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家族野史

合集下载

鲁迅家遭遇的变故

鲁迅家遭遇的变故

鲁迅家遭遇的变故鲁迅曾在自传中写道: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13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这场变故,是因其祖父周福清科场贿考引起的。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生于1838年,1871年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被外放为知县,步入仕途,但并不顺利,1888年才补了一个从七品的中书。

1893年3月,因母亲去世,周福清回乡奔丧。

这一年,是光绪十九年,照例进行科举考试。

清朝末年,打通关系、贿赂考官取得功名的屡见不鲜。

同年8月乡试前,得知正主考官、通政使司参议殷如璋和周福清是一同登科的进士后,绍兴几个家中有钱的秀才想请周福清利用这层关系打通关节。

几个人凑了一万两银子,换成银票希望他给主考官送去,并答应给他一些好处。

其实,周福清并不贪图这些,他也深知此事重大,弄不好会出事,但考虑到自己的儿子几次没有中举的现实,他答应了下来。

当年8月31日,周福清带着仆人陶阿顺由绍兴启程,五天后到达苏州。

两天过后,殷如璋的官船如期抵达苏州,停泊在阊门码头。

周福清不敢怠慢,当即派陶阿顺带着书信前去投帖拜会,并嘱咐他,先投帖拜会,如不见,再投信函。

陶阿顺是个没见过世面不会办事的粗人,他忘记了周福清的嘱咐,竟然将名帖信函一并交给殷如璋的差人。

而此时,殷如璋正和副主考周锡恩谈话,他见差人送上一个厚厚的信封,心里早已有数,只等周锡恩离开后再拆看。

谁知,陶阿顺左等右等不见消息,着急起来,便朝船内大声叫嚷:“这一万两银子的事非同小可,怎么连个收条也不给?”陶阿顺这么一喊,殷如璋不好办了,他只有示意周锡恩拆阅来信,发现信封中有“内计纸两张,一书凭票洋银一万元,一书考生五人:马、顾、陈、孙、章及小儿周用吉,暗订关节均用‘宸衷茂育’字样。

又周福清名片一纸,名帖一张。

”至此,周福清贿考之事完全败露。

殷如璋只好差人将陶阿顺拿下,陶阿顺当即供出了周福清。

陶阿顺送信一去不回,周福清知道事情不妙,于是,先避住上海,听说朝廷已下令将他革职,正在四处查拿后,为了不连累亲朋和家人,他投案自首,承揽了全部责任。

鲁迅家庭背景

鲁迅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祖父周福清(1838一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欲县知事,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后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一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一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近郊安桥头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家庭:
在绍兴,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 quot;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中国是个讲究父权的国家,独多那种粗暴专横,将子女认为私产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遇上这样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会被糟蹋得暗淡无光。鲁迅的运气如何呢?周介孚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 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叫一个六岁的孩子天 天去念"学而时习之",他会多么痛苦?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祖母更是特别疼爱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让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摇着芭蕉扇,在习习的凉风中给他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师父啦,什么许仙救白蛇啦,鲁迅直到晚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味和惬意。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鲁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会》中,记过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鲁迅那样快乐的时刻,偏偏逼他去背书。可实际上,周伯宜平时对儿子们的读书,监督得并不紧。在日常管教上,更常常很宽容。 有一次鲁迅和弟弟偷偷买回来一本《花经》,被周伯宜发现了,他们又害怕又绝望,因 为这是属于闲书,一般人家都不许小孩子看的:"糟了,这下子肯定要没收了!"谁料周伯宜翻了几页,一声不响地还给了他们,使他们喜出望外,从此放心大胆地买闲书,再不用提心吊胆,像做贼似的。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 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从人情来讲,父母总是爱子女的,可由于中国人祖传的陋习,这种父母之爱竟常常会演化成对幼小心灵的严酷的摧残。当然不能说鲁迅就没有遭过这 样的摧残,他后来会写《五猖会》,就说明内心也有深刻的伤痕。但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

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

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

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官宦家庭,他的家庭背景对他的成长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族背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清朝末年的一个中级官员,因科举考试未能中式,后捐了个监生,曾任浙江山阴县教谕。

周伯宜属于绍兴士绅阶层,家族中历代都有人出仕或从事教育。

鲁迅的母亲鲁瑞,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女性,但鲁迅年幼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教育经历鲁迅自幼聪颖过人,少年时代在绍兴的私塾就读,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

1898年,他考入江南海军学堂,接受军事教育。

后转入江南师范学堂学习,期间开始接触西方思想。

1902年,他赴日本留学,最初学习医学,但后来受到戊戌变法失败和民间疾苦的触动,转而关注社会问题,并开始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鲁迅的文学创作始于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他的文学作品,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批判了旧社会的陋习和不合理现象,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抗争。

思想影响鲁迅的思想深受启蒙和批判精神影响,他提倡文学要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

他主张作家要关注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以期唤起民众的觉醒。

鲁迅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支持和帮助了许多青年作家和革命者。

结语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尤其是他的士绅家庭出身和早年的教育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与家人的故事

鲁迅与家人的故事

鲁迅与家人的故事鲁迅的原配名为朱安,一位传统的旧式中国妇女。

她身材娇小,一双小脚,目不识丁而忠于自己的男人。

鲁迅是家中的长子,他的婚事自然是大事。

自从鲁迅的父亲去世之后,周老太太更是整日的寻思琢磨,给鲁迅找媳妇。

当时鲁迅已经家道中落,门第高的看不上他们,门第低的他们看不上。

找来找去,就找着了朱安。

朱安出生商人家庭,但是祖上也曾做过知县一类的小官,加之朱安本分温顺周老太太看了很喜欢。

而朱家认为周家虽然经济拮据,但周老爷曾经在京中当过大官,后来虽然被问罪,但周家也还算是绍兴名门。

两家都还挺满意,这婚事也就定下来了。

当时鲁迅在新式学堂读书,对这门婚事虽然提出了反对,但是周老太太坚持,于是只好作罢。

但他也给朱家提了个要求,希望朱安放了小脚,去新式学堂读书。

朱家是传统人家,听了这话十分震惊,并没有按照鲁迅说的去做。

于是这婚事也就耽搁下来,后来鲁迅去日本留学,更是没有成婚的打算。

最后还是周老太太熬不住了,连写了几封信,谎称自己生病了,将鲁迅给骗回来成了婚。

婚礼依照的是旧式礼节,繁琐而严肃。

当时鲁迅已经剪掉了辫子,成亲的时候还戴了条假辫子。

朱安坐在喜轿里被抬到周家,一路上吹吹打打,透着与日后清冷空虚生活不同的喜庆。

喜轿落地,轿子里伸出一只不大不小的绣花鞋。

因为轿子有点高,一时没有踩到地面上,然后绣花鞋就掉了,露出里面尖细的小脚。

朱安听说自己未来的丈夫不喜欢小脚的女人,于是穿了双正常大小的绣花鞋,里面塞满了棉花。

本想着讨好丈夫,却不想闹了笑话,而这似乎也昭示着这段婚姻的不幸。

许多人都害怕新郎闹起来,但鲁迅却全场沉默的配合了。

这倒不是说鲁迅没火气,而是选择了沉默的对抗。

他本来就不满意自己的妻子人选,加之被母亲从日本骗回来,心里压着火气。

成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按照规矩去祠堂,晚上也没有回新房,而是独自睡到了书房。

第三天就收拾行囊,去了日本。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短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短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短
一、父母
鲁迅的父亲周树人(1861-1923),母亲鲁瑞(1858-1943)。

周树人和鲁瑞共有三男一女,分别是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以及周璟。

二、兄弟
1.周作人(1885-1967):鲁迅之弟,同为文学家,但观点不同。

后因政治原因断绝关系。

2.周建人(1888-1984):鲁迅之弟,生物学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三、妻子
鲁迅的妻子是许广平(1898-1968),两人育有一子周海婴。

四、子女
周海婴,鲁迅之子,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五、侄子
1.周楞伽:鲁迅之侄,早期参与《狂飙》等文学期刊的编辑工作。

2.周冠五:周建人之子,曾任北京市副市长。

六、侄女
1.周小萍:鲁迅之侄女,在鲁迅文学作品中常有提及。

2.周月华:周建人之女,医生。

七、其他亲戚
1.鲁瑞的兄弟姐妹: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常有提及,但多为配角。

2.其他远亲:在鲁迅的作品中偶有提及,但详细情况不详。

鲁迅的故事传奇 探秘他的人生经历

鲁迅的故事传奇 探秘他的人生经历

鲁迅的故事传奇探秘他的人生经历鲁迅,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文化发展。

他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他的人生经历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秘鲁迅的人生经历,以揭示他的传奇故事。

一、早年生活鲁迅,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富裕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地主,家庭背景使得他从小就享受了富足的生活。

然而,他的父亲在他九岁的时候突然去世,这一突变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的下滑让他失去了富贵的生活,也让他对社会的不公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

二、求学经历在鲁迅的求学经历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日本留学。

他在上海的一所小学读书,随后考入名门学校南京大学。

在南京读书期间,他开始接触到一些新思潮,如进化论和民主主义思想,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受到这些新思潮的影响,他决定去日本留学,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三、文学创作在鲁迅的人生中,他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鲁迅以其真实、生动的的写作风格,深入人心。

他的作品大多以社会问题为主题,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他以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鲁迅,也看到了一个曾经无人问津的社会现实。

四、社会参与和政治观点除了文学创作,鲁迅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并展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

他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成为一位积极的文化活动家。

他关注社会的不公,大声疾呼要求改革。

他抨击封建制度、帝制统治,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尽管他的声音有时被扼杀,但他的观点和行动激发了许多人的觉醒,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学术世界的认可鲁迅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而受到了学术界和后人的广泛认可。

他被誉为“文坛巨擘”,其作品被奉为经典,并被广泛翻译成世界上多种语言。

他以自己的力量,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开创了一条独具鲁迅特色的文化之路。

六、生命的结束然而,鲁迅的故事在他渐渐衰老的时候来到了尽头。

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

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

鲁迅的生活背景
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

当时清朝的官场作弊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作弊,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

其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向回稽县衙自首。

为了疏通关节,鲁迅的母亲变卖资产,向官府层层送礼,几经波折,周福清才由死刑变为“监候斩”,也就是说,周福清的命可以暂时保住,但每年行刑的时候他仍有被处崭的危险。

于是家里人为保全他的性命,每年都要用大量的钱财去送礼,去贿赂官员。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六七年,周家遂由小康转入了困顿。

就在周家元气大伤之际,鲁迅的父亲又卧病不起。

这个时候,鲁迅只有十三四岁,他每天都要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

花了无数的钱,父亲的病仍未医好,周伯宜于一八九六年十月离开了人世。

家道的衰败使鲁迅认识到了世态炎凉,他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鲁迅的母亲鲁瑞看到鲁迅去意已决,就为儿子筹集了八元川资,送鲁迅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其时鲁迅刚好十八岁。

关于鲁迅的冷门资料

关于鲁迅的冷门资料

关于鲁迅的冷门资料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除了他的作品和思想,鲁迅的一些冷门资料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索。

首先,我们可以从鲁迅的家庭背景入手。

鲁迅的父亲鲁兴祖是一位富有的地主,他在家族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然而,鲁迅的父亲并没有将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传承给他,而是选择了一个与家族传统不同的道路。

这种选择对于鲁迅的成长和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从小就接触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陋,这也成为了他后来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其次,鲁迅的学术背景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虽然他以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身份为人所熟知,但他的学术背景却与文学无关。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主要学习的是医学,他在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医学专业,并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这个冷门的事实让我们对鲁迅的多元才华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的医学背景也使得他在描写人物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时更加细腻和准确。

另外,鲁迅的翻译工作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

他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将它们引入中国文化圈,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作品包括《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经典之作。

通过翻译工作,鲁迅不仅丰富了中国读者的阅读选择,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的启示。

此外,鲁迅的个人生活也有一些有趣的冷门资料。

他是一个非常勤奋和自律的人,每天都有固定的作息时间。

他早上会起床锻炼身体,然后专注于写作和研究工作。

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一张简陋的木桌和一把老式的木椅,这是他创作的地方。

他的生活简朴,几乎没有奢华的享受。

这种朴素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他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都源于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最后,我们还可以关注鲁迅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影响。

鲁迅是一位积极参与社会运动的人,他关注社会问题,呼吁改革和进步。

他参与了五四运动,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家族野史
祖父:周介孚(福清)颇有传奇色彩的封建士大夫自我评价:“予性介,运复蹇,不能积财以封殖……”
29岁中了举人,33岁中进士,读书时期一帆风顺。

一般来说,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很容易恃才傲物,特立独行,周介孚概莫能外,他的性格说好听一点,是耿介刚正,不同流俗,直率坦荡;说难听一点是不识时务,不明事理,不通人情。

直白地讲,是智商高,情商低,与身边人处不好关系。

俗话说:“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所心说话要注意场合和对象。

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红翰林,可以上天入地,成为天子的近臣,“近水楼台先得月”,升迁的机会相当多。

地方做主考或者学政等实职,弟子门生如云,不仅能增加仕途上的广泛人脉,而且还有各方面孝敬的银两收入。

“黑翰林”,那就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京城苦熬,地方当一个小官。

翰林的出路,一看考试,二看关系,官场仕途,历来如此。

为官清正廉洁,不会阿谀奉迎,对上不懂政治,口无遮拦,犯了官场“大不敬”之忌。

有一次他到知府晋谒,不知为何,话不投机,让抚州知府下不了台,于是便抬出大帽子来压他,说:“这是皇上家的事。

”周介孚竟然脱口而出:“皇上是什么东西,什么叫做皇上?”出言不逊,口无遮拦,犯了官场“大不敬”之忌。

对下责人过严,不给手下机会,挡人财路。

“大不孝”的传闻:骂了蒋氏一句“王八蛋!”老太太误以为骂自己。

“大不敬”加上“大不孝”,被弹劾落马。

周介孚多次买官,多次担任各地知县,官运不顺,不被重用。

性格耿介,清廉自律,自然极少灰色收入;加上官运不佳,大部分时间在京城待业候补。

在外当官二十多年,他只回过一次回家探亲,平时也没往家里寄过钱,从经济收入角度看,可以说周介孚对家族没有任何贡献。

科场行贿案被判处“斩监候”周介孚嘴给身子惹祸,关键时刻连亲戚都落井下石,为自己当年的口舌之祸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科场行贿一案,让周介孚的尊严受到质疑,威望直线下降。

鲁迅和祖父关系不和,却最像祖父。

烧到我祖父的日记时,这两大叠日记本,足足烧了两天。

三弟交不认同哥哥的做法。

周建人小鲁迅八岁,对大哥从来是言听计从的,心里有不同意见也不便说出。

而这次周作人没有回乡,以他对祖父更深的感情,日记也许不会被毁吧。

父亲:周伯宜周介孚花钱行贿疏通关节,是为自己儿子的前途着想,但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事先并不知情。

案发后,周介孚遁走上海,躲了起来,连累周伯宜在考场被扣了卷子,解押审问,进了一段时间监狱。

其后不仅永远不能再参加科举,而且连以前的秀才功名也被裭夺,这无疑将一个读书人的梦想彻底打碎。

周伯宜从此意志消沉,情怀抑郁,借酒浇愁,吸食鸦片,以致重病不起,三年之后去世。

父亲的死与祖父有着直接关系。

周树人:笔名鲁迅,幼名阿张(祖父起名),长庚,学名周樟寿。

学生时期:三味书屋——入南京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公费留学日本——弃医从文——翻译书稿——学成归国(文坛先声民主战士左联盟主)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

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

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

家境益艰。

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奋力求学
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

不再参加府考,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

公费赴日本留学。

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

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

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

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民国初年鲁迅在教育部的职务是蔡元培任命的,在北京大学的讲席也是蔡元培聘用的。

鲁迅在教育部当了14年科长,后来到南下教书,在厦门大学
鲁瑞:鲁迅母亲,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响。

朱安:鲁迅的合法妻子(1878—1947),浙江山阴丁家弄(今绍兴市丁向弄)人,1906年28岁时与25岁的鲁迅完婚。

她与鲁迅做了二十年的挂名夫妻却完全过着独身生活。

鲁迅母亲的生活一直是由她照顾。

许广平:鲁迅的爱人(1898—1968),广东番禺人,曾是鲁迅的学生,她照顾着鲁迅后半生的生活。

周海婴:鲁迅与许广平之子(1929—2011),无线电专家。

周作人:鲁迅二弟,现代著名散文家羽太信子
周建人:鲁迅三弟,生物学家,教育部副部长,浙江副省长。

羽太芳子
周作人(櫆寿、奎绶,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字星杓,号知堂、独应,浙江绍兴人,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受国内新学风潮影响,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后来考取官费生,和哥哥鲁迅、好友许寿裳(季茀)等人留学日本。

其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等职务,并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供稿《新青年》;任职“新潮社”主任编辑;与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与鲁迅、林语堂等创办《语丝》周刊),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给了他不好的影响分家起因:偷看洗澡案
周建人大学教授,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浙江省省长等职。

日本妻子羽太芳子
1888年11月12日生于绍兴都昌坊口。

他出生的时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即将全面崩溃的时期。

不久就遇上家庭变故,父亲早亡。

两位兄长到南京路矿学堂上学去了,不久就东渡日本,留下周建人一个人在家里侍奉母亲。

本来,周建人求学是十分心切的,也曾经有机会到南京去读书。

但看到母亲孤苦一人在家,心里实在不忍,终于没有再出去上学,日后依靠自学成材。

周建人到京后没有工作,在北京大学旁听,间或写些生物学和民俗学方面的文字,在《新青年》等处发表。

这样生活了将近两年,由周作人请胡适帮助,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找到了工作,每月工资六十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