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平衡的判断与调理
气血调和身体健康中医养生中的气血平衡

气血调和身体健康中医养生中的气血平衡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变快和压力增加,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和养生方法的选择。
中医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气血的平衡,认为气血调和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探讨气血调和在身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气血调和?气血是中医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气是指体内的功能活动,而血则代表体内的营养物质。
中医认为,气血的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当气血失衡时,会导致各种疾病和不适。
中医养生中的气血调和,指的是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其他养生方法,使气血保持在正常水平,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二、气血平衡与健康的关系气血平衡对于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不平衡会导致各种疾病,如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等。
而保持气血平衡则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等。
1. 提高免疫力免疫力是人体对抗外界病原体和恶劣环境的能力。
当气血平衡时,身体的免疫力会得到提高,从而减少感染和患病的可能性。
中医养生中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保持适度运动等方法,可以帮助气血平衡,提高免疫力。
2. 促进心脑血管功能心脑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气血平衡可以促进心脑血管系统的血流畅通,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同时,气血平衡还可以提供足够的氧气和养分供应给心脑血管系统,保证其正常运转。
3. 促进新陈代谢正常的新陈代谢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如果气血失衡导致新陈代谢减缓,就会出现疲劳、代谢性疾病等问题。
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保持气血平衡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的各项功能。
三、保持气血平衡的方法为了保持气血平衡,中医养生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 饮食调理饮食是维持气血平衡的重要环节。
中医养生中认为,五味平衡、谷类为主、适量进食等是保持气血平衡的基本原则。
具体而言,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的食物,如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
气血阴阳平衡保健康

(3)、治疗:以通为补-行气活血
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 桃仁、韭菜、黄酒、红葡萄酒、洋葱、银杏、 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
• 单方:山楂15克(活血化瘀)、陈皮6克 (理脾化痰)
• 丹参(养生10克;治病痛30克或60克)。
• 三七粉3克,黄酒吞服
(五)调气经典方——逍遥丸(健脾疏肝方)
5、泌尿系统衰退
肾阳不足,肾不纳气,肾血管硬化肾小球 滤过率减低导致夜尿频多。生殖改变,男性 阳痿早衰,女性月经不调不孕不育。肾主骨, 肾阳不足导致腰膝酸软。
• 6、神经系统衰退
• 机体阳虚,人体能量代谢减弱,导致人体 疲倦乏力,精神萎靡,眩晕,失眠,重症 肌无力,末梢神经循环减弱、脑萎缩、记 忆力减退、老年痴呆等
(三)气血关系
• 夫血之与气,易名而同类也。 • 气(原动力)——电——能量,功能 • 血——水——物质,形态 • 《难经》“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 气血关系具体体现在:气能生血,气能
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 帅。
(四)气血失调的几种主要表现及调理
• 1、气虚 • (1)、原因——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劳伤
4、阴虚则(内)热。
阴虚体质就是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 亏少,人体阴气不足,滋润、制约阳热的功 能减退,致使阴不制阳,而出现燥、热、化 气太过等阴虚内热表现。
• 《素问·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 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 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 气熏胸中,故内热。”
也就是说阴虚是产生内热的根本原因, 阴虚体质之所以会产生内热,关键是因为阴 虚的人劳倦之后形气衰少就会损伤脾胃,脾 气不能运化水谷,上下不能通达,饱食之水 谷则会郁于胃中而化热,而肺居于胸中,胃 热上熏于肺所以就会产生肺热。
气血平衡寿命长补气血先补脾胃

气血平衡寿命长补气血先补脾胃一分钟判断气血平衡法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气血是否平衡呢?首先,你要弄清楚自己的体重(公斤)和身高(米)。
然后,用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这样就会得到一个数,这个数叫体质指数,计算方法为:BMI(体质指数)= 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偏瘦<18.5, 18.5≤正常≤23.9,24≤超重≤27.9,肥胖≥28。
如果体质指数在18.5~23.9之间,那么,你的气血就是平衡的。
如果体质指数超过了24,你就有点气虚了;如果超过了28,那你就严重气虚了。
如果体质指数低于18.5,那你一定是血虚了。
太胖和太瘦的人都不会长寿,因为他们气血失衡。
有人会说:“人们不是常说‘千金难买老来瘦’吗?为什么你说瘦人不会长寿呢?”我要说的是,胖瘦都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体质指数在18.5~23.9之间,在这个区间里偏瘦或偏胖都可以,超越了这个度就要出问题。
气血失衡有以下几种情况:气滞血淤人体内的气是不断运动的,气升气降、气出气入,血液的流动、能量的转化、汗液的流出、大小便的排泄……这一切都依赖气的运动。
然而,一天,气的运动在身体的某个地方突然停滞了下来,接着,血液的流动也随之停滞了下来……这就是气滞血淤。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气滞血淤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疾病。
气滞血淤出现在心脏,人就会心慌、胸闷、心绞痛,最后患上心脏病。
气滞血淤出现在肺上,人就会呼吸困难,患上哮喘、肺炎和肺结核。
气滞血淤出现在胰腺上,人就会血糖升高,患上糖尿病。
气滞血淤出现在肝上,人就会脾气急躁,患上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气滞血淤出现在胃上,人就会胃酸、胃痛,患上胃炎、胃溃疡和胃癌。
气滞血淤出现在脑部,大脑供血不足,轻则头晕目眩,记忆力下降,重则会患上脑溢血、脑血栓、脑梗死、脑萎缩和老年痴呆。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不摄血气是血的统帅,统帅孔武有力,血就会一切行动听指挥。
一旦统帅的力量减弱,血就会擅自做主,溢出脉外来,这时人便会出现吐血、便血、崩漏、皮下淤斑等情况。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人体气血的平衡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人体气血的平衡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诊断学通过多种方法来分析人体气血的平衡状态,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气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养气。
当气血平衡时,人体脏腑功能正常,精力充沛,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
而一旦气血失衡,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中医诊断学首先通过望诊来观察人体气血的状况。
望面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如果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面色萎黄,可能是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面色潮红,往往是气血上冲的表现;面色晦暗,则提示气血瘀滞。
望唇色也能反映气血情况,唇色淡白为血虚,唇色青紫多为血瘀。
此外,观察眼睛的色泽、神态,头发的光泽、疏密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气血的盛衰。
闻诊在分析气血平衡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比如,说话声音低微、气短懒言,可能是气虚的表现;呼吸急促、气粗声高,多为气实。
问诊是获取气血信息的重要途径。
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若食欲不佳、食量少,可能导致气血生化不足。
了解患者的睡眠状况,失眠多梦、易惊醒,可能与气血失调有关。
女性患者的月经情况也是判断气血的关键,经量过多可能是气虚不能摄血,经量过少或闭经可能是血虚或血瘀。
此外,询问患者是否容易疲劳、自汗、头晕等,都有助于判断气血是否平衡。
切诊中的脉诊对于分析气血尤为重要。
常见的脉象如细脉,多主气血两虚;弦脉,可能是肝郁气滞,气血不畅;滑脉,常见于气血充盈的青壮年或孕妇;涩脉,往往提示气血瘀滞。
通过触摸脉象的频率、节律、力度、形态等,可以初步判断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
除了上述四诊方法,中医还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生活环境、情志等因素来分析气血平衡。
比如,长期情志抑郁的人,容易肝气郁结,导致气滞血瘀;生活在寒冷潮湿环境中的人,气血运行可能会受到阻碍。
在中医诊断学中,判断气血失衡的类型主要有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中医基础了解气血平衡

中医基础了解气血平衡气血平衡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人体内的气和血两种物质在数量、质量和运行状态上的相对均衡。
气血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气血平衡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调理方法。
一、气血平衡的基本概念中医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气是人体内的活动力,包括了悟觉气、呼吸气、运动气等多种形式。
而血液则是携带营养和氧气的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将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气血平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气的活跃程度与血的充盈程度相对平衡,二是气和血的运行状态相对和谐。
二、影响气血平衡的因素1. 饮食:饮食是影响气血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强调饮食应该有节制、多样化,并注重均衡营养的摄入。
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摄入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营养素,有助于维持气血的平衡。
2. 情绪状态:情绪的波动会对人体的气血平衡产生影响。
过度的压力、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气机不顺、血液运行不畅,从而影响气血平衡。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通过适当的放松方式缓解压力是维持气血平衡的重要途径之一。
3. 运动锻炼:适量的运动锻炼对于保持气血平衡非常重要。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气血的供给和运输能力,从而维持气血平衡的稳定。
4. 环境因素: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可能会对气血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水、气、风、寒、暑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人体气血紊乱,从而破坏气血平衡。
三、调理气血平衡的方法1. 中药调理:中医提倡通过中药调理来平衡气血。
具体的选择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疾病情况而定。
例如,对于气血不足的人,可以选择补气补血的药物,如黄芪、当归等;而气血不畅的人,则可以选择活血化淤的中药,如桃红、川芎等。
2. 饮食调节: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气血平衡至关重要。
中医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合理搭配谷物、蔬菜、水果和适量的畜禽肉类,可以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
中医养生智慧补气血需遵循的四个原则

中医养生智慧补气血需遵循的四个原则中医养生智慧在补充和调理气血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中医养生中,气血是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补气血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并预防疾病。
然而,在进行气血补充和调理时,需要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智慧补气血的四个原则。
一、平补为主平补即适度补充和调理气血,以达到身体的平衡状态。
中医认为,过度补充气血可能会导致热盛或痰湿等不良体质的产生。
因此,在补气血时,应注重平补为主,避免过度的补益。
平补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安排休息和运动来实现。
饮食上,可以选择一些补气血的食物,如红枣、黑芝麻、绿叶蔬菜等,适量摄入,保持膳食的均衡。
此外,合理的休息和适度的运动也是平补的重要手段。
不过度劳累,有规律地进行适度的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的调养。
二、辨证施治补气血需要根据个体的体质和具体的疾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表现都可能不同,因此,在补气血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施治。
例如,对于气虚血瘀的人,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益气活血作用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等,进行调理。
而对于气虚阳虚的人,则可以采用一些温阳固表的中药,如人参、党参等,来进行补益。
辨证施治可以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疾病情况进行精准的调理,达到更好的补气血效果。
三、循序渐进补气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
中医养生智慧认为,气血的调理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在补气血时,需要循序渐进,缓慢进行,以避免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产生。
可以通过坚持长期的良好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中医养生调理等方式来渐进地补充和调理气血。
此外,如果出现一些疾病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四、综合调理补气血不仅需要针对具体的症状进行调理,还需要全面综合地进行身体调理。
中医强调身体整体的平衡和协调,认为人体的各个方面都会对气血产生影响。
因此,在补气血时,除了针对具体的症状进行调理外,还需要综合地进行身体调理。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调理气血失调增加体力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调理气血失调增加体力中医调理气血阴阳调理气血失调增加体力气血阴阳是中医理论中关于身体调理的重要概念。
在中医中,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阴阳则是指代生命活动的基本属性。
调理气血阴阳以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增加体力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方法,并说明如何通过调理来增加体力。
一、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方法1. 调整饮食:根据中医的理论,饮食调理是调理气血阴阳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气血的生成和调节需要通过饮食来实现。
通过合理搭配膳食,可以滋补气血、调节阴阳的平衡。
例如,多摄入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糯米、黑豆、桂圆等,可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
2. 经络按摩:按摩是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调节阴阳的平衡。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推拿、针灸、拔罐等。
例如,推拿按摩腰部和腹部的穴位可以刺激肾脏和脾胃,调理体内阴阳的平衡,增加体力。
3.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认为,中药可以通过药物的气味、性味来调理气血阴阳。
例如,人参、黄芪等具有温补作用的中药可以益气补阳,调理阴阳平衡;黄芩、黄连等可以清泻热邪,调理阴阳失调。
二、通过调理气血阴阳增加体力1. 恢复气血平衡:气血的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和增加体力的前提。
调理气血阴阳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加体力。
通过中医的方法,可以调理气血的阴阳平衡,从而提高体力水平。
2. 提升阳气:阳气是中医中指代体力活动和运动能力的重要概念。
调理阴阳失调可以提升阳气,增加体力。
通过中医的方法,例如运动、按摩、中药调理等,可以调理阴阳的平衡,提升体力水平。
3. 养阴补血:中医认为,阴血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体力水平。
通过调理阴阳失调,可以养阴补血,增加体力。
例如,合理饮食、中药调理等方法可以调节阴阳的平衡,改善气血的供应,提高体力水平。
总结:中医调理气血阴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增加体力。
中医养生调理气血平衡

中医养生调理气血平衡气血平衡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采用中医养生调理方法,可以达到调整气血平衡的目的。
在本文中,将展开讨论中医养生调理气血平衡的方法和技巧。
一、饮食调理饮食乃生活的基本需求,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维持气血平衡至关重要。
中医强调五味调和,即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的适度摄取。
另外,根据中医的理论,每个人体质各异,需根据自身情况来调节饮食。
例如,体质寒凉的人应多摄取温热的食物,如姜、红枣等,以促进气血循环。
二、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中医养生注重调动身体的五脏六腑和经络,以达到调理气血平衡的效果。
常见的运动方式包括太极拳、气功、步行等,这些运动可以平稳温和地活动全身经络,增强体内气血的流通。
三、穴位按摩中医养生中认为,身体上有多个穴位与调理气血平衡密切相关。
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刺激经络气血的流动,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
例如,合谷穴位于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凹陷处,按摩该穴位可以缓解经络阻塞,促进气血运行。
四、中草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养生调理气血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草药以其独特的药性,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达到平衡的效果。
常见的中草药包括熟地黄、当归、黄芪等,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五、情绪调理情绪波动对于气血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压力大、情绪不稳定会导致气血失衡。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情绪的调节对于维护气血平衡十分重要。
平时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避免情绪过度波动。
六、良好的作息习惯规律的作息对于调理气血平衡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强调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遵循人体生物钟的规律。
同时,也要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减轻身体负担,维持良好的气血循环。
结语:中医养生调理气血平衡是一门学问,需要持之以恒地改变不良习惯,同时也需要坚持养生方法的实施。
通过饮食调理、运动调理、穴位按摩、中草药调理、情绪调理和良好的作息习惯,我们可以达到调理气血平衡的目的,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生活状态。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平衡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体系,强调人体内部各种元素和力量的平衡。
其中,气、血、阴、阳被认为是人体健康的关键要素,中医借助多种方法来调理气血阴阳的平衡,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和治疗各种疾病。
一、气血阴阳的概念与作用气血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人体内部的各种状态、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是气的载体,阴阳则是人体内部各种相对而言的属性与状态。
气血阴阳的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气的运行,相当于机体的能量,通过经络流动,提供动力和热能。
血则营养全身组织和器官,供给营养和氧气,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阴阳的相对平衡则调节体内各种生理机能,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与平衡。
二、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的方法1. 药物疗法:中医药物通过调节气血阴阳来治疗疾病。
比如,遇到气虚血瘀的情况,可以使用补气活血的中药来调理。
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患者具体的病症和体质来确定,以达到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的效果。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身体的调理作用。
合理的饮食可以平衡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
例如,在感觉气血不足时,可适量食用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黄豆等。
而血瘀体质的人则应避免食用寒性食物,如冷饮、寒凉水果等。
3. 运动调理:适度的运动有助于调理气血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活化气血,保持机体的阳气活跃。
同时,运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功能,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4. 按摩调理:中医按摩手法被广泛应用于调理气血阴阳平衡。
比如,经络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流动;穴位按摩可以刺激身体的内脏器官,调节阴阳平衡。
不同的按摩手法和技巧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进行调理。
三、案例分析:中医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的实践小王,女性,33岁。
她前段时间常感到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等症状,经过中医师的诊断,被判断为气血不足,阴阳失衡。
医生给她开具了一副补气养血的中药方,并且建议她每天坚持进行适量的运动。
中医养生调理气血

中医养生调理气血气血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被视为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气血的充盈与调理对于身体的平衡和内外环境的适应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调理气血的方法和技巧。
一、饮食调理中医注重饮食与调理气血的关系,通过合理的饮食来平衡气血的失衡。
首先,多摄入含有丰富铁质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黑木耳等,以补充身体的血液。
其次,合理搭配食物,避免过多食用寒凉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导致气血不足。
同时,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草莓等,以提高铁的吸收利用率。
此外,还要注重饮食的规律和节制,保持良好的消化吸收功能。
二、调理作息良好的生活规律对于调理气血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夜晚是人体气血最旺盛的时候,所以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尽量在10点前入睡,早上6点起床,充分利用早晨的阳气来调理气血。
另外,白天适当午睡可以恢复体力,保持身体的活力和充足的能量。
三、运动调理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中医推荐的适宜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跑步、散步等,这些运动可以调理气血,增强体质。
此外,还可以尝试按摩、推拿等手法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顺畅流通。
四、情志调理情志对于气血的调理也具有重要作用。
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气血的充盈与调理,而消极抑郁的情绪则会导致气血郁滞,影响身体的健康。
中医提倡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通过调节情绪来调理气血。
五、中药调理中医药在调理气血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进行气血调理。
一些常用的中药如当归、熟地、黄芪等具有补血养血的作用,可以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的方法来调理气血的失衡。
结语:中医养生调理气血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其中既包括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的调理,也包括情志和中药调理。
通过合理的养生方法和调理手段,可以达到气血的平衡,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
重要的是,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调理,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调理气血平衡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调理气血平衡气血平衡是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之一,中医认为当人体的气和血得以平衡流通时,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因此,调理气血平衡对于维护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养生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调理气血平衡的方式。
一、饮食调理中医注重饮食调理对于气血平衡的影响。
首先,合理搭配膳食,推荐以五谷杂粮为主,搭配适量的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食物。
此外,注意保持饮食的温凉平衡,避免过于寒凉或过于燥热的食物。
同时,避免暴饮暴食和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以免造成气血不调。
二、运动调理中医强调适度运动对调理气血平衡的重要性。
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太极拳等,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力。
另外,一些特定的中医运动疗法,如气功、八段锦等,也有助于平衡气血,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三、穴位按摩中医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穴位来调理气血平衡。
其中,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等穴位被认为与气血调理有密切关系。
通过适时的自我按摩或请专业中医师指导的穴位按摩,能够刺激穴位,增加能量和血液的流动,从而调节气血平衡。
四、中草药调理中医草药在调理气血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根据具体症状,中医师可以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补气草药如黄芪、党参可以增强气血,而活血草药如川芎、丹参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草药使用需要咨询专业医师,并按照其指导使用。
五、情绪调理情绪的波动对于气血平衡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医强调保持心情愉悦、舒缓压力对于气血平衡的重要性。
通过调节情绪、学习放松技巧、保持良好的睡眠等方式,可以减少气血紊乱的风险,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之道调理气血平衡需要综合考虑饮食、运动、穴位按摩、中药以及情绪等方面。
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气血的流动,维持身体的健康。
但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应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调理方式,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最后,我们应该意识到调理气血平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补气血的中医养生理论阴阳平衡调理

补气血的中医养生理论阴阳平衡调理中医养生理论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维持阴阳平衡。
在中医养生中,补气血是调理阴阳平衡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介绍补气血的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来维护身体健康。
一、中医对补气血的理解1. 气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能量源泉。
中医认为,气的生成、运行和变化,决定了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转。
2. 血血是人体内部的液态物质,主要由血液、脉络、器官等构成。
血液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养分,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
3. 气血的关系气和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中医认为,气的运行依赖于血的滋养,而血的运行则需要气的推动。
因此,补气血就是在中医养生中常提到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阴阳平衡与补气血的关系1. 阴阳理论中医养生中的阴阳理论是基础,它描述了事物的两种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对立面。
在人的身体中,阴阳的相对平衡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
2. 阴阳失衡与疾病阴阳失衡是引起人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补气血可以调理阴阳失衡,从而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3. 补气血的方法补气血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营养物质;运动锻炼提升体力,改善气血循环;中药调理,选择具有补气血功效的药材等。
三、补气血的方法与建议1. 调节饮食结构饮食是补气血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医建议多食用一些具有补气血功效的食物,如红枣、大枣、黑米、紫菜、猪肝等。
同时,避免过多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气血。
2. 运动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坚持锻炼有助于提高气血质量。
3. 中药调理中药对于补气血有独特的作用。
例如,人参、黄芪、当归等药材被广泛应用于调理气血不足的情况。
但是,在选择中药调理时,应咨询专业医师的建议,按照科学的方法使用。
四、补气血与生活习惯的关系1.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养生。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气血平衡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气血平衡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平衡则身体健康,气血失衡则会引发各种疾病。
在中医养生中,调理气血平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来达到气血平衡的状态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气血。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作用。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具有濡养和化神的作用。
中医认为,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养气。
当气血出现失衡时,就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例如,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容易导致血瘀;血虚则气无所依,容易出现气短、乏力等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调理是调理气血平衡的重要方法之一。
饮食要均衡,多样化,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多吃一些具有益气养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核桃、黑木耳、猪肝、瘦肉、菠菜等。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睡眠对于气血的调养也非常重要。
良好的睡眠可以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有助于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中医认为,晚上 11 点到凌晨 3 点是肝胆经当令的时间,此时应该处于深度睡眠状态,有利于气血的运行和恢复。
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天晚上尽量在 11 点之前入睡。
适度的运动也是调理气血平衡的有效手段。
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
适合调理气血的运动有太极拳、瑜伽、散步、慢跑等。
这些运动强度适中,不会过度消耗气血,而且能够促进气血的流通。
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以免损伤气血。
情绪对气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长期的不良情绪,如愤怒、焦虑、抑郁等,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调理气血平衡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调理气血平衡气血平衡是中医养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健康与气血的调理息息相关。
当气血失衡时,容易导致各种健康问题的发生。
因此,了解如何调理气血平衡成为维护健康的重要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调理气血平衡的方法。
一、饮食调理饮食是调理气血平衡的重要一环。
中医认为,饮食调理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食物来补充身体所需的气血。
首先,应当保持饮食的均衡,摄入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素,以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
其次,在饮食中应注重食物的质地和颜色。
如红色的食物有益于补血,如红枣、红豆等;黑色的食物有助于养肾,如黑芝麻、黑木耳等。
此外,根据自身体质的不同,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疗方案,如体质偏寒的人可以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辣椒等,以助于温暖身体。
二、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对于调理气血平衡也有很大的帮助。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体内的阳气。
适宜的运动方式有气功、太极拳、瑜伽等。
这些运动形式注重调整呼吸,以引导体内的气血流动。
此外,按摩也是一种很好的调理方式,可以刺激经络,帮助气血循环。
三、情绪调理情绪是人体气血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中医认为,情绪不畅会导致气血郁滞,从而出现各种健康问题。
因此,良好的情绪调节对于调理气血平衡十分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调节情绪,如参与喜欢的活动、与亲朋好友交流、学习放松技巧等。
此外,中医还提倡保持心态开放、乐观向上的心情,以促进气血的畅通。
四、草药调理中草药在中医养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师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开方,选择适合养生调理的中草药。
补气血的草药有当归、黄芪等;活血化瘀的草药有川芎、红花等。
然而,选择中草药时需要咨询专业医师,在遵从医师建议的前提下使用。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之道涵盖了饮食调理、运动调理、情绪调理和草药调理等多个方面。
调理气血平衡需要综合考虑个人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良好的情绪调节以及正确的草药使用,可以帮助身体维持气血平衡,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中医之道调理气血阴阳

中医之道调理气血阴阳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平衡是由气血、阴阳等因素相互调和而形成的。
气血是人体的生命活动基础,而阴阳则是气血的组成要素。
中医之道就是通过调理气血阴阳来维持人体的健康与平衡。
一、气的调理气是人体的能量之源,它分为阳气和阴气。
阳气是活动的、温暖的,阴气则是静止的、凉爽的。
中医认为,阳气主外而防御外邪,阴气则主内而保养身体。
为了平衡气的运行和充盈,中医提供了以下调理方法:1. 调节饮食:根据个体的体质和气血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搭配。
阳气不足的人可以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葱、肉类等,而阴气不足的人则可以多食用凉性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
2. 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保持阴阳平衡。
早睡早起有助于补充阳气,而午休和充足的休息时间则有助于滋养阴气。
3. 运动锻炼: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促进气血的运行。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达到调理气的效果。
二、血的调理血液是人体的养分供应者,它和气息相辅相成。
血的调理主要包括补益和活血两个方面。
1. 补益血气:中医认为,补益血气是调理气血阴阳的重要方法。
补血的食物有红枣、黑豆、牛肉等,而养血的方法可以通过良好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来实现。
2. 活血化瘀:血液的循环畅通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推崇一些活血化瘀的方法,如拔罐、针灸、推拿等。
这些方法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解除血液的淤积。
三、阴阳的调理阴阳是人体内外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调和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目标。
1. 保持心理平衡: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阴阳的平衡。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压力和情绪的波动,有助于维持阴阳的平衡。
2. 合理调节工作与休息时间:长时间的过度劳累会导致阳气耗损,影响阴阳的平衡。
因此,中医建议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保持身心的平衡。
3. 定期中医调理:通过中医的调理方法,如针灸、草药疗法等,可以帮助调和阴阳的失衡。
定期的中医体检和调理有助于预防和纠正身体的不平衡状态。
中医养生气血平衡的关键

中医养生气血平衡的关键中医学认为,气血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气血平衡是指机体内气和血的正常运行状态,其中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而血则是气的物质基础。
只有在气血平衡的状态下,人体各系统才能正常运作,身体才能保持健康。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中用于调节气血平衡的关键。
一、调节情绪平衡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气血密切相关。
情绪的波动可以影响人体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气血失衡。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维持气血平衡至关重要。
中医学提倡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紧张情绪。
可通过参与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进行适量的运动、学习放松和调节心态的方法来实现情绪平衡。
二、合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的调节对于气血平衡至关重要。
根据中医理论,五味对应五脏,通过进食不同的食物,可以调节五脏功能,从而维持气血平衡。
推荐的健康饮食习惯包括:荤素搭配,食物种类多样;食用新鲜、有机的食材;适量摄入含有丰富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以促进血液的生成与吸收;避免过饱或过饥,保证饮食节制;适量摄入温补食物,如黄豆、黑豆、糯米等。
三、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维持气血平衡至关重要。
中医强调生活的有规律性,包括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保持身体阳气充足;适度锻炼身体,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加身体的阳气运动;避免暴饮暴食、烟酒过量等不良习惯,有害于气血的平衡。
四、中医调理中医提供了多种调理气血平衡的方法。
其中包括经络调理、按摩推拿、艾灸等技术。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刺激经络的运行,有效调节气血的流动。
此外,中药也是一种调理气血的重要方法。
中医药材中有多种药物具有调节气血的作用,如当归、熟地黄、党参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调理。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中保持气血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调节情绪平衡,合理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中医调理,可以达到维持气血平衡的目的。
每个人的体质和情况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调理,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中医诊断学如何把握人体整体平衡

中医诊断学如何把握人体整体平衡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把握人体的整体平衡。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疾病。
中医诊断学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法,来收集患者的各种信息,从而判断人体的整体平衡状态。
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来了解其身体状况。
比如,一个人的面色红润有光泽,通常表示气血充足,身体较为健康;而面色苍白无华,则可能是气血亏虚。
再看舌象,舌苔的厚薄、颜色,舌质的颜色、形态等,都能反映出人体内部的变化。
舌苔厚腻可能是体内有湿邪,舌质红绛可能是有热证。
通过望诊,医生能够对患者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听患者的呼吸、咳嗽、语言等声音,可以判断其肺气是否通畅、中气是否充足。
比如,呼吸急促、声音粗重,可能是肺气不宣;语言低微、气短懒言,则可能是中气不足。
嗅患者的口气、体气、分泌物的气味等,也能提供诊断线索。
口中有酸腐气味,可能是食积;身体有恶臭,可能是热毒炽盛。
问诊是医生获取病情信息的重要途径。
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情况,来全面了解其身体状况。
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诱因等;了解患者的饮食偏好、睡眠质量、大小便情况等,有助于判断其脾胃功能、气血盈亏;询问患者的情志状态,如是否经常焦虑、抑郁、愤怒等,因为情志失调也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切诊主要是指脉诊和按诊。
脉诊是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判断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中医认为,脉象能够反映出人体脏腑气血的盛衰、虚实、寒热等变化。
不同的脉象,如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等,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按诊则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身体部位,如腹部、胸部、四肢等,来了解其是否有肿块、疼痛、肿胀等异常情况。
中医诊断学在把握人体整体平衡时,非常注重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的功效调理气血平衡

中医的功效调理气血平衡气血平衡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人体内气和血的相互作用和协调,以维持身体健康。
中医通过调理气血平衡来治疗疾病,促进身体的健康。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中医的功效在调理气血平衡方面的作用。
一、中药调理气血平衡中医使用中药是调理气血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的选择与组方非常讲究,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疾病表现,中医师会准确判断体内的气血状态,并开出适合的中药配方。
例如,对于气虚血弱的患者,中医可能会使用黄芪、党参等能补气养血的药物来调理气血平衡,从而恢复身体的健康。
二、针灸调理气血平衡针灸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气血平衡。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和气血循环,增强血液循环和气血的供给,从而改善气血不足或者气血淤滞的情况。
例如,对于气血不足导致的月经不调,中医师可以选择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刺激穴位来调理气血平衡,从而改善症状。
三、饮食调理气血平衡中医讲究饮食调理,通过摄入合适的食物来调理气血平衡。
根据中医的理论,不同种类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气味与功效,可以根据体质和疾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调理。
比如,对于气血不足的患者,中医建议适量摄入具有补气血作用的食材,如桂圆、红枣等,有助于调理气血平衡。
四、养生调理气血平衡中医强调养生的重要性,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来调理气血平衡。
这包括合理的作息时间,适当的锻炼,以及情绪的调节等。
中医认为,合理的生活习惯可以保证人体正常的气血循环,从而维持气血平衡。
例如,中医建议每天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这有助于恢复气血的平衡。
综上所述,中医在调理气血平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有效性。
通过中药、针灸、饮食、养生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调理气血的失衡,帮助人体恢复健康。
然而,在进行中医调理时,仍需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的安全和有效。
健康不健康最重要的就是看气血是否平衡

健康不健康最重要的就是看气血是否平衡人体要气血平衡,才会精神抖擞,百病不侵.健康不健康最重要的就是看气血是否平衡。
从中医角度来讲,人体的气有肝气、肺气、肾气、脾气、卫气、营气、宗气等。
其实,气很简单,你只要记住一句话就可以了——气,是人体的动力。
血是这个动力的源泉。
它们共同推动着身体内能量的转化和新陈代谢。
中医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之说。
血无气的统帅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气无血作为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
气虚,人就会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血虚,人就会心悸失眠、形体消瘦、皮肤干燥、面色萎黄。
一个气血平衡的人,身体内气的运动充分,进餐之后,该吸收的营养物质吸收了,该排泄的排泄了,该气化的气化掉了,他的身体就会不胖不瘦。
一个气虚之人,身体内气的运动不充分,进餐之后,该吸收的营养物质没吸收,该排泄的没排泄,该气化的没气化掉,结果,这些没有被气化掉的物质就被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
脂肪是什么?脂肪就是体内没有被气化掉的垃圾。
肝上没被气化掉的垃圾叫脂肪肝。
血管里没有被气化掉的垃圾叫高血脂。
肚皮上没有被气化掉的垃圾叫小肚腩。
所以,气虚才是肥胖真正的原因,而肥胖则是判断一个人气虚最明显的指征。
气有四虚;胖人气虚,为什么会气虚呢?原因不外乎四种:一是气虚,二是阳虚,三是痰湿,四是湿热。
气虚,就是说,这个人身体内的气本来就不足,气化功能弱,不能气化掉身体内的脂肪,古人给这类胖子取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叫“脂人”。
阳虚,指人的阳气虚弱,从而引起气化功能变弱,古人称这类胖子为“肥人”。
痰湿,指人体内的气本来不虚,可是由于身体内有痰和湿,这两样东西一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引起了身体气虚。
古人称这类胖子为“膏人”,《说文解字》中说:“凝者曰脂,释者曰膏”,意思是说,凝聚在一起的肥肉叫脂,松软的肥肉叫膏,膏人就是身上的肥肉松松垮垮。
湿热,指身体内的湿和热相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从而造成了气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血平衡的判断与调理——读《胖补气、瘦补血》的感悟胡维勤著的《胖补气、瘦补血》是一本适合普通百姓保健及治疗常见病的好书。
我在该书的基础上,以百姓的角度,用工科的逻辑归纳和简洁明了的表述,将书中的精髓整理出气血平衡的原理、判断和调理方法,仅供学习参考。
主要内容:一、气血平衡是健康的根本(一)气血的基本概念(二)气血失衡的原因和后果(三)自己气血水平的判断二、气不足的判断三、血不足的判断四、脾胃虚弱的判断五、脾胃虚弱的调理(一)补脾胃的四宝粥(二)捻脊是最好的补脾胃方法(三)脾胃有四怕六、最简单的补气血方法(一)最简单的补气法:清晨拍手(二)站桩补气法(三)补气六字诀(四)最简单的补血方法:晚上泡脚七、十大补气血的穴位(一)十大补气穴位(二)十大补血穴位八、十大补气血的食物(一)十大补气食物(二)十大补血食物一、气血平衡是健康的根本(一)气血的基本概念气是人体的动力,血是这个动力的源泉。
中医有“血是气之母,气是血之帅”之说,把人体比作汽车,气就是汽车的动力,血就是汽油。
气与血一阳一阴,气无形而动,属阳,血有形而静,属阴,气有温煦推动的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的作用;血的生存离不开气,气也离不开血而独存,气血要平衡。
气的功能包括人体发动机、人体空调机、人体稳压机和人体能量转换机的功能。
身体内精、气、血、津、液的相互转换及新陈代谢都是靠气来实现,这一能量转换的过程称为“气化”,如肾水转化为肾气,血转换化为汗,水谷转换为血等。
人体内气的运动遵循大自然的天地之气运动规律:“水升火降”。
人体的气有肝气、肺气、肾气、脾气、卫气、营气、宗气等。
人体内的火脏是心,水脏是肾,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肾水就会上升。
随着心火下降的还有肺气和胆气;随着肾水上升的还有脾气和肝气。
周而复始,生命得以延续。
平衡气血的大思路:胖补气,瘦补血。
人的寿命长短由气血平衡的短板决定。
养生的关键是要想得通,不哀悼过去,不担心未来,用真诚和智慧之心好好活在当下。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生的秘诀是心平气和,任何情绪一旦过度,都会影响气的运行。
中国有句古话,叫仁者寿,健康长寿从来不取决于你的地位有多高,你的财富有多少,你的食物有多好,它取决于你是否有一颗宁静的心。
(二)气血失衡原因和后果主要有五种情况:1.气滞血瘀:气滞不行导致血运障碍。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气滞血瘀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有疾病。
2.气不摄血:气弱血旺,血溢出脉外,如吐血,皮下瘀斑等。
3.气虚血瘀:气虚运血无力,导致血瘀。
如胸腹疼痛和突然中风。
4.气随血脱:血液大量流失导致气外脱。
如脸色苍白、手足冰凉、大汗淋漓,严重导致昏迷。
5.气血两虚:气虚血也需,常因久病导致弱不禁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三)自己气血水平的判断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
气不足则胖是因为气虚,身体的内气运动不充分,进餐之后,该吸收的营养没有吸收,该排泄的没有排泄,该气化的没有气化,导致脂肪堆积。
如肝上的脂肪肝,血管里的高血脂,肚皮上的小肚腩。
血不足则瘦是因为血虚,火就旺,火就是多余的气,过多的气化了不该气化的东西。
气血平衡的判断标准是体重指数在18.5~25之间就是气血平衡的。
如果体重指数超过25,则气虚了,超过30,则严重气虚了;如果体重指数低于18.5,则是血虚了。
注: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二、气不足的判断气不足则胖,气不足的原因有四种,对应有四种胖人:1.气虚和脂人:气不足,气化能力弱,不能气化脂肪。
脂人脂肪多,颤巍巍的,但人胖腹不大,形体均称。
2.阳虚和肥人:阳气弱,导致气化功能弱。
肥人上下皆肥,肥噜噜的。
3.痰湿和膏人:因痰和湿结合阻碍身体内气的运行。
膏人肥肉松松垮垮,身小腹部大。
4.湿热和肉人:因湿和热结合阻碍身体内气的运行。
肉人圆乎乎的,上下一般粗,但结实。
四种气不足的判断经验:1.胆小的胖子气虚。
气虚胖子的特征是元气虚弱,导致心气虚弱,血液循环无力人,疲乏无力,声音低弱,白白胖胖,舌头胖大、舌淡红,有齿痕。
2.怕冷的胖子阳虚。
阳虚胖子特征是怕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着凉易拉肚子,有的阳痿。
3.肿眼泡的胖子有痰湿。
痰是肺、脾、肾运化的废弃物,湿是身体内的死水。
水的代谢出现问题,产生湿,与痰结合,形成痰湿。
痰湿胖子特征是肿眼泡,身小腹大,胸闷痰多,身重不爽。
4.急躁易怒的胖子有湿热。
湿热胖子的特征是脾气急躁,面垢油光、常长痤疮和粉刺,饭量大(胃强脾弱),舌质偏红,舌苔黄腻,大便太燥结或太湿,小便短赤。
三、血不足的判断血不足则瘦,血不足的原因有四种,可从性格、体态、寒热、大小便、舌头以及饮食等方面进行分析。
1.火大的瘦子阴虚。
阴虚的瘦子特征是脾气急躁,面色潮红,手心发热,双目干涩,大便干燥,小便短涩,怕热,喜欢冷饮。
2.长斑的瘦人血瘀。
血瘀型瘦子特征是皮肤容易长斑,舌头颜色暗淡有斑点,怕冷,脾气火爆。
3.内向的瘦子气郁。
气郁型瘦子特征是胸肋胀闷,经常打嗝,情绪不稳定,常常叹息。
4.爱长疮的瘦人有湿热。
湿热型瘦子特征是面上油光,易长疮,早起时感觉口苦口干,大便发黏,容易困倦。
四、脾胃虚弱的判断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
一个人的身体好不好,气血充不充足,关键应看他的脾胃。
判断脾胃是否虚弱有三种最简单的方法,一个是看手,一个是看眼袋,一个是看舌头。
(一)看手判断脾胃虚弱一看食指,如果弯曲变形,并且内侧(靠近拇指侧)根部(第二间)有酸痛的感觉,说明消化系统功能出现障碍;如果食指出现硬块,颜色变紫,说明脾胃虚弱之极,这时常会出现完谷不化、大便溏稀和腹痛等症状。
再看整个手掌,将十指并拢,观察手指与手指之间的缝隙,如果缝隙过大,则表明脾胃有问题。
(二)看眼袋判断脾胃虚弱如果眼袋松松垮垮,并且有明显的褶皱,则脾胃虚弱。
(三)看舌头判断脾胃虚弱一看舌质,如果舌体胖大,舌头边缘有齿痕,则脾胃虚弱。
正常人的舌质为淡红色。
若舌质偏红,则体内有热。
若舌质发紫,则体内有淤血。
二看舌苔,如果舌苔厚腻,且白苔满布,则脾胃虚弱的。
正常人的舌头上有一层淡淡的薄白苔,且湿润;如果舌苔发黄,则体内有热。
如果舌苔焦黄,则体内的热已经严重。
如果舌苔发黑,则体内的寒已经很严重。
五、脾胃虚弱的调理要补气血,必须先养脾胃。
(一)补脾胃的四宝粥将莲子肉、山药、薏米、芡实按1:1:1:1比例配好,磨成粉,每次熬粥是放上几勺。
每天早上喝一大碗。
(二)捻脊是最好的补脾胃方法捻脊梁骨,从尾椎骨一直到脖子。
方法是捏起皮肉,放开,再捏起皮肉,再放开,不断重复。
捏脊可以刺激到膀胱经和督脉。
(三)脾胃有四怕一怕冷:脾属阴,怕冷。
脾虚的人不宜吃西瓜、黄瓜、西红柿,忌讳冰镇啤酒、雪糕。
胃也怕凉。
二怕湿:脾主湿,易受湿邪损伤,脾气不升,胃气难降,脾胃就会出问题。
三怕甜:甜腻的食物产生湿气,肉食也容易产生湿气。
四怕撑:吃饱就睡伤脾胃,吃得太多也伤脾胃。
要想保护脾胃,就要注意脾胃的“四大忌讳“。
中医还流传着四大要诀:“动为纲,素为常。
酒少量,莫愁肠”,就是多运动,多吃素食,少饮酒,以及保持良好的情绪。
六、最简单的补气血方法手是阳气的大本营,脚是阴气的大本营,因此最简单的补气方法是清晨拍手,最简单的补血方法是晚上泡脚。
(一)最简单的补气法:清晨拍手手掌与6条经脉相连,手部有五脏六腑的反射区,拍手疏通全身气血。
方法详见P66-74图例。
基本拍手法有8式,包括:1、双掌及手指对拍(拇指要与其他手指分开);2、空心掌;3、掌背互拍;4、虎口对拍;5、手掌弯曲对拍;6、手刀击掌心;7、掌心击虎口;8、握拳对拍。
高级拍手法有6式,包括:1、轻拍背部及脊椎骨;2、双手拍打尾椎骨上部;3、双手拍打臀部中线;4、双手拍打臀部外侧;5、双手轻拍腹部;6、握拳击掌。
(二)站桩补气法站桩是补充元气最好的方法之一。
每天至少站30分钟。
站桩补气法详见P77-78.(三)补气六字诀六字诀:嘘、呵(ke)、呼、呬(xi)、吹、嘻补气六字诀全套练习详见P83-88图例。
全套练习每个字做六次呼吸,早晚各练习三边。
(四)最简单的补血方法:晚上泡脚脚上汇聚了最重要的三条阴经:肾经、肝经、脾经,它们都与血有关。
晚上用热水泡脚可以温暖阴血,起到补阴补血的作用。
泡脚有四个忌讳:一忌饭后或空腹泡脚,最好晚餐半小时后。
自作主张、二忌水温过高;三忌泡脚时间过长。
四忌自作主张、乱放中药。
经期和孕妇不要泡脚。
泡脚的窍门:1.治便秘:加盐2.治脚臭:加醋3.暖脾胃、祛湿邪:加生姜、陈皮、薄荷4.除臭祛湿:花椒水5.治痛经:白芍、益母草和当归6.治风湿骨痛:干姜7.治糖尿病:黄芪10克、透谷草10克、伸筋草10克、花椒6克煎水泡脚七、十大补气血的穴位经络就像一条条的铁路,内连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穴位是这些铁路上一个个车站,它们的作用是为列车加水、加油,增加动力。
而气血是列车上载的货物。
人体中有十个最重要的补气穴位详见P90-111)和十个最重要的补血穴位(详见P176-196)。
(一)十大补气穴位1.脾腧穴:负责外散脾脏湿热之气。
按摩最好在晚上八点,用指尖强力按压3次,每次3~5秒,然后,将手放在脾胃部位,先自右向左平推30次,再自左向右平推30次。
2.足三里:胃经主穴,位于外膝膝盖下,四指凹陷处,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功能。
针灸或按摩可治疗消化系统常见病。
按足三里:用大拇指或中指,两侧同时按住几秒迅速松开,再按住缓缓加力,再迅速松开,依次操作5分钟。
揉足三里:按住两侧穴位,朝同一方向带动皮肉转36圈,再反方向转36圈。
烫足三里:将两手掌心搓热,迅速贴在两侧的足三里,停5~6秒,再上下擦动,操做5分钟。
对于体型较胖,体内寒湿或痰湿较重的人,最适合的方法是艾灸足三里,每次15分钟,1天1~2次,隔姜灸更好。
3.膻中穴:任脉主穴。
按摩膻中穴可改善肝病、胸闷、咳喘、心悸等症。
按摩时,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力度以稍有疼痛感为宜,每次10秒左右,6次为一遍,一般每天按摩3~5遍。
4.涌泉穴:肾经首穴。
具有益精补肾、滋养五脏六腑的作用。
推搓涌泉穴,用手掌摩擦涌泉穴发至发热。
浸泡涌泉穴,临睡前用热水加少许盐,侵泡15~30分钟。
拍打涌泉穴,双手轻拍涌泉穴,最好到脚底有发热的感觉。
5.关元穴:是任脉与脾经、肾经、肝经的交汇穴,是补益全身元气的要穴,在肚脐直下3寸。
按摩可改善气虚体质,双手交叉重叠于关元穴,稍施压力,然后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
艾灸可强体延寿,将艾条点燃,对准关元穴熏烤,距离约2~3厘米,每次灸15~30分钟,隔日灸,每月连续10次。
6.气海穴:补气的要穴,在肚脐直下1.5寸。
具有温阳益气,化湿理气的作用。
按摩时,用右掌心紧贴气海穴,按顺时针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
再以左掌心,按逆时针方向,如前法按摩100~2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