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祖父的科场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乎所有介绍鲁迅生平的资料,都说鲁迅出生在一个殷实之家,少年时家里发生了一场变故而使家道败落。鲁迅先生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写的自叙传略中也说:“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鲁迅先生所说的“很大的变故”指的是他祖父所犯的科场案。科场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案件?为什么会使一个殷实之家迅速败落呢?
笔者最近翻阅《光绪朝东华录》,查看了有关此案的一些档案资料,于是,对这一案件的来龙去脉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鲁迅的祖父叫周福清,生于1838年,丁卯年(1867年)中举,同治十年(1871年)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又做了金溪知县、内阁中书。可以说,周福清使周氏这个农耕家族跃入仕途,创造了最大的辉煌。
壬辰年除夕(1893年2月16日),周福清的母亲戴氏去世,接到电报后,周福清从京急返。安葬母亲之后,按照当时惯例还要在家守孝三年。而第二年即1894年正好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为了表示庆祝,本应在次年进行的乡试便提前到这一年进行。得知来浙江做主考官的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榜进士这个消息,马、顾、陈、孙、章五家亲戚因有儿子应试就凑足万两银子找上门来,让周福清送给殷如璋,以便他们之子乡试中举,并承诺事后还会给一定的报酬。此时,鲁迅的父亲周用吉(字伯宜)已经考取秀才多年,这次也要去参加乡试。周福清虽然知道当时科举贿考舞弊之风甚炽,朝廷惩处也极为严厉,但是,面对一举数得的诱惑,他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答应下来,决定铤而走险。
当打听到殷如璋这次是从水路来浙江、将要在苏州稍作停留后,周福清就决定在苏州与殷主考取得联系。于是,他带着仆人陶阿顺先到苏州等候。果然,两天后殷如璋所乘的官船来到了苏州。周福清便让陶阿顺拿着事先拟好的一封带有关节字样(即在试卷某处用某几个字眼作为暗号)的书信前去投帖拜会,如殷不见,再投信函。没有想到,在家里办事非常精明的阿顺却对官场十分生疏,居然将名帖和信函一并交给了殷如璋的差人。当差人将名帖和信函送去的时候,殷如璋正好和副主考周锡恩在一起聊天,因不便拆阅,便将名帖和信函置于案上,继续和周锡恩叙谈。可是,在外面等候的陶阿顺却等急了,生怕银票有所闪失,就高声嚷道:“这一万两银子的事非同小可,大人收了银子怎么连个收条也不打啊!”殷如璋听到这么一喊,知道事情再也瞒不住了,便让周锡恩拆阅信函。周拆开信后,大吃一惊,发现信中“内计纸两张,一书凭票洋银一万元等语,一书考生五人:马官卷、顾、陈、孙、章,又小儿第八,均用宸衷茂育字样。又周福清名片一纸,外年愚弟名帖各一个等。”至此,周福清贿考事件完全败露。殷如璋为示清白,拍案而起,命差人将陶阿顺拿下,“押交苏州府收审”。很少见过世面的陶阿顺吓坏了,立即供出自己是受主人周福清指使。
陶阿顺送信一去不返,周福清便知大事不妙,吓得生了一场病。待病稍有好转时,他先到上海避居了月余,回到绍兴后自知此事最终是躲不过去的,为了避免牵累家人和亲朋,就自己去县衙投案自首了。这样一桩行贿未遂案,也惊动了朝廷。尽管浙江的一些官员以周福清“一时糊涂,闻拿畏罪,自行赴县投首。”“中途投递信函求通乡试关节未成,赃亦尚未与人,不无可原”等理由,尽量为其减轻罪责,但光绪皇帝还是坚持对周福清严加惩罚,很快下了一道谕旨:“周福清着改斩监候,秋后处决,以肃法纪而儆效尤。”后来虽然免了
死刑,但被长期关押在狱中。为了营救周福清,家里变卖了所有田产,用来打通官府关节。然而,所有钱财都打了水漂,周福清一关就是八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接着义和团运动爆发,京城一时大乱,刑部的监狱也放松了管理,致使许多犯人逃跑。但过后不久,大部分犯人又自动回到监狱。犯人的举动,让礼部尚书薛升非常感动,于是,上奏光绪皇帝给犯人免罪,得以获准。于是,薛尚书趁机把周福清列入准释名单中。就这样,周福清于辛丑年二月二十一日(1901年4月9日)被释放,而此时他已经是64岁高龄的老人了。周福清回到家的时候,鲁迅的父亲周用吉早已在1896年病故了。自贿考案发后,周家既要变卖田产搭救周福清,又要为长期卧病的周用吉医病直至葬埋,所以花光了所有资产,家道难免败落。周福清就是在日渐困顿的家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于1904年病逝。
此时的周家,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幼年的他只能“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这位亲戚在农村,使得鲁迅开始有机会接近农民,了解中国农民痛苦的生活状况,从而扩大了他的观察视野。因此,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正是这次的科考案使周家彻底败落了,但是却成就了一代名人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