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汇编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维护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促进学校形象的宣传和提升,本制度制定。
第二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的,是学校管理网络舆情的基本规范。
第三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适用于学校内所有教职员工、学生和任何以学校名义发布信息的个人和组织。
第四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坚持依法合规、权责明确、保护隐私、社会责任和诚信原则。
第五条为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学校将配备专职网络舆情管理人员,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应对和处置工作。
第六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由学校相关部门负责制定、修订和推广。
第二章舆情监测和分析第七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应定时、定地对学校相关信息进行监测,关注学校的网络舆情反映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
第八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应利用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和技术手段,对学校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监控和分析。
第九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应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和评估,了解社会对学校的关注点和评价,及时发现并有效应对网络舆情风险。
第十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应向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舆情分析报告,及时通报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和风险点,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
第三章应对和处置第十一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应根据舆情的发展态势和风险点,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处理方案。
第十二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应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点,发布公开声明,提升学校形象。
第十三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应积极开展网络舆情传播,引导公众关注学校的积极形象和成绩,回击不实信息和恶意攻击。
第十四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应与新闻媒体、舆论影响者和社交媒体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引导正面舆论,维护学校声誉。
第四章反馈和总结第十五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应定期对网络舆情应对和处理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学校网络舆情处置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总则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及时、有效地处置网络舆情事件,维护学校形象,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学校成立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2.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处置等工作。
3. 各部门、学院要明确专人负责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加强与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沟通与协作。
三、舆情监测1. 学校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监测。
2. 监测内容包括: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师生员工生活等方面可能引发舆情的事件。
3. 监测人员要定期分析舆情动态,对可能引发负面舆情的事件进行预警。
四、舆情处置流程1. 舆情发现:监测人员发现舆情后,及时报告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 舆情研判: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舆情进行研判,确定舆情性质、影响范围和处置难度。
3. 应对措施:根据舆情性质和处置难度,采取以下措施:(1)对一般性舆情,由相关部门、学院及时回应,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2)对重大舆情,学校领导亲自部署,相关部门、学院协同处置,确保舆情得到妥善处理。
(3)对涉及敏感信息的舆情,采取保密措施,避免信息泄露。
4. 舆情回应:根据舆情处置措施,相关部门、学院及时回应舆情,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
5. 舆情跟踪: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舆情处置情况进行跟踪,确保舆情得到有效处置。
6. 舆情总结:舆情处置结束后,相关部门、学院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舆情处置机制。
五、责任追究1. 对未按照本制度要求履行舆情处置职责的,学校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 对泄露学校敏感信息、恶意炒作舆情等违法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小学校园舆情网络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我校校园舆情网络管理,维护校园网络安全,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相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原则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上级部门关于网络管理的各项规定。
2. 保障师生合法权益,维护校园网络安全和稳定。
3. 强化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4.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应对和处理各类网络事件。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校园舆情网络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校园舆情网络管理的全面工作。
2. 设立校园舆情网络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
3. 各部门、班级要明确网络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班级的网络管理。
四、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置1.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对校园内外的网络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2. 发现网络有害信息、不良言论、违法行为等,要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3. 对网络舆情事件,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4. 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舆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氛围。
五、网络安全管理1. 严格执行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
2. 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网络设备安全可靠。
3. 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及时修复漏洞,防止网络攻击。
4. 严禁师生使用未经批准的移动存储设备,防止病毒传播。
六、网络行为规范1. 严禁发布、传播违法、违规、有害信息。
2. 严禁在校园网络上进行赌博、色情、暴力等违法活动。
3. 严禁恶意攻击他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4. 严禁散布谣言、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
七、奖惩措施1. 对在校园舆情网络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警告、记过等处分;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校园舆情网络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由校园舆情网络管理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和完善。
学校规章制度之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之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确保校园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一、制度目的维护校园网络环境的健康、安全与和谐。
提高师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防范和化解网络舆情风险,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二、管理原则依法管理: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确保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合法性。
预防为主:强化预防措施,提高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处置能力。
协同配合:学校各部门、师生之间应密切配合,共同维护网络舆情安全。
公开透明: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提升网络舆情管理的公信力。
三、管理职责学校网络管理部门:负责全校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研判和处置工作。
宣传部门:负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师生网络素养和信息辨识能力。
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和教育,加强学生网络自律意识。
教职工:应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网络言行,发挥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示范作用。
四、管理制度信息发布审核制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审核机制,确保信息内容健康、真实、合法。
信息安全保密制度: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防止涉密信息的泄露和滥用。
网络舆情监测报告制度:定期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网络舆论引导应对制度:建立健全的网络舆论引导和应对机制,及时处置负面信息和舆情危机。
网络素养教育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素养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网络素养水平。
五、监督与考核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通过设立举报渠道、开展自查自纠等方式,加强对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的监督和检查。
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对学校各部门、师生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完善。
落实奖惩措施:对于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于违反规定的部门和个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六、预案与处置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危机,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明确处置流程和责任主体。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则
1.为了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保障学校网络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
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所称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传播的关于学校及教职员工、学生的言论、观点、事
件等信息。
3.学校成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定相关
制度,开展监督检查。
二、管理要求
1.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报告、处置机制,及时掌握师生思想动态,预防和化解网络舆
情危机。
2.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情况,提出
工作建议。
3.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回应社会关切。
4.加强对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管理,确保信息发布真实、准确、及
时。
5.加强对师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师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意识。
三、责任追究
1.对违反本制度的单位或个人,将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2.对未及时发现、报告、处置网络舆情的单位或个人,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对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存在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行为的单位或个人,将依法依规严
肃处理。
四、附则
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其他相关规定执行。
学校网络舆情处置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规范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维护学校声誉和稳定,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内部所有网络舆情事件的监测、处置和反馈。
第三条学校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对网络舆情事件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
(二)准确性:准确把握舆情事件的真实情况,确保信息发布准确无误。
(三)公正性:公正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维护师生合法权益。
(四)协作性: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网络舆情。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学校成立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五条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一)制定学校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
(二)组织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三)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研判,提出处置意见和建议。
(四)协调各部门开展网络舆情处置工作。
(五)对网络舆情处置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学校各部门职责:(一)宣传部门:负责学校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和宣传。
(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三)保卫部门:负责校园安全,配合学校处理网络舆情事件。
(四)人事部门:负责教职工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五)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配合学校开展网络舆情处置工作。
第三章监测与研判第七条学校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对校内外的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第八条网络舆情监测内容:(一)学校官方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信息。
(二)国内外主流媒体对学校的报道。
(三)师生、家长及社会公众对学校的评论和意见。
(四)其他可能对学校声誉造成影响的网络信息。
第九条网络舆情研判:(一)对监测到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
(二)对可能影响学校声誉和稳定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预警。
(三)提出网络舆情处置意见和建议。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维护校园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内所有网络用户,包括教师、学生、工作人员等。
第三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目标是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学校成立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网络舆情管理政策,监督、指导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第六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管理部门,负责具体执行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第七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二)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三)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和处理;(四)组织网络舆情培训和宣传;(五)建立网络舆情档案和数据库。
第三章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第八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及时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第九条网络舆情监测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校园内外的网络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二)新闻媒体、专业网站等对学校的报道;(三)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媒体。
第十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当对监测到的网络舆情进行及时分析和评估,发现问题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
第四章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理第十一条学校应当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
第十二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对不当言论和行为进行及时处理。
第十三条网络舆情处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对网络舆情问题应当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二)公正性:对网络舆情问题应当客观、公正地进行处理;(三)合法性:对网络舆情问题应当依法进行处理。
第五章网络舆情培训与宣传第十四条学校应当定期开展网络舆情培训,提高师生的网络素养。
第十五条学校应当加强网络舆情的宣传,引导师生正确使用网络,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规范网络行为,保障师生合法权益,维护学校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全体师生、教职工及校内各类网络平台。
第三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妥善处置;3. 依法依规、公平公正;4. 信息公开、透明。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工作。
第五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以下工作:1. 监测、收集、分析网络舆情;2. 及时处理网络舆情事件;3.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4. 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第六条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应积极配合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履行以下职责:1.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发现网络舆情事件及时报告;2. 负责本单位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和处置;3.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倡导文明上网;4.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第七条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由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内容包括:1. 监测校内网络平台、校外相关网站、论坛、贴吧、社交媒体等;2. 收集涉及学校形象、师生权益、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网络信息;3. 分析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时预警可能引发网络舆情事件的风险。
第八条学校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包括:1. 及时发现网络舆情苗头,对可能引发网络舆情事件的风险进行预警;2. 制定应对预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快速响应;3. 加强与相关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第四章应对与处置第九条学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与处置工作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 及时报告:发现网络舆情事件,立即向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2. 分析研判: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事件进行分析研判,提出应对建议;3. 制定方案:根据事件性质和影响,制定应对方案;4. 妥善处置:按照应对方案,妥善处置网络舆情事件;5. 总结反馈:对事件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报告。
学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和管理,保障校园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谐,维护学校形象和师生利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校所有师生、员工以及利用校园网络进行信息发布、传播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章职责与分工第三条学校成立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学校网络信息中心负责校园网络舆情监测、收集、整理、分析、报告等工作,并协调相关部门处理舆情事件。
第五条学校各院(系)、部门、班级等要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信息报送机制。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报告第六条学校网络信息中心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收集网络舆情信息。
第七条发现网络舆情信息后,学校网络信息中心要立即进行分析,评估其影响程度,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学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
第八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网络舆情形势,研究制定应对措施。
第四章舆情应对与处置第九条学校网络信息中心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及时回应师生关切,消除不良影响。
第十条对涉及学校重大利益、师生安全、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事件,学校网络信息中心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第十一条学校各院(系)、部门、班级等要积极配合学校网络信息中心开展舆情应对工作,共同维护校园网络环境。
第五章奖励与处罚第十二条对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学校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三条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学校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第六章附则第十四条本制度由学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七章监督与保障第十六条学校设立网络舆情监督举报电话,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十七条学校将定期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学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维护学校形象,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2.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氛围。
3. 及时妥善处理网络舆情,维护学校声誉和师生合法权益。
4. 保障网络信息安全,防止不良信息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2. 设立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处理工作。
3. 各部门、各班级设立网络舆情信息员,负责收集、上报网络舆情信息。
四、网络舆情监测1. 网络舆情监测范围包括学校官方网站、论坛、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以及校内外相关网站、论坛、贴吧等。
2. 信息员每天至少巡查一次网络舆情,对发现的负面舆情信息及时上报。
3. 网络舆情监测办公室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五、网络舆情引导1. 加强正面宣传,弘扬正能量,提高学校形象。
2. 对网络上的负面舆情,要及时回应,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3. 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网络舆情引导,共同维护学校声誉。
六、网络舆情处理1. 对涉及学校和学生利益的负面舆情,要及时上报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2.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舆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3. 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损害学校形象、扰乱网络秩序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七、责任追究1. 对不履行网络舆情信息员职责、泄露网络舆情信息、故意歪曲事实、散布谣言等行为,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2. 对因工作失职、延误舆情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八、附则1. 本制度由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和修订。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通过以上制度的实施,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确保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维护学校声誉,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工及学生。
第三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遵循以下原则:1. 及时性: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2. 实效性:针对不同舆情事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维护学校声誉。
3. 预防性:加强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提前预防可能引发网络舆情的因素。
4. 依法依规: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规范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学校成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
第五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责:1. 制定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 指导各部门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3. 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应对措施。
4. 组织开展网络舆情宣传教育活动。
第六条学校设立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第七条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职责:1. 监测网络舆情,收集、整理、分析网络信息。
2. 及时报告网络舆情事件,提出应对建议。
3. 组织开展网络舆情处置工作。
4. 负责网络舆情档案管理。
第三章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置第八条学校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搜索引擎等途径,对学校及相关部门的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第九条发现网络舆情事件后,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以下措施:1. 确定舆情事件性质,评估事件影响。
2. 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调查核实,收集相关证据。
3. 根据舆情事件性质,制定应对策略。
4. 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5. 加强与媒体、公众沟通,化解矛盾。
6. 对涉嫌违法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第十条学校对网络舆情事件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报告,并及时报送上级部门。
第四章责任追究第十一条违反本制度,导致学校声誉受损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学校网络舆情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维护学校声誉,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处置网络舆情事件,防止不良信息传播。
2. 引导网络舆论,弘扬正能量,树立学校良好形象。
3. 增强师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4. 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维护师生合法权益。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统筹协调、监督指导。
2.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3. 各部门、各学院(部)设立网络舆情管理员,负责本部门、本学院(部)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四、网络舆情监测1. 定期对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置网络舆情。
2. 对校园论坛、贴吧、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台进行监控,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3. 对学生、教师、家长等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网络舆情需求。
五、网络舆情处置1. 发现网络舆情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调查核实。
2. 根据舆情事件的性质和影响,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1)对虚假信息、谣言等不良信息,及时进行辟谣,消除负面影响。
(2)对涉及学校声誉的事件,采取正面引导,澄清事实,回应关切。
(3)对涉及师生合法权益的事件,依法维护师生权益。
六、网络舆情引导1. 加强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 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网络舆情引导,共同维护学校形象。
3. 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舆情,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
七、网络安全教育1. 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
2. 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防范网络攻击、病毒等安全风险。
3. 加强对校园网络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网络安全。
八、监督检查1.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部门、各学院(部)的网络舆情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管理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管理制度第一条为了规范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加强信息传播合理有序,维护学校良好形象,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内外一切公共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包括但不限于校园网站、学生微博、微信群、QQ群等。
第三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应坚持依法合规、科学决策、及时回应、协调管理的原则,倡导理性、务实、守法、文明的舆论环境。
第四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主要包括信息发布管理、网络传播管理以及舆情应对处理等内容。
第五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由学校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维护学校网络形象。
第六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相关事项的解释权归学校舆情管理办公室。
第二章信息发布管理第七条学校信息发布渠道主要包括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学生微博、学生QQ群等。
第八条学校官方网站是学校的主要宣传平台,所有信息发布应经过审核并确保真实准确。
第九条学校微信公众号应按照学校宣传要求进行信息发布,不得出现谣言、不实信息等。
第十条学生微博、QQ群等自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应遵守相关规定,不得传播涉谣言、不实信息等内容。
第十一条信息发布人员应负责任地进行信息审核,确保信息准确性,一经发现不实信息,立即删除并作出澄清解释。
第三章网络传播管理第十二条学校网络传播主要包括学校官方网站、学生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信息的传播。
第十三条学校网络传播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的原则,不得传播虚假信息、不实谣言等有害信息。
第十四条学生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应加强信息监管,不得传播不良信息,一经发现应立即删除并处理。
第十五条网络传播人员应加强自我约束,不得违反相关规定,严禁发布有害信息。
第十六条学校网络传播内容应注重时效性和互动性,积极参与社交网络和新媒体应用。
第十七条学校网络传播应加强信息共享,推动信息互通,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第四章舆情应对处理第十八条学校舆情应对处理主要包括对网上舆情信息的监控、研判,信息反馈和舆情解读等内容。
学校网络舆情处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及时、准确、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维护学校形象和师生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校师生员工在网络空间产生的舆情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学校成立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
2. 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应对等工作。
3. 各部门、学院(系)成立网络舆情工作小组,负责本部门、学院(系)的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应对等工作。
四、舆情监测1.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通过搜索引擎、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动态。
2. 定期分析网络舆情,对涉及学校的负面舆情进行重点关注。
3. 建立网络舆情数据库,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归档、分析和总结。
五、舆情应对1. 负面舆情发现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由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部门、学院(系)协同配合。
2. 分析舆情事件原因,制定应对措施,确保应对措施科学、合理、有效。
3. 加强与网络媒体、意见领袖的沟通,引导舆论走向,消除负面影响。
4. 对于恶意攻击、造谣传谣等违法行为,依法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学校合法权益。
六、舆情总结1. 舆情事件处理结束后,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 将总结报告报送学校领导,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七、责任追究1. 对因工作不力、延误舆情应对时机,造成学校形象和师生权益受损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2. 对恶意攻击、造谣传谣等违法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保障学校网络环境的稳定与安全,维护学校声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所有教职工、学生及学校网络信息平台。
第三条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快速反应,妥善处理;3. 依法依规,公开透明;4. 责任明确,协同配合。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安全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
1. 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2.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五条学校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网络舆情监测、收集、分析、报告、处置等工作。
1. 每日对学校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进行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2. 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分级,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处理;3. 建立网络舆情档案,定期进行总结分析。
第六条各部门、各班级负责人负责本部门、本班级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1. 加强网络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2. 及时发现并报告本部门、本班级的网络舆情事件;3. 配合学校网络信息中心做好网络舆情处置工作。
第三章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置第七条学校网络信息中心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对学校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监测。
第八条网络舆情事件分为以下等级:1. 重大舆情:涉及学校重大利益、严重影响学校声誉的事件;2. 一般舆情:涉及学校一般利益、对学校声誉有一定影响的事件;3. 辅助舆情:涉及学校一般利益、对学校声誉影响较小的事件。
第九条网络舆情事件处置程序:1. 发现网络舆情事件,立即报告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领导小组;2. 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核实、分析;3. 根据舆情事件等级,制定处置方案;4. 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处置,并及时公布处置结果。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第十条对在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学校规章制度之学校网络舆论管理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之学校网络舆论管理制度
一、目的和意义
为了规范学校网络舆论管理,发挥网络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管理和监督,保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良好的网络环境,本制度制定。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校全体师生、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本校网上活动。
三、原则
1.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维护学校形象,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2. 坚持依法管理网络,尊重自由和保护隐私。
3. 坚持自律、自我约束,规范言行,文明上网。
四、管理措施
1. 学校网络管理部门对校园网进行监控,记录网上言论和行为。
2. 发现违规言论和行为,先予以口头警告,情节严重的,将进
行书面警告或采取相应措施。
3.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和行为,将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五、责任制度
1. 各单位应加强网络管理,建立健全各级网站管理责任制。
2. 学校网络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做好网络安全保卫
工作。
六、其他
本制度由学校网络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学校舆情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舆情网络安全管理,保障学校网络舆情环境的安全稳定,维护学校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学校应建立健全舆情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及时发现和处置网络安全事件。
2. 安全可控、规范有序:学校应确保网络舆情安全可控,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维护网络秩序。
3. 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学校应明确各部门在舆情网络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形成合力。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学校舆情网络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舆情网络安全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2. 设立学校网络安全办公室,负责具体执行学校舆情网络安全管理工作。
四、职责分工1. 学校舆情网络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职责:(1)制定学校舆情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协调解决学校舆情网络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3)对学校舆情网络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2. 学校网络安全办公室职责:(1)负责学校舆情网络安全日常管理工作;(2)对学校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3)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处置,保障学校网络安全稳定;(4)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和宣传活动。
3. 学校相关部门职责:(1)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等部门负责加强对学生、教职工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2)宣传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等部门负责学校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及时;(3)保卫处负责学校网络安全保卫工作,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五、舆情网络安全管理措施1. 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和升级,确保网络安全稳定;2.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网络谣言、有害信息等;3. 加强网络安全培训,提高师生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4. 严格执行网络安全保密制度,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5.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形成网络安全管理合力。
学校网络舆情安全规章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安全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维护校园网络环境的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学校网络舆情安全规章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学校师生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防范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保障师生信息安全和网络环境安全。
第三条学校网络舆情安全规章制度适用于全体在校师生,包括教职工、学生和外聘人员。
第四条学校网络舆情安全工作由学校网络舆情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配合负责具体执行。
第五条学校网络舆情安全委员会应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安全管理机制,及时处置网络舆情事件,维护校园网络舆情安全。
第六条校园网络平台应加强监管,严格审核发布内容,确保信息真实、合法、合规。
第七条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应遵守学校网络管理规定,不得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不良信息或参与不良言论。
第八条学生在上网时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以免遭受信息泄露和网络诈骗。
第九条教职工在网络上发布言论应负责任,不得发布违法信息或损害学校声誉的言论。
第十条学校网络舆情安全委员会应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培训,提高师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第二章网络舆情监管第十一条学校网络舆情安全委员会应设立网络舆情监控中心,及时发现和处置学校网络舆情事件。
第十二条学校网络舆情监控中心应定期对学校网络平台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十三条学校网络舆情监控中心应建立网络舆情事件处置预案,为应急事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十四条学校网络舆情监控中心应建立网络舆情事件报告机制,及时向上级部门和领导汇报舆情事件的处理情况。
第三章网络安全教育第十五条学校应将网络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教育。
第十六条学校应定期组织网络安全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全校师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第十七条学校应建立网络安全宣传栏,定期发布网络安全知识和提示,提醒师生注意网络安全。
第十八条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网络行为和安全问题,共同维护学生的网络安全。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整理版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整理版引言: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了学生们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然而,互联网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争议和问题,特别是学校网络上的舆情。
为了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制定和完善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一、总则1.1目的:为了规范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加强对学生网络使用的监督和引导,防范和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1.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及校外人员在学校网络环境中的一切行为。
二、网络行为2.1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纪律:学生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并在网络上积极传播正能量的信息。
2.2尊重他人权益:学生不得发布、转发、评论侵犯他人隐私、名誉、知识产权等的内容,并积极参与网络礼仪的教育和推广。
2.3禁止传播不良信息:学生不得发布、传播淫秽、赌博、暴力等不良信息,不得散布谣言和虚假信息,不得恶意攻击他人。
三、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3.1监控与预警:学校设立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对学校内外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置潜在的网络舆情事件。
3.2舆情处理:一旦发生网络舆情事件,学校将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以减少负面影响。
3.3舆情应对:针对网络舆情事件,学校将积极回应和引导舆论,及时发布信件、通报等形式的正面信息,向师生员工进行解释和沟通,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四、教育与引导4.1网络教育:学校将贯彻“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和网络素养的教育,提高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和意识。
4.2情感辅导:学校将加强对学生的情感辅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网络舆情带来的情绪压力,培养健康的网络情感态度。
4.3合作与互助:学校将加强与家长、学生会等相关组织的合作,在网络舆情管理上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学校良好的网络环境和形象。
学校规章制度之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之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引言概述: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是指学校为了规范网络舆情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旨在维护学校形象、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越来越重要,对学校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明确管理责任1.1 学校领导责任:学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和措施,确保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
1.2 教师责任: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应当自觉遵守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不发表不当言论,不传播不良信息。
1.3 学生责任:学生是学校的未来,应当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意识,不参与网络谣言传播,积极维护学校形象。
二、规范网络行为2.1 网络言论规范: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应当规范学校师生在网络上的言论行为,禁止传播虚假信息、不当言论等。
2.2 网络活动规范:学校应当建立网络活动管理制度,规范学校网络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确保活动合法、安全。
2.3 网络管理规范: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应当规范网络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保障网络安全和稳定。
三、加强监督检查3.1 监督机制建立:学校应当建立网络舆情监督机制,明确监督责任和监督程序,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舆情问题。
3.2 检查制度完善:学校应当定期开展网络舆情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3.3 教育培训加强:学校应当加强师生网络舆情教育培训,提高师生网络舆情意识和应对能力。
四、处理网络舆情事件4.1 及时响应处理:学校应当建立网络舆情事件处理机制,及时响应和处理各类网络舆情事件,避免舆情危机扩大。
4.2 信息公开透明:学校应当及时向师生和社会公开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情况,做到信息公开透明。
4.3 网络舆情评估:学校应当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五、加强合作交流5.1 校内合作机制:学校各部门应当加强合作,形成网络舆情管理的合力,共同维护学校形象和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河三小舆情管理制度及负面舆情处置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
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
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四、工作职责
网络舆情监督员负责监测校BBS,学校的、微博、微信,学生个人人人网、微博、微信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网络舆情管理员,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
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
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
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良好风
气。
六、操作流程
(一)网络舆情的监测
由网络舆情监督员对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送办公室分转交办。
1.监测对象。
较经常出现涉及本学校和学生相关舆情信息、帖子和相关跟帖。
2.监测内容。
网络上涉及学校和学校的敏感工作和容易被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学校和学校的意见、建议、投诉,相关问题的咨询,涉及教师、服务人员等人员行为和效能作风问题等。
3.监测方法。
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论坛进行定期浏览,收集相关敏感话题和信息。
4.监测形式。
一是每天至少1次对相关网站进行浏览和搜索,并做好监测记录;二是每周至少1次的舆情通报。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1.被网络媒体出现和转载的一般突发事件和申诉建议的负面报道,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个工作日内向具体业务主管人汇报,3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处置并回应。
2.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重大突发事件、网上投诉举报,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错误舆论导向,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
帖子的1天内向主要领导汇报,2个工作日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3.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被上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3小时内向主要领导汇报,1天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七、重点监察内容
学生在网上不得查阅、复制或传播下列信息: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2)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3)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4)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5)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6)损害学校和学校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