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专业介绍
动物医学学院 动物医学学院创建于1948年,其前⾝分别是兽医系与动物医学系,1998年正式建院,先后建⽴了动物医学、兽医公共卫⽣、动物药学和禽病防治4个专业以及动物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班;⽬前主办专业为动物医学专业(含动物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班)和动物药学专业。
学院拥有我国⾼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学科门类的⼀级学科博⼠点和博⼠后流动站,5个博⼠点(家畜解剖组织学与胚胎学、兽医病理学、预防兽医学、兽医内科学与兽医外科学)和11个硕⼠点。
所涵盖3个⼆级学科均具有博⼠和硕⼠学位授予权,3个⼆级学科均为⿊龙江省重点建设学科,其中基础兽医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临床兽医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动物医学学院机构设置包括院党总⽀、院⾏政、院办公室和院团委。
设有基础兽医学系、预防兽医学系、临床兽医学系、动物药学系及其所属13个教学科研室,拥有⼀个动物临床教学医院。
共有在岗教职⼯80⼈,在岗专业教师52名,专业教师中具有博⼠学位教师达到70%,具有硕⼠学位教师占100%,外缘教师近50%;具有博⼠⽣导师14⼈,硕⼠导师28⼈,其中有国家名师1⼈,省级名师2⼈,龙江学者2⼈,拥有国内⼀流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和条件。
教师中担任中国农学会农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全国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教育部动物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全国畜牧兽医学会⼆级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等18⼈。
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然科学重⼤项⽬、重点和⾯上项⽬、“973”项⽬、国家“86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项⽬、霍英东青年基⾦、国家教育部科技计划项⽬、国家农业部成果转化资⾦项⽬等56项;⿊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然科学基⾦项⽬、杰出青年基⾦项⽬、国家及省博⼠后基⾦项⽬70余项;各厅局科研项⽬69项,共计196项。
获教育部与⿊龙江省科技进步奖35项。
在国内外相关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国家核⼼刊物科研论⽂1142篇,其中国家⼀级核⼼刊物359篇,46篇被SCI收录,16篇被EI收录。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实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实践作者:张彩莹柴春月焦朋飞来源:《科技风》2024年第02期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积极探索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是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开设的专业课,在课程建设实践中,通过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运用OBE教育理念,明确课程建设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办法,有助于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OBE;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建设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经了30多年的飞速发展,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2020年9月出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
高层次体现的是学术性,即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备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应的高级专业知识;应用型则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现代实践和实验的方法技能、应用知识、创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3]。
因此,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必须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工程实践锻炼,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5]。
课程建设关系到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
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实习、实训、见习等方式,将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林类大学盘点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林类大学盘点●嘉鱼国家对农业高等教育一直十分重视,近年更是提出了新农科建设的要求,即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并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涉农专业;同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农林类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现有农林院校120科建设的践行者,也是国家在农业发展等关键领域的重点支持对象。
2021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提到,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
根据院校的归属,我们可以把农林类大学分两大类,一类是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农林类大学,一类是省属的农林类大学。
部属农林类大学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985、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余四所为“211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省属农林类大学中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是“211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他农林类大学为双非高校,比较知名的有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
44院校属性:“985工程”院校简介: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源于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围绕人类营养院校属性:“985工程”院校属性:“211工程”院校简介: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是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和1914学校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院校简介:华南农业大学坐落在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市,土地总面积8199增城教学科研基地3804亩。
东北农业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审核办法
东北农业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审核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改革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核办法的通知》(学位[1995]20号)和《关于进一步下放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批权的通知》(学位[1999]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校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设立相应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以下简称研究生导师)岗位。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校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任职资格审核。
第二章指导思想第四条研究生导师是指导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工作岗位。
我校研究生导师的任职资格和上岗招生资格实行分开审核制。
第五条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的审核,要有利于构建素质精良、结构优化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第六条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的审核,要有利于提高我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和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七条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的审核,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适合不同学科的情况,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八条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的审核,要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
第三章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的申请条件第九条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申请的基本条件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国家有关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能够认真履行导师职责,无学校的纪律及行政处分。
二、年龄原则上在退休或延聘期满前3年,能完整指导一届研究生毕业。
三、申请博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须具有教授或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并具有博士学历和学位。
申请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须具有副教授及以上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并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和学位。
四、申请博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须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学术水平居国内本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前列,研究方向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于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关于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李凤兰;胡国富;袁强;胡宝忠【摘要】以我国当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针对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0(000)008【总页数】2页(P4-5)【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作者】李凤兰;胡国富;袁强;胡宝忠【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3.0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进入 21世纪,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既为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质量为主线,以创新为灵魂”成为新时期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主旋律。
目前,我国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一是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二是科研工作能力的养成[1]。
第一个目标一般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教学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教学水平的高低及其效果如何,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要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重视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升研究生教学水平。
一、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一些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狭窄,这会导致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较差。
其次研究生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实行的是学分制,课程体系一般由四大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在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存在着与本科生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不能达到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且课程教学以讲授为主而试验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只是处于辅助地位,缺乏创造性。
高水平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
高水平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作者:王敏李岩张影微来源:《学理论·下》2018年第03期摘要:针对新形势下高水平农业大学如何开展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多年来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从切实做好学科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适时适当灵活动态调整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本硕博连读”课程体系贯通、建设好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丰富案例教学与完善实践基地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以期为我国农业工程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农业工程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3-0208-02农业工程(Agricultural Engineering)学科1907年诞生于美国,它是联系农业与工业的纽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壮大,为推动世界各国的农业工程化和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历史悠久,在20世纪30年代便开始有高校设立与农业工程相关的学科,开展教学和人才培养。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设立了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归属工学门类。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农业工程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调整为: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四个学科。
各高校还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设立1-2个二级学科。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类院校和少数综合类大学都设有农业工程学科。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农业工程学科共有37个高校参评,包括21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是A+,江苏大学是A-,吉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B+。
在这7所高校中有4所“985”大学,而“211”大学只有东北农业大学1所。
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学科创建于1948年,是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授权点,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是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535工程”中十个第一层次重点建设梯队之一。
中国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阅读随笔
《中国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报告概述 (2)三、大学教育评价 (3)1. 评价方法与标准 (5)2. 大学综合实力评价 (7)3. 大学学科专业评价 (8)四、研究生教育评价 (9)1.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10)2. 研究生教育学科优势分析 (12)3.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13)五、学科专业评价分析 (15)1. 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6)2. 学科专业的优势与特色 (16)3. 学科专业建设的建议与策略 (18)六、案例研究 (19)1. 典型案例介绍 (20)2. 案例分析 (22)3. 启示与借鉴 (23)七、结论与展望 (24)1. 评价报告的主要结论 (26)2. 对未来中国大学和研究生教育的展望 (27)八、阅读体会与思考 (28)1. 报告的核心观点与亮点 (30)2. 对自身学习与发展启示 (31)一、内容概述大学综合排名与评价:基于各项指标和数据,对我国各大学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包括师资力量、科研实力、教学设施等方面。
研究生教育评价: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规模、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问题。
学科专业评价:根据学科特点,对各个学科专业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学科发展水平、科研实力、就业前景等,展示我国高等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优势与不足。
案例研究:选取典型高校或学科专业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成功经验和发展路径。
问题与挑战:分析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包括教育资源分配、教学质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等。
二、报告概述《中国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是一份全面解析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文献。
本报告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高校、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的深入评价,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推动高校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
报告首先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
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作者:安成日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9年第7期摘要: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体系,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前提。
文章以H高校国际政治专业的培养方案为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了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认为高校应调整现有硕士研究生课程中的公共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比例,适当增加专业实践方面的课程,减少不必要的学位基础课、相应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及门类,在研究生课程中不再重复本科教学内容,真正发挥硕士研究生课程在本科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培养体系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7-0067-04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生层面的招生考试制度也很快得到了恢复。
恢复招生考试后的我国高等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精英”教育,研究生教育也是如此,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是各行各业的“精英”。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本科生乃至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
据2017年11月6日,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度教育部直属高校信息公开年度报告》,2017年“全国共有在校研究生191.1万人(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研究生55.2万人,研究生招生64.5万人”[1]。
但是,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诟病”,许多用人单位指出,当前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形成了“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5年前的硕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的贬值链[2]。
这一说法,虽有些偏颇,但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严重背离了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宗旨,值得高校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笔者认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以研究生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个性、缺乏专业特色等问题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目标定位我们要明确培养目标。
作为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简而言之,我们要培养出能在农业领域独当一面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不可或缺。
2.专业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农业经济学、农业生态学等课程,让学生对农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室实践、农场实习、企业实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
4.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如、大数据分析、生物技术等,以拓宽知识面。
三、师资队伍1.学术导师:选择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授、副教授担任学术导师,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
2.实践导师:邀请农业企业、农场负责人等担任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
3.国际导师:引进国际知名教授、学者,为学生提供国际化视野。
四、培养过程1.课程学习: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后进入下一阶段。
2.实践环节:学生需参加实验室实践、农场实习等,以提升实践能力。
4.论文答辩:学生在完成学术论文后,需进行论文答辩,通过答辩后方可毕业。
五、质量保障1.教学评估: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2.学术监督:对学生的学术论文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论文质量。
3.实践考核: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效果。
4.毕业审核:对学生的毕业条件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培养质量。
六、就业指导1.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2.校企合作:与农业企业、农场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
3.创业支持:鼓励学生创业,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等服务。
4.就业跟踪: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调查,了解就业情况,为培养方案改进提供依据。
在这个方案中,我们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农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
基于OBE理念驱动的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基于OBE理念驱动的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模式研究作者:孙楠姜斯文王佳玉罗湘盖兆梅姜欣欣刘洁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14期摘要:针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全面系统分析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基于水利事业发展趋势与国家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OBE理念与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有机融合,构建“一主线四平台”的科技创新教育模式,为高校其他专业科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指导价值。
关键词:OBE理念;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模式;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067-04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alents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need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OB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is organically integrat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in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mode of"one main line and four platforms" is constructed.This research provides guida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for other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words: OBE concept;college student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ducation mode; curriculum system中国步入创新型社会,科技创新是推进和深化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
高校一流农业学科建设
高校一流农业学科建设汇报人:日期:目录CATALOGUE•引言•一流农业学科建设的内涵与特点•高校一流农业学科建设的现状分析•高校一流农业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与展望01 CATALOGUE引言背景介绍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
高校一流农业学科建设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学科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高校一流农业学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为加快推进一流农业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分析农业学科的内涵、特点及发展规律,总结优秀经验,为提升农业学科整体水平提供借鉴。
为高校制定农业学科发展战略规划提供指导,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思路和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数据来源于公开出版物、官方网站、统计数据以及实地调查等。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02CATALOGUE一流农业学科建设的内涵与特点•一流农业学科建设是指高校在农业学科领域内,通过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科研成果、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实现农业学科的卓越发展。
它是一种全面的、系统性的建设过程,旨在提高农业学科的整体竞争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人才培养。
一流农业学科建设的定义一流农业学科建设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国际化视野:一流农业学科建设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关注全球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国际标准为参照,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 创新性科研:一流农业学科建设应以创新性科研为引领,注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3. 跨学科融合:一流农业学科建设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发展,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推动农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和优势领域。
4. 社会服务能力:一流农业学科建设应强化社会服务能力,紧密结合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发展战略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和社会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一、农学类
(一)植物生产类
1、农学(含农学基地班)
2、农业资源与环境
3、植物保护
4、园艺
(二)畜牧兽医类
1、动物科学
2、畜牧学
3、兽医学
(三)林学类
1、森林保护
2、森林经理
(四)蚕学
1、蚕学
二、农业工程类
(一)农业机械类
1、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二)农业水利类
1、农业水土工程
(三)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1、农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2、农业电气化及自动化
3、农业工程
(四)农业排水类
1、农业排水及其自动化
三、农业经济管理类
(一)农业经济管理
1、农林经济管理
2、农业技术经济
3、经济信息管理
四、农业技术管理类
(一)农业技术
1、农业育种
2、动物遗传育种
3、作物遗传育种
5、作物栽培学
6、园艺学
7、植物保护
8、茶学
(二)农产品加工及贮藏
1、农产品加工工程
2、农产品贮藏
五、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一)食品科学
1、食品科学与工程
2、营养与食品卫生
六、农业资源与环境类
1、农业资源利用
2、植物资源保护
3、自然资源。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4.1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协同创新环境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
如何依托协同创新战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视角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企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企业高校双主导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这实际上就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指明了方向,企业主导型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应该成为主流。
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强调应用,强调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企业处于商业活动的第一线,更能准确及时地把握科技活动的前沿,科技成果也更符合社会需求。
因此,本文探讨的是,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由企业主导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一、文献综述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关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的整体研究。
程序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培养研究生的形式、结构与途径,主要探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诸多要素的最佳组合与构成[1]。
龚玉霞、腾秀仪和塞尔沃对国内外的培养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理念、培养方案、授课方式、实践基地建设、毕业要求五个方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对策[2]。
孙怀林和肖鹏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为基础,提出了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五位一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3]。
李伟和闫广芬基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观的理论分析,形成了专业学位内外部分类培养的理论分析框架[4]。
二是对某一具体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鲁万波和董春对统计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5]。
程永波和秦伟平通过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如何提高商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讨[6]。
农业院校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
农业院校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摘要:以实证调研为基础,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选课机制等多方面剖析了当前研究生数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存在弊端与不合理因素,并根据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要求,提出重组课程模块、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思路;结合数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构筑多元化、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数学课程;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研究生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现这一过程首先须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12]。
数学课程在各类高等院校中都是研究生重要的基础课程。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是各领域和生产实践不可或缺的手段。
毋庸置疑,科学计算、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
数学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凸显,数学课程已不再仅仅是工程计算的工具,而逐渐成为研究生理性思想和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更是探索和创新的必备素养[34]。
但目前国内很多农业院校中研究生数学教育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课题组实证调研结果表明,农业院校中研究生数学课程设置偏少、教学模式墨守成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本科化等现象比较普遍[56]。
研究生掌握的数学知识零散、浅显,难以对其逻辑思维及实践、创新能力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
显然,缺乏科学、系统的数理逻辑知识和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其科研工作中桎梏和瓶颈问题。
本文结合我校研究生数学课程改革项目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课程体系优化与调整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途径与方法,为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科学的参考。
1研究生数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在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八所院校开展了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实地调研[5],发放问卷3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715份进行统计分析,结合资料查询和专家访谈,对当前研究生数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剖析如下。
东北农业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暂行办法
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工作是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是鼓励在校大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做好我校的推免生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推荐范围推免生必须是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录取的应届毕业生,不含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独立学院学生。
二、推荐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学习成绩为主,全面衡量,择优推荐,确保质量;同时,注重对申请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推免生名额按照每年度教育部下达的推免生计划执行。
三、推免生应具备的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大学学习期间没有受过任何纪律处分,毕业时可获得学士学位。
2.推免生排名依据学习成绩排名确定,学生须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且无违纪记录。
前六学期(四年制)或前八学期(五年制)考核累计未超过2门(每门考试或考查课均按一门计)不及格,且第一次补考合格。
学术型学位推免生学习成绩在本专业年级排名前15%,专业型学位推免生学习成绩在本专业年级排名前25%,志愿担任专职辅导员的人员,学习成绩在本专业年级排名前20%,且须通过相应的审查及面试考核。
3.通过全国大学外语四级考试;在其他条件相近情况下,英语通过六级者优先。
接受小语种推荐免试生仅限于招生目录中招收小语种的专业。
4.外语水平高、具有特别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本专业年级学习成绩排名前30%的学生,可以特殊学术专长和具有培养潜质身份申请推荐免试研究生。
申请者获得全国挑战杯大赛三等奖、全国数学建模及电子科技大赛二等奖及以上,并符合推免生应具备条件第1、2、3条中除成绩排名外的其他要求,可直接推荐;申请者在省级科技大赛上(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科技大赛等)获得二等奖及以上,并在国家重点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较高水平学术论文,需填写《以特殊学术专长/具有突出培养潜质身份推荐免试研究生申请表》,经专家、学院推荐,学校统一组织审核。
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与提升途径
与扩招 之前相 比有所下 降 , 主要 表现在数 理基础不扎 实 , 尤 其是高等数学基础较差 , 严重影响了后续与数学相关 的专业
课的学习质量 , 进而 限制 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和发挥 。
2 . 学习动机不 明确
受到某些社会不 良风气 的影 响 , 部分研究生学 习动机不 明确 , 不 能主动汲取知识 , 增强知识储备 , 学习 目的仅仅在于 学 习成绩过 关 , 不再把 主要 精力放在专 业学 习和科研 上 , 而 将很多 时间和精力 浪费在玩耍 、 交 际等上面 , 无法 主动思考
2 0 1 4 年第 5 期 总第 2 2 3 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O NOMI C RES EARC H GU I DE
No. 5, 2 01 4
S e ia f 1 NO . 2 2 3
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与提升途径
邢贞相 , 刘 东 付 强, 李天霄 , 李 衡
护水 资源” 嘲 ; 2 0 1 2 年 中央一 号文件《 关 于加快推进农 业科技
创新持 续增强农 产品供 给保障能 力的若干 意见 》 中明确 指 出, 要“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 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 文件强 调 突出农业科技创 新重点 、 完善 农业科技创 新机制 、 改 善农 业科技创新条件1 4 1 。
一
革, 理 清研 究生教育创 新的思路 , 探 索研究生教 育创新 的模 式 和体 系,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 , 我 国大多数高校研究
生创 新能力培养 不足 、 研究生创 新能力不 强 , 必将严 重影响
我 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2 0 1 1 年, 胡锦涛总 书记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 上明确指示 ,
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
[ 摘 要] 把创新型研 究生培养 的理念贯 穿于学科建 设之 中, 能实现创 新型研 究生的培 才 养, 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解析在加强学科建设这个过程 中, 寻求提高创新型研 究生培养质量
的有效 途径 与对 策 。
[ 关键词 ] 学科建设 , 创新型研究生 ,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 6 3 G 4 [ 文献标识码] A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高等教育法》 规定 : 高等 “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 级 专 门人才 , 发展 科 学技术 文 化 , 进 社会 主义 经 促
济 建设 ” 。高 等 学 校 作 为 人 才 培 养 的 摇 篮 , 键 关
[ 文章编号]6 2 8 5 20 )503 - 17 - 0 (0 9 0 - 1 4 3 0 0
观上 是指 在 一个 学校 内 , 影响 一个 学科 产 生 、 展 发
的各种因素之总和。它既包括一个学校所拥有的 图书资料 、 实验仪器等硬件环境 , 也包括一个学校。 的历 史 文 化 传 统 、 学层 次 、 办 目标 、 水平 及 师 资 队 伍结构 、 学科布局 、 教学功能 、 学术氛围等软件环 境 。对学 科 发 展 作 用 最 直 接 的是 学 科 的微 观 环 境。一个学科的微观环境不仅决定了该学科的发
的需 要 , 也是适 应 和满 足 国家 和社会 发 展 的需要 , 同时还是 研究 生教 育遵 循 自身 发展 规律 的迫切 要 求 。 因此 , 探讨 在 学 科 建 设 过 程 中如 何 加 强 创 新
利环境 因素的合力作用 。美 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 尔福特认为, 创新性是 由主体生活在其 中的那种 “ 社会气氛” 即“ , 创造性环境 ” 培养 出来 的。研究 生教育本身作 为一种促进创 造力形 成 的环境 因 素, 主要是通过学科文化环境来发挥作用的。 东北农 业 大学 动 物 营养与 饲料 科学 学科 是 国
东北农大应用气象学学科评级
东北农大应用气象学学科评级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学科评级引言:气象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规律,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灾害预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学科作为该校的重点学科之一,致力于培养具备气象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为社会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本文将对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学科的评级进行探讨。
一、学科背景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学科是在气象学基础上,结合农业生产实践和需求,开展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它旨在将气象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农田环境监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二、学科建设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学科的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支具备较强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学科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还积极与气象部门、农业企业进行合作,开展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
三、教学与科研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气象观测方法、气象数据处理与分析、农田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实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科研方面,学科注重应用研究,关注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项目,如气象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气象灾害的预警与防御等。
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四、学科评级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和影响力。
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和优势,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效益。
因此,可以给予该学科一个较高的评级。
五、学科前景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发展的需求,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学科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形成更加综合化的学科体系。
同时,加强与农业企业、气象部门的合作,将学科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为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14号(教育类496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14号(教育类496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1.09.28•【文号】教高提案〔2021〕89号•【施行日期】2021.09.28•【效力等级】行业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14号(教育类496号)提案答复的函教高提案〔2021〕89号您提出的《关于优化高校农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提案》收悉,经商农业农村部,现答复如下: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农业人才培养,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以新农科建设为统领,推动各地各高校持续深化农林教育改革,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关于调整优化农学学科布局、加大农学学科支持力度的建议教育部高度重视农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涉农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学术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并重的涉农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格局。
(一)持续优化农学学科布局。
目前,农学学科门类下有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等9个一级学科,全国有农学门类学科点335个,其中博士点209个、硕士点126个;涉农专业学位类别有农业、兽医、林业等3个类别,共有207个相关专业学位点,其中博士专业学位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195个;每年授予博士学位31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2.7万余人。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二级学科和按二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由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
教育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涉农相关学科自主设置工作。
目前,已有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自主设置了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装备、大数据技术与智慧农业、农村与区域发展等127个农业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十一五”规划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战略发展需求,紧密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坚持“突出重点、发展特色、分层次建设”的方针,重点建设一流学科,注重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建设结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学位点体系;建设一流的导师队伍,注重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
本着“制度规范、管理创新、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加强研究生教育和促进学科建设为工作重点,特制订本规划。
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积极推进“211工程”重点大学的建设,构建文明、和谐、平安校园。
“十五”是东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5年,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学位点的申报成功,标志着我校向综合性农业大学又迈进了一大步。
经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并超额完成了“十五”制定的总体目标,为建设一流的农业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取得的成绩1.学科规模不断扩大,学位点建设成效显著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我校学科规模稳步扩大,多学科学位点体系基本形成,学科建设成绩突出,确定了我校在全国高校,尤其是农业高校中的地位。
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2个部级重点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41个校级重点学科,已经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重点学科建设层次。
“十五”期间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1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点。
目前,我校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点。
学科建设覆盖了农、工、理、经、管、文、法、教育等学科门类,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位点体系。
在2003年国家一级学科点评估中兽医学、畜牧学、农业工程均排名全国同学科前列。
2005年在国家博士后管委会对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的评估中,我校参评的四个博士后流动站分别取得了“三个第一、一个第二”的好成绩。
其中作物学、畜牧学和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为全国同学科第一,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排名全国同学科第二,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称号,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获得全省“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称号。
2.学术队伍实力日益增强、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
现有专任教师1 006人,其中教授197人,副教授31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42人,博士生导师149人,硕士生导师413人。
教师中有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座教授2人。
“十五”期间,有4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受聘担任省级和学校的特聘教授;袁隆平院士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受聘担任我校的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更加壮大了我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随着导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各学科梯队的学历、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日趋合理,学术队伍整体实力日益增强,为我校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证。
学校多层次办学,人才培养体系健全。
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 246人,博士研究生478人,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研究生665人。
“十五”期间,共招收研究生3 019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 469名,博士研究生550名,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研究生678名,研究生招生规模是1990—2000年的2.6倍。
仅2005年招收各类研究生1 286名,是1996年“211工程”立项之初的13倍。
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和培养质量的提高,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我校研究生“十五”期间共发表科研论文4 200余篇,80%的科研项目由研究生参与完成,每年大批次的研究生、博士后深入基层,面向“三农”服务,连续十几年受到中央、省有关部门的表彰。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明显加快,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效益也明显提高,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保证。
3.条件支撑与保障更加完善,优势与特色日益明显“十五”期间,学校重点建设了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研究)中心,4个农业科技园区,并设立了10个研究生创新基地,建立2万多平方米的研究生教育中心,并配备研究生专用的了公共实验室、语音室合多媒体教室。
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与保障。
学校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园区和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中试到成果转化的研发体系,使学校具备了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条件,为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
研究基地建设遵循“集中、公共、开放”的原则,实行科研项目对校内外公开招标,积极鼓励客座人员、访问学者投标并承担有关项目,争取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经过全校共同努力,已初步建设成为我国特别是北方寒地现代农业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的重要基地,学科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为地方建设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十五”期间,学校提出了“建立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的建设目标。
在各学科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科群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东北亚和我国寒地区域现代农业特色的“种、养、加、管”4个学科群。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优势与特色日益明显,打造了我校鲜明的学科特色与品牌。
目前,农学类学科、食品学科、生物学科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科技园区、研究中心以及多个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研究中心,同时也拥有许多在国际和国内知名的专家和学者。
学校坚持对这些优势与特色学科进行提升和整和,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从“九五”开始,学校将学科建设整体纳入“211工程”建设,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建设。
“十五”期间,学校投入学科建设共计1.199亿元,其中投入重点实验室建设及仪器设备经费9 578万元;用于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及引进)经费2 409万元。
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创新基地等为依托,“十五”以来,我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919项,国家级项目132项,省部级项目285项。
其中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5项,973项目2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2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4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总计获得科技经费约1.29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3项,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2项,获得授权专利32项,推广各类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100多项。
2006年1月在第四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暨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李景富教授主持的《番茄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多抗、丰产系列专用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时,在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动物养殖、动物疫病防治、乳制品加工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5.积极探索新时期研究生党建工作,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初见成效研究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层次的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我校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党建工作,认真抓好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积极组织各种学习活动,为研究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提供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保证。
研究生的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也是研究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校研究生科技服务小分队10多次受到省委宣传部、团省委表彰,5次受到团中央表彰,2004年8月1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博士生搞了村规划”为题报导了我校“三下乡”活动,研究生已成为我校“科技之冬”活动的主力军。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感到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不仅要搭好学科建设这个平台,还要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的培养,不仅要树立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造能力,而且更要激发其创业精神,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这也是我们长抓不懈的工作重点。
(二)面临的形势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优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教育部积极推进“援疆学科建设”,为我校学科建设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我校更好地“立足龙江、面向三农、发挥优势、积极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十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1.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满足不了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2.个别学科学术梯队存在断档问题,急需高层次人才的补充;3.学科的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4.各学科间发展不均衡,部分新兴学科发展条件不足;5.四大学科群需要进一步整合,以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整体实力;6.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导致的研究生教育资源不足现象;7.研究生生源结构与质量亟需改善;8.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问题;9.学位论文质量有待加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需要突破;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到2010年的5年时间里是我校全面建设、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
能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能否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坚持“科教兴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发挥我校的学科、科研、人才培养优势,为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我校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增加紧迫感。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十一五”“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强化优势学科,支持重点学科,积极发展人文社会学科,培植新兴特色学科,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大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增强学科整体的创新能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加强学科群的建设。
坚持“促进交叉,发展新兴、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原则,整体审视学科的研究方向、学术队伍、实验室条件、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从国家和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依据当今国内外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加大对学科布局、学科结构和学科研究方向的调整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