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考察
回汉杂居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解读——以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白阳镇为个案
回汉杂居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解读——以宁夏固原市彭阳
县白阳镇为个案
张俊明
【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回族在我国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在历史的发展中,回汉杂居地逐渐出现了民族文化融合的现象.通过对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白阳镇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从服饰、饮食、婚俗以及葬礼等方面当地回汉民族文化出现了融合现象.【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张俊明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3
【相关文献】
1.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以邓州市张北村回汉民族关系为例
2.儒家文化濡染下的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以山东菏泽西马垓村为个案
3.欠发达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宁夏固原市为个案
4.回汉杂居视角下的村落景观
——以宁夏王家井村为例5.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共生形态及发展趋势——以南阳回汉民族关系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回汉散杂居模式下汉族民俗文化的整合与重构
回汉散杂居模式下汉族民俗文化的整合与重构回族作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其主要的居住格局为“大杂居、小聚居”,而在一些地方也有回汉散杂居的居住模式,如本文的调研点——焉耆县永宁镇。
回汉散杂居住的居住格局,为两个民族间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在长期的交往中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民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出现了融合与变迁的现象。
本文以回汉散杂居模式下汉族民俗文化的整合与重构为对象,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研究,围绕汉族民俗文化的整合与重构本文分六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起、目的、意义、学术界研究现状、研究范畴和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焉耆县永宁镇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模式、回汉族住户的人口分布、来源及基本风俗习惯;第三部分介绍了永宁镇汉回民族的日常交往,包括交往的态度和方式;第四部分介绍了回族对汉族民俗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包括人生礼仪、居住习俗、服饰、语言等;第五部分介绍了回族对汉族生活民俗影响的形成原因,包括内、外两种因素;第六部分介绍了该镇汉族民俗文化整合与重构的必要性以及现实意义。
通过上述论述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为新型居住格局的建立提供了借鉴;有效的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有利于增进民族间的了解,促进和谐民族关系的建立。
本科论文——宁夏回汉族际通婚的调查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宁夏回汉族际通婚的调查分析---以固原市原州区为例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Ningxia inter-marriage of Han nationality教学单位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姓名买智慧学号200831401009年级08级专业社会工作指导教师袁阳职称研究员摘要前言一、选题背景 (I)二、相关文献综述 (I)1、马戎关于族际通婚的理论 (I)2、其他族际通婚研究情况简介 (I)3、回族通婚相关研究 (II)三、主要概念界定 (II)四、研究方法 (II)五、创新与不足 (III)第一章回族传统文化与回汉通婚的历史状况 (1)一、回族传统文化 (1)1、服饰习俗 (1)2、饮食习惯 (1)3、节日娱乐 (1)4、婚姻习俗 (1)二、回汉通婚的历史 (2)第二章回汉通婚的现状与分析 (2)一、回汉通婚的现状分析 (2)二、宁夏回汉通婚的现状分析 (3)第三章从族内婚与族外婚的比较看回汉通婚的发展前景 (6)一、族内婚 (6)1、男女择偶标准差异 (6)2、男女离婚因素差异 (7)二、族外婚 (7)1、男女择偶标准差异 (7)2、男女离婚现象差异 (8)3、回汉通婚的利与弊 (8)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们生活在家庭之中,具有一定的家庭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回汉通婚现象也日益普遍。
但是回汉通婚后婚姻的稳定性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与分析。
因此本文以笔者熟悉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汉通婚家庭为研究对象,从普遍趋势、文化程度、性别、宗教民族这几个方面,辅以个案访谈,参与观察,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方式对宁夏回汉通婚的现状做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观察回汉通婚现象的前景,并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利与弊。
关键词:家庭回汉通婚现状前景AbstractThe family is society cells,people living in the family in,has some of the family statu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people the change of ideology,back to the han intermarriage phenomenon also increasingly common.But back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han intermarriage marriage marriage needed to further explore and analysis.So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amiliar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back to han intermarriage fami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general trend,education,sex,or religious national these aspects,and with the case interviews,observation,the reference of the documents in ningxia way back to han intermarriage condition of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and analysis,observation back to the prospect of han intermarriage phenomenon,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phenomenon.Key words:family status Back to han intermarriage present situation prospects前言一、选题背景一直以来,回汉通婚问题就备受关注,而其中又令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当今回汉通婚的现状与前景问题,尤其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家庭是否幸福稳定的问题。
民族散杂居地区族际通婚研究
民族散杂居地区族际通婚研究一、引言民族散杂居地区是指不同民族群体在同一地域中居住并交流的地区。
在这样的地区中,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相对频繁,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族际通婚对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探讨民族散杂居地区族际通婚的现状、原因和影响,为相关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参考。
二、民族散杂居地区族际通婚的现状在绝大多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族际通婚现象是相当普遍的。
不同民族之间通婚的比例较高,涉及到的民族也相对较多。
以中国云南省为例,该省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聚居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其中包括了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藏族等多个民族。
在这里,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十分普遍。
据当地调查显示,约有60%的婚姻是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
而在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有类似的现象,这表明民族散杂居地区的族际通婚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 地域交错造成的自然融合民族散杂居地区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同民族的地域交错,这种地理条件往往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因为地域上的接触和交往,不同民族之间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增进,从而促进了通婚现象的发生。
2. 文化传承的需求在民族散杂居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承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通婚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承和融合,这也是通婚现象较为普遍的一个原因。
通婚不仅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承,也有助于促进民族间友好关系的形成。
3. 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一些民族散杂居地区,因为地域较为贫困,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需要依赖于互相帮扶和合作。
通婚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利益共享和合作发展,因此也成为了通婚现象的一大原因。
2. 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婚现象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也逐渐得以实现。
这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可能。
3. 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民族散杂居地区,族际通婚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回汉民族杂居地区和谐民族关系探析_以宁夏固原市的几个回汉杂居乡村为例
2006年1月宁夏社会科学N o.1.Jan.2006第1期(总第134期)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 Gen.N o.134回汉民族杂居地区和谐民族关系探析)))以宁夏固原市的几个回汉杂居乡村为例刘有安,张俊明(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摘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话题,也是关系国家兴亡、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
在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焦点。
本文通过对宁夏南部一些地区的实地调查,分析了该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的状况及其原因。
关键词:回汉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292(2006)01-0020-03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这些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极不平衡,民族关系也错综复杂。
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否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
在当今以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下,民族的团结更是关系到每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衡量民族关系和谐与否,除了一些宏观的描述外,还必须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
著名的社会学家戈登(M.M.G ordon)在1964年出版的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研究测度民族关系的7个变量:(1)文化(accultura2 ti on);(2)社会交往或社会结构的相互进入(structural as2 similation);(3)通婚(intermarriage);(4)意识(ethnic identi2 ty);(5)偏见(prejudice);(6)歧视(discrimination);(7)价值、权力冲突(value and pow er conflict)[1](P18-19)。
随后中西方社会学家又提出了一系列测度族群关系的指标,如体质肤色、社会制度等等,但这7个变量是最主要的。
这7个变量更适合衡量我国回汉民族之间的关系,因为回族是自元朝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中亚人同中国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和汉族长期杂居,并没有语言、体质肤色及社会制度的差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多民族地区蒙汉回“三交”研究》范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多民族地区蒙汉回“三交”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中国的辽阔土地上,多民族共存、文化交融是历史赋予的独特现象。
特别是对于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蒙、汉、回等多民族聚居区,如何处理好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三交”(交流、交往、交融)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出发,对多民族地区的蒙汉回“三交”进行深入研究。
二、多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与特点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这些地区民族众多,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同时,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交流与交往,形成了多元一体、共生共荣的文化格局。
三、蒙汉回“三交”的现状与挑战(一)现状在多民族地区,蒙、汉、回等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已经成为常态。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各民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挑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多民族地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民族关系复杂化、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矛盾等。
这些问题对“三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措施为了更好地推动蒙汉回“三交”,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具体路径和措施包括:1. 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推动文化融合与发展。
2. 深化教育改革。
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应加强民族教育,提高各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3. 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 强化法治保障。
依法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五、蒙汉回“三交”的实践与成效在多民族地区,蒙汉回“三交”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不断深入,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都市回族社区的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回民街为例
都市回族社区的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回民街
为例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回族社区逐渐成为了城市社区的
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习俗和宗
教信仰与汉族存在显著不同,因此回汉民族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陕西省西安市回民街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具有代表
性的回民街之一,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研究
前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对西安回民街的历史、文化和
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后期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西安回民街居民的回汉民族关系进行了探究,旨在深入了解回汉
两族在社区中的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关系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回民街是一个多元化的社区,回汉两族在
这里的关系相对比较和谐。
在信仰方面,回族居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汉族居民以佛教和道教信仰居多,但彼此之间的信仰差异并没
有影响社区居民的互动和交流。
在文化方面,回民街崇尚“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强调宽容和尊重,也体现了回族传统文化中“敬天、敬祖、敬老、敬友”的价值观念。
在社会交往方面,社区居民
之间的互动以及邻里关系紧密,回汉两族之间经常交流、互动,这
种互动态度积极、和谐。
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区域上的文化差异、身份认同差异、居民文化交流不足等问题仍然需要解决。
因此,对于回汉民族关系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并加以研究,通过深入了解
两族人民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交流互动,加强沟通,推动和谐共生、和睦相处的社区文化建设。
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考察——以河南商丘市聂楼村为例
和我们 玩耍 。去年 寒假回 去 , 向村 中 打 听这 种 通婚 的例 子 , 作 者 的 伯 母告 诉 , “ 还是 和 以前一样 啊 , 我们 村不 讲 究 的 , 不 过 都是 咱 们汉 族 的女儿 嫁过 去。 ” 我们 还 了解 到 , 有 女儿 嫁 到 回族 人 家中 后 , 女方 父 母家 中一般 不会再 吃猪 肉了 , 一 方面是 尊重 女儿 、 女婿 , 另一 方面 他 们自 己也很 情愿 。女婿也 经常 给他们 送羊 肉 , 还说 羊肉要 比猪 肉 营 养健 康 。我 们了 解 到 的这 些 回 汉 家庭 之 间 相 处 都 是 很和 睦 的 。 可见 , 族 际通 婚可 通过结 婚后 双方 家 庭之 间 的相 互 往来 , 增 进 民族 之间 的交往 和友谊 , 成为 民族关 系进 ~步融 洽的重 要 因素 。
的 良好 局 面 。
【 关键词】 散杂居地 区; 民族关系; 居住格局 ; 社会交往; 宗教 因素 河南 回族人 口在 全国省 级行政 区中 位列第 三 , 占全省少 数 民族 人 口的 9 0 %以上 。所 以研 究 河 南 的 回汉 民族 关 系 , 对 于研 究 我 国 散杂 居地 区的 民族关 系来说 , 具有 一定 的代表意 义 。聂楼村 是 河南 商 丘市 的一 个小 村 庄 , 村 中有 几 大姓 氏 , 分别 是马 , 张, 王, 蒋, 余 等 姓 氏 。在 村中 , 马姓 是一大 姓 , 而 它代表 的是一 个群体 , 正是 本 文要 研究的回族。据了解 , 在其他地方, 汉族也有姓马的 , 而本村的马姓 全 是 回族 , 此外 回族 还有徐 , 吴两 个姓 氏 , 但人 口较少 。 因此 从村 中
人 的姓 氏中我们 就可 以看 出 , 村 中除 了 回汉 , 再 无 其他 民族 。全 村
多民族杂居区族际交往与民族团结研究——以云南省孟连县回俄村为例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部和东北部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接壤,西 北部与西盟佤族自治县毗邻,西部和南部与缅甸佤邦交界,其 1893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 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的 2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864%。① 孟连县作 为一个多民族的边境地区,分别在 1990年和 2014年被国务院授予 “民族团结先进县”② 和 “全国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③ 。孟连县民族团结局面的形成既是党和政府民 族工作的成效,也有民间 族际交往的突出功劳。在孟连县的生活世界之下,不同民族的家庭间以地缘为基础,发展出代际 相传的情缘,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 “宾弄赛嗨” 类族际交往关系,满足哈贝马斯所提的交往理性, 长久性地促进孟连县各民族间团结和谐的局面。当地居民推介的微信公众号 “云南微生活” 中有 一篇文章:《 “宾弄赛嗨”:云南普洱开出的民族团结之花》,文中提到,“孟连县景信乡回俄村的 景信一二组是孟连民间族际互动传统——— ‘宾弄赛嗨’ 的发源地”,回俄村也将这一族际交往传 统发扬至今并注入新的时代血液,因而成为孟连县 “族际间团结和谐机制 ‘宾弄赛嗨’ 的示范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第 2期 NO2,2020
多民族杂居区族际交往与民族团结研究
———以云南省孟连县回俄村为例
罗利群,郝月梅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摘 要:孟连傣族佤族拉祜族自治县内的回俄村是一个以傣族、拉祜族、佤族和汉族为主体 的多民族杂居村,村内各民族家庭间纷纷结成 “宾弄赛嗨” 类族际交往关系,群体内部成员之间 生产互帮,生活互助,文化互融,一同团结进步,成为孟连县 “族际间团结和谐机制 ‘宾弄赛 嗨’ 的示范点”。“宾弄赛嗨” 类族际交往模式形成于回俄村的生活世界中,具有主体间性、缘起 多样性、深度互嵌性,促进了回俄村的社会整合与团结。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回 俄村 “宾弄赛嗨” 类族际交往理性的研究,可为多民族杂居区的民族团结事业提供一种理论视阈 和现实方法。
散杂居民族闲暇生活方式变迁的社会考察——以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族镇为例
散杂居民族闲暇生活方式变迁的社会考察——以湖北省仙桃
市沔城回族镇为例
沈再新
【期刊名称】《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沔城回族镇回民闲暇生活方式的梳理,认为当地散杂居民族闲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因历史与时代的不同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有着相当大的差异.随着城镇化的继续前进,劳动和闲暇之间的分界也比以前更加明显、清晰,人们的休闲取向也会发生新的变化.
【总页数】5页(P67-71)
【作者】沈再新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4
【相关文献】
1.散杂居民族乡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散杂居民族乡镇发展为例[J], 杨延昭;杨天荷
2.乌江下游民族杂居山区打工族与传统生活方式变迁——以湖北省恩施市小王村为例 [J], 王希辉
3.散杂居少数民族志书写的继承与创新--读王希辉新著《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
古族社会与文化变迁》 [J], 莫代山
4.群雁高飞头雁领——仙桃市沔城回族镇七红村党支部带领全村人民走共同致富道路的故事 [J], 魏尚海
5.散杂居民族研究的田野实践与理论创新——评王希辉新著《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文化变迁》 [J], 杨洪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共生互补视角下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
共生互补视角下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作者:岳雪莲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02期[摘要]中国有3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杂散居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人口的双向流动使我国“大分散、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更加明显,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散杂居民族关系对中国民族关系全局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
本文在共生互补的视角下,从民族构成、居住地域、民族意识、社会交往、风俗习惯、民族竞争和民族发展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独具的特点,为正确处理散杂居民族问题,做好散杂居民族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共生互补;散杂居民族关系;特点[作者]岳雪莲,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
湖北武汉,430074[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2-0055-005“民族关系是社会交往关系中涉及民族性内容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问题。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最复杂、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而散杂居民族关系在我国的民族关系中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一些问题,很大一部分发生在散杂居少数民族身上,“在我国民族关系中有70%~80%都是来自散杂居民族关系中的问题”。
因此分析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民族关系问题,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尤为重要。
共生互补的理念是由中南民族大学许宪隆教授首先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指人类的活动及其结果要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和睦共存、和谐共生、取长补短,互利双赢、互助互动、协同进化和发展。
它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共生互补,又包括人类世界中的共生互补(个人与个人、集团与集团、民族与民族的关系等等)。
它强调的是:共生单元间优势互补,互相借鉴,以收扬长避短之效;共生单元间互为依存,互利双赢;共生单元间有竞争和冲突,要在竞争中产生新的、创造性的互补性合作关系;存在竞争的共生单元间的相互理解和积极态度;共生系统中的任何一方单个都不可能达到的一种高水平关系;共生单元在尊重其它参与方(包括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基础上,扩大各自的共享领域。
湖北省襄阳市散杂居回族发展问题研究
表 8 调 查 对 象 的 民族 交往 情 况 ( 9 ) N= 2
以回族 为主要 交往对 象 以汉族 为主要 交往对 象
人
4 2
%
45 .7
人
5 O
%
5 .3 4
元。 这表现 了襄 阳市 散杂居回族 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性 。
2单 一 性 . . 襄 阳市 回族 经 济 发 展 呈 现 出一 种 单 一 性 :一 是 经
( ) 查 对 象 的受 教 育 程 度 二 调
从 整 体 上看 ,调 查 对 象 受 教 育 程 度 高 于 全 国 平 均
水平和 回族平 均水平 ( 根据 2 0 0 0年第五 次人 口普 查数 据 , 国人 口文盲率为 90 %, 全 . 8 回族 为 1. %翻 而调查 77 , 7 对象的文盲率低于 43 , 主要原 因是友谊街 回族社 . %)其
第2 9卷 第 l期
V .9 012 No 1 .
阿 坝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 (URNAL ABA OF TEACHERS C0LL EGE
21 0 2年 3 月
Ma . 0 2 r2 1
湖北省襄 阳市散杂居 回族发展问题研究
裴 圣 愚 ,苗 丽
调 查显示 ,清真寺 在文化传承方 面 的中心地位 已 经丧失 ,社区清真寺作 为 回族人学 习传统文 化的社会
空 间 已 不 复存 在 , 而 代 之 的 是家 庭 。 取 表 1 对 回族 历 史文 化 和伊 斯 兰教 知 识 的 了 解 来 2
自哪 些 方 面 ( 9 ) N= 2
襄 阳市位于湖北省 西北部 , 据 20 根 0 5年 全 市 民族
回汉民族关系调查报告模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题目(小一号字,华文新魏)
——副标题(三号,楷体)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回汉民族关系现状调查
摘要:(300字以内)
关键词:(不超过五个,其中第一个关键词必须是调查地点的名称。
)
一、调查地点可选择某省、某县或某村镇,要求具体的地点。
二、所在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的基本情况。
三、回汉民族关系现状,即和谐协调的回汉民族关系表现,要有典型个案。
四、回汉民族关系存在的问题:即不协调方面,如饮食习惯引起的问题等,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五、对回汉民族关系的反思或建立和谐回汉民族关系的对策。
六、参考文献
七、附录:调查提纲;当地政府的处理文件、政策;或典型个案等。
八、致谢
2。
中部散杂居地区回族的民族认同研究--以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为例
的层次 ,并对城 市少 数民族 的民族 认 同
现状进行理论概括和 解释 。 关键词 :散 杂居地 区;回族 ; 民族 认 同
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回族在保持 自我拥
有的一套价值观 、思想体系 的同时 ,可 以接受现代化的种种文化上的变迁 ,但 是毫不影响他们 自己的民族认同心理和 民族凝聚力 ,或者说回族的价值观念和
人口 1 7 . 8 8万 ,其 中回族
人 口2 . 7 6万 , 占总 人 口 的 1 5 . 4 %。 渲河 回族 区 正 式 成立 于 1 9 5 7年 1 1月 1 5日,是 我 国 五 个城 市
选 择时的种种考虑 ,反映出不同群体 之
间的根本 差异虽然已经深植于人们的民 族认 同观念之中 ,但回族内部不同年龄 段的人们面对 实际问题 时做 出了不同的
思想体系历史 l 生地构成了该民族存在发 展的根基 。 参考文献 : [ 1 ] 费孝通 .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格局 [ H ] .
回 族 是 我国分 布 最 广泛 的一个 少 数民族 ,没有本民族语言 ,长期使用汉
语言 , 在经济 上与当地 民族 结为一体 , 若
是按斯 大林民族定义的标准来看 ,回族 分 出来 ,这样 也就从 某些方面 增强了湟
河 区回族 的民族认 同情况 以及 影响 民族 认 同的因素 ,认识 渥河 区回族 民族 认 同
城 市的快速发展而褪色 ,反而因为洛阳 才能够产生民族心理 的一致 性。 另外 , 民 旅 游业的发展 ,在回坊建立了 “ 丝绸之 族认 同并不是单一地在某个民族 内部相 路伊斯 兰风情街 ” “ 洛阳市清真饮食特 互认 同,而是需要该民族外部成 员也参
国家民委关于2016年度民族问题研究项目课题立项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
国家民委关于2016年度民族问题研究项目课题立项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宗)委(厅、局),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2016年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申报与评审工作已结束。
根据《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经组织专家评审、公示后,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等120项课题,为2016年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
其中,重点项目7项,一般项目46项,青年项目28项,自筹经费项目39项。
请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切实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要依照国家民委课题管理规定,认真履行立项通知要求,按研究计划组织实施,保质保量及时完成课题任务。
附件:2016年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立项课题一览表国家民委2016年5月31日附件:2016年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立项课题一览表2016-GMB-003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式研究陈立明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2016-GMB-004府际关系中的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研究:基于内蒙古的地方经验于春洋内蒙古工业大学2016-GMB-005 内蒙古民族问题治理的经验与启示研究仁钦内蒙古大学2016-GMB-006 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历史经验研究原思明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2016-GMB-007历史上边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常态发展与治理经验研究张英姣北京联合大学2016-GMB-008 沿海地区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研究左亭山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16-GMB-009 针对特定民族的歧视行为调查分析与法律对策研究周伟四川大学2016-GMB-010 党政干部民族观教育研究陈辉中央民族干部学院2016-GMB-011 民族地区风险事件社会放大的信任机制研究伍麟武汉大学2016-GMB-012大数据背景下民族研究工作数据库检索系统开发与研究王小霞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16-GMB-013大数据在民族舆情管控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中的应用研究沈阳清华大学2016-GMB-014 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跨境安全治理研究肖斌云南财经大学2016-GMB-015 对口帮扶与东部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创新研究董世举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GMB-016 民族地区小额信贷金融扶贫瞄准机制研究李秀丽贵州财经大学2016-GMB-017 民族地区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共享发展研究王华春北京师范大学2016-GMB-018 基于需求视角的民族地区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研究韩丽娜大连民族大学2016-GMB-019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方式研究侯超惠中央民族大学2016-GMB-020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齐红倩吉林大学2016-GMB-021 少数民族群众社会救助体系研究武萍辽宁大学2016-GMB-022 乡规民约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周俊华云南大学2016-GMB-023 西北穆斯林慈善组织现状研究庾荣西安财经学院2016-GMB-024沿海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状况和社会适应研究高向东华东师范大学2016-GMB-025 西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的实证研究努尔古丽·阿不都苏力新疆农业大学2016-GMB-026 藏区民间孤儿救助机构发展现状研究王景迁鲁东大学2016-GMB-027 儿童权利保护研究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视角杨凤宁广西民族大学2016-GMB-028 维吾尔族传统农业知识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沙吾提·阿布都哈力克新疆大学2016-GMB-029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镇)之“特色”挖掘与旅游活化利用研究徐永志中央民族大学2016-GMB-030 旅游发展导向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孙九霞中山大学2016-GMB-03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保护与活化研究王贞华中科技大学2016-GMB-032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崔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6-GMB-033 民族地区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研究刘娜武汉大学2016-GMB-034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民族文化开发与对外传播路径研究卢晓华民族文化宫2016-GMB-035 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生产与传播现状研究胡谱忠首都师范大学2016-GMB-036 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双语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巴战龙北京师范大学2016-GMB-037 语言适应和语言发展视阈内的新疆双语教育研究王锋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16-GMB-038 甘南地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及其问题研究傅千吉西北民族大学2016-GMB-03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高校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研究何芳枣庄学院2016-GMB-040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差异的精准量化研究申菊梅北方民族大学2016-GMB-041 “一带一路”视角下云南边境国门学校建设研究刘江云南民族大学2016-GMB-042 当代世界民族自治问题研究杨勉中国传媒大学2016-GMB-043 欧洲难民危机研究宋全成山东大学来源:/fg/detail2021563.html。
人口迁移与宁夏城市回汉民族关系研究--基于石嘴山市惠农区的调查
人口迁移与宁夏城市回汉民族关系研究--基于石嘴山市惠农区
的调查
刘有安;张俊明
【期刊名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汉族人口的持续迁入在今宁夏石嘴山市惠
农区城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汉族聚居区,城区汉族与城郊回族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既隔离又相互依存的特点。
改革开放之后,人口迁移及城市规模的扩张使回汉民族混杂居住,回汉民族在矛盾与冲突中相互理解、频繁互动。
宁夏实施“十二五”生态移民计划后,有数千名来自宁夏中南部的回族劳务移民迁入惠农区,城市回汉民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磨合期”。
【总页数】5页(P78-82)
【作者】刘有安;张俊明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3.1
【相关文献】
1.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法检"两长"首次同庭办案 [J], 孙丹
2.回族聚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基于宁夏L镇回汉社会交往与民族关系的调查 [J],
周传斌
3.宁夏回汉关系研究——基于泾源县等8县/区的调查 [J], 聂君;冯雪红
4.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农村卫生室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J], 刘媛;戴秀英;郭仲琴;邢学宁
5.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园艺镇休闲运动公园规划设计 [J], 张彬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多民族地区蒙汉回“三交”研究》范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多民族地区蒙汉回“三交”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
在多民族地区,蒙、汉、回等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简称“三交”)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出发,对多民族地区的蒙汉回“三交”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推动各民族间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多民族地区的“三交”现状(一)蒙汉交流在多民族地区,蒙古族与汉族的交流源远流长。
两族在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与互动。
蒙古族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汉族的农耕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二)汉回交流汉族与回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两族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诸多共通之处,这为两族的交流与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两族在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加深。
(三)蒙回交往蒙古族与回族在多民族地区的交往中,既有文化上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也有经济上的互补与互利。
两族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交”实践(一)加强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艺术展览等方式,加强蒙汉回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
同时,鼓励各民族学生互学语言,促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提升。
(二)推动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下,鼓励蒙汉回三族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开展贸易往来等方式,推动三族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强化社会治理,维护民族团结加强多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推动各民族在政治、法律等领域的平等参与和共同治理。
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式,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四、结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下,多民族地区的蒙汉回“三交”对于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_以邓州市张北村回汉民族关系为例
高校理科研究
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
—— —— —以邓州市张北村回汉民族关系为例
河南大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娟
[摘 要]河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河南回族总人数仅次于宁夏、甘肃,位居全国第三。本文旨在通过对邓州市张北 村回汉民族关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促使当地形成和谐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地民族关系,提出 相应的研究对策和妥善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散杂居 和谐 回汉民族关系
“回爸爸汉妈妈”的“汉亲说”就是这种情况的历史痕迹,这说明回汉具 有古老的姻亲关系。在个案访谈中,笔者发现在张北村大部分村民对婚 姻的观点是“尊重婚姻自由”。但是也有一些回族群众很明确地告诉我 们:“回汉通婚我们不反对,儿子娶回一个汉族儿媳妇,有什么不好呢? 只要她们孝敬老人,改信伊斯兰教。即使不信教的也得遵守回族的一些 风俗习惯,这样也壮大了我们回族的队伍。但是,如果女儿嫁给汉族我 们是反对的,除非他愿意‘倒插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相互交 往的空间也就越大,接触的对象也越来越多。正如戈登所言:“通婚是 (民族间)社会组织方面融合的不可避免的伴生物。[8]”由此反推之,如果 两个民族之间有着数量较多的民族通婚现象,一般来说就可以认为这 两个民族之间已经达到了较为和谐的关系。因此,民族通婚可以认为是 民族关系融洽和谐所带来的结果之一。 总之,为了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就必然要完善和发 展民族关系。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讲的,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 要的社会关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和衷共 济、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 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9]。因为,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 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民族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 展和社会的稳定,所以要采取措施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考察
本文以河南商丘市聂楼村为例,分析了回汉民族居住格局、通婚状况及社会交往情况,探讨了宗教因素对回汉民族关系的影响。
认为当前回汉民族混杂居住情况增多,通婚状况一直良好,往来也较多,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没有什么冲突,民族关系属于融洽和谐的。
而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上,但这种差异正好在当地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的局面,正是这种文化促进了当地回汉民族的相互尊重、包容、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
标签: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居住格局;社会交往;宗教因素
河南回族人口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位列第三,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0%以上。
所以研究河南的回汉民族关系,对于研究我国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聂楼村是河南商丘市的一个小村庄,村中有几大姓氏,分别是马,张,王,蒋,余等姓氏。
在村中,马姓是一大姓,而它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正是本文要研究的回族。
据了解,在其他地方,汉族也有姓马的,而本村的马姓全是回族,此外回族还有徐,吴两个姓氏,但人口较少。
因此从村中人的姓氏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村中除了回汉,再无其他民族。
全村总人口接近5000,汉族将近3000,回族2000多。
回族人口占全村人口比例将近50%,这样的人口比例对于我们调查回汉民族关系是很有利的。
本文主要以民族学、社会学为理论支撑,结合我们在当地生活的亲身体验,对聂楼村回汉民族关系发展状况进行回顾与分析。
民族关系,“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状态。
”[1]但这种联系和交往的情况在不同民族之间又是很复杂的,往往表现在许多方面。
所以民族学以及民族社会学在衡量一个地区的民族关系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指标。
本文便选取了现阶段衡量民族关系中有代表性的几个变量,即民族居住格局、族际通婚状况,民族社会交往以及宗教因素,作为研究重点来衡量当地的民族关系。
一、回汉居住格局
民族间的交往状况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取决于民族居住格局。
“所谓回汉民族居住格局就是指某一区域内回汉民族人口构成、居住区域的空间组合及其变迁。
民族社会学研究表明,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各民族之间的人口数量构成与居住空间的分布状况可反映民族凝聚程度、民族交流合作的空间条件及相应的发展动力”,[2]它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所有成员在居住地与其他民族相互接触的机会。
聂楼村是中原地区典型的村落,比较方正,村中道路皆成南北、东西向。
就大体而言,回族主要居住在村东,汉族主要居住在村西。
我们熟知,回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围寺而居”的居住模式,该村也不例外,村东正有一座清真寺。
但在该村不难发现的是,村东也有许多汉族住户,同样村西也有许多回族住户,其中有一户在村西开了一家超市,顾客主要是汉族。
村子中间也有一家回族开的馒头店,汉族顾客明显占多数。
而居住在回族集中的村东的汉族,有许多拥有蔬菜大棚,我们去过其中的一家,他们家大棚里种了许多蔬菜,有西红柿、黄
瓜、豆角等。
主人告诉我们,他家的蔬菜一般到集市上卖,不过村里的人都到他家去买,更多的是住在附近的回族顾客。
可见,在该村回汉民族杂居的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而民族杂居的程度越高,民族间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交往与互助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共同发展。
[3]
二、良好的族际通婚状况
民族之间的通婚是民族间互动和交往的深入表现,“是不同民族文化认同的结果”,[4]族际之间的通婚可以从深层次上反映出民族关系的状况,族际之间通婚,不仅仅是缔结婚姻关系的一对异性个体之间对对方的接受与认可程度,他们身后的民族成员之间总体关系的状况、对对方的接受程度以及对族际通婚的态度等,都会对族际通婚产生重要影响。
[5]就该村的状况,回汉通婚的例子有很多。
作者的堂姐就是嫁给了回族,是一位中学教师。
我们邻居家的女儿,我叫做阿姨的,嫁给的也是回族,他们生的小孩,在小时候经常和我们玩耍。
去年寒假回去,向村中打听这种通婚的例子,作者的伯母告诉,“还是和以前一样啊,我们村不讲究的,不过都是咱们汉族的女儿嫁过去。
”我们还了解到,有女儿嫁到回族人家中后,女方父母家中一般不会再吃猪肉了,一方面是尊重女儿、女婿,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很情愿。
女婿也经常给他们送羊肉,还说羊肉要比猪肉营养健康。
我们了解到的这些回汉家庭之间相处都是很和睦的。
可见,族际通婚可通过结婚后双方家庭之间的相互往来,增进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成为民族关系进一步融洽的重要因素。
三、回汉社会交往情况
民族关系属于群体性关系,它是由不同民族成員间的互动所构成,[6]所以研究民族关系必须研究民族成员的交往情况。
我们以为,民族间交往的密切程度是建立在相互的熟悉与了解的程度上的。
据作者从小的记忆,该村民族关系一直很好,没有发生过什么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回族与汉族一直礼尚往来,回族家庭过节日时,一般都会给汉族邻居送去炸制的油香、馓子等特色食品,对方会欣然接受并致谢。
汉族过春节、中秋节也会给回族邻居送去礼品。
以我们家为例,每年他们过开斋节时,都会有几户跟我家关系较好的回族给我家送油香,还有一种很好吃的糖三角,我们家也会在秋收时给他们送些花生、豆角等地里产的东西。
本村的回族大多从事贩卖牛羊的职业,主要还是做皮毛生意。
而汉族家养的牛羊,一般都会卖给他们,因为在价格上即使不高于也不会比市场价低。
还有一个现象,与回族为邻居的汉族家庭一般都不饲养猪或食猪肉,一方面显示了对回族邻居的尊重,另一方面,因为养羊比养猪赚钱,村里养羊的多,一般都吃自家养的羊,而不去买猪肉了。
所以,在本村不存在因饮食问题而造成的回汉民族之间的隔膜,除了宗教信仰方面不同,当地回汉群体之间社会边界不是那么清晰的。
四、宗教因素对回汉民族关系的影响
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民族之间在宗教信仰、礼仪、和与宗教相关的生活习俗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就可能直接影响民族之间的日常交往和民族关系。
不同宗教在对待其他宗教的宽容度上也各不相同,想要了解当地
的回汉关系,应从当地群众对不同宗教信仰的认知和认同来了解。
[7]村中回族无论男女老少,知识分子还是文盲,当问及他们的信仰时,他们都会说自己信真主安拉。
平时宰牛宰羊甚至宰只鸡都要到清真寺里找阿訇宰,好多人(男子)每天都会去清真寺里做礼拜,据观察,他们在自己家里是不做的。
在该村,回族男子中有将近一半平日里是戴小白帽的,妇女却是不戴头巾的,不像西北地区回族妇女都包头巾,而且在穿着上没什么讲究。
问及对回族信仰的看法时,汉族大部分都不觉得回(上接第A4050页)[JY][CD152mm][HT]
族的信仰有什么特殊的,“他们信他们的,不会妨碍到我们,我们也是尊重他们的,不就是不吃猪肉嘛,其他也没啥了。
”这是村中汉族大部分人的心态和看法。
听起来似乎是汉族不懂伊斯兰教,但也正说明了宗教因素没有影响到回汉民族关系的友好。
五、结语
聂楼村回汉民族关系属于散杂居回汉民族关系。
从人口比例来看,当地汉族人口稍多于回族人口,回汉民族人口规模基本相当,因此并不存在哪一方占优势的地位。
因此,双方都能很和谐的发展,又因为双方在长期的接触中,对彼此加深了了解,打破了民族界限,混杂居住情况增多,通婚状况一直比较良好,往来也较多,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没有什么冲突,民族关系属于融洽和谐的。
现在回汉民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上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正好在当地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的局面,而回汉民族在长期生活中相互学习、吸收、采纳了对方族群的部分文化,从而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元的一体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促进了当地回汉民族的相互尊重、包容、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
【注释】
[1]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3]马宗保.试析回族的空间分布及回汉民族居住格局[J].宁夏社会科学,2000(03).
[4]徐黎丽.走西口—汉族移民西北边疆及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5]王娟.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以邓州市张北村回汉民族关系为例[J].科技信息,2009.34.
[6]刘逢时.多元与和谐:河南省潢川县南海街回汉杂居宗教多元社区的个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7]许燕.散杂居回汉民族关系调查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