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注】①缣: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百废具兴________
②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
③范文正公轻财好施________
④岁衣缣一匹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3)《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说说对范仲淹和孟子“忧乐观”的理解。
【答案】(1)同“俱”,全、皆;详尽、完备;轻视、不重视;每年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①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具”是通假字,同“俱”,都,全。②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叙述已经很详细、完备了。“备”是一词多义:具备;准备;防备;设备。③范文正公轻财好施:范仲淹不重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轻”是一词多义:轻视;减少;轻薄;宽容。④岁衣缣一匹:每年拿一匹细绢做衣服。
“岁”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年。
(2)本题注意:①以,因为。物,外物。是互文修辞。②贤令,贤明善良。至,到。奉,尊奉。公,范仲淹。法,规矩做法。废,荒废。弛,放松。
(3)①解释材料内容。《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意思是:君主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快乐,君主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②解读材料。从内容上看,孟子的“忧乐观”就是把王者应该把百姓的忧和乐放在心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③解读文章。范仲淹在文章中提出了以天下人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忧乐观。④二者关系。孟子强调的是王者应有忧民乐民的观点。范仲淹则把这种理想发展到所有的读书人、官员身上,范仲淹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忧国忧民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同“俱”,全、皆;详尽、完备;轻视、不重视;每年;
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解答;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解答。
【附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乙】范仲淹不重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时特别宽厚。他富贵之
后,在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好的田地数千亩,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但比较贫穷的人,他选出一个辈分高而且有贤能的人来管理他资金的进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匹细绢做衣服,另外婚丧嫁娶,都会给他们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范仲淹死了之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一直都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2.古诗阅读
摹出江南秋色的特点,其中“________”(字)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杜诗中写着“古往今来只如此”,到了苏轼笔下却是“古往今来谁不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1)白描;涵
(2)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解析】【分析】(1)“江涵秋影雁初飞”,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描写的景物是“岸上的倒影”“大雁”,但并没有对倒影和大雁进行细致的描写,只是用两个动词把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因此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涵”是包含,包容的意思,这个词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结合全诗内容及主旨分析,《九日齐山登高》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定风波·重阳》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据此可知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故答案为:⑴白描;涵
⑵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及炼字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