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 第3讲课堂练

合集下载

第03讲文本论证特点的分析与鉴赏(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03讲文本论证特点的分析与鉴赏(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考法二 文外材料印证文内
对于这类考法,需要考生根据文本精 两 试题给出的选项是文本涉及的
准把握概念,然后研究选项内容是否 种 概念的外延,如下面第2题。
符合文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考

试题给出的选项是文本观点涉 对于这类考法,首先应分析文本的观
形 及的相关论据,如本专题第1 点是什么,然后再看文外论据能否证
● 【边练边悟】 1.[审选项] (2020·新高考卷Ⅰ)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 究范畴的一项是( )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 2.论据 ●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事实 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它 论据 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考情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析: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公共阐释是文学阐释的根本属性”。A.“诗无达诂,文 无达诠”强调诗歌和文章没有通顺明白的注解和诠释。因为语言文字的时效性,当 代的人在读古代的典籍和作品或者方言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翻译和解释,但注 解因人的理解和水平差异,往往很难达到与原著丝毫无差。此句强调的是“个体阐 释”。 B.“共欣赏”“相与析”包含了“公共阐释”的意义。 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 为现实而创作。此句强调“时事”“现实”的重要性,与“公共阐释”无关。 D.“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强调个体感受,属于“个体阐释”。
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
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 证明论点。 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

高考语文总复习:板块一 专题一 第三讲 新题精讲——论证分析题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总复习:板块一  专题一  第三讲 新题精讲——论证分析题解题技巧

上页 下页
尾页
真题文本·认知
[名师指津] 如何快速掌握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结构 方法一 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
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 用。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 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 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备考方略·突破
演练巩固·提升
课时作业·检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真题文本·认知
读文示范 一、论证结构 1.第1段 作者思路:由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期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重 合,提出设想“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 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 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2.第2段 作者思路: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因为成化 年间原料本土化,民窑崛起;进入商业化模式后,几乎一统天 下;与“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后,走向世界,成为 世界的时尚。
备考方略·突破
演练巩固·提升
课时作业·检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真题文本·认知
第二步:定(定区间,找依据)。 A项的信息区间为文章第一自然段,B项的信息区间为 文章第二自然段,C项信息区间为全文,D项的信息区间为 第二、三自然段。 第三步:判(巧比对,准判断)。 经过比对分析发现,文章第一段通过对元明两代瓷器 的比较,证明的是“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 与文化交融的硕果”。因此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 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
高考语文总复习
板块一 现代文阅读 第三讲 新题精讲——论证分析题解题技巧
C
目 录
ONTENTS
备考方略·突破 演练巩固·提升 课时作业·检测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x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x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打油、胡钉铰,在古代诗坛,他们只能算是与诗搭了点边的边缘人物,但要说写打油诗,他们则是最著名的人物。

史书上当然没有他们的位置,但野来杂钞里却留下了他们的逸事和传说。

他们虽不入流,却毕竟与文化史有关。

了解打油诗的来历还是有意义的。

打油诗之“打油”二字,出自人名张打油。

张打油确有其人,有学者认为他是唐朝人,也有的历史材料说他是元朝人,并说他曾在河南开封做过官。

相传张打油擅作诙谐通俗的诗,其代表作是《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其观察之细致可谓慧眼,用语也很巧妙,老姐也能看懂,看后还要哈哈大笑。

张打油虽有大名,但他的诗留传下来的却不多。

没有人,也没有办法为他编诗集,他的那些打油诗只是散见在一些笔记杂著中。

但打油诗的标识性人物,却并不只张打油一人,还有一个叫胡钉铰的,《辞源》上有几句简单的介绍:“唐贞元元和间人,名本能。

以钉铰为业。

能诗,不废钉铰之业,远近号为胡钉纹,其本名转不著。

”胡钉铰写的诗,《全唐诗》竞收了四首,可见他写过一些不错的诗。

代表作据说是《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写小儿垂钓时的天真、童趣,蛮有诗意,绝不像“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那样俗白。

但他之所以能与张打铰齐名,肯定是因他曾写过不少类似“黄白狗”之类的打油诗,只是那些打油诗没流传下来罢了。

在民间,胡钉铰还被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和小炉匠奉为祖师爷。

(选自李乔《从张打油说到胡钉绞》,有删改)(1)了解打油诗的来历有什么意义?(2)从材料看,打油诗有哪些特点?(3)胡钉铰能与张打油齐名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1)①全面认识文化史;② 知晓打油诗的文化价值。

(2)①用语巧妙,富有情趣;② 注重细节,诙谐幽默;③ 口语入诗,通俗易懂。

( 3)①野乘杂钞里有逸事和传说;② 肯定写过类似“黄白狗”之类的打油诗;③ 虽不做官,但也是钉铰行业的祖师爷。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市场经济要多元,至少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市场的基础是什么呢?我想就三点,第一是自由,第二是产权,第三是企业家精神。

第一,自由是我们人类追求幸福的基本权利,自由,从积极方面来讲,就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技能、劳动,自主地决策,改善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消极方面讲,每个人都不受他人的奴役。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自由、没有市场机制,即意味着一部分人可以剥夺另一部分人,这就是强盗的逻辑。

第二,市场的基础是产权。

产权也是我们道德的基础。

只有我们尊重个人的权利,通过为个人创造价值而获得自己的收入,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目前道德的衰落一个原因在于没有能够很好地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财产。

产权也是我们社会信任的基础,因为只有每个人对自己获得的东西充满了信心,他才会愿意投资,才会愿意花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追求一种新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东西。

产权保护的重要一条,就是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如果没有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有真正很好的产权保护,而不受限制的征税就是掠夺,1215年英国《大宪章》,约束国王的征税权,也就是说国王不能任意地征税。

第三,谈一下企业家,任何阻碍企业家创新的政策都是反市场的。

计划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阻碍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

限制企业家活动最大受害者是谁?是普通的老百姓,是消费者。

企业家所有的东西都是伺候人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允许一项产品进入中国,真正受到伤害的是数亿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该产品的公司本身。

市场经济的三个基础缺一不可,否则,我们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节选自张维迎《在中国企业家论坛上的讲演》,有删节)(1)结合文本,说明为何要保护“产权”,怎样保护“产权”?(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3)在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谈自由和企业家精神有何意义?【答案】(1)①为何保护:因为“产权”是市场的基础,是道德的基础,是社会信任的基础。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第3讲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第3讲

202X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
[选项] 唐代自信开放的治世之道和 西方文化被源源不断地注入东土 ,以及 唐代皇帝带有“胡人”血统 ,是唐代“以肥为美”观念形成的原因。
• [比对分析] 选项因果混乱。“西方文化被源源不断地注入东土”“唐代 皇帝带有‘胡人’血统”不是唐代“以肥为美”观念形成的原因,而“自信开 放的治世之道”只是“以肥为美”观念形成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 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
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选项] (2017·全国卷Ⅲ 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
过程中,必须 完好保存 下来。
• [比对分析] 选项以偏概全。原文中“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 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等句子说明 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 [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时态。原文说“尝试理解”表明是“未然”状态,选 项用“已”字变成了“已然”状态,混淆了时态。
202X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
• 6.因果混乱
设误 方式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有意把 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是有 因果关系。
• [比对分析] 选项因果颠倒。原文是说因为“儒法二家的思想无论从世 界观、人生观基础,还是从人生的理想和到达的方法途径看都是对峙 的”,所以“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202X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
• 7.果断绝对
设误 命题者有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 方式 特殊现象,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一概而论。 判定 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 技能 寸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就”“可以”等词语。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雕楼画栋,水墨丹青,这些蕴含了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元素如何幻化成服装,成为现代人竞相拥抱的时尚符号?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神秘而幻化万方的吉祥图案可以变得时髦时尚吗?央视日前开播的一档名为《时尚大师》的节目里,一位年轻设计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位年轻而时尚的新生代设计师在自己设计的卫衣、T恤和手包里,不仅运用了龙生九子中的螭吻和椒图这两个神兽元素,还加入了我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等模块。

整个设计呈现的结果是简洁、舒服、时尚,恰到好处。

尤其是受到在门上衔环的椒图神兽的启发,她将手包的提手设计成一个环状并让椒图“咬”住,创意满分,韵味十足,以至现场的专业观察团成员纷纷直接询问手包的价格,以强烈的购买冲动来表达对作品的喜爱。

长久以来,提起时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新潮、前卫,以至于好像只有前卫到有些异类或者让人看不懂才能称之为时尚。

然而这种关于时尚的定义显然有失偏颇。

中国服装设计师张庆辉对时尚有一番阐述,在他看来,时尚的意义在于打破界域。

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客,都传递出创新勇气和文化自信。

时尚应该代表着文化自信和自我态度的表达。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

当我们厘清了时尚的概念,再回头讨论时尚和传统文化能否结合这个话题时,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那些看起来表面并不相关的内容,完全可以和谐共存。

一方面,几千年来熠熠生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可以跳出严肃、古老等人们固有的印象,依托时尚的载体、借助开放的视野和灵动的设计活在当代;另一方面,时尚若脱离了文化的支撑,必然不能成为经典。

相反,时尚产业如果能充分表达文化意象,就可以得到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

可以说,时尚根植于文化,而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及其独特的韵味则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更多新鲜元素,给业内人士带来更多灵感,让时尚充满更多可能。

尤其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进行自信重塑的阶段,我国的时尚产业发展可谓时机大好。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

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

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

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

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

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

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

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

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

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

中国武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武术之舞。

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

②由于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所以,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已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

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

③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它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

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皈依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

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④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与价值体系。

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即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

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

⑤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英雄用掺杂着各类正面因素(如友情、亲情、爱国主义)的暴力行为对反面人物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消灭,最终完成对正义的救赎和对暴力的消解。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与练(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与练(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与练(附答案及解析)解构真题 引领规范[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共三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共三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 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 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

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 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

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 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 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 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

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 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 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 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

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

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 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 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 大加发挥。

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 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 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

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 就感到不知所措。

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 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 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这样对待诗, 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 实则也是偏颇的。

因为诗, 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

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 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 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

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 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 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 我们也希望, 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 但我们也要知道, 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 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 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

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

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

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

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

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

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

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

《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

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

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

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

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考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层练习)(解析版)

考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层练习)(解析版)

考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练)(一)热身练一、【2020·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文学创作最大的挑战是,有了生活积累的厚度,却缺乏思想观念的穿透力,往往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

有的作者不缺生活积累,他们常年固守在生活的黄土中,像农民一样苦作耕耘,其中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却难得有更高水平的突破。

不少作品,有生活,却无新意;忠实于写实,却呆板没有灵气;会讲故事,却不会提炼意义;即使能够读下去,却很难再回味。

对这些作者来说,有了生活积累却不一定会有好作品。

缺乏足够的思想储备,即使是专业作家“身入”到生活中,由于未能“心入”,同样会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难有大的突破。

当下文坛思想的贫乏,已成为不断滋长的倾向。

文学对思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警觉。

政治过多地干涉文学固然有问题,但过度“去政治化”以致疏离思想性,就又酿成新的恶果。

在一些人眼中,这个时代一切服从并依赖经济,对思想的需要已不那么迫切了。

的确,在一个社会冲突缓和、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深挖社会题材的文学丧失了新奇感和震撼力,因而易于“弃思”而趋向技术性、娱乐性。

社会生活的安宁、温馨、闲适也促使人们转向注重文学的娱乐功能和“玩技巧”。

但文学的“过度娱乐”,会损害一个民族智力的健康。

文学的思想性是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

肯定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

作家的思想秘密就隐藏在“怎么写”、“写什么”的艺术话语中。

愈是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愈高,而且,在这种融合中,其思想性的生命力往往占据更突出的地位。

仅就审美感觉的细腻、文笔的优美、生活积累的厚实、学问的专精等而言,现代作家中与鲁迅相当甚至超过者不乏其人,但却无法与鲁迅媲美,其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无人比肩。

2018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和论述类文本阅读(3)含答案

2018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和论述类文本阅读(3)含答案

2018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和论述类文本阅读(3)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必须的毅力,以真抓促落实、以实干求实效。

有坚忍不拔....②中国曲协主席姜昆说:“以前我内心很困惑很不解的,昨天听完了总书记。

”五点讲话之后豁然开朗....③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感动了无数市民。

满城风雨....④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名列全国第二,当记者问到原因时,负责人说:“主,从而强化了对景区的精细化、人性化管理。

”要是对游客的意见洗耳恭听....⑤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⑥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A.①②④B.③⑤⑥C.②④⑤D.①③⑥解析:①坚忍不拔: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

符合语境。

②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符合语境。

③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属褒贬误用,不合语境。

④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

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

指专心地倾听,态度谦卑。

符合语境。

⑤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

此处灾害已经发生,不合语境。

⑥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使用对象不当,不合语境。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表示,今年中秋期间,市属11家公园及中国园林博物馆将举办“品乐”“临水”“赏秋”三大类中秋主题游活动,并且公布十处赏月佳地。

B.许多人认为中国人口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人口负增长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也应该在很遥远的将来——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看法。

2021高考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课堂专练附答案

2021高考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课堂专练附答案

2021高考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课堂专练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已经完成、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本身仍在变化发展。

尽管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了2 000多年,但这2 000多年还是有变化的: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于韩愈时代的正统思想,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于王阳明时代的正统思想。

所以,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新陈代谢。

传统文化在新陈代谢中呈现出自己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两种很不相同的精神。

一种是先秦文化的传统,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锤炼出多种文化经典。

另一种是秦汉以后开始形成的传统,并逐渐得到强化,那就是奉儒家一派思想为正统的传统。

这个传统因为延续时间长,而且离我们又很近,所以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继续尊奉的传统,其实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

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们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

在平常时期,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与互动表现得不是那么突出和激烈,但在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

今天,我们要正确认识这种争持与互动的辩证关系。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从古代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的文化,这其实就是文化的开新与守成问题。

从理论上说,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

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

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那一点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一切新东西。

就像生物学上讲的遗传与变异的关系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

如果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就不可能形成新物种。

文化开新与守成的关系也是如此,只有守成没有开新不行,只有开新没有守成也不行。

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这一新陈代谢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03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03 Word版含答案.doc

论述类文本阅读0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中国的梦想是什么——假如有中国梦的话。

事实上中国是多梦的,但什么是“中国梦”,却是个困难而尴尬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愿意讨论一个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梦想,这就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

现代化梦想本身并不奇特,但落实在中国身上却成为一个沉重的梦。

这个梦想本身就具有自相矛盾的性质,一方面,现代化梦想不是一个中国梦,而是一个西方概念,在文化和精神上说,现代化就是去中国化,现代化梦想就是对中国传统的否定,按照东方学的逻辑,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是要把中国变成西方;另一方面,现代化梦想又是百年来几乎全部中国人的共同梦想,按照中国的“民心所向”原则,中国人人喜欢的就是中国的梦想,而且,中国所以选择现代化梦想又是因为只有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才能够反抗和摆脱西方的霸权支配,就是说,只有把中国变成西方才能够抵抗西方而重新成为中国。

中国的现代化梦想甚至还有更复杂的性质,中国在构思“中国式的西方”时往往希望能够综合西方各种现代化模式的优点,而且还特别希望能够综合中西文化的优点,在这两种超级综合的原则指导下,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总是重新创作了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把中国变成西方的同时就是把“西方”改造得似是而非,貌合神离。

以中国方式重新创作过的中国现代化梦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不能理解“中国的现代化”在中国的实践中是一个灵活多变的概念,就不能理解中国。

中国现代化梦想的第一理由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经验,因此中国现代化梦想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变成在物质上强大的中国,这一基本的要求一直到今天仍然是首要的要求。

当然,“强大”不仅要求物质强大而且还要求精神强大,但在“精神强大”方面却有不同意见,许多中国人相信中国传统精神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足够好的,于是把现代化梦想局限于物质现代化;但有至少同样多的人认为需要精神的现代化,否则物质的现代化也不可能成功发展,至少不可能被正确地使用。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打油、胡钉铰,在古代诗坛,他们只能算是与诗搭了点边的边缘人物,但要说写打油诗,他们则是最著名的人物。

史书上当然没有他们的位置,但野来杂钞里却留下了他们的逸事和传说。

他们虽不入流,却毕竟与文化史有关。

了解打油诗的来历还是有意义的。

打油诗之“打油”二字,出自人名张打油。

张打油确有其人,有学者认为他是唐朝人,也有的历史材料说他是元朝人,并说他曾在河南开封做过官。

相传张打油擅作诙谐通俗的诗,其代表作是《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其观察之细致可谓慧眼,用语也很巧妙,老姐也能看懂,看后还要哈哈大笑。

张打油虽有大名,但他的诗留传下来的却不多。

没有人,也没有办法为他编诗集,他的那些打油诗只是散见在一些笔记杂著中。

但打油诗的标识性人物,却并不只张打油一人,还有一个叫胡钉铰的,《辞源》上有几句简单的介绍:“唐贞元元和间人,名本能。

以钉铰为业。

能诗,不废钉铰之业,远近号为胡钉纹,其本名转不著。

”胡钉铰写的诗,《全唐诗》竞收了四首,可见他写过一些不错的诗。

代表作据说是《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写小儿垂钓时的天真、童趣,蛮有诗意,绝不像“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那样俗白。

但他之所以能与张打铰齐名,肯定是因他曾写过不少类似“黄白狗”之类的打油诗,只是那些打油诗没流传下来罢了。

在民间,胡钉铰还被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和小炉匠奉为祖师爷。

(选自李乔《从张打油说到胡钉绞》,有删改)(1)了解打油诗的来历有什么意义?(2)从材料看,打油诗有哪些特点?(3)胡钉铰能与张打油齐名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①全面认识文化史;②知晓打油诗的文化价值。

(2)①用语巧妙,富有情趣;②注重细节,诙谐幽默;③口语入诗,通俗易懂。

(3)①野乘杂钞里有逸事和传说;②肯定写过类似“黄白狗”之类的打油诗;③虽不做官,但也是钉铰行业的祖师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第3讲
(2019·山东烟台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毫无疑问,反映现实生活应当是现实主义的首要任务。

只有直面现实生活,真实反映生活现实和强力介入生活实践,才能更充分地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其次,从反映生活的内容来看,不能只是满足于描写庸常化的生活,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中那些更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现象,包括社会变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现实问题,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现实。

这就需要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敢于直面和正视现实。

再次,反映生活必然要求真实性。

历来的现实主义理论,无不把真实性视为现实主义文学最根本的特性。

然而问题在于,什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无论是巴尔扎克还是恩格斯,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但仅限于此显然不够,恩格斯还特别强调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真实地把握和描写推动现实生活发展的历史潮流。

现实主义并非自然主义式的照搬生活真实,而是要求高于生活真实达到典型化的高度,这本来也是人们所熟知的常识。

然而以往对于文学典型的理解似乎存在偏差,有的典型理论将其解释为个性与共性统一,同时又把“共性”解释为某一类人物的共同特征,比如从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同类人物身上,把他们最有代表性的特点习惯等等抽取出来,综合在一个人物身上创造出典型,不过这种理解过于简单化了。

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化,更重要的还在于,并不仅限于按照生活真实进行综合创造,而是要用深刻的思想洞察现实,用高于现实的审美理想烛照现实,创造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所谓创造典型人物,无论正面、反面还是多面性的复杂人物,都不只在于刻画其鲜明独特的性格,更需要穿透人物的精神灵魂,在艺术审美理想的烛照下,把人物真假善恶美丑的本来面目及其复杂性深刻揭示出来,这样才真正具有典型意义。

如在《平凡的世界》中,自尊好强不屈服于命运的农家子弟孙少平,敢爱敢恨正义凛然的田晓霞,心系乡土不计得失的田福军,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个性鲜明独特让人印象深刻,而且的确抵达了人物的灵魂深处,揭示了人物精神信念的坚定或幻灭,应当说是融入了作者审美理想的典型化创造。

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生活现实,必定有一个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问题,这通常被称为现实主义的思想倾向性。

我们的基本立场,应当是基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合理健全发展,以及人合乎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确立我们应有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

从这种基本立场出发,就理应坚持批判反思与弘扬正气相统一的价值导向。

当然,在文艺家的创作实践中,根据具体创作题材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侧重。

比如《平凡的世界》既有对人民深恶痛绝的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的深刻揭露与批判,也有对勇于改革担当为民造福的激情讴歌。

铁凝的《永远有多远》,则侧重于对于小说主人公坚守传统价值观念却在现实变革中无所适从的现象进行反思,同样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总之,无论是对现实的批判、歌颂还是反思,都应当是基于促进社会和人的合理健全发展的审美理想。

批判现实并不是为了个人情绪的发泄,而应当是为了理想而否定;歌颂现实也不是为了某种廉价的逢迎,而是真正出于弘扬正气和表达民心所向;反思现实同样不是为了把人引入精神虚无和迷惘,而是应当引导人们在反思中找到应有的价值方向和审美理想。

现实主义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学形态,其特性与力量正在于此。

(摘编自赖大仁《现实主义是一种精神品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如果在作品中想要更充分地体现现实主义精神,就必须直面现实生活,真实反映生活现实和强力介入生活实践。

B.现实主义倡导直面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现实问题,而不是像自然主义那样细致入微、纯粹客观地描摹现实生活。

C.现实主义的人物典型化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实际,融入作者的深刻思想和审美理想,创造出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D.作者以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人性的健全发展为前提,提出了批判反思与弘扬正气相统一的现实主义思想倾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重铸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为中心,从三个方面对现实主义的深刻内涵分层进行了阐释。

B.文章开篇部分层层推进,依次展开,分层阐释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丰富内涵。

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述了典型化创造要高于生活真实,并融入作者的审美理想。

D.文章最后一段对全篇进行总结,升华主旨,重申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本质属性和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主义要求真实描写现实关系,真实描写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所以要求将“细节描写”作为其主要描写手段。

B.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地反应现实生活,但同样倡导艺术虚构,“抽取多人,合成一个”是人物典型化基本的虚构手法。

C.现实主义批判、反思和歌颂现实,既是为了促进社会和他人的进步发展,也是为了宣泄作者个人主观情绪。

D.现实主义的思想倾向性表现在每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中都应当呈现出批判反思与弘扬正气统筹兼顾的价值导向。

参考答案
★1.C
2.D
3.B
随堂巩固
1.现实主义人物典型化不只在于刻画鲜明独特的性格,还要揭示出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

2.最后一段并非对全篇进行总结。

3.A项,强加因果;C项,“宣泄作者个人主观情绪”与原文不符;D项,理解片面,题材不同,表现的也应有侧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