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流域产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0
0 p
1.0
2.6 蓄满产流

汇总 WM ' b 1 (1 )
WMM
WMM
当A+PE<WMM时(局部产流)
A PE
WM
A

0
WMM (1 )dWM ' 1 b
R

A
dWM '
A PE b1 ) WMM
A b1 W0 (1 )dWM ' WM [1 (1 ) ] WMM 当A+PE>WMM时(全流域产流) 0

蓄满产流模式:是指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称“蓄 满”)前,降雨全部补充土壤缺水量,不产流;蓄满后开始产流 ,此后的降雨扣除雨期蒸散发后全部形成净雨。这种产流模式称 为蓄满产流。 适用于土壤缺水量不大的湿润地区。这些地区,一场较大的降雨 常易使全流域土壤含水量蓄满。
只有在蓄满的地方才产流,所以产流期的下渗为稳定下渗率fc。下 渗的雨量形成地下径流,超渗的雨量成为地面径流。 总产流=直接径流Rs+浅层地下径流Rg
上式只适用于包气带各点蓄水容量相同的流域,或用于雨后全流域 蓄满的情况。
2.6 蓄满产流

若一场降雨不能使全流域蓄满,流域内也观测到径流, why?
流域内各点包气带厚度不一致,各点蓄水容量(土壤缺水量) 也不相同,先蓄满的地方先产流,后蓄满的地方后产流,产流 面积逐渐增加,这种产流状态称之部分产流(局部产流),最 后逐步过渡到全面产流。 因此,蓄满有早有晚,产流有先有后,所以还要考虑降雨开始 时流域的蓄水分布情况(即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


2.6 蓄满产流

基本概念

蓄满产流
用公式说明: 蓄满前:
P E W2 W1
蓄水容量
蓄满后:
P E R Wm W1
蓄满产流以满足包气带缺水量为产流控制条件。就流域中某点而言, 蓄满前的降雨不产流,蓄满后才产流,产流量(总净雨量)可以用水 量平衡方程计算:
R ( P E) (Wm W0 )
WM ' b WM ' ) d (1 ) WMM WMM


WMM WM ' b 1 WMM (1 ) | 0 1 b WMM
WMM 1 b
流域蓄水容量曲线
2.6 蓄满产流

降雨产流量计算(蓄满) P分布均匀
第1个时段: 初始土壤含水量W01=0;蒸发量 E1;降雨量P1 R1、I1、 1 第2个时段: 初始土壤含水量W02= I1 ;蒸发 量E2;降雨量P2 R2、I2、 2 WMM有上限,降水总量达到 一定深度后全流域产流。
P1 - E1
WM' WMM
P2 - E2
R2 R1 I1
I2
1
1.0
2.6 蓄满产流

降雨产流量计算(蓄满)

பைடு நூலகம்
WM' WMM
一般情况下,降雨前初始土 壤含水量W0不为零,对应的 最大流域蓄水容量为A; 全流域有比例为0的面积已 经蓄满,降落在该面积的雨 量形成径流,降在1-0的面 积上的降雨不能形成径流



2.6 蓄满产流


二水源划分 基本原理

第1时段:PE1< fcΔ t (或FC),总径流r1
直接径流
地下径流
rs1 =0 rg 1 r1 r1 PE1 PE1 PE1
土壤水分增量
W1 PE ( 1-1) 1
第2时段:PE1> fcΔ t (或FC),总径流r2 r 地下径流 rg 2 fc t 2 PE2 直接径流 r =r f t r2 = PE f t r2
2.7 超渗产流



概述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埋藏很深,包气带很厚,可达 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缺水量大,降雨过程中下渗的水量不 易使包气带蓄满,一般不会产生地下径流。并且只有当降 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时才产生地面径流,所以降雨产流量 R主要由地面径流RS组成,这种产流方式称为超渗产流。 超渗产流模型原理 F的确定是关键
0

1.0
代入蓄水容量曲线 可得0
1 (1
WM ' b ) WMM
2.6 蓄满产流


降雨产流量计算(蓄满) 当A+PE<WMM时(局部产流)
A PE

当A+PE>WMM时(全流 域产流)
R dPE
A PE

A
(1 )dWM '
R PE (WM W0 )
2.6 蓄满产流
二水源划分——fc 的推求
在水源划分中,fc 是一个重要参数,它是土壤、地质、植被等的综合反映, 可根据实测雨洪资料分析得到。具体过程为: 首先根据蓄满产流原理由降雨过程P~t推求净雨过程h~t;根据本章2.4节方 法推求相应的实测地下径流总量Rg ;然后采用试错法确定fc,即假设一个fc 代入公式计算,当Rg计算 =Rg实测时,假设的fc即为所求 。分析多次洪水,定出 流域fc的平均值。 已知: Pe ,r ,Rg实测=3 8.1mm,计算fc? 设 fc= 2.0mm/h ,得 ∑Rg= 47.1mm ,不等于38.1mm 。再假设 fc= 1.6 mm/h , ∑Rg= 38.6 mm ,与 38.1 mm 相差很小。 fc= 1.6 mm/h
0 RS= PE-F PE>F PE<=F 式中:RS:时段地面径流量; PE:扣除蒸发量的时段降雨量; F: 时段下渗量。 单位:mm/∆t --下渗速率fc
A W0

0

1.0
2.6 蓄满产流

降雨产流量计算(蓄满)
WMM
同 WM
A

0
(1 )dWM '
WMM 1 b
WM' WMM
W0 (1 ) dWM '
0
(1
0
A
WM ' )dWM ' WMM
A W0
WMM WMM A (1 )b 1 1 b 1 b WMM WMM A [1 (1 )b 1 ] 1 b WMM A WM [1 (1 )b 1 ] WMM W0 b1 A WMM [1 (1 ) 1 ] WM
s2 2 c
土壤水分增量
W2 PE ( 1-2) 2 r 总地下径流:RG f c t i PEi i
PEi FC
PE2
2
c
PE2
i PEi FC

ri
总直接径流:RS
PEi FC
ri ( PE f t ) i c PEi i

划分的关键在于推求稳定下渗率fc 。
WM' WMM WMM PE R R ∆W ∆W
或R
A PE

A
dWM '
WM ' b ) ]dWM ' WMM


[1 (1
A
WMM WM ' b 1 A PE PE (1 ) |A 1 b WMM A PE b 1 A b 1 PE WM (1 ) WM (1 ) WMM WMM A A b 1 W0 WM [1 (1 ) ] WMM A PE b 1 R PE W0 WM WM (1 ) WMM PE
第二章 流域产流
第二章 流域产流
2.1 概述 2.2 产流机制分析
2.3 流域蒸发 2.4 实测径流分析 2.5 降雨径流相关法
2.6 蓄满产流 2.7 超渗产流 2.8 混合产流
2.6 蓄满产流

基本概念

如何来表示流域的土壤含水量?(前期影响雨量Pa、流域的蓄水 量W)流域最大蓄水量又称流域蓄水容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与凋 萎含水量的差值(田间持水量:土壤保持水分的最大量)

下渗率f: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下渗到土壤中的水量
2.7 超渗产流


基本概念
下渗能力与下渗曲线 下渗能力fp:供水充分情况下的下渗率。 fp反映影响下渗率的内因,或反映除供水条件以外的综合性因素。 下渗曲线
1.下渗能力曲线:下渗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线,简称下渗曲线fp(t)~t。 2.累积下渗曲线:累积下渗量Fp随时间的增长曲线。以Fp(t)~t表示。 3. fp(t) ~Fp(t)
fc=2.0 6.3 6.4 12.0 12.0 12.0 2.0
fc=1.6 5.0 5.1 9.6 9.6 9.6 1.6
Rg( mm ) fc=2.0 fc=1.6 6.3 5.0 3.7 3.7 12.0 9.6 12.0 9.6 12.0 9.6 1.1 1.1 47.1 38.6
2.7 超渗产流


2.6 蓄满产流

蓄水容量曲线——表征土壤缺水量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流域部分产流主要是因为流域各处蓄水容量不同所致。如果将流域内 各点的蓄水容量从小到大排列,并计算小于某一蓄水容量W′m的面积 占流域面积的比重α ,便可绘出W′m~ α 关系曲线,称为流域蓄水容 量曲线。
W’ m (小到 大) W’m1 W’m2 微元 面积 dF1 dF2 <= W’mj 面积 dF1 dF1+dF2
1)超渗产流只有地面径流,水源划分主要针对蓄满产流; 2)按蓄满产流方式,一次降雨所产生的径流总量包括地面 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在推求洪水过程线时要分别处理。 即将净雨R分成地面径流Rs和地下径流Rg。
2.6 蓄满产流



二水源划分(直接径流+地下径流) 基本原理
由蓄满产流概念可知,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称“蓄满 ”)前,降雨全部补充土壤缺水量,不产流;蓄满后开始产流,此后 的降雨扣除雨期蒸散发后全部形成净雨。 稳定下渗率fc:注意,只有在蓄满的地方才产流,产流期的下渗为稳 定下渗率fc,且稳定下渗只有在产流面积上才发生。下渗的雨量形成 地下径流rg ,降雨强度超过稳定入渗(超渗)的雨量成为地面径流rs 。 产流面积α :只有在蓄满的地方产流,此时,时段的总产流量由水量 Fr 平衡方程可知, R t ( P t E t ) F Fr R t 由此可得 F P t E t 即产流面积比等于径流系数。 根据产流面积α 和稳定下渗率fc可划分rs和rg。
蓄满产流
基本概念(蓄水容量、田间持水量 、蓄满产流) 蓄水容量曲线 降雨产流量计算(蓄满) 水源划分(蓄满)——二水源

重点难点:重点见红色部分;难点为降雨产流量计算
2.6 蓄满产流



水源划分 1.二水源划分(直接径流+地下径流) 2.三水源划分**


二水源划分(直接径流+地下径流) Notes:

时 段 1 2 3 4 5 6 ∑
∆t (h) 6 4 6 6 6 1
Pe (mm) 14.5 4.6 44.4 46.5 14.8 1.1
r (mm) 7.6 3.7 44.4 46.5 14.8 1.1 118.1
α 0.524 0.804 1.000 1.000 1.000 1.000
时段最大下渗量FC (mm)
W0 b1 A WMM [1 (1 ) 1 ] WM
代入蓄水容量曲线 可得0
1 (1
WM ' b ) WMM
PE W0 WM WM (1
R PE (WM W0 )
作业:
1. p36,蓄满产流模型产流量计算。
小结
2.6
1.
2. 3. 4.


WM—流域平均蓄水容量
WMM
1 (1
WM ' b ) WMM
WM


0
0
(1 )dWM '
WM ' b (1 ) dWM ' WMM
WMM
b——是常数,反映了流域包气带 蓄水容量分布的不均匀性,越大表 示越不均匀。
WMM

WMM
WM dWM' 1-

0
(1
主 要 内 容
下渗能 力的确 定
• 1.物理概念 公式 • 2.经验下渗 方程 • 3.经验相关 关系图
相关 概念
超渗 产流 模型
超渗 产流 模型 计算 步骤
超渗 产流 模型 优缺 点
2.7 超渗产流



基本概念
下渗现象与下渗率 下渗现象:水分通过下渗面向土壤中运动的现象。
影响因素 内因 土壤结构(具有空隙,分子力、毛管力、重力) 土壤含水量 外因 供水条件(自然界降雨;人工灌溉)
Wm
α dF1/F (dF1+dF2)/F
W’m3
W’m2
Wmm
W’m4 W’m7
W’m1
….
Wm
W’m5 W’m8
W’m6
W’mn
dFn
dF1+ dF1+…dFn
(dF1+d F1+…dFn)/F
0
α
1
2.6 蓄满产流
蓄水容量曲线 多数地区经验表明:蓄水容量曲线 可由指数方程近似描述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