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渗透调节
动物的水分平衡和渗透调节
适应环境变化:通过调节渗透调 节机制,适应环境湿度、温度和 盐度变化,提高动物的生存能力 和适应性。
4
水分平衡与渗透调节的关系
水在动物体内的含量及分布
水是动物体内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占体重的60%-70% 水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等 水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参与新陈代谢、调节体温、润滑关节等 水在动物体内的平衡:通过肾脏、皮肤、肺等器官进行调节
义
6
水分平衡和渗透调节的异常与疾病
脱水与疾病的关系
脱水:动物体内水分减少,可能导致生理功能紊乱 疾病:脱水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如腹泻、呕吐、发热等 关系:脱水是某些疾病的症状,也可能是导致疾病的原因 预防:保持动物体内水分平衡,预防脱水及相关疾病
高渗性脱水的原因和防治
原因:大量出 汗、腹泻、呕 吐等导致水分
动物对水浸或低渗环境的适应
水浸环境:动物通过呼吸、排泄等方式调节体内水分
低渗环境:动物通过皮肤、黏膜等部位吸收水分
适应策略:动物通过改变行为、生理功能等方式适应水浸或低渗环境
实例:鱼类通过鳃和皮肤调节水分和渗透压,适应水浸环境;沙漠动物通过减少水分流 失、增加水分吸收等方式适应低渗环境。
动物对不同水分和渗透压环境的适应性进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动物的水分平衡和渗透调
节
汇报人: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动物的水分平衡 动物的渗透调节 水分平衡与渗透调节的关系 动物对水分和渗透压变化的适应 水分平衡和渗透调节的异常与疾病
1
添加目录项标题
2
动物的水分平衡
动物体内的水分来源
食物摄入:动物 通过进食获取水 分
渗透压感受器的作用
动物生理学鱼类渗透压调节
排 盐 保 水
肾比较退化,肾小球小,甚至消 失,几乎没有滤过作用;肾小管 短,重吸收作用强,以尽可能降 低丢失水。
动物生理学鱼类渗透压调节
吞饮海水以补充丢 失水,同时大量离 子也被吞饮。
Ca2+、Mg2+、 SO42形成不溶性盐类,随粪 便排出,一价离子被消 化道吸收经鳃上皮泌盐 细胞排出多出盐(NaCl、 NH4+和HCO3-)一个别 二价离子由肾小管分泌 于是带出一个别水
动物生理学鱼类渗透压调节
第6页
作业
1 肾血液供给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尿 形成有何关系?
2 简述尿形成过程。
动物生理学鱼类渗透压调节
第7页
动物生理学鱼类渗透压调节
第5页
(2) 由海水进入淡水
由排盐保水状态转入排水保盐状态,海水中渗透压调 整机制受到抑制,而淡水中渗透压调整机制被激活, 从而维持体内高渗透压。
① 停 顿 吞 饮 水 , Ca2+、Mg2+、SO42- 吸 收 和 排 出 降 低 , ②神经垂体激素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大,肾小管对水吸收降低, 吸盐加强,排出大量稀薄尿。 ③肾上腺素、催乳素分泌增加显著降低鳃对Na+ 、Cl-排出量 ④ 开 启 了 离 子 主 动 转 运 系 统 ( Na+/NH4+,Na+/H+ 和 Cl/HCO3-转运交换)从低渗水环境中吸收Na+-Cl-。
动物生理学鱼类渗透压调节
动物生理学鱼类渗透压调节
第1页
海水板鳃类渗透压调整
(血液中高)
排
(在原尿中大个别
盐
被肾小管重吸收)
保
水
靠尿素和氧化三甲胺在血液中积累,→进入体内水分 增加,尿量增加→尿素丢失→进入体内水降低,尿量 也降低不停循环维持渗透压平衡。
第二节动物的排泄和体内水盐平衡调节
浓缩作用,形成高浓度的含氮废物的尿。
• (3)尿中水量会根据动物体内水量的多少而得到调节,且尿浓
度的高低与髓袢的长短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 (4)在脊椎动物中,氨基酸放出氨基的过程包括2个步骤:即转 氨(氨基酸中的氨基被转移到酮酸上的过程)和脱氨(转氨过程 产生的谷氨酸经过线粒体或细胞质中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脱氢
4.水盐平衡调节
• 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有一些专门结构调节体内的水盐平
衡(如海生变形虫缺乏伸缩泡;有些种类体液和海水等 渗;有些种类的鳃有调节体液盐分浓度的作用;一些肾
外排盐结构如软骨鱼的直肠腺等)。
• 淡水生活的动物其肾脏除具有排泄代谢物外,一个重要 功能就是调节渗透压平衡。
小 结
• 动物保持体液的稳定主要靠将代谢物移出体外的排泄和调节 体液水盐浓度的平衡机制。无脊椎动物的渗透压调节和排泄 器官有伸缩泡、原肾、后肾和马氏管;脊椎动物的渗透压调 节和排泄器官主要是肾脏,另外还有盐腺、直肠腺等肾外排 盐结构。
• 陆生哺乳类动物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主要以尿素形式排出。 尿素是氨经氧化而生成的产物,易溶于水,毒性较小,排出
的水分较少。陆生动物代谢的另一种产物为尿酸,是将氨转
化为不溶于水的尿酸排出的方式,几乎不损失体内水分。
一、无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和渗透压调节
• 1.伸缩泡:伸缩泡主要是原生动物调节水盐平衡,
同时也是排泄代谢废物的细胞器。
• 伸缩泡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将泡内多余的水通过排 出管排到体外(主要功能),同时以保持胞内水盐的 稳定。 • 虽然伸缩泡是原生动物调节水盐平衡的细胞器,但是
胞内废物的排泄主要通过体表而排除。
• 动物代谢活动放出的氨基转化为无机氮NH4+排出体外,而代
M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Q:为什么海水鱼的肉吃起来不咸,而海蜇皮吃起来是咸的?海洋动物有着自己特殊的性能、构造或者器官平衡、稀释甚至排出海水所带来的盐分,举例来说:海洋鱼类。
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都有各自的“海水淡化器”,能将喝进去的咸水中的盐分及时排出体外,真正进入体内的却是淡水,它们的肉当然就不咸了。
这种“海水淡化器”,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又有所不同。
海洋中的硬骨鱼类具有很强的排盐能力,有专门排盐的器官,这些器官长在鱼的鳃片中,由“泌氯细胞”组成。
“泌氯细胞”能够分泌出氯化物,好比是鱼身上的一个“淡水车间”,能使进入鱼体的海水淡化,而且效率相当高,即使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水淡化器”也望尘莫及。
它们为了弥补水分的流失,就采取多喝水、少泌尿的办法来维持体内的低渗压。
海洋中的软骨鱼类(如鲨鱼)的“海水淡化器”又是另一个样子,它没有“泌氯细胞”,而是利用体内尿素的作用来排除盐分。
它们体内尿素的含量比其他水生动物几乎高出100倍以上,这些尿素不仅能使软骨鱼类保持体液的高渗压,减少盐分的渗透,而且还可以加速体内盐分的排泄。
所以尿素堪称软骨鱼类的“救命良药”。
海鱼是通过“电渗膜法”淡化海水。
海鱼的表皮粘膜、口腔粘膜和内腔粘膜,都是一种半渗透膜,当鱼喝进海水时,被口腔粘膜和内腔粘膜隔离在腔内,通过呼吸时的压差使分子渗透过粘膜进入体内,而盐水分无法通过,被排出体外。
如果有少量盐分进入体内时,鱼体还可通过自身的生物电作用,将水分子中的氯化钠电离,形成正负离子后渗出粘膜外。
现在人类生产的海水淡化器就是科学家根据海洋鱼类的“电渗膜法”原理研究出来的。
淡水鱼类通常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体液的含盐浓度相差不大,均约以7mosm/kg[渗透毫摩尔/公斤(升)水=22.4十大气压]表示淡水鱼血液的渗透压范围是265 ~325 mosm/kg.而淡水的盐水浓度在3 一以下(渗透压小于5 mosm/kg),对淡水鱼类体液来说是低渗的,因此就有通过渗透吸水的倾向。
动物生理学第九章排泄及渗透调节
肾小球超微结构
肾小管:由近球小管、髓袢和远球小管组成。近球小管包括近曲 小管和髓袢降支粗段。髓袢由髓袢降支和髓袢升支组成;前者包 括髓袢降支粗段(近球小管组成部分)和降支细段;后者是指髓袢 升支细段和升支粗段(远球小管的一部分)。远球小管包括髓袢升 支粗段和远曲小管,后者与集合管相连。
尿酸、肌酸、肌酸酐;鳃主要排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氨、 尿素等;有些鱼类的肠道和板鳃鱼类的直肠也具有排泄功能。 维持水盐平衡,渗透调节功能。 调节方式:变渗动物、调渗动物。 狭盐性鱼类和广盐性鱼类。 维持酸碱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 鱼类的排泄、渗透压调节和酸碱平衡是相互关联的生理学过程。
2、 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肾血流量神经调节:使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调节相配合。
肾交感神经活动加强NE能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血管升压 素和血管紧张素也能使肾血管收缩;前列腺素可使肾血管扩张。
教学要求
掌握 肾脏结构; 尿的生成过程; 尿液浓缩和稀释; 了解 不同动物排泄及渗透调节;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排泄概述;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五节 主要水产动物的渗透调节;
一、肾脏排泄功能 肾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通过尿的
生成和排出完成以下功能: 排除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 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钠、钾、碳酸氢盐以及氯离子等,
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理:7-1-稳态-水和渗透压
(一)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水盐平衡
1、渗透压变 动/顺应动物
狭盐性动物 盐度变化较小的咸 水环境,如蜘蛛蟹
广盐性动物 盐度变化较大的半咸
(二)脊椎动物的水盐平衡
6、哺乳类
如海豹、海牛和鲸无盐腺, 很少饮水,通过捕食海鱼而 获得身体所需的水,由于所 食入的鱼类是高蛋白质食物, 因此体内尿素含量很高,过 多的盐分经肾产生比海水还 浓的尿而排出体外。
三、淡水动物的水盐平衡
一切淡水无脊椎动物都比生活的介质高渗并进行 渗透调节。
淡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如蝲蛄(甲壳类动物的一类,形 状像龙虾而较小,大多生活在淡水中)、水生昆虫的幼 虫、河蚌等,通过分布在体表各处的吸盐细胞从 水中主动转运盐分。
(一)陆生无脊椎动物水盐平衡
1.皮肤湿润的动物
如蚯蚓、蜗牛等,在空气中水分很快蒸发 动物脱水,喜栖息于土壤或腐殖质之中; 蛞蝓常在雨后和夜间湿度较大时活动;少 数陆生的甲壳动物,如蟹往往生活在有水 的洞里。
2.节肢动物
昆虫和蜘蛛体表有角质层和蜡质,可有效 地阻止水分蒸发。饮用游离水、食物中所 含水、以及代谢产生的水;
水盐平衡调节
由海水移到淡水,由于水的渗入使体重增 加,同时尿量也增加,几天之内也可达到 稳定状态。
在海水和淡水之间迁移时,水的渗透方面 发生反转,鳃转运离子的方向也必须改变 以保持水盐平衡。
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吸盐细胞参与。
四、洄游鱼类的水盐平衡
3.单周期性迴游:七鳃鳗和大马哈鱼的 迴游产一次卵就死亡的动物。
盐湖中有盐水小虾)。
动物生理学-动物机体的水盐平衡和渗透压调节
溶质
水
髓质高渗的渗透梯度→ 入髓袢后,小管液P渗↑→ 升支粗段:Na+重吸收,至远曲小管始段:低渗液;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髓质高渗;ADH→水的重吸收
三. 浓缩/稀释尿的最后形成
抗利尿素ADH 主要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N生成→储存于垂体 适当刺激作用下,释放入血→ 作用: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水重吸收量↑ →尿液浓 缩,尿量↓ 当ADH分泌受抑,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对Na+仍主动重吸收 → 水透不出去,Na+盐↓→稀尿——尿的稀释 e.g.大量饮清水 四.影响因素:影响→ 髓袢逆流倍增 直小血管逆流交换
二.肾髓质高渗状态的维持: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1.逆流交换的模型: U形管 ① 升降支之间,热量能横向从升支→降支。 ② 等量的热的温度更不易降低。
(二)髓质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肾的髓质中部: (髓旁肾单位)长的U型直小 血管与髓袢平行排列, 其升降支血液是逆向流动, 血管壁薄,通透性高(同毛 细血管), 直小血管血液和组织液的物 质交换受到逆流交换规律的 支配
(一)逆流倍增的模型: 1.膜特殊通透性, 溶质只由升支→降支。 2. 每次都是等量渗透。 结果: ⑴升降支小管液有不同程度 的浓度梯度。即:降支浓 度递增,升支浓度递减; 降支底部浓度最高, 升支流出处浓度最低。 ⑵ U 形管越长,浓度梯度越 大;降支底部浓度可以是 初进入的等渗液的数倍。
(二)肾小管髓袢的的逆流倍增作用
肾小管逆流倍增 → 不断有溶质进入髓 质组织间液形成渗透梯度,也不断有 水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到组织间 液。 多余的溶质和水须去除以保持髓质渗 透梯度。 髓质组织间液:高渗 溶质(NaCl和尿素)的短循环: 组织间液 → 直小血管降支 → 升支 → 组织间液 水:组织间液→升支 结果: ⑴肾髓质溶质不致被血液大量带走; ⑵将髓袢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水运回体 循环 →保持肾髓质高渗的渗透梯度。
动物排泄 水、离子及渗透压的调节
分子小,毒性大,大多数水生无脊
溶于水
椎动物和真骨鱼、
一些两栖类
尿素 尿酸
易溶于水,毒性 少数硬骨鱼、软
较低
骨鱼、两栖类、
哺乳类
不溶于水
现代爬行类、鸟 类、陆生昆虫
• 有些动物,氨基氮和嘌呤氮都以同一种形式排出, 如鸟类都以尿酸的形式排出,但另外一些则不同, 分别以不同形式排出,如哺乳动物以尿素排出氨 基氮以尿酸或尿囊素排出嘌呤氮。
脊椎动物含氮废物的排泄
• 脊椎动物含氮排泄方式多样 板鳃类把尿素留到体内来保持高的渗透压。
真骨鱼多数排氨氮,90%主要从鳃排泄, 10%从肾脏排出。非洲肺鱼水中生活时主 要排氨,但当其在干泥内的茧中夏眠时, 转为排尿素,并积蓄在血液中。
两栖类排氨或尿素。蛙和蟾蜍的蝌蚪主要 排氨,而成体则排尿素。
爬行类排出含氮代谢产物的形式是与其生 活环境有关。如生活在水中的龟,尿中含 氨和尿素较多,尿酸量很微少,而陆生龟, 尿中尿酸含量则占含氮量的一半以上。蜥 蜴和蛇主要排尿酸,鳄主要排氨。
鸟类主要排尿酸。
哺乳类主要排尿素
水 、离子及渗透压调节
1、有些动物的体液渗透压和水环境基本接 近,并可随着水环境渗透压的变化而变化, 称为渗压随变动物。如贻贝、小长臂虾, 这类动物没有调节渗透压的能力,但具有 调节离子的能力。 2、有些动物的体液渗透压比较稳定,具有 渗透压调节的能力,称为渗压调节动物。
二、含氮废物的排泄
1、含氮食物的代谢 蛋白质→氨基→氨→(尿素或尿酸) 核酸→嘌呤→(次黄嘌呤)→黄嘌呤→尿
酸→尿囊素→尿囊酸→尿素→氨 核酸→嘧啶→氨
各种动物排出的含氮终产物不同,主要 排氨、排尿酸、排尿素,主要与动物的生 活环境有关(能得到水的情况)。
【动物生物学】动物与水环境
【动物生物学】动物与水环境1.水生动物渗透压调节高渗动物体也得渗透压高于水环境,水会不断地渗透体内。
而体内的溶质则经尿液和体表扩散作用丢失,因而需要排除多余水分,并从食物或经腮,上皮组织主动吸收溶质才能维持渗透压平衡。
低渗动物则相反。
按动物渗透压与环境渗透压的关系分为:变渗动物和恒渗动物。
(1)高渗淡水动物淡水无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类的体液渗透高于水环境的渗透压,因此,界外的水通过可渗透的腮,口腔黏膜,体表等大量渗入体内。
(2)低渗海洋动物渗透浓度低于海水,需要从食物中摄取水,利用代谢水,饮海水并排出其中的溶质获得水。
(3)高渗海洋动物软骨鱼类如鲨鱼泌氯腺同样的作用,排除多余盐分。
由于血液中积累2%--5%尿素,致使体液渗透压比海水还要高,通过渗透压排除多余水分,伴随尿素丢失,渗透压降低,减少泌尿量使尿素泄留体内保持体液渗透压平衡。
(4)河海交汇处或洄游动物由于淡水与海水交汇,当动物如海河洄游鱼类洄游到淡水,环境渗透浓度降低,反之则上升,机体与环境之间渗透压加大,动物必须采用上述两种方式对体内的渗透液压进行调整。
(5)等渗动物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等渗的。
渗透压不会因渗透作用而失水或得水,但等渗动物受环境离子浓度变化影响较大,他们只能分布在一定的狭窄的生态环境中,而且必须有离子调节。
2.动物与水环境的适应:呼吸适应;体制体型的适应;鱼类的行为适应。
3.水生动物分布海洋生态带:可分为沿海带和远海带等生态带。
沿海带包括高潮线,低潮线间的潮间带和潮间带下至200米水深的浅海带。
海洋动物区系,包括哺乳类和鸟类分为北极区,被太平洋区,北大西洋区,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区,热带大西洋区、南温区等海洋动物区系。
中国水生动物分布中国淡水水生生物分布以鱼类作为区划依据,可分为北方区,华西区,宁蒙区,华东区、华南区5个区。
海洋动物区系属北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区,海洋鱼类分为渤海区,东海区,南海区。
渗透调节的机制和应用
渗透调节的机制和应用渗透调节是一种通过控制物质跨膜输运和水分流动来维持生物体内外液体浓度平衡的生理机制。
渗透调节在维持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生物学角度探讨渗透调节的机制和应用。
一、渗透调节的机制渗透压是液体渗透压差的一种度量,在一个液体中,分子数目越多,渗透压就越高。
生物体内外液体浓度不同,液体中的分子运动受到浓度差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水分子会自然流向浓度更低的区域,从而造成水分的流动。
生物体为了维持细胞内外液体浓度的平衡,就需要使用渗透调节机制来控制水分流动。
当外界环境的水分浓度高于生物体内部时,水分就会流向生物体内部,从而导致生物体细胞膨胀,引起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变化。
反之,当外界环境的水分浓度低于生物体内部时,水分就会从生物体内部流出,导致生物体细胞收缩。
这种渗透调节的机制类似于一个开关,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根据需要打开或关闭。
当外界环境水分含量高,生物体内部会产生一种渗透压,这种渗透压可以通过物质跨膜运输和水分流动来实现。
利用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泵等跨膜蛋白进行物质的主动或被动输送,使体内外液体中的溶质浓度保持一定的平衡。
渗透调节的机制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水分子通过细胞膜向细胞内部或外部流动。
二、渗透调节的应用渗透调节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极其广泛,不仅在维持细胞内外液体浓度的平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对于植物而言,渗透调节主要是指植物对环境中的水分和盐分浓度的调节机制。
通过植物细胞膜上的渗透调节蛋白和离子泵等调节渗透压,使得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浓度保持平衡,同时可以适应不同的水分和盐分环境。
这种渗透调节机制在干旱和流域沙漠等极端环境下,尤其是一些受盐碱化影响的贫瘠土壤中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维持植物干旱条件下的生长、稳定和发展。
除此之外,渗透调节还在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血液渗透性偏高会导致体内渗透压失衡,使体内液体向血管外部渗出,引起组织水肿和病变。
动物生理学6渗透调节与排泄
负责维持血浆中碳酸氢根的浓度
4、调节血压
由肾脏分泌的肾素可使血压升高,当限制钠摄入或钠 缺乏时,血浆容量减少和肾脏血液灌注压力降低时,以及 直立体位时,紧素从细胞中分泌出来,即具有活性,可使 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脱肽而成为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转 换酶的作用而成为血管紧张素Ⅱ,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和醛 固酮的作用,使血压升高。
当泌尿生殖系统发生病变,一般在症状上会出 现:①排尿异常,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排 尿困难、尿潴留、尿失禁、少尿或无尿;②尿 的异常,包括血尿、脓尿、乳糜尿、尿液混浊、 尿液内含有气体、粪便或残渣;③异常尿道分 泌物;④疼痛;⑤肿块等。
如果发现了这些症状,应及早到大医院或专业 医院救治,接受检查。
集合管功能上和远球小管 密切相关,它在尿生成过程中, 特别是在尿液浓缩过程中起着重 要作用,每一集合管接受多条远 内小管运来的液体。许多集合管 又汇入乳头管,最后形成的尿液 经肾盏、肾盂、输尿管而进入膀 胱,由膀胱排出体外。
肾单位
肾小球:一团毛细血管网
肾小体
肾小囊:两层上皮细胞组成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一、膀胱的形态 膀胱尖 膀胱底
分部 膀胱体 膀胱颈
粘膜特点:膀胱三角 输尿管间襞
膀胱尖 膀胱颈
膀胱体 膀胱底
4 、尿道
尿道是从膀胱通向体外的管道。男性尿道细长,长约 18cm,起自膀胱的尿道内口,上于尿道外口,行程中 通过前列腺部、膜部和阴茎海绵体部,男性尿道兼有 排尿和排精功能。女性尿道粗而短,长约5cm,起于 尿道内口,经阴道前方,开口于阴道前庭。男性尿道 在尿道膜部有一环行横纹肌构成的括约肌,称为尿道 外括约肌,由意识控制。女性尿道在会阴穿过尿生殖 膈时,有尿道阴道括约肌环绕,该肌为横纹肌,也受 意志控制 。
动物生理学_第九章排泄与渗透调节
教学要求
掌握 肾脏结构; 肾脏结构; 尿的生成过程; 尿的生成过程; 尿液浓缩和稀释; 尿液浓缩和稀释; 了解 不同动物排泄及渗透调节; 不同动物排泄及渗透调节;
第八章 排泄与渗透调节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排泄概述; 排泄概述;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五节 主要水产动物的渗透调节; 主要水产动物的渗透调节;
第一节 排泄概述
肾小球超微结构
第一节 排泄概述
肾小管:由近球小管、髓袢和远球小管组成。 肾小管:由近球小管、髓袢和远球小管组成。近球小管包括近曲 小管和髓袢降支粗段。髓袢由髓袢降支和髓袢升支组成;前者包 小管和髓袢降支粗段。髓袢由髓袢降支和髓袢升支组成; 括髓袢降支粗段(近球小管组成部分)和降支细段; 括髓袢降支粗段(近球小管组成部分)和降支细段;后者是指髓袢 升支细段和升支粗段(远球小管的一部分) 升支细段和升支粗段(远球小管的一部分)。远球小管包括髓袢升 支粗段和远曲小管,后者与集合管相连。 支粗段和远曲小管,后者与集合管相连。 集合管:不包括在肾单位内,在功能上和远球小管密切相关, 集合管:不包括在肾单位内,在功能上和远球小管密切相关,它 在尿生成过程中,特别是在尿液浓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尿生成过程中,特别是在尿液浓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每一 集合管接受多条远曲小管运来的液体。许多集合管又汇入乳头管, 集合管接受多条远曲小管运来的液体。许多集合管又汇入乳头管, 最后形成的尿液经肾盂、输尿管进入膀胱,由膀胱排出体外。 最后形成的尿液经肾盂、输尿管进入膀胱,由膀胱排出体外。
第一节 排泄概述
本部分小结 1、排泄机能与尿形成的基本过程; 排泄机能与尿形成的基本过程; 2、肾单位及其结构; 肾单位及其结构; 3、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4、近球小体及其生理功能; 近球小体及其生理功能; 5、肾脏的血液循环和神经支配; 肾脏的血液循环和神经支配; 6、肾脏血流量特点与调节; 肾脏血流量特点与调节; 本部分思考题 1、皮质肾单位主要功能:A: 超滤液形成与重吸收;B: 尿液的浓缩与稀 皮质肾单位主要功能: 超滤液形成与重吸收; 释;C: 血量与血压维持;D: 酸碱平衡。 血量与血压维持; 酸碱平衡。 2、肾脏血流量绝大部分供应:A:肾皮质层;B:肾外髓层;C:内髓层;D:肾盂。 肾脏血流量绝大部分供应:A:肾皮质层 B:肾外髓层 C:内髓层 D:肾盂 肾皮质层; 肾外髓层; 内髓层; 肾盂。
淡水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
淡水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淡水鱼类是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鱼类,它们需要通过渗透压调节机制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浓度的高低,而调节渗透压则是指生物体通过各种生理机制来维持体内的渗透压稳定。
淡水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主要包括渗透调节和离子调节两个方面。
渗透调节是指淡水鱼类通过调节体内溶液的浓度来适应不同的渗透压环境。
淡水鱼类体内的渗透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有机溶质,其中无机盐包括钠离子、氯离子和钙离子等,有机溶质包括蛋白质、糖类和氨基酸等。
在淡水环境中,由于外界水的渗透压低于鱼体内的渗透压,淡水鱼类会面临水分大量流失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淡水鱼类通过吸收水分和排泄尿液的方式来调节体内的渗透压。
淡水鱼类通过吸收水分来增加体内溶液的浓度,从而提高体内的渗透压。
淡水鱼类的鳃上覆盖着一层粘液,这层粘液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减少水分的流失。
同时,淡水鱼类的肾脏具有浓缩尿液的能力,通过将尿液中的水分重新吸收,可以减少尿液的排出,进而减少水分的流失。
淡水鱼类通过排泄过多的尿液来调节体内的渗透压。
淡水鱼类的肾脏可以分泌大量的尿液,其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溶质。
通过排出尿液,淡水鱼类可以将体内的溶质浓度降低,从而降低体内的渗透压。
除了渗透调节,淡水鱼类还需要进行离子调节,以维持体内离子平衡。
在淡水环境中,淡水鱼类会面临离子浓度稀释的问题,尤其是钠和氯离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淡水鱼类通过主动吸收和被动排出的方式来调节体内离子浓度。
淡水鱼类通过鳃上的特殊细胞来主动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
这些细胞具有高度的选择性通透性,可以选择性地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从而维持体内的离子平衡。
另外,淡水鱼类还通过尿液的排泄来被动地排出多余的离子,以维持体内离子的稳定。
总结起来,淡水鱼类通过渗透压调节机制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渗透调节主要通过吸收水分和排泄尿液来调节体内的渗透压,而离子调节则通过吸收和排出离子来维持体内的离子平衡。
淡水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使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淡水环境中存活和繁衍。
动物排泄 水、离子及渗透压的调节
远曲小管
• 尿的形成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肾功能的调节 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入球小动脉收缩→血 量↓→过滤率↓→尿量↓
体液调节:血液渗透浓度↑→ADH→集合管通 透性↑→尿浓缩 血量↓→肾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 酮 ↓ ↓ 缩血管 肾小管对钠 离子的重吸收
爬行类:皮肤干燥有鳞,但皮肤的蒸发量比呼吸 道的蒸发量大。蜕皮期皮肤蒸发速率增加。 在干燥环境中,蒸发较慢。 表皮细胞合成的α型蛋白质是防止水丧失的主要 屏障。 有些爬行类排泄尿酸,从尿中丧失水很少。 羊膜卵,卵壳有效防止了水分的蒸发。
• 鸟类和哺乳类:鸟类身体表面有羽毛,哺乳类 身体表面有毛发,但并不能阻止体表的蒸发, 另外呼吸道也丧失大量水分。 鸟类液体或半液状的进入泄殖腔后还可进一步 吸收水和盐(过多的盐通过盐腺排出),使尿 呈半固体的膏或丸的形式排出,另外鸟类是排 尿酸动物,由尿中丧失水大大减少。另外可通 过饮水和食物中补充水分。 哺乳类肾脏的浓缩能力很强,有的可产生比血 浆浓25倍的尿,沙漠中的动物更强(与肾小管 细段形成的亨利氏攀的长短有关)。另外可通 过饮水和食物补充水分,沙漠动物能排出更干 的粪便和更浓的尿,只靠食物就能够维持其水 的平衡。
• 淡水两栖类:基本属于淡水动物,离子平衡基本 与真骨鱼类相同,要保盐排水,用皮肤吸收离子, 肾脏排出大量低渗尿,膀胱可重吸收离子。但在 沙漠中两栖类膀胱可重吸收水。 • 淡水爬行类:血压渗透浓度与真骨鱼、两栖类接 近,但皮肤对水的通透性低,减少了水的渗透, 少数研究表明爬行类肾小球的过滤率低,尿与血 液等渗。 • 淡水生活的鸟类和哺乳类:情况一般与陆生哺乳 动物相同。
无脊椎动物的含氮废物排泄
大部分水生无脊椎动物排氨,氨溶于水 很容易从与水接触的表面扩散出去。多数 陆生无脊椎动物是排尿酸,但排氨和尿素 的并不是没有,某些陆生的等足类甲壳动 物通过体表来排泄氨,营养好的蚯蚓也是 排氨的。陆生涡虫和蚯蚓排尿素。有些昆 虫不排出尿酸甚至把尿酸堆积到身体各部 分,来减少水的丧失,因此这些昆虫就不 需要水来排泄含氮废物。在蜘蛛,鸟嘌呤 是主要的排泄物,由氨基氮合成的。鱼鳞 上银灰色的光泽是由鸟嘌呤的结晶造成的。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07章 排泄与渗透调节
三 鱼类的肾脏
胚胎期:前肾;
成体:中肾。鱼类的中肾块状,无髓质和皮质 之分。有泌尿和渗透调节作用的是肾的后部。
硬骨鱼类的肾小管较简单,典型的肾小管可分 为颈节、近节、远节和集合管等部分。许多集 合管最后汇集到中肾管,左右中肾管汇合形成 膀胱,从膀胱发出的管开口于泄殖孔。
四 尿的理化性质
尿液的成分中,主要是水分。占95%以上,其 它为固体物,固体物中又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 物两大类。哺乳动物尿中有机物绝大部分是肌 酸酐、尿酸、马尿酸、尿色素等。无机盐中以 氯化钠为最多,其余有硫酸盐、铵等。
体液因素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是促 进肾血管收缩的主要激素。
(二)肾小管活动的调节
1.自身调节(P218-219)
(1)小管液的溶质浓度(P219):小管液的溶质 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 致使尿量增多(渗透性利尿);
(2)球管平衡(P219):肾小管重吸收率与肾小 球滤过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
(二)排泄的途径
1.呼吸器官(肺、鳃):氨、二氧化碳和某些离 子;
2.消化道:胆色素;一些无机盐,如Ca2+、Mg2+、 硫酸盐等;
3.皮肤:主要为水分及多种盐分; 4.肾:尿,可根据机体情况调节尿的质和量。
二 肾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P205-207)
肾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是肾单位。一般结构: 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由肾 小球和包围肾小球的肾小囊组成;肾小管由近 球小管、髓袢和远球小管组成。
各种鱼类适应外界环境渗透压变化的能力差别 很大,有些鱼类只能适应极小范围内(狭盐性 鱼类,P228),而有些鱼类能适应很大盐度范 围(广盐性鱼类,P228)。
一 狭盐性鱼类
动物生理学实验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注意事项
动物生理学实验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注意事项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动物生理学实验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
这个实验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其实呢,它就是让我们看看鱼儿是如何调节体内的水分平衡的。
那么,在进行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别着急,我马上就给大家一一道来。
我们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比如说,我们需要一条健康的金鱼、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一些食盐和一些水。
这些材料都是非常简单的,大家应该都能轻松找到。
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进行实验了。
我们要把金鱼放进透明的玻璃容器里。
这时候,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紧张,因为毕竟是在观察活生生的小生命。
不过没关系,我们要保持冷静,慢慢地进行实验。
接下来,我们要在容器里加入一些食盐。
大家知道吗,食盐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渗透压调节剂。
当我们往容器里加盐的时候,会让水的渗透压变高,从而促使鱼儿排出多余的水分。
这样一来,鱼儿就能更好地调节体内的水分平衡了。
然后,我们要观察鱼儿的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说,当盐放进去之后,鱼儿可能会变得有些不安分,不停地在水里游来游去。
这是因为它们正在努力地调节体内的水分平衡。
而且,你还会看到一些白色的小泡沫出现在水面上。
这就是因为鱼儿排出来的多余的水分被食盐吸收了,形成了这些小小的泡沫。
我们在进行这个实验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项。
比如说,不要把盐直接撒在鱼儿身上,以免对它们造成伤害。
还有就是,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把容器里的水倒掉,清洗干净,以免对下一次实验造成影响。
总的来说,动物生理学实验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是一个非常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鱼儿是如何调节体内的水分平衡的,也可以培养我们对待生命的敬畏之心。
所以呢,大家不妨在课余时间尝试一下这个实验,相信一定会收获很多乐趣的哦!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喜欢这次关于动物生理学实验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的探讨。
沙漠动物的渗透压调节原理
沙漠动物的渗透压调节原理
沙漠动物通过渗透压调节来适应高温、干燥的环境。
它们主要采用以下原理:
1. 节约水分:沙漠动物通常具有高度节水的生理适应能力。
它们会减少尿液和汗液的分泌,从而降低水分损失。
一些沙漠动物甚至能够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水分,减少额外的饮水需求。
2. 储存水分:某些沙漠动物通过在体内储存水分来应对干燥的环境。
它们会在水源充足时摄入大量的水分,并将其存储在体内,以备干旱时期使用。
3. 调节渗透压:沙漠动物通过调节体液的渗透压来防止水分流失或水分过度吸收。
它们会借助特殊的器官,如肾脏和盐腺,调节体内的溶质浓度。
一些沙漠动物还可能通过改变细胞内部的离子浓度来调节渗透压。
4. 适应高温:沙漠动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热耐受能力。
它们利用特殊的生理和行为适应策略来降低体温,如活动限制在凉爽的时段,找寻阴凉的栖息地等。
此外,沙漠动物还通过减少水分蒸发来降低体温,例如通过缩小体表面积、覆盖防水的皮肤或减少呼吸率。
尽管沙漠动物采取了这些适应策略,但它们仍然面临着干旱、高温等极端环境的挑战。
因此,它们必须寻找合适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并灵活调节自身的生理状
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名词解释渗透调节
名词解释渗透调节
嘿,咱来说说渗透调节是啥。
有一回啊,我腌咸菜。
把菜放进盐水里,过了一段时间,菜就变了样。
这其实就跟渗透调节有点关系。
渗透调节呢,简单来说,就是生物或者物体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调节自身内部的物质浓度啥的。
就像那个咸菜,菜在盐水里,菜里面的水分会跑出来,盐分会进去,这就是菜在进行渗透调节,让自己适应盐水的环境。
比如说,有些植物在干旱的地方,就会调节自己细胞里的物质,让自己能更好地保存水分,这也是渗透调节。
还有动物在不同的环境里,也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渗透调节,让自己活得更舒服。
总之啊,渗透调节就是生物或者物体为了适应环境而调节自身内部的过程,就像咸菜在盐水里发生的变化一样。
还挺神奇的呢。
动物机体渗透压调节及其机制
动物机体渗透压调节及其机制英文版Animal Osmoregulation and Its MechanismsOsmoregulation is a crucial biological process in animals, allowing them to maintain a stable internal environment despite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is process regulates the balance of solutes, primarily water and salts, within the body, ensuring that cells and tissues function optimally.Osmosis i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osmoregulation. It is the movement of water molecules through a semipermeable membrane from a region of lower solute concentration to a region of higher solute concentration. Animals have developed several mechanisms to control osmosis and maintain osmotic balance.One such mechanism is the regulation of water intake and excretion. Animals adjust the amount of water they consume and excrete to balance the water content in their bodies. Forexample, in dehydrated animals, the kidneys may conserve water by reducing the production of urine. Conversely, in animals with too much water, the kidneys increase urine production to eliminate excess water.Another mechanism is the regulation of salt intake and excretion. Animals control the amount of salt in their bodies by adjusting the amount they consume and excrete. This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regulation of salt concentration in the diet and the regulation of salt reabsorption in the kidneys.Osmoregulatory hormones als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maintaining osmotic balance. Vasopressin, for example, is a hormone released by the hypothalamus that stimulates the kidneys to conserve water by increasing the reabsorption of water from the urine. Aldosterone, another hormone, regulates salt and water balance by increasing the reabsorption of sodium and water in the kidneys.In conclusion, osmoregulation is a vital process in animals that allows them to maintain osmotic balance despite changes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is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regulation of water and salt intake and excretion, as well as the action of osmoregulatory hormones. These mechanisms work together to ensure that animals maintain a stable internal environment, enabling their cells and tissues to function optimally.中文版动物机体渗透压调节及其机制渗透压调节是动物体内一种至关重要的生物过程,它使动物能够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维持稳定的内部环境。
动物表皮结构与渗透调节的研究
动物表皮结构与渗透调节的研究动物的表皮是由多种不同层次的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的复杂结构,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机体与外界环境的交界面,同时还承担着调节体内水分、离子等生理活动的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生境条件,不同种类和种群的动物其表皮结构和渗透调节机制也会有所差异。
本文将就动物表皮结构与渗透调节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表皮的层次结构动物的表皮可以分为外皮层和内皮层两部分,其中外皮层包括角质层、颗粒层、清道夫细胞层、基底层等组织结构,内皮层又可分为真皮层、粘膜层等组织结构。
不同动物的表皮结构和层次之间存在差异。
例如,鱼类的表皮由一层扁平细胞构成,其表面被覆盖着刺状突起和鳞片,而哺乳动物的表皮则具有更加复杂的层次结构。
角质层是外皮层的最表面部分,其主要由角质细胞构成,具有密集排列、色素稀疏和形态不规则的特点。
角质层的主要功能是防止体液流失和外界的侵入,同时也能够帮助机体感应外部刺激和调节环境压力。
颗粒层则是角质层的下一层,其主要由细胞核和含有特殊酶类的颗粒细胞所构成。
颗粒层的主要作用是合成和分泌角质层的组成成分,维持表皮组织的稳定性。
清道夫细胞层和基底层则分别位于表皮层次的中间和最下面部分,具有不同的生理和组织特点。
渗透调节的机制动物表皮在进行渗透调节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生理活动和分子机制的相互作用。
其中,主要包括: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通道蛋白物质的表达、激素的介导等。
以鱼类为例,其表皮渗透调节主要与肾上腺素、加压素等激素的介导有关。
肾上腺素能够增加鱼体的血流量和血压,进而促进血液中水分的向外排出,从而达到减轻鱼体渗透压的目的;加压素则主要通过激活鱼体肾上腺皮质素酶促进鱼体钠和氯离子的重吸收,从而提高渗透调节的能力。
除此之外,通道蛋白物质的表达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也是渗透调节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哺乳动物的皮肤表皮层主要通过角质细胞间隙和含盐汗液等渠道维持体内水量的平衡,而整个过程涉及到多种通道蛋白物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