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登泰山记》优秀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9篇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9篇登泰山记教案篇一梁万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音汶wèn水石蹬dèng 姚鼐nài若偻lǚ 膝xī盖岱dài宗徂cú来石罅xià 山麓lù 樗chū蒲降皓hào 瀑pù水填空姚鼐,清代著名-----家。
因室名-----轩,故号-----,安徽-----人。
是清代-----派的奠基人。
在文学理论上,主张-----、-----、-----三者结合。
课文结构1、简介泰山的位置、形势——按方位(面)、分界(线)、日观峰(点)的位置描写,为下文做铺垫。
2、登泰山的经过交代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
“十二月”“乘风雪”,点明时令是冬季,为下文登山张本。
描写登山过程。
先总写登山日期、同伴和出发地点,然后写七千余石级,显示泰山高峻;接着写登山路线,介绍三谷,中间插入郦道元、古人、世人的记述、传闻;介绍沿途名胜,显示泰山是古老名山。
描写山顶夕照俯视所见。
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尽受眼底,是一幅绚丽壮观的夕照图。
3、描写观日出的情景。
等待日出:客观环境——大风扬积雪击面主观心情——足下皆云漫。
高耸于云端之上,内心充满自豪感。
日出的三个阶段:日将出——稍见山峦微露,转眼成五彩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已出——西峰“降皓驳色”4、介绍泰山的古迹:建筑群——岱祠、碧霞祠、行宫刻石5、综述泰山冬季特点:三多、三少、三无、雪与人膝齐。
课外阅读西湖西湖最盛,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
一日之盛,为朝烟早晨烟雾迷蒙,为夕岚向晚的山光。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抑制,与杏桃相次开发一个接一个地开放,尤为奇观。
石篑数屡次为余言:“傅金吾圆中梅,张功甫家故物原有的东西也,急往观之应该赶紧去看。
”余时为桃花所恋迷住,竟不忍去离开湖上。
2024年《登泰山记》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泰山记》;(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泰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古代地理、历史知识的把握;(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2)提问:同学们对泰山有什么印象或者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登泰山记》,理解文意;(2)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5. 欣赏与创作:(1)让学生欣赏《登泰山记》的美妙之处;(2)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创作与泰山有关的诗歌或散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3. 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泰山的历史和文化,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研究性学习: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鼓励创新和独立思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泰山的美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023最新-登泰山记教案【优秀8篇】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登泰山记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登泰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物描写片断。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法。
【教学课时】2课时【相关链接】一、作者介绍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
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二、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
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
“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
“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三、写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纂修。
2023最新-《登泰山记》教案优秀5篇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5篇《《登泰山记》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登泰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三、整体把握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学生默读,讨论,明确: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
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体会作者描绘的泰山壮丽景色。
3、感受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理解文意。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有许多名山大川,泰山就是其中之一。
泰山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神山,有“五岳之首”的美誉。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姚鼐的《登泰山记》,去领略泰山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姚鼐,字姬传,是清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这篇文章是姚鼐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辞官归乡途中所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指正读音和停顿。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1、学生分组合作,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例如:实词:“阳谷皆入汶”中的“阳”,指山的南面。
虚词:“余始循以入”中的“以”,表承接。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五)再读课文,分析写景手法1、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泰山景色的?明确: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按照登山的路线依次描写了泰山的景色。
2、让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作者登山路线的语句。
例如:“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句子结构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魅力;(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的描写,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通过比较不同文人的登泰山作品,评价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2)体会作者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登泰山记》全文的理解和背诵;2.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魅力;3. 评价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句子结构分析;2. 欣赏自然景观的描写;3. 通过比较不同文人的登泰山作品,评价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全文、作者简介、相关注释和图片等;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泰山的雄伟壮观;(2)简要介绍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提问:同学们对登泰山有什么了解和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3)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魅力;(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魅力。
4. 欣赏与评价:(1)学生欣赏自然景观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2)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文人的登泰山作品,评价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提升审美情趣。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背诵课文,巩固所学;(3)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教案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色;(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的描绘,提高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力量,树立远大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登泰山记》全文;(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结构;(3)体会作者对泰山景观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3)如何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泰山的向往之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泰山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结构;(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景物描写练习:(1)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进行景物描写练习;(2)互相交流,欣赏佳作,提升写作技巧。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课文中的情感变化;(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的作文,要求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情感;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8篇)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8篇)《登泰山记》篇一【自读要求】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结合注释通译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达到背诵。
4.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5.积累一点古文化常识。
【自读程序】1.结合注释①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②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③叙述作者登山的过程。
④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⑤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⑥作者还写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解说:此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做思考题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
)【自读点拨】1.姚鼐和"桐城派"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
乾隆39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
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
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
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
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
刘大木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
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姚鼐及“桐城派”;2.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文章脉络;3. 结合创作背景,知人论世,探究姚鼐借“登泰山,赏红日”,抒发人生感悟的创作意图;4. 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作者幽微的性情世界。
二、教学重点:结合作者辞官背景,挖掘文章疑点,探究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对比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体会姚鼐心境与表达方式的独特之处。
四、授课安排:本文授课两课时,说课为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姚鼐及“桐城派”简介;疏通全文文意及文章脉络;(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主旨探究:1. 问题导引:文章有哪些有违常理的疑点?(学生思考表达)2. 疑点一:作者为何在除夕之夜登泰山?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链接创作背景:汉宋之争;拓展素材:纂修者竞尚新奇,厌薄宋元以来儒者,以为空疏,掊击讪笑不遗余力。
先生往复辩论,诸公虽无以难而莫能助也。
将归,大兴翁覃溪学士为叙送之,亦知先生不再出矣……】3.疑点二:泰山最高峰是玉皇顶,为何姚鼐偏偏说“最高日观峰”?【链接“泰山情结”】4.得出结论:本文是姚鼐的言志之作,是一篇寓情于景散文。
【基础测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些年,一些精品国剧走出国门,为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荧屏带去了一股________的中国风尚。
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该剧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叙事节奏紧张紧凑相结合,很好地实现了海外观众在观剧娱乐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需求。
走出去,是机遇,是更大的市场,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海外观众的增多与国际市场的扩大,要求国产影视行业________掌握更先进的制作技术、选取更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创作更新颖的主题内容、制定更全面的传播策略,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海外影视剧市场走得更远。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感受泰山之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翻译和赏析;3. 泰山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3. 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登泰山记》;2. 泰山的相关图片、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泰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泰山的美景;(2)简单介绍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登泰山记》。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的生僻词语;(3)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课后注释,自主学习生僻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2)选取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赏析,分享学习心得;(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探讨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句;(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3)阐述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默写;(2)选取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和赏析;(3)填写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泰山文化的兴趣,鼓励课后拓展学习。
初中语文文学登泰山记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3)理解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会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泰山的热爱和崇敬之情;(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攀登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登泰山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的学习;3.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与应用;2. 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讨论泰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泰山的感受;(2)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写一篇关于泰山的美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登泰山记》的理解和背诵情况,以及对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泰山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登泰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1《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泰山记》的作者杜甫及其代表作;2.理解古诗词中“气势恢弘,如登高山”的表现手法及其情感内涵;3.了解太行山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遗产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导入引入全班学生,询问他们是否爬过山,对登山有何感受。
通过活动诱发学生对祖国山川、风景的情感,进入本次课程主题。
2.讲授杜甫及其作品(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成就,以及其代表作品。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诗人杜甫,理解他的文化背景、思想境界和艺术特色。
(2)重点引导学生阅读《登泰山记》这首诗,通过讲解诗中的艺术手法和意义,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3.展示太行山区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太行山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让学生感受古老而神秘的山川,了解山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生活。
4. 阅读诗歌(1)鼓励学生朗读《登泰山记》。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感受其气势恢弘,如“万壑千岩径复盘,紫泥金字塔写出山”。
(2)让学生写出他们的感受,分享到班级上,加强互动。
(3)教师与学生共同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5. 作文(1)根据课堂内容与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写一篇篇小作文,表达对祖国山川和文化的热爱、对保护遗产文化的责任感和决心。
(2)通过同班同学互相交流观点和作品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祖国山川和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方法:1.阅读诗歌,感受诗歌。
2.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元资料,让学生在视觉上对太行山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产生印象。
3.教师引导并关注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让学生发挥个性与思考方式。
四、教学实施:1.预先准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教具;2.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杜甫及其代表作,班级集体讨论学习成果;3.教师注重互动,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4.作业:将收集到的诗歌感受和想法整理成表述清晰的作文,每次课堂完成后收取,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并指导学生下一步的思考。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精选7篇)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精选7篇)《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领会泰山的地理特点和时令特点,学习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体会形象优美简练的语言特色,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重难点:领会景物特征,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设备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重点内容:了解文章内容,领会冬季泰山特征一、导语激趣(媒体展示“五岳独尊”为背景的课题)导语:名山大川向来备受文人骚客旅行家冒险家挑战者的欢迎,有“五岳独尊”之誉的泰山也不例外。
泰山素以“雄”著称,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
历代帝王尊崇它,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历代文人礼赞它——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妙悟,这些无不激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经冒着风雪不远万里赶来登山并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简介(课件展示)《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
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明确: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登泰山记》语文教案
《登泰山记》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3)树立学生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 理解作者姚鼐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2. 文章中涉及的地理、历史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2. 《登泰山记》全文;3. 相关背景资料;4. 课堂讨论分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登泰山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登泰山记》,理解文意;(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泰山的历史、地理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2)分析文章的结构、意境、风格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审美情趣;(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3)树立学生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信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文章中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内涵。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七、教学步骤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
2.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14篇
登泰山记教案《登泰山记》教案优秀1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的14篇《登泰山记》教案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登泰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登泰山记》优秀教案篇一一、导语激趣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
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
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
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
位于山东省中部,较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
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四、安排游程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
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
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鲁教版七下《登泰山记》教案6篇
1、诵读课文,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2、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提高学生诵读和欣赏文言文的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旨意。
教学建议: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在预习中完成文字的疏通;自行查找资料,完成课后习题。
课型设计:赏读课。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研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背景介绍(以故事引出历史背景)二、诵读指导1、教师范读(配古筝曲)2、理论指导(引姚鼐语)3、学生齐读(伴随音乐)三、设疑导读(提出思考题)1、梅的病态表现是什么?象征了什么?2、致梅成病态的手段是什么?象征了什么?3、作者疗梅的决心是怎样体现的?四、梳理思路(绘制文章脉络图)五、领悟情感(一腔悲愤寄梅中)六、比较阅读(一诗一文)七、研讨问题怎样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八、收束全课板书设计(一)品梅的标准:曲、欹、疏病梅的根源病梅的手段:斫、删、锄摧残人才严重的后果:梅皆病行动:购盆、辟馆疗梅的决心办法:纵、顺、毁、解…拯救人才愿望:穷其一生板书设计(二)话梅(对象)评梅(标准)——叹梅(揭露)疗梅(救治)《病梅馆记》教案(二)(授课部分)引出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散文小品《病梅馆记》。
介绍背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又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先来听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书生,一天他正在读书,突然一阵清风袭来,书生来了雅兴,随口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件事传到朝廷,结果书生被砍了头。
罪名是攻击朝廷统治者不懂文化(同学们很快就会反应到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
“清风”中的“清”与清朝中“清”是一个字)仅仅这样的一件小事,就足以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残酷境地。
龚自珍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
由于清政府长期以来大搞文字狱,压抑、摧残知识分子,堵塞才路,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作者以先觉者的敏锐预感到清王朝的危机。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2 登泰山记教案【新课导入】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
太阳是光明、温暖、激情的象征。
我们也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在文人的笔下,太阳却是那样神奇瑰怪,多姿多彩。
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虽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壮丽。
诗人金哲在《通往太阳的路》中写到“大海、日出碧波上漾出一条彩绸路”。
奇特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浑壮丽景象。
泰山观日出是泰山顶上一道特别的风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疏通文章大意。
2.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段,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3.体会本文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写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作者介绍】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
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
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题目解说】“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
《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登泰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杜甫的《望岳》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宏伟。
二、作家作品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
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
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
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开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拟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
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整体把握1、听课文录音,正音。
2、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等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登泰山记》优秀教案
说课
在古代山水游记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
全文不足千字,其内容很丰富。
作者先总写了地理位置及形势,首选为我们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采用点面结合写法。
然后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详略地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的所见。
苍山、白雪、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
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者泰山之巅观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观,写景层次分明,多角度地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
最后略写了登山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文字浅显,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主要从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入手,从文章写作借鉴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泰山日出”;、”;泰山夕照”;),从而学习借鉴大家的大手笔,感悟作者的大情怀。
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写景为重点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及审美感受能力。
先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经典,通过讨论获得写作借鉴和人生感悟。
再补充同题材内容比较阅读。
最后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学中采用鉴赏法、讨论法,拟定用一课时完成。
目标要求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重难点
重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
太阳是光明、温暖、激情的象征。
我们也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在文人的笔下,太阳却是那样神奇瑰怪,多姿多彩。
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虽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壮丽。
诗人金哲在《通往太阳的路》中写到”;大海、日出碧波上漾出一条彩绸路”;。
奇特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浑壮丽景象。
泰山观日出是泰山顶上一道特别的风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教师总体分析本文构思
作者以登览为主线,以日观峰为主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为我们描摹了四幅气韵俱佳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泰山地势图——雪后登山图——泰山日出图——泰山景物图
四、重点欣赏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断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余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相应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
教师板书
时间景物特征描写角度艺术手法及效果五鼓寒风呼啸
积雪击面
云雾弥漫近/动景侧面烘托
为日出蓄势
稍见山白若樗蒱
云一线异色远/静景烘托蓄势
须臾云雾幻成五采远/动景烘托蓄势
日上日正赤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