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金属类文物保护

合集下载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经历长久的地下埋藏,出土后又暴露于大气之中,会导致许多铜、铁质文物不断锈蚀分解。

尤其是在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被氧化,慢慢被分解成废铜、废铁。

要遏止、减缓这些金属类文物的腐蚀,有效地保护和修复这些历史文物,必须先了解腐蚀的原因,并检测分析腐蚀程度,进行风险评估。

在修复前先根据《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等国家标准文件,制订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以便为下一步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1 前期工作1.1 保存现状调查评估首行,分析地理环境。

我国江南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不利于金属类文物的保存。

其次,分析病害成因。

一是自然因素。

金属合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合金配比不相同,青铜合金的成分和结构、冶炼方式、铸造工艺等会对青铜器的微观结构产生影响。

青铜器的腐蚀主要是由环境、湿度和温度引起,在埋藏环境中受到土壤可溶盐、微生物等环境介质影响而发生化学、电化学反应或生物作用而受到破坏,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

二是人为因素。

文物出土未经科学保护,加上保存环境的限制,器物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加剧了腐蚀程度。

最后,分析评估。

分析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区分有害锈与无害锈。

例如,青铜器有色彩斑斓的铜锈及表面形成的氧化层包浆,是青铜器年代久远的象征,应该保留。

而有害锈(粉状锈)则威胁到青铜器的安全,则必须清除。

但这两种铜锈往往共存于青铜器上,这就给我们处理有害锈、保留无害锈造成很大困难。

我们通过分析检测确定这两种锈的分布,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处理。

1.2 保护修复操作过程首先,建立信息资料。

根据《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对需修复的金属器物建立保护修复档案,通过拍照、量尺寸、称重量、调查文物历史和考古资料等详细记录文物的保存状况。

其次,选择修复材料。

文物的腐蚀状况不同,所采用的修复材料也不同,如青铜、铁器类文物根据腐蚀、破损程度大致使用粘接(AAA胶)、低温焊接(铅锡合金熔点183℃)、矿物颜料(着色)、B72封护、金属焊接等。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课程代码:04402011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 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

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

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文物保护学概论(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知识要点:文物的基本内容,文物的分类第二节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知识要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知识要点: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知识要点:管理科学化,研究逐步深入,分析手段现代化,研究方法综合化等教学重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文物,文物的基本内及分类,理解文物保护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掌握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金属类文物鉴定

金属类文物鉴定

金属类文物鉴定金属类文物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鉴定、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金属类文物鉴定的目的在于辨别真伪、年代、材质及工艺,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金属类文物的鉴定方法、保养与维护,以及我国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一、金属类文物鉴定的重要性金属类文物鉴定不仅有助于揭示历史真相,还为文物收藏、拍卖、展览等活动提供权威意见。

此外,通过对金属类文物的鉴定,可以促进文物保护、传承和利用,推动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二、金属类文物的鉴定方法1.视觉鉴定:通过观察金属类文物的形制、纹饰、铭文、锈迹等特征,判断其年代、真伪和价值。

2.物理检测:采用X射线、红外线、紫外线等物理手段,分析金属类文物的内部结构和成分。

3.化学检测:通过对金属类文物的表面和内部进行分析,检测其材质、制作工艺和年代。

4.年代学检测:通过对金属类文物的纪年铭文、历史背景和考古地层等信息进行研究,推断其制作年代。

三、金属类文物的保养与维护1.存储:金属类文物应存放在通风、干燥、避光的环境中,避免高温、潮湿、酸碱侵蚀。

2.清洁:清洁金属类文物时,应使用柔软的布料和不含腐蚀性物质的清洗剂。

3.防锈:对于易生锈的金属文物,可涂抹适量的防锈油或蜡,防止锈蚀。

4.定期检查:定期对金属类文物进行检查,发现损坏、褪色、锈蚀等现象时,应及时进行修复和保护。

四、我国金属类文物保护的政策与措施1.法律法规: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金属类文物保护的责任和要求。

2.文物保护机构:建立了国家文物局、地方文物局和博物馆等文物保护机构,负责金属类文物的鉴定、保护和研究。

3.人才培养:加强对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提高金属类文物鉴定、保护和修复的专业水平。

4.科技创新:鼓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金属类文物鉴定的准确性和文物保护的效果。

5.社会参与:通过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金属类文物保护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金属类文物作为文物保护中的重要一环,其修复和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金属类文物因其易受氧化、腐蚀等因素的影响,保护和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简要讨论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旨在提高公众对金属类文物保护的认识,促进更好地保护和修复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金属类文物的修复1. 清洗和去污金属类文物在长期的贮藏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表面可能会积聚灰尘、污渍等杂质。

首先需要进行清洗和去污的工作。

在清洗过程中,需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清洗液,避免对金属本身造成损害。

对于一些表面附着的污渍,需要使用特殊的清洗工具进行处理,以免损害文物表面。

2. 涂层处理对于一些氧化严重的金属文物,需要进行涂层处理,以防止进一步的氧化和腐蚀。

涂层处理可以采用一些专门的防腐涂层或者金属保护漆进行处理,以保护文物的表面。

3. 修复工艺对于一些金属文物的损坏部分,需要进行修复工艺。

修复工艺需要根据文物的损坏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可能需要进行焊接加固,有的可能需要进行填补补漆等工作,以使文物恢复原有的完整性和美观性。

1. 控制环境金属类文物在长期保存过程中,需要控制环境,以减少氧化和腐蚀的可能性。

需要控制保存库房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避免对文物造成不利影响。

2. 防盗防火金属类文物在保存过程中,需要加强防盗和防火措施,以保证文物的安全。

防盗措施包括安装监控摄像头、加强警戒等,防火措施包括安装消防设施、定期进行防火检查等,以防止文物因外部因素造成的损坏。

3. 定期检测和保养金属类文物在长期保存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和保养工作。

定期检测可以发现文物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保养,以确保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展示。

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措施

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措施

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措施作者:孙芙蓉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3期【摘要】馆藏金属类文物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锈蚀、矿化、层状剥离等病害,通过文物修复不仅能提升其观赏价值,而且还能延缓腐蚀进程、延长保存期限。

本文首先概述了金属类文物修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规范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等。

随后分别从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选择文物修复工艺、清洗文物、缓蚀处理、补配与封护等方面,着重分析了金属类文物修复的技术要点。

从文物保护出发,总结了加强温湿度调控、净化空气、推广使用新型保护技术等建议,为馆藏金属类文物的妥善保管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金属类文物;硝酸银定性分析;锌粉转化法;做旧;封护【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3—256—03双塔博物馆藏有馆藏文物41928件,748套,其中一级文物1件(套),三级文物378件(套)。

以金属文物居多,包括铜器、钱币、铁器、雕塑造像、乐器法器、古籍图书、石器石刻等。

为了对这些馆藏文物进行更好的保护,2020年度双塔博物馆对其中馆藏金属文物360件进行了保护修复,包括铜器356件,铁器4件。

主要病害有:残缺、孔洞、裂隙、变形、断裂,土垢锈蚀严重,其中90件存在点状、甚至片状大面积有害锈。

针对以上病害,在方案指导下,对356件铜器、4件铁器进行清洗、除锈、矫形、补配、粘接、做旧、缓蚀、封护等保护修复,使文物消除病害、减缓老化速度,延长文物寿命,达到博物馆陈列展示、保存、研究需要,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文物修复是博物馆的一项基本工作,尤其是对于氧化锈蚀较为严重的金属类文物,开展文物修复作业不仅可以让文物恢复原貌、重新获得鉴赏价值,而且还能在修复时采取保护性措施,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可以源远流长的传承下去。

馆藏金属类文物有铁器、青铜器等常见类型,并且因为保存年限、保存条件的不同,文物本身的腐蚀情况也有差异。

无论是文物修复还是文物保护,都应当根据金属类文物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修复和保护策略,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金属类文物是博物馆馆藏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环境因素或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多金属类文物在长期保存过程中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与腐蚀。

因此,对于博物馆方面来说,金属类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此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工作1、确定文物材质对于金属类文物,最先要明确其材质,以方便后续的修复工作。

根据材质,进行适当的处理方式可以有效地保护其价值。

2、制定修复工作计划根据文物状况,结合实际情况和时间及经费等方面的考虑,制定出详细的修复工作计划。

3、表面清理清理文物表面的附着物,以便于进行后续的修复工作。

清理方法要科学合理,以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4、酸洗处理酸洗是金属类文物修复的重点工作之一。

酸洗的目的是去除文物表面铜绿、铁锈等杂质,以恢复其本来的外观,并使其具备良好的韧性和稳定性。

5、填补、焊接等修复工作对于文物表面的损伤部位,需要进行补缺、补充或修复。

具体的修复方式包括金属填补、焊接、钎焊等多种方式。

1、对文物环境进行控制金属类文物容易受到光照、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氧化、生锈等问题。

因此,需要通过控制环境条件,避免文物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2、改善文物存储条件文物的存储环境应该尽可能地保证其干燥、无虫、无腐等。

并且,在文物存储区内设置相应的警报设施,及时发现文物的异常情况。

3、加强文物的监测对于文物的变化情况,应定期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问题。

4、制定应急措施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金属类文物极有可能受到损伤或遗失。

因此博物馆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如防盗报警、紧急转移等。

综上所述,金属类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的重点在于科学合理的方案制定、环境因素的控制、机制设施的完善等多个方面。

通过有效的措施,能够确保金属类文物的完整性与价值。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人类文明史上,金属文物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金属文物如青铜器、铜器、铁器等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由于时间的侵蚀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许多金属文物在保存过程中逐渐受损,需要进行修复和保护。

金属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金属文物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

从传统的修复方法到现代的科技手段,修复人员不断探索并尝试新的修复技术,以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金属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也逐渐受到重视,各种保护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推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金属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金属文物修复技术、保护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展望金属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前景,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修复与保护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金属文物修复与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1.2 问题意义金属类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信息。

由于时间的长河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许多馆藏金属类文物出现了各种程度的损伤和腐蚀。

这些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意义在于,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不仅能够延长其保存时间,保护其历史信息,还可以传承文明的记忆,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认识。

通过对金属类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的研究,可以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进步。

在修复与保护金属文物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化学、物理、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相应的研究成果能够对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深入研究金属类文物的修复与保护问题,探讨其技术方法及存在的挑战与前景,对传承文化遗产、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提升社会文明水平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问题意义】的探讨将有助于引起社会对金属类文物修复及保护工作的关注,亦将推动相关研究在文物保护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1.3 研究目的金属文物修复和保护是文物保护领域中的重要课题,而本文旨在通过对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进行浅谈,探讨其修复技术、保护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文物是人类社会的珍贵遗产,它们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和文明的传承。

而金属类文物更是历史文化的瑰宝,因其在历史上的广泛应用和较长的保存时间,所以金属类文物常常成为博物馆馆藏中的珍品。

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也是相对较为复杂和重要的。

本文将就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进行一些探讨。

一、修复金属类文物的方法1. 清洗金属文物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容易受到空气、水分、污染物等的侵蚀,因此在修复时首先需要进行清洗。

清洗过程一般采用物理方法,如水洗、机械擦洗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清洗时要选择合适的清洗剂,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

2. 消除锈斑金属类文物常常会因长期的氧化而产生锈斑,这对文物的保存造成了威胁。

在修复过程中,需要采用化学方法或机械方法将文物表面的锈斑去除,以保护文物的完整性。

3. 补缺在文物保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缺损情况,需要进行补缺处理。

对于金属文物,一般采用金属补缺的方法,即使用相同材质的金属进行补缺。

在补缺过程中需要注意补缺材料的选择和与原材料的匹配,以保证修复后的文物外观和材质的一致性。

4. 防腐金属类文物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容易受到腐蚀的影响,因此在修复过程中需要进行防腐处理。

防腐的方法一般包括表面镀层、化学涂层等,以防止文物再次受到氧化腐蚀的威胁。

5. 保护措施修复金属类文物之后,需要进行有效的保护措施。

这包括适当的环境控制(如温度、湿度等)、定期的检测和维护,以确保文物在长期保存过程中不会受到二次损害。

二、金属类文物保护的意义金属类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传承者,其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属类文物记录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于历史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

金属类文物是文明的象征和见证,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属类文物的保护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体现了人类对历史文化的珍重和传承。

在今天,金属类文物的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文物的侵蚀增加了文物的保存难度。

金属类文物鉴定

金属类文物鉴定

金属类文物鉴定【最新版】目录一、金属类文物鉴定的重要性二、金属类文物的种类和特点三、金属类文物的鉴定方法四、金属类文物鉴定的意义和价值五、金属类文物鉴定的现状与挑战正文一、金属类文物鉴定的重要性金属类文物鉴定是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金属类文物的鉴定,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为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出贡献。

此外,金属类文物鉴定还有助于打击文物犯罪,保障文物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金属类文物的种类和特点金属类文物主要包括铜器、铁器、金银器、锡器等。

这些文物种类繁多,具有以下特点:1.铜器:铜器是我国古代金属器的主要类型,主要用于祭祀、宴享、生活等场景。

铜器的特点是质地坚硬,色泽光亮,造型精美。

2.铁器:铁器出现较晚,主要用于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品等。

铁器的特点是强度高,硬度大,易于锈蚀。

3.金银器:金银器多为宫廷用品和贵族饰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金银器的特点是质地柔软,色泽艳丽,图案精美。

4.锡器:锡器主要用于生活用品,如锡壶、锡杯等。

锡器的特点是质地轻便,色泽银白,防腐性能好。

三、金属类文物的鉴定方法金属类文物的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观察法:通过观察文物的形制、纹饰、铭文、色泽等特征,判断其年代、真伪和价值。

2.化学分析法:通过对文物的金属成分进行化学分析,判断其材质和制作工艺。

3.放大镜观察法:通过放大镜观察文物的微观结构和瑕疵,判断其真伪和年代。

4.无损检测法:利用射线、超声波等无损检测技术,对文物进行内部结构和缺陷的检测,以判断其真伪和价值。

四、金属类文物鉴定的意义和价值金属类文物鉴定对于了解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打击文物犯罪和促进文物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金属类文物的鉴定,可以为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五、金属类文物鉴定的现状与挑战当前,金属类文物鉴定在技术和设备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如鉴定水平参差不齐、设备和技术更新不及时、文物鉴定人才短缺等。

《文物保护学概论》

《文物保护学概论》

《文物保护学概论》大纲第二章金属文物保护技术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潮湿的空气中,有些金属制品很容易生锈,这不仅有碍观瞻,还影响它的性能和使用,这种现象就叫做金属腐蚀(Metal corrosion)。

也就是说,所谓的金属腐蚀,是指金属或合金与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化学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金属的腐蚀现象是自然界中非常普遍发生的现象,了解金属腐蚀的原因和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对于金属文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金属为什么会被腐蚀呢?金属发生腐蚀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呢?金属腐蚀的本质,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的过程,即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由于接触的介质不同,金属发生腐蚀的情况也不同,一般可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1.化学腐蚀金属跟接触到的物质(如氧气、氯气等)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叫做化学腐蚀。

这类反应比较简单,仅仅是金属跟氧化剂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铁与氯气直接反应而腐蚀,等等。

2.电化学腐蚀不纯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会发生原电池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电子而被氧化,这种腐蚀叫做电化学反应。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所发生的腐蚀是电化学腐蚀的最突出的例子。

在潮湿的空气里,钢铁表面吸附了一层薄薄的水膜,这层水膜里含有少量氢离子和氯离子,还溶解了氧气等气体,结果在钢铁表面形成了一层电解质溶液,它和钢铁里的铁和少量的碳恰好形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在这些原电池里,铁是负极,碳是正极。

铁失去电子而被氧化:阳极:Fe → Fe2++ 2e阴极:O2 + H2O + 2e → 2OH- 或2H++ 2e →H2(pH<4的土壤)电化学腐蚀是造成钢铁腐蚀的主要原因。

影响金属腐蚀的因素包括金属的本性和介质两个方面。

就金属本性来说,金属越活泼,就越容易失去电子而被腐蚀。

有些金属如铬、铝等,虽然比较活泼,但因表面可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使金属钝化,防止金属进一步被氧化,从而保护了内层金属不再被腐蚀。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是博物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金属类文物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然而经过岁月的侵蚀,金属文物也面临着腐蚀、断裂、变形等一系列问题。

及时采取修复和保护措施,对金属文物的保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修复工作是保护金属文物的一项关键工作。

针对不同的损伤情况,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法。

对于腐蚀较为严重的金属文物,首先需要进行脱腐蚀处理,去掉已经腐蚀的表层。

然后,根据文物的特点选择相应的修复方法,如填补缺损、粘接断裂部分、修复变形等。

修复过程中需要考虑材料的可逆性,以免做出不可逆的修复,损坏原始文物的完整性。

金属文物的保护需要注意环境的控制。

金属文物对于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十分敏感。

过高的湿度会加速金属的腐蚀,过低的湿度可能导致金属收缩变形。

适宜的温度范围能够保持金属文物的稳定状态。

过强的光照会对金属表面产生光化学反应,导致颜色变化、腐蚀等问题。

博物馆在陈列和储存金属文物时,应该控制好环境参数,确保文物不受环境的破坏。

金属文物的保护还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清洁保养。

金属文物在长时间的储存和展览过程中,会在表面积累灰尘、油脂等污物。

适时地进行清洁保养,能够保持金属文物的原貌,延长其寿命。

清洁过程中需要使用到一些专业的工具和清洁剂,同时注意避免对金属表面产生损伤。

金属文物的保护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

通过对金属文物的构成、特性、损伤机理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制定出修复和保护的策略。

还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找更好的修复材料和方法,提高修复和保护技术的水平。

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通过科学合理的修复和保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金属文物的寿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大纲《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课程代码:04402011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

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

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文物保护学概论(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知识要点:文物的基本内容,文物的分类第二节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知识要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知识要点: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知识要点:管理科学化,研究逐步深入,分析手段现代化,研究方法综合化等教学重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文物,文物的基本内及分类,理解文物保护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掌握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金属类文物保护【圣才出品】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金属类文物保护【圣才出品】

第3章金属类文物保护一、青铜器文物保护1.概念(1)青铜时代①世界史概念即人类史上一个以青铜器为标志的文化发展阶段。

在世界编年范围内大约是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②中国史概念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到公元前5世纪止,经历了1500年,大体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及春秋时代。

(2)青铜文化①青铜时代保存下来的器物种类繁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文字精练,是研究以青铜制造为特征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②青铜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通过对青铜器充分的研究来保护好这些青铜文物是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3)研究青铜器的内容研究青铜器就是分析研究青铜器的组成、揭示青铜器的锈蚀机理,研究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

2.青铜器的发展(1)概论我国的青铜器时代与中国奴隶社会国家的产生、发展、衰亡过程相始终。

经历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发展阶段。

(2)早期青铜文化①时间夏王朝时期。

②表现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为典型代表,种类有礼器、乐器、武器、工具、装饰品等。

(3)中期青铜文化①时间商代至西周前期,此时期是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

②表现a.商早期以河南二里岗为代表。

b.商晚期到西周早期以河南安阳殷墟为代表。

c.西周则以陕西周原、丰镐遗址为代表。

(4)晚期青铜文化①时间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

②表现此时期开始铸造大量青铜货币。

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推广,青铜制造逐渐衰落。

3.青铜器文物的组成(1)组成元素青铜是铜与锡或铅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故称青铜。

(2)特点①青铜与纯铜相比,熔点降低,硬度增加。

用铅代替锡也可降低熔点,提高硬度。

②熔化之青铜冷却时体积略有胀大,充气性能好,气孔少,因此,青铜器有较好的铸造性和机械性能。

③青铜器是铜、锡、铅三元合金。

电化学腐蚀是青铜文物损毁的一个重要原因。

(3)冶炼和铸造的发展过程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体现为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金属类文物保护

金属类文物保护

金属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具有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价值,但同时也是质地易腐蚀、易磨损以及容易被盗窃的。

因此,在保护金属类文物方面,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其长期保护和保存。

第一项是对金属类文物进行良好的保存和处理。

这是保护金属类文物最基本的工作。

根据文物材质的不同特点,需要做到合理的控制环境因素,保持室温、湿度和空气流通。

如果环境条件不好,可能会使金属文物的质地发生变化,引起腐蚀变质等现象。

同时,还需要对金属类文物进行周期性清理和修复。

清除铜材表面的氧化物和污垢可以减缓文物材质的退化。

在修复方面也需要保证能够恢复文物原有的状态,不影响其美观和历史价值。

第二项是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由于金属类文物的珍贵性,经常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因此,在保存文物的时候要注意采取防盗措施。

它们需要安放于有防盗设施的专用场所,全时段监控、防火、防水等设备也是非常必要的。

合理运用各种新技术也有助于防盗和安全保障。

比如,可运用人脸识别技术、红外线探测技术判定是否来访人员合法进入等,确保金属类文物物品的安全小心。

第三项是协同配合与传播文化知识。

在长期文物保护中,我们需要开展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

寻找专家为文物科学检测以及媒体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文物团队要跨部门协同配合,有保护经验丰富的人员整合文物保护知识,与部门共同建设文物保护体系。

在文化知识推广方面,应邀请群众和游客到文物馆和博物馆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金属类文物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来保护和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确保它们得到世世代代、人人传承。

只有这样,金属类文物才能在变迁中保持发展的脉动,为后代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体现中华民族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伟大贡献。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金属类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等原因,不少
馆藏金属类文物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锈蚀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它们进行修复和
保护。

修复金属类文物,首先要了解文物的材质、制作工艺和损伤情况。

然后需要进行清洗、除锈、填补、修补等步骤。

在清洗时,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当的清洗剂,不要使用过于浓烈
的化学品,以免对文物造成更大的损伤。

对于锈蚀的文物,我们可以选择油剂进行除锈,
但是也不能使用含有酸性的油剂,以免对金属材质造成损害。

填补和修补时,要选用与文
物原材料相同或相近的材料进行,以确保修复后的文物不仅修复完好,而且还能更好地保
持其历史风貌。

保护金属类文物也需要注重细节。

首先要对文物的环境进行保护。

比如,要选择恰当
的展示柜,保证文物的气候环境不太潮湿,影响文物的保存。

其次,要注意文物的使用。

公共场所的文物若频繁搬动或触摸,就可能会导致文物失去原有的保护层,从而导致氧化
和变形等问题。

此外,对于馆藏金属类文物,还可以通过调整卫生和消毒措施,减少文物
的受损风险。

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流程。


旦文物受到了损伤,我们也要保持冷静,不可盲目的进行修复或保护,最好是先咨询专业
人员,以确保文物的修复和保护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保护
好中国的文化遗产,让世人共同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文物保护-第3章1 清洗材料的使用

文物保护-第3章1 清洗材料的使用

3.种类
工业和家用的有含氯漂白剂、含氧漂白剂、 还原漂白剂等。
(1)含氧漂白剂
a.过氧化氢 其氧化能力来自于过氧离子的氧化作用,某些金 属离子对漂白有明显的催化作用,这些离子是: Fe3+、Mn2+、Cu2+。 添加氨水可促进释放活性氧的过程,为了控制释 放的速度,可以使用硅酸钠。 用于清除有机残积物、黑色的硫化铁锈斑。
b.氯胺T
白色细粉末,是一种温和的漂白剂,一直用 在纸质文物的保护,例如漂白纸张和印刷品。
使用前溶解于蒸馏水中,浓度为2%。
特点:一旦使用,其漂白功能会迅速失去, 所以不会残留腐蚀性物质在纸中。
有人认为它可以在高浓度下使用,不会产生 危害,因为即使不能洗去,它也是中性的。 残留的部分会继续产生漂白作用。
(2)定义
表面活性剂为一类在溶液中浓度很低时就可 以显著降低溶剂表面张力的物质。
历史
人类最原始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是是天然植物 皂荚的提取物(皂草苷,皂素)。 最早的合成表面活性物质是皂类;由于皂类 易于和水中的盐类反应,发生沉积,因此应 用受到限制。 现在使用普遍的是合成的表面活性剂。
结构特征
分子结构中含有亲水基和亲油基两部分的化 合物。
HLB值越大,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越强, HLB值越小,表面活性剂的亲油性越强。 各种表面活性剂HLB值的求算方法不同。
(2)水中状态与临界胶束浓度(cmc)
水中状态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存在状态有三种: 以分子状态溶解 吸附于相界面 以胶束状态存在于水中
胶束
在水中,表面活性剂为使其亲油基不被排斥而保持 稳定,采取让分子中的亲油基相互紧靠在一起的方 式,尽可能减少亲油基与水的接触面积,形成由几 十到几百个表面活性剂分子相互靠在一起,把亲油 基包围在内部不与水接触的分子聚集体。 胶束的结构有球状、棒状、层状等。

文物保护学概论题库

文物保护学概论题库

二章1商周时期已出现以瓷土做原料,烧纸温度达1200℃的原始瓷器2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中,有一部分带有彩绘,称为彩陶。

3 颜料的成分红色--辰砂(Hgs)、铅丹(Pb3o4);褐色—赭石(Fe2o3);白色--铅白(2Pbco3)、高岭土(H4Al2Si2O9);黑色--炭(C) 。

4一般瓷器的烧结温度在1200——1500℃5 陶器的烧制温度比较低,一般在800——1000℃6表面有彩绘的陶器上干硬泥土的清洗处理这类彩绘陶器表面的污垢时,可以脱脂棉球蘸水或酒精等溶剂,局部将干硬泥垢浸润变软后,再用很薄的小竹片小心的剔除,最后用棉签蘸水轻轻粘洗掉绘画膜上少许易软化而不敢再用竹片剔除的泥土。

瓷器和砖瓦类文物上的干硬泥土,可用水将其软化,用毛笔或软毛刷蘸水轻轻刷洗干净。

7陶瓷文物表面沉积物的清洗陶瓷器文物表面的沉积物一般有石灰质(碳酸盐)、石膏质(硫酸盐)及硅质(硅酸盐)。

这些沉积物均难溶于水及有机溶剂,清除沉积物的原理基本分两类。

一种是分离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

另一种是利用螯合剂夺取沉积物中的阳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铁离子、钡离子,而形成可溶性的金属螯合物水溶液,而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等则与螯合剂中的钠离子组合成新的可溶性钠盐,用水即可清洗干净。

8陶器表面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污垢的清洗清洗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的污垢可用强氧化剂氧化处理,使碳氧化成二氧化碳,使有机脂化合物氧化成小分子量的有机物,用水冲去即可。

清洗这类污垢常用百分之三的双氧水具体操作如下:用棉球蘸百分之三的双氧水溶液浸污垢数次,待污垢除去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9有彩绘、彩釉陶瓷的清洗清洗表面有彩绘、彩釉的陶瓷一般采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的盐酸清洗,而不能用腐蚀彩绘、彩釉的硝酸、醋酸、硫酸、氢氟酸来清洗。

10 陶瓷文物常用的文物修复剂聚醋酸乙烯酯配成的A·T·K面团修补剂白色石膏修补剂11陶瓷类文物修补的基本要求①必须能保存陶瓷文物的一切特点②修复必须尊重历史、尊重原作③修补残缺部分,必须经过周密的调查、分析、研究、修补时不得超过残缺部分④修补者不得把自己的臆测和增添部分加进文物12陶器的种类很多,可按表面情况、质地和颜色来分。

金属类文物鉴定

金属类文物鉴定

金属类文物鉴定摘要:一、金属类文物鉴定的概述二、金属类文物鉴定的方法三、金属类文物鉴定的重要性四、金属类文物鉴定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正文:一、金属类文物鉴定的概述金属类文物鉴定是文物鉴定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针对古代金属器物的真伪、年代、产地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判断。

金属类文物鉴定旨在通过对文物的形态、制作工艺、材质、铭文等各方面的深入研究,揭示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为文物保护和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二、金属类文物鉴定的方法金属类文物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观察法:观察法是金属类文物鉴定的基础,通过对文物的形态、纹饰、铭文等进行仔细观察,初步了解文物的基本特征。

2.实验法:实验法主要包括金相实验、化学成分分析等,通过对文物材质的微观结构和成分进行检测,为文物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3.文献法:文献法主要通过查阅古籍、地方志等历史文献,了解金属器物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产地等信息,为文物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4.比较法:比较法是将待鉴定的金属器物与已知的同类文物进行对比,从形制、工艺、材质等方面找出异同,推断待鉴定文物的真伪和年代。

5.科技手段: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三维扫描、红外光谱、激光测距等高科技手段逐渐应用于金属类文物鉴定,为文物鉴定提供了更加精确的依据。

三、金属类文物鉴定的重要性金属类文物鉴定对于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1.有助于揭示文物的历史价值:通过金属类文物鉴定,可以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为研究历史提供实物资料。

2.有助于揭示文物的艺术价值:金属类文物鉴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物的形制、纹饰、工艺等,为研究古代艺术提供重要参考。

3.有助于揭示文物的科学价值:金属类文物鉴定可以揭示文物的材质、制作工艺等科学技术问题,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借鉴。

4.有助于文物的保护和利用:通过金属类文物鉴定,可以及时发现文物的损毁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同时,也有助于合理利用文物,发挥文物在文化传承、教育普及等方面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粉状锈腐蚀机理 青铜器文物腐蚀物以粉状有害锈最为严重,其产生 机理主要有三种 1)铜的电化学腐蚀机理——由于氯离子存在,在 铜器上形成层状结构的腐蚀,不断进行下去导致铜 器酥粉脆化 2)点蚀性机理——由于合金中铜、锡、铅分布不 均匀,铜体内形成微电池反应,导致电化学腐蚀, 这也需要氯离子环境 3)晶间腐蚀机理——由于青铜器内金相组织不同, 每个相中锡含量不同,发生电化学腐蚀不同
第二节 铁器文物保护



一、铁器的发展 炼铁始于春秋时代 战国早期出现生铁冶炼工艺 战国晚期已有炼钢技术 西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技术

铁器的组成及结构 通常所谓的铁并不是纯净物.而是铁碳合 金。自然界的铁一般以氧化物形式 存在(陨 铁除外),铁的冶炼是利用碳的还原能力, 将铁的氧化物还原成金属铁。
综上所述,可知碱性、无水、无氧、无盐、 无有害气体应为铁质文物保存的 最佳环境 要求,而首先强调的是无氧、无水。
铁器文物的保护修复实例——陕西麟游 九成宫遗址出土锈蚀严重的铁器文物的抢 救性保护

第三章 金属类文物保护
第一节 青铜器文物保护
主要内容


一、青铜器的发展 二、青铜器文物及锈蚀的组成 三、青铜器锈蚀机理 四、青铜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一、青铜器的发展
青铜时代及其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 重要的地位,保存下来的器物 种类繁多、造型别致、 纹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文字精练,是研究这一以 青铜制造为特征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 文化、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珍贵实物资 料。

不同用途青铜成分含量


腐蚀产物分有害锈和无害锈两部分 (一)有害锈(粉状锈) 主要有: CuCl CuCl 3Cu(OH) 2 PbCO3 Pb(HCO3) 2 (二)无害锈 CuO、Cu2O、CuS、CuCO3、 Cu(OH)2 有古典色彩质感,在表面起隔绝空气作用 (三)青铜器锈蚀物的化学组成 氧化铜 CuO 黑色 氧化亚铜 Cu2O 红色 硫化铜 CuS 靛蓝色 硫化亚铜 Cu2S 黑色 氯化亚铜 CuCl 灰白色 氯化铜 CuCl2 氧化锡 SnO2 灰白色 碳酸铅 PbCO3 蓝白色 氧化铅 PbO2 棕褐色 硫酸铜 CuSO4 5H2O 蓝色 碱式硫酸铜 CuSO4 3Cu(OH)2 绿色 碱式碳酸铜 CuCO3 Cu(OH)2 暗绿色 2CuCO3 Cu(OH)2 蓝色 2CuCO3 3Cu(OH)2 蓝色 碱式氯化铜 CuCl 3Cu(OH)2 淡绿色或墨绿色

影响合金组织差异的主要因素 铁的结构分类 铁的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三类,即铁素体; 铁素体十渗碳体;铁素体十石墨体 少许渗 碳体。



铁器锈蚀产物分析 性 状:水合氧化铁是含水氧化铁的总称.它包括氢氧化铁Fe(OH)3 和FeOOH 。Fe(OH)3可以写成Fe2O3.3H2O(2Fe(OH)3=Fe2O3.3H2O),而FeOOH可以 写成Fe2O3.3H2O(2FeOOH= Fe2O3.3H2O),所以通称水合氧化铁。一般将 Fe(OH)3叫做氢氧化铁;而将FeOOH叫做水合氧化铁。 而FeOOH又有几种同分异构体: α -FeOOH(针状,黄色); β-FeOOH(片状,棕 色) ; γ -FeOOH(束状,橙色)。 羟基氧化铁以α -FeOOH和β-FeOOH晶型较稳定,β,γ ,δ -FeOOH和Fe5HO8・ 4H2O易转化成α -FeOOH。Cl-较丰富的环境中,Fe(Ⅲ)铁盐溶液易形成βFeOOH。 铁有三种氧化物(氧化铁、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
氧化铁(Fe2O3)是一种红棕色粉末,俗称铁红,可作油漆的颜料,是金属氧 化物,可和酸发生反应。Fe2O3 + 6HCl=2FeCl3+3H2O。
氧化亚铁(FeO)是一种黑色粉末,不稳定,在空气里加热,可被氧化成Fe3O4 ,和酸(弱氧化性酸)反应。FeO+2HCl==FeCl2+H2O。
四氧化三铁是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俗称磁性氧化铁,是一种复杂的氧化物, 其中1/3是Fe2+、2/3是Fe3+,Fe3O4可看作是由FeO、Fe2O3形成的化合 物。





碱式氯化铜粉状锈产生基本条件: 氧化性气体 潮湿环境 水溶性氯化物
有害锈的形成 碱式氯化铜粉状锈的形成 碱式氯化铜形成三个阶段:

1 .铜在溶液中发生一般腐蚀,生成铜离子及固体CuCl均可发生水解 Cu → Cu + + e Cu+ + Cl- → CuCl (灰白色) CuCl + H2O → Cu2O (红色)+ HCl 2 . Cu2O逐渐被CuCO3 Cu(OH)2 2H2O所覆盖 Cu2O+ O2+ H2O+ CO2 → CuCO3 Cu(OH)2 2H2O Cu2O+ O2+ H2O+ HCl → CuCl2 Cu(OH)2 H2O 3 . CuCl和O2具有很强穿透力,是潜伏于青铜器主要隐患,可深入铜体内部,产生粉状锈 CuCl+ O2+ H2O → CuCl2 3Cu(OH)2 + HCl
青铜时代
早期青铜文化 中期青铜文化 晚期青铜文化:马家塬青铜茧形壶
二、青铜器文物及锈蚀的组成


青铜 青铜成分及含量
1 铜(Cu) 自然界有纯铜存在,纯铜柔软,富延展性,良好导电 性,较稳定,熔点1083 ℃。 天然铜矿: 黄铜矿 CuFeS2 辉铜矿Cu2S 赤铜矿Cu2O 蓝铜矿等[Cu3 (OH) 2(CO3) 2]
来自
2 锡(Sn) 纯锡熔点232℃,易于熔化。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不易氧化和腐蚀。柔软,延展性好。 自然界存在锡矿: 黝锡矿CuFeSnS4 锡石矿SnO2 黝锡矿常与黄铜矿、方铅矿、锡石矿共生 3 铅(Pb) 铅的延展性较差,硬度2.5 ,密度7.5,铅熔点327℃。 自然界多方铅矿(PbS),常与黄铜矿、辉银矿共生.
三、青铜器锈蚀机理





青铜器文物的腐蚀机理 青铜本体受到污染侵蚀后,局部发生化学和电化学反应,生成 与原金属的化学成分与性质全然不同的另一种物质,引起金属 的破坏和变质 (一)小孔腐蚀现象(缝隙腐蚀) 浇注过程中,锡铜具有不同收缩率会形成缩孔,“锡汗 ” 造成铸件内外成分不均匀,加之工艺本身带来的缺陷,会在铸 件内部形成许多小空洞,在这些孔隙处易聚结杂质和水分,形 成缺氧区域,在表面吸附作用和毛细作用下,优先产生电化学 腐蚀。 锡青铜件表面的"锡汗",就是当锡青铜表面先凝固一层硬壳后, 由于某种应力的作用,硬壳出现裂纹,壳内未凝固的低熔点组 元(锡)占多数的液态合金被挤出壳外而停留在铸件表面形成的。
四、青铜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前期分析检测:如X射线无损检测 一 青铜器文物保护的技术处理原则 保护原状原则: 青铜器腐蚀物应选择性清除和保留 慎重使用保护修复材料 所用方法经过试验
药剂要求: 分子结构稳定,对铜、铅、锡本体材料无腐蚀作用; 无色无嗅,不燃不爆; 具有可逆性; 不易生虫、长霉; 酸碱度适中





铁器文物锈蚀机理 铁器腐蚀的分类 铁器腐蚀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化学腐蚀、电化学腐 蚀和生物腐蚀。生物腐蚀主 要发生在含硫酸盐或硫 化物环境中的铁器上,在硫酸盐还原菌或厌氧菌的 参与下 导致细菌腐蚀。山于硫酸盐还原茵和厌氧菌 不能存活于空气中,因而我们着重对铁器的化学腐 蚀和电化学腐蚀进行研究。 化学腐蚀指单纯由化学作用顺引起的腐蚀;电化学 腐蚀是指当铁器与电解质 溶液接触时,由于电化学 作用而引起的腐蚀。 影响铁器文物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主要因素




青铜器文物保护原理及保护方法 (一)除尘和清洗粘土污垢物 (二) 除锈 (三) 封护与缓蚀


青铜文物修复方法 变性青铜器整形 残缺青铜器的补合 残缺青铜器补配

青铜器存放与保管。 青铜器存放环境与腐蚀密切关系,一些墓 室密封造成缺氧少水的良好存放环境;出 土后馆藏环境好坏影响其腐蚀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