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教学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篇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1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最新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3)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4)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湘教版必修三知识整理

湘教版必修三知识整理《必修 3》教材内容解析第一章地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1 地域的基本含义P7(研究)地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重多少,以什么为主1.2 地域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快,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地域内部集聚作用加强,出现规模大的中心城市。
地域交通发展,对外开放程度提升,整个地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第二、三产业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增加速度和产值高出第二产业。
高科技成为地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渐形成。
地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提升,地域内部处于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1.3 地域发展差异P14(研究)1、东部地域(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台湾):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达,以轻型工业或综合型产业为主。
城市化水平高。
东北地域(黑龙江、吉林、辽宁):以重化工业、能源工业为主导中部地域(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过渡性特色,传统工业发达西部地域(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陕西、):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杂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整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
农业经济在公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必然的过渡性特色。
2、三大自然区: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原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色 ( Ⅲ— 4 一① b) 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干青藏高原区名称旱半干旱区大兴安岭以东、大兴安岭、贺横断山以内蒙古高原以兰山以西,昆西,喜马拉范围南、青藏高原东仑山脉、祁连雅山以北,部边缘以东的广山脉以北的昆仑山和阿大地域非季风区尔金山以南地域自地海拔较低,包括海拔较高,地以高原地形然形第二级阶梯的黄形以高原、盆为主,地势地土高原、四川盆理地、云贵高原、环横断山区,第三境级阶梯的沿海广特大平原和丘陵地征区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明显,宽泛高温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气响,大多数地域寒冷干燥。
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Ⅲ知识点总结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 、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1.3 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3、西部大开发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一节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 1 - 第二节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 5 - 第三节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 9 - 第四节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 14 - 第五节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 18 -第一节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一)耕地资源概念: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一般是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通常,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类,旱地又分为水浇地和无水浇条件的旱地。
(二)我国耕地资源优势: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资源丰富,类型齐全。
(三)我国耕地资源特点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2.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
随着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等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日趋凸显,尤其是土壤受污染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
3.耕地资源空间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各种标准进行划分的,是农业、工业、交通业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的综合体。
2、区域的特点:⑴区域有一定的界限(如国界、气候区等)⑵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⑶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⑷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主要由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常见的空间分布形态:城市与工业—点状;交通运输业—线状、网状;农业—面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4、区域的产业结构:至三次产业及内部的比例关系。
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了一、二产业的其他各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一> 三> 二农业文明前期一> 二> 三农业文明后期二> 一> 三工业文明前期二> 三> 一工业文明中期三> 二> 一工业文明后期5、区域发展阶段:总体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比值、人文指数(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区域发展阶段:农业阶段;工业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二、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2、经济地带的发展优势、问题和发展方向东部:⑴优势:主要农业基地(黄淮平原、珠三角、长三角,水产丰富);主要工业基地(辽中南、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交通便利;国际化程度高;对外贸易发达;高科技文化水品(45%的大学、60%的科学家、工程师)⑵问题:能源原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长江下游防洪问题严重⑶发展方向:发挥沿海优势,成为对外贸易、金融、海洋开发基地,增强竞争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优势,开拓高新技术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中西部:⑴优势:能源矿产丰富,煤、石油等储量居全国首位;农业较发达,天然林场牧场;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发达;对外贸易优势(国境线长)⑵问题:运输能力不足,煤炭外运压力大;生态问题突出,水土流失、过度放牧、乱砍乱伐、洪涝、土地沙漠化……⑶发展方向: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能源原料生产基地;改善生态,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草原;加强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发展农业基础,建设商品粮基地,发展林业等农业生产差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生产作物、种植制度南北方气候差异:角度: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降水变化量,水热组合南北方气候差异:同: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异:南方气温年较差小,目的:缩小地区差异,加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范围: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优势:政策支持、市场广阔……(同西部优势)劣势:人才技术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意义:⑴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⑵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⑶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大意义三、区域经济联系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向保护性、外向竞争性)、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具体表现:亚太经济组织、欧盟、东亚经济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一是对口帮扶成效明显;二是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三是在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日益密切;四是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互相发展。
2023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学习笔记

2023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学习笔记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影响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结构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 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层、水圈和陆地。
-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很大影响,例如气候、水资源和土壤质量等。
第二章人口与城市本章主要介绍了人口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人口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增长和流动会影响城市规模和结构。
-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其主要原因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市吸引力的增加。
- 城市化对城市产业、交通和环境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实践。
- 科学社会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发展而来的社会理论,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 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
- 地理信息系统是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分析和展示的工具。
-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于地图制作、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地理学研究和决策支持的重要工具。
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在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发展的长期稳定。
- 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
-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以上是《2023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学习笔记》的概要内容。
详细的学习笔记请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和整理。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梳理

地理必修Ⅲ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识记】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其主要特征有: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等政治区域;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经济区、语言区等自然、文化区域);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而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即同一区域内的各地都相近似,不同的区域之间差别很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如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区域的空间结构·理解】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从总体来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以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乡村地域的范围要比城镇地域大,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农业为面状,交通运输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为岛状,就此而言,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从经济活动角度来看,区域的空间结构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区域核心多表现为中心城市,或者较大的工业基地、交通枢纽以及著名旅游地等,空间网络系统是由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信息网络等组成,外围空间是相对于区域核心而言的其他空间部分。
(教材P4活动1答案:区域发展早期,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分布较稀疏,城市区域狭小,农业用地面积大;区域发展中期,出现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线路比较密集,城市区域扩大;区域发展晚期,交通运输线路形成网络,线路四通八达,深入到区域的各部分,城市区域进一步扩大。
)【区域的产业结构·简单应用】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新版].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新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d64b124d58f5f61fb6366629.png)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3)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4)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1.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定义和功能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1.3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的阅读技巧地图的分析和应用第二章气候与天气2.1 气候系统气候的定义和分类全球气候系统:热带、温带、寒带2.2 气候的影响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2.3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2.4 极端天气现象飓风、台风寒潮、热浪洪水、干旱第三章陆地与海洋3.1 陆地地形五大陆地地形: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地形的形成:构造运动、侵蚀作用3.2 海洋地理海洋的定义和分类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洋资源的利用3.3 海陆相互作用海陆风和海陆温差海岸线的变化海洋对气候的影响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4.1 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4.2 主要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4.3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破坏: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矿产资源枯竭、水资源短缺4.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循环经济、绿色能源第五章人口与城市化5.1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5.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城市化的问题:城市扩张、城市贫困5.3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城市管理:交通、卫生、公共安全5.4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建设生态城市第六章经济地理6.1 农业地理农业的定义和分类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土壤、水源6.2 工业地理工业的定义和分类工业区位因素:原材料、劳动力、市场6.3 服务业地理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服务业区位因素:信息、人才、交通6.4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概念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七章人文地理7.1 人文地理概述人文地理的定义和研究内容7.2 人口地理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人口迁移的地理影响7.3 城市地理城市的地理特征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的影响7.4 文化地理文化的定义和分类文化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湘教版本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三学习知识点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地区的主要特点特点: 1)地区拥有必定的界限(有虚有实)。
2)地区内部表现出显然的相像性和连续性,地区之间则拥有明显的差别性。
3)地区拥有必定的优势、特点和功能。
4)地区之间拥有二、地区空间构造1.地区空间构造的观点和影响要素地区空间构造影响要素:、、、地区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2.农村地区地区范围家产活动认为主城市地区地区范围家产活动认为主是城镇地区发展的依靠, 城镇地区会对农村地区产生宽泛的连续的带动作用. 3.地区空间散布形式农业体现状;交通运输线路体现状城市和工业状;城市群和工业区状三、地区家产构造1.家产构造是三次家产及其内部的比率关系。
我国三次家产的区分:第一家产:农业第二家产:;第三家产:除第一、二家产之外的其余各业2.家产构造的差别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人口散布特点家产散布特点家产构造特点对外经济联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四、地区发展阶段权衡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1 常用指标:、、2 .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经过、、、三项指标来反应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3.总地区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三次家产比重经济发展水平区内经济差别对外开放程度区内发展状态五、地区发展差别(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区分依照:、、、西部:川、渝、黔、滇、藏、陕、宁、甘、青、新等10 个。
中部: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等9 个。
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 个(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别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自然要素地形天气自然资源社会要素城市化水平科技、教育和文化对外开放程度经济要素发展基础家产构造交通运输情况(三)南方与北方的差别南方与北方往常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_为分界限。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自然要素地形天气植被土壤社会经济要素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家产构造交通运输对外开放(4)西部大开发目的:西部地区:西部经济地带的10 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和东部地带的。
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3 第2章 章末小结与测评课件PPT

[第(1)题,图中显示相同降雨历时,降雨量越大,截留总量越大; 相同的降雨量,降雨历时越长,截留总量越大;而植物越密,植物截 留能力越强。第(2)题,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春季植被 较密,所以截留降雨能力较强,地表受雨水冲刷较弱,故植被水土保 持效益最好。山东丘陵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秋季植被较稀疏而截留 降雨能力弱,不利于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夏季多暴雨,不 利于水土保持;冬季的天山山脉植被稀疏,降水少,水土保持效益较 差。]
栏目导航
(1)植物截留总量最大的条件是( C ) A.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 B.植物稀,降雨量小,历时短 C.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 D.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
栏目导航
(2)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考虑,下列地形区的植被水土保持效益 最好的是( A )
A.春季的东南丘陵 B.夏季的黄土高原 C.秋季的山东丘陵 D.冬季的天山山脉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1)自然原因 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 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栏目导航
(2)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 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 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栏目导航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 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 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 牧、还草。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课件第二章章末总结

3.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以及资源型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主要包括:a.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b.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 化;c.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d.对地下水的影响等。 (2)资源型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主要包括:a.区域资源不断(bùduàn)减少或枯竭,需求不断(bùduàn)加大,资源供给 与需求出现矛盾,导致区域经济衰落,这是此类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b.以煤炭为主 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c.区域内部产业结构 单一导致应对市场变化困难,逐渐失去竞争优势;d.能源、资源地位下降,新技术革 命的冲击,世界性重工业产品过剩导致的传统产业衰落;e.内部经营与管理体制落 后,技术更新缓慢,导致企业竞争能力降低等。
第十五页,共21页。
[典例2]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乡驻地(zhùdì)及周边部分辖区示意图,经勘探,发 现图示区域有含量丰富的大煤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十六页,共21页。
(1)该乡原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但近年来却不断(bùduàn)缩减,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什么? (2)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你推测一下 会有哪些变化? (3)图示区域除了通过铁路、公路等直接向外输出煤炭外,还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 出,这样做有哪些好处?如果把坑口电站建在①处,是否合理? (4)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中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该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请你就这一课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十一页,共21页。
专题二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 1.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 开发条件优劣直接影响着区域资源开发的早晚、规模以及区域发展的周期。评价区域 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需要抓住以下几点:①资源状况,包括(bāokuò)分布范 围、种类、储量、质量、开采条件等;②市场条件;③位置与交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2
(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各个小节内容的一般模式是:背景介绍、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地
盐碱化、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红色土壤(红漠化)
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干旱)、地形、植被、水文、土壤。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开矿。
举例:黄土高原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且垂直结论发育,易被流水侵蚀;(土壤)
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气候)
③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植被)
④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地形)
人为因素:①人类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②过渡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
③开矿。
二、荒漠化的危害
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
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三、荒漠化的防治
根据原因来针对性采取措施:坚持“防预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1、控制人口数量
2、退耕还林还草
3、营造防护林
4、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
5、合理用水
6、整体规划、依法监督
7、加强荒漠化的宣传教育
补充内容:草格沙障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洞庭湖为例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红树林、珊瑚礁等。
一、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湿地的功能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功能: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农副产品、航运、旅游等
二、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面积减小、功能退化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移民建镇,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1、危害:结合湿地的功能来回答。
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流域概况
田纳西河发源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支流,全场1450米。
地形上游为山地丘陵、中游为丘陵、下游是冲击平原,
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降水季节变化大,下游
地区地势低,排水不畅,使得该地洪涝灾害频发。
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春多雨,夏季降水较少
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主汛期是12月到次年4月
资源水能、煤炭、石油、金属矿
二、田纳西和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
①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
②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
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
④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三、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经验:
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一、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美国拥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农业产值位居世界首位。
自然条件气候大部分处于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好
地形平原面积广阔,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水源密西西比河、五大湖为其提供充足的水源
土壤黑土和冲击平原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
政策支持
技术条件优越
追求效益的影响美国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大的特点就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也就是说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其目的是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农业带分布区位因素
乳畜带东北部五大湖沿岸气候冷湿,适于牧草生长;市场巨大(人口众
多、城市密集);五大湖为其提供水源。
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
玉米带中部,可做饲料,因此靠近美国
乳畜带
小麦带中部(冬小麦)北部(春小麦)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土壤肥沃、地势
低平
棉花带南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纬度低,热量充足,无
霜期长。
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
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1、解决措施:
①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
②颁布限耕、休耕、补贴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③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一、鲁尔区的兴起
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莱茵河、鲁尔河等);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⑤劳动力充足
二、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石油);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酸雨、水质);④工业结构单一。
三、鲁尔区的新发展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
③治理环境污染;
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两者相互促进。
一、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
1、自然区位:①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区位: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
利;③对外开放政策支持;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劳动力丰富。
二、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
阶段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城市化进程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
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
动密集型为主导
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
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
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迅速。
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
城市群体系
三、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①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③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四、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水质恶化、酸雨现象严重,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④社会治安问题。
2、对策:
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地域分工;
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
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
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
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