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小儿急性呼吸衰竭34例临床观察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模式的应用进展
(a , SO ) 同时 降低 二氧 化碳 分 压 ( a O ) 并 能 降低 PC , 吸人 氧 的体 积分数 , 防止 中毒 。
3 PV R C在 临床 中的应 用 3 1 急性 呼 吸衰 竭 .
2 PV R C对机体 的 影响 2 1 对 血 流 动 力 学 的 影 响 J P V 呼 吸模 . RC
展 , 力调节 容量 控制 ( R C 模式 即是 一种 更 加符 其 病理 表现 如 同急 性 呼吸窘 迫综合 征 ( R S , 压 PV ) A D ) 早期 可 合 人 体 生 理 、 能 化 的 通 气 模 式 。P V 模 式 由 即表 现为 弥漫 性 肺 泡 损 害 , 加 重 甚 至 发 生 多 脏 器 智 RC
动力 学 的 影 响 。P V R C兼 有 压 力 控 制 与 容 量 控 制 , 气治 疗 的主 要 并 发 症 。如 何 提 高 氧 供 , 降低 PP预 I
它的 PP是 随 着 每 次 呼 吸 而 变 化 , 时又 能确 保 每 防气 压伤 , 机械 通 气更 合 理 地 应 用 于 治疗 A L是 I 同 使 L 分钟 通 气量 的完 成 。 由 于 PP的 自行 调 节 , 尽 量 目前 临床 上 的 难 题 , P V I 且 而 R C是 一 种 新 型 的通 气 模 保 持在 较低水 平 , 以 P V 所 R C对 心脏 功能 影响较 小 。 式 , 以 在 保 证 一 定 潮 气 量 的情 况 下 尽 可 能 降 低 可
①PP A dr n等 … 于 19 nes e 92年首 先 介 绍 ,0世 纪 9 2 0年 代 功能不全。正压通气 引起肺气压伤的原因: I 过 PE 致使平均气道压过高 ; ②吸气流速过 至今 ,R C在临床上 的应用得到广泛推广 , PV J本文 高 ,E P过大 , 快, 气体 在 肺 内分 布不 均 , 致部 分 肺 泡 过 度 膨 胀 ; 导 就PV R C在临 床 中的应用 现状 作 一综 述 。 ③吸气时间过长 。P V ] R C模式能够 自动感知胸廓 1 PV R C工 作原 理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呼吸治疗策略
根据病变部位分为:
✓ 中枢性 ✓ 周围性
诊断
临床指标
✓ (1)呼吸困难:安静时>60/min或<30/min、 呼吸节律改变、呼吸暂停、三凹征、呻吟
✓ (2)青紫:除外周围性及其他原因所致青紫 ✓ (3)神志改变:萎靡、反应差、肌张力低下 ✓ (4)循环改变:肢端凉、CRT延长、心率
CPAP治疗无效,有紫绀型心脏病除外; ✓ PaCO 2 >60~70mmHg,伴pH<7.25; ✓ 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 ✓ 确诊为RDS。
呼吸治疗策略
实施个性化的呼吸治疗策略
✓ 新生儿肺发育成熟度、肺功能状态及对疾病 耐受能力的差异;
✓ 新生儿呼吸代偿能力的差异; ✓ 新生儿原发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和病程不
<100/min
• 第 ⑴ 、 ⑵ 条必备,第 ⑶ 、 ⑷ 条参考
诊断
血气指标
✓ Ⅰ 型呼衰:PaO 2 <50mmHg ✓ Ⅱ 型呼衰:PaO 2 <50mmHg,PaCO 2 >50mmHg • 轻症:PaCO 2 50~70mmHg • 重症:PaCO 2 >70mmHg
呼吸治疗的目标
保持呼吸道通畅; 达到和维持适当的肺气体交换; 尽量避免VILI的发生; 注重各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 减少患儿呼吸做功; 使患儿处于最舒适状态。
同,其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及其对治疗 的反应也存在很大差异。
呼吸治疗策略
实施保护性通气策略
✓ 尽可能利用患儿自主呼吸和采用部分辅助通 气模式
✓ 低容量通气、低压力通气 ✓ 允许性低氧血症 ✓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 ✓ 脑保护通气策略
呼吸治疗策略
选择适当的呼吸治疗方法
PRVC模式和压力控制SIMV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PRVC模式和压力控制SIMV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周福;曾丹梅;邓丽玲【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应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控制SIMV)模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儿科收治的90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行压力控制SIMV模式,研究组患者则行PRVC模式治疗,对比观察两组临床治疗安全性;结果经对比观察显示,在通气稳定后,在呼吸力学方面,研究组PI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MAP、OI对比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对比,两组pH值、PaO2、PaCO2等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症对比,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患儿(31.11%)(P<0.05);结论应用PRVC模式和压力控制SIMV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PRVC模式更能够维持患儿内环境的稳定,同时降低PIP水平,这对于患儿肺保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机械通气模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期刊名称】《牡丹江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9)006【总页数】3页(P56-57,55)【关键词】PRVC模式;压力控制SIMV模式;新生儿;NRDS;安全性【作者】周福;曾丹梅;邓丽玲【作者单位】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东惠州 516001;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东惠州 516001;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东惠州51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一种以肺泡面呈嗜伊红透明膜并伴有肺不张为病理机制的疾病,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出生后呼吸窘迫呈进行性加重[1]。
该病主要以早产儿较为常见,胎龄越小,出现NRDS的机率越高,而NRDS不但病情重、进展快,并且患儿病死率高。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在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在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体会发表时间:2016-01-28T10:12:43.34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1期供稿作者:马春茂[导读] 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重症肺炎是呼吸科十分严重的疾病之一,病情严重、进展快、死亡率高。
马春茂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 611930摘要: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通气模式在治疗重症肺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重症肺炎患者,并根据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采用BIPAP模式支持通气;观察组26例,采用PRVC模式支持通气。
在治疗过程中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氧合指数、血压、心率等,并做好临床症状的变化记录,比较2组间的差异。
结果:在通气治疗1h后观察组的气道峰压和吸入氧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2h、24h后则更加明显(P<0.01);血气指标pH、PaO2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PaCO2在治疗12h、24h后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心率、血压无明显异常。
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好于对照组。
结论: PRVC是治疗重症肺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有创机械通气模式,对心血管无明显副作用。
关键词:重症肺炎;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是呼吸科十分严重的疾病之一,病情严重、进展快、死亡率高,能够诱发呼吸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呼吸衰竭也是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机械通气治疗是发生呼吸衰竭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最主要措施。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essure Regulated Volume Control,PVRC)是临床上一种新型的机械通气模式,不仅能保证通气容量,还能较好的控制气道压,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发生。
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采用PRVC机械通气模式治疗重症肺炎患者52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作者:胡金绘武荣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34期[摘要]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PRVC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通气过程中,采用肺保护性策略。
观察呼吸、心率、动脉血气(PaO2)、氧合指数(OI)等变化。
结果 15例患儿均痊愈出院,其中1例转为高频通气后治愈。
平均通气时间为(6.60±5.73)d,平均吸氧时间为(10.93±8.46)d,平均住院时间为(19.73±14.63)d。
机械通气后,患儿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患儿OI均随着通气时间延长而逐步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a)-0056-0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患儿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1]。
由于机械通气可导致相关性肺损伤,临床需要寻求更好的通气方法以减轻肺损伤[2]。
既往认为新生儿呼吸衰竭只能用定压模式通气(pressure control ventilation,PC),多数人认为容量控制通气模式易引起通气过度和气压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出现了新型的呼吸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essure regulated 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 PRVC)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复合通气模式,能保证小潮气量的精确通气,使定容通气成为可能。
有研究提示,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中,PRVC与PC比较具有较低的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和稳定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4]。
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32例观察与护理
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32例观察与
护理
罗志远
【期刊名称】《齐鲁护理杂志》
【年(卷),期】2006(012)02A
【摘要】目的:总结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
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根据病情调整呼吸机为强制指令容量控制通气(IPPV)或
同步间歇指令和压力支持(SIMV+PSV)模式,根据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调节参数,同时加强人工气道管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强化生命体征监护,做好心理及各项基础护理,观察通气前后患者血气变化。
结果:32例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后,
血气分析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7例症状明显改善,顺利脱机。
结论:机械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系统的护理是顺利进行有效通气的重要保证。
【总页数】2页(P211-212)
【作者】罗志远
【作者单位】六安市中医院,安徽六安237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相关文献】
1.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32例观察与护理 [J], 罗志远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护理体会 [J], 李莉
3.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伴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J], 胡泽福
4.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J], 周红丽;张晓荣;贾灵芝
5.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方法 [J], 刘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机械通气治疗婴幼儿呼吸衰竭22例临床观察
机械通气治疗婴幼儿呼吸衰竭22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22例婴幼儿发生呼吸衰竭时,应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22例呼吸衰竭患儿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
结果:应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后,22例患儿其通气情况均有显著改善。
在上机前后的血气分析显示,患儿动脉的paco2(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的pao2(氧分压)均显著改善,其tcso2(经皮的血氧饱和度)上机后可达到90%以上。
治愈患儿16例,约占72.7%。
结论:婴幼儿发生呼吸衰竭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不仅能够提高其呼吸衰竭的抢救成功率,而且能够降低其病死率,应予临床推广,合理使用。
【关键词】婴幼儿;机械通气;呼吸衰竭;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165.2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388-02机械通气为治疗各类型呼吸衰竭最主要的手段[1]。
而临床医生对其使用的技巧与呼吸机参数的调整需熟练掌握[2],从而才能使呼吸机发挥其最好的功效,以达到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的目的[3]。
本文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22例呼吸衰竭患儿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目的在于观察22例婴幼儿发生呼吸衰竭时,应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22例呼吸衰竭患儿临床资料,其中有男性患儿15例,有女性患儿7例;全部患儿均大于28天;全部患儿均为呼吸衰竭(ⅱ型)。
其中有10例患儿为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为反复的呼吸暂停,3 例为肺炎,2例为重度窒息,2例为肺出血,1例为严重的低钠血症,1例为病毒性脑炎并发神经源性的肺水肿。
1.2机械通气方法:1.2.1指征:第一,患儿呼吸停止或者呼吸暂停大于20秒,并且反复发作,应用药物进行治疗无效。
第二,患儿进行性的呼吸困难,有co2的潴留,其paco2大于60mmhg。
应用NIPPV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34例护理体会
74 H , . mm g 呼吸 3 4 ̄/ i, 力 衰竭 6例 , 0± mn心 消化 道 出血 2 例, 合并肺炎 3例。重度组 1 ,2 2±2 4岁 , 女 比例 6: 0例 7 . . 男 4 病 史 l. , 5 1±9 4年 , H 值 7 2 . p . 1±0 1 , a O 0 . . 1 P C 215 4± 4 7 m g P O 9 3±4 1 H , 吸 3 2次/I , . m H ,a 2 . 4 . mm g 呼 3± In 心力 衰 l i 竭 8例 , 消化道 出血 3例 , 合并肺炎 4例 。
护理杂志 ,0 3 3 ( ) 15 20 ,8 2 :3 .
( 00 ) P< . 1。通过与患 者沟通使 患者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不 良习惯 对疾病
的影 响 , 超重带 来 的严 重 后果 , 高 了患 者对 自身状 况 的了 提
[ ] 王质 刚. 2 血液净化学[ . M] 北京 : 学技术 出版 社.0 3 科 20 ,
231 .
解 , 患者能 自 使 愿参与 日 常诊疗活动 , 合理 、 合理 、 饮食 用药 规 律充分 的透 析使 患者 透析结 束时 达到 或接近 干体 重 , 毒素 得
到控制 , 营养状况有所 改善 , 降低 了并 发 症 的发生 , 免或 缓 避
解 了病情 的发展 J 。
参考文献 :
[ ] 彭保. 3 血液 透析 中容 量 监测 与调整 [ ] 临床 肾脏病 杂 J.
志 ,04,( ) 27—29 20 4 6 :8 8.
[ ] 赵芬 宣, 4 侯淑芬 , 张春 雪, 长 ; 液透析 患者 健康教 等. 期血 育效果评价 [ ] 中国实用 护理 杂志 ,0 5 1 (0 : 3 J. 20 ,0 1 )2 . 5
简易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
简易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
赵振芹;张雪梅
【期刊名称】《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4(019)010
【摘要】目的观察简易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呼衰)的疗效.方法呼衰新生儿58例,其中Ⅰ型呼衰21例,Ⅱ型呼衰37例;观察患儿在用简易CPAP 6 h后临床表现及血气变化,比较pa(OX)及pa(CO2)变化.结果用简易CPAP后53例呼吸困难及缺氧征好转,血气pa(O2)明显提高(P<0.01),pa(CO2)显著下降(P<0.01).结论简易CPAP可改善氧合,对轻中度呼衰有较好疗效.
【总页数】2页(P838-839)
【作者】赵振芹;张雪梅
【作者单位】安阳市儿童医院,内科,河南,安阳,455000;安阳市儿童医院,内科,河南,安阳,4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1
【相关文献】
1.简易空氧混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研究 [J], 王天成;李世红
2.简易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效果观察 [J], 周正秀;卢佑英;许开桂
3.自制简易鼻塞持续正压给氧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 [J], 张继红;王瑛;褚晓静
4.简易鼻塞持续气道正压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 [J], 何宏勋;胡方启;刘迎庆;戴恩助
5.简易鼻塞持续正压呼吸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附48例报告) [J], 黄振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与容量控制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与容量控制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比较周海燕;胡金绘;武荣【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dvantages of pressure regulated volume control (PRVC) ventilation by comparing the related parameter variables which on the PRVC ventilation and on the volume control (VC) ventilation in treatment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 Methods 32 cases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from May 2014 to March 2015 in Neonatal Medical Center of Huai'an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Yangzhou University Medical Academy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PRVC group (PRVC ventilation, n=17) and VC group (PRVC ventilation after VC mode for 48 hours instead, n=15) according to different breathing machine mode. Apart from the PRVC/VC mode, ventilator settings were comparable. The gestational age, weight,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oxgyen cure time, hospital stay were observed. Respiratory rate, heart rate, 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6, 24, 48 hours after ventilation. 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and oxygenation index were observed at 1, 6, 24, 48 hours after ventilation in both groups. The incidence of pH<7.35, pH>7.45 and low carbonate (PCO2<35 mmHg) and hyperap-nia (PCO2>60 mmHg) in two groups werecompared. Results All 32 patients were recovered,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time of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oxyen cure time,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P> 0.05). Heart rates were on the de-cline as a whole, and closed to the normal range at 48 hours (120-140 times/min).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all time points in the whole comparison (F=4.381, P< 0.01); respiratory rates were on the decline as a whole, and closed to the nor mal range at 48 hours (35-60 times/min),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all time points in the whole comparison (F=10.390, P< 0.01). 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all time points in the whole comparison (P>0.05). 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was lower during PRVC ventila-tion than during VC ventilation at 1, 6, 24 hours after ventilation. The PIP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oxygenation index was on the decline,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1 hour time point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but at 6,24,48 hours time points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pH>7.45 and pH<7.35 when at th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two groups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PaCO2>60 mmHg when at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he 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was reduced on the PRVC ventilation than on the VC vent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RDS. PRVC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barotraumas probably. So it is a 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mode.%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和容量控制(VC)两种通气模式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时的相关参数变化,评估PRVC在NRDS治疗中的优势。
两种通气模式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比较性研究
两种通气模式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比较性研究周承惇;李浩;杨来智;王婴云;黄晨达【期刊名称】《吉林医学》【年(卷),期】2012(033)034【摘要】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与压力限制通气(PCV)对心率、呼吸力学及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并比较哪种通气模式更利于患者氧合的改善以及更利于降低气道压.方法:43例急性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PRVC组、PCV组,持续通气48 h,期间记录0 h、12 h、24 h、48 h心率、呼吸力学、血气指标,48h后分别给予CT或胸片检查.结果:与PCV组比较,PRVC组氧合指数有(OI)明显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顺应性及PaCO2无明显差异.PCV 组通气12 h、24 h较PRVC组平台压有明显差异(P<0.05),通气48 h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RVC改善氧合似乎优于PCV,PCV限制短期平台压优于PRVC.提示PRVC与PCV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各有优缺点,模式的选择应因人而异.【总页数】2页(P7403-7404)【作者】周承惇;李浩;杨来智;王婴云;黄晨达【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深圳,518033;广东省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深圳,518033;广东省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深圳,518033;广东省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深圳,518033;广东省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深圳,51803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效果比较 [J], 李正兴;蒋国强2.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肖麟蔚3.两种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衰竭疗效的比较 [J], 廖建军;李焕章4.两种通气模式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比较性研究 [J], 周承惇;李浩;杨来智;王婴云;黄晨达;5.NAVA与PSV两种通气模式下患者舒适度的比较性研究 [J], 刘志红;尹彦玲;吴彦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压力调节容量通气(PRVC)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
用氨茶碱 后仍 频繁 出现发 作性 呼 吸暂停 ; 肺 出血 ; 化 脓性 脑
膜炎 , 颅 内出血致 呼吸频率或节律 明显 异常者 。 1 . 2 治疗方法 将 1 2 0例呼 吸衰竭 患儿 平 均分 为 两组 , 即 治疗 组和对 照组 各 6 0例 。新 生 儿 均 给予 抗 感 染 、 祛痰、 解 痉、 维持水 电解 质 平 衡 等对 症 治疗 。所 以患儿 均 选 用 德 国 MA Q U E T — B e r v o i 型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治疗组选用 P R V C 模式 , 初调参数 : 潮 气量 ( Y 1 ’ ) 6~8 m l / k g , 压 力 限制 1 5—3 0 c mH 0; 对照组选 用间歇指令通气 初调 , 气 道峰压 ( P I P ) 1 5~
密切相关 。本组 根 治性 切 除 6 o例 , 保 留生 育 功 能性 切 除 2 例, 晚期肿瘤细胞 减灭 术 4例 。从 某种 意义 上说 , 最 大 限度 的保证 了第 一次手术的彻底性 。对 于手术 困难 的患者 , 可在 病理 确诊后 , 先行 1 ~ 2个疗程 的化 疗再 进行手 术 。对 于复 发性 卵巢癌的手术 治疗 价值 目前 尚有 争议 。仅用 于解 除肠 梗 阻等改善症 状。化疗 为 主要 的辅助 治疗 。理想 的细 胞减 灭术加上正规足量 的化疗 可显著提高 患者 的生 存质量 , 改 善 预后 。腹腔化疗 , 不仅 能控制 腹水 , 又能使 小 的腹 腔 内残
腹腔 内化疗 , 可望 提高 生存 率 。静 脉化 疗可 以缓解 症 状 , 延 长患者存活期 。暂时无法手术 的晚期 患者 , 化疗 可使肿块 缩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致呼吸衰竭
并 发 症 .我 科 应 用 压 力 调节 容 量 控 制 通 平 台压 、 态肺 顺 应性 、 静 动态 肺顺应 性 的变 气 模 式 ( R C) 疗 重 度 有 机 磷 中 毒 致 化 。以及 镇 静剂 用 量 。 PV 治 呼 吸 衰竭 . 显 改 善 肺 顺 应 性 , 机 同 步 明 人 1 统 计 学方 法 _ 3
磷 中毒 9 8例 。其 中 并 发 急 性 呼 吸 衰 竭 计 学 差 异 (> . )有 可 比较 性 。 表 1 支 气 管 平 滑 肌 严 重 痉 挛 、气 道 分 泌物 增 P 00 。 5 见 。
6 例。 性 2 8 男 7例 , 性 4 例 。 均 年 龄 女 1 平
4 . ̄ . 。 22 96岁
3 讨
论
呼吸 衰竭 是有 机磷 中 毒 的 主要 死 亡
CE 数 据 பைடு நூலகம்均 数 标 准 原 因 。有 机磷农 药主要 与体 内的 A h
( 乙酰 胆 碱 酯 酶 ) 结合 . 抑制 其 活性 。使 乙 酰胆 碱 在 其 生 理作 用部 位 积 聚 , 生一 系 产
列胆 碱 能 神 经 过度 兴奋 的表 现 。 烟碱 样效
AA } I 气道峰 气道平台压 动 PcⅢI 压 态肺顺应性 静态肺顺应性 多 . 至 肺 水 肿 。 所 以 应 用 L 甚 械
治 —1 2 0 I 2 - 1 函组 _ 4 3 I 01—2 气 疗 明 降 死 率 疗 6 — 5 —0 ̄3 67 函 — 3 3 堂 : 通 治 可以 显 低 亡 。 e 2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第 6期
C i s un l f l i l dc e2 1 . o. 7 N . hn eJ r a o i c i n , 0 0 V 11 , o 6 e o C n a Me i
83 1
・
论著 ・
压 力 调 节 容 量 控 制 通 气 对 急 性 呼 吸 衰 竭 患 者 呼 吸 力 学 及 血 流 动 力 学 的 影 响
Th e d n mis p e mo y a c n l o a a a ee si h wo g o p r e t d Re u t : mp r d VC d t eh mo y a c , n u d n misa d b o d g sp r m t r n t et r u s we e t s e . s l Co a e s mo ewi h
文献标识码
A
Ef e tofPr s u e Re u a e l m eCo r lVe tl to o e o e m o y m isa d H e o y m isi — f c e s r - g l td Vo u nto n ia i n M d n Pn u d na c n m d na c n Pa
p te s w ih A RF e e e ole . A n l ate s wer n ia e ih ot a int t w r nr l d d a lp int e ve tlt d w t b h PRVC n VC ode f r 2 ou s, r s e tvey. ad m o h r e p ci l
PRVC mod e。 t r we e sg fc ntdif r nc s n pe k i s r o y r s ur ( P)a pu m o r c pl nc Cs ) he e r iniia fe e e i a n piat r p e s e PI nd l na y om i e( t .No ot e a hr sgniia fe e ew a o d. Co l so : i fc ntdif r nc s f un ncu ins PRV C o alt an de r a ePI a n r as l o r om pl c . I so f m d iy c c e s P nd i c e e pu m na y c i e ti ne o an
比较PRVC与容控SIMV通气模式对ARDS患者的影响-内科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比较PRVC与容控SIMV通气模式对ARDS患者的影响-内科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是发生于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由于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并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ARDS 患者的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和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其主要的病理生理特征。
近年来对ARDS 的研究及认识逐渐深入,对ARDS 的诊治水平逐渐提高,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的机械通气模式可能对治疗ARDS 产生不同的效果。
容控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容控SIMV)是一种常用的通气模式,正确运用能改善呼吸衰竭患者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每一次通气都自动测算胸肺顺应性和容积/压力关系,从而调节下一次吸气压力,以使实际潮气量与预设潮气量相符。
有研究表明PRVC 模式能有效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肺部呼吸功能且使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本研究对我院ICU 内31 例ARDS 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旨在比较PRVC 与容控SIMV 这两种通气模式对ARDS 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哪种模式较少引起肺损伤。
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选择2009 年9 月2013 年1 月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ICU 诊断为ARDS 的住院患者共31 例,其中男性17 例,女性14 例,年龄22 ~82 岁,包括重症肺炎15 例,多发伤9 例,感染性休克7 例,诊断依据1994 年欧美联席会议提出的ARDS 诊断标准。
将ARDS 患者随机分为PRVC 组和容控SIMV 组,2 组年龄、性别、机械通气前的血压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PRVC和P-SIMV通气模式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参数安全性的研究
PRVC和P-SIMV通气模式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参数安全性的研究司啸辰;冯捷;康霓【摘要】目的:研究呼吸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模式和压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IMV)模式下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参数安全性的影响,分析两种模式下参数安全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4例COPD I级和II级患者,将其按照所使用的通气模式分为PRVC组和P-SIMV组,每组17例.记录每例患者连续24 h内的分钟通气量上限和下限的报警记录次数,以及平均气道压上限和平均气道压下限,并比较两组相同参数报警次数的差异性.结果:PRVC组分钟通气量上限报警次数为(8.0±3.8)次,明显少于P-SIMV组分钟通气量上限报警的(11.1±4.7)次,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4,P<0.05);PRVC组分钟通气量下限报警次数为(10.9±3.6)次,明显多于P-SIMV组分钟通气量下限报警的(8.6±2.5)次,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3,P<0.05);PRVC组平均气道压上限报警次数为(7.2±3.9)次,明显少于P-SIMV组平均气道压上限报警的(9.7±3.0)次,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3,P<0.05);PRVC组平均气道压下限报警次数与P-SIMV组比较无差异.结论:PRVC模式对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更容易触及分钟通气量下限报警,P-SIMV 模式更容易触发分钟通气量上限报警和平均气道压上限报警,而二者在平均气道压下限报警次数上无统计学差异.【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装备》【年(卷),期】2019(016)003【总页数】3页(P25-27)【关键词】呼吸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气模式;设备报警;质量控制;患者安全【作者】司啸辰;冯捷;康霓【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学工程处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学工程处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学工程处北京 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3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岁以上发病率已高达9%~10%[1]。
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观察作者:王亚岩艾德华曲秀娟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32期【摘要】目的观察CPAP(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年收治的5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应用CPAP治疗,对照组26例应用头罩吸氧。
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新生儿;呼吸衰竭;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新生儿呼吸衰竭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和(或)外周性的呼吸生理功能障碍,使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和(或)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加,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救治中,必须首先采取迅速、有效的方法纠正患儿的乏氧症状,以控制其病理损害过程,降低死亡率。
本文选择2010年1月~ 2012年12月期间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4例急性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给予CPAP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4例急性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作为治疗组,并选择同期收治同症患儿2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呼吸衰竭标准[1]。
体重1100~ 4200 g,胎龄31~ 42周。
原发病包括肺炎、呼吸暂停、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为三凹征、呻吟、中心性发绀、难治性的呼吸暂停、活动减少和呼吸频率> 60次/min。
实验室指标包括:①PaCO2>60 mmHg。
②FiO2为100%时PaO2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保暖、体位、监护、清理呼吸道、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措施,先给予鼻导管吸氧30 min后无明显效果,对照组改为头罩给氧,氧流量在5~8 L/min,必要时气管插管。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压力变化的影响
1 1 一 般 资 料 .
20 0 9年 7月 至 2 1 0 0年 7月 收治 的 6 危重症 患 0例
者 , @4 8 年i 0~ 1岁 , 发不 同程 度 的呼 吸功 能 障碍 , 并 具
备气 管插 管和气 管切 开行 机 械 通气 的指 征 , 机 械 通 无
气 的禁 忌证 , 无严 重 的心 、 、 肝 肾等疾 病 。6 0例 患者 随
均 采用西 门子 S r ev o呼 吸机 ,R C组 予 P V PV R C模
式进行 通气治疗 ,I V组 采用 SMV模 式 进行 通 气治 SM I 疗 。两 组通 气 参数 设 定 标 准 : 气 量 6~8m / g 呼 潮 Lk ,
[ 者简介] 作 李
・
0 0 8k a 。 别 于通 气治 疗6h 1 后 检测 两组 患 .9 P ) 分 和 2h
动脉血 氧分压 ( O ) 动 脉血 二氧 化 碳 ( C : 分 压差 P 、 PO)
表 l 两组 的一般情况比较 ( ±s J
1 2 方 法 .
吸频率 l 6~2 0 ̄/ i, 呼 比1 15~2 5 吸氧 浓 度 mn 吸 :. ., 5%, 道压 力 限制 在 3 0 气 5~4 m 0( m H 0= 5c H2 1c 2 者 气道峰 压 、 道平 台压 、 态顺应 性 、 气 静 呼气末正压 、 内
气 道 峰 压 、 道 平 台 压 、 态 顺 应 性 方 面较 S MV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气 静 I P<0. 5 但 在 动 脉 血 气分 析 指 标 及 生 命 体 征 等 0 ),
率 。
方 面无差异 ( P>0 0 ) 结论 : RVC在 危 重 症 患 者 的 治 疗 中 可 以 明 显 改 善 患 者 的 气道 压 力 , .5 。 P 降低 气 压 伤 的 发 生 [ 键 词 ] 压 力 调 节 容 量 控 制 通 气 ; 步 间歇 指 令 通 气 ; 关 同 气道 压 ; 械 通 气 机 [ 图分 类 号 ] R 7 . 6 中 4 3 5 [ 献标 识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 7 - 2 2 l 0 -0 4 2 文 6 1 01 6( 01 】 3 7 - 0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小儿急性呼吸衰竭34例的临床
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在治疗小儿呼吸衰竭
的应用效果。
方法34例呼吸衰竭小儿,给予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初调节参数:vt。
结果均上机时间38.4h,治愈24例,死亡5例,放弃5例。
结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有较好的疗效。
同步性能完好,可减少或避免应用镇静剂或肌肉松弛剂,缩短上机时间。
潮气量恒定,可保障自主呼吸不稳定患儿的通气安全,避免频繁调整吸气压力。
吸气流速波为减速波,可减小吸气阻力,降低吸气峰压,减少气压伤。
【关键词】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小儿;呼吸衰竭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3.10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1150-01
为了解决传统型呼吸机通气模式所带来的诸多并发症如呼吸机
相关性肺损伤和人机不同步等问题。
近10几年来不断开发了许多新的通气模式。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v)模式是一种新的通气模式,近年来逐渐被广泛应用与临床,其特点是保证以最低的送气压力送出去预设潮气量。
即可保证通气,又可减轻压力性损伤。
同时该模式尚具有同步呼吸触发装置,可达到人机同步。
我科于2010年10月——2012年8月采用prvc通气模式治疗小儿呼吸衰竭34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4例患儿,男性21例(61.7%),女性13例(38.2%)。
1-12月19人,1-3岁12人,4-6岁3人。
原发疾病:重症肺炎11例;窒息致呼吸衰竭5例;颅内出血5例;休克3例;中枢系统感染3例;多功能脏器衰竭2例;重症哮喘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肺内感染2例,瑞氏综合症1例。
其中ⅰ型呼吸衰竭7例,ⅱ型呼吸衰竭27例。
1.2方法机械通气指征:①当吸入样浓度(fio2)为0.6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仍低于6.6kpa(5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低于85%(紫绀性先天性心脏病除外);②动脉血氧分压高于70mmhg;
③ph底于7.25;④反复呼吸暂停。
机械通气方法:应用伽利略普通型呼吸机,采用prvcv模设,参数设定:所有病例均采用小潮气量(6-8ml);
2结果
机械通气经过及结果:评均上机时间38.4小时,最长时间上机153小时。
治愈24例,其中重症肺炎合并急性肺损伤2例,急性呼吸窘迫症1例,重症哮喘1例,因效果不佳,后改用压力控制模式和双水平正压通气治愈。
死亡5例,放弃5例(因经济原因2例,担心后遗症3例)。
治愈率达70.5%。
3讨论
呼吸衰竭是一个儿科最常见的临床症,涉及多学科领域。
机械通气作为呼吸支持的而有效手段,对通气障碍所致的呼吸衰竭具有可靠的疗效,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氧合障碍的改善。
机械通气
常用于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它可显著改善病人的气体交换功能,也可造成一定程度的并发症。
儿科通气模式的选择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要求。
小儿呼吸系统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如幼年肺组织娇嫩,气道管径相对狭小,通气时更易引起机械损伤必须设置合适的气道压力;小儿潮气量小,且气管导管与气管间存在漏气,给同步设置提出较高的要求。
为了解决传统型呼吸机通气模式所带来的诸多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和人机不同步等问题。
90年代,呼吸机相关肺损伤被广泛重视。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大潮气量、低peep
通气方法存在肺损伤。
因此就出现了保护性通气性方法:使用peep 保持肺泡开放、小潮气量减少吸气末容积减少过伸性损伤。
不断出现的更新的主张是限制平台压的同时增加平均气道压。
为了这一目标,已经设计了很多通气模式。
在发明新的呼吸机的过程中,新工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介绍很多新的模式的同时还没有结果满意的临床研究。
目前已经出现双重考虑模式,将压力限制和保证目标潮气量结合一起。
医师们目前需要更精确控制气流,所以,上升时间控制、自动管路补偿、波形分析等已经逐渐实现。
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是一新型通气模式兼有pcv和vcv的特点,不需随时人工调节vt和吸气压力,而由呼吸机微电脑连续测定肺的顺应性,计算下一次通气要达到预设潮气量所需的吸气压力,自动调整预计吸气压力水平,使实际送气潮气量与预设潮气量相符。
需人工设置vt、吸气压力水平、peep的预置范围,现代的呼吸机使用较好的触发敏感装置。
其有点是:a人-机协调好。
b避免人工频繁调机。
c吸气
流速微减速波,气道峰压低。
d减少气压伤、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通气方法,尽管所有通气模式都包括目标潮气量的确定。
但prvc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对降低气道压力、人机同步、确保肺泡通气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以往我们使用传统通气模式pcv时,气道峰压(pip)与平均气道压分别较prvc模式pip和map高4-6cmh2o,才能到达满意的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及其临床效果和血气指标,且pcv在上机后pipmap 平均16h才明显下降,而prcv在6h内均明显下降,从两种方法比较,prvc模式容易达到同样潮气量下所需pip低,可降低气道峰压,使呼吸道阻力降低,肺顺应性增加,所需呼吸功降低,压力容量环稳定。
故prvc模式发生气压伤得机会明显较pcv模式减少,符合机械通气新对策提出的,限制潮气量:防止大潮气量所致容量伤。
设置潮气量小于8ml/kg。
大多数患者可耐受代偿性的呼吸性酸中毒,且可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加以纠正,即允许性高碳酸血症。
限制经肺压:推荐平台压pplat小于35cmh2o,即压力标限通气,防止气压伤。
但在应用过程中要小心小潮气量及预设压力过低达不到目标潮气量。
引起的呼吸急促。
以往我们在应用传统通气模式的过程中,患儿有自主呼吸时多与呼吸机不同步,表现烦躁不安,有吸气性三凹症,呼吸做功增加,需要多次应用镇静剂,肌松剂,prvc模式自我们应用后较以往镇静剂的用量大大减少,prvc和以往应用pcv模式相比有明显差距,用后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够达到呼吸同步,
患儿表现安静,呼吸做工明显减少。
另外该组患儿机械通气并发症以往其它通气模式明显减少,这主要与prvc模式可尽快降低呼吸机参数,尤其ahifio2ji及pip,从而降低了氧中毒及气压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此外prvc通气模式通过尽快降低fio2及pip,改善了通气和氧合,从而缩短上机时间,可提早撤机。
提高了呼吸机使用的性价比。
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2例重症肺炎合并急性肺损伤,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prvcv模式通气效果不理想,后改用pcv模式,病情得到改善。
因此我们发现婴幼儿有严重肺损伤和ards的病例,prvcv模式通气效果不理想,可能由于分泌物、气道炎症等变化使prvc模式送气压力不断变化,导致目标潮气量不稳定,加重了受损肺泡的应力性损伤,影响了肺泡的复张。
通气较长时间还会引发炎症介质释放,加重肺泡萎缩和损伤,使病情加重。
1例儿童重症哮喘患儿采用prvcv模式,因通气得不得改善,paco2持续增高,后改用双水平正压通气,同时听诊肺部呼吸音,结果很快听得了呼吸音,哮鸣音减少,paco2逐渐下降,病情得到改善,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双水平正压通气,对缩窄的支气管起机械性扩张作用。
我们认为,对不同病因导致的呼吸衰竭,应采取不同的通气模式。
呼吸衰竭的抢救主要依靠呼吸机治疗,近十年来通气机更新迅速,通气模式不断增加,自动化程度提高,通气监测技术不断完善,通气策略不断改进,更主张有病人自主呼吸触发机器进行辅助通气,达到人机协调。
本文通过我们的实践,更进一步证实压力调节
容量保障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优势。
可以尽快降低呼吸机参数,改善通气和氧合,潮气量恒定,可保障自主呼吸不稳定患儿的通气安全,避免频繁调整吸气压力。
吸气流速波为减速波,可减小吸气阻力,降低吸气峰压,减少气压伤。
同步性能好,可减少或避免应用镇静剂或肌肉松弛剂,缩短上机时间。
极大地提高了对呼吸衰竭的治疗水平。
由于我们的病例较少,未能作详细的观察对比,有待今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