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城妇女贫困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我国城市妇女贫困问题
李薇
(长江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湖北荆州434023)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8年2月
[作者简介]李薇(1982-),女,湖北黄石人,长江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妇女福利、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和理论、学校社会研究。
[摘要]妇女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我国城市妇女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从另一个视角———女性主义,对我国城市妇女贫困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女性主义福利理论为基础,分析中国城市贫困妇女的构成和特点,讨论我国城市妇女致贫的原因,认为市场机制和就业机制的性别取向,以及家庭内部的不平等导致了我国城市妇女贫困的发生。
[关键词]女性主义;城市妇女;贫困
[中图分类号]D4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72(2008)01—0120—03
根据199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FWCW)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到:当今世界上10亿多人生活在令人无法接受的贫穷状况下,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十年中,生活在贫困中的妇女人数的增加同男子相比不成比例,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在转型期经济国家,妇女贫穷人数日增的现象最近成为一个重要问题……[1](P32-33)
可见,妇女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国民间的收入水平也拉开了差距,出现了一些相对贫困人口———贫困妇女,如城市下岗女职工、贫困地区的妇女。纵观过去有关妇女贫困问题的讨论,大多是对我国农村妇女贫困问题的单一描述,城市妇女的处境往往被忽视。现在的有关妇女贫困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一直忽略从性别角度———女性主义的视角去分析和对待。因此,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福利理论为基础,在分析中国城市妇女贫困特点的前提下,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讨论我国城市妇女致贫的原因。
一、对女性问题的多种探讨
女性主义伴随着妇女运动产生和发展,时至今日历史悠久。为公众所熟悉的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席卷欧美的女性主义,因此人们往往会将女性主义与诸如“个人的是政治的”、“姐妹情是强有力的”等激进口号联系在一起。然而女性主义并不仅仅反映一种政治或者意识形态取向,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文化和学术思潮。
按《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一书的词条解释: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包括男女平等的信念及社会变革的意识形态,旨在消除对妇女及其受压迫的社会群体在经济、社会及政治上的歧视。它主张平等,反对恃强凌弱,希望在两性之间建立平等的、和谐的伙伴关系[2]。
英国诺丁汉大学著名女性主义学者帕斯卡尔说:“当女性主义运动
于1960年晚期重新出现之时,女性主义者将福利议题作为她们工作的主要部分。”尽管女性主义1960年复兴,但是妇女与福利议题直到20世纪晚期才受到社会政策学者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发生农业革命,现代化和机械化,使大量农业劳动力需求急剧缩小。1960年至1970年,接受公共援助的人数翻了一番多,从大约600万上升到大约1200万[3]。于是,贫困这一社会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20世纪80-90年代,美国针对女性贫困化问题出现了福利女性主义。他们主张通过福利国家女性状况的比较研究,通过公共政策的研究,认为应改变传统家庭观念,以全新的公共价值观,即把料理家事、关爱家庭视为公共权利,摒弃视其为私人事务观念[4]。至此,女性主义理论开始关注如何改善妇女及其家庭成员收入保障状况与福祉状况。女性主义者认为,妇女之所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是因为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主导价值理念不是帮助妇女追求平等,恰恰相反,而是巩固和强化妇女在家庭生活、两性关系中的依赖模式[5]。
女性主义者对这种妇女依赖和福利依赖现象的解释是多角度的,其中妇女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妇女角色与家庭责任、妇女福利与家庭结构的关系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妇女与劳动市场关系是女性主义高度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女性主义者认为,劳动市场中妇女低工资、就业岗位性别分隔等和女性贫困化现象密切相关。与此同时,由于妇女进入劳动市场,她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处于母亲、妻子与挣工资者、劳动者双重矛盾角色以及家庭照顾责任与有竞争力生产者冲突责任之间的两难境地。妇女在私人领域的家庭中的劳动是不被社会
所认可的。198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者认为,以男人有薪工作与妇女无薪工作之间分工为基础的权力和资源的划分是不平等的[5]。由于这种不平等的权力和资源划分,妇女很容易处于从属地位和陷入依赖关系。
女性主义的理论可谓渊源复杂、多样,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中实现男女平等。不平等是社会问题的根源。
二、中国城市妇女贫困的类型和特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贫民阶层人数众多,经济拮据且社会地位低下,已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而在城市贫困人口中,女性所占比例近半[6]。
我国城市妇女贫困群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单亲特困母亲:这是妇女贫困研究普遍提及的贫困妇女群体。这部分人群多为离婚女性,据统计,中国城市离婚率达7%,而且还有每年递增的趋势[7]。印度经济学家吉他·中指出:“在家庭中,无论依据何种标准,女户主家庭总是最贫困的。”[1]根据广州市妇联权益部2002年底的专项摸查,全市十区、两个县级市共有3709个单亲特困母亲需要资助[8]。
失业女职工:失业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必然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失业者收入减少。近年来,我国大多数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纷纷采取了减员增效、人员分流的措施,纺织、轻工、服务等行业大量裁员,给女性就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据劳动
部门统计,截止到1997年,我国下岗失业职工1300万人。据抽样调查,女职工约占下岗人员数的59%[9]。
我国城市妇女贫困具有如下特点:
经济上的窘迫性:经济上的窘迫是我国城市妇女贫困的根本属性。她们在社会公认的物质生活指标体系中处于弱势。这集中表现在:经济收入上绝对或相对处于社会低层;消费结构中绝大部分或全部的收入用于食品,恩格尔系数较高;生活质量较低,使用廉价生活用品,文化、娱乐消费等缺乏;甚至导致学龄儿童失学。
家庭中的从属性:尽管妇女在家庭中的从属性是一个跨越了历史和地域的普遍性社会问题,但对于妇女贫困群体而言,她们在家庭中更加依附于经济收入高于她们的男性(包括丈夫或者成年儿子)。这种从属性表现为:在家庭分工中妇女承担与维持或延续日常生活有关的家庭内部劳动;在家庭重大活动的决策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在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取向上遵从成年男性的意志;甚至承受来自丈夫的暴力。
就业中的局限性:我国城市妇女主要是在边缘性劳动市场中从事服务和体力性工作,她们在职业结构体系中处于低下层次,充当劳动市场中的后备军,形成劳动市场的性别分隔格局。据统计,2000年全国城镇女性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8%,而在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女性的比例占到57%,在商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文化教育业等行业也远远超过了平均数,而在采掘、建筑、交通等行业,又远远低于平均数,其中建筑业女性的比重仅仅为18.5%[10]。除此之外,城市妇女工资水平普遍低于男性,这是我国城市妇女贫困的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