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祖父的科场案

合集下载

鲁迅诚信的简短小故事

鲁迅诚信的简短小故事

鲁迅诚信的简短小故事
鲁迅13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究。

他经赏到当铺衷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

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

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

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

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

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

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让鲁迅留下深刻的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鲁迅祖父行贿案真相

鲁迅祖父行贿案真相

历史栏目组稿:****************新史记“我13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在《阿Q 正传》俄文译本的自叙传略中,鲁迅曾如此回忆。

这场变故,让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经历了牢狱之灾,也让鲁迅走上了和之前家族设定不同的人生道路。

鲁迅祖父的行贿事件光绪四年(1878年)正月二十四日,在金溪县任七品正堂知县的周福清突然被两江总督沈葆桢参劾——为了整饬两江吏治,沈葆桢一次性向皇帝参劾了12名大小官员,他给皇帝处理的意见或是“即行革职”,或是“勒令休致”,唯独对周福清评价为“办事颟顸而文理尚优”,认为可以将周福清调整为负责教育的职位。

吏部经过讨论认为,周福清任知县已经超过了半年,不适合知县任职半年内不称职可进行调整的规矩,但可以按先例让周福清在七品知县的位置上退休。

这样的结果对于进士出身、刚刚40岁的周福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他上下活动,经过一番运作,光绪五年(1879年)四月,皇帝签批同意周福清改为“教职”的文书。

不过从手握地方权力的七品知县到清苦的教育岗位,周福清自然不满意,索性捐了一个内阁中书的官,并在当年九月就进入了内阁上班。

从濒临丢官的境地转圜到政府中枢工作,可见周福清不仅家庭条件优渥,他的人脉也非常硬,更为难得的是周福清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将近14年,可谓是如鱼得水。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三月,周福清回到绍兴老家为母亲守制,这一年他的孙子周树人13岁。

作为官宦人家,在本应是乐享天伦的时候,周家却因为一场祸事而家道中落,也自此改变了周树人的人生轨迹。

光绪十九年八月二十二日,浙江巡抚松骏的一封奏折再次将周福清这个人名送到了皇帝的案头。

就在25天前,负责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殷如璋的座船行至苏州时,接到了一封“嘱托关节情事”的书信,以及一万元洋银的“支票”,这封书信以及银票的主人,就是当时从绍兴前往北京探亲的周福清。

周福清之所以会向负责浙江乡试的主考官疏通关系,一来是因为他的儿子周用吉(鲁迅父亲)要参加当年的浙江乡试,二来周福清和殷如璋都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有同年之谊,所以周福清才派人前往殷如璋的座船送上书信,借以说情、行贿。

鲁迅家遭遇的变故

鲁迅家遭遇的变故

鲁迅家遭遇的变故鲁迅曾在自传中写道: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13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这场变故,是因其祖父周福清科场贿考引起的。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生于1838年,1871年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被外放为知县,步入仕途,但并不顺利,1888年才补了一个从七品的中书。

1893年3月,因母亲去世,周福清回乡奔丧。

这一年,是光绪十九年,照例进行科举考试。

清朝末年,打通关系、贿赂考官取得功名的屡见不鲜。

同年8月乡试前,得知正主考官、通政使司参议殷如璋和周福清是一同登科的进士后,绍兴几个家中有钱的秀才想请周福清利用这层关系打通关节。

几个人凑了一万两银子,换成银票希望他给主考官送去,并答应给他一些好处。

其实,周福清并不贪图这些,他也深知此事重大,弄不好会出事,但考虑到自己的儿子几次没有中举的现实,他答应了下来。

当年8月31日,周福清带着仆人陶阿顺由绍兴启程,五天后到达苏州。

两天过后,殷如璋的官船如期抵达苏州,停泊在阊门码头。

周福清不敢怠慢,当即派陶阿顺带着书信前去投帖拜会,并嘱咐他,先投帖拜会,如不见,再投信函。

陶阿顺是个没见过世面不会办事的粗人,他忘记了周福清的嘱咐,竟然将名帖信函一并交给殷如璋的差人。

而此时,殷如璋正和副主考周锡恩谈话,他见差人送上一个厚厚的信封,心里早已有数,只等周锡恩离开后再拆看。

谁知,陶阿顺左等右等不见消息,着急起来,便朝船内大声叫嚷:“这一万两银子的事非同小可,怎么连个收条也不给?”陶阿顺这么一喊,殷如璋不好办了,他只有示意周锡恩拆阅来信,发现信封中有“内计纸两张,一书凭票洋银一万元,一书考生五人:马、顾、陈、孙、章及小儿周用吉,暗订关节均用‘宸衷茂育’字样。

又周福清名片一纸,名帖一张。

”至此,周福清贿考之事完全败露。

殷如璋只好差人将陶阿顺拿下,陶阿顺当即供出了周福清。

陶阿顺送信一去不回,周福清知道事情不妙,于是,先避住上海,听说朝廷已下令将他革职,正在四处查拿后,为了不连累亲朋和家人,他投案自首,承揽了全部责任。

鲁迅无声反击的故事

鲁迅无声反击的故事

鲁迅无声反击的故事19世纪至20世纪,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以笔为剑,以舌为刀,劈开了一条救国救民之路,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从精神上使中国人站起来,强起来,这些人中有一位杰出的人物,那就是鲁迅,他弃医从文,以笔为“枪杆子”,使一代代中国人觉醒,虽没有真正上过战场,但他却能使敌人闻风丧胆。

伟大的战士鲁迅弃医从文,在无声的“战场”,唤醒一代中国人。

鲁迅虽出身不幸,却无声的反击,走上了文学之路。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在童年的时候,他的理想是立志当一名医学家,却没料到自己走上了文学之路。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出生在浙江绍兴,浙江的绍兴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这里人杰地灵,孕育了许许多多的文人,鲁迅的祖父就是其中一位,鲁迅的祖父于1871年中进士,做过知县,内阁中书,家里有粮有田,一大家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长孙”,自然会有一段幸福的童年经历,从他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文章可以窥见一二,但是不幸还是悄悄降临这个大家庭。

光绪十九年,是乡试之年,主考官殷某正是鲁迅祖父周介孚的旧相识,当时正赶上周介孚在家丁忧,便让下人给殷某送些银两,请求照顾自己家中的几个孩子,当时的科场舞弊是重罪,但是由于清政府自顾不暇,无力管控地方,所以考场舞弊已经明目张胆,各种作弊方式层出不穷。

周介孚的做法虽有不对但在当时的环境也情有可原,事情就坏在这个不会办事的仆人手上。

当时的殷主考正在船上与前来拜访的苏州官员谈话,周家仆人将周介孚的信和银票交给船上的下人,那人看见有信和银票不敢怠慢当即进船把信当着苏州众官员的面交给殷主考,殷主考顿时尴尬不已,便默不作声的拿下银票装进自己的衣服里,继续与官员交谈,周家仆人在岸边等待多是未见结果,看见钱已经送进去却不见回信,于是在着急地在岸边大喊:“老爷把钱都拿了,该给小人一个交代吧,好让小人回去交差啊”,船上的仆人觉得大喊大叫的丢人,就前去阻止,谁知这人是个“二百五”,越不让叫就越叫地起劲,老百姓迅速围了过来,对着殷主考指指点点,主考官颜面全失,当即下令将周家仆人捆绑起来交由当地府衙办理。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txt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txt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txt鲁迅祖父的往事鲁迅是文豪,其实也是一个尖刻文人,只不过因为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我等只知其正面,不知其阴暗面,而对于其祖父周福清的天大舞弊案也知之甚少,现试将将整个案子述之如下,以飨读者。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年。

这一年,慈禧老佛爷六十大寿,普天同庆,从京城到地方,各级官员忙着备贺礼,办灯会,准备在庆祝贺喜上显示各自的才能。

老佛爷在新建的颐和园里下令,为了喜上加喜,把本该下一年举行的科举乡试,提前到“万寿年”举行,美其名曰“恩科”。

正在大家大做喜庆文章的时候,隔海窥望的小日本不给老佛爷面子,挑起中日甲午海战,一举把号称东亚第一强的北洋海军,击沉海底,并强行登陆山东半岛,朝野震动,东南海防全线吃紧。

然而,“恩科”乡试照常进行。

十月十日,浙江巡抚崧骏,在杭州,接到刑部一封公函。

拆开一看,公文上赫然写着:查,浙江绍兴籍在职官员周福清,其母去世,丁忧在家,周不哀哀节食,恪尽孝道,反而阴谋诡计,藐视国法,纠集绍兴籍马,顾,陆,孙,章五家生员,公然贿赂乡试官员,以求一逞。

着浙江抚台司,速将案犯周福清缉拿审问,审得详情,递交刑部具结。

崧骏看完公函,倒吸了一口冷气!浙江“恩科”乡试,正在密锣紧鼓有序进行,自己每天亲临现场,没发现作弊的蛛丝马迹,怎么远在京城的人倒知道了作弊案犯?这是绍兴秀才作案,这是一笔难缠的账!浙江秀才,是出名的调皮捣蛋,出名的难缠。

即使那些上进无望的老秀才,散布在全国各地,作各级官员的幕僚,号称“绍兴师爷”,他们个个都是官场老手,翻手是云,覆手是雨,搅得花样百出,经常凭空生出啼笑皆非的事端来。

明代有个王思任,自诩:“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

浙江秀才有这句话垫底,更是头颈骨挺得比钢筋还硬,那些来浙江督学的考官学正,轻则被嘲弄讪笑,重则被围攻而抱头鼠窜。

俗话说:“乞丐怕狗咬,秀才怕岁考。

”考中秀才的人,算是学生了,学府提供每人每天一升米的奖学金。

鲁迅生平大事

鲁迅生平大事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 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 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 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 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 自序》)
另一版本
1909年回国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日语翻译和化学生物教员月薪30元抽强盗牌劣质香烟双刀牌孔雀牌每天大约40支寄绍兴家及日本周作人寄绍兴家及日本周作人?1912年2月任教育部部员供应食宿每月30元到8月北上北京被正式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佥事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事宜薪金屡有增加起初津贴60元不久月薪200元至1916年的300元一直到1926年8月离京
可能的原因
1.“漏题事件”——自尊心
2.学医的失败
《鲁迅传》第48页说:“在142个同学中,鲁迅名列第68。 ”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第13页:“鲁迅在仙台医专的考试 成绩,后来由‘仙台鲁迅之友社’做过专门调查,很能说明 鲁迅对知识的兴趣,他考得最好的一门是伦理学,83分。作 为一个外国学生,平均65.5的分数总还不错。分数最低的一 门是解剖学,得59.3分,离及格也相差不远。”
欢迎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 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祖父科场案——家道中落 2.日本留学——接受西方影响、幻灯片事件
(弃医从文)
3.包办婚姻 4.兄弟失和 5.“文豪”还是“富豪”——鲁迅究竟有多少钱? 6.假如鲁迅活着……
一直到罗老先生病重,觉得很有必要把几十年前的这段秘
密对话公开于世,不该带进棺材,遂向一位信得过的学生全盘 托出。

鲁迅生平详解

鲁迅生平详解
轿子来了,从轿帘的下方先是伸出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 面,然而由于轿子高,一时没有踩在地面上,绣花鞋掉了。这时,一只真正 的裹得很小的脚露了出来。原来,这位姑娘听说她的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 了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本想讨新郎的欢心,没想到刚上场就败露了。 这似乎预示着她以后一生的不幸。
鲁迅独居,度过了31岁到3 8岁之间的岁月。
成熟的鲁迅
1918年 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 1919年 鲁迅在北平买了套房子,全家虽然团聚了,但鲁迅依然孤独痛苦。 1923年 与周作人兄弟反目,同年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 1925年 鲁迅第一次接触到许广平,鲁迅时年45岁,许广平27岁。 1926年 鲁迅与许广平离开北京去往厦门,九月《彷徨》印成。 1926年 抵上海间翻译、编纂、续写了《唐宋传奇集》 《萌芽》 《毁灭》 《十月》 《三闲集》 《二心集》 《竖琴》 《一天的工作》 《两地书》 《伪自由书》 《南 腔北调集》 《准风月谈》 《表》 《十竹斋笺谱》 《新文学大系》
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反目。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决定搬家。鲁迅征求朱安的意见: 是想回娘家还是跟着搬家朱安坚定地表示,愿意跟着鲁迅。
临终前,她泪流满面地说,希望死后葬在大先生之旁。她想念大先生,也想念许广 平和海婴。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
朱安的墓地设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 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
关于朱安
朱安亦是包办婚姻妻子,比鲁迅大三岁,是一位传统缠足女性:会烹饪,会 缝纫,不识字,性格温顺。因鲁迅未娶她而一辈子独守空房。
1906年7月6日鲁迅在日本被母亲骗回老家完婚。

历史趣谈: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始末 周福清结局

历史趣谈: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始末 周福清结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始末周福清结局导语:少年时代的鲁迅,曾因家庭生活的变故,而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他在为《阿Q正传》俄文译本写的自叙传略中回忆:其祖上本是殷实富足的大少年时代的鲁迅,曾因家庭生活的变故,而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他在为《阿Q正传》俄文译本写的自叙传略中回忆:其祖上本是殷实富足的大家,“但到我13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这“很大的变故”指的就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的科场舞弊案。

在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此案的记载,并借此了解这场晚清科考案狱对少年鲁迅的影响。

密信有“关节”周福清于同治六年(1867)考中举人,四年后,他先是在会试中被取为第199名贡士,接着又通过殿试,成为三甲第15名进士。

之后在翰林院庶常馆经过三年学习,他被派往浙江杭州府金溪县当知县。

光绪四年(1878),他因事被巡抚参劾革职,降为教官。

但是,次年周福清又花钱捐了个从七品的内阁中书,回到京城,日常工作就是抄抄写写。

光绪十九年三月,周福清的母亲去世,按清朝定制,要离开官位回乡居丧三年。

就在他回到浙江后不久,其子周用吉(鲁迅之父)报名参加了这年八月的举人考试。

主持这次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恰是22年前与周福清一起考中进士的殷如璋。

殷是江苏扬州人,这时的官职是正五品的通政使司参议。

周福清得知自己的同年要来当主考的消息后,立即动了心思。

七月二十五日,周福清从上海赶到苏州,停船静候殷如璋,并准备好关节条子。

所谓“关节”,是指与考官串通作弊,在入场前订下考生在生活常识分享。

鲁迅祖父周福清贿考案

鲁迅祖父周福清贿考案

鲁迅祖父周福清贿考案鲁迅祖父周福清和他的两个妻子在新建的鲁迅纪念馆陈列大厅的东首,就是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

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

老台门占地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

鲁迅在为《阿Q正传》俄文译本写的著者自叙传略中写道:“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鲁迅所说的这场“很大的变故”,是因发生于1894年的其祖父周福清科场贿考案而引起的。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生于1838年,是丁卯年(即1867年)中的举人。

周福清中举时年龄尚不满30岁,可在次年,周福清到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不第,只考取了方略馆的誊录。

在接下来三年里,他发愤苦读,终于在同治十年(1871年)的辛未科会试中了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周氏家族中第一个考中进士又点了翰林的人。

进士出身又被钦点过翰林的周福清,此时刚刚40出头,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又岂肯在仕途上就此善罢甘休?然而,在那时,退职后的官员除去极个别有被皇上重新起用的可能以外,要想重登仕途,就只有捐官这一条路了。

于是周福清先花钱捐了一个“同知”,后又捐升内阁中书,在这个位置上,周福清候补了9年,一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才补了一个从七品的中书。

鲁迅祖上当年开当铺是用过的放财物的木箱壬辰除夕(1893年2月16日),周福清的母亲戴氏去世。

他收到电报即奔丧回家。

清代官员父母去世要去职三年归里守孝。

而此时的周福清已是虚岁56的人,再过四年,就60岁了,哪里还能再有补缺的?对此,周福清自己心里想必也很清楚——自己的仕途就这样基本到头了。

可巧的是,这一年恰好是慈禧太后60岁大寿。

按惯例,甲午(1894)年要开恩科,故乡试得以提前一年。

而恰恰就是这次恩科乡试成了周家“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转折点。

鲁迅和他的家人们

鲁迅和他的家人们

图片展示
许广平
2、与许广平同期的女学生陆晶清眼中的鲁迅与许广平 ”许广平敢于在鲁迅面前淘气和放肆的一个人。她坐 在第一排,好提问题,有时竟打断先生的话。但鲁迅 认为她聪明,肯动脑子,有才气,颇怀好感。“ 3、爱情产生 书信请教问题 危难时受到鲁迅保护 4、公开与鲁迅的感情: 1925年10月12日,许广平以“平林”笔名, 在鲁迅主 编的《国民新报》副刊乙刊上,发表了《同行者》一 文,歌颂鲁迅“以热烈的爱、伟大的工作给人类以光 和力”,使“将来的世界璀璨而辉煌”,并表示她将 不畏惧“人世间的冷漠、压迫”,不畏惧旧社会卫道 者的猛烈袭击,与鲁迅携手同行, “一心一意地向 着爱的方向奔驰”
朱安
4、善良单纯却有骨气 视许广平母子如亲人 拒绝接受周作人的帮助 拒绝接受他人的捐赠 拒绝为钱交出遗作 5、结局:孤独终老
许广平
1、人物简介 1898年2月12日出生于广东番禺一 个败落的官僚家庭,祖籍福建 。 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 教,许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两 人相识;10月与鲁迅到上海正式 确立关系。 1929年,生子周海婴。1932年12 月,通信集《两地书》出版。 1968年3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0 岁。
周海婴
周海婴, 1929年9月生于上海,鲁迅和许 广平仅有的1个儿子,著有《鲁迅与我七 十年》 》、《鲁迅家庭大相簿》 等书。 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 线电专业。,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 工作。原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 线电专家。现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另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中 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鲁迅纪念 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厦门鲁迅纪念馆 名誉馆长,北京鲁迅中学、绍兴鲁迅中 学名誉校长,中国鲁迅研究室、上海鲁 迅纪念馆顾问,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 (CRSA)顾问等。2011年4月7日凌晨在 北京逝世。

鲁迅生平详解

鲁迅生平详解

关于朱安
朱安亦是包办婚姻妻子,比鲁迅大三岁,是一位传统缠足女性:会烹饪,会 缝纫,不识字,性格温顺。因鲁迅未娶她而一辈子独守空房。 1906年7月6日鲁迅在日本被母亲骗回老家完婚。
婚礼完全是按旧的繁琐仪式进行的。鲁迅装了一条假辫子,从头到脚一身新 礼服。周家族人都知道鲁迅是新派人物,估计要发生一场争斗,或者还会酿 成一种出人意料的奇观,于是便排开阵势,互相策应,七嘴八舌地劝诫他。 然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一切都很正常,司仪让鲁迅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就连鲁迅的母亲也觉得很异常。
1871年,周福清(鲁迅祖父)赴京会试,中贡士,殿试获第三甲第十五名。
1894年,浙江举行乡试,五户周家的亲友,均有人应试。他们打探到主考 官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榜进士,便凑了银钱一万两,恳求他去贿赂考官, 以求中举。仕途的坎坷,并未使周福清觉醒,翰林的光环给家族的荣耀仍 是那么地诱人。他初感不妥,踌躇不决,但清朝卖官现象的蔓延,屡试不 第的儿子步入仕途的渺茫,使周福清心存侥幸,决定铤而走险。于是,他 给殷如璋书写亲笔信一封,内附银票一万两。 9月7日,殷如璋的船只抵达苏州,停泊在阊门码头。周福清随即差陶雇小 船,设法靠近殷的官船,将信送上。恰巧副主考周锡恩在主考船上聊天, 殷接信后,不便拆阅,搁于茶几,仍与副主考叙谈。也合该出事,素来办 事精明的仆人陶阿顺,唯恐银票有闪失,高声嚷道:‚信里有万两银票, 怎么不给一张回条?‛殷为示清白,将信交周锡恩启阅,于是案发。
பைடு நூலகம்
成熟的鲁迅
1918年 1919年 1923年 1925年 1926年 1926年 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在北平买了套房子,全家虽然团聚了,但鲁迅依然孤独痛苦。 与周作人兄弟反目,同年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 鲁迅第一次接触到许广平,鲁迅时年45岁,许广平27岁。 鲁迅与许广平离开北京去往厦门,九月《彷徨》印成。 抵上海。与许广平女士同居。同月《野草》印成。

鲁迅“早”字故事

鲁迅“早”字故事

鲁迅“早”字故事鲁迅“早”字故事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

鲁迅原名周树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名人故事:鲁迅刻“早”字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

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

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

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

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

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

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

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

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难鲁迅留下深赢得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鲁迅十七岁时从三味书屋毕业,十八岁那年考入免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公费到日本留学,学习西医。

1906年鲁迅又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教过课,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

鲁迅的生平经历概括100字

鲁迅的生平经历概括100字

鲁迅人生经历简单概括:鲁迅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

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

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

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

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

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

鲁迅故乡生活大事记

鲁迅故乡生活大事记

鲁迅故乡生活大事记
●1881年9月25日(清光绪七年8月3日)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现改名鲁迅路)周家新台门。

最初取名樟寿,字豫山,后因“豫山”两字读音与“雨伞”相近,遂改为豫才。

 ●1887年,虚岁7岁的鲁迅被送到本宅大书房家塾读书。

启蒙塾师叫“蓝爷爷”周玉田,他是鲁迅的远房叔祖。

教科书是笔划繁多、字句难懂的《鉴略》。

鲁迅不喜欢这种“一字也不懂”的书,他喜欢到周玉田家找书读,在那里他发现了《花镜》、《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等配有图画的书,欣喜异常。

 ●1891年,11岁的鲁迅改由本宅叔祖周子京教读《孟子》,地点在周子京家的“橘子屋”里。

周子京文理不通,如将“东方朔”写成“东方叔”“荔”字下面写成三个“刀”等等,讲解课文时也是胡说八道,鲁迅十分不满,其父获悉后便叫停学。

 ●1892年,12岁的鲁迅结束了在新台门家塾的读书生活,到覆盆桥寿家台门三味书屋,从塾师寿镜吾先生读书,时间长达5年,即16周岁(1897年)才结束。

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对鲁迅的一生发生重要的影响,他曾在红纸上用小楷工整地写上“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作为座右铭,折成书签。

他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自己书桌的右边刻下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用以警诫。

 ●1893年秋,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科场案发,父母怕株连到孩子,遂将鲁迅及弟弟周作人送到皇甫庄外婆家,寄住在大舅鲁怡堂处。

年底因房东要收回住宅,大舅迁到小皋埠当台门,鲁迅等又随之迁往那里。

这段寄居生活约有半年时间,少年鲁迅尝到了“食客”、“寄人篱下”的滋味,体味到世态炎。

鲁迅作品的童年情结

鲁迅作品的童年情结

鲁迅作品的童年情结鲁迅刚正、峻刻、犀利、孤独、硬气,并惯于注视阴暗面。

他以刚正不阿的个性,对中国历史与社会的黑暗作了深刻的解剖,犀利的鞭挞,乃至孤独绝望的反抗。

那么,鲁迅有怎样的童年,又是怎样影响其性格的呢?对鲁迅性格影响最大的是其祖父和母亲。

祖父周福清1871年考中进士并被钦点翰林,1874 年外放江西金溪县任知县。

其性格刚毅耿介、恃才傲物、不畏权势、锋利尖刻、愤世嫉俗,什么人都敢骂,什么人都不入他的眼。

他以翰林改放知县,俗称“老虎班”,自认为资本雄厚,在任上睥睨凡尘,锋芒毕露。

江西巡抚非科甲出身,他颇为蔑视之。

对顶头上司抚州知府也毫不客气,有一次,他去见知府,为一件事意见不合,当场顶撞起来。

知府无法,便抬出皇上来压他,没想到他连皇上也不放在眼里,无所顾忌地反诘:皇上是什么东西?什么叫皇上?结果以“大不敬”罪名被革除了知县改坐冷板凳。

1893 年,周福清以科场行贿案,被捕入狱8年,1901年被放。

按照规矩,犯人出去时,要给牢头送钱,他不但不送,当牢头来讨时,他抓起门闩追打牢头,牢头没法,只好白白放了他。

回家后,他常破口大骂“昏太后”“呆皇帝”。

鲁迅母亲鲁瑞的性格也很刚毅坚忍。

她命运多蹇,先是长女夭折,接着公爹入狱,后来是丧夫丧子,但她刚强地承受了这一切苦难。

1903 年,她听从鲁迅嘱咐,放了小脚,面对卫道士对她放大脚要嫁给外国鬼子的攻击,她刚强地回击:“就是这样,你又能怎样?”鲁迅的孤独、忧郁、惯于注视阴暗面的性格和其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

鲁迅13岁前,其家小康,祖父是内阁中书,父亲是秀才,家有 40 多亩水田。

1893 年,祖父科场案发,其家顿时天塌地陷,祖父被逮捕,自己乞食于外祖父家,家境彻底败落。

此后,父亲常酗酒消愁,加上吸食鸦片,导致身体彻底垮了,先是大口吐血,接着是全身水肿。

父亲生病期间,鲁迅从忧愁的母亲手中接过当物,在世人侮蔑的白眼中,奔走于当铺和药店之间,这样持续了3年,直到1896年父亲去世。

鲁迅祖父为何敢在科场舞弊

鲁迅祖父为何敢在科场舞弊

一八九四年鲁迅十三岁的时候,他的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在「高考」中为自己的儿子和亲友舞弊,被光绪皇帝判处「斩监侯」。

在省城监狱度过七个春秋,到一九○○年刑部大赦,才得以出狱。

祖父的下狱,再加上父亲的牵连病故,使周家彻底破落。

这一系列的变故,也给少年和青年的鲁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创痛,甚至影响到他对人生之路的「别样」选择。

一八七一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赴京会试,中贡士,殿试获第三甲第十五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后来又做了金溪知县、内阁中书等。

这也是周氏家族弃耕经商、踏入仕途的最大辉煌。

一八九三年农历除夕,鲁迅的曾祖母戴老太太以七十九岁的高龄溘然长逝。

周福清接到电报后从京城急返,回家服丧。

第二年秋天,浙江举行乡试。

周福清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虽然以前屡试不第,但这次仍然准备再考。

另外还有周家的五户亲友,也均有人应试。

他们打探到主考官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榜进士,便凑了银钱一万两,恳求他去贿赂考官,以求中举。

周福清虽知此事不妥,也曾踌躇不决,但最后还是心存侥幸,决定铤而走险。

于是,他给殷如璋书写亲笔信一封,内附银票一万两。

当时考官出京,为防舞弊,不准会见亲友,不准外出拜客,不准收发信件。

到地方后,更要处处受到考试监督官的监督。

周福清想,京官南下赴杭,必取道苏州,思忖再三,于八月三十一日带仆人陶阿顺到苏州专候。

九月七日,殷如璋的船只抵达苏州,停泊在阊门码头。

周福清随即差陶雇小船,设法靠近殷的官船,将信送上。

恰巧副主考周锡恩在主考船上聊天,殷接信后,不便拆阅,搁于茶几,仍与副主考叙谈。

也合该出事,素来办事精明的仆人陶阿顺,唯恐银票有闪失,高声嚷道:「信里有万両银票,怎么不给一张回条?」殷为示清白,将信交周锡恩启阅,于是案发,一直惊动了朝廷。

虽然浙江一些官员以周福清「一时胡涂,闻拿畏罪,自行赴县投首」等理由,尽量为其减轻罪责,但光绪坚持对周福清施以重刑,很快就下了一道谕旨:「周福清着改斩监候,秋后处决,以肃法纪而儆效尤。

鲁迅祖父的科场案

鲁迅祖父的科场案

几乎所有介绍鲁迅生平的资料,都说鲁迅出生在一个殷实之家,少年时家里发生了一场变故而使家道败落。

鲁迅先生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写的自叙传略中也说:“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鲁迅先生所说的“很大的变故”指的是他祖父所犯的科场案。

科场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案件?为什么会使一个殷实之家迅速败落呢?笔者最近翻阅《光绪朝东华录》,查看了有关此案的一些档案资料,于是,对这一案件的来龙去脉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

鲁迅的祖父叫周福清,生于1838年,丁卯年(1867年)中举,同治十年(1871年)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又做了金溪知县、内阁中书。

可以说,周福清使周氏这个农耕家族跃入仕途,创造了最大的辉煌。

壬辰年除夕(1893年2月16日),周福清的母亲戴氏去世,接到电报后,周福清从京急返。

安葬母亲之后,按照当时惯例还要在家守孝三年。

而第二年即1894年正好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为了表示庆祝,本应在次年进行的乡试便提前到这一年进行。

得知来浙江做主考官的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榜进士这个消息,马、顾、陈、孙、章五家亲戚因有儿子应试就凑足万两银子找上门来,让周福清送给殷如璋,以便他们之子乡试中举,并承诺事后还会给一定的报酬。

此时,鲁迅的父亲周用吉(字伯宜)已经考取秀才多年,这次也要去参加乡试。

周福清虽然知道当时科举贿考舞弊之风甚炽,朝廷惩处也极为严厉,但是,面对一举数得的诱惑,他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答应下来,决定铤而走险。

当打听到殷如璋这次是从水路来浙江、将要在苏州稍作停留后,周福清就决定在苏州与殷主考取得联系。

于是,他带着仆人陶阿顺先到苏州等候。

果然,两天后殷如璋所乘的官船来到了苏州。

周福清便让陶阿顺拿着事先拟好的一封带有关节字样(即在试卷某处用某几个字眼作为暗号)的书信前去投帖拜会,如殷不见,再投信函。

鲁迅的故乡生活大事记

鲁迅的故乡生活大事记

鲁迅的故乡生活大事记
鲁迅,1881年9月25日(清光绪七年8月3日)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现改名鲁迅路)周家新台门。

最初取名樟寿,字豫山,后因“豫山”两字读音与“雨伞”相近,遂改为豫才。

 1887年,虚岁7岁的鲁迅被送到本宅大书房家塾读书。

启蒙塾师叫“蓝爷爷”周玉田,他是鲁迅的远房叔祖。

教科书是笔划繁多、字句难懂的《鉴略》。

鲁迅不喜欢这种“一字也不懂”的书,他喜欢到周玉田家找书读,在那里他发现了《花镜》、《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等配有图画的书,欣喜异常。

 1891年,11岁的鲁迅改由本宅叔祖周子京教读《孟子》,地点在周子京家的“橘子屋”里。

周子京文理不通,如将“东方朔”写成“东方叔”“荔”字下面写成三个“刀”等等,讲解课文时也是胡说八道,鲁迅十分不满,其父获悉后便叫停学。

 1892年,12岁的鲁迅结束了在新台门家塾的读书生活,到覆盆桥寿家台门三味书屋,从塾师寿镜吾先生读书,时间长达5年,即16周岁(1897年)才结束。

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对鲁迅的一生发生重要的影响,他曾在红纸上用小楷工整地写上“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作为座右铭,折成书签。

他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自己书桌的右边刻下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用以警诫。

 1893年秋,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科场案发,父母怕株连到孩子,遂将鲁迅及弟弟周作人送到皇甫庄外婆家,寄住在大舅鲁怡堂处。

年底因房东要收回住宅,大舅迁到小皋埠当台门,鲁迅等又随之迁往那里。

这段寄居生活约有半年时间,少年鲁迅尝到了“食客”、“寄人篱下”的滋味,体味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乎所有介绍鲁迅生平的资料,都说鲁迅出生在一个殷实之家,少年时家里发生了一场变故而使家道败落。

鲁迅先生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写的自叙传略中也说:“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鲁迅先生所说的“很大的变故”指的是他祖父所犯的科场案。

科场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案件?为什么会使一个殷实之家迅速败落呢?
笔者最近翻阅《光绪朝东华录》,查看了有关此案的一些档案资料,于是,对这一案件的来龙去脉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

鲁迅的祖父叫周福清,生于1838年,丁卯年(1867年)中举,同治十年(1871年)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又做了金溪知县、内阁中书。

可以说,周福清使周氏这个农耕家族跃入仕途,创造了最大的辉煌。

壬辰年除夕(1893年2月16日),周福清的母亲戴氏去世,接到电报后,周福清从京急返。

安葬母亲之后,按照当时惯例还要在家守孝三年。

而第二年即1894年正好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为了表示庆祝,本应在次年进行的乡试便提前到这一年进行。

得知来浙江做主考官的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榜进士这个消息,马、顾、陈、孙、章五家亲戚因有儿子应试就凑足万两银子找上门来,让周福清送给殷如璋,以便他们之子乡试中举,并承诺事后还会给一定的报酬。

此时,鲁迅的父亲周用吉(字伯宜)已经考取秀才多年,这次也要去参加乡试。

周福清虽然知道当时科举贿考舞弊之风甚炽,朝廷惩处也极为严厉,但是,面对一举数得的诱惑,他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答应下来,决定铤而走险。

当打听到殷如璋这次是从水路来浙江、将要在苏州稍作停留后,周福清就决定在苏州与殷主考取得联系。

于是,他带着仆人陶阿顺先到苏州等候。

果然,两天后殷如璋所乘的官船来到了苏州。

周福清便让陶阿顺拿着事先拟好的一封带有关节字样(即在试卷某处用某几个字眼作为暗号)的书信前去投帖拜会,如殷不见,再投信函。

没有想到,在家里办事非常精明的阿顺却对官场十分生疏,居然将名帖和信函一并交给了殷如璋的差人。

当差人将名帖和信函送去的时候,殷如璋正好和副主考周锡恩在一起聊天,因不便拆阅,便将名帖和信函置于案上,继续和周锡恩叙谈。

可是,在外面等候的陶阿顺却等急了,生怕银票有所闪失,就高声嚷道:“这一万两银子的事非同小可,大人收了银子怎么连个收条也不打啊!”殷如璋听到这么一喊,知道事情再也瞒不住了,便让周锡恩拆阅信函。

周拆开信后,大吃一惊,发现信中“内计纸两张,一书凭票洋银一万元等语,一书考生五人:马官卷、顾、陈、孙、章,又小儿第八,均用宸衷茂育字样。

又周福清名片一纸,外年愚弟名帖各一个等。

”至此,周福清贿考事件完全败露。

殷如璋为示清白,拍案而起,命差人将陶阿顺拿下,“押交苏州府收审”。

很少见过世面的陶阿顺吓坏了,立即供出自己是受主人周福清指使。

陶阿顺送信一去不返,周福清便知大事不妙,吓得生了一场病。

待病稍有好转时,他先到上海避居了月余,回到绍兴后自知此事最终是躲不过去的,为了避免牵累家人和亲朋,就自己去县衙投案自首了。

这样一桩行贿未遂案,也惊动了朝廷。

尽管浙江的一些官员以周福清“一时糊涂,闻拿畏罪,自行赴县投首。

”“中途投递信函求通乡试关节未成,赃亦尚未与人,不无可原”等理由,尽量为其减轻罪责,但光绪皇帝还是坚持对周福清严加惩罚,很快下了一道谕旨:“周福清着改斩监候,秋后处决,以肃法纪而儆效尤。

”后来虽然免了
死刑,但被长期关押在狱中。

为了营救周福清,家里变卖了所有田产,用来打通官府关节。

然而,所有钱财都打了水漂,周福清一关就是八年。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接着义和团运动爆发,京城一时大乱,刑部的监狱也放松了管理,致使许多犯人逃跑。

但过后不久,大部分犯人又自动回到监狱。

犯人的举动,让礼部尚书薛升非常感动,于是,上奏光绪皇帝给犯人免罪,得以获准。

于是,薛尚书趁机把周福清列入准释名单中。

就这样,周福清于辛丑年二月二十一日(1901年4月9日)被释放,而此时他已经是64岁高龄的老人了。

周福清回到家的时候,鲁迅的父亲周用吉早已在1896年病故了。

自贿考案发后,周家既要变卖田产搭救周福清,又要为长期卧病的周用吉医病直至葬埋,所以花光了所有资产,家道难免败落。

周福清就是在日渐困顿的家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于1904年病逝。

此时的周家,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幼年的他只能“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这位亲戚在农村,使得鲁迅开始有机会接近农民,了解中国农民痛苦的生活状况,从而扩大了他的观察视野。

因此,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正是这次的科考案使周家彻底败落了,但是却成就了一代名人鲁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