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地层埋藏史分析

合集下载

断陷盆地层间地质体成藏分析——以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为例

断陷盆地层间地质体成藏分析——以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为例

布 达 特群 为 灰 黑色 泥 岩 、 粉砂 质 泥 岩 夹灰 色 泥 质粉砂 岩 、 砂 岩 、 质砾 岩 、 凝 灰岩 。兴安 岭 群 粉 砂 沉
个独立的沉积体系 。贝中次凹泥岩有机质丰度较
高 , 机 碳 平 均 含 量 15 % , +S 均 值 5 3 有 .3 S 平 .9 mgg氯仿 沥 青 “ 平 均 含 量 0 1% , o>0 7 , /, A” .4 R .% 为 已成 熟烃 源岩 。南 屯组 母 质类 型 以 I, Ⅱ类 干酪
摘要 : 目的
揭 示断 陷盆地层 间地 质体 的成 藏规 律 。方法 以层序 地层 学理 论为指 导 , 结合 沉积相
研究 , 综合应 用 了 3 a vs D C na 地震 解 释技 术 、 epo G o rb立体 显 示技 术 、 干体技 术、 相 水平 切 片 识 别技
术及 V xe ogo立体 显 示技 术 。结果 在 贝中次 凹发 现 构造 圈闭 l 7个 , 屯组 油 气主要 集 中在 层 间 南
12 生油 特征 .
和 希 2井 南屯组 获 低 产油 流 , 3井 南 屯 组 压裂 获 希 得工 业油 流 , 探获 得 了突破 , 勘 显示 了贝 中次 凹 良好
的勘 探潜 力 。
贝 中次 凹烃源 岩在 纵 向上主要 为南 屯组 的 暗色
1 地 质条 件 分 析
1 1 地层特 征 .

破 。贝 中次 凹处 于 贝 尔 凹陷 南 部 , 积 仅 397 面 7.2
k 为一 小 凹 陷。 贝 中次 凹 主体 部 位 为 双 断 型 凹 m, 陷, 分为东 部断 阶 、 中部低 凸起 和西 部断 阶 3个 构造 带 , 3个 带层 间构造 圈 闭均较 发育 , 这 成为 油气 有利 聚集 区 。区 内有 探 井 6口, 中海 参 5井 布 达特 群 其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中次凹潜山成藏条件研究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中次凹潜山成藏条件研究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中次凹潜山成藏条件研究
李坚;程慧;季敏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09(000)017
【摘要】近年来,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潜山油藏的发现揭开了该地区潜山勘探的帷幕,在解剖苏德尔特潜山成藏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凹陷内其它地区的潜山成藏条件以期有所突破尤为重要。

通过对贝中次凹潜山烃源岩、储层、运移等成藏条件的分析,结合试油资料和油气显示情况,认为构造背景、油气输导体系和储层发育程度是贝中次凹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这对指导贝中地区和具有相似构造背景的潜山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2页(P122-123)
【作者】李坚;程慧;季敏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J], 冯占勋
2.断陷盆地层间地质体成藏分析——以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为例 [J], 邵红梅;汪利;郑国忠;刘彤彦
3.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南屯组成岩作用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J], 李玲玲; 刘剑营; 王永超
4.复杂断陷盆地低渗透油藏形成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中次凹南二段为例 [J], 李婷婷;邓海;邹伟奇
5.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残留型叠合小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的成功案例 [J], 冯志强;孙国昕;蒙启安;冯子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层序构成样式及油气成藏模式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层序构成样式及油气成藏模式

(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 P e t r o C h i n a D a q i n g O i l i f e l d C o mp a n y L t d . ,
第2 7卷 第 5期
2 0 1 5年 1 O月


油 气

V0 1 . 2 7 No . 5 0c t .2 01 5
L I T HOL OGI C RE S ERVOI RS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一 贝尔 凹陷层序构 成样式 及 油气成藏模式
吴海波, 李军辉 , 刘 赫
类型的 构造 单元 。基 于 不 同的 构造 单元 , 相 应建 立 了断控 陡坡 型 、 缓坡 断 阶型和 洼槽 型 3种层序 构成 样 式 。 不 同构造 单 元发 育 的层序 构 成样 式 各异 , 沉 积体 系域 构成模 式 不 同 , 其 油 气成 藏模 式 也有 所 差异 断控 陡坡 带主 要 发 育 断层 一 岩 性 和 断鼻 型 油 气藏 , 缓 坡 断 阶 带主 要 发 育 断 层一 岩 性和 地 层 超 覆 型 油 气 藏, 洼槽 带 主要 发育透 镜 体型 油 气藏 , 此外 , 洼槽 边缘 带 常发 育断 层一 岩性 油 气藏
( 中国石油 大庆油 田有限责任 公 司 勘 探 开发研 究院 , 黑龙 江 大庆 1 6 3 7 1 2 ) 摘要: 明确 不 同构造 背景 下所发 育的层 序 构成 样 式 , 可 以使 油 气藏 的 预 测 变得 更加 有 效 。利 用岩 心 、 测
井、 钻 井和 地震 等 资料 , 依 据 各层 序界 面的相 关 特征 , 将 乌 尔逊一 贝 尔凹 陷下 白 垩统划 分 为 3个二级 层 序 和 5个 三级层 序 。依 据 构 造 背景 分析 , 在研 究 区划 分 出断控 陡坡 带 、 缓坡 断阶 带和 洼槽 带 3种 不 同

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南屯组一段储层特征分析及评价

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南屯组一段储层特征分析及评价
石油 天然 气 学 报 ( 江汉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 21 年 1 月 第 3 卷 第 6 00 2 2 期 Jun lV 1 2 N . o ra o l n a cn l y JJ I O T o e.00 o 3 o6 .
洪 布 斯 隆 起 带 ,西 部 为 苏 德 尔 特 隆 起 带 ,为 一 个 北 东 向 展 布 的 地 堑 ,可 划 分 为 3个 次 级 构 造 带 :东 部 断
要 含 油 层 位 , 已有 1 8口井 获 得 工 业 油 气 流 。
1 储 层 特 征
1 1 储 层 岩 石 学 特 征 .
凝 灰岩 ,玻 屑被 溶蚀 ,火 山灰 具重结 晶 ,碳酸 盐呈 团块状 分 布 。 该 区粘 土矿 物成 分 以伊 利 石 、绿 泥石 为 主 ,伊 利石含 量 在 2 ~7 %之 间 ( 4 2 平均 3 . ) 9 4 ,绿 泥石
距 离搬运 ,具 轻微 磨 圆现象 ,火 山物 质为 晶屑 、岩 屑 、玻 屑 、火 山尘 等 ,品 屑为 石 英 、长 石 ,呈 港 湾 、
浑 圆状 ,岩屑 为酸 性喷发 岩 、凝 灰岩 ,玻 屑 多呈弧形 棱 角状 ,火 山尘 已脱 玻化 ,局 部具 定 向分布 ,岩 石
中见 自生 方 沸 石 充 填 并 交 代 碎 屑 颗 粒 ,局 部 具 碳 酸 盐 化 ;沉 凝 灰 岩 的 特 点 为 岩 石 由 晶 屑 、岩 屑 、玻 屑 及 火 山 灰 组 成 ,部 分 经 短 距 离 搬 运 具 磨 圆 现 象 , 晶 屑 为 石 英 、 长 石 , 呈 棱 角 状 , 岩 屑 为 中 、酸 性 喷 发 岩 、
主要 由 4种 岩 石 类 型 组 成 :陆 源 碎 屑 岩 类 , 占 2 ;凝 灰 质 砂 岩 类 , 占 3 ;凝 灰 岩 类 , 占 9 1 1 ;沉凝灰 岩类 , 占 1 。其 中 ,陆源碎 屑 岩 类 的长 石 岩 屑 砂 岩和 凝 灰 质 砂岩 类 是 南 屯组 主要 两 大 9 0 储集 岩类 。陆源碎 屑岩类 的长石 岩屑 砂岩 碎 屑成份 为长 石 、石 英 和岩 屑 ,长 石含 量 一 般为 1 ~2 , 3 7 石 英一 般为 1 ~2 % ,岩屑 2 ~4 % ,为陆 源岩 屑 ,主要 为 中酸性 喷 发 岩 、凝 灰 岩 岩 屑 ,少 量 安 2 2 5 5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埋藏沉降史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埋藏沉降史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埋藏沉降史申家年;宋婷;朱金磊【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3)002【摘要】Aimed at revealing uplift and subsidence differences occurring in Beier Depress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ckstripping analysis of 5 typical wells located in Beier Depression,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 such as the stratigraphic thickness, ages, lithosphere, porosity, and seismic section, presents the relation curves of porosity changing with depth, and provides the sedimentar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Beier Depression has the primary porosity of 50% and compacting factor of sandstone 0. 78 m-1. The subsidence history of Beier Depression falls generally into four stages: quick subsidence ( 140. 0 ~ 125.0 Ma) , continued subsidence(125. 0 ~ 105.0 Ma) , uplift erosion( 105. 0 ~ 99. 0 Ma) and slow subsidence(70. 6 ~65. 0 Ma) . The whole lower boundary tectonic evolution of Beier Depression shows the similarity and inheritance. The differences among 5 wells show that Beier Depression is marked by central western areas rich in oil and gas and vulnerable to more rapid subsidence, and punctuated by other areas found to have less oil and gas and show a slower subsidence. It follows that settlement rate is one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il and gas enrichment. The study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conditions for oil enrichment.%为揭示贝尔凹陷内的沉降抬升差异,利用该地区钻井取得的地层厚度、时代、岩性、密度、孔隙度等信息,根据其次级凹陷构造特征,选取五口代表井进行回剥分析,绘制贝尔凹陷砂岩孔隙度与深度关系曲线,并给出沉降史.结果表明:贝尔凹陷砂岩原始孔隙度为50%,压实系数为0.78 m-1.五口井共性显示,贝尔凹陷沉降史整体可分为n1、n2、d1和d2的快速沉降期(140.0~125.0 Ma)、尹敏组的持续沉降期(125.0~105.0 Ma)、抬升剥蚀期(105.0 ~99.0 Ma)和青元岗组的缓慢沉降期(70.6 ~65.0 Ma)四个阶段.贝尔凹陷整体底界的古构造演化具有相似性和继承性.五口井差异性显示,贝尔凹陷中西部含油气多、沉降速率大,其他地区含油气少、沉降速率小,沉降速率是影响油气富集的因素之一.该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凹陷内油气富集条件提供了依据.【总页数】5页(P176-180)【作者】申家年;宋婷;朱金磊【作者单位】大庆油田第十采油厂肇东分公司,黑龙江大庆164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6;P618.13【相关文献】1.复杂断陷盆地目标区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霍多莫尔地区为例 [J], 李国福2.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南屯组原型盆地特征研究 [J], 张莹3.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中-新生代沉降埋藏史模拟 [J], 闫法堂;吕嵘4.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 [J], 崔军平;任战利;陈玉林5.复杂断陷盆地低渗透油藏形成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中次凹南二段为例 [J], 李婷婷;邓海;邹伟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及控藏机理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及控藏机理
显 的抬升 剥蚀 , 成 T 角 度不 整 合 。南 屯组 一 段沉 形 。
尔、 3、 苏 O 乌东 、 巴彦塔 拉 、 德 尔 特 、 和诺 仁 和 贝 苏 呼 中油藏 。伊 敏组 沉 积末 期 盆 地 回返 , 成 大 量 的 反 形
转 构造 和反 转断层 , 断层活 动性 质 的改变 , 导致 垂 向
积 时期为 强烈 裂 陷期 , 断陷 分割性 强 , 充填 扇三 角洲
砂砾 岩和 湖相 泥岩 建 造 , 成 优 质 的烃 源 岩 和 两套 形
渗漏 , 整早 期原 生油 藏 , 调 在南 二段 和大磨 拐河 组 形
成 次生 油藏 , 如苏 仁诺 尔 、 3 一 乌 3 、 乌 O 2 霍多莫 尔 和
6 6 地 质 学 报 AT OOI N A Ve2. 1 。 背 CA ELG A IC J8 6 G C SI u6O o n 1 1 O . N2 海拉 尔 盆 地 乌 尔 逊一 尔 凹陷 断裂 构 造 贝 特 征 及 控 藏 机 理
付晓 董晶, 延防, 河 飞, 吕 孙永
油 藏 为 油气 沿 断 裂垂 向 运 移 “ 式 ” 藏 模 式 , 藏 断 裂 为 早 期 伸 展 中期 张 扭 晚期 反 转 断 裂 系 统 。 伞 成 控 关 键 词 :海 拉 尔 盆 地 ; 裂 系 统 ; 藏 ; 式 断 控 模
海拉 尔 盆 地 为 白垩 纪一 新 近 纪裂 陷盆 地 , 有 具 “ 断上 凹” 下 的二元 结 构 ( 陈均亮 等 ,0 7 , 育 断陷 20 )发
东北 石油 大 学地球 科 学学 院 , 龙 江大 庆 , 6 3 8 黑 1 3 1
内容 提 要 : 于 “ 一 应 力 场 不 同 边 界 条 件 形 成 不 同 性 质 断 层 ” 基 同 的构 造 解 析 原 理 , 为 海 拉 尔 盆 地 断 陷 期 受 南 认 南 东 一 北 北 西 向拉 张应 力 场 作 用 , 成 北 北 东 和 北 东 东 向断 裂 ,II西 向断 裂 明 显 走 滑 变 形 。断 一 转 化 期 拉 张 应 形 :: I L : 坳 力 场 方 位 调 整 为 近 东 西 向 , 成 近 南 北 向 断裂 , 北 东 、 东 东 和 北 北 西 向断 裂 扭 动 变 形 。伊 敏 组 沉 积 末 期 盆 地 回 形 北 北 返 , 近 东 西 向挤 压 应 力 场 控 制 盆 地 左 旋 压 扭 变 形 , t1东 和 北 东 东 向断 裂 强 烈 反 转 。依 据 断 裂 变 形 特 征 叠 加 关 受 :: I 1  ̄ 系 , 拉 尔 盆 地形 成 4套 断 裂 系 统 : 期 伸 展 断 裂 、 期 张 扭 断 裂 、 期 伸 展 中 期 张 扭 断 裂 和 早 期 伸 展 中期 张 扭 晚 海 早 中 早 期 反 转 断 裂 。断 陷 构 造 层 早 期 伸 展 中期 张扭 反 向 断 裂 形 成 断 层 遮 挡 圈 闭 , 期 伸 展 断 裂 将 凹 中 隆 和 斜 坡 切 割 破 碎 早 形 成 断 层 复 杂 化 的 背 斜 圈 闭 , 期 伸 展 断 裂 与 中期 张扭 断 裂 交 叉 组 合 , 成 复 杂 的 断 块 圈 闭 。 断一 构 造 层 早 期 伸 早 形 坳 展 中 期 张 扭 晚 期 反 转 断 裂 呈 “ 状 ” 合 , 成 典 型 的断 块 圈 闭 。基 于 断 裂 活 动 时 期 与 成 藏 期 耦 合 关 系 以及 典 型 油 梳 组 形 气 藏 解 剖 的 结 果 认 为 , 期 伸 展 和 早 期 伸 展 中期 张 扭 断 裂 在 成 藏 关 键 时 刻 为 遮 挡 断 层 , 封 闭 的 烃 柱 高 度 一 般 均 早 且 小 于 圈 闭 的 幅 度 , 期 伸 展 中期 张扭 晚 期 反 转 断 裂 为 调 整 型 断 层 。基 于 圈 闭 的 样 式 、 层 在 成 藏 中 的作 用 及 输 导 早 断 体 系分 析 , 拉 尔 盆 地 断裂 控 藏 模 式 分 为 二 型 4类 , 型 为原 生 油 藏 和 次 生 油 藏 。原 生 油 藏 包 括 3类 : 是 灶 缘 油 海 二 一 气 侧 向运 移 反 向 断 层 遮 挡 成 藏 模 式 , 藏 断 裂 为 早 期 伸 展 中期 张 扭 断 裂 系 统 ; 是 灶 内 油 气 初 次 运 移 断 层 遮 挡 “ 控 二 箱 内 ” 藏 模 式 ; 是灶 内 凹 中 隆 油 气 侧 向运 移 “ 散 式 ” 藏 模 式 。 这 两 种 模 式 控 藏 断 裂 均 为 早 期 伸 展 断 裂 。次 生 成 三 弥 成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及其对沉积作用的制约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及其对沉积作用的制约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及其对沉积作用的
制约的报告,600字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及其对沉积作用的制约报告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大洋-陆盆地。

它的褶皱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到西部青藏大陆板块向西南挤压的推力,以及次要的克拉通印支冲积所致。

贝尔凹陷的伸展断层和转折褶皱的发育是岩石圈破坏-重建过程的典型代表。

它们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了凹陷的各种地形特征,还直接影响了沉积作用。

伸展断层和转折褶皱是贝尔凹陷形成过程中,大量岩石板块破裂、断层运动、褶皱形成、断裂带活动所发育的裂隙破坏和重建作用。

这种断层褶皱作用影响了上覆岩石的结构,进而影响了沉积物的沉降、转移和颗粒的粒度等物理特性。

断层褶皱的作用也直接影响了沉积作用的分布规律。

首先,断层褶皱会影响沉积物的沉降,如果断层褶皱形成后,沉积体积会比原来减少;其次,断层褶皱会影响沉积深度,褶皱积累的物质在褶皱环表面上依然处于比较高的深度;最后,断层褶皱也会对沉积的沉积时间造成影响,凹陷区断层褶皱的发育会限制了沉积物的聚合和转移,以及沉积物的分布特征。

综上所述,贝尔凹陷的伸展断层和转折褶皱的发育,对影响了凹陷地形特征,并且也直接制约着沉积作用。

沉积物的沉降、转移和颗粒的粒度等物理特性,以及沉积作用的分布规律,均
受到断层褶皱作用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贝尔凹陷地质调查和勘探矿产时,必须考虑断层褶皱作用对沉积作用的制约。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吴河勇;李子顺;冯子辉;朱德丰【期刊名称】《石油学报》【年(卷),期】2006(27)B12【摘要】海拉尔盆地是一个多期叠合和多期改造的中生代断陷盆地,由下而上可以划分为下部伸展断陷盆地(T5-T22)、中部走滑拉分盆地(T22-T04)和上部坳陷盆地(T04-地表)3个原型盆地。

每一期盆地建造之后都经历了相应的盆地改造过程,分别对应着南屯期末、伊敏期末和晚期(青元岗期后)。

盆地的这种多期建造和多期改造特征控制了盆地内油气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关系,因而决定了油气勘探的方向。

伸展断陷发育时期,乌尔逊-贝尔凹陷为受NEE和近SN向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盆地群,控制了盆地内有效烃源岩的空间分布。

中部走滑拉分时期,受近SN向和NEE向断裂控制,形成了乌北、乌南、贝西、贝中4个次洼,控制了乌尔逊-贝尔凹陷区域盖层的空间分布,并与上部坳陷盆地一起控制了下部烃源岩的成熟范围。

3期改造作用提供了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并决定了有利构造圈闭的空间分布特征。

伊敏期是油气的主要成藏期,在此之前定型并受晚期构造微弱改造的构造圈闭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原型盆地;构造演化;断陷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海拉尔盆地【作者】吴河勇;李子顺;冯子辉;朱德丰【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相关文献】1.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分析 [J], 刘鹏;邸永香;刘新颖2.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层序构成样式及油气成藏模式 [J], 吴海波;李军辉;刘赫3.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J], 刘志宏;任延广;李春柏;柳行军;张宏;万传彪4.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及控藏机理 [J], 付晓飞;董晶;吕延防;孙永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沉积体系及控制因素分析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沉积体系及控制因素分析
时期和 南屯 组沉积 时期 的乌 西断 裂带一 侧 。 1 3 河控 三 角洲 沉积 体 系 .
大 磨拐 河组沉 积 时期 , 尔逊 凹 陷处于断 拗期 , 乌
收 稿 日期 :0 1 0 — 2 21— 4 5
在岩 石学特 征研 究的基 础上 , 根据岩 芯观 察 、 录 井 、 片分 析等资 料 , 尔逊 凹陷 各层序 普遍 含有火 薄 乌 山物 质 , 局部 层 位可见较 多 的火 山岩 。 乌3 、 7 在 O 乌2 、 乌 2 、 1 、 6 苏 8地等 井 中均 可见 火 山岩相 。由 9 巴 3苏 、 于乌 尔逊 凹陷 内岩浆 多沿断 裂运 移 、 喷发 , 断裂 活 在 动 强烈 的 区域岩 浆 喷 溢 出地 表形 成 火 山岩 , 以 乌 所 尔逊 凹 陷广泛分 布火 山岩相 发育 区域 。 2 乌尔逊 凹陷 沉积体 系发 育模 式 乌 尔逊 凹陷在 构 造形 态 上 呈半 地 堑状 , 凹陷 发 育 早 期 呈 双 断 式 , 终 为 单 断 式 , 一 侧 为 生 长 断 最 其 层 , 高而 陡 峻 , 坡 另一 侧 为缓 坡 , 生长 断 层 或相 对 无 不发 育 。沉积 体 系的发育 受箕 状断 陷构造 特征 的影
1 沉 积 体系 1 1 辫 状 河三 角洲沉积 体 系 .
构 造活 动弱 , 此时期 湖泊 面积较 大 , 流携 带大量 泥 河 沙 注 入 , 浮 负载 多 , 悬 砂泥 比值 低 , 广泛 发 育河 控 三 角洲一滨 浅湖 一 ( ) 半 深湖 沉积体 系 。
14 湖泊体 系 .
4 8
内 蒙古石 油化 工
21 年第 1 期 01 3
海 拉 尔 盆 地 乌尔 逊 凹陷沉 积 体 系及 控 制 因素分 析

复杂断块油藏沉积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301区块为例

复杂断块油藏沉积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301区块为例

( . r e s P toe m i ri at ce c s tt, qn , i n j n 6 3 ;. qn ledHa r INo t at er l h u Unv st E r S i e n tueDa igHel gi g1 5 2Da igOi l l e y h n I i o a 1 8 i f a E poaina dDeeo me t mma dDa igHeln j n 6 7 23Da igOii dE poaina dDeeo me t x lrt n vlp n o Co n , qn , i gi g 1 3 1 ; . qn le x lrt n vlp n o a fl o
a c m u a i n o h s a e . ih t e sud n o la d g s a c m u a i n p te n wh c o t o l d b o m a i n c n e t d cu l t ft i r a W t h t y o i n a c u o l t a t r . i h c n r l y f r to o n c e o e
R sac si t, qn . i n j n 3 ) ee rhI t ueDa igHel gi g1 1 n t o a 6 7 2
Absr c: er s a c o ia d g sa c m uai n r l n Be1 e r si nb o k 3 s o st a : i ra’ Sola d g s ta tTh e e rh f rol n a c u lto u ei ld p e so l c 01 h w h t h sa e t i n a a c m ua in r l S s p ro .n he f r ai n d v lp e ti o cu lt ue i u e ira d t o m to e eo m n S c mplt . e tpc ld l e o i o a y tm ,f ut o eeTh y ia et d p st n ls se a i a l s ai gfu ttc o i et sa d p riu a i a d g sm ir to a tr t . e o et an f co sf rola d g s e ln , l e t nc s ti n atc lr ol n a g ai n p t n ec, c m hem i a t r o i n a a ng e b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目的研究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方法圈闭形成时期、烃源岩生排烃史、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结果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大约在距今120~9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结论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时期研究取得新的认识,对于盆地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崔军平任战利陈全红肖晖CUI Jun-ping REN Zhan-li CHEN Quan-hong XIAO Hui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陕西,陕西,710069 刊名: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7 37(3) 分类号:P618.13 关键词:海拉尔盆地伊利石测年包裹体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规律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规律

地 层 以 白垩 系 为主 , 自下 而 上划 分 为 下 白垩 统 兴安 岭群 、 铜钵 庙组 、 屯 组 、 磨 拐河 组 、 南 大 伊敏 组 , 白 上 垩 统青 元 岗 组 , 中铜 钵 庙 组 、 屯 组 和 大 磨 拐 河 其 南 组 为 主要 的 生 油 层 系 , 文 重 点 研 究 大 磨 拐 组 本
第 1 O卷
第2 4期
21 0 0年 8月







Vo.1 No 2 1 0 . 4 Aug 2 0 . 01
17 -8 5 2 1 )4 55 —6 6 11 1 (0 0 2 —8 10
S i c e h o g n n n e n c n e c n l ya d E  ̄ e f g e T o i


在野外剖面观察 、 岩心分析 、 测井 、 测试资料分 析基础 上 , 综合 多方研 究成果 , 对海拉 尔盆地 贝尔 凹陷大磨拐 河组沉
积体系的类型、 特征进行 了详细地分析 , 并深入讨论 了海拉尔盆地贝 尔凹陷大磨拐河组沉 积体 系垂 向上 的演 化规律。结果表 明, 区域发育 的沉积体 系主要有 曲流 河三角洲、 三角洲、 扇 辫状河 三角 洲、 网状 河三 角洲和 湖泊。其演 化过程 共经历低 水位、 水进、 高水位早期 、 高水位 中期和高水位 晚期 5个体 系域 时期。研 究海拉 尔盆地贝 尔凹陷沉 积体 系, 对预测大磨拐河组油藏分
布 , 快勘探步伐 , 有重要现实意义。 加 具
关键词
贝尔凹陷
大磨拐河组
沉积体系
演化规律
中 图法分类号
P 4 .5; 9 17
文献标志码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区预测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区预测

次及 成 藏过程 等 方面研 究该 区的油 气成藏 条件 , 为该 区暗 色泥 岩厚 度 大 、 向 变化 快 , 认 横 以大一段

南屯组 最为发 育 ; 岩和砂 砾 岩是 最重要 的储 集 岩体 , 砂 浊流 沉积和 三 角洲沉积 是发 育储 集岩体 的
最重要 相 带 ; 大一段 是该 区的 区域 性盖 层 , 南一段 和 伊 一段 构成 局 部 盖层 , 生储 盖组 合 有 下 生上储 型、 自生 自储 型和上 生下储 型 3种 类 型 , 气主 要 沿断 裂运 移到 小 面积构 造 圈闭 中聚 集 成藏 , 测 油 预
乌尔 逊 一贝尔 凹 陷暗 色 泥 岩分 布 具 有厚 度 大 、 横 向变化 快 的特点 , 以大一段一 南 屯组最 为发 育 , 在 大 凹陷深 次 凹地 区厚 度 接 近 300m; 钵 庙 组 暗 0 铜
0 10 总烃体积分数为 00 %~0 1 %, .4 %, .2 .0 有机质 类型以腐植型为主, 兼少量腐泥 一腐植型. 另外 , 本 区在伊 敏组 、 磨拐河 组 、 大 南一段 和铜 钵庙 组还发 育 有煤系烃源层 , 中, 其 乌尔逊 凹陷铜钵庙组煤层产气 率可达 9 /, 6m3t 产油率可达 1 . l /, 35 ( t g 可卷第 4期 3
西安石油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 )
Ju l f i lS i uUnvri ( aua Si c dt n oma o l hy i sy N trl c n eE io ) X a o e t e i
摘要 : 尔逊 一贝 尔凹 陷是 海拉 尔盆 地 中沉积 岩 最厚 、 乌 面积最 大 的 2个 凹 陷 , 区油 气 资 源十分 丰 该
富, 但构 造复 杂 , 断裂发 育 , 气勘探 风 险较 大. 对 乌 尔逊 一贝 尔凹 陷的 油 气成 藏 规律 复 杂的 问 油 针 题 , 烃 源岩特征 、 从 储层 特征 、 层特 征及 生储 盖组 合特 征 、 气运 移 条件 、 闭特征 和 油 气运 聚 期 盖 油 圈

潜山油藏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为例

潜山油藏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为例
1 5
6J f c J







). 5 . t. 1 J )6 ( . 2 08 ) v 0
20 l 0 8{ 1川 1
}e lU] O e I ]Ge lg l( o o y al ] ̄e:v 1 Ef (e e ( e) f n ) o ii

中 图 分类 号 : l . l T一 I 11 I2 文献 标 识 码 : 、 文章 编 号 :0 9 90 ( 0 8 0 00 0 10 6 3 20 6— 0 6— 3 1
贝尔 凹陷是 海拉 尔盆地 贝尔湖坳 陷 内的一个 二
潜山构造带 、 不勒洪布斯断隆构造带 、 苏乃诺尔构造
构造 运动强 烈 , 割性 强 , 分 内部 发育 贝西 、 贝北 、 瑙 敖
海、 希勒敖包 4 个洼槽 , 其间和边部发育有苏德尔特
l } 2 0 0 1 : fJ 0) 0 3 } ≈f 0 8— 9 0 L Il Z ij 【 纠2 ( 8一l I
பைடு நூலகம்
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 山油气藏类型可以按其分
碎带聚集 2 种模式。苏德尔特 潜 山 构造 带中部至霍 多莫 尔背斜构造 带地 区是布 达特群潜 山顶部风化 壳油藏形成
与分布的有利地 区。苏德尔特潜 山构造 带中部及其 附近 , 以及 苏乃诺 尔构造带 、 贝西洼槽东北部 、 苏德尔特潜 山构 造带东部和敖瑙海 洼槽 中部 的局部地 区是 潜山 内部裂缝破碎带油藏形成与分布 的有利地 区。 关键 词 : 尔凹陷; 贝 布达特群潜 山; 油藏类型 ; 分布规律 ; 主控 因素; 成藏模 式; 有利 区
层形 成 时代老 , 后期又 遭受 了严重 的构造 改造 , 致使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模式与有利勘探方向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模式与有利勘探方向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模式与有利勘探方向白雪峰【摘要】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富油凹陷之一,油气资源丰富,受多期构造运动改造,油气成藏条件复杂.研究表明,贝尔凹陷经历了“早、中、晚”三期成盆及南屯组末、伊敏组末两期改造的构造演化过程.每期“成盆与改造”对油气成藏起着关键性作用.有效烃源岩控制了油气分布范围;纵向上发育三套储盖组合.南屯组自生自储型组合为主要勘探层系;发育缓坡反向断阶带、复式箕状断陷间的断裂隆起带及保存条件好的小深洼槽三种成藏模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的认识明确了贝西斜坡带南部、苏德尔特构造带南部及贝东洼槽群为下步重点勘探方向.【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4(033)002【总页数】9页(P439-447)【关键词】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构造改造;富集规律;勘探方向【作者】白雪峰【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0 引言海拉尔盆地位于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岩浆岩带的西缘,是一个典型的晚中生代断陷盆地群。

贝尔凹陷是该盆地南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其东北部与乌尔逊凹陷相接,西部以磋岗隆起为界,东南部与贝尔湖交界,面积3 010 km2(图1),为海拉尔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凹陷之一[1],经历多年的勘探,已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盆地经历了后期强烈改造,现今盆地形态与盆地原型差别较大,油气成藏条件极其复杂,油气富集规律尚不清楚,有利勘探靶区优选难。

前人对贝尔凹陷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等方面开展过研究[2--6],并取得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复杂的地质结构、油气形成及分布规律造成对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

笔者试图在历年油气勘探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认识及总结贝尔凹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明确油气富集规律,寻找新的有利勘探方向,为今后油气勘探提供基础支撑及理论指导。

图1 贝尔凹陷区域位置图Fig.1 Location of Beier depression1 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蒙古—大兴安岭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
维普资讯







20 0 7年 9月
P T O E J G O . Y A NG N E NG E R L R M E I  ̄ ND E I E RI
第2卷 1
第 5期
文 章编 号 :6 3 2 7 2 0 ) 5 0 1 5 1 7 —8 1 (0 7 0 —0 1 —0
( 大 庆 油 田 研 究 院 勘 探 二 室 ,0 5年 。 改 ) 据 20 略
2 层 序 地 层 划 分及 界 面 特 征
贝尔 凹陷下 白垩统的地层总体显示为向上 由
收 稿 日期 :0 7—0 20 4—0 : 回 日期 :0 7 5 4 4改 2 0 —0 —1
作者简介 : 雷燕平 ,9 8年生 ,0 2年毕业 于江汉 石油 学 院 17 20 石油地质系 , 获学士学位 , 现为 中国地质大学博 士研究生 , 主 要从事石油地质方 面的研 究工作 。
基金项 目: 国家 “7 ” 目, 93项 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 形成富集
与分布预测 ( 9 9 4 3 4 。 G1 9 0 3 0 )
构造作用, 包括幕式裂陷、 多期挤压挠 曲、 盆地构
维普资讯
石 油





20 0 7年
第 5期
粗 变细 的充填 序 列 , 部 断 陷湖 盆 型 层 序 以粗 碎 下
海拉尔盆地是一个 中、 新生代 的断陷盆地或 盆地群, 盆地总体经历了断陷期 和拗陷期两个演
化 阶段 , 充填 序列 以下 白垩 统 沉 积 地 层 为 主 。 贝 尔 凹陷位 于盆 地 中南 部 , 北 部 以 巴彦塔 拉 断 层 其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_贝尔凹陷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_贝尔凹陷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刘志宏1,万传彪2,任延广2,李春柏2,张 宏2,柳行军1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 13006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摘要: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中新生代盆地。

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孢粉组合,确定下白垩统自下而上的地层层序为兴安岭群、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

研究区主要发育4个方向的构造带,其中北东向、北东东向和南北向断层带形成较早且长期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北西向断层带形成较晚,对上述3个方向构造主要起改造作用。

研究区的构造主要是在早白垩世经历了4个变形阶段形成的,不仅控制了油气运移、成藏和分布,而且晚期构造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主要起破坏或改造作用。

研究区的不整合面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和良好的储集空间。

乌尔逊-贝尔凹陷的4个方向构造带和不整合面是研究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关键词:地层层序;构造特征;油气成藏规律;乌尔逊贝尔凹陷;海拉尔盆地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88(2006)04052708收稿日期:20050829基金项目:国家油气选区专项(XQ -2004-07);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12010022002100277)作者简介:刘志宏(1962),男,辽宁庄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与教学工作,E 2mail :liuzhih @ 。

G e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Rule of Oil and G asAccumulation of U rxun 2Beier Depression in H ailaer B asinL IU Zhi 2ho ng 1,WAN Chuan 2biao 2,REN Yan 2guang 2,L I Chun 2bai 2,ZHAN G Hong 2,L IU Hang 2jun 11.College of Eart h Sciences ,J ilin Universit y ,Changchun 130061,Chi na2.Research I nstit ute of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Daqing Oil Fiel d I nc.,Daqing ,Heilongj i ang 163712,ChinaAbstract :Urxun -Beier depression in Hailaer Basin is t he Mesozoic Cenozoic basin located in t hePaleozoic orogenic belt in Inner Mongolia -Daxing ’anling area.Based on t he sequence st ratigrap hic t he 2ory and sporopollen assemblages ,st ratigrap hic sequences of t he Lower Cretaceous have been recognized f rom bottom to up as :Xing ’anling Group ,Tongbomiao Formation ,Nant un Formation ,Damoguaihe Formation ,Y imin Formation.The four st ruct ural belt s wit h different directions are found in t he area.The fault s wit h N E ,N EE and NS t rends formed earlier wit h long 2term activity ,and cont rol on t he basin evolution ;t he fault s wit h NW t rend formed later and overprinted o n t he early st ruct ures.The st ruct ures of t he area experienced four deformation stages in t he Cretaceous period ,which cont rolled on t he migra 2tion ,accumulation and dist ribution of oil and gas ,and t he later st ruct ures dest royed or reformed t he earlie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The unconformity wit hin t he area is an important migration pat hway and good reservoir of oil and gas.The four st ruct ural belt s wit h different t rends and unconformities are t he favorable zones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n Urxun -Beier depression.K ey w ords :st ratigrap hic sequence ;st ruct ural feat ure ;rule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Urxun - 第36卷 第4期2006年7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on ) Vol.36 No.4J uly 2006 Beier dep ression ;Hailaer Basin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的两个凹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境内,是叠置于内图1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地层柱状略图Fig.1Strata column sketch of U rxun 2B eier depression in H ailaer B asin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地层埋藏史分析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地层埋藏史分析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地层埋藏史分析[摘要]地层埋藏史研究是借助计算机恢复地层古厚度,动态的再现盆地的沉积发育过程,同时也是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油气的生、运、聚及成藏过程的基础和关键。

埋藏史恢复的关键是恢复地层的厚度,即把一套地层的现今实测厚度恢复到沉积时或埋藏中某一时刻的厚度。

通过已知的贝尔地区的砂、泥岩孔隙度,可以得出砂、泥岩孔隙度与深度的关系式。

本论文对贝尔地区内所有井位进行研究,利用“回剥法”从现今的单井的分层数据出发,按地质年代逐层剥去,其间考虑沉积压实、剥蚀等地质事件,直至全部剥去为止,最终可以恢复出单井埋藏史。

通过这个原理,编制相关程序,恢复出贝尔地区各时期厚度及埋深,分别做出贝尔地区各时期的古厚度等值线图和古埋深等值线图,从图中找出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

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基本重回的位置一般是油气大量生成的地方。

[关键词]贝尔凹陷埋藏史剥蚀量1前言1.1研究目的和意义(1)全面掌握研究区(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的区域地质概况(工区范围,主要地名,地理特征,地层分布,生储盖组合,石油勘探历史,油气显示地区和层位,研究区构造分区)。

(2)深入钻研地层埋藏史研究理论以及各种方法(如回剥法、声波时差法、镜质体反射率法)的原理、步骤等等。

1.2研究区的勘探概况:海拉尔盆地地质工作始于1865年。

建国后到1957年,盆地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煤田地质调查。

自1982年大规模勘探以来,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1)盆地评价、选凹、定凹(1982~1984);(2)断陷评价、优选构造带(1985~1990);(3)区带、圈闭评价(1991~1994);(4)区带(圈闭)、油藏评价勘探并举(1995至今)。

1.3研究区的勘探前景海拉尔盆地是一个晚中生代一古近纪的断一坳陷盆地,其发育演化经历了初始张裂阶段、断陷阶段、坳陷阶段和萎缩阶段。

地壳运动导致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而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直接控制着沉积盆地的形成、发展及油气藏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地层埋藏史分析
[摘要]地层埋藏史研究是借助计算机恢复地层古厚度,动态的再现盆地的沉积发育过程,同时也是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油气的生、运、聚及成藏过程的基础和关键。

埋藏史恢复的关键是恢复地层的厚度,即把一套地层的现今实测厚度恢复到沉积时或埋藏中某一时刻的厚度。

通过已知的贝尔地区的砂、泥岩孔隙度,可以得出砂、泥岩孔隙度与深度的关系式。

本论文对贝尔地区内所有井位进行研究,利用“回剥法”从现今的单井的分层数据出发,按地质年代逐层剥去,其间考虑沉积压实、剥蚀等地质事件,直至全部剥去为止,最终可以恢复出单井埋藏史。

通过这个原理,编制相关程序,恢复出贝尔地区各时期厚度及埋深,分别做出贝尔地区各时期的古厚度等值线图和古埋深等值线图,从图中找出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

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基本重回的位置一般是油气大量生成的地方。

[关键词]贝尔凹陷埋藏史剥蚀量
1前言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全面掌握研究区(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的区域地质概况(工区范围,主要地名,地理特征,地层分布,生储盖组合,石油勘探历史,油气显示地区和层位,研究区构造分区)。

(2)深入钻研地层埋藏史研究理论以及各种方法(如回剥法、声波时差法、镜质体反射率法)的原理、步骤等等。

1.2研究区的勘探概况:
海拉尔盆地地质工作始于1865年。

建国后到1957年,盆地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煤田地质调查。

自1982年大规模勘探以来,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
(1)盆地评价、选凹、定凹(1982~1984);
(2)断陷评价、优选构造带(1985~1990);
(3)区带、圈闭评价(1991~1994);
(4)区带(圈闭)、油藏评价勘探并举(1995至今)。

1.3研究区的勘探前景
海拉尔盆地是一个晚中生代一古近纪的断一坳陷盆地,其发育演化经历了初始张裂阶段、断陷阶段、坳陷阶段和萎缩阶段。

地壳运动导致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而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直接控制着沉积盆地的形成、发展及油气藏的形成。

不同的演化阶段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前3个阶段主要控制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萎缩阶段和新构造运动主要控制着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新构造运动存在3种主要表现,在盆地多阶段的演化中因应力方向的改变导致不同方向的断层开启,开辟了多方位的油气运移的通道,构造反转尤其是北东向断层的反转则使油气得以封闭和保存,进而实现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良好匹配。

因而海拉尔盆地尤其是曾作为次级坳(凹)陷边界的北东向断裂带是一个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2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区域地质概况
2.1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区域地理位置
海拉尔盆地是大庆探区较大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属于中亚一蒙古坳拉槽的一部分,以德尔布干断裂为界,其西属于额尔古纳褶皱系,其东为内蒙一大兴安岭褶皱系,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西南部,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5°30′~120°00′,北纬46°00′~49°40′,东起伊敏河,西达呼伦湖西岸及巴彦呼舒一线,北至海拉尔河以北,南至贝尔湖并延伸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是叠置于内蒙一大兴安岭古生代褶皱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总面积70480km2,我国境内面积44210km2,其中凹陷总面积为25260km2,沉积岩最大厚度为6000m。

盆地内划分为三坳两隆五个一级构造单元,进一步分为16个凹陷、4个凸起共20个二级构造单元。

2.2储层特征
随着断陷盆地沉降幅度的增大,水体加深,湖面扩大,形成的还原环境非常有利于烃源岩组分的沉积和保存。

贝尔凹陷泥岩烃源岩的有机质成熟度与井深的关系如下:井深850~1550m左右为低成熟阶段;井深1550~1900m左右属于成熟阶段;井深1900~2350m左右是高成熟阶段,井深>2350m,一般为过成熟阶段。

3盆地埋藏史研究的方法及原理
3.1地层压实原理
压实作用是众多成岩作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它既可以使沉积物厚度减少,地层的砂泥含量发生变化,又可使粘土矿物发生转化,同时脱去结合水。

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还可以使沉积地层中大量的孔隙度流体受阻形成剩余流体压力。

压实作用是制约沉积物在埋藏及成岩过程中特征变化的重要因素。

3.2埋藏史恢复原理
恢复沉积盆地的古埋深,其关键是恢复地层的古厚度。

一般的方法是采用反演法,即“回剥法”。

所谓回剥法,就是根据沉积压实原理,从已知的单井分析参数出发,按地层年代由新到老逐层剥去,其间要考虑沉积压实、单层剥蚀、多层连续剥蚀、沉积间断等地质事件,直至全部地层剥完为止,最终得到的结果是各地层的埋深与地质年代相互关系的历史。

4应用实例分析
为x井斯通利波与核磁共振资料估算地层渗透率的对比图,从图可以看出在4260.0—4263.2米井段,孔隙度在12%左右,井径规则,流体移动指数(QFM)值大,最大值为22.31us/fe,核磁共振的渗透率及斯通利波的渗透率基本一致,在4260.0-4263.2米上下井段扩径严重,核磁共振测井仪探测深度较浅,受井径影响大,由此计算的核磁孔隙度和中子一密度孔隙度也偏大,因此利用核磁测井计算的渗透率不反应真实的渗透率,而利用斯通利波计算计算渗透率能反应真实情况。

5结论
由于火山岩储层岩性的复杂性,常规测井处理方法难以准确计算储层渗透率,利用新技术计算储层渗透性具有很好的优越性。

利用斯通滤波流体指数法计算渗透率,需要结合岩心实验数据,并同时引入等效孔隙度参数,而利用核磁测井资料则不需要岩石实验数据。

但利用斯通利波流动指数计算渗透率的模型,在井眼好的地方,与核磁共振测井计算的渗透率有较好的一致性,在井眼垮塌的地方,比核磁共振测井渗透率更合理。

在裂缝不发育的井段,所估算的渗透率与岩心渗透率有较好的一致性,渗透率计算误差在数量级之内。

所以,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储层的渗透率,能为油气藏的开发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