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勒洛伊尔(图)

合集下载

[课外阅读]化学家的故事——流芳百世的诺贝尔

[课外阅读]化学家的故事——流芳百世的诺贝尔

[课外阅读]化学家的故事——流芳百世的诺贝尔流芳百世的诺贝尔诺贝尔这一名字在世界上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不仅因为诺贝尔在化学化工发展史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为了促进科学的发展而设置了世界瞩目的诺贝尔科学奖。

一年一度的物理、化学、生理及医学、文学、和平的诺贝尔奖是举世公认的最高科学奖。

获奖科学家得到的不仅仅是奖金,更重要的是荣誉,是为全人类的科学财富作出贡献的自豪。

诺贝尔科学奖的精神光芒四射,诺贝尔的名字流芳百世。

诺贝尔是怎样一个人?他在化学化工发展中作出了什么贡献?他有什么样的特色?这可能是许多年青人想进一步了解的。

没有学历的诺贝尔一提到学历,许多人可能猜想像诺贝尔这样的大发明家,必定有很高的学历。

其实不然。

阿尔弗里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个勤奋的家庭。

父亲伊曼纽尔。

诺贝尔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由于经营不佳,在瑞典屡受挫折,就在小诺贝尔出世的前一年,一场火灾烧毁了他家的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靠借债度日。

为躲避债主上门,伊曼纽尔只好单身离家出走,先到芬兰,后到俄国谋生。

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就象安徒生童话里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也站在街头巷尾卖过火柴,以便赚几个钱帮助维持家庭生计。

在那场大火中,诺贝尔的母亲为了救出孩子几乎丧了命,精神和健康都受到影响,加上生活艰难,诺贝尔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纤弱多病,全靠母亲的精心照料,才活了下来,由于健康不佳,他的童年没有象别的孩童那样调皮、活泼和欢快,当别的孩童们在一起玩耍时,他只能充当一个旁观者。

童年生活的这一遭遇使得他的性格比较孤僻、内向。

到了8岁他才上学,只读了一年。

这是他受过的唯一的学校教育。

伊曼纽尔的一些发明在俄国受到欢迎,经济状况开始好转,1843年诺贝尔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

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家里请一个瑞典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当有了一定的俄语基础后,再跟俄国教师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1960——2008)(2009-04-03 11:30:05)1960年W.F.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1961年M.卡尔文(美国人)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1962年M.F.佩鲁茨,J.C.肯德鲁(英国人)测定出蛋白质的精细结构1963年K.齐格勒(德国人),G.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1964年D.M.C.霍金奇(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1965年R.B.伍德沃德(美国人)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1966年R.S.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1967年R.G.W.诺里什,G.波特(英国人),M.艾根(德国人)发明测定快速化学反应技术1968年L.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1969年O.哈塞尔(挪威人),D.H.R.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1970年L.F.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1971年G.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1972年C.B.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分子氨基酸排列S.莫尔,W.H.斯坦(美国人)从事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1973年E.O.菲舍尔(德国人),G.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J.W.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1976年W.N.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1977年I.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1979年H.C.布郎(美国人),G.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1980年P.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W.吉尔伯特(美国人),F.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霍夫曼(美国人)从事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1982年A.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1983年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1984年R.B.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1986年D.R.赫希巴奇,李远哲(美籍华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1987年C.J.佩德森,D.J.克拉姆(美国人),J.M.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1988年J.戴森霍弗,R.胡伯尔,H.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1989年S.奥尔特曼,T.R.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1990年E.J.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1991年R.R.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1992年R.A.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1993年K.B.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1994年G.A.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莫利纳,F.S.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1998年W.科恩(奥地利人)提出密度函数理论J.波普(英国人)提出量子化学的方法1999年A.兹韦勒(美籍埃及人)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2000年美国的阿兰?黑格和阿兰?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的白川秀树,表彰他们发现了导电的塑料和研发具有传导性能的聚合体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4)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4)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14)年份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颁奖1917年 未颁奖1918年 弗里茨·哈伯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颁奖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1927年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德国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1928年 阿道夫·温道斯 德国 “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29年 阿瑟·哈登 英国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德国1930年 汉斯·费歇尔 德国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1931年 卡尔·博施 德国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德国1932年 欧文·兰米尔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1933年 未颁奖1934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美国 “发现了重氢”1935年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法国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伊伦·约里奥-居里 法国1936年 彼得·德拜 荷兰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 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1937年 沃尔特·霍沃思 英国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 的研究”保罗·卡勒 瑞士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 和维生素B2的研究”1938年 里夏德·库恩 德国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1939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 德国 “对性激素的研究”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瑞士 “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1940年 未颁奖1941年 未颁奖1942年 未颁奖1943年 乔治·德海韦西 匈牙利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 奥托·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的裂变”1945年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芬兰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1946年 詹姆斯·B·萨姆纳 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英国 “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瑞典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1950年 奥托·迪尔斯 西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库尔特·阿尔德 西德1951年 埃德温·麦克米伦 美国 “发现了超铀元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美国1952年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英国 “发明了分配色谱法” 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英国格1953年 赫尔曼·施陶丁格 西德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1954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1955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 美国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1956年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爵士 英国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尼古拉·谢苗诺夫 苏联1957年 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 英国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1958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1959年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捷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国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1961年 梅尔文·卡尔文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1962年 马克斯·佩鲁茨 英国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约翰·肯德鲁 英国1963年 卡尔·齐格勒 西德 “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 居里奥·纳塔 意大利1964年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英国 “利用X 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1966年 罗伯特·S·马利肯 美国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1967年 曼弗雷德·艾根 西德“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英国 乔治·波特 英国1968年 拉斯·昂萨格 美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1969年 德里克·巴顿 英国 “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奥德·哈塞尔 挪威1970年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阿根廷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1971年 格哈德·赫茨贝格 加拿大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斯坦福·摩尔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 1973年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西德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杰弗里·威尔金森 英国 1974年 保罗·弗洛里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 约翰·康福思 英国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1977年 伊利亚·普里高津 比利时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1978年 彼得·米切尔 英国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格奥尔格·维蒂希 西德 1980年 保罗·伯格 美国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 的研究” 沃特·吉尔伯特 美国 “对核酸中DNA 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1981年 福井谦一 日本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罗德·霍夫曼 美国 1982年 阿龙·克卢格 英国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国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杰尔姆·卡尔 美国1986年 达德利·赫施巴赫 美国“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李远哲 中国台湾约翰·查尔斯·波拉尼 加拿大1987年 唐纳德·克拉姆 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让-马里·莱恩 法国 查尔斯·佩德森 美国1988年 约翰·戴森霍费尔 西德“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罗伯特·胡贝尔 西德 哈特穆特·米歇尔 西德1989年 悉尼·奥尔特曼 加拿大 “发现了RNA 的催化性质” 托马斯·切赫 美国1990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1991年 理查德·恩斯特 瑞士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 )谱学方法的贡献” 1992年 鲁道夫·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1993年 凯利·穆利斯 美国 “发展了以DNA 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迈克尔·史密斯 加拿大 “发展了以DNA 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展的基础贡献”1994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 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1995年 保罗·克鲁岑 荷兰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分解的研究”马里奥·莫利纳美国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美国 1996年 罗伯特·柯尔美国 “发现富勒烯” 哈罗德·克罗托爵士英国 理查德·斯莫利美国 1997年 保罗·博耶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 )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约翰·沃克英国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丹麦 1998年 沃尔特·科恩 美国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约翰·波普英国 发展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1999年 亚米德·齐威尔埃及 “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2000年 艾伦·黑格美国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艾伦·麦克德尔米德美国 白川英树日本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美国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野依良治日本 巴里·夏普莱斯美国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约翰·贝内特·芬恩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田中耕一日本 库尔特·维特里希 瑞士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 以色列“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 欧文·罗斯 美国2005年 伊夫·肖万 法国“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 理查德·施罗克 美国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2007年 格哈德·埃特尔 德国 “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2008年 下村脩 美国“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马丁·查尔菲 美国 钱永健 美国2009年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英国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马斯·施泰茨 美国阿达·约纳特 以色列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国“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根岸英一 日本 铃木章 日本2011年 丹·谢赫特曼 以色列 “准晶体的发现”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2]美国“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2013年马丁·卡普拉斯美国[3]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4]迈克尔·莱维特亚利耶·瓦谢尔2014年埃里克·白兹格(EricBetzig)美国“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William E. Moerner)美国斯特凡·W·赫尔(Stefan W.Hell)德国。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0、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得。

大约一千个基因编码这类受体,适用于光、味道、气味、肾上腺素、组胺、多巴胺以及复合胺等。

大约一半的药物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起作用。

1、2011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今年70岁的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肖特曼,他因发现准晶体的贡献获奖。

这种材料具有的奇特结构推翻了晶体学已建立的概念。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委员会说,准晶体就像是―原子层次重现的阿拉伯世界马赛克拼图‖,从不重复自身。

在此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晶体内的原子结构得重复自身排列。

2、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其研究成果使人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3、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他们在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们都采用了X射线蛋白质晶体学的技术,标识出了构成核糖体的成千上万个原子,不仅让我们知晓了核糖体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层面上揭示了核糖体功能的机理。

同时这三位科学家构筑了三维模型来显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体功能的,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减轻人类的病痛,拯救生命。

4、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

他们三人因为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5、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过程,甚至能解释臭气层破坏,半导体工业也是与表面化学相关联的领域。

[课外阅读]化学诺贝尔奖得主

[课外阅读]化学诺贝尔奖得主

[课外阅读]化学诺贝尔奖得主
1901年J.H.范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E.H.费歇尔(德国人)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噙诱导体
1903年S.A.阿雷尼乌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W.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1905年A.冯·贝耶尔(德国人)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H.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E.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E.卢瑟福(英国人)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W.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年O.瓦拉赫(德国人)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M.居里(法国人)发现镭和钋
1912年V.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有机镁试剂
P.萨巴蒂(法国人)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A.维尔纳(瑞士人)从事配位化合物的研究以及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年T.W.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R.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1916---1917年未颁奖
1918年F.哈伯(德国人)研究和发明了有效的大规模合成氨法
1919年未颁奖
1920年W.H.能斯特(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1年F.索迪(英国人)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F.W.阿斯顿(英国人)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课外阅读]197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茨伯格(图)

[课外阅读]197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茨伯格(图)

[课外阅读]197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茨伯
格(图)
赫茨伯格(Gerhard Herzberg),加拿大物理学家,1904年12月25日生于德国汉堡。

1930年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任名誉讲师。

1935年离开纳粹德国,在加拿大萨斯卡通的萨斯喀彻温大学任教。

1945—1948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威廉斯贝的耶克斯观象台工作。

后又回到加拿大加入渥太华的国家研究理事会。

他的光谱学研究不但对物理学和量子力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验结果,而且也复兴了气体化学反应研究。

他的研究重点是双原子分子,尤其是最常见的氢、氧、氮和一氧化碳。

他发现很多化学反应中间阶段的一些自由基的光谱。

并首次鉴别了星际气体中的一些基团光谱。

提供了很多外行星和恒星大气光谱方面的资料。

他最重要的著作是1939—1966年间发表的三卷本《分子光谱和分子结构》。

因赫茨伯格测定分子,特别是含奇数电子的(称做自由基)原子团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形状的工作而获得1971年诺贝尔化学奖。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1。

[课外阅读]化学家的故事——流芳百世的诺贝尔

[课外阅读]化学家的故事——流芳百世的诺贝尔

[课外阅读]化学家的故事——流芳百世的诺贝尔流芳百世的诺贝尔诺贝尔这一名字在世界上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不仅因为诺贝尔在化学化工发展史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为了促进科学的发展而设置了世界瞩目的诺贝尔科学奖。

一年一度的物理、化学、生理及医学、文学、和平的诺贝尔奖是举世公认的最高科学奖。

获奖科学家得到的不仅仅是奖金,更重要的是荣誉,是为全人类的科学财富作出贡献的自豪。

诺贝尔科学奖的精神光芒四射,诺贝尔的名字流芳百世。

诺贝尔是怎样一个人?他在化学化工发展中作出了什么贡献?他有什么样的特色?这可能是许多年青人想进一步了解的。

没有学历的诺贝尔一提到学历,许多人可能猜想像诺贝尔这样的大发明家,必定有很高的学历。

其实不然。

阿尔弗里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个勤奋的家庭。

父亲伊曼纽尔。

诺贝尔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由于经营不佳,在瑞典屡受挫折,就在小诺贝尔出世的前一年,一场火灾烧毁了他家的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靠借债度日。

为躲避债主上门,伊曼纽尔只好单身离家出走,先到芬兰,后到俄国谋生。

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就象安徒生童话里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也站在街头巷尾卖过火柴,以便赚几个钱帮助维持家庭生计。

在那场大火中,诺贝尔的母亲为了救出孩子几乎丧了命,精神和健康都受到影响,加上生活艰难,诺贝尔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纤弱多病,全靠母亲的精心照料,才活了下来,由于健康不佳,他的童年没有象别的孩童那样调皮、活泼和欢快,当别的孩童们在一起玩耍时,他只能充当一个旁观者。

童年生活的这一遭遇使得他的性格比较孤僻、内向。

到了8岁他才上学,只读了一年。

这是他受过的唯一的学校教育。

伊曼纽尔的一些发明在俄国受到欢迎,经济状况开始好转,1843年诺贝尔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

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家里请一个瑞典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当有了一定的俄语基础后,再跟俄国教师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20)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20)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20)年份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颁奖1917年 未颁奖1918年 弗里茨·哈伯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颁奖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1927年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德国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1928年 阿道夫·温道斯 德国 “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29年 阿瑟·哈登 英国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德国1930年 汉斯·费歇尔 德国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1931年 卡尔·博施 德国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德国1932年 欧文·兰米尔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1933年 未颁奖1934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美国 “发现了重氢”1935年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法国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伊伦·约里奥-居里 法国1936年 彼得·德拜 荷兰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 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1937年 沃尔特·霍沃思 英国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 的研究”保罗·卡勒 瑞士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 和维生素B2的研究”1938年 里夏德·库恩 德国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1939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 德国 “对性激素的研究”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瑞士 “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1940年 未颁奖1941年 未颁奖1942年 未颁奖1943年 乔治·德海韦西 匈牙利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 奥托·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的裂变”1945年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芬兰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1946年 詹姆斯·B·萨姆纳 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英国 “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瑞典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1950年 奥托·迪尔斯 西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库尔特·阿尔德 西德1951年 埃德温·麦克米伦 美国 “发现了超铀元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美国1952年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英国 “发明了分配色谱法”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英国 1953年 赫尔曼·施陶丁格 西德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1954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1955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 美国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1956年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爵士 英国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尼古拉·谢苗诺夫 苏联1957年 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 英国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1958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1959年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捷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国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1961年 梅尔文·卡尔文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1962年 马克斯·佩鲁茨 英国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约翰·肯德鲁 英国1963年 卡尔·齐格勒 西德 “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 居里奥·纳塔 意大利1964年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英国 “利用X 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1966年 罗伯特·S·马利肯 美国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1967年 曼弗雷德·艾根 西德“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英国 乔治·波特 英国1968年 拉斯·昂萨格 美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1969年 德里克·巴顿 英国 “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奥德·哈塞尔 挪威1970年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阿根廷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1971年 格哈德·赫茨贝格 加拿大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斯坦福·摩尔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 1973年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西德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杰弗里·威尔金森 英国 1974年 保罗·弗洛里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 约翰·康福思 英国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1977年 伊利亚·普里高津 比利时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1978年 彼得·米切尔 英国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格奥尔格·维蒂希 西德 1980年 保罗·伯格 美国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 的研究” 沃特·吉尔伯特 美国 “对核酸中DNA 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1981年 福井谦一 日本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罗德·霍夫曼 美国 1982年 阿龙·克卢格 英国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国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杰尔姆·卡尔 美国1986年 达德利·赫施巴赫 美国“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李远哲 中国台湾约翰·查尔斯·波拉尼 加拿大1987年 唐纳德·克拉姆 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让-马里·莱恩 法国 查尔斯·佩德森 美国1988年 约翰·戴森霍费尔 西德“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罗伯特·胡贝尔 西德 哈特穆特·米歇尔 西德1989年 悉尼·奥尔特曼 加拿大 “发现了RNA 的催化性质” 托马斯·切赫 美国1990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1991年 理查德·恩斯特 瑞士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 )谱学方法的贡献” 1992年 鲁道夫·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1993年 凯利·穆利斯 美国 “发展了以DNA 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迈克尔·史密斯 加拿大 “发展了以DNA 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展的基础贡献”1994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 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1995年 保罗·克鲁岑荷兰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分解的研究” 马里奥·莫利纳美国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美国 1996年 罗伯特·柯尔美国 “发现富勒烯” 哈罗德·克罗托爵士英国 理查德·斯莫利美国 1997年 保罗·博耶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 )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约翰·沃克英国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丹麦 1998年 沃尔特·科恩 美国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约翰·波普英国 发展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1999年 亚米德·齐威尔埃及 “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2000年 艾伦·黑格美国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艾伦·麦克德尔米德美国 白川英树日本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美国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野依良治日本 巴里·夏普莱斯美国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约翰·贝内特·芬恩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田中耕一日本 库尔特·维特里希 瑞士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 以色列“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 欧文·罗斯 美国2005年 伊夫·肖万 法国“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 理查德·施罗克 美国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2007年 格哈德·埃特尔 德国 “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2008年 下村脩 美国“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马丁·查尔菲 美国 钱永健 美国2009年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英国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马斯·施泰茨 美国阿达·约纳特 以色列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国“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根岸英一 日本 铃木章 日本2011年丹·谢赫特曼以色列“准晶体的发现”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2]美国“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2013年马丁·卡普拉斯美国[3]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4]迈克尔·莱维特亚利耶·瓦谢尔2014年埃里克·白兹格(EricBetzig)美国“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William E. Moerner)美国斯特凡·W·赫尔(Stefan W.Hell)德国2015年托马斯·林达尔瑞典“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保罗·莫德里奇美国阿齐兹·桑贾尔土耳其2016年让·皮埃尔·索瓦法国“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美国伯纳德·费灵格荷兰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托马斯·林达尔、保罗·莫德里奇以及阿齐兹·桑贾尔,他们描述并解释了细胞修复DNA的机制以及对遗传信息的保护措施。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六)】1970年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医学奖和和平奖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六)】1970年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医学奖和和平奖

1970年12月10日第七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学奖瑞典科学家阿尔文因在磁流体动力学中的发现、法国科学家奈尔因发现反铁磁性的亚铁磁性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尔文(Alfvén,HannesOlfGosta1908~)瑞典物理学家。

1908年5月30日生于瑞典诺尔雪平。

1934年获乌普萨拉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起任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教授。

1967年起兼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从此便在两个地方从事科学研究。

阿尔文是瑞典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瑞典科学院和瑞典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40年前后,阿尔文在等离子体和天体物理的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他发现磁力线与导电流体一起运动的现象,提出了冻结磁场理论。

这一理论可用来解释太阳黑子的成因、恒星际磁场和地球磁场的某些观测特性等。

他还提出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引导中心理论,磁暴和极光理论,宇宙线的起源理论等。

其中最显著的成就是发现在等离子体中可以出现一种波动,后被称为阿尔文波,这种波的传播速度称为阿尔文速度。

从此以后,多种多样的等离子体波被相继发现。

阿尔文也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L.奈耳共同获得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尔文除从事理论工作外,还在实验室内开展模拟空间等离子体各种现象的实验。

在70年代前期,他从事大量有关太阳系的起源的研究工作。

阿尔文的主要著作有《宇宙电动力学》、《论太阳系的起源》和《宇宙等离子体物理》等。

内尔(Néel,LouisEugèneFélix)法国物理学家。

1904年11月22日生于里昂。

内尔于1932年获得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博士学位,然后一直留校任职,1945年去格勒诺布尔大学工作。

他的主要兴趣是研究固体的磁学性质。

在铁磁性物质(如大家都知道的铁)中,在不很高的温度下,所有原子的磁北极都会指向同一个方向。

内尔指出存在有另一种“反铁磁性”物质,在这种物质里,各层原子的磁取向彼此相反,故而总的说来没有磁性。

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

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

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科学院确定。

从1901年第一位化学奖得主,荷兰化学家范霍夫至2000年。

在20世纪的100年中,已有135位世界杰出化学家获此殊荣。

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十分广泛,涵盖了整个化学领域。

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20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21世纪新的科学探索。

下面按获奖顺序,分别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研究成果。

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费歇尔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伦尼乌斯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拉姆塞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拜耳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穆瓦桑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毕希纳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瑟福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斯特瓦尔德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居里夫人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格利雅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萨巴蒂埃19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尔纳19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理查兹19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尔施泰特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伯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能斯特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索迪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斯顿192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列格尔192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席格蒙迪192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雏德伯格192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兰德192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温道斯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登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伊勒—凯尔平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费歇尔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博施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伯吉尤斯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成为高压化学的创始人之一。

伯吉尤斯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逝世,享年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朗缪尔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尤里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伊伦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雷德里克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拜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沃斯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卡勒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恩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布特南特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齐卡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海维西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恩194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尔塔宁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萨姆纳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诺思罗普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坦利194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宾森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蒂塞利乌斯194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乔克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狄尔斯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尔德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麦克米伦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辛格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马丁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施陶丁格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鲍林195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格诺德195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欣谢尔伍德195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谢苗诺夫195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托德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桑格195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海洛夫斯基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利比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卡尔文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者肯德鲁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佩鲁茨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齐格勒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纳塔196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霍奇金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伍德沃德196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缪利肯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根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诺里什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波特196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昂萨格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顿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塞尔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勒洛伊尔197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茨伯格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安芬森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坦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穆尔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尔金森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菲舍尔197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洛里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雷洛格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康福思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利普斯科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果金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米切尔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蒂希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布朗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吉尔伯特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伯格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桑格。

(1901—1983)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

(1901—1983)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

1901年——亚科比斯·亨里屈斯·范特·霍弗(荷兰人)发现化学动力学和渗压的规律得奖。

1902年——埃米尔·费希尔(德国人)合成糖、嘌吟衍生物、肽得奖。

1903年——斯万特·奥古斯特·阿尔赫纽斯(瑞典人)因其电解质中的离子化离解理论得奖。

1904年——威廉·接姆齐爵士(英国人)发现氦、氖、氙、氪和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得奖。

1905年——阿道夫·冯·贝耶尔(德国人)研究染料和有机化合物,合成靛蓝和含砷物得奖。

1906年——昂里·穆瓦森(法国人)制成纯氟和发明电炉得奖。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德国人)因研究生物化学和发现无胞发酵得奖。

1908年——欧内斯特·拉瑟福德(英国人)发现α射线击破原子和研究放射性物质得奖。

1909年——威廉·奥斯瓦尔德(德国人)研究催化剂、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率得奖。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国人)研究脂环族物质得奖。

1911年——玛丽·居里(法国人)发现镭和钋,提炼出镭和研究镭的化合物得奖。

1912年——弗朗索瓦·奥居斯特·维克托·格利雅(法国人)发现用于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格利雅试剂得奖。

保罗·萨巴蒂厄尔(法国人)发明用金属作为催化剂在有机化合物中加进氢气的方法而得奖。

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人)以其原子排列的同位论得奖。

1914年——西奥多·W·理查兹(美国人)确定多种元素的原子量得奖。

1915年——里夏德·威尔斯泰特(德国人)研究植物的叶绿素和其他色素得奖。

1916—1917年——未颁奖。

1918年——弗里茨·哈贝尔(德国人)发明由氮气和氢气合成氨的哈贝尔—勃赤法得奖。

1919年——未颁奖。

1920年——瓦尔特·内恩斯特(德国人)发现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交换得奖。

历届诺贝尔化学的奖得主1901-2018

历届诺贝尔化学的奖得主1901-2018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4) 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国“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1903年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国“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1905年阿道夫·冯·拜尔德国“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1906年亨利·莫瓦桑法国“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1907年爱德华·比希纳德国“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国“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国“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1911年玛丽·居里波兰“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1912年维克多·格林尼亚法国“发明了格氏试剂”保罗·萨巴捷法国“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1914年西奥多·威廉·理查兹美国“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德国“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1916年未颁奖1917年未颁奖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国“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1919年未颁奖1920瓦尔特·能斯特德国“对热化学的研究”年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国“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英国“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1923年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4年未颁奖1925年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德国“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1926年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瑞典“对分散系统的研究”1927年海因里希·奥托·威兰德国“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1928年阿道夫·温道斯德国“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29年阿瑟·哈登英国“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德国1930年汉斯·费歇尔德国“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1931卡尔·博施德国“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年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德国1932年欧文·兰米尔美国“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1933年未颁奖1934年哈罗德·克莱顿·尤里美国“发现了重氢”1935年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法国“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伊伦·约里奥-居里法国1936年彼得·德拜荷兰“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1937年沃尔特·霍沃思英国“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保罗·卡勒瑞士“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的研究”1938年里夏德·库恩德国“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1939年阿道夫·布特南特德国“对性激素的研究”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瑞士“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1940年未颁奖1941年未颁奖1942年未颁奖1943年乔治·德海韦西匈牙利“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1944年奥托·哈恩德国“发现重核的裂变”1945年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芬兰“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1946年詹姆斯·B·萨姆纳美国“发现了酶可以结晶”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美国“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美国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士英国“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阿尔内·蒂塞利乌斯瑞典“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1949年威廉·吉奥克美国“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1950年奥托·迪尔斯西德“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库尔特·阿尔德西德1951年埃德温·麦克米伦美国“发现了超铀元素”格伦·西奥多·西博格美国1952阿彻·约翰·波特·马丁英国“发明了分配色谱法”年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英国1953年赫尔曼·施陶丁格西德“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1954年莱纳斯·鲍林美国“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1955年文森特·迪维尼奥美国“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1956年西里尔·欣谢尔伍德爵士英国“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尼古拉·谢苗诺夫苏联1957年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英国“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英国“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1959年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捷克“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1960年威拉得·利比美国“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1961年梅尔文·卡尔文美国“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1962马克斯·佩鲁茨英国“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年约翰·肯德鲁英国1963年卡尔·齐格勒西德“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居里奥·纳塔意大利1964年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英国“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1965年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国“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1966年罗伯特·S·马利肯美国“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西德“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英国乔治·波特英国1968年拉斯·昂萨格美国“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1969年德里克·巴顿英国“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奥德·哈塞尔挪威1970年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阿根廷“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1971年格哈德·赫茨贝格加拿大“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1972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美国“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年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斯坦福·摩尔美国“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威廉·霍华德·斯坦美国1973年恩斯特·奥托·菲舍尔西德“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杰弗里·威尔金森英国1974年保罗·弗洛里美国“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约翰·康福思英国“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瑞士“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美国“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1977年伊利亚·普里高津比利时“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1978年彼得·米切尔英国“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1979年赫伯特·布朗美国“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格奥尔格·维蒂希西德1980年保罗·伯格美国“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的研究”沃特·吉尔伯特美国“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弗雷德里克·桑格英国1981福井谦一日本“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年罗德·霍夫曼美国发生”1982年阿龙·克卢格英国“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1983年亨利·陶布美国“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国“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1985年赫伯特·豪普特曼美国“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杰尔姆·卡尔美国1986年达德利·赫施巴赫美国“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李远哲中国台湾约翰·查尔斯·波拉尼加拿大1987年唐纳德·克拉姆美国“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让-马里·莱恩法国查尔斯·佩德森美国1988年约翰·戴森霍费尔西德“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罗伯特·胡贝尔西德哈特穆特·米歇尔西德1989年悉尼·奥尔特曼加拿大“发现了RNA的催化性质”托马斯·切赫美国1990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美国“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年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瑞士“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谱学方法的贡献”1992年鲁道夫·马库斯美国“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1993年凯利·穆利斯美国“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迈克尔·史密斯加拿大“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展的基础贡献”1994年乔治·安德鲁·欧拉美国“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1995年保罗·克鲁岑荷兰“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分解的研究”马里奥·莫利纳美国弗兰克·舍伍德·罗兰美国1996年罗伯特·柯尔美国“发现富勒烯”哈罗德·克罗托爵士英国理查德·斯莫利美国1997年保罗·博耶美国“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约翰·沃克英国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丹麦1998沃尔特·科恩美国“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年约翰·波普英国发展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1999年亚米德·齐威尔埃及“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2000年艾伦·黑格美国“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艾伦·麦克德尔米德美国白川英树日本2001年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美国“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野依良治日本巴里·夏普莱斯美国“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2002年约翰·贝内特·芬恩美国“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田中耕一日本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国“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国“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2004年阿龙·切哈诺沃以色列“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阿夫拉姆·赫什科以色列欧文·罗斯美国2005伊夫·肖万法国“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年罗伯特·格拉布美国理查德·施罗克美国2006年罗杰·科恩伯格美国“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2007年格哈德·埃特尔德国“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2008年下村脩美国“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马丁·查尔菲美国钱永健美国2009年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英国“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托马斯·施泰茨美国阿达·约纳特以色列2010年理查德·赫克美国“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根岸英一日本铃木章日本2011年丹·谢赫特曼以色列“准晶体的发现”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2]美国“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2013年马丁·卡普拉斯美国[3]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4]迈克尔·莱维特亚利耶·瓦谢尔2014年埃里克·白兹格(EricBetzig)美国“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William E. Moerner)美国斯特凡·W·赫尔(StefanW. Hell)德国。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1960——2008)(2009-04-03 11:30:05)1960年W.F.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1961年M.卡尔文(美国人)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1962年M.F.佩鲁茨,J.C.肯德鲁(英国人)测定出蛋白质的精细结构1963年K.齐格勒(德国人),G.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1964年D.M.C.霍金奇(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1965年R.B.伍德沃德(美国人)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1966年R.S.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1967年R.G.W.诺里什,G.波特(英国人),M.艾根(德国人)发明测定快速化学反应技术1968年L.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1969年O.哈塞尔(挪威人),D.H.R.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1970年L.F.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1971年G.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1972年C.B.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分子氨基酸排列S.莫尔,W.H.斯坦(美国人)从事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1973年E.O.菲舍尔(德国人),G.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J.W.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1976年W.N.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1977年I.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1979年H.C.布郎(美国人),G.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1980年P.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W.吉尔伯特(美国人),F.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霍夫曼(美国人)从事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1982年A.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1983年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1984年R.B.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1986年D.R.赫希巴奇,李远哲(美籍华人),J.C(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1987年C.J.佩德森,D.J.克拉姆(美国人),J.M.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1988年J.戴森霍弗,R.胡伯尔,H.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1989年S.奥尔特曼,T.R.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1990年E.J.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1991年R.R.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1992年R.A.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1993年K.B.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1994年G.A.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莫利纳,F.S.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1998年W.科恩(奥地利人)提出密度函数理论J.波普(英国人)提出量子化学的方法1999年A.兹韦勒(美籍埃及人)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2000年美国的阿兰?黑格和阿兰?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的白川秀树,表彰他们发现了导电的塑料和研发具有传导性能的聚合体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1901年范霍夫(JacobusHenricusvan'tHoff,1852—1911)荷兰人,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1902年E.费歇尔(EmilFischer,1852—1919)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1903年阿累尼乌斯(SirWilUsmRamsay,1852—1916)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1904年拉姆·塞(SirWilliamRamsay,1852—1916)英国人,发现了惰性气体1905年拜耳(AdolfvonBaeyer,1835—1917)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莫瓦桑(HenriMoissan,1852—1907)法国人,制备单质氟1907年布赫纳(EdwardBuchner,1860——1907)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1908年E.卢瑟福(ErnestRutherford,1871—1937)英国人,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1909年F.W.奥斯瓦尔德(FriedrichWilheinOstwald,1853—1932)德国人,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1910年瓦拉赫(OttoWallach,1847—1931)德国人,研究1911年M.居里(居里夫人)(MarieCurie,1667—1934)(女)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1912年梅林尼亚(VictorGrignard,1871—1935)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萨巴蒂埃(PaulSabatier,1854—1941)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1913年维尔纳(A1fredWerner,1866—1919)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1914年T.W.理查兹TherdoreWilliamRichards,1968—1928)美国人,精确测量大量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威尔斯泰特(RichardWillstater,1872—1924)德国人,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1918年哈伯(FritzHaber,1868—1930)德国人,发明工业合成氨方法1920年能斯特(WalterNernst,1864—1941)德国人,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详解:1916、1917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颁奖;1919因故未颁奖脂环族化合物1921年索迪(FrederickSoddy,1877—1956)英国人,研究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1922年阿斯顿(FrancisWillianAston,1877—1945)英国人,研究质谱法,发现整数规划1923年普雷格尔(FritzPregl,1869—1930)奥地利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5年齐格蒙迪(RichardZsigmondy,1865—1929)奥地利人,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1926年斯维德伯格(TheodorSvedberg,1884—1971)瑞典人,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1927年维兰德(HeinrichWieland,1877—1957)德国人,研究胆酸的组成1928年文道斯(AdolfWindaus,1876—1959)德国人,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1929年哈登(SirArthurHarden,1865—1940)英国人,研究糖的发酵作用及其与酶的关系奥伊勒(SirArthurHarden,1865—1940)瑞典人,研究辅酶1930年H.费歇尔(UailsFischer,1881—1945)德国人,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详解:1924年因故未发奖1931年波施(CarlBosch,1874—1940)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贝吉乌斯(FriecrichBergius,1994—1949)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1932年兰米尔(IrvingLangnuir,1881—1957)美国人,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1934年尤里(HaroldClaytonUrey,1893—1981)美国人,发现重氢1935年F.约里奥—居里(FredericJoliot—Curie,1900—1958)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I.伊伦—居里(IrenoJoliot—Curie:1897-1956)(女)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1936年德拜(PeterDebye,1884—1971)荷兰人,研究偶极矩和X射线衍射法1937年哈沃斯(SirWalterHaworth,1883—1950)英国人,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卡雷(PaulKarrer,1889—1971)瑞士人,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B21938年R.库恩(RiehardKuhn,1900—1967)德国人,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1939年布特南德(AdolfButenandt,1903—)德国人,研究性激素卢齐卡(LeopoldRuzicka1887—1976)瑞士人,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详解:1933年因故未颁奖;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1943年海维西(GyorgyHevesy,1885—1966)匈牙利人,利用同位素作为化学研究中的示踪原子1944年哈恩(OttoHahn,1879——1968)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现象1945年维尔塔宁(AatturiVirtanen,1895—1973)芬兰人,发明饲料保藏方法1946年萨姆纳(JamesBatchellerSumner,1887-1955)美国人,发现结晶蛋白酶诺思罗普(JohnHowardNorthrop,1891—)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斯坦利(WendellMeredithStanley,1904—1971)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1947年鲁宾逊(SirRobertRobinson,1886—1975)英国人,研究生物碱和其它植物制品1948年梯塞留斯(ArmeWilhelmKaurin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研究电泳、吸附分析he和血清蛋白1949年乔克(WilliamFrancisGiauque,1895-1982)美国人,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性质1950年第尔斯(OttoDiels,1876—1954)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阿尔德(KurtAlder,1902—1958)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详解: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1951年麦克米伦(EdwinMattisonMcMillan,1907—)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西博格(GlennThedoreSeaborg,1912-)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1952年A.马丁(ArcgerMartin,1910—)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辛格(RichardSynge,1914—)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1953年施陶丁格(HermannStaudinger,1881—1965)德国人,提出大分子概念1954年鲍林(LinusPauling,1901—)美国人,研究化学键的本质1955年杜·维尼奥(VincentDuVigneaud1901—1978)美国人,合成多肽和激素1956年谢苗诺夫(NikolaySenyonov,1896-)苏联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欣谢尔伍德(SirCrilHinshelwood,1897—1967)美国人,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1957年托德(SirAlexanderRobertusTodd,1907-)英国人,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1958年桑格(FrederickSanger,1918—)英国人,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1959年海洛夫斯基(JaroslavHeyrovsky,1890-1967)捷克人,发明极谱分析法1960年利比(WillardFrankLibby,1908—1980)美国人,发明用放射性碳-14测定地质年代的1961年开尔文(MelvinCalvin,1911——)美国人,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1962年肯德鲁(JohnCowderyKendrew,1917—)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佩鲁兹(MaxFerdinandPerutz,1914-)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1963年纳塔(GiulioNatta,1903—1979)意大利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齐格勒(KaflZiegler,1898—1973)德国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1964年D.C霍奇金(DorothyCrowfootHodekin,1910—)(女)英国人,测定抗恶性贫血症的生化化合物维生素B12的结构1965年伍德沃德(RobertBurnsWoodward,1917—1979)美国人,人工合成固醇、叶绿素、维生素B12和其他只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1966年米利肯(RobertSandersonMulliken,1896—)美国人,用分子轨道法研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967年艾根(ManfredEigen,1927—)德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诺里什(RonaldgeorgeWreyfordNorrish,1897—1978)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波特(CeorgePorter,1920-)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1968年翁萨格(LarsOnsager,1903—1976)美国人,创立不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1969年巴顿(DerekHaroldRichardBarton,1918—)英国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哈塞尔(OddHassel,1897——)挪威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1970年莱洛伊尔(LuisFedericoLeloir,1906—)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方法1971年赫茨伯格(Gerhardherzberg,1904—)加拿大人,研究分子光谱,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1972年安芬林(ChristianBorhmerAnfinsen,1916-)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摩雷(StanfordMoore,1913-1982)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斯坦(WilliamH.Stein,1911—1980)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1973年E.O.费歇尔(WrnstOttoFischer,1918-)德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威尔金森(CerffreyWilkinson,1921—)英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1974年P.J.弗洛里(FaulJohnFlory,1910—1985)美国人,研究长链分子,制成尼龙661975年康福思(JohnWarcupCornforth,1917—)英国人,研究立体化学普雷洛格(VladumirPrelog,1906—)瑞士人,研究立体化学1976年利普斯科姆(WiHiamNunnLipscomb,1919—)美国人,研究硼烷、碳硼烷的结构1977年普里戈金(1lyaPrigogine,1917—)比利时人,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米切尔(PeterD.Mitchell,1920—)英国人,研究生物系统中利用能量转移过程1979年H.C.布朗(HerbertCharlesBrown,1912—)美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维蒂希(GeorgWittig,1897-)德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1980年W.吉尔伯特(WalterGilbert,1932—)美国人,第一次制备出混合脱氧核糖核酸P.伯特(PaulBerg,1926-)美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桑格(FrederickSanger,19181981年福井谦一(1918—)日本人,解释化学反应中的分子轨道对称性R.霍夫曼(RoaldHoffmann,1937—)美国人,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1982年克卢格(AaronKlug,1926—)英国人,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1983年陶布(HenryTaube,1915-)美国人,研究络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1984年梅里菲尔德(BraceMerrifield,1921—)美国人,研究多肽合成1985年豪普特曼(HerbertA.Hauptman,1917—)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卡尔勒(JeroMeKarle,1918-)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1986年赫希巴赫(DudleyR.Hercshbach,1932-)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李远哲(1936—)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波拉尼(JohnC.Polanyi,1929—)德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1987年佩德森(CharlesPedersen,1904—)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莱思(Jean-MarieLehn,1939-)法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克拉姆(DonaldCram,1919-)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1988年罗伯特·休伯(RobertHuber)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约翰。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07)时间姓名中文译名国别获奖原因1901年J.H.van't Hoff 范特霍夫荷兰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1902年E.Fischer.费歇尔德国合成糖和嘌呤衍生物1903年S.Arrhenius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电离学说1904年W.Ramsay拉姆塞英国发现惰性气体1905年A.von Baeyer拜耳德国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H.Moissan莫瓦桑法国制备单质氟1907年E.Buchner布赫纳德国发现非细胞发酵现象1908年E.Rutherford卢瑟福英国提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理论1909年F.W.Ostwald奥斯特瓦尔德德国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1910年O.Wallach瓦拉赫德国研究脂环族化合物1911年M.CurieM.居里德国发现钋和镭1912年V.Grignard格林尼亚法国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被称为格式试剂)P.Sabatier 萨巴蒂埃法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反应1913年A.Werner维尔纳瑞士提出配位化学理论1914年T.W.Richards理查兹美国精确测定许多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R.Willstater威尔施泰特德国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1916年未颁奖1917年未颁奖1918年F.Haber哈伯德国发明合成氨法1919年未颁奖1920年W.Nerst能斯特德国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1921年F.Soddy索迪英国首次提出同位素概念,并证明了位移定律1922年F.W.Aston阿斯顿英国发明质谱仪,用它测定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1923年F.Pregl普雷格尔奥地利发明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4年未颁奖1925年R.Zsigmondy齐格蒙迪奥地利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创立胶体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1926年T.Svedlberg斯维德伯格瑞典发明超离心机,用于研究分散体系1927年H.Wieland维兰德德国研究胆酸组成1928年A.Windaus文道斯德国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1929年A.Harden哈登英国阐明糖的发酵过程以及酶和辅酶的作用H.von Euler-Chelpin奥伊勒-凯尔平瑞典1930年H.FischerH.费歇尔德国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1931年C.Bosch波施德国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F.Bergius贝吉乌斯德国1932年ngmuir兰米尔美国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1933年未颁奖1934年H.C.Urey尤里美国发现重氢1935年F.Joliot-CurieF.约里奥-居里法国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I.Joliot-CurieI.约里奥-居里法国1936年P.Debye德拜荷兰提出偶极矩概念并利用它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分子结构1937年W.Haworth霍沃斯英国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P.Karrer卡雷瑞士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A和B2的结构1938年R.Kuhn库恩德国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1939年A.Butenandt布特南特德国研究性激素L.Ruzicka卢齐卡瑞士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1940年未颁奖1941年未颁奖1942年未颁奖1943年G.Hevesy海维西匈牙利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化学过程1944年O.Hahn哈恩德国发现重核裂变现象1945年A.Virtanen维尔塔宁芬兰发明饲料贮藏保鲜法1946年J.B.Sumner萨姆纳美国分离和提纯结晶蛋白质酶L.H.Northrop诺思罗普美国制备纯净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W.M.Stanley斯坦利美国1947年R.Robinson鲁宾逊英国研究生物碱1948年A.W.K.Tiselius梯塞留斯瑞典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发现血清蛋白的组分1949年W.F.Giauque吉奥克美国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特1950年O.DielsK.Alder阿尔德第尔斯德国发现双烯合成反应1951年E.M.McMillan麦克米伦G.T.Seaborg西博格美国人工合成超铀元素1952年A.Martin马丁R.Synge辛格英国发明分配色谱法1953年H.Staudinger施陶丁格德国提出高分子概念1954年L.Pauling鲍林美国阐明化学键的本质以解释复杂分子结构1955年V.Du Vigneaud杜·维尼奥美国研究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含硫化合物,合成多肽激素1956年N.Semyonov谢苗诺夫前苏联研究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C.Hinshelwood欣谢尔伍德美国1957年A.R.Todd托德英国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1958年F.Sanger桑格英国测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1959年J.Heyrovsky海洛夫斯基捷克发明极谱分析法1960年W.F.Libby利比美国发明放射性碳素测年法1961年M.Calvin开尔文美国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1962年M.F.Perutz佩鲁兹英国测定血红蛋白结构J.C.Kendrew肯德鲁英国1963年K.Ziegler齐格勒德国研究乙烯聚合的催化剂G.Natta纳塔意大利研究丙烯聚合的催化剂1964年D.C.Hodgkin霍奇金夫人英国测定维生素B12等大分子结构1965年R.B.Woodward伍德沃德美国人工合成维生素B12、胆固醇、叶绿素等复杂有机物1966年R.S.Mulliken马利肯美国创立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1967年R.G.W.Norrish诺里什英国发明测定快速反应技术G.Porter波特英国M.Eigen艾根德国1968年L.Onsager翁萨格美国创立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1969年D.H.R.Barton巴顿英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O.Hassel哈塞尔挪威1970年L.F.Leloir莱洛伊尔阿根廷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1971年G.Herzberg赫茨伯格加拿大研究分子光谱学,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1972年C.B.Anfinsen安分森美国研究核苷核酸酶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蛋白质的折叠链的自然现象S.Moore莫尔美国W.H.Stein斯坦美国1973年E.O.FischerE.O.费歇尔德国制备和测定了夹心面包结构的金属有机化合物1974年P.J.Flory弗洛里美国研究长链高分子及高分子的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1975年J.W.Cornforth康福斯英国研究有机分子和酶催化反应的立体休学V.Prelog普雷洛格瑞士从事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1976年W.N.Lipscomb利普斯科姆美国研究硼烷和碳硼烷的结构1977年I.Prigogine普里戈金比利时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Mitchell米切尔英国研究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过程1979年H.C.Brown布朗美国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G.Wittig维蒂希德国发现维蒂希重排反应,提供了新的制烯方法1980年P.Berg伯格美国操纵基因重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W.Gilbert右尔伯特美国用化学方法决定脱氧核糖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F.Sanger桑格英国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创立前线轨道理论R.Hoffmann霍夫曼美国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则1982年A.Klug克卢格英国以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核酸-蛋白质复合体1983年H.Taube陶布美国研究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电子转移机理1984年B.Merifield梅里菲尔德美国研究多肽的合成1985年H.A.Hauptman豪普特曼美国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J.Karle卡尔勒美国1986年D.R.Herschbach赫希巴赫美国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李远哲美籍华人J.C.Polanyi波拉尼美国1987年C.Pedersen佩德森美国合成能模拟重要生物过程的有机化合物,为超分子化学奠定基础J.-M.Lehn莱恩法国D.Cram克拉姆美国1988年J.Deisenhofer戴森霍弗德国解析了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阐明了其光合作用进行的机制R.Huber胡伯尔德国H.Michel米歇尔德国1989年S.Altman奥尔特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具有酶的催化功能T.R.Cech切赫美国1990年E.J.Corey科里美国提出有机合成的逆合成分析原理1991年R.R.Ernst恩斯特瑞士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1992年R.A.Marcus马库斯美国创立溶液中的电子转移过程理论1993年K.B.Mullis穆利斯美国发明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M.Smith史密斯加拿大发明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技术1994年G.A.Olah欧拉美国研究碳正离子化学1995年P.Crutzen克鲁岑德国阐述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M.Molina莫利纳美国F.S.Roweland罗兰美国1996年H.W.Kroto克罗特英国发现富勒烯R.F.Curl,Jr.苛尔美国R.E.Smalley斯莫利美国1997年P.B.Boyer博耶美国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J.E.Walker沃克尔英国J.C.Skou斯科丹麦1998年W.Kohn科恩奥地利提出密度泛函理论,开辟处理复杂多电子体系的新方法J.Pople波普英国1999年A.Zewail兹韦勒美籍埃及人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飞秒化学)2000年艾伦·黑格美国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白川英树日本艾伦·马克迪尔米德美国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课外阅读]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塞尔(图)

[课外阅读]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塞尔(图)

[课外阅读]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塞尔
(图)
哈塞尔(0dd Hassel),挪威物理化学家,1897年5月17日生于奥斯陆。

1925年在奥斯陆大学任教。

1934年后任物理化学系主任。

哈塞尔1930年开始研究环己烷(6—碳烃分子)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发现有两种形式的环己烷。

同时提出了构象分析的基本原则。

1940年挪威被德国占领,1943—1945年哈塞尔被监禁,使他的重要发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也未引起注意。

20世纪50年代中期,哈塞尔主要从事有机卤化物的结构研究。

1964年哈塞尔作为奥斯陆大学物理化学系主任退休,但仍然从事研究工作。

由于他在确立用构象分析(分子的三维几何结构)把化学性状和分子结构系统联系起来的工作卓有成效,而与英国D·巴顿共获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

哈塞尔于1981年5月11日在奥斯陆去世,享年84岁。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1。

[课外阅读]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齐格勒(图)

[课外阅读]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齐格勒(图)

[课外阅读]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齐格勒
(图)
齐格勒(Karl Ziegler),德国化学家,1898年11月26日生于德国Helsa。

1923年在马尔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海德堡和哈勒从事研究工作。

1943年任德国普朗克煤炭研究院院长。

1949年任德国化学学会第一任主席。

他对自由基化学反应、金属有机化学等都有深人研究。

1928年他首次阐明了橡胶合成反应。

他用锂进行有机化学研究,制出一种以格利雅试剂为模型的,更为活泼的化合物。

他的环状碳化合物研究应用于具有麝香香味的香料的合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专心于有机铝化合物的研究。

1953年,齐格勒通过铝原子与碳原子链连接,可把乙烯变成丁烯,导致了长链烃类高聚物新型催化剂的发明。

这类高聚物可以广泛用于塑料、纤维、橡胶工业。

齐格勒发明的催化剂可以使乙烯在低压下聚合并且完全是线型的,易结晶、密度高、硬度大。

低压聚乙烯具有生产成本低、设备投资少、工艺简单等优点。

齐格勒与纳塔共同开发的,用于烯烃聚合的新型催化剂被称之为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为了纪念两位科学家的业绩,在德国的普朗克煤炭研究院建造了一座他们的双人铜像。

由于齐格勒和纳塔发明了乙烯、丙烯聚合的新型催化剂,奠定了定向聚合的理论基础,改进了高压聚合工艺,使聚乙烯、聚丙烯等工业得到巨大发展,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

齐格勒于1973年8月
12日在慕尼黑去世,享年75岁。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勒洛伊
尔(图)
勒洛伊尔(Luis Frederico Leloir),阿根廷籍法国人,生物化学家,1906年9月6日生于法国巴黎。

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生理学研究所工作。

1934—1935年在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工作。

1937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生理学研究所,从事脂肪酸氧化的研究。

1947年创建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生物化学研究所,并开始研究乳糖的制造,结果发现了糖核苷。

勒洛伊尔也曾合成糖原,并证实某些肝酶缺乏时糖原不能在体内合成。

勒洛伊尔因研究复杂糖类分解成简单碳水化合物的过程而获得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

勒洛伊尔于1987年12月2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去世,享年81岁。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