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鲁迅 教案
鲁迅小说《社戏》教案
鲁迅小说《社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社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社戏》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冲突;(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和传承;(2)认识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社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 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小说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社戏》原文、相关评论文章、教学课件等;2. 学生准备:预习《社戏》原文,了解鲁迅先生及其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社戏》这一题材,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社戏》原文,理解故事情节;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社戏》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冲突;(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写作手法(1)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2)举例分析,体会小说中的讽刺与幽默。
5. 审美能力提升(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社戏》,提高审美能力;(2)进行小组竞赛,评选最佳“文学鉴赏家”。
6.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2)调查身边的朋友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态度,整理成报告。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用其他反映民间文化的小说,如《祝福》、《阿Q正传》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鲁迅先生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和批判。
《社戏》教案八篇
《社戏》教案八篇【案例】谈“读”在自主性学习中的演绎。
〖案例背景〗长时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于“老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模式。
课堂上,老师激情四溢,滔滔不绝。
甚至把一篇完好无损的课文犹如“庖丁解牛”肢解得支离破碎。
学生要么就佩服其师口才之绝,要么就“昏昏”甚至“欲睡”。
老师的“主导”完全霸占了学生的“主体”,一堂课下来,老师“累”的死,学生“昏”得慌。
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有和收获?空空如也!而我校现在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如此,尤其是太阳山附近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
课前不预习,课中不积极思考,课后不加大阅读量,扩充自己阅读视野等等这些现象比较严重。
仍习惯于“一切”听老师的,甘当茶杯不愿当茶壶,愿“接”不愿“倒”。
一堂课下来,基本的生字词不认识,不会写;课文分析不是人云亦云,就是三缄其口;课后练习不是抄写现成答案就是文不对题。
一期这样下来其结局呢?稍微生僻的生字词不会读、不会写,课文默写不完整,课外名著阅读可以说一片贫瘠。
更大的问题是,学生的写作水平迟迟得不到比较显著的提高。
错别字、病句现象严重。
“立意不深、文辞不美、构思不新”等现象明显。
这些问题的存在,细思量。
其实就是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发挥不够,不懂装懂。
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就宛如一只被驯养的小鸟,一旦打开鸟笼,却不知飞向何处,到何处觅食。
当代我国著名思想史教授许纪霖在《中国语文教育的误区》一文中指出,这样的教育、学习方式,“看起来只是个教育问题,实际上影响着我们全民族的思维、思考和表达方式”。
为了纠正这种不正确的教育、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本人针对语文学科的特征,倡导学生以“读”促学,自主学习,在“读”的方式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案例依据〗朱熹曾说过,“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偿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社戏》教案精选八篇
《社戏》教案《社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二.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小组互动探究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从嗅觉、视觉、听觉等入手,写得有味,有色,有声,更有情.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江南水乡的夜晚美景,烘托了“我”看社戏途中愉快的心情。
写行船之快,衬托了“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2.自选探究1.读读喜爱的语段。
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
4.帮帮助解决疑难。
5.选选探究优胜者。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教师强调:“偷豆”的是与非?(五)课文小结,反馈拓展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戏也。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社戏》教案「篇二」《社戏》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二.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小组互动探究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2023年最新-《社戏》教案(优秀4篇)
《社戏》教案(优秀4篇)《社戏》教案篇一【设计思路】以小说情节,作品中写景的价值和作用,作品反映的主题及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竞赛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知课文情节。
2、珍视少年生活。
教学方法竞赛式教学媒体幻灯教学重难点课文情节的把握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语:当今社会,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主张个性的张扬,主张自我发展,今天,教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竞赛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鹿死谁手,我们在竞赛中见高下。
我们已经按课前自愿组合的团队(每5~8人)分组坐下。
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社戏》。
2、形音义知识必答竞赛:⑴教师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形音义幻灯片。
⑴生齐读并要求识记之。
⑴生默看记课文下注知识,并关书准备竞赛。
⑴教师宣布竞赛规则:每学习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讲台听写三个词语,说出一个指定词语意思。
按正确数量给每组记分。
⑴竞赛开始。
3、基础知识抢答竞赛。
教师宣布规则(抢到机会并回答正确,给相应的组别记分)教师公布下列问题,学生抢答:⑴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节选自他的哪部集子?⑴你还学过他的什么作品?⑴社戏这篇小说围绕“看戏”写了哪些人物?(至少说出5个来)⑴小说所展示的是中国哪个地区的民俗风情?是什么时令?4、小说情节的竞赛:教师宣布竞赛规则(下列8个问题,每组都将分到一个,拿到问题会,各组分别讨论,并将讨论结果由组长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回答,老师将根据回答情况分别给每组记1~3分。
)教师出示幻灯片(8个问题):⑴作者在文章第一段未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
为什么这样说,何以见得?⑴小说中详写了我和一群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的经过,但戏前却遇到了不少的波折,它们是哪三个困难,又是如何一一解决的?⑴看戏的波折解决了,我们月夜出航,途中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语句折射了我的这种心情?⑴到了赵庄,看到了戏,我认为最好看的是哪一折?而最怕看的又是哪一折?我对看到的戏本身满意吗?看戏困了的时候,有谁为我做了什么?结果怎样?⑴戏还没有演完,我们却相约回家,(月夜归航)时,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⑴归航途中,我们做了什么事情?偷了哪些人家的?当时有什么顾虑,又是如何消解的?⑴六一公公发现偷豆一事后,说了并做了些什么?⑴对那夜的看戏生活,现在感觉如何?文章哪个段落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讨论几分钟,开始作答。
关于《社戏》的教案设计
关于《社戏》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社戏》的背景、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学手法。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社戏》是鲁迅先生创作于20世纪初的一部短篇小说,描绘了江南水乡农村社戏的风貌和农民的生活。
1.2.2 作品主题:通过社戏这一载体,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风俗习惯,展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2.3 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主人公阿Q、赵家娘等,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1.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1.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写作技巧。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社戏》中的农村社戏场景,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2.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拓宽视野。
2.2.3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文学风格的认识。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社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作品氛围。
3.1.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分享阅读感悟。
3.1.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作品的写作技巧。
3.1.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社戏》优秀教案(精选10篇)
《社戏》优秀教案《社戏》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戏》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戏》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
(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撮cuō 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社戏》教案4篇
《社戏》教案4篇《社戏》教案篇一学生在学习鲁迅的这篇篇幅较长,内容较深,时代气息不浓的文章时,老师能否找到一种办法来唤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呢?又怎样让这堂课开放而有活力呢?于是我考虑到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注重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阅读活动中,让学生展开思维,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样才能理解材料,理清层次,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样本文的主旨就不难理解了。
2.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积极探索,主动实践,大胆表现自己的感悟、心得,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就会注重学生的个性检验,凸现新课标的倡导精神。
3.语言的品味,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重点,让学生在已有的阅读基础上细细品味,引导学生从字句、修辞等不同的角度去品味,不光品味到其中的景色美,还能品味到其中的人性美等。
[教学目标]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受文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这种乡村戏剧。
3.搜集鲁迅的有关文章,并将优美文段摘抄下来。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播放《童年》的音乐)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惜和回忆的美好时光,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这儿有一首诗是这样来写童年的:“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冬,永在我记忆的深处。
(音乐停止)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像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的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今天我们就一起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社戏》教学设计【6篇】
《社戏》教学设计【6篇】社戏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
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3)正音(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4)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日里:白天。
(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关于《社戏》的教案设计
关于《社戏》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戏》的背景及作者鲁迅;(2)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间文化的热爱和传承;(2)理解作品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社戏》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2年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村社戏的故事。
通过主人公蓝脸的视角,展现了民间社戏的魅力和民间艺人的艰辛生活。
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
2. 教学重点:(1)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2)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理解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社戏》;(2)引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民间文化的热爱;(2)体会作品所展现的民间艺人生活困境;(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拓展阅读的完成情况;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社戏》及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社戏》原文及相关解读资料;2.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作品图片、视频等;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鲁迅《社戏》优质教案
鲁迅《社戏》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社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内容。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通过写作练习,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的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社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 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反讽技巧。
(2)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深入理解。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呐喊》。
(2)引导学生关注《社戏》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社戏》,感知文本内容。
(2)学生标注不理解的地方,准备参与讨论。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文本理解:学生对《社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3. 写作能力:学生写作练习中对生活的感悟的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社戏》中的情节,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请解读《社戏》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 请以《社戏》为素材,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社戏》为例,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特色。
3. 采用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 鲁迅《呐喊》原著。
《社戏》教案9篇
《社戏》教案9篇《社戏》教案篇1【文本简析】“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每一个初读者读到这儿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为什么结尾这句话里还都用“好”字相颂呢?其实,正是这个怅然若失的结尾里,隐藏了解读整篇小说的密码:戏、豆、夜。
当我们沿着作者的情感脉络逆行,在文中再次行走,我们才由衷地感叹鲁迅这一书写“人生通感”的圣手: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所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
哪怕是痛,也会在心头永恒的绽放。
戏不好看,但是“我”却感受到伙伴们的热情、关怀、体贴、照顾;豆不好吃,但是“偷豆”却“偷”出了淳朴、童趣、真诚和无私的友谊。
诗意的风景美,淳朴的人情美,从而使那段童年生活成为“我”的精神故乡。
其实,这是一篇被节选的面目全非的小说——前面写两次看京戏的那部分被删掉了。
单看这场“社戏”,很多颇具匠心的描写会失去根基,变得做作突兀,特别是景物描写。
没有看京戏的厌烦和倦怠,就不会有看社戏的欣喜和诗意。
这不是一场少年的游戏,而是一个成年人的精神返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稍作复原。
【方法阐释】阅读教学中,切入点选择至关重要。
切入点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也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
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师生享受着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抓住主旨句、关键句、警句,然后层层铺开,从而提纲挈领带动对全文的赏析,不但手法干净利索,而且有点有面,力避琐碎。
【目标定位】虽然这篇小说篇幅很长,还有些文字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它又特别能唤醒学生的童年记忆,并使他们有可能在文中“读到自己”。
根据课标课程目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制定以下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社戏》教案《社戏》教案(通用14篇)《社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
2025年春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鲁迅)教案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尝试。
教学内容(续):
7.文本解读: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小说中的关键段落,如“看戏”一节,分析其象征意义和社会批判性。
8.文化背景: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鲁迅)
1.课文阅读:引导学生朗读《社戏》,感受小说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人物分析: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探讨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如农村生活、社会风俗、人物命运等。
4.语言特色:分析鲁迅独特的讽刺手法和幽默风格,以及其在小说中的运用。
22.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将《社戏》中的场景或人物转化为绘画、音乐或其他艺术形式,增强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23.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社戏》的不同理解和感受,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24.课外阅读:推荐与《社戏》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鲁迅的其他作品集、研究鲁迅的专著等,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025年春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鲁迅)教案
写《社戏》这一课,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为例,主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内容包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阿Q、祥林嫂等;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旧道德等;学习小说的语言风格,如简洁、幽默、讽刺等。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9.文学赏析: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小说不同章节的赏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技巧。
10.比较阅读:将《社戏》与其他鲁迅作品或同时代作品进行比较,分析鲁迅的创作风格和对后世的影响。
《社戏》教案4篇
《社戏》教案4篇《社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平桥村大人孩子的好客友好的态度,学习体验人性美,进一步认识纯美的孩子世界。
2.学习__中多层次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到平桥村大人孩子的纯净的人性美。
难点: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合作探究法;集体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指导预习本篇__比较长,45分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课前应利用15分钟指导预习,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和熟悉文本。
1.生词注音掌握。
篙(ɡāo)潺(chán)蕴藻(yùn zǎo)惮(dàn)怠(d ài)慢踱(duó)归省(xǐng)行辈(hánɡ)凫水(fú)纠葛(gé)棹(zhào)撺掇(cuān duo)踊跃(yǒnɡ)家眷(jiàn)船楫(jí)2.词语释义掌握。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踊跃:①跳跃。
②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弥散:弥漫消散。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
惮:怕,畏惧。
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子。
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
3.辨别字形并组词:抵挡、底细;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揭示;陪伴、赔偿二、整体感知课文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一段教师提问:“我”与平桥村机缘如何?如何介绍平桥村?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重点解决第三个问题引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教师归纳第三个问题的答案。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是因为:“我”可以得到“优待”;“我”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2.全体学生速读第二段至文末,思考“我”得到了那些优待?感受平桥村人们的好客友好。
师生讨论归纳:(1)十几个少年可以减少工作来伴“我”游戏,大家去玩耍,钓了虾照例都归“我”吃;(2)白天已经看过戏了,夜里还再陪“我”去看戏;(3)六一公公专门送豆给“我”吃。
鲁迅《社戏》教案
鲁迅《社戏》优质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社戏》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对《社戏》的主题和文学价值产生兴趣。
1.2 教学内容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简介。
《社戏》的发表时间、背景及与鲁迅其他作品的关联。
《社戏》的文学价值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学生阅读《社戏》相关背景资料。
讨论《社戏》的文学价值及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作品梗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社戏》的基本情节。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2.2 教学内容《社戏》的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和关系。
2.3 教学活动教师概述《社戏》的故事情节。
学生阅读《社戏》全文,注意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小组讨论,总结作品情节和人物关系。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社戏》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与情节、主题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人物与情节、主题的相互关系。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命运。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人物与情节、主题的关系。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人物情感。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戏》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4.2 教学内容《社戏》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反映和现实价值。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社戏》的主题思想。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
第五章:教学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学习《社戏》的心得体会。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鲁迅作品和现代文学。
5.2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学习《社戏》的心得体会。
教师推荐鲁迅其他作品和相关阅读材料。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学习《社戏》的心得体会。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学生制定阅读鲁迅其他作品的学习计划。
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社戏》中的文学技巧。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7篇】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赐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篇一:初一语文《社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三、本课创新设计的"设想及理论依据《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育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实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驾驭阅读小说的方法。
四、课前打算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五、课堂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童年》MTV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许多美妙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会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日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肯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妙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社戏》教案3篇
《社戏》教案3篇《社戏》教案1一、导入新课。
对许多人来说,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
关于这一点,从同学们前几天以“童年”为题所写的诗里面也可以看出来。
下面我念一首优秀习作给大家听听。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道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阿/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档/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旱温馨的。
这从我们学习过的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了解作者。
关于鲁迅的有关情况,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时都介绍了,在此可用复述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次加深印象。
突出以下内容: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三、学生默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3.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四、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1.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含义。
2.试着拼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转3.订正字词的读音。
五、学生诵读课文,理清__结构c1.学生自由诵读一Th遍课文,体味__的思想感情。
2.__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__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①看戏前(1-3段)——②看戏中(4—30段)——③看戏后(31—40段)六、略读第一部分,明确这一部分的重要性。
1.请同学朗读这一部分。
2.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乐土”)3.__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方法:采取班上集体讨论式,然后归纳三点:(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读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社戏教案《社戏》教案优秀9篇
社戏教案《社戏》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细致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9篇《社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戏》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简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二、理清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
(大屏幕显示)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亲探省,所以能和农民及孩子亲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关于农村和农民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社戏》就是一篇,这是作者41岁时写的一篇小说。
小说是一种虚构的作品,但它却有生活的真实性,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说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大屏幕显示)三、复述课文概括复述课文,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四、研习课文1.理清课文结构(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小说再现了他什么时候的生活情形?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我”——迅哥儿。
小说再现了他少年时候在平桥村的生活情形。
(2)“我”在平桥村“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除此之外,文中还写了什么活动或事情?试据此梳理课文结构。
(大屏幕显示)明确:“我” 在平桥村“一盼望的”事情是“看社戏”。
文章在写“看社戏”之前还写了“我” 在平桥村的生活,之后又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据此可知课文结构是这样的:看戏前——看社戏——看戏后。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1) 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优待,免于念书,还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如钓鱼、放牛。
换句话说,在平桥村,“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戏鲁迅◇教材分析◇《社戏》是鲁迅先生于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全文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后一部分,叙述的是“我”少年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塑造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展现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习此篇课文时,应细加品味,仔细探究其字里行间所凸显出的景物美、人情美和故事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品味语言,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4.品味语言中的情味,体会人物的特点,感受作品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人物、情节、环境。
2.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友谊。
2.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热爱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图片〕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学习《社戏》,领略一下鲁迅先生笔下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归省.(xǐng)不惮.(dàn)撺.掇(cuān)凫.水(fú) 家眷.(juàn) 怠.慢(dài)潺.潺(chán) 桕.树(jiù) 屹.立(yì)絮.叨(xù) 皎.洁(jiǎo)一哄.而散(hòng)(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底细:(人或事情的)根源;内情。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扫兴:正当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装模装样: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样子给人看。
2.写作背景《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痛苦,唤起了作者对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的回忆。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的农民的关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这期间接触了许多农民和农村小伙伴。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作者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鲁迅。
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3.资料链接(1)了解“社戏”知识。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后发展为一种地方基层组织或区域的名称,接近“村庄”的概念。
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收录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包含《狂人日记》《明天》《药》《阿Q正传》等。
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三、了解文体知识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学习新课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围绕这个线索写了哪几件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明确:本文的线索是看社戏。
围绕这个线索写了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在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概括出三次波折、三次转机分别是哪些事,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母亲不准“我”和别人去;③怕外祖母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航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双喜等小伙伴热情、能干的特点。
步骤二:再读课文,探究文本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这样表达具有怎样的作用?明确:(1)平桥村:“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村民以“种田”“打鱼”为业,整个村庄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偏僻、落后的小村庄)(2)作者说“在我是乐土”,主要原因有: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亲近大自然。
(3)作者说“在我是乐土”,既表明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深厚情感。
2.课文的景物描写极为成功,仔细研读第11~12段、第22~23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景物的描写?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具有怎样的作用?明确:作者采用写意手法,从视觉、嗅觉、听觉的角度,写了色彩、气味、声音等方面的特点。
描绘了夏夜行船、月夜归航的画面。
既描绘了江南农村的景色,又烘托了“我”欢畅愉悦的心情,使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迷人色彩。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现了行船之快。
(3)“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化动为静,表现了孩子们高超的驾船技术,烘托出孩子们欢畅愉快的心情。
3.社戏好看吗?为什么?明确:社戏不好看。
理由: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却不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老旦”唱个没完没了。
另外,大家“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表现,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五、课堂小结本文以“社戏”为题,按理说该着重写看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
却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
这样写不但没有离题,而且是紧扣主题的。
因为本文目的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村少年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表现“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梳理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并分析了精彩的景物描写。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人物,品味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新课步骤一:分析言行,概括人物形象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串始终的人物?明确:贯串始终的人物是“我”。
2.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
明确:(1)当“我”看社戏却面临叫不到船的问题时,双喜提议坐八叔的航船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不可靠时,双喜为“我”写包票,保证不出事——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
吃豆后,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周到;(5)双喜送“我”回到家——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总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3.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老人?从原文中找出语句,并进行分析。
明确: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的老人。
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表现六一公公热情好客。
4.阿发和桂生在“偷”豆一节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明确:阿发憨厚、无私。
桂生机灵、勤快。
步骤二:揣摩语言,感受童真童趣1.请品味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总之,是.完了.。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明确:“是”加重语气,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
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心情。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到说不出的大。
..了,身体也似乎舒展明确:“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3)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明确:“支撑”真实地写出了“我”的困倦,但“我”却“仍然看”,反映了“我”既觉得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2.品评“偷豆”一节,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纯朴。
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3.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这句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