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系统技术状况检查及维护保养_10000015774513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No31 2

摘 要 汽车空调是用来改善汽车舒适型的主要设备,它可以对车内空气的温度、适度进行调节,并能保持车内空气的清洁。本文主要对汽车空调技术状况的检查方法和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保养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 汽车空调 技术状况 检查 维护保养

汽车空调系统制冷就是通过消耗发动机一定的动力把制冷剂由气体转变成液体,然后再利用由液体转变成气体的过程中,通过吸收来自汽车外部的热量来达到汽车制冷的目的。由于汽车空调系统是在振动、灰尘、发动机烘烤和连续运转的条件下进行工作的,如果空调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件被损坏或管路泄露等,都会严重影响空调工作性能和制冷效果。

1 汽车空调技术状况检查

1.1 空调制冷组成系统表面温度的检测

1)正常情况下,低压管路应呈低温状态,高压管路应呈高温状态。

2)从压缩机出口→冷凝器→储液干燥器→膨胀阀进口处是制冷系统的高压区,这些部件表明温度在空调系统处于工作状态时,应是先暖后烫,如有特别热的部位,则此部位有故障,说明散热性能较差;反之,如有特别凉的部位,则此部位同样存在有故障,可能有堵塞。储液器进、出口之间若有明显温差,则说明此处有堵塞或者制冷量不正常。

3)从膨胀阀出口→蒸发器→压缩机进口处是低压区,这些部位表面应该由凉到冷,但膨胀阀处始终不能有霜冻现象。1.2 空调系统制冷剂泄露检查

对空调高低压管路各接头应分别用电子检漏仪进行检查。检查时,应使探针接近检漏点,距离约3mm,探针的移动速度必须低于3cm/s。按照检漏仪的额定灵敏度,若发现有感应现象,即说明这个部位有泄露现象。

1.3 检查制冷剂量的多少

1.3.1 起动发动机,使空调开始工作,当从干燥器检视口处能看到以下几种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a)”表示制冷剂缺失严重 ;“(b)”表示制冷剂不足 ;“(c)”表示制冷剂合适或过多。

1.3.2 具体征兆及处理方法如表1所示。

1.4 检查空调系统高、低侧压力

连接歧管压力计,使高、低亚手动阀处于关闭状态。起动发动机,预热10min左右,打开空调A/C开关,将鼓风机开关置

汽车空调系统技术状况检查及维护保养

斯海林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重庆400074)

于最大档处,温度档位于最低档,发动机转速处于1500~2000r/min范围。

1)当用歧管压力计检测的结果与规定的值相比,压力表的读数在高、低压侧压力均过低时,说明制冷剂量不足,有可能是系统内某处(如管道接口处)出现泄露。

2)当用歧管压力计检测的结果与规定的值相比,压力表的读数在高、低压侧压力均过高时,可能是制冷剂量过多。当从低压侧放出一部分制冷剂后,再行检测,直到压力表显示到规定压力值时为止,也可检查冷凝器散热片是否堵塞、压缩机皮带松紧度是否正常等。

3)当用歧管压力计检测的结果与规定的值相比,压力表的读数在高、低压侧压力均过高时,应检查空调系统管路空气是否排除干净,可更换干燥剂或清洁制冷机油,并重新加注制冷剂。

4)当用歧管压力计检测的结果与规定的值相比,压力表的读数在高、低压侧的读数为:低压侧偏高,高压侧偏低,当增大发动机转速,高、低压显示结果变化不大,这种现象一般是由于压缩机工作不良造成。应检查压缩机内阀片是否损坏、活塞及环的磨损等情况,检修并予以排除。

5)如压力表反映的读数为:低压侧出现真空,高压侧压力过低,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膨胀阀感温包内的制冷剂完全泄露,使膨胀阀不能不开,制冷剂在系统内不循环,造成系统不能制冷,此时应更换或拆除膨胀阀。

8)当向系统充注规定量的制冷剂后,应立即使发动机停止运转,同时关闭高、低压力表的手动阀和制冷剂罐上的注入阀,并拆除低压侧维修阀软管,当高压侧压力下降后,方可从高压侧维修阀拆下高压表软管。

2 一般汽车空调维护保养

为了使汽车空调经常处于技术状况完好的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对使用中的汽车空调系统的维护保养要注意以下事项:

2.1 压缩机的维护与保养

2.1.1 在停用制冷系统后,每两周起动压缩机工作5~10分钟。有利于防止压缩机轴承油封干枯,提高密封作用;有利于保持压缩机内部运动部件表面的光洁度和精度。

2.1.2 应经常检查压缩机皮带张力,压缩机皮带的张力标准应在376N±50N(约38kg±5kg)范围内。如果皮带张力过大,易加剧压缩机皮带轮轴承的磨损,压缩机噪音大;如皮带张力过小

作者简介:

斯海林(1967—),男,汉族,本科,实验师;重庆交通大学交

通运输学院,主要从事汽车实验教学与研究。

(下转第109页)

与、协调配合,使得运动员的四肢完成了精准到位、衔接流畅的技术动作。核心力量不但对运动员保持稳定的技术动作有直接的作用,对于能量的消耗也有重要的作用。

3.5 预防运动中的损伤

核心力量的提高和核心部位的稳定能确保机体在做动作过程中保持在正常的位置,深层小肌肉群的稳定功能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这大大预防了急性损伤的发生。确保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为艰苦的训练和比赛打卜坚实的基础。运动员在进行快速发力动作时,强有力的核心肌群能够确保肢体在动作过程中保持在正常的位置,深层小肌肉群的稳定功能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这预防了急性损伤的发生,如果发力不正确,潜在的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会大大提高,比如像下背痛、腹部扭伤、骨盆倾斜等等,这些损伤会直接影响到训练的效果。而运动损伤通常是困扰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的一大难题。对篮球运动员来讲,经过长期艰苦的大强度、大负荷的刺激后,身体各部位磨损都会很大。肌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状况,特别是肩、膝、踩等关节。在这种情况下如不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就非常容易出现伤病。全面系统的核心力量训练,不但可以有效地预防伤病,降低损伤的严重性,还有助于减少再损伤,加快损伤后的恢复.保证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以及运动成绩的稳步提高。同时核心力量还有助于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把握身体中心,使脚落地瞬间靠着核心力量来调整身体重心的位置,如此一方面可以使自身处在最佳的用力姿势,提高肌肉收缩的力量和速度水平;另一方面还能够减小关节的负荷,达到预防损伤的目的。

4 总结

核心力量训练是一种科学的、严谨的、细腻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篮球竞技运动不仅比技术、比战术、比作风,同时也是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较量,在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中,优秀的身体素质,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高难技术和复杂动作,而且也是扩大攻守范围,提高防守质量,为进攻创造条件,占据了比赛的主动权,获得比赛的胜利的先决条件。在中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长身体时期。因此,教练员应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对他们篮球运动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田野主编,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会造成皮带打滑,空调制冷效果变差。

2.1.3 应经常检查压缩机轴承油封以及进、出管的连接部位是否有泄漏。并按规范加注压缩机专用冷冻机油。

2.2 冷凝器的维护与保养

为保证冷凝器有最大的气流量,应经常清洁冷凝器通道,不要被油污、泥土等堵塞。如有堵塞在清洗时应注意:1)不得使用高压水枪,容易损坏散热翅片,降低散热效果。

2)如果冷凝器和散热器之间的缝隙堵塞严重,往往造成发动机水温过高,同时影响制冷效果,因此应注意两者之间堵塞物的清理。

2.3 蒸发器的维护与保养

1)保持通风口清洁、排水道畅通。

2)鼓风机运转正常。

3)在最大制冷时,检查是否有发动机暖水阀是否泄露。

2.4 储液罐的维护与保养

1)由于储液罐内的干燥剂使用两年左右就会失效,因此,储液罐在正常使用两年后应及时更换。否者干燥包容易爆裂,干燥剂粉末会堵塞管路。

2)每次对空调系统管路进行修理或清洗时,应更换新的储液罐。

3 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相关要求

3.1 制冷剂

在空调制冷系统中,用于转换热量并循环流动的物质,称为制冷剂。目前,使用的制冷剂主要有R12和R134a两种,对其性能的要求有:

1)蒸发温度时,其蒸发压力一般不应低于大气压力。

2)在适当冷凝压力时,温度不能过高。

3)无毒、无刺激性、无腐蚀性。

4)不易燃烧,不易爆炸。

5)有较低的凝固点,能在低温下工作。

3.2 冷冻机油

在汽车空调制冷系统中,为了保证压缩机正常工作,不易磨损,用于随制冷系统循环流动并和制冷剂相溶的油,称为冷冻油。目前汽车空调系统中使用的冷冻油有R12用矿物油、R134a用合成油(RAG、POE)两种,对其性能的要求有:1)要有适当的黏度,受温度的影响要小,而且这种黏度形成的油膜强度要高,能承受较大的轴向负荷,在不同温度下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

2)要有良好的低温流动性和互溶性。

3)稳定的化学性质,与制冷剂和其他材料不起化学反映。

4)毒性腐蚀要小,闪点要高,这是对安全性一种要求,最好是无毒,不燃烧,对金属橡胶无腐蚀。

5)吸水性要小,如油中水分含量过高,通过节流阀时会因低温而结冰,造成系统因结冰而堵塞的现象。

4 结束语

在对汽车空调系统的技术状况进行检查和日常维护保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这样有利于延长空调系统的使用寿命,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主编,周建平,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 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 主编,夏均忠,汽车检测、诊断与维护[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主编,陈 越 ,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M].科学出版社,2009.

(上接第82页)

2010.No3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