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最新年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提出的社会背景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经济,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也有了极大地提高,在逐步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之下,一批新的消费力量随之出现。福特主义由此而生,他们借由新型的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来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以及增加工人的工资,不仅仅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同时还有效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福特主义是用“一天工作八小时,挣五美元”这一口号吸引大批工人加入到消费的行列。福特主义的出发点是使人在消费这一领域变得平等,无论穷人、富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自我的需求,希望达到一种新型的民主和平等。以期能够确保市场机制顺利运作的同时给予工人更多的消费权利去维护社会的稳定。由此标志着大众消费时代已然到来。

二、文本解读:《消费社会》的核心思想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主要由三章来展开分析。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波德里亚解读这一章的角度以及切入的路径。我个人比较喜欢马克思?韦伯,在他的眼中,资本主义精神不单是宗教改革使个体走出神权支配以及理性意识的建构,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物的时代的来临。真正的资本主义与获利的欲望、对金钱的追求毫不相干。但韦伯忽视了物意识的渗透与理

性的精神事实实际上是一体的,是同一个存在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性而已。因此,要想很好的理解物意识主导的社会,那么我们则不可忽略其背后所隐藏的资本主义理性精神。但是,在本章中其实我们很少看到波德里亚有关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论,他的思考与分析几乎是完全建立在一个实在的社会层面上,并且紧紧依赖于其中的丰盛、杂货店这些具体的消费个案,深刻揭示了消费的神奇地位、货船的神话、增长的恶性循环以及其背后的成因与可能带来的危害。波德里亚的不同之处也表现在此,他以鲜活的实例为切入点进行探寻,而非预设一个逻辑框架。在本章中,波德里亚主要告诉我们:一、消费的核心要素是物。二、形式礼拜并不像我们看上去的仅是一个社会层面的概念,它其实是一个基于个体存在的概念,是以物的形式存在反证了人基于这一层面存在的虚在性。三、他提出了仪式这个概念,我认为他所说的仪式对应的应该是资本主义精神的理性逻辑。波德里亚在书中并未指明,他更多的在意的是对物周围社会的反思与批判。他说:“在以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够一代代人之后存活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他的态度无疑是悲观的,究其根源,应该是波德里亚发现了日常生活的意义正在于其消费性和个体欲望的满足

程度,发现最终起支配作用的是我们自身个体不受限制的欲望膨胀而非资本主义的理性精神。

该书的第二章《消费理论》和第三章《大众传媒、性与休闲》

通过一系列个性化的、多义的或看似琐细的小论题来逐层展开。结合一些研究成果和个人的一点拙见,对波德里亚细节性的描述背后的思想挖掘如下:

第一,什么是“消费”。波德里亚将消费定义为“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性的行为”。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几重含义:首先,我们必须将消费视为一种积极建立关系的方式,而不再单从生理需要或社会地位的角度去分析。

第二,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一,从消费社会本源来看,以最大限度攫取财富、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需要为目的。因此,对社会资源的疯狂抢夺和由此带来的极大浪费成为消费社会的

发展动力。二,随着消费意识的转化,一掷千金和超前消费成为消费社会时代精神的表征。将社会身份同消费品结合起来,消费构成了一个单纯满足欲望的对象系统,成为获得身份认同的商品符码体系和信仰的过程。其三,消费社会到底还是制造了虚假平等、民主还有幸福的泡沫,阻碍了人们对精神生态的坚守。对自由精神的渴望,转换成了自由消费的假象;对幸福的渴望,幻化成消费欲望的膨胀……消费社会中人纷纷抛弃了独立思考、坚守的原则而加入到物质消费的大潮中,在一系列商品活动中丧失了社会文化最基本的批判意识和反叛行动,最后只残留下一张空洞无力的躯体。

第三,对大众传媒文化进行了批判。揭示了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本质是在否认事物和现实的基础上对符号进行颂扬。文

化再循环,人们为了表现自己融入社会,不断地去消费大众文化。这里的大众文化是被现实性原则支配着的不断翻新的时尚文化。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文化概念。最小公共文化成为普通消费者获得消费社会公民资格而必须拥有的最小一套同等物品。媚俗的符号成为人们在哪个阶层的标签。波德里亚指出,传媒中的事件是打上权力话语烙印的。摆设是物品在消费社会中的真相,技术物品本身也成了摆设。在看似充满激情的游戏背后,实际上是消费的组合式投入,它排斥激情。最后,身体在消费神话中成为了新的神话。消费社会中,人们开始充分享受身体欲望放纵的乐趣。在丧失了灵魂领地的消费社会里,身体策略成为刺激生命原始欲望的方式。一切神话的产生还是源于自身。这个社会将是“一个不再有眩晕也没有历史的社会、一个除了自身之外没有其他神话的社会”。这是我们想真心拥抱的社会吗?

三、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及其后果

消费社会是一个富有结构的社会。消费渗入了人们的思想,进入了伦理和日常意识形态之中,盲目拜物的逻辑就是消费的意识形态。传播媒介所制造的时尚化、标准化、符号化的“大众文化”本质上都成了消费主义文化,成为活跃的话语实践。消费主义用“美好”或“有品位”的生活为诱饵,使人难以抗拒。观其后果,对消费的鼓励、提倡带来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浪费、破坏生态,这种繁荣背后接踵而来的是人类社会经济的非良性发展。本来追求更加丰盛富裕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无可

厚非。但是,富余是把双刃剑。正如经济学者凡勃伦阐释的,历史上在享乐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有闲阶级,他们把参加劳动看作是有损体面的行为,日常从事的只是一些没有实际作用的脑力劳动(比如学习礼仪,讲求修养等等)。而伴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的现代消费不同于以往,差别之处在于,它既不受生物因素驱动也不纯粹由经济因素决定,而是更带有社会、象征和心理的意味,并且自身也成为了一种地位和身份的建构手段。

尽管波德里亚所分析和强烈批判的消费社会针对的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在全球化、一体化、多元化趋势的影响下,消费主义现象已经扩散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在现代化的大路上奔行,其在考量社会经济指标、追逐物质富裕程度、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同时,究竟该如何避免重蹈西方社会消费主义的覆辙?如何在“刺激消费”与“节约型社会”之间制造一个平衡点是极不容易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综合性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