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合集下载

姚鼐《登泰山记》赏析

姚鼐《登泰山记》赏析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与译文[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

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注释1.郦:(lì)2.兽:(zhòu)3.徂:(cú)4.戊:(wù)5.樗:(chū)6.汶:(wèn)7.麓:(lù)8.磴:(dèng)9.鼐:(nài)10.圜:(yuán)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登泰山记》译文及赏析

《登泰山记》译文及赏析

登泰山记姚鼐〔清代〕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jǐ)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阳:山的南面。

汶水: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yǐng)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diān)。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cú)徕(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

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

登泰山记翻译全文

登泰山记翻译全文

登泰山记清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

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古诗登泰山记翻译赏析

古诗登泰山记翻译赏析

古诗登泰山记翻译赏析《登泰山记》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也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

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阳:山的南面。

汶(èn)水: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通称山涧。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姚鼐《登泰山记》赏析

姚鼐《登泰山记》赏析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与译文‎[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永叔随笔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戊申晦,也就是大年三十那一天,姚鼐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并时任泰安知府朱孝纯由泰山南麓登顶泰山,写下他一生中最著名的游记《登泰山记》。

泰山给予他智慧和力量,也将他的文字永远留在云海群峰之间。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让我们重温经典,从那些不朽的文字里感受到的是作者的心胸和气概。

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作者和友人登上泰山之巅,看到的是一副何等壮观的愿景:“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漫步日观峰上,分享的岂止是云海日出,更是一种超越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年末岁尾,除夕黎明,作者“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任凭“大风扬积雪击面”。

映入眼帘的是“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在如此波澜壮阔、至高至洁的意境中,把那些人生的得失和世俗的烦恼,统统扔它个干干净净,迎接新的生活新的未来,这才是作者除夕之日登临泰山的本意。

这层深意,作者没有一字表述,全部隐藏在充满张力的文字里。

赋诗著文,只为涤荡心灵,高山流水,只为知音倾诉。

重温经典,致敬大师,时刻提醒自己,修养品格、提升境界、敬畏文字,才能走好未来的路。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附:登泰山记姚鼐〔清代〕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登泰山记全部字词解释

登泰山记全部字词解释

《登泰山记》原文及全部字词解释【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字词解释】1.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山、岱宗,主峰在今山东泰安城北。

2.阳:山南曰阳。

3.汶水:即大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向西南经流泰安,至汶上县入运河。

4.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的王屋山,本来东流入山东与黄河并行入海。

现在故道一部分已经淤塞,一部分为黄河所占。

5.阳谷:指山南谷中水道。

6.古长城:指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从山东肥城县西北一直伸到黄海。

7.日观峰:泰山绝顶诸峰之一。

8.乾隆:清高宗年号(1736—1795)。

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

9.齐河、长清:皆山东省县名。

10.泰安:清代山东府治,辛亥革命后改为县,登泰山者大抵从泰安上去。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作文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作文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选自《惜宝轩诗文集》(《四部丛刊》影音原刊本)。

姚鼐(à),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桐城派古文家。

()阳:山的南面。

()汶(è)水: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精选3篇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精选3篇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精选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精选3篇同学们知道《登泰山记》吗?其实,里面的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本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泰山记》姚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登泰山记》姚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登泰山记》姚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作品原文登泰山记泰山之阳1,汶水2西流;其阴,济水3东流。

阳谷4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5,古长城6也。

最高日观峰7,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8乾隆三十九年9十二月,自京师乘10风雪,历齐河、长清11,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12,至于泰安13。

是月丁未14,与知府朱孝纯子颍15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16,其级17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18也。

余始循以入19,道少半20,越中岭21,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22。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23,世皆谓之天门云24。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25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6;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27如画,而半山居28雾若带然。

戊申晦29,五鼓30,与子颖坐日观亭31,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32。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33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34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35。

日上,正赤如丹36,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37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38,绛皓驳色39,而皆若偻40。

亭西有岱祠41,又有碧霞元君42祠;皇帝行宫43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44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45。

僻不当道者46,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47。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48,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49,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词句注释1、阳:山的南面。

2、汶(Wèn)水: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3、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_姚鼐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_姚鼐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_姚鼐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登泰山记全文阅读:出处或: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全文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登泰山记》姚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登泰山记》姚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登泰山记》姚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雄伟壮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泰山就是中国五岳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山”。

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十二月,姚鼐与友人朱孝纯子颍从京师出发,冒着风雪,历经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终于到达泰安。

他们在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从泰山南麓登山,四十五里的山路,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这篇文章以简洁生动的文字,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文章的写景部分尤为出色,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泰山的雄伟壮丽和变幻莫测。

此外,文章还通过描写自己的登山过程和在日观亭上的所见所闻,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登泰山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研究泰山的历史和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登泰山记》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

清姚鼐《登泰山记》翻译及赏析

清姚鼐《登泰山记》翻译及赏析

清姚鼐《登泰山记》翻译及赏析原文:登泰山记清·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登泰山记姚鼐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姚鼐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这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选自《惜宝轩诗文集》。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代桐城人。

桐城派古文家。

阳:山的南面。

汶水: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南北分界处的。

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以:在。

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

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齐河、长清:地名,都在山东省。

登泰山记文言文

登泰山记文言文

登泰山记文言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姚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散文的创作风格,创作主张,进而了解清代散文特色。

2、理解“阴、乘、限、巅、居、晦、极、驳、漫失、僻”等词语,归纳“望、或、视”等词语的义项。

能力目标:1、掌握判断句、省略句和几种变式句的结构和用法。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评论赏析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学生高雅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写景记游的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2、诵读优美段落,感悟文章遣词造句的艺术功底,品赏作者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1、结合写景状物的精彩内容,体味作者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扩充文化知识,延展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组织课堂讨论,诵读练习相结合,强化知识重点。

3、由主到次,层层深入,共同鉴赏优美一言文段。

【课时安排】四课时【板书设计】雄伟总写泰山地理形势泰山地理位臵周围山川形势险峻记叙登泰山的经过时间路径山顶所见壮观(详写)描写泰山日出日出前———风、雪、云日出时——形、色、光日出后——色历史悠久(略写)介绍泰山人文景观建筑古迹介绍泰山自然景观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读背课文,准确翻译课文,理解记游顺序。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尝过杜甫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它描写的是泰山。

杜甫用他那磅礴的气势,给我们展现了号称“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那高大雄浑的英姿。

泰山的雄姿和悠久令我们敬叹,历代帝王在这里筑坛告天,无数文人在这里登高吟咏,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多姿多彩。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先生描写泰山的名篇《登泰山记》,看看他是如何给我们展现泰山的雄姿的。

二、作者简介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

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

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三、题解“记”,一种记叙文体。

古人将以“记”名篇的作品称为“杂记体”,叫杂记。

内容广泛,可以记人、记事、记物,写法比较自由,构思巧妙。

在表达上可纯记叙,可夹叙夹议,有的甚至议多于叙。

古代游记属于杂记类,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主要记叙旅途见闻,所经之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风俗、风土人情、山川景物、遗闻遗事。

但它必须是作者亲身游历的记录,不能虚构想象。

四、写作背景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

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

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臵,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

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

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五、关于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

其创始人为方苞。

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

三人并称为“桐城之祖”。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六、全篇思路解说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

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

这些都跟文章思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臵,再以古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臵,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

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

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示”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

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七、理清段落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臵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交代泰山地理位臵。

先从大处写泰山的全貌,再分写泰山南北有汶、济二水及其流向,引出古长城高踞泰山的南北分界之处,最后点出最高处日观峰的位臵。

重在写是日观峰高出群山之上,可使读者油然而生登高望远之意,并凭借想象臵身于泰山四周广阔的天地之中,而襟怀顿开。

第二段,写作者与友人登泰山的路程和沿途所见的景物。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至于泰安”: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

这是登山前奏,“自京师乘风雪”,兴致勃勃来到泰山脚下的时间、路程。

兼为下文“道中迷雾冰滑”“苍山负雪”等语设伏。

这一段写得极为简洁,虽然行程非止一日,但作者是兼程到达,因此用“自、历、穿、越、至于”几个词,写出兼程赶路,略无耽搁的浓厚兴致。

同时为下文的写景规定了突出时令特点的要求。

第二层,从“是月丁未”至“磴儿不可登”:写从泰山南麓上山颠的路线。

先交代登山的时间、游伴、路程。

接着总说登上的全程“四十五里”(里数),石级“七千有余”(高度),具体写路。

据此,则攀登之难尽在不言中矣。

如此之法何等简练!然后写登山有两条路线,以作者登山路线为主,穿插介绍另一条路线。

文章先用“泰山正南有三谷”这句提挈下文。

这决非闲笔,因为作者的登山路线是由中谷入,越中岭后,复循西谷登上顶峰。

末了,再补充交代东谷乃古时登山之路。

这正是“用虚实相济”之法写登山,内容很全面。

最后回顾登山途中艰难情景。

按:作者循中谷而入,当经一天门、二天门;至中岭,经中天门;再循西谷,经云步桥、升仙坊至南天门。

文中仅以“崖限当道才,世皆谓之天门云”一句带过,也是省笔之法。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与前面的“道皆砌石为磴”相照应,山高路险,突出游兴。

第三层,从“及既上”至全段结尾:写登上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上了山顶,只见青山铺着白雪,雪光映着南天。

远望夕阳着的城郭,汶水和徂徕活像一幅山水画,半山腰还停留着雾气,像条腰带似的。

这层是写雪景。

“苍山负雪”,把苍山拟人化,写活了,表明雪很厚,仿佛很沉重似的;“明烛天南”,形容雪光亮如烛光,把“烛”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这两句是写高处之景。

而“汶水、徂徕如画”这个比喻,写出山川景色的美丽,这句是写低处之景;“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个比喻,写出半山凝聚的云雾的形态,十分确切。

“居”字又写出了云雾的动中有静的情态。

这是写山腰之景。

这三者都是俯视所见。

这是泰山雪后晚晴所独有的奇丽动人景象。

这一层写得非常的好,以动写静,有形有色,有光有神,写出莽莽苍山奇丽雄伟的山区特点和冰封雪盖,漫天皆白的时令特点。

城郭、汶水与开头一段照应,半山云带与“道中迷雾”照应,不虚此行之意溢于笔端。

提问:请指出登山的时间,写出登山的路线。

明确:南麓登,中谷入,沿西谷直至山巅。

提问:请用一个字概括途中的景象,并说明如何在文中体现?明确:“险”。

体现在两处:(1)崖限当道,世谓天门。

(2)雾重冰坚,磴滑难攀。

提问:登上山顶,勾画了一幅什么景象?明确:勾画了一幅泰山夕照图。

苍翠的山峰覆盖着积雪,明亮的雪光映照着南边的天空。

向下看去,汶水和徂徕山在夕阳照射下,像图画一样清晰美丽,而停留在半山的云雾,像是山腰上绕着白色的带子。

提问:此处写景作何种修辞手法?有何特色?明确:“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积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运用了比喻且新奇,尤其是“半山居雾若带然”以静写动,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提问:登泰山观日出,本段却先绘一幅夕照图,有何意图?明确:作者是用夕照来映衬日出,使之倍加感人,同时晚雾景是日出图的必要准备,有助于推进文势。

夕照着力描绘的“静”状,日出有意绘出“动”态,动静相宜,相辅而又相承。

八、课堂小结这是一篇山水游记,作者以简洁、生动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泰山的神秀壮丽。

全文虽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第二段只用了163字,就展现了登山全过程及山顶景色,尤其是记观日出,仅用96字,就写出了泰山观日独到的韵味,充分体现了桐城派散文“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的特点,同学们可在背诵的基础上仔细品味。

九、课后作业背诵全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诵读第三、四、五段。

【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二、研读第三段第三段,写日观峰日出的壮观。

这是全文的重点。

先具体交代观日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雪中待日出的情景。

“大风“二句渲染待日出时的氛围。

哪怕风雪迎面扑来,脚下大雾弥漫,也要坐看日出,可见冒雪观日出的兴致极高。

接着,按时间顺序写日出的奇观。

“稍见”一句写曙光初现,是隐约看见云海之中的白色的雪山顶。

日观峰下负雪的群峰,好象“白摴蒱”,这个比喻十分新颖,“白”字还是在写雪。

“极天”二句写亮度增大,这是日将出之时,先是天边一线异色的云,很快变成五彩颜色,“日上”四句写日初出之时,接着就看到红得像朱砂的太阳升起来了。

下边还有红光托着。

虽然只有简洁的几笔,却写得有色彩,有动态,使读者看到了瞬息万变的鲜艳色彩和日出的动态。

“回视”以下四句写日既出之时,由于山的高低不等,有的山峰被阳光照射得成都市绛紫色,有的山峰没被阳光照射到,仍然一片雪白。

“皆若偻”,写出日观峰以西山峰的矮小,反衬出日观峰是“最高”的。

这段描写,重墨浓彩,尽为渲染,却又要言不每繁,恰到好处。

这一幅幅画面都异常逼真、生动,而作者仅用了67字。

提问:本段的重点是写日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描写吗?先写了什么?为什么?请具体分析。

明确:不是。

先写了风、云、雪。

先写“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风雪交加,云雾弥漫,这是作者的所感所见,寒山顶上,风扬雪击,而作者和友人却“坐”而“待”日出。

如此环境,仍端坐不动,静待日出,可见观日之心情。

更重要的是写所见,向亭东展现,自足下以至无穷远处,是一片漫漫云海,云中依稀可见几十处颜色像摴蒱一样的东西,那是隐藏在云雾中的山峦,在天的尽头,现出一线云烟,颜色有些异样。

不久,就变成五彩。

视角从近到远,由静而动,层次清楚,极有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