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2015高考备考安徽省三篇高考优秀作文(整理精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评2015年安徽省三篇高考优秀作文作文辅导
1010 0424
::
●一类标卷层级解析
◆一类上Ⅰ(54分) 文体:(书信体说理文)
给理想一片合适的土壤
——致父亲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
①远在千里的您,近来可好?此刻女儿正端坐在高考的考场上,面对“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样的诗文材料思绪万千:我想到了家中那个小房间中笨重的钢琴和比矮小的我还高的各科材料与您那过早被雪染白的双鬓以及被岁月揉皱的脸庞……
②席慕容说:“每条路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
”于是我坚信着,并把自己理想的种子埋在了文学这片沃土上,这篇土壤不涝不干,不肥不瘠……
③我执着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愁别绪;
我感动于“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海誓山盟;
我陶醉于大观园中的悲欢离合……
我在每个草长莺飞的日子里,用文学记下了点滴感动,见证了生命痕迹。
④可是您却用爱给我做了个茧,并紧紧地束缚了书信用上正副标题,新颖别致,恰到好处。
①第一次抒情:突出父亲早白的双鬓和皱皮的脸庞。
②第一次说理:每人的发展应走适合自己的路。
接着用诗一般的文字写成排比句,铺叙自己热爱文学的痴迷状态,与下文写自己的爱好被强行改变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③第二次抒情:一向被我视为多余之物的钢琴与学习资料,原来是那样地来之不
我欲飞的双翼。
爸爸,我知道那架钢琴是您用多少天的辛勤劳作换来的;那些资料也是用您的血汗钱买来的。
可是您有没有看见我被锁进琴房后,一遍又一遍无聊地击打琴键时那孤独落寞的神情;您有没有发现我枕头上那斑斑点点的泪渍?那是您在撕了我文章后,从内心流出的忧伤。
那时的夜总是聒噪而漫长的,最终我还是令您失望了,我的回报居然是那一科科“挂红灯”的成绩和那几年都不能弹一首完整曲子的“特长”。
⑤可是,亲爱的爸爸,您知道那是为什么?因为您把我理想的种子移进了不合适的土壤,深埋进了那没有阳光和雨露的深渊!您说您很喜欢翟墨,那个洒脱地航海,选择自己生活的男子,那个感动了中国的追梦者。
您应该也看到了,他看清了自己,并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哲人说:“人生有时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您说您很喜欢阿炳,那个在无边的黑暗中点亮心灯,谱写出千古绝唱的艺术家。
您也应该看到了,他看清了环境,正确地选择了自己的艺术之路,让生命之树开出了艳丽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⑥爸爸,我知道您对我深沉的爱与无限的期盼,我也知道在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有尊严地活着不容易;但是请您相信:女儿的每颗理想的种子都要有合适的土壤,正如阮元所说,不深不浅才能种荷花!
⑦就此歇笔,等待您的回信。
爱您的女儿
2015年6月7日易。
④第二次说理:用自己失败的经历从反面阐述了这样的道理:一旦走错了路,就难以发展,且始终伴随着痛苦。
⑤第三次说理:用翟墨、阿炳成功事例与哲人的名言从正面论述:沿着正确的路一直走下去,最终才能成功。
⑥第三次抒情:叙写父亲对自己充满期待,更理解自己打拼未来之不易:眷眷之心殷殷,拳拳之意切切。
[写作借鉴]
阮元的《吴兴杂诗》短小精悍,意蕴极其丰富。
在气氛紧张压抑的考场上,怎样准确地挖掘其哲理,又能采用恰当的形式把这些哲理深入浅出、亲切自然地表达出来,这不能不说是衡量考生写作能力的一把重要尺子!这位考生在这些方面做得十分出色——
1 切入口小,立意巧妙。
这位考生先从诗歌的后两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引申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一朴素真理,进而确立了“给理想一片合适的土壤”的主旨,这样为下文安排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父亲交心的内容做了必要的准备。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位考生在审题立意方面具有避繁就简、举重若轻的非凡能力,令人佩服!
2 举例精当,情理兼备。
从形式上看,本文虽然是一篇书信,但本质上还是说理文。
文章在举例上的两点做法值得称赞:一方面从正反两面叙写的是自己成长的经历与感受,用自己真实的故事说理,自然最真切动人;一方面用父亲最喜欢的翟墨、阿炳的故事讽喻,可谓投之所好,有的放矢,使父亲顿悟是非,进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
同时,文章还具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之显著亮点:一方面在婉转地批评父亲逼迫考生自己走错发展之路的错误,叙议结合;一方面还多次渲染对父爱的理解感激之情,一唱三叹:使文章入理入情,又胜人一筹。
3.形式新颖,亲和力强。
书信体的大胆使用,又巧用了第二人称,使行文如拉家常,一扫应试作文浓烈的火药味道与功利色彩,读之倍感清新而亲切。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考生给这封书信别出心裁地增加了一个标题,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独创!正副标题的使用不仅交代了文体特征,而且开门见山地亮出了文章的主旨,独具实战价值!
一类上Ⅱ(56分)文体:说理散文
因其地而制宜
①春秋时我国已有传曰“因地制宜”,今日又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类同之理,“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力转移,但人要在遵循这一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造福于人类。
”而这样的至理又被古今千千万万人实践着,发展着。
②因地制宜是一种智慧。
几千年来,孔夫子的眼中已有这智慧的光芒。
据记载,众弟子尝问何以谓之孝,夫子见问者不同而答案不一:对有的弟子,他说终生侍奉父母便是孝;对有些弟子,他又言爱惜自己便是孝;有一常年表情肃然者来问,他甚至笑对其曰①先追溯“因地制宜”的历史,意在强调它对人们各种实践行为的指导作用。
②以孔子巧答“孝是什么”的经典事例,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这一宏观角度赋予了“因地制宜”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有愉快的脸便是孝”。
于是“因材施教”作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流传下来,千年后我们仰望这位“万世师表”,依然感受得到其思想的进步性。
是的,没有一样的学生,一样的成长之路,生活因不同而精彩,这实在是对人性的尊重。
③因地制宜又是一种胸怀。
北宋年间,东坡居士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
朝中小人
此时可乐了,“叫你得意,看你这下还得意不!”回过头来,享受于闲野生活神采奕奕的某人倒真叫那些等着看他可怜相的官员们大跌眼镜,他不光是写下名传后世的前后《赤壁赋》,还写就一部不朽的《东坡食方》。
余秋雨先生称他这一变化为“突围”和“成熟”。
并不是每个名噪一时、前途无量的人在半途遭劫时都能像他一样。
在这里,他清醒了内心,脚踏实地,学会了在万事万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学会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学会在精神的世界里开拓出新的天地。
品味生活真味是他的胸怀,他在这里上升到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开拓出人生新境界,因其生而活,苦也就不再是苦。
④因地制宜也是做任何事情不可违背的原则。
多年前赫鲁晓夫上任,他有雄心壮志,却为偏激冲动所害。
那年苏联青年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平原垦荒种植玉米,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
自然的定律是不可违背的,不因地制宜,最终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⑤因地制宜,它不是成功的金钥匙,可它会给人正确的方向,给人成功之路。
从一开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到学习上、生活中的指引,它是古人的哲思,也是今人的至理。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其中飘逸的是哲理的芬芳。
③再以苏轼被贬黄州而以苦为乐、豁达有为的美谈,从怎样做人的微观角度论述了“因地制宜”蕴涵的耐人寻味的人生真谛。
④这里,的思路活泼而规范:先进一步挖掘出“因地制宜”普遍的指导意义,然后列举赫鲁晓夫脱离实际让苏联青年种植玉米而颗粒无收的教训,从反面加以论证。
当然,如果换用一个更具时代色彩的新鲜事例,可能更具说服力和亲和力。
[写作借鉴]
有人说:“在读了某一段文章之后,我们除了知道了一些什么以外,不再感觉别的;可是在读了另外一些文章之后,却不仅知道了一些什么,还受着它的感动”。
(夏丏尊叶圣陶著《大师的72堂作文课·知的文和情的文》)
读了本文,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道了一些什么”,也不仅是“受着它的感动”,而且还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
什么是文化?简言之,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是民族思想与精神的根本,是实现民族凝聚、民族认同的灵魂。
因此,文章从文化意义的角度立意自然就显得大气而厚重,令人刮目相看!其成功的秘诀主要有:其一,平时既要做到博闻强识,更要善于思考,勤于积累,才能在紧张压抑的考场上写出有文化品位的佳作来;其二,要高中生大谈文化意义无异于赶鸭子上架。
巧妙做到了扬长避短,以娓娓动人的叙事来代替对“微言大义”的阐释,将深奥抽象的文化意义包含在典型隽永的故事之中,让自己去发现,去品味。
一类上Ⅲ(54分)文体:议论文
因地制宜
①据一物之需,给其所求,适其生,乃智举;然拔苗助长,背道而逆行之,则愚者。
古人早就懂得利用自然规律来进行农业生产,根据水势的高低选择适合种植的植物,例如“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
今天,做到因地制宜,即学会在合适的地点培育合适的作物,其意义不仅在于种植,不仅在于农业……
②生活就像是耕种,只有经历正确的栽培过程,才能使生命之树开花结果。
如果生活是一片汪洋大海,那方法就是航船的罗盘;如果生活是一条黑暗隧道,那方法就是带来光明的火把;如果生活是果园里一个生命,那方法就是催熟剂。
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团迷雾,没有人能预测雾后的风景,随时可能失去路标,迷失方向;但我们可以凭借求真务实和因地制宜的精神穿过这片迷阵,走向柳暗花明的成功之路。
因此在通往成功的途中,我们必须有科学与自然理论的指引。
③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范例。
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策略正是在考察中国和苏联两国实际国情之后逐渐摸索出的,①首先紧扣文本的原有意义,自然引申出“因地制宜”的观点。
“因地制宜”是这首诗歌的核心意义之一。
抓住这一点来谈,笔墨集中,重点突出,容易驾驭,为下文写出一点深度和新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②这位考生是一位写作高手,基本功令人刮目相看。
以第二段为例,表现在章法的规范,文脉的流畅,行文的自如,语言的老道上。
本段开始的过渡句必不可少,一下子打开了文章的思路。
接着,使用一组排比句,从正面强调了方法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又从反面论述了方法不当的危害。
依靠这样的战略战术我军打败了小日本,击败了蒋匪军。
试想,如果当初毛泽东仅仅搬用苏联的模式,那日后的辉煌就很难说了。
今天,当全球经济都受到美国金融危机强烈冲击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各国制订的相应法令和政策并无相同之处,这是因为各国受其影响的程度和经济实力均不同;只有符合本国国情的方针与政策,才能指导各国走出经济的困境。
④治国应如此,办企业也不例外。
面对着经济衰退的局面,现在有些企业依然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导致他们在日益激烈的竟争中惨遭淘汰;而另一些企业没有生搬硬套他人的做法,而是仔细分析了自己的状况,采取了正确的对策,结果企业走出低谷,蒸蒸日上。
⑤除了国家和集体之外,对个人来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也应当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学习应该根据自己的真实水平制定合理的目标;工作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确定合适的任务: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尽心尽力,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充分地展示自我。
⑥人的一生很漫长,需要正确的航标来指引;人的一生很坎坷,需要有力的拐杖来支撑。
“航标”、“拐杖”是什么?当然是科学的态度、合理的方法。
怎样才能拥有它们?当然是要具备足够的智慧、耐心和勇气!生活告诉我们,面对含苞的花朵,只有在寒冷的冬季合理地浇水、及时地施肥和恰当地修剪,才能欣赏到它绽放报春时的芳香与美丽!最后得出结论。
这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是议论文中的论证部分,即分析部分。
它是议论文中把论点与论据有机连接起来的粘合剂。
有无成功的论证,是衡量议论文成败优劣的分水岭。
③第三段所举的两个事例比较典型,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二个事例如果能例举出几个国家的名称和应对策略,说服力自然更强。
④从第四段到第五段,由治国谈到兴办企业和个人的学习与工作,文章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行文有变化,布局有坡度,实在难得;只是缺乏必要的举例,略显空泛而乏力。
⑤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将文章的主旨进一步引向深入。
[写作借鉴]
同学们写考场作文往往会出现“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烦恼,甚至会有“头脑一片空白”的“死机”窘况。
那么,在考场上,遇到一道新的材料作文
题,怎样快速地抓住要点来写,而且写得平稳,规范,又让阅卷老师产生好感?本文是个很好的例子。
首先,要读懂供料,找出供料最核心的思想意义。
一篇供料的思想意义往往很丰富,我们往往只需要抓住一点,选择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这一点来阐述即可。
一般说,写议论文比较容易“进入角色”,因为不需要搜肠刮肚地来想故事,编情节。
其次,运用层进式的结构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思路上,可以从小写到大,从次要到主要;反之亦可。
这样写的好处,就是使文章思路“细致严密”(张志公语),能帮助阅卷教师快速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脉和布局,有人戏称之“精神贿赂”。
最后,要注意几个细节:别忘了全篇要紧扣题目写,首尾与中间有几次点题是必要的;结构上,力争做到完整圆通,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螺丝钉”一般都不能少。
如果首尾两处又有开宗明义的精彩表述和卒章显志的点睛升华,无疑将使大作具有美人的风韵而赚足“回头率”了。
(收入《2015年高考作文标卷层级解析及升格示例》,见《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增刊,2015年9月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