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楚辞之名出现于西汉早期,有两层含义:
(1)是一种诗歌体裁形式. 本义泛指在战国时代出现的用楚国方言写成的楚地歌词。

由于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活动多杂以歌曲,其乐曲的词句长短不一,形式自由,极易表达奔放的感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屈原运用这种民歌体裁,驰骋其丰富的想象力,抒发其爱国情怀,写出许多传世名篇,因此“楚辞”一词后来演变为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的专称。

(2)是一本诗集名西汉刘向整理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为《楚辞》
离骚《离骚》是屈原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根据诗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两个部分。

(1)从开头到“岂予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内容主要是回顾过去的经历,以描述现实为主2)后半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用幻想的方式,探索未来的道路。

《离骚》一诗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诗人从叙述自己的身世、理想、遭遇入笔,强烈地抨击了楚国的政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全诗借用古代神话,驰骋壮美奇特的幻想,绘就一幅色彩绚丽、气势磅礴、人物命运起伏跌宕的画卷,寄寓了诗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波折,并展示了他为理想奋斗不息、至死不渝的崇高人格。

建安风骨“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的年号,习惯上把这个时期及后来魏若干年的文学创作称为“建安文学”。

代表人物:“三曹”、“七子”。

建安诗人生当汉末的动乱年代,大都饱尝忧患,身感乱离的悲怆。

这种悲怆的情绪和“拯世济物”的雄心、建功立业的愿望相结合,反映在诗歌中,形成了慷慨悲凉、激昂苍劲的风格。

这种风格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风骨”。

永明体是一种讲究声律和对仗的诗体,因其活跃在南齐永明年间,故称“永明体”。

代表人物是沈约、谢眺等。

他们根据四声的规律,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声、韵、调的相互配合和词语对偶形式的运用,创造了一种注重“音律”的新诗体。

从此,中国的诗歌开始从比较自由的形式向讲求格律的方向发展,对唐代以后的诗歌以及宋词、元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永明体集大成的作家:庾信《哀江南赋》
骈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文体,是和“古文”的不拘格式的形式相对立的一种文体,也叫“骈偶”或“四六等”。

南北朝时期,文人大都生活在帝王贵族周围,所以他们的生活、思想都有很大的束缚。

主要特点:(1)讲究声韵和谐,多用对偶的句子,句式整齐,助长了文学形式技巧的发展。

(2)由于创作内容的贫乏,文人们大量用典,词藻华丽,用华丽纤巧的形式来掩盖空洞乏味的内容。

庾信是六朝最杰出的骈文家,《哀江南赋》以骈六俪四的句式写就,达到了六朝骈体文的最高艺术成就。

边塞诗派唐朝为了保卫领土,抵御、打击少数民族入侵,经常进行边境战争,由于当时的军事政策,几乎家家与战争有关,文人大量走向边疆,产生边塞诗派。

他们的诗歌内容:
(1)描写边塞风光
(2)反映边塞战争
(3)反映将士思乡、思亲的感情
(4)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代表作家: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反映军中官兵苦乐悬殊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塞上风光奇景。

敦煌曲子词:
是指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五代民间词,这些词具有质朴自然、清新明快的风格,感情真挚、直率,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敦煌曲子词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广阔,主要内容是反映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愿望和要求,如对战争的不、追求爱情幸福等。

表现方法多种多样,如:大胆的想象、真切恰当的比喻、生动有力的夸张等。

在遣词造句、写景造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但它毕竟是民间的歌唱,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

性灵说清代袁枚主张:作诗要有真性情,要有个性和诗才。

(1)性情”是诗的根本,“性情以外本无诗”;
(2)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个性,“作诗不可无我”;
(3)诗人必须有才,“诗人无才,不能役典籍,运心灵”。

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在题材上与江西派从书本文字上翻新出气不同,而是直接从自然景物入手大而高山流水,小而游蜂戏蝶,善于捕捉,并用拟人的手法加以突出,一一入诗,饶有风趣。

走上了“师法自然”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严羽的《沧浪诗话》称之为“杨诚斋体”特点:(1)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

丰富新颖的想像。

(2)语言自然、活泼。

诗文革新运动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等人主持庆历新政,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针对晚唐五代文风的改革。

后来,在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的欧阳修主持科举,严令应试者写平实朴素的古文,摒弃时文。

政治改革要求文风改革,彼此促进,诗文革新运动蓬勃兴起。

欧阳修等人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等唐代古文家的进步主张,强调“道”先“文”后,文道并重;对于“文”主张要有特色,反对因袭模仿,这与韩、柳的“文以载道”、“惟陈言之务去”等主张一脉相承。

由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发扬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现实主义传统,从而得以健康发展,并取得胜利。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万历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

主要人物:“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因为“三袁”是湖北公安人,故得名“公安派”文学理论主要有三方面:
(1)认为文学的发展方向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新”;
(2)反对文学创作剽窃摹拟,矫饰虚假,强调文学创作要抒发自己的实际感受和独到的见解。

(3)反对古奥艰涩、隐晦难懂,主张意达辞畅。

“公安派”在创作上的主要贡献是散文,他们的游记、随笔等写景抒情,自然地表露了他们的个性特征,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学发展都有较深远的影响。

婉约派: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具有“可歌性”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创造美的意境,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

秦观是北宋写婉约词的能手,擅长用凄清的景象,写离愁别绪。

例:《鹊桥仙》
周邦彦则言情体物,极尽工巧,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

《孟子》是《论语》之后的又一儒家经典著作,为孟轲与其弟子合著,现存7篇。

孟子主张“仁政”而王天下,而“民为贵,君为轻”是他仁政学说的思想基础。

特点:(1)《孟子》中的散文不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还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排比手法的大量运用,使其散文气势磅礴的特点异常突出。

(3)就论辩方法而言,善设圈套又是其一大特色。

(4)《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为借助形象说明道理,或比喻、或故事、或寓言,使文章妙趣横生。

《庄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由庄周与他的弟子合著而成。

从文学方面来看:《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最富文学性,已经开始摆脱语录体,部分篇章已经是专题论文。

其特点是以寓言说理,将思辨与形象融为一体,文中的人与神、河与海、蛙与鳖、鹏与鸟等,俱可书法妙论。

文章挥洒自如,波澜起伏,想象奇特,充满理趣,对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从思想方面来看:庄子的思想是老子思想的发展,故并称“老庄思想”或“道家思想”。

这种思想与儒家积极的入世思想正好相反,主张与社会疏离。

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古文兴起。

主要作家有方苞、刘大魁、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得名。

(1)理论:桐城派的古文理论是与清中叶的统治思想相适应的。

强调“义”或“义理”,强调义理和文章的统一,特别强调文章的一套形式技巧。

(2)写作实践:选取事例和运用语言,只期阐明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不重罗列材料,堆砌文字。

(3)文章风貌: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代表作品:方苞《狱中杂记》;姚鼐《登泰山记》
豪放派: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它图纳社会人生,题材广阔。

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

词的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故称豪放派。

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北宋词人苏轼,他在三个方面突破了以往“词为艳科”的传统:扩大词境(“以诗为词”);推进词律;改变词风。

南宋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是辛弃疾,他在南宋前期的历史条件下,把词的改革又推进了一大步。

大胆地“以文为词”,政治、军事、山水田园,以及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在词中挥洒自如。

摒弃了一般离情别绪的内容,是“英雄之词”。

词的发展过程词由民间的曲子词发展而来,是唐代诗坛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唐代中期文人填词之风日趋活跃,很多作家皆有词作传世。

晚唐词人以温庭筠最为著名,他的词风艳丽,与韦庄等人的作品被编入《花间集》,因此被称为“花间派”。

题材狭窄,多描写妇女容貌、服饰和情态。

五代时期,词的创作已压倒其它文学样式,涌现出了许多词人,南唐后主李煜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他亡国后的词作在艺术上有所创造,突破了以往无病呻吟的形式,使词成为可以多方面言怀述志的新诗体,有显著的成就。

另一方面,他的词语言明净、优美,接近口语,进一步摆脱了花间词人镂金刻翠的作风。

宋代词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次高峰。

宋初晏殊等人仍延五代绮丽之风。

柳永一反往昔雕琢习气,吸收口语入词,以白描手法抒发情感,一时广为流。

其后,苏轼的词在题材上有了根本性的突破,摆脱“词为艳科”的传统,吐纳社会人生,词章雄健,风格豪放,境界超然,被称为“豪放派”;另有以秦观为代表的婉约派,风格清婉,以长调抒写柔情,词章婉转,周邦彦集婉约派之大成南宋词坛因为突出的民族矛盾而散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李清照、辛弃疾。

比较《左传》与《战国策》的文学价值
《左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和历史散文的总集,由西汉刘向整理。

是国别体的史书,共分12国。

记述战国初至秦二世共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的文学价值极高,比《左传》前进了一大步:
(1)它的人物形象塑造更趋丰满,《左传》只对人物作简笔勾勒,而《战国策》对人物地描写更加具体细致,性格发掘得更充分。

例:《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

(2)叙事运用铺张排比,渲染烘托,甚至夸张、虚构等艺术手法,使文章通达流畅、气势奔放,有强烈的感染力。

(3)策士巧言善辩,曲尽其妙,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帮助论事说理。

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
谴责小说是小说界革命的产物。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主人公:九死一生刘鹗《老残游记》——“白妞说书”曾朴《孽海花》——名妓傅彩云
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

前80回是清代曹雪芹所作,后40回是高鹗续作。

1、思想成就:爱情故事和封建衰亡史的结合
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面貌,歌颂了具有叛逆思想的青年的反抗行为,暗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前景,因此《红楼梦》被誉为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2、艺术成就:人物刻画:
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共计440余人,几乎包括了古代中国所有阶层的人物。

他们形态各异,各具个性特征。

贾宝玉: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大胆追求个性自由,喜爱平等友爱的生活,与封建礼教背道而驰,表现出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林黛玉:也是个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努力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注重与宝玉之间的真挚感情。

但是由于环境的黑暗,她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忧郁、感伤情绪。

薛宝钗:体现了封建主义的理想要求和人生道路。

凤姐: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她身上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也有办事精明干练的一面,是一个善恶并融的复合体。

(1)结构艺术:
A.打破了传统的取材方式,将社会高度浓缩在家庭的范围内加以整体展现。

这样就把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有机地组成一体,形成一座筋络相连、纵横交错而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的宏伟建筑。

B.每章每节不是一人一事地单线发展,而是总体展现。

C.草蛇在线、伏脉千里:章节之间衔接自然、紧凑,往往伏笔于若干回之前,接应在若干回之后。

(2)语言艺术:达到了空前纯熟的境地
A.语言丰富多彩:不仅继承了古典小说的语言艺术传统,又吸收了当时北京地区的口语,达到了准确、洗炼、形象、生动的地步,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很强的表现力。

B.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程度高:人物对话无不切合其身份。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

以反对封建科举制度和轻视功名富贵为其中心内容,主要描写了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讽刺他们的迂腐、虚伪。

而且作者把这一切放入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加以表现,比较广阔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整个封建礼教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1)小说一开始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抨击了科举考试制度;
(2)描写了考取功名的人,做官就是贪官污吏,退职后即成土豪劣绅;
(3)刻画了哪些科场上名落孙山的所谓名士,指出他们实际上都是无聊之徒。

艺术特色:
1、讽刺手法: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讽刺艺术并有所发展,讽刺手法丰富多彩。

(1)冷嘲热讽
(2)突出人物的互相吹捧
(3)让小说中人物当众出丑
(4)让人物逐步暴露
(5)就人物语言行为的前后矛盾通过对比来讽刺
2、结构艺术的独特之处:
通过众多的人物、不同的情节,来共同展现生活图景,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

3、艺术手法:
作者运用了对比、照应等艺术手法,使作品的结构趋于完整、严密。

4、语言:语言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十分通俗易懂。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是中国小说史上具有杰出成就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

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小说集,其中大多数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

(1)一方面,把花妖狐媚和幽冥世界组织到现实生活中来,通过人鬼相杂、幽冥相间的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矛盾
(2)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花妖狐媚和幽冥世界所提供的超现实力量,突出地表现作者理想的人物和生活境界,让好人好报,恶人恶报。

这种特点构成了作品想象丰富奇特,故事变幻莫测,境界神异迷人的风格。

《聊斋》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
(2)善于结构故事,巧妙的安排情节
(3)善于描写景色
(4)语言精练,词汇丰富
-江湖诗派----《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身分卑微,以江湖习气标榜,因而被统称为江湖诗派。

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

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诗话----诗话是宋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式,最早的诗话是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诗话内容大体包括记事、考证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

南宋后期严羽所作的《沧浪诗话》,是一部最著名的宋代诗话。

以禅喻诗-----以禅喻诗的风气开始于北宋苏、黄等人。

严羽改变了前人仅以参禅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

禅宗在说明"如何是禅"的问题时总是恍惚其辞,悠谬其谈,绝不肯作出正面回答。

严羽认为诗的本质也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妙悟"。

这样,他就把以禅喻诗运用到诗的本质问题上,由此导出了后人的"诗禅等一"等论调。

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
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
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
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
规则间用。

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
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铁崖体-----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
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作诗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对台阁体文风是有所冲
击的,对后来前七子的诗文主张也有直接影响。

唐宋派----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
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被称为"唐宋派"。

格调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认为诗歌在内容上应该符合封建社会秩序。

而在表现上,则应
'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要讲含蓄、比兴,只能"委婉陈词",不可"过甚"、"
过露"。

好诗的标准是"风雅",是盛唐的诗歌,因此写诗必须学古,必须有法度,也就是要"
摩取声调,讲求格律"。

义法----"义法"是方苞的文学见解。

他认为作文要讲究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是说文章要有条理、有层次、有技巧,也就是指形式。

方苞主张要写好文章,必须学习古文的法则,必须向古代学习。

这既是道统又是文统,是道
统和文统相结合的完整的体系。

文学本位】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两翼。

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
【三古七段】是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古之分,是大的时代断限,分为先秦两汉的上古期、魏晋至明中叶的中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的近古期;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依次分别为先秦、两汉、魏晋至唐中叶、唐中叶至南宋末、元初至明中叶、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注:另一种分期方法是“朝代分期”,二者结合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因此,三古七段更全面的表述为“三古七段双视角”)
【神话】1、概念: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2、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中国神话可简要分为创世神话(盘古故事)、始祖神话(女娲造人补天)、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战争神话(黄炎战争)、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此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古代神话体话了深重的忧患意识、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和先民们的反抗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3、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较低级的心智能力紧密相连的。

首先,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己与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如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就是以人体的各部分推论天地间诸物的形成。

其次,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最初阶段,神话思维也是一种具体、形
象的思维。

比如,原始先民为了把握一日之中时间的变化,就利用太阳空间位置的变化加以说明,从而创造了诸如日出炀谷、至于蒙谷的太阳神话;又如,龙这个神话形象,前身只不过是一个以蛇为图腾的部落标志,加上各种兽类的部分特征综合而成。

再次,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
敬畏或惊喜等情感,而这些情感被认为是外物本身固有的属性。

同时,在神话的传播、复述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情感体验。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思维,即某种具体的
物象与某种特定的意义之间相联系,比如把葫芦和禽卵跟母体崇拜、生殖崇拜相联系,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

原始神话就是由这些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间,应是由不同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行的材料编选而成,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

内容极其驳杂,既有对山神形貌的大量描述,又有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这类想象奇特的神话,还记录了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异国人的奇异相貌和风俗习性,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最具神话学价值的著作。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和《春秋》。

《尚书》,即上古之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文字古奥典雅,其中的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是经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对于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间的历史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具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记事意识。

《春秋》为“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思想倾向,而这些倾向主要不是表现于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所谓“以一字寓褒贬”。

【《左传》】1、概述:《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约成书为战国早期,相传为传述春秋而作。

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朝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并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揭露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其中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2、《左传》的叙事特征:《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但发展了其笔法,主要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并创立了在叙事中或叙一事结束后以“君子曰”、“孔子曰”等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的新形式,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被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其叙事特征如下:第一,作为编年史,《左传》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但倒叙和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

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兰公之死,再回顾他的出生和命名。

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

此外,《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以旁观者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第二,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

《左传》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除了城濮之战、崤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为人所称道外,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

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城濮之战的叙述。

第三,《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带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其中往往带有占卜、梦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

第四,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

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者虚构,如“僖公二十四后”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象。

此外,《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仿佛志怪小说。

【《战国策》】1、概述:共33卷,杂记春秋至秦并六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军政大事,主要记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