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一览表(中华五千年朝代一览)

中国历史一览表(中华五千年朝代一览)

中国历史一览表(中华五千年朝代一览)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传说中的启蒙君主是夏禹。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朝代,其都城在今天的河南安阳附近。

3.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丰富记载的封建王朝,其首都在今天的陕西西安。

4.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4.1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的时期,诸侯争霸,流传下来的《春秋》正是这个时期的记载。

4.2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纷争的时期,七雄争霸,影响深远。

5.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实行封建制和中央集权制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

6.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一个重要时期,统治者多为汉族。

7.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新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短的王朝,由王莽篡位建立。

8.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分为光武中兴和安帝时期的王朝,黄巾起义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9.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的时期,蜀汉、魏国和吴国三个政权相互争战。

10.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王朝的势力基本上被东晋继承。

11.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东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期间曾发生淝水之战和八王之乱等重要事件。

12.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南朝和北朝时期的统称,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和北唐五个朝代。

关于历史的古代名言

关于历史的古代名言

关于历史的古代名言
1.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赫尔巴特
2.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莎士比亚
3.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战国策·赵策一》
4.史乃"述往以为来者师也,经世之大略"。

——王夫之
5.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6.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曾巩《南齐书序》
7.历史睡了,时间醒着;世界睡了,你们醒着。

——洛夫
8.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李世民
9.历史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

——史蒂芬·斯宾得
10.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恩格斯
11.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马克·布洛赫
12.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龚自珍《定庵续集》卷二《古史钩沉二》。

名词解释历史

名词解释历史

名词解释历史
“历史”是一个名词,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行为、进程和思想,以及这些事件、行为、进程和思想所留下的记录和记述。

历史研究在于通过研究和分析过去的经验和事件,以了解过去的发展趋势、人类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演变以及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内在原因和影响。

历史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历史事件的描述、解释和评价,以及相关的历史记录和文献的研究。

通过研究历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和问题,并为未来的决策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什么是历史

什么是历史

什么是历史,我们如何理解历史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各种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记录和遗迹。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变革的见证和记录。

理解历史是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传承文化遗产、汲取经验教训的必要手段。

以下从历史的定义、意义、理解和价值几个方面来探讨历史的本质和理解历史的方法。

一、历史的定义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各种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记录和遗迹。

历史是人类社会变革的见证和记录,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的意义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变革的见证和记录,通过研究历史可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变革。

2.传承文化遗产:历史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传承和继承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

3.汲取经验教训:历史是人类社会变革的见证和记录,通过研究历史可以汲取经验教训,吸收成功经验,避免失败经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4.促进文明交流:历史是不同文明交流和互相影响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相影响,推动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三、理解历史的方法理解历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以下是几种理解历史的方法:1.研究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只有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2.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本事实:理解历史必须首先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本事实,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本信息和重要事件。

3.关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内在动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内在动因是引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根本原因,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内在动因,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

4.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其正面和负面的一面,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

名词解释历史

名词解释历史

名词解释历史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和事物的记录和研究。

它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和文化现象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解释以及对历史背景和历史趋势做出的推测。

通过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历史的记载始于人类社会诞生之时。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指导意义,因而开始记录和解释历史。

历史的记载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史书、碑文、文物、民间传说等。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作用。

首先,历史是人类的经验教训。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适用于当前和未来的结论,以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其次,历史是文化的积淀。

历史记录了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的成就和进步,对于继承和发展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再次,历史是身份认同的基础。

历史是民族、国家、地区等群体的共同记忆,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认知,可以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最后,历史是人类价值观的塑造者。

历史中经常涉及到权力、控制、自由等核心价值观的碰撞和辩论,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自身的价值观念。

不仅如此,历史研究还包括多个学科和方法论。

历史学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学科,它包括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分支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和遗迹的研究,揭示过去的真相。

同时,历史研究也涉及到源于历史事件的历史哲学、历史地理学、历史经济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的探究。

在历史研究中,学者们通过收集、整理、鉴证史料,运用各种方法和观点来解释和解读历史事件。

然而,历史的解释和解读也存在争议和多样性。

同一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评价,因为历史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受到其个体经验和背景的影响。

此外,历史的研究也面临到历史真相的隐匿、历史事件的片面和片段化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解释时,我们需要采取科学、客观的态度,尊重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而言之,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历史?历史对人类的影响如何?

什么是历史?历史对人类的影响如何?

什么是历史?历史对人类的影响如何?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种种事情的记录和研究,它记录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历史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对人类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深远。

一、历史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历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承。

1.历史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历史是人类记忆的载体,通过历史的传承和创新,人类文化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历史中许多著名的文化典籍如《左传》、《史记》等,对后人的文化创作和思想启示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影响。

2.历史塑造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历史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形式的相互交流和竞争,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融合和多元化。

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现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二、历史对人类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历史不仅影响着人类的文化,还对社会和政治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历史决定了社会和政治的发展轨迹历史发展的轨迹对后来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例如,现代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着密切关联。

2.历史影响着现代国家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历史对现代国际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和全球化的发展,都源于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历史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历史对人类的思想,包括科学、哲学、宗教等多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历史丰富了人类科学思想历史所涉及的大量资料和知识,不仅促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还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素材和经验。

2.历史拓宽了人类哲学思想历史中不同哲学思潮和观念的交流和碰撞,丰富了人类哲学的内涵和发展方向。

例如,古希腊哲学和儒家思想对后来的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结论总的来说,历史是人类重要的思想资产和精神财富,影响着人类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

对历史的研究和传承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认识水平,同时也能够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古代史现代史近代史世界史

历史古代史现代史近代史世界史

历史古代史现代史近代史世界史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古代史、现代史、近代史和世界史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对这四个方面依次进行介绍。

一、古代史古代史是指人类文明起源至公元6世纪末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包含了各种古代文明的兴衰。

古代史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人类农业的兴起和定居生活的形成,如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中国等古代文明的发展。

此外,古代希腊和罗马帝国也是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方文化有重大影响。

二、现代史现代史是指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主要呈现出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展。

其中,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是现代史的一个重要特征,如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家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建立的殖民地。

三、近代史近代史是指19世纪初至20世纪末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经历了众多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如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业革命的发生以及民族主义和殖民地解放运动的兴起。

同时,近代史还包括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束,以及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成立等。

四、世界史世界史是指从人类有记录以来至今的整个历史过程。

这个时期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或某个时期,而是以全球范围和跨越历史各个时期的方式来研究历史事件。

世界史中包含了各个地区的文明和历史事件,探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总结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记录,通过研究古代史、现代史、近代史和世界史等不同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

对于个人和社会意义重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并展望未来。

因此,学习和研究历史不仅是我们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拓宽眼界和增长见识的途径之一。

以上简要介绍了历史的不同方面,包括古代史、现代史、近代史和世界史。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挑战和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历史是我们的瑰宝,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财富。

历史解释的名词解释

历史解释的名词解释

历史解释的名词解释历史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过去的事件、人物和社会现象,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深入研究历史的内容和背后的因果关系,给出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历史解释相关的重要名词。

1. 史料:史料指的是研究历史时所使用的各种资料和文献。

它可以来自于古代文献、考古发现、口述传统等多种渠道。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者可以还原出过去的历史场景,重建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从而进行历史解释。

2. 原因与结果:历史解释试图揭示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中,原因是指导致某个事件或现象发生的条件、动因和背景;结果则是指一个事件或现象的最终影响和发展趋势。

通常情况下,历史解释会尝试寻找事件和现象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揭示事件或现象发生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3. 决定论与机遇论:决定论和机遇论是历史解释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决定论认为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那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和条件所决定的,如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等。

机遇论则强调历史事件中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素,认为历史发展是受到各种机遇和巧合的影响,无法完全用规律性解释。

4. 人物与个人意志:人物是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个人意志则是人物行动和决策的关键因素。

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往往与具有杰出才能和领导力的人物密切相关。

历史解释尝试从人物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探究他们的动机、目标和手段,推断他们的影响力和贡献。

5. 多元解释:历史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确定的解释对象,同一个历史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多元解释认为,历史解释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的观点、见解和学术传统,尊重不同解释的合理性和差异。

多元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避免偏见和简单化的解释。

6. 过程与结构:历史的研究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一方面是关注历史事件和变革发生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关注历史事件和变革背后的结构和规律。

10个历史故事简短

10个历史故事简短

10个历史故事简短1、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3、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4、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7、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8、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

历史的来源名词解释

历史的来源名词解释

历史的来源名词解释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研究。

它源于希腊语中的"histōría"(ἱστορία),意味着"调查"或"研究"。

历史被视为一个领域,旨在探究人类社会的过去,以了解其发展轨迹、变革和决策过程,从而对当代及未来产生影响。

历史的来源日益引起我们的兴趣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献来源文献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来源。

它可以分为口头传承和书面记录两类。

口头传承是早期社会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通过口述和传统歌谣等方式把历史事件传递给后代。

书面记录的历史则是随着文字的发展而出现的。

早期的纪实并非正式的历史记录,而是以碑文、铭文和文化遗产等方式呈现。

之后,人们开始使用文字来记录重要事件、国家命令和法律法规等。

古代文献如《史记》和《论语》等成为重要的历史来源,并促进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2. 考古学来源考古学是另一个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和研究古代遗迹、文物和保存较好的人类遗址,重建人类社会的历史。

考古学源自对古代实物的研究和破译。

通过探索古代文明的物质遗存,考古学家揭示了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技术进步、经济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来源。

3. 口述历史来源口述历史是一种主要依赖目击者和后辈记述的历史来源。

许多文明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都通过口述将历史、传统、文化、宗教等信息由一代传给另一代。

例如,非洲和南美洲的原住民通过口头传统将其历史和文化传承至今。

口述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对过去的了解,并呈现了不同传统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

4. 地名和地理相关性地名和地理位置也是理解历史的重要来源。

地名通常可以提供许多关于过去人类活动的线索,并揭示当时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

通过研究古代定居点和地标,人们可以探索不同文明和社会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和发展。

5. 传统和庆典许多国家和文化都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和庆典活动。

中国最值得一看的古代历史

中国最值得一看的古代历史

中国最值得一看的古代历史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许多古代历史值得一看。

以下是一些中国最
值得一看的古代历史。

1.夏、商、周三代:夏朝、商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标志。

这些朝代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奠
定了基础,有着深远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
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较为显著,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3.秦朝统一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推
行一系列重要改革和制度,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4.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
最长久、最稳定的封建王朝。

汉朝推行科举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
基础。

5.唐朝: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经济、文化、艺术和科技
发展迅速。

唐朝还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

历史故事50个

历史故事50个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受舜禅让成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可考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相传《周易》为其所著,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历史 名词解释

历史 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是一个名词,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行为、进程和思想,以及这些事件、行为、进程和思想所留下的记录和记述。

历史研究在于通过研究和分析过去的经验和事件,以了解过去的发展趋势、人类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演变以及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内在原因和影响。

历史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历史事件的描述、解释和评价,以及相关的历史记录和文献的研究。

通过研究历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和问题,并为未来的决策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历史是什么意思

历史是什么意思

历史是什么意思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事实和人物,以及这些事件、事实和人物所形成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过程和变迁。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记录和反映,是人类智慧、经验和成就的结晶。

历史的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基础和参照。

历史不仅帮助人们认识自身的文化和传统,也能够想象、比较和评价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历史还能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以及警醒和启迪后代人们不犯历史的错误。

历史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多种多样,包括实证主义、结构主义、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等。

实证主义认为历史研究应基于事实和证据,通过分析、比较和总结,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结构主义则认为历史研究应从整体和结构的角度入手,探寻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联系和内在机制。

批判理论则强调了政治与文化权力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产生历史的根本因素是阶级斗争和权力运动。

后现代主义则强调了对历史叙述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的研究,挑战了那些以大众文化、互联网等新技术方式所呈现的“平民历史”与官方历史的传统范式和话语权。

历史研究的对象涉及各种不同范畴的社会生活,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宗教等各种不同领域对历史进行研究。

历史研究的依据来自于各种不同的史料和文献,包括文字、图像、物品、建筑、史迹等。

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整理、分析和解释,历史学家们可以还原和再现人类过去的生活、重要事件和发展轨迹。

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重要性。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身的文化和传统,以及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历史也可以为人们提供启迪和借鉴,让人们不断地审视和反思自身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简易历史知识点总结

简易历史知识点总结

简易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史前时期1. 旧石器时代:约250万年前至8000年前,人类使用石制工具生活。

2. 新石器时代:约8000年前至公元前3000年,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3. 青铜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人类开始使用青铜器,并出现了早期的文明社会。

二、古代史1. 早期文明:新石器时代后期至青铜时代,各地区开始出现了最早的文明社会,如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谷文明、黄河文明等。

2. 古代帝国:古代世界出现了多个帝国,如古代中国的夏商周、秦汉、唐宋等各个朝代,古代印度的孔雀王朝、断裂王朝等,古代埃及的法老王朝等。

三、中世纪史1. 欧洲中世纪: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欧洲出现了封建制度和基督教教权,经历了黑暗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

2. 伊斯兰教时期:公元7世纪至15世纪,伊斯兰教在中东地区兴起,建立了阿拉伯帝国和穆斯林文明。

3. 东亚中世纪:中国、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经历了唐、宋、元至明清等朝代的时期。

四、近现代史1. 大航海时代: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国家开展大航海活动,揭开了新大陆的神秘面纱,形成了世界贸易体系。

2. 工业革命: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率先发动工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化生产和社会变革。

3. 近现代帝国主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开始殖民扩张,形成了殖民地帝国。

五、现代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欧洲国家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社会动荡。

2.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至1945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变革。

3. 冷战时期:1945年至1991年,苏联与美国之间展开了冷战竞赛,形成了东西方阵营的对抗格局。

六、当代史1. 全球化时代: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全球化趋势。

2. 现代科技发展:当代世界科技发展迅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原创历史基础知识大全

原创历史基础知识大全

原创历史基础知识大全一、历史概述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载和研究。

通过对过去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进。

历史基础知识是我们学习历史的起点,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知识。

二、人类文明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距今约200万年前的坦桑尼亚。

人类进化的关键节点是距今约70万年前出现的智人。

智人通过携带工具和语言交流,开始制造更复杂的工具、狩猎、种植农作物,逐渐建立起社会。

三、古代文明1. 埃及文明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之一,起源于距今约5000年前的尼罗河流域。

埃及人建造了宏伟的金字塔、神庙、陵墓等建筑物,发展出独特的象形文字并制定了法律和宗教体系。

2. 古代中国文明古代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距今约5000多年。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包括发明了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伟大的发明创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王朝制度,形成了独特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3.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起源于距今约5000年前。

该文明发展了最早的城市、农业、货币和法律制度,创造了著名的楔形文字。

4. 印度河谷文明印度河谷文明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内,起源于距今约5000年前。

该文明发展了城市、农业、陶器制作和排水系统,创造了古代最早的印度梵文文字。

四、古代帝国和古代战争1. 古代帝国古代帝国是一个以皇帝统治的国家,具有较大的领土和人口。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古代帝国,如中国的秦、汉、唐、宋等,罗马帝国、希腊帝国、埃及帝国等。

2. 古代战争古代战争是帝国争霸和领土扩张的结果。

古代战争形式多样,包括城市攻城战、海战和野战等。

古代战争的著名事件有特洛伊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中国三国时期的混战等。

五、中世纪和近代历史1. 中世纪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历史时期,是古代和近代的过渡时期。

该时期的特点包括封建制度的兴起、天主教会的统治、骑士精神的崛起以及黑死病的爆发等。

什么是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

什么是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

什么是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和人物经历,并通过书面记录、口述传承等方式被保留下来。

历史的意义不仅是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因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呢?一、历史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无论是国家的兴衰、文明的更迭,还是人类的思想和行为,都在不断地被历史记录下来。

历史的一大作用就是从过去学习,为未来做好准备。

二、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而改变,但人们对历史的解读却常常是主观的、片面的。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客观地看待历史,去除我们的个人喜好和偏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并尝试理解不同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三、历史是复杂的历史是非常复杂的,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难以准确预测和理解。

不同党派、国家、文化和民族的历史观也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学习多方面的历史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角度的历史。

四、历史是鉴戒的历史对于人类有着重要的鉴戒意义。

它可以使人更好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特点和本质,更好地预测与面对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从历史中学习,善于总结,尝试避免历史的重复或进一步改变历史的进程。

五、历史是开放性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人物、文化都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历史观固化在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角度,而应该持续加强对历史的探究和学习。

同时,也需要牢记历史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和新观点,推动人类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善于对历史进行探究和解读,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同时,在看待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和多样性,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探索人类社会中不同文化、思想和行为的成果。

中国古代历史介绍

中国古代历史介绍

中国古代历史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的国家,其灿烂的古代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迹。

自远古时期至20世纪前,中国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朝代和王朝的更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古代历史。

一、远古时期中国的远古历史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祖先们逐渐从游牧定居,开始农耕文明的发展。

他们发明了农具、制陶技术,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

同时,中国的文字也开始慢慢发展,这为后来的历史记录奠定了基础。

二、夏、商、西周大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046年,中国进入了夏、商、西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

夏朝是一个农耕社会,建立了中央政权,并制定了法律制度。

夏朝的结束,意味着中国历史上进入了商朝时期。

商朝的首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商朝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商代的铜器和商代文字等。

商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西周所取代。

西周是一个封建的王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并形成了刑法、礼仪等重要制度。

三、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的衰落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始,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多小国的兴起,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与争夺。

诸子百家思想开始兴盛,各个国家的政治家、思想家纷纷涌现,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理论和哲学思想。

同时,这个时期也见证了孔子、墨子、老子等许多著名的先哲思想的形成与传承。

四、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有着大规模的集权国家。

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推行统一文字、度量衡等,还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

秦朝的短暂存在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基础。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致力于推行儒家思想,并且通过外交手段扩大了疆域,发展了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汉朝的衰落导致了三国时期的出现,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之一。

三国鼎立的局面一直持续到西晋的统一。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4则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4则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4则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历史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古代历史故事(一)三国归晋晋(265~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

265年,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280年,晋军成功灭吴统一了天下。

之后,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国家陷入混乱局面。

名门望族和士绅豪强地主把持政治,官员也大多出自这些名门望族推举和荫恩的子孙、学生、亲朋,西晋的政治愈发腐败。

316年,五胡(匈奴、鲜卑、羌、羯、氐)趁西晋发生内部混乱之际,进入中原,相继建立政权并攻打西晋,西晋就在这样的乱世中灭亡了。

317年,晋皇室中的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

为了区分这两个朝代,史学界将之称为西晋、东晋,合称“两晋”。

东晋建立后,已经沦为少数民族天下的北方相继出现了很多政权,东晋只保留半壁江山苟延残喘直至灭亡。

三国归晋魏明帝曹睿死后,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曹芳当了皇帝。

之后,经“高平陵之变”,曹爽被判斩刑,魏的政权落入司马懿手中。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昭当了丞相执政。

司马昭掌握朝政大权,但他自己不做皇帝,想效仿曹操让自己的儿子曹丕称帝那样,将帝位留给儿子司马炎去做。

后来,司马炎接替父亲掌管魏国朝政。

265年,司马炎在洛阳逼魏帝曹奂让出帝位,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

司马炎坐上皇帝宝座之后,并没有开始过高高在上的奢靡生活,而是审时度势地巩固自己的帝位。

他知道父亲司马昭和祖父司马懿对曹氏所进行的残酷杀戮使人们对他也存有戒心,南边的东吴也还没有统一,这都是他的心病。

为了灭东吴统一天下,司马炎采取了以仁义治国的方针:赏赐安乐公刘禅的一个子弟做驸马都尉,安抚人心。

又专门下诏书,准许原是皇帝现为陈留王的曹奂继续用皇帝的仪仗出入,向他上书时也可以不用称臣。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安定天下人心,包括自己统治区、西南的原蜀国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百科名片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

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词目:历史拼音:lìshǐ英文:history 德文:geschichte 历史俄语:История越南语:Lịc h sử 韩语:역사日语:歴史れきしローマ音:rekishi编辑本段基本解释1. 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2. 沿革,来历3. 过去的事情编辑本段详细解释1. 过去事实的记载。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裴松之注引《吴书》:“﹝吴王﹞志存经略,虽有馀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 指已过去的事实。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变成历史的东西。

”3. 经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便是野鸡道台的历史了。

”清黄人《<钱牧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历史而自为风气。

”老舍《骆驼祥子》二一:“夏太太大概不会留着个知道她的历史的仆人。

”4. 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金一《文学观》:“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历史上,多不过三四人。

”毛泽东《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菡子《源远流长》:“历史在发展着,丰富着。

”5. 指历史学科。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中国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

”编辑本段词语概述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

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编辑本段史学评价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

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

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

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

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编辑本段词源出处“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

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

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

“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

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

也有人认为“历”乃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辅助义,其意味着人类所经历过的事情,在意义上其概括范围远较“史”字为之大。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编辑本段词语含义对于历史的含义和性质,有很多中不同的诠释,以下列举其中一些。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梁启超:“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

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苏联大百科全书》:“1、自然界和社会上任何事件的发展过程。

宇宙史、地球史、各个学科史——物理史、数学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这一含义。

2、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具体的和多样性的过去之学科,以解释人类社会具体的现在和未来远景作为宗旨。

”历史并不是归类于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中,而是其间的桥梁,合并了两大领域的研究方法。

一般来说,史学家通过研究各种书面文字但并不局限与此,努力并尝试解答和历史有关的问题。

历史知识的原始资料分为三种:文字记载的、口头流传的、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通常历史学家会综合三种方法进行研究,而文字记载经常被作为强调的重点,因为它普遍纪录了发展的时间。

这种强调引申出了一个新领域,史前史,也可称为史前学,研究的是没有书面纪录的那一个时期。

由于世界各地文字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历史的主要区别是根据具体的论题而决定。

学者们为了易于研究,根据过去人类的范围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划分过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类,按文化习俗分类,按不同主题分类。

这三种分类经常会有重叠,比如“阿根廷的劳工运动的演变,1930-1945”。

尽管历史研究倾向于一些专门的地点、时间和主题,历史学家也同时会关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内容。

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历史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通的词语,就是研究过去人类的所有事情,甚至于现在更兴起了一门所谓的广义历史。

过去研究历史都是为了应用或者理论的目的,而现在还多了一条:那就是对人类过往的好奇。

编辑本段历史学科历史学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

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

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

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

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

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

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

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

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

这种历史学称为“历史科学”。

史学史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

中国历史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经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月日。

中国的历史记录(史书)还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

与历史学不在西方文明中占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史、子、集”之一(清纪晓岚等,《四库全书》)。

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

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

”原始社会中人类通过诸如结绳记事和口传等方法记录历史,例如中国上古传说“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

国家出现后,则开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们同时担任记录时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书等工作,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官。

之后才出现了独立职能的史官,专门记录历史事件。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史书《尚书》,内容是历代政治文件汇编,并无特定的历史记录体裁。

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国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从此有了连续不断的历史纪录,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

这在世界各国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如孔子(编订《春秋》)和左丘明(著《左传》)等重视人类社会活动,从而使历史基本摆脱了神学和宗教的影响。

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创建了纪传体的历史记录体裁,《史记》的规模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空前的,之后东汉时班固著《汉书》,延续发展了《史记》的体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这两部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典史学的基础,后来的历史学家沿用《史记》和《汉书》的体裁,将各个朝代的历史汇编成书,组成了“二十四史”。

除断代史之外,唐宋期间中国还出现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中《资治通鉴》是叙事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体通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奇葩。

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希罗多德也因此被罗马哲学家西塞洛(Cicero)称为“史学之父”。

但希罗多德的记录中真实事件与虚构事件混杂,并不是纯粹的历史。

20多年后古希腊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治学态度严谨,历史记载翔实,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

前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罗马史》)中记录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间罗马帝国周围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编辑本段历史学家历史学家:研究和记录历史的人。

正史:即二十四史,延伸含义为可信的历史。

野史:正史之外带有传说性质的“历史”。

编辑本段学科分类历史学:对历史的研究和记录—历史哲学:对历史学方法、目的、规律的研究和探讨年代学:确定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学科文献学:对资料文献的管理和检索等的研究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学科新闻学:报告事件发生,社会现象,政治时局等的学科社会学:研究现代(当代)人类社会与社会生活的学科考古学:发掘和调查古代遗物和文献心理史学:研究历史事件背后的心理激励作用家谱学:研究家庭及其历史渊源未来学:对未来的预测和研究古代天文学:对太空的观察,计算星象编辑本段历史体裁编年体:以时间为顺序编撰和记述历史历史年表:依时间先后排列的历史资料纪传体: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叙历史传记(本纪):个人历史的记录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的历史记录体裁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编辑本段历史分类当今各国历史: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历史的主题列表按地域分:世界历史| 亚洲史| 欧洲史| 非洲史| 中国历史按时代分:史前史| 古代史| 近代史| 现代史按学科分:哲学史| 宗教史| 思想史| 史学史艺术史| 电影史| 美术史| 建筑史| 广告史文化史| 文学史| 教育史| 博物馆史经济史| 农业史自然科学史| 数学史| 医学史| 交通史编辑本段书名《历史》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