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之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之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一、引言网络舆情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保护学校声誉,维护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而制定的。
本制度旨在明确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目标、原则、职责和具体措施,以确保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高效性。
二、目标1. 维护学校形象:通过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及时回应和处理网络上的负面信息,保护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2. 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应对机制,及时掌握并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减少负面影响。
3. 加强舆情预警与预防:通过舆情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防范可能引发负面舆情的事件,预防和减少舆情事件的发生。
4. 促进信息公开和沟通:积极回应公众关切,主动公开信息,加强与各方的沟通和互动,提升学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原则1. 主动公开透明: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要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及时公开重要信息,增加信息透明度。
2. 快速响应处理: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负面信息和舆情事件,要迅速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防止舆情扩大化。
3. 精准定位舆情: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准确把握舆情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4. 多元化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宣传正面信息,引导舆论关注正面事务,增强正面声音的传播力度。
5. 合理回应解释:对于网络上的负面信息,要及时回应并进行合理解释,减少负面信息对学校形象的影响。
四、职责分工1. 校领导:负责制定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总体策略和目标,对重大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决策和指导。
2. 网络舆情管理部门: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和应对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舆情事件。
3. 各相关部门:配合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和支持,积极参与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工作。
4. 教职员工:积极宣传学校正面形象,遵守网络行为规范,不发表违法、违规、不当的言论。
五、具体措施1.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利用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和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舆情事件。
学校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制度为保障学校大局稳定,进一步加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明确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特制定本制度。
1.党支部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总责。
2.及时传达学习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3.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认真贯彻落实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4.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
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学校在行政管理中体现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年度工作要点,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明确意识形态工作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和具体责任人。
5.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支部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
6.加强对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坚决守好用好意识形态阵地。
7.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
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机制,充实和加强互联网信息管理工作力量。
8.领导、组织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处置,对错误思潮和错误言论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理直气壮地加以批驳。
加强对坚持错误思想的“意见领袖”、“异见分子”等重点人物的教育引导,做好转化工作。
9.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队伍管理和教育,培养造就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教师队伍。
10.严格追责问责。
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浮现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的情况,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11.落实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清单。
(1)校长是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旗帜鲜明地站在乎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带头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副校长是意识形态工作直接责任人,协助校长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支部委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范围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则
1.为了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保障学校网络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
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所称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传播的关于学校及教职员工、学生的言论、观点、事
件等信息。
3.学校成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定相关
制度,开展监督检查。
二、管理要求
1.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报告、处置机制,及时掌握师生思想动态,预防和化解网络舆
情危机。
2.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情况,提出
工作建议。
3.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回应社会关切。
4.加强对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管理,确保信息发布真实、准确、及
时。
5.加强对师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师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意识。
三、责任追究
1.对违反本制度的单位或个人,将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2.对未及时发现、报告、处置网络舆情的单位或个人,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对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存在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行为的单位或个人,将依法依规严
肃处理。
四、附则
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其他相关规定执行。
学校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确保网络空间清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2.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传播正能量,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3. 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和素养,增强抵御网络风险的能力。
三、组织领导1. 学校成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全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2. 各部门、各学院(系)要明确责任分工,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四、工作内容1.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1)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加强网络正能量内容创作,丰富网络文化产品。
(3)对网络内容进行审核,确保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2. 加强网络平台管理(1)规范网络平台运营,确保平台安全稳定。
(2)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督,防止传播有害信息。
(3)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置机制,及时应对网络舆情。
3.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1)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
(2)加强网络安全培训,提高师生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3)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应对网络安全事件。
4. 加强网络队伍建设(1)选拔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2)加强网络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
(3)加强网络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五、责任追究1.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
2. 对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
3. 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制度进行修订。
学校意识形态舆情处置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学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面临着网络舆情带来的新挑战。
为有效应对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舆情风险,维护学校和谐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和掌握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舆情动态;2. 做好舆情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措施;3. 加强舆情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舆论环境;4. 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维护学校稳定。
三、预案组织架构1. 成立学校意识形态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学校意识形态舆情处置工作。
2. 设立学校意识形态舆情处置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舆情监测、分析、处置等工作。
3. 学校各部门、各学院成立意识形态舆情处置工作小组,负责本部门、本学院范围内的舆情处置工作。
四、预案内容(一)舆情监测1. 建立舆情监测机制,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对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2. 对监测到的舆情进行分类整理,分析舆情来源、传播途径、传播范围、涉及人员等,形成舆情日报。
(二)舆情分析1. 对监测到的舆情进行深入分析,判断舆情性质、影响范围、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等。
2. 根据舆情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处置措施。
(三)舆情处置1. 对正面舆情,及时回应关切,宣传学校工作成果,扩大正面宣传覆盖面。
2. 对负面舆情,积极引导舆论,消除负面影响,维护学校声誉。
3. 对突发事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做好舆情处置工作。
(四)舆情引导1. 加强与媒体、网络平台的沟通,引导舆论走向。
2. 通过校园媒体、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权威信息,回应师生关切。
3. 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师生对意识形态领域的认识,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五)应急预案1. 对可能引发舆情的突发事件,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处置流程、责任分工等。
2. 对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做好舆情处置工作。
五、预案实施与保障(一)实施要求1. 学校各部门、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舆情处置工作,将其纳入日常工作。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规范网络行为,保障师生合法权益,维护学校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全体师生、教职工及校内各类网络平台。
第三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妥善处置;3. 依法依规、公平公正;4. 信息公开、透明。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工作。
第五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以下工作:1. 监测、收集、分析网络舆情;2. 及时处理网络舆情事件;3.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4. 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第六条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应积极配合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履行以下职责:1.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发现网络舆情事件及时报告;2. 负责本单位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和处置;3.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倡导文明上网;4.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第七条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由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内容包括:1. 监测校内网络平台、校外相关网站、论坛、贴吧、社交媒体等;2. 收集涉及学校形象、师生权益、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网络信息;3. 分析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时预警可能引发网络舆情事件的风险。
第八条学校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包括:1. 及时发现网络舆情苗头,对可能引发网络舆情事件的风险进行预警;2. 制定应对预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快速响应;3. 加强与相关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第四章应对与处置第九条学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与处置工作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 及时报告:发现网络舆情事件,立即向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2. 分析研判: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事件进行分析研判,提出应对建议;3. 制定方案:根据事件性质和影响,制定应对方案;4. 妥善处置:按照应对方案,妥善处置网络舆情事件;5. 总结反馈:对事件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报告。
高职学院意识形态及舆情研判制度
高职学院意识形态及舆情研判制度为进一步做好全院意识形态及舆情研判工作,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强化各级党组织抓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形成层层抓落实的机制体制,明确职责分工,注重抓常抓长,全面做实做细意识形态及舆情研判工作,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实施。
二、分析研判的主要内容作职(一)开展党的理论武装措施与效果情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情况。
(三)师生员工在重大敏感时间节点以及对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反映情况。
(四)师生员工对学院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五)师生员工工作、生活中普遍集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六)师生员工在工作、生活中普遍遇到的困难和呼声。
(七)管辖范围内阵地管理及网络管理运行情况。
(八)研判期内出现的突发事件及处置情况。
(九)开展的座谈交流及研究情况。
(十)其他需要分析研判的情况。
三、研判制度及时间要求(一)学院党委每学期开展一次意识形态工作专题研究,安排部署全院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政策、资金、条件保障。
(二)学院党委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每季度开展一次意识形态及舆情研判工作,一般安排在每季末最后一周,同时向太原市委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组报送意识形态及舆情研判报告。
根据形势与任务要求,不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
(三)各党支部、各部门每月季度开展一次意识形态及舆情工作研判,并于本季度16日前将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同时报党委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组宣部)。
纸质版由各党支部书记签字后报送。
四、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党委对全院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
学院党委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全院意识形态工作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落实整改,对全院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情况进行督促与考核。
各党支部是开展基层意识形态及舆情研判工作的主体,各党支部书记要切实担当作为,率先垂范,作出表率。
学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维护学校形象,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2.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氛围。
3. 及时妥善处理网络舆情,维护学校声誉和师生合法权益。
4. 保障网络信息安全,防止不良信息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2. 设立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处理工作。
3. 各部门、各班级设立网络舆情信息员,负责收集、上报网络舆情信息。
四、网络舆情监测1. 网络舆情监测范围包括学校官方网站、论坛、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以及校内外相关网站、论坛、贴吧等。
2. 信息员每天至少巡查一次网络舆情,对发现的负面舆情信息及时上报。
3. 网络舆情监测办公室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五、网络舆情引导1. 加强正面宣传,弘扬正能量,提高学校形象。
2. 对网络上的负面舆情,要及时回应,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3. 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网络舆情引导,共同维护学校声誉。
六、网络舆情处理1. 对涉及学校和学生利益的负面舆情,要及时上报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2.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舆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3. 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损害学校形象、扰乱网络秩序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七、责任追究1. 对不履行网络舆情信息员职责、泄露网络舆情信息、故意歪曲事实、散布谣言等行为,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2. 对因工作失职、延误舆情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八、附则1. 本制度由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和修订。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通过以上制度的实施,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确保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小学舆情宣传管理制度内容
小学舆情宣传管理制度内容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引导小学舆情宣传工作,提高小学的声誉和形象,制定本《小学舆情宣传管理制度》。
一、宣传管理的目的小学舆情宣传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形象,提高师生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认知和信任度,促进学校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宣传管理的原则1.真实性原则:宣传内容应当真实客观,不得捏造事实,对学校的情况进行夸大或虚假宣传。
2.积极性原则:宣传内容应当积极向上,能够展现学校的教育理念、成绩和特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合法性原则:宣传活动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进行宣传。
4.适度原则:宣传内容应当适度,不得过度渲染或夸大,要保持谨慎和稳重。
5.保密原则:宣传管理过程中涉及学校机密信息的保护,不得泄露,确保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三、宣传管理的内容1.宣传日程安排:学校应当制定宣传日程计划,明确宣传的时间节点和内容方向,合理安排宣传活动。
2.宣传内容管理:宣传内容包括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活动成果、师生风采、校园风貌等,要求真实、积极,不得有意识地损害学校形象和声誉。
3.宣传渠道管理: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宣传渠道,包括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校园电视台、校报等,保证信息传播的准确、及时和真实。
4.宣传规范管理:宣传活动中,不得出现不雅、低俗、低劣的内容,要保持专业和高雅的形象。
5.宣传成效评估:对宣传活动的效果进行及时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宣传管理的责任1.学校领导责任:学校领导要对宣传管理工作负总责,确保宣传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有效开展。
2.宣传部门责任:学校宣传部门要具体负责宣传管理工作,制定宣传计划和宣传策略,配合各部门开展宣传工作。
3.教师责任: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宣传活动,做好校园宣传的引导和落实。
4.学生责任:学生应当自觉维护学校形象,积极参与宣传活动,传播正能量。
5.外部媒体责任:外部媒体如有报道学校相关内容,应当尊重学校意愿,确保报道的真实客观。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办法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网络舆情管理维护、预警防范与监控引导工作能力,切实保障学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网络舆情,是学院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公共平台(网站、微信、微博、论坛、QQ、移动客户端等)发布、表达与学院密切相关、与公共事务密切相关、与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密切相关的各种意见、看法、观点、情绪的总和,特别是可能或已经对学院形象、声誉产生负面、消极影响的报道或言论。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学院网络舆情管理维护、预警防范与监控引导的活动。
第二章网络舆情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第四条在学院党委领导下,成立**学院网络舆情处置领导小组和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宣传思想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党办、院办、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保卫处、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为成员单位,主要职责是:负责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对重大舆情应对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决策。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宣传部,办公室主任由宣传部部长兼职任。
第五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定期就学院网络舆情工作进行通报、研讨,确保网络舆情监控与处置的组织、协调、实施等工作有效运行。
第六条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员。
学院各单位需设立网络舆情信息员,承担本单位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工作。
信息员的主要职责是: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及处置的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跟踪本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等。
第三章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第七条构建网络监测体系。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制度。
各二级单位网站、微信平台、微信群由各单位自行负责监控管理,学院网站、微信平台、贴吧由宣传部负责监控管理,“易班”由学工部负责监控管理,涉及到学院师生的各类微信群、QQ群由群主负责监控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学校意识形态舆情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确保校园舆论环境的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旨在规范学校意识形态舆情管理,建立健全舆情监测、研判、处置和反馈机制,确保学校意识形态安全。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校内外媒体和互联网平台。
第二章职责与分工第四条学校党委负责全面领导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对学校意识形态舆情管理负总责。
第五条学校行政部门负责具体实施意识形态舆情管理工作,包括:(一)建立健全舆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校园内外舆情动态;(二)制定舆情应对预案,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置;(三)加强舆情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第六条教职工、学生等个人应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学校声誉,不得发布、传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定的言论。
第三章舆情监测第七条学校设立舆情监测小组,负责对校园内外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包括:(一)校园网站、论坛、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二)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等公开渠道;(三)校内师生、家长等群体反映的问题。
第八条舆情监测小组应定期对监测到的舆情进行分类、汇总和分析,及时上报学校党委。
第四章舆情研判第九条学校设立舆情研判小组,负责对监测到的舆情进行分析研判,包括:(一)舆情性质、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二)舆情背后的原因、诉求等;(三)对学校形象、声誉等可能造成的影响。
第十条舆情研判小组应及时向学校党委汇报研判结果,并提出应对建议。
第五章舆情处置第十一条学校党委根据舆情研判结果,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应对预案,采取以下措施:(一)针对具体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二)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舆论;(三)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协调,化解矛盾。
第十二条学校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舆情处置工作,确保处置措施落实到位。
第六章舆情反馈第十三条学校党委定期对舆情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形成舆情报告,报送上级党组织。
学校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工作,维护学校声誉,保障师生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预防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
2. 坚决封堵、删除有害信息,维护学校网络舆情安全。
3. 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舆论氛围。
4. 提高师生网络素养,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共同维护校园网络安全。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学校网络舆情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设立网络舆情安全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
3. 各部门、各班级设立舆情信息员,负责本部门、班级的网络舆情监测和信息上报。
四、职责分工1. 学校网络舆情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1)制定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监督、检查各部门、班级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工作。
(3)协调解决网络舆情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 网络舆情安全办公室负责:(1)负责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及时收集、整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
(2)对网络舆情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应对措施。
(3)指导、监督各部门、班级舆情信息员工作。
3. 各部门、班级舆情信息员负责:(1)负责本部门、班级网络舆情监测,及时上报舆情信息。
(2)配合网络舆情安全办公室开展舆情引导工作。
(3)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
五、舆情监测与处置1. 网络舆情监测:(1)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对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进行实时监测。
(2)关注校园论坛、贴吧、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了解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3)定期收集、整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形成舆情报告。
2. 舆情处置:(1)对负面舆情,及时回应关切,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2)对涉嫌违法、违规的言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3)对涉及学校声誉的舆情,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学校形象。
六、宣传教育与培训1.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
学校应对舆情管理制度
学校应对舆情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社会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舆情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特别是对于教育机构来说,舆情管理更是至关重要。
学校舆情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负面舆情,保护学校声誉,促进校园稳定发展。
因此,建立和健全学校的舆情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二、舆情管理的重要性1. 保护学校声誉舆情管理可以帮助学校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防止不良信息对学校的声誉造成损害。
同时,通过积极参与舆情引导,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
2. 促进校园和谐稳定舆情管理的及时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内部矛盾的滋生,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在危机事件中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指导和处理措施,减少校园恐慌和不安。
3. 提高学校办学水平舆情管理机制的设立可以促使学校及时了解社会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做出及时的反馈和改进,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三、学校舆情管理制度的构建1. 确立舆情管理的原则(1)及时性对于突发事件或负面舆情,学校应当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发布辟谣和澄清信息,积极引导舆论。
(2)透明度学校应当公开透明地处理舆情事件,让社会和家长了解真实情况,避免造成更大的争议。
(3)专业性学校应当建立专业的舆情管理团队,对危机事件和负面舆情进行专业的分析和处理。
2. 设立舆情管理机构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舆情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舆情管理机构应该由具备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制定舆情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3. 建立舆情监测系统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系统,对于校园内外的舆情动态进行及时监测和分析。
可以通过舆情监测系统,了解社会舆论的动向,及时掌握负面信息,做出相应的处理。
4. 制定舆情应对措施学校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对于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和不安的事件,应当建立起危机公关预案,及时采取措施稳定民心。
5. 加强舆情引导学校应当积极参与舆论引导,发挥校园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传播正能量,提升校园文化和风气。
意识形态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的实施 效果及问题对策
实施效果评估
提高学生意识形态素养
通过实施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国家 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有助于提高其意识形态素养。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该制度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涉及意识形态的校园网络舆情,有效防 范和化解风险,为校园安全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校园网络舆情概念
校园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传播的关于校园内各种事件、话题、问题和意见等, 以及由之产生的舆论情况。
校园网络舆情特点
校园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等特点,同时也具有匿名性 、互动性和实时性等特点。
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性
维护学校形象和声誉
有效的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可以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避免或减 少不良信息对学校形象和声誉的负面影响。
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不足
虽然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制度能够对学生意识形态素养的提高起到一定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学生对国家意识形态缺乏了解和认同的情况,需要加强学生意识 形态教育。
对策建议与展望
加强制度执行力度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 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制度 得到全面、有效地落实,提高制 度的权威性和效果。
07
CATALOGUE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学校意 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指南》. 2015年.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6年.
教育部,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 和管理工作的意见》. 2018年.
THANKS
感谢观看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判断舆情的性质、影响范围 等。
意识形态管理制度学校
在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确保学校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健全意识形态管理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以下是一篇关于学校意识形态管理制度的阐述。
一、制度概述学校意识形态管理制度是指在学校内部,围绕意识形态工作,制定的一系列规范、标准和措施,旨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制度内容1. 组织机构(1)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负责统筹协调学校意识形态工作。
(2)设立意识形态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落实意识形态工作。
2.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1)明确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2)实行“一岗双责”,要求各部门负责人既要抓好业务工作,又要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3. 意识形态教育(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 网络意识形态管理(1)加强对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的监管,确保信息传播正确、健康。
(2)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5. 舆情监测与应对(1)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师生思想动态。
(2)制定应急预案,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6. 专项工作(1)开展意识形态专题培训,提高师生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2)定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三、制度实施1.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师生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
2. 严格制度执行,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 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严肃处理。
4. 注重工作创新,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学校意识形态管理制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制度要求,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贡献力量。
学校规章制度之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之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学校面临着网络舆情管理的新挑战。
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处理,制定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二、目的和范围1. 目的:确保学校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控、准确评估和有效处理,提升学校的舆情管理水平。
2. 范围:适用于全体学校师生员工,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发布的内容以及与学校相关的网络舆情。
三、网络舆情管理流程1. 监测与收集(1)学校设立网络舆情监测团队,负责监测和收集与学校相关的网络舆情信息。
(2)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工具、社交媒体平台和搜索引擎等,及时获取与学校相关的舆情信息。
2. 评估与分析(1)网络舆情监测团队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舆情的性质、影响力和紧急程度。
(2)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以应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事件。
3. 处理与回应(1)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团队负责处理和回应网络舆情事件。
(2)对于正面的网络舆情,及时回应并加以宣传,以提升学校形象。
(3)对于负面的网络舆情,制定应对方案,及时进行舆情危机公关处理,以减少负面影响。
4. 监督与总结(1)定期对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2)对处理过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提炼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四、责任和义务1. 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团队负责监测和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及时评估和处理。
2.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团队负责处理和回应网络舆情事件,制定应对方案和措施。
3. 学校师生员工应遵守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不发布和传播虚假、不实信息,不参与网络谣言的传播。
4. 学校领导层负责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的落实和执行。
五、教育与培训1. 学校组织网络舆情管理培训,提升师生员工对网络舆情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2. 定期组织网络舆情管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加强师生员工的网络舆情意识和素养。
高职学院意识形态及舆情研判制度
高职学院意识形态及舆情研判制度一、总则第一条高职学院意识形态及舆情研判制度是为了加强我院意识形态工作,提高舆情应对处置能力,确保我院安全稳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高职学院意识形态及舆情研判制度主要包括意识形态分析研判、舆情监测、舆情处置等内容,旨在构建我院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条高职学院意识形态及舆情研判制度遵循以下原则:1.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2. 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发现和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
3. 坚持综合分析,全面评估舆情态势,提高舆情应对处置能力。
4. 坚持协同配合,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意识形态分析研判第四条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是对我院意识形态领域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分析我院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态势,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分析我院舆情动态,掌握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
3. 预测我院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出应对策略和措施。
第五条意识形态分析研判的组织实施:1. 成立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2. 定期召开意识形态分析研判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特殊情况及时召开。
3. 研判会议期间,各部门负责人要认真分析本部门意识形态工作状况,提出问题和建议。
4. 综合各部门分析研判结果,形成我院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报院长办公会议审议。
三、舆情监测第六条舆情监测是对我院相关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监测我院相关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态势,掌握舆情动态。
2. 分析舆情涉及的我院各类问题,评估对我院形象和稳定的影响。
3. 及时回应和处理舆情事件,防止负面舆情扩散。
第七条舆情监测的组织实施:1. 设立舆情监测小组,由宣传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配合。
2. 采用技术手段和人工方式相结合,进行全天候舆情监测。
学校意识形态及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学校意识形态及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为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学校职工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发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学校舆论环境,根据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
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
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学校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
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发布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
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工作方法1.加大学校网站建设力度,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加强对校内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各部门采写的信息,在部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各单位网络信息员通过学校网络信息处理平台报送,党总支进行文字审核,对涉密信息和重大信息还须同时报校保密办、党办、校办审核。
3.围绕网上热点问题,在师生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以及互动类网站等,撰写正面评论文章;对涉及本校工作的网上不实言论,适时以论坛贴文的形式主动进行引导,消除负面影响。
4.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校园网上主动导贴,积极跟贴,适时结贴。
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5.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贴,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
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目录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1)一、领导机构及职责 (2)二、建立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值班制度 (2)三、实行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责任追究制 (3)四、网络舆情范围: (3)五、网络舆情应对程序: (3)为快速妥当处置舆情,有序引导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重大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依据有关规定,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领导机构及职责成立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后附),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任组长,学校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处室、学区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有效监督。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主要成员单位职责以处室、学区为成员单位,职责如下:学校办公室:统筹、协调有关单位落实舆情应急处置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
其他处室学区: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舆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建立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值班制度舆情安全共同体安排好监控值班表,实行轮流值班制度,要主动关注主流网站、公众号等网上动态,及时汇总、反馈舆情。
发现的舆情,须第一时间向舆情领导小组汇报,提出舆情处置建议并根据情况需要逐级上报。
舆情安全共同体需要定期在网上进行宣传、评论,积极引导网上舆论。
主要针对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对不良信息和恶意炒作、网评文章,及时澄清事实真相,矫正视听、引导舆论、维护形象。
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效管理、正确引导”原则进行,学校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以单位或职务名义在网上发布信息,不得以单位或职务名义接受媒体采访。
三、实行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责任追究制将网络舆情管理和处置纳入考核体系,对做出突出成绩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迟报、瞒报和漏报网络舆情,失职、渎职、擅自发布虚假信息报道,导致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对有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四、网络舆情范围:1.学校网站、公众号、校长信箱、班级微信、QQ群等网络平台和各级新闻媒体涉及学校、师生的舆情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提高广大师生意识形态。
二、主要内容
本制度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
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网络舆情监督员负责监测学校的微信工作群及网络上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上级管理部门,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负责跟踪各班级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四、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
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
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
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良好风气。
五、网络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由网络舆情监督员对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送办公室分转交办。
1.监测对象。
较经常出现涉及本学校和学生相关舆情信息、帖子和相关跟帖。
2.监测内容。
网络上涉及学校和学校的敏感工作和容易被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学校和学校的意见、建议、投诉,相关问题的咨询,涉及教师、服务人员等人员行为和效能作风问题等。
3.监测方法。
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论坛进行定期浏览,收集相关敏感话题和信息。
4.监测形式。
一是每天至少1次对相关网站进行浏览和搜索,并做好监测记录;二是每周至少1次的舆情通报。
六、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1.被网络媒体出现和转载的一般突发事件和申诉建议的
负面报道,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个工作日内向具体业务主管人汇报,3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处置并回应。
2.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重大突发事件、网上投诉举报,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错误舆论导向,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天内向主要领导汇报,2个工作日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3.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被上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3小时内向主要领导汇报,1天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七、重点监察内容
学生在网上不得查阅、复制或传播下列信息:
1.编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2.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3.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4.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讲谤他人;
5.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6.损害学校和学校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