则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为主(如欣赏课、探究体验课)。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了课程中的“三维目标“,才能够设计好某门课程中的课时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设计形式化、模式化
教学目标设计形式化、模式化,用语空泛,缺乏可操作性和检测性是当前教学设计存在的另一个问题。通过上述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目标太过于笼统,在对教学目标进行阐述的时候,一般用“了解“、“理解“、“掌握“及“会“、“运用“等一类词语不适合表述一年级学生的教学目标。“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不同本领“,如此庞大的一个目标,能够通过《棉花姑娘》这一次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不同本领吗?“熟练掌握家庭成员名称和运用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这类的教学目标表述显得模糊不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中,完全是拘泥于形式。“真正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一个非常不明确的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太大,放在一节课上实现就显得太空,如果老师自己都不明确,从何去培养学生的情感呢?
3、教学目标缺乏连贯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教学目标缺乏连贯性、层次性和递进性,是当前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第三个问题。在此案例中 ,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衔接也缺乏连贯性和层次性。案例中的能力目标表

述没有突出本节课特定的目标。我们在制定目标时需要具体到本节课中的具体内容。如果教学目标缺乏具体性、连贯性、层次性,往往会使教学效果无从检测。容易出现知识割裂,缺乏结构化的提升以及忽略学生后续发展生长点的问题。
4、教学目标的行为表述不当
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表述不当,是当前教学设计存在的第四个问题。教学目标回答的问题是实现什么、达到什么程度、得到什么结果,对目标的表述必须利用行为动词 + 宾语。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表述不当。案例 2 所用的行为动词“理解“ + “课文“,行为动词“体验“ + “心灵世界“,这些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难于把握,不利于测量,“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很难知道什么程度才是“理解“。案例 3 中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也很难实现。相反,案例 1 中“了解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害虫“,这个“了解“则很容易被学生“了解“,并且容易用它作为学习的目标;“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实现,也能够测量。
5、教学目标针对教师而没有针对学生
教学目标不但是教师上课的“作战计划“,而且更是学生的“学习计划“,教学目标能对学生起到导学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要主要针对学生,要让学生能理解,会使用。现在,还有相当多数的教师没有实现“以师论教“向“以学论教“的转变,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总是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作为目标的主体。比如案例 3 的目标 3 “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亲“,不但难以实现,难以测量,而且难以让学生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实践操作】
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1、为学生立标,立学生之标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应该“以学论教“、“为学生而定目标“。因此,要为学生立标,要立学生之标。在前面案例中,案例 3 、 4 中的目标全是为教师自己立的,行为主体全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它们只表明了教师的教育意图,而不是对学生通过教学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变化或结果)的陈述,这是传统的教师本位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体现。陈述教师行为是检查教师做与没做,陈述学生行为是检查学生会与不会、能与不能。教学目标的设计如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词语陈述,那么,教师做了,教学目标就完成了,至于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就不必管了,反正教师完成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教学目标强调陈述的主体是学生,也就是说,只有当

学生的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规定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简言之,教学目标要说明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或会什么。例如,“认识 5 个生字“,“能概括段落大意“,“能说出这个词用得好在哪里“,“能读出重音“,这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而且,教师也能针对学生的学来实施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也就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为学生立标就要立学生之标,就要站在学生的高度立标。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把学习分为三个区,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而最近发展区是学生通过学习所能达到的高度。要根据学生的起点水平,使起点与达到目标之间的跨度适当,才能使教学有效。不同年龄的学生,其认知能力和原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年龄同一班级的学生,其思维习惯、认知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他们的年龄特点,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目标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学生的努力,能够达到所设目标。另外,在兼顾全班学生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