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分类制度。
按照等级制度,建筑可分为宫殿、祠庙、城墙、亭台、楼阁、桥梁、陵墓等等。
其中,宫殿是最高等级的建筑,陵墓是最低等级的建筑。
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一、宫殿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建筑,是君主居住和处理国务的地方。
宫殿的建筑风格多样,但共同特点是建筑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富有政治、文化和历史意义。
在建筑等级的排名中,宫殿位于最高位置,是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二、祠庙祠庙是纪念神灵、英雄或祖先的建筑。
中国古代祠庙建筑的特点是多用木材和泥土等天然材料,又以斗拱为主要的建筑构造形式。
祠庙的建筑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表现自然神秘、辽阔和壮丽的景象。
三、城墙城墙建筑是用来保卫城市的一道坚实的屏障,可分为城墙和城门两类。
城墙的主要结构是夯土墙体、石材护墙、护城河等,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分布广泛,在城市历史和文化中地位重要。
四、亭台亭台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小型建筑形式,主要用于景点、花园、公园等场所。
亭台通常建筑形式简单,风格古雅,体现了古代建筑中为了观赏而建的景观美学。
五、楼阁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以纪念英雄、重要人物等为主的建筑,多用于城市和宫廷等场合。
楼阁建筑的特点是高大、威严、气势恢宏,大多采用木、砖、石等材料,具有鲜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六、桥梁桥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通常被用于连接河流两岸或园林之间。
桥梁建筑多采用石、木等材料,采用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工法,有着较高的建筑和文化价值。
七、陵墓陵墓是皇帝、皇后、宰相等名人的专属墓葬,通常选在山丘之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陵墓建筑的特点是规模巨大,级别较低,但又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遗产。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是一种以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为标准的建筑分类制度,历经千年的建筑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遗产。
中国古代建筑-PPT课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建筑可以从近百年上溯到六七千年以 前的上古时期。其中,经历了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分别是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代和明清时期。这 几个时期在建筑发展史上的共同特点是修建了大批 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包括宫殿、陵墓、都城以及防 御工事、水利工程等,且在建筑形式、选材等方面 的影响泽及后世。 其中,秦朝修建的秦始皇陵及长城、隋朝修建 的赵州桥、明清两朝的帝王宫殿紫禁城等至今还在 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太和殿:面阔十一开间
(2)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 (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 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3)大梁
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 用以形成屋脊。
(4)斗拱
定义:是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方形木块叫 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 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屋面之间。
在我国南方地区使用很普遍, 用于小式建筑
今傣族的竹楼,侗族、苗族、 布依族的吊脚楼
抬梁式
穿斗式
干栏式
木构架有以下好处和作用:
1.木构架如同现代的框架结构,承重与围护结 构明确分开。屋顶的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墙 壁只起隔断作用。(外墙隔热妨寒,内墙分割 室内空间)
2.人们常用“墙倒屋不塌”这句谚语来形容中 国古建筑。由于木材具一定弹性,构架各节点 榫卯又有若干伸缩余地,使房屋具备了防震、 抗震的能力。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国 内现存最古木塔,经千年历数次强地震而巍然 屹立便是一例。
作用有三:①支撑作用:用以支挑深远的屋檐,并 把其重量集中到柱子上;②装饰作用;③等级作用, 斗拱的大小与出挑的层数有关,层数越多,等级越 高。
发展演变:斗拱可以作为鉴别建筑年代的一个主要 依据。
历史建筑的等级制度
历史建筑的等级制度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它们代表了过去的风貌和历史背景。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历史建筑,许多国家制定了建筑的等级制度。
这种制度可以将历史建筑按照其文化、历史、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分类,并为其提供适当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1. 一级历史建筑一级历史建筑通常是国家最重要的历史遗产,它们代表了国家的历史文化。
这些建筑通常被认为是无可取代的,且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人文等价值。
一级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建筑本体及其周围环境。
对于这些建筑物的修缮和维护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定和标准,以保持其原始风貌和历史性。
2. 二级历史建筑二级历史建筑是具有重要历史纪念价值的建筑,但相对于一级历史建筑来说,它们的价值和重要性稍有逊色。
这些建筑物在保护时需要考虑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且在修复和改造时要尽可能保留其原始风格和历史特点。
同时,对于这些建筑的使用和管理也需要更严格的规定,以确保其保持适当的状态。
3. 三级历史建筑三级历史建筑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但相对于一、二级历史建筑来说,它们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较为一般。
尽管如此,对于这些建筑的保护依然非常重要,以保留城市或地区的历史传统。
三级历史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可以参考一些保护原则,但相对来说更加灵活。
4. 其他级别的历史建筑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个等级,不同国家和地区还可能有其他级别的历史建筑。
这些级别的划分通常根据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建筑特点而定。
不过,不论是哪个级别的历史建筑,它们都以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为城市和国家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总结:历史建筑的等级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方式来管理和保护建筑文化遗产。
通过划分不同级别,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保留历史建筑的原始特点和文化内涵。
在保护历史建筑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保留一些建筑,更是在传承人类的文明和智慧。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以确保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影响着新时代的一切。
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于人们的思想,进而体现于一些具体事物中。
建筑作为人们生存的必须场所,更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为由,谈谈在我国建筑中的体现,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建筑;思想Abstract: China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with5000 years of cultural heritage.Today,Chinesetraditional culture stillaffects allof the new era.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infiltrationinfluence character by environmentin people,whichis embodied insomespecific things.The buildingfor people to survivemustplace,it isdeeply influenced byChinesetraditional culture.In this pap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storeflect,inbuildings in China,and theinfluence.Key words: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construction; thinking所谓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演变而成的一种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建筑史是怎样体现封建等级制度的
中国建筑史是怎样体现封建等级制度的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等级制度。
在中国古代建筑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等级制度也留下了其特有的印记。
无论是中国城市、聚落和住居空间的组织原则,还是古建筑形式的发展演变,或是在建筑材料和装饰及建筑某些特征的形成过程中,都可以找到建筑等级制度参与作用的痕迹。
1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与体现1.1建筑等级制度的概述——礼法对古建筑的影响自国家产生以来,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唯一的政体形式。
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君主以“礼”和“法”维持社会秩序。
所谓“礼”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实质就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同样存在壁垒森严的等级,从建筑的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结构构件到装饰设计,处处皆凝结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以显示下有序、尊卑有礼。
早在先秦时期,都城建筑的布局便存在严格的等级规范,为了显示君主的高贵自尊,宫殿一般都建在都城的中心地区,以体现“天子中而处”①的思想。
《周礼》中亦有关于宫城建筑规模的等级限制。
故当郑国段叔恃宠擅自扩大城邑建筑超过百雉时,被大夫祭仲斥之为僭礼越法之举,称“都城为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
”②宫殿建筑中“尊王以重威,明伦以示礼”始终是其渲染的主题。
建筑形体的大小亦是区别等级的标志之一。
宫殿建筑中,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为“殿”,与家人生活起居之处为“宫”。
故“殿”的面积与构件都以大为美,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来显示皇权至尊。
“宫”的建筑规模则据主人的身份而定,皇帝所居之宫最大,其次为皇后及其妃嫔所居之宫。
明清故宫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整个建筑群中最热烈高亢的部分,那巍然屹立的高大殿宇,凌空出世,统摄全局,无疑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中国古建筑概述
一、中国古建筑概述⒈中国古建筑发展过程中国古建筑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形成、发展、成熟、演变的过程,使之成为世界上独具风格的一门建筑科学,它是世界上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早从原始社会晚期(约五万年前)开始,原始氏族公社不断繁荣和发展,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逐步发展为地面上房屋,并为适应氏族公社生活的需要,出现了相当大的氏族聚居地。
这为中国建筑奠定了木构架建筑的发展雏型。
至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其后期建造了宫室、宗庙、陵墓及规模相当大的灌溉工程和防御工程,并已能建造规模较大的木构架建筑,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院落群体组合。
西周出现了瓦。
至春秋营建了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城壁用夯土筑造,宫室建在夯土台上。
木构架成为中国建筑主要结构方式。
同时等级制明显出现。
战国时代进入封建社会,城市规模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建造多层木构架房屋,砖、彩画出现,建筑制度开始确立。
战国后期的秦朝,修建了规模空前的宫殿(阿房宫),陵墓(秦始皇陵)、万里长城、全国性公路(驰道)及水利工程。
秦亡汉兴,西汉及东汉先后建设了规模宏伟的首都长安和洛阳。
四百多年后为魏、蜀、吴三国所代替,汉末曹操营建了规制整齐的邺(yè)城。
考古说明,汉代已大量使用成组的斗拱,木构楼阁逐步代替了高台建筑。
同时砖石建筑亦发展起来,砖券结构出现,并采用各种瓦、下水管及墓葬中使用大块空心砖。
至此,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基本形成了。
晋朝建立和东晋南迁到南北朝结束,在局势较稳定的长江流域,都城规划布局原则在汉末邺城传统上进一步发展,作为都城中心之皇宫,位置北移,并设规制整齐的东西市。
佛教建筑繁荣发展,出现了大量宏伟华丽的寺、塔、石窟和精美雕塑。
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首都大兴城规模宏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超越前代。
到了唐朝,建筑等级更为详密。
陵墓、木构殿堂、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无论布局、造型均气魄雄伟,具有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主要有宫殿、庙宇、陵墓、士庶民居四种类型。
首先是宫殿。
古代宫殿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因此,宫殿的建筑等级非常高。
根据等级制度的规定,宫殿被分为三等:上殿、中殿、下殿。
上殿是皇帝的居所,用于举行重要的宴会和仪式,规模宏大,建筑丰富多样;中殿是皇帝的办公场所,也是处理政务的地方;下殿则是皇后、太后等妃子的居所。
其次是庙宇。
庙宇是用于祭祀神明的场所,因此在古代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庙宇按照神明的不同等级被分为三等:上庙、中庙、下庙。
上庙是用于祭祀帝王祖先的,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中庙是用于祭祀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大臣的,规模较小;下庙则是用于祭祀普通百姓的神明,规模比较简单。
第三是陵墓。
陵墓是用于安葬帝王和皇后的地方,也是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
陵墓的建筑等级分为三等:上陵、中陵、下陵。
上陵是帝王的陵墓,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内有陵宫和祭台等;中陵是皇后的陵墓,规模稍小;下陵是贵族的陵墓,规模简单。
最后是士庶民居。
士庶民居是指普通百姓的住宅,相对于其他建筑等级较低,但仍然根据建筑质量和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士庶民居被分为杂居、独院、连坐、原野等四种等级。
杂居是多户人家在同一座建筑中共同居住,类似于如今的公寓;独院是较为独立的住宅,由一个庭院和几间房屋组成;连坐是由几户人家共用一些公共设施的住宅,如厨房和厕所;原野是指散布在原野上的比较独立的住宅。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是根据建筑用途、规模和重要性等因素来划分建筑等级。
这一等级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秩序和建筑文化的发展。
通过建筑的等级制度,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结构,并且可以从中窥见古代中国建筑的风貌和工艺水平。
刍议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管理及建筑等级制度(1)
刍议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管理及建筑等级制度摘要:古代建筑是我国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文化精神的载体,是历史文明的证物,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文化在创造、发展和巩固的过程中经历数千年的沉浮,它是表明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在世界各国其古代建筑均被当做是辉煌历史的体现,相对于西方的砖石类建筑结构,我国古代建筑更多的是木质建筑,但是古代是怎样进行建筑管理的?令人充满好奇本文就简单讨论一下我国古代建筑工程管理及建筑等级制度。
关键词:古代建筑;工程管理;建筑等级我国是历史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再加上幅员广阔,各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地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区别造就了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如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干阑式建筑等等,除过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之外其主要的以木构架为主。
比如故宫,因此在这些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时要求就会更高,同时根据其建筑的重要性还要将其制定严格的等级制度,本文就简单介绍故宫建筑群的工程管理。
一、故宫建筑的特点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在明皇帝朱棣年间建造,总耗时14年竣工,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总面积约725,000平方米,其总建筑面积为155000平方米,故宫被高12米、全长约3400米的围墙包围形成了一个防护森严、气势磅礴的壁垒式城堡。
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
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灿烂文明的象征,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显示着我国古代人民在建筑领域做出的非凡成就。
历史文化遗产类别与保护等级
根据国际公约和《中华⼈民共和国⽂物保护法》第⼀章第三条规定,按照历史⽂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划分不同的保护类别和管理层级,根据保护类别,实⾏分级管理。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历史⽂化遗产保护必须遵循相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相应的规划管理措施。
1.历史⽂化遗产类别 (1)我国的世界遗产分类。
截⾄2007年,我国列⼊《世界遗产⽬录》的物质遗产分为四类,即世界⽂化遗产、世界⽂化与⾃然遗产、世界⽂化景观遗产、⾮物质⽂化遗产。
其中我国已列为世界⽂化遗产项⽬共24处,以列⼊《世界遗产⽬录》时间为序,包括长城;明清故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肃敦煌莫⾼窟;北京周⼝店“北京⼈”遗址;西藏布达拉宫(⼤昭寺、罗布林卡);河北承德避暑⼭庄和周围寺庙;⼭东曲⾩的孑L庙、孔林、孔府;湖北武当⼭古建筑群;⼭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江苏苏州古典园林;北京颐和园;北京天坛;重庆⼤⾜⽯刻;四川成都青城⼭—都江堰;河南洛阳龙门⽯窟;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孝陵、⼗三陵);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西⼤同云冈⽯窟;⾼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河南安阳殷墟;福建开平碉楼与村落。
列为⽂化景观遗产的有1处,为江西庐⼭。
列为⼈类⼝述和⾮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有4项,即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
(2)我国的⽂物保护分类。
我国对物质⽂化遗产保护统称为⽂物保护。
全⾯解释⽂物保护的法律是《⽂物保护法》。
该法第⼀章第⼆条规定,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内,受国家保护的⽂物有下列五类: 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窟寺和⽯刻、壁画; 2)与重⼤历史事件、⾰命运动或者⼈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3)历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艺美术品; 4)历各时代重要的⽂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稿和图书资料等; 5)反映历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产、社会⽣活的代表性实物。
屋顶的结构及等级
屋顶的结构及等级:第一位:重檐庑殿顶.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武当山金顶,明十三陵长陵祾恩殿即此种殿顶。
太和殿是中国最大的重檐庑殿顶的宫殿。
第二位:重檐歇山顶.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歇山顶亦叫九脊殿。
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
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
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
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
目前的古建筑中如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等均为此种形式。
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俗称九脊顶。
宫殿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第三位:单檐庑殿顶。
重要的建筑。
其外形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均是。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
重要的建筑。
其外形一如重檐歇山顶的上半部.配殿的大部分是这种顶式,如故宫中的东、西六宫的殿宇等。
第五位:悬山顶。
民居、神橱、神库。
overhanging gable roof悬山顶是两面坡顶的一种,也是中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
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又称为挑山或出山)。
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
规格上次于庑殿顶和歇山顶。
不管是实物资料还是间接资料,凡是较重要的建筑,都没有用悬山顶的。
悬山顶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山墙的山尖部分可做出不同的装饰.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殿顶,五脊二坡。
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
此种殿顶,用处不少,如神橱、神库中的房屋等.其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或出山。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是非常深严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所拥有的建筑规模和形制都有严格的规定。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分类体系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古建筑是指具有极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古建筑,如故宫、颐和园、天坛等。
这类古建筑通常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二级古建筑是指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但相较于一级古建筑,声誉和规模略逊一筹的古建筑。
三级古建筑是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但相较于前两级古建筑,价值和规模都较小的古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各朝各代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周代时,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就有了等级差别。
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宗庙的室数逐级递降。
只有天子、诸侯宫室的外门可建成城门状,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诸侯宫室门内可建一单阙;天子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诸侯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内;大夫、士只能用帘帷,不能建影壁。
天子的宫室、宗庙可建重檐庑殿顶,柱用红色,斗、瓜柱上加彩画;诸侯、大夫、士只能建两坡屋顶,柱分别涂黑、青、黄色。
连椽子的加工精度也有等级的差别。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发展段落,如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和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统一后享国短促,但建筑工程规模为前所未有。
曾用数十万人,修筑驰道、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
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宫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艺术和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
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
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定下来。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却保持相对安定局面,建筑仍有发展,并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
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
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
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
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
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
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
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同,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
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一级):中国古代建筑史题库考点(三)
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一级):中国古代建筑史题库考点(三)1、名词解释瓜柱正确答案:用在梁上,承托上一个梁用。
2、名词解释抬梁式木构架正确答案:春秋时完成,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江南博哥),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3、名词解释耳房正确答案: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中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间。
4、名词解释跳正确答案: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
5、名词解释《兆域图》正确答案:1977年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陵中发掘的一幅陵区图,以金银线镶嵌于铜板。
兆域——墓地。
该图按比例正投影绘制,是我国第一幅建筑总平面图。
6、单选()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A、山西佛光寺大殿B、山西应县木塔C、蓟县独乐寺山门D、河北正定隆兴寺正确答案:B7、名词解释桐柱正确答案:柱脚落于梁背上,用于支顶上层檐或平座支柱,又称童柱。
8、名词解释梁柱结构正确答案:依靠直线条的柱与梁支撑的结构。
9、名词解释密教正确答案:与神秘仪式有关的佛教宗派。
10、名词解释江孜白居寺菩提塔正确答案:又称“十万佛塔”位于西藏江孜,建于明代的喇嘛塔。
平面“亚”字形。
11、名词解释穿斗式构架正确答案:①又称立帖式。
②这是用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③这种结构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
④因此,它有时和叠梁式构架混合使用。
适用不同地势,基本构件,柱檩穿挑。
12、填空题独乐寺观音阁是辽代的楼阁建筑,上下柱的连接采用了()造。
正确答案:叉柱13、名词解释5正心万栱正确答案:(慢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14、名词解释童柱正确答案:下端立于梁、枋之上,功用与檐柱、金柱相同的短柱。
《考工记》古代建筑演变趋势探究
《考工记》古代建筑演变趋势探究作者:周丹阳仲芷萱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2期摘要:《考工记》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的一部记述奴隶社会官府手工业生产各工种制造工艺和质量规格的官书,成书于春秋时代末期。
其中《匠人》篇的“匠人建国”、“匠人营国”、“匠人为沟洫”三节分别规定了给都城选址、定位、测高程,规划都城,设计王宫、明堂、宗庙、道路以及规划井田,设计水利工程及仓库、附属建筑等具体制度。
例如,都城规划“方九里,旁三门”。
我国古代的宫殿建筑结构是一门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的科学内涵之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状态及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及演变制度,立足于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制度的角度,通过对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历史性总结,探讨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历史演变趋势及建筑发展的形态变化,进而进行对比性分析和总结,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以此促进我国古代建筑风格在当代科学社会中依然有活力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古代建筑;演变趋势;问题探究1 中国古代历史宫殿建筑发展状况解析1.1 原始社会部落形态的演变早在中国几百万年前的旧石器社会原始时代,当时的人主要还以石器和骨头打磨成的工具为主,在中华大地上生存的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或者是利用树枝和枯草作为遮雨挡风的庇护之所。
在中国各个省市自治区都探寻到了原始人类生存的居住场地。
到了新石器时代,以长江和黄河流域发展的地面的木质或土质的房屋为主,并且开始群居生活,逐渐形成了大型的群落和氏族部落。
约在距今几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木质架构的房屋来驱寒取暖,对自身进行保护,并且逐渐出现了类似于村落的和乡镇的大型部落,人们相依而居,在村落周围还有墓葬坑、集市和祭祀场所等,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1.2 奴隶制社会建筑的演变形态中华夏朝建立的时期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进入了封建的奴隶制社会。
历经数百年的工艺技术沉淀,到战国时代,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经被广泛用来构造都城及高台。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 中国古代建筑
03
看图区分封土的形式
PART 03 \ \ \
二、陵墓建筑的结构
| 陵墓建筑
(一)地面部分
1. 封土 自产生灵魂观念以后,人们开始 产生筑坟的念头。大约从周代开 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
2. 陵园建筑 陵墓前还有一大片建筑园林和 “石像生”仪仗队,所以陵园 范围极大,陵园建筑也很多。
PART 03 \ \ \
中国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
| 概述
PART 01 \ \ \
五、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 概述
(一)台基
台基也称基座,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 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 腐,同时可弥补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 的欠缺。台基根据材料、层数和结构的 不同来区分等级。
PART 01 \ \ \
| 概述
PART 01 \ \ \
| 概述
PART 01 \ \ \
| 概述
PART 01 \ \ \
| 概述
PART 01 \ \ \
二、传统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
(一)敬天祀祖
| 概述
中国古代帝王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 乎祖”,万物由天而生,人类由祖宗而 发展,所以对天、对祖先必须进行祭祀, 这样可以得到上天的恩施,得到祖先神 灵的荫庇。
| 概述
造型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庑殿顶 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 得稳重、协调。
【拓展阅读】 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陛石
PART 01 \ \ \
装饰主要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 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雕饰 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上的石雕、 金银铜铁等建筑物。
| 概述
PART 01 \ \ \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小议明清时期建筑文化等级制度-最终稿
小议明清时期建筑文化等级制度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士平[摘要]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空前强化,而这一时期的建筑等级制度更是发展到极致,不论是建筑布局的组织原则,还是建筑的结构形式,亦或是在建筑色彩装饰等方面,无不充斥着“分尊卑”、“别贵贱”的建筑等级制度思想。
这种建筑等级制度根本上影响了建筑的类型面貌,制约了古代建筑的发展方向,但正是这种秩序美,又大大加深了建筑美的深度和广度,使建筑更加富丽堂皇、层次多样。
[关键词]明清;建筑;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等级制度。
①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君主专制思想空前强化,而封建等级制度更是发展到了极致,不论是建筑布局的组织原则,还是建筑的结构形式,亦或是在建筑的色彩装饰等方面,无不充斥着“分尊卑”、“别贵贱”的建筑等级制度思想。
一、明清时期建筑文化等级制度的表现(一)明清时期建筑布局与等级中国古代城市一般被称作“城池”,从元末明初开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城池建造运动,并一直延续到清代的康乾时期。
早在周朝,城池的建筑规模就已经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天”。
②明清时期的城池建筑布局更是严格依照等级制度、天道人伦进行规划,以明清北京城为例,①庄雪芳,刘虹:《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初探》,大众科技,2005年第7期。
②吕友仁译注:《周礼译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19页。
全城以皇宫建筑为核心,以一条自南而北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为骨干,所有城内宫殿及其他重要建筑,都沿这条轴线结合在一起。
内城中轴线上的建筑总平面外形犹如一把剑,景山至神武门为剑把,皇城为剑身,午门至大清门为剑锋,这条轴线以南端外城永定门为起点,至内城的正门正阳门,依次往北经过箭楼、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外朝三大殿、乾清门、内朝三大殿、御花园、出神武门入景山,直至钟鼓楼。
古代院墙高度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院墙高度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代院墙高度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规定,旨在规范各种建筑物的高度,并塑造城市的整体风貌。
这一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对建筑规范和城市规划的重视,经过演变和完善,最终成为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制度。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院墙高度制度的起源、演变和影响,旨在展现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性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对古代院墙高度制度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中,将分为古代院墙高度制度的起源、演变和影响三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中,将总结古代院墙高度制度的重要性,展望其在今天的启示,并得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将全面深入地探讨古代院墙高度制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旨在使读者对这一制度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掏析古代院墙高度制度的实施背景和原因,探究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演变过程和影响,进一步总结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古代院墙高度制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制度规范和文化传统,从而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结合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和构建现代社会的制度体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正文2.1 古代院墙高度制度的起源古代院墙高度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在古代中国,院墙被视为家族的象征,它不仅用来界定家族的范围和所有权,还承载着家族的尊严和荣誉。
因此,院墙的高度和规格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要性。
古代院墙高度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在那个时代,封建社会开始形成,家族制度逐渐确立。
为了凸显家族的地位和声望,人们开始在自家周围建造高大的院墙。
这些院墙不仅象征着家族的权势和尊严,也起到了保护家族财产和人员安全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院墙的高度制度逐渐成为一种传统习俗,并在后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在秦汉时期,院墙的高度更加规范和统一,成为了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从周代开始,已经出现了建筑的等级差别,以下将分为几个方面阐述。
一、城制等级
《考工记》记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级,将城邑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每雉为一丈,共高九丈),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三个等级的城邑的道路宽度也有规定,王城的经涂(南北向道路)款九轨(九辆车的宽度),诸侯城的经涂按王城环涂(环城的道路)之制,宽九轨,都城道路宽五轨。到汉武帝时,《考工记》补作《周礼。冬官》成为儒家经典,这种营建制度的等级观念自然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组群规划等级
《礼记。王制》中讲:“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唐朝的《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这是建筑组成和建筑布局上的等级要求。诸如“天子五门”,“前朝后寝”,“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等,都属于这类等级的限定。
《礼记》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启齿,大夫五尺,士三尺。”很早就列入等级限定。台基中衍生出一种高等级的须弥座台基,用于宫殿、坛庙、陵墓和寺庙的高等级建筑。须弥座台基本身又有一重、二重、三重的区别,用以在高等级建筑之间作进一步的区分。
屋顶的等级限制十分严格,从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到最低等级的硬山顶,形成了完整的等级系列,对于不同建筑的等级面貌,起到了十分触目的标志作用。
五、装修。装饰色彩等级
等级制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甚至对门上的零件—— 门环,也硬性规定了铜环、锡环、铁环三级,按等级采用。
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这些表明,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易传》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左传》说:“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
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这个被提得极高的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在建筑方面,它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堂、门阙、庭院、台基、屋顶形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小到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纳入礼的规制。
结构形式和构造做法也被纳入等级的限定,在宋《营造法式》中主要表现在殿堂结构与厅堂结构的区分,即殿堂、厅堂、余屋、亭榭四类,殿堂等级最高,厅堂、余屋依次减低;它们在规模大小、质量高低和结构形式上都有区别。在清《工程作法》中,主要表现在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的区别,把这两种做法作为建筑等级差别的宏观标志,然后在大式做法中再细分等次;这两种做法不仅在间架、屋顶上有明确限定,而且在出廊形制、斗拱有无、才分规格和具体构造上有一系列的区别。等级的限定深深地渗透到技术性的细枝末节。
基于礼的需要而形成的建筑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现象,它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影响。最突出的两点:一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的形制化。不同类型的建筑,突出的不是它的功能特色,而是它的等级形制。凡是同一等级的建筑,就用同一形制。如太和殿、乾清宫、太庙正殿和明长陵祾恩殿,建筑性质各异,基于等级的最高体制,用的都是重檐庑殿顶。二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程式化。严密的等级制度,把建筑布局、规模组成、间架、屋顶做法,以致细部装饰都纳入等级的限定,形成固定的形制。这种固定形制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使得建筑单体以至庭院整体越来越趋向固定的程式,整个建筑体系呈现出建筑形式和技术工艺的高度规范化;程式化、规范化保证了建筑体系发展的持续性、独特性,保证了建筑整体的统一性、协调性,保证了建筑普遍达到不低于规范的标准水平。但是也成为建筑发展的枷锁,严重束缚了建筑设计的创新和技术的革新,加剧了中国建筑体系发展的延缓性。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世俗化的特点,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也深深地制约着活动的诸多方面。本文主要阐述了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礼制 等级制度 等级差别 形制 中国古代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人论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礼记。曲礼》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左传》说“夫礼,天之精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又“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荀子》“礼者,智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礼记。经解》“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
三、礼制性建筑
礼制性建筑的地位,远高于实用性建筑;礼对建筑的制约,首先表现在建筑类型上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礼制性建筑系列,而且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建筑活动的首位。
礼制性建筑起源早、延续久、形制尊、数量多、规模大、艺术成就高,从建筑类型看,坛、庙、宗祠;明堂;陵墓;朝堂;阙、华表、牌坊等为礼制性建筑的五个类别。
由于祭祀在古代被列为立国治人之本,排在国家大事之首列,因此祭祀天神、日月、山川的坛,祭祀圣贤的庙以及祭祀祖先的宗祠在建筑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明堂作为最独特的礼制性建筑,早期是天子召见诸侯的礼仪场所,后来衍生成诸多礼制功能的综合体,不难看出“礼”的理想模式在明堂建筑中的充分体现。在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观支配下,丧葬成了行孝道的重要环节,丧葬之礼也就成了礼制的重要组成,因此陵墓也成了礼制性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朝是宫城中帝王进行政务活动和礼仪庆典的行政区,在于显示帝王的唯我独尊、显示皇权的统一天下、显示封建统治的江山永固;堂是渗透在第宅中的礼制性空间,是传统第宅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点,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此外,礼制性建筑还有阙、华表、牌坊等建筑小品;阙,一方面起着“标表”的作用,用来标示建筑组群的隆重性质和等级名分,另一方面起着强化威仪的作用,有效地渲染建筑组群入口和神道的壮观气势,唐宋以后演化成宫廷广场的礼制性门楼;华表,两汉是称桓表,起源于原始社会部落的图腾竿子,以后演变为立于亭隅、桥头、墓前起标志作用的东西,是一种建筑化的仪仗,有效地起到表崇遵规、显示隆重和强化威仪的作用;牌坊可算是最突出的礼制性建筑小品,它由具有防范功能的实用性牌门脱胎演变成了标志性、表彰性的存精神功能的牌坊,既用于离宫、苑囿、寺观、祠庙、陵墓等大型建筑组群的入口前导,起显示尊贵身份,组织门面空间,丰富组群层次,强化隆重气氛等作用,也用于街市的起点、十字路口、桥梁端头,起标志位置、丰富街景、突出界域的作用。
四、单体建筑
在单体建筑中,等级制突出地表现在间架、屋顶、台基和构架做法上。
《明会典》中规定: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间”指的是房屋的宽度,两根立柱中间算一间,问数越多,面宽越大:“架”指的是房屋的深度,架数越多,房屋越深。这是对于单体建筑平面和体量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