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15江苏卷_《罗丹的雕刻》

2015江苏卷_《罗丹的雕刻》

2.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 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学生答案】
①不考虑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不忠于自 统,不忠于传统,使现代雕刻成为可能。 ②将雕刻赋予诗哲学的意味,生命的哲理。 ③雕刻的主题发生变化;将雕刻从纪念碑功能 中游离出来。
3.请结合文章,阐释 文末“开向生命的 窗子”的内涵。
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参考答案】
①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 (2分)
②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 的社会要求,(2分)
③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 配曲。(2分)
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学生答案】
①首先论述雕刻的起源与意义。 ②然后引出雕刻家,提出观点,雕刻家在雕 刻中虽有自由,但需服从社会需求。 ③举雕刻细节有趣事情但是配角,证明雕刻 受社会约束的观点。
③雕刻呈现了 罗丹对生命的 思考与想象;
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 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 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 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 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 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 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 生命的窗子”。
①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
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 对英雄的崇拜。②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 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 瞻仰或膜拜的情操。//③雕刻家把神与英雄 的形象具体化。④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 任务。⑤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 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 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 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⑥有时,我 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 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高中语文 阅读理解训练题之论述类文本阅读“思想者”的迷惘

高中语文 阅读理解训练题之论述类文本阅读“思想者”的迷惘

“思想者”的迷惘法兰西失尽海外的殖民地,巴黎永远是世界艺术崇敬者的麦加。

罗丹的“思想者”高踞于自家庭院里,天天接待来自全世界各色人种的瞻仰与膜拜。

巴黎的地铁靠近罗丹博物馆的那一站,站台两壁的张挂全部是罗丹作品的巨幅照片,是旅游广告,是民族骄傲。

出国成潮,那潮,起于贫穷落后的国度,人们涌向西方发达国家,去学习、谋生、乞讨。

立志自救的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潮去潮来,换了人间。

罗丹的“思想者”初次出国,首先来到北京,落座于中国美术馆,在东方人流中仍苦苦思索。

与印象主义绘画同步,罗丹冲破学院式雕刻一味精微描写对象形似的局限,毫不掩饰捏塑与劈凿的手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对象的造型特征,探求雕塑之所以独立为雕塑的本质美感。

在展拓现代造型领域的同时,罗丹深深扎根于人间社会,他的美感诞生于人生的悲欢:加莱义民、地狱之门、行走的人、夏娃、娼妇、爱之吻、造物之手……雕刻家罗丹是思想者。

这样一位巨匠经历了时间和地域的考验,其伟大和光芒与日俱增。

曾是西方阳春白雪的罗丹,面对今日中国观众,已是满城唱和的下里巴人了。

从罗丹引申发展的布尔特尔、马约、亨利·摩、杰克梅蒂……他们比罗丹走得更远,中国人民似乎尚看不真切,今罗丹既来,他们的被邀也应在期待中了。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元首访问过北京,他们百忙中大都抽空看看长城,唯有法国的蓬皮杜先生宁可不看长城,提出要看云冈石窟,当时周恩来同志陪同去欣赏了祖国的瑰宝。

今日并非元首的“思想者”来京,谁来招待贵宾?我多么盼望请霍去病墓及西安博物馆的汉唐雕刻群前来陪客。

与罗丹作品展同时,展出我国古代雕刻,“思想者”从未见过的这些东方古代雕刻原作,他将为之吃惊,古代东方原是现代西方的知音!被人们仰止了一个世纪的“思想者”面对一二十个世纪前的无名氏之作,他将更坠入深深的迷惘中吧?1、本文标题和结句两次用了“迷惘”一词。

下列各项疑问中不属于文中所说的“迷惘”范围的两项是(5分)A.霍去病墓及西安博物馆的汉唐雕刻群,为什么至今一直不被人重视?B.全世界艺术崇敬者的麦加,究竟应在西方还是东方?C.芸芸从生的悲欢离合,各色人种的瞻仰膜拜,到底因为什么?D.西方的阳春白雪,面对今日中国观众,为什么竟变成了下里巴人?E.一二十世纪前,对雕塑的本质美感怎么会理解得那么深?参考答案:1、A、C(A、说不被重视不是事实,起码从原文中得不出这个结论;C、离开本文内容——艺术。

2.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

2.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

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卞毓yù方教学目标1.了解马寅初人口论主要内容及意义2.学习马寅初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品质和热爱新中国、忧国忧民的意识3.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马寅初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品质和热爱新中国、忧国忧民的意识教学难点本文的艺术特色一、作者简介——卞毓方1944年生于江苏。

毕业于北大东语系日语专业。

当代社会活动家,散文作家。

现任《人民日报》编辑。

其作品或如天马行空、大气游鸿,或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颇受读者喜爱。

散文集《雪冠》《长歌当啸》《岁月游虹》;散文特写集《站在历史的窗台上》《啊,少年中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二、马寅初及《新人口论》马寅初(1882~1982)浙江绍兴嵊shèng县(今嵊州市)人,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

1906年,赴美国留学。

1910年,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在北洋政府财政部(职员)、南京政府(立法委员)任职。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

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遭到批判,并被打成右派;1960年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居家赋闲。

1979 年9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

他一生专著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被称为“民族瑰宝”。

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中国大陆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中国人口总计60l,938,035人,估计每年要增加1,200万人到1,300万人,增殖率为20‰。

马寅初对普查结果表示怀疑,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是:人口增长率每年增长22‰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30‰,50年后(2003年),中国将有26亿人口。

人多地少,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提交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浙江小组讨论征求意见。

粤教版必修1第2单元 第7课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

粤教版必修1第2单元 第7课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

文化常识 1.十七史。中国史学发展到宋朝,一共编著了正史十七部。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称“前四史”。加上 《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就成了“十三史”。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 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因此宋朝文天祥曾告诉元代丞相博罗: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 宋后各朝继续编纂史书,至清代经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 史”。
动辞去CEO一职,并表示:大众需要新的开始,他愿 填
意为大众新的开始扫清障碍。 辨 声明:着重在当众宣布、公开表明立场态度或说明情 一 况。 辨 申明:着重在陈述和说明,不一定要当众公开。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比喻竭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2)独柱擎天: 比喻独力支撑起大局。 (3)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文辞的宏大与庄严。 (4)舍生取义: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5)刀光剑影: 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6)一代枭雄: 某个时代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或智勇杰出的
二、写准字形
cānɡ沧 海
(1)悲chuànɡ怆 xiāo枭 雄
(3)niǎo袅 娜 zhēn箴 言
(5)jiān缄 口
qì砌 墙 (2)qī沏 茶
niè涅 槃 (4)niē捏 合
文采fěi斐 然 (6)fēi蜚 声中外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灌注 vs 贯注
①在北京奥运会的建筑中,国家游泳中心的“水
第7课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
本课话题——民族脊梁 一、从课本中积累 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 760 岁。7 个多世纪,一个不朽

2025届湖北竹溪县中考语文试题二轮优化提升专题训练含解析

2025届湖北竹溪县中考语文试题二轮优化提升专题训练含解析

2025届湖北竹溪县中考语文试题二轮优化提升专题训练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1.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写作能力的高低意味着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多大,甚至也可衡量出一个人对文化的理解程度。

B.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未来机器人将接手人类的大部分工作,但也有人觉得自己的工作不会受到影响,对于这一点,很多市民表示认同。

C.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近50岁左右才由经济学转行,开始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D.“口袋公园”的出现,犹如沙漠中的绿洲,满足了周边居民对绿色和休闲的需求。

2.选出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

(2分)这一次来到黄山北海,早晨天还没有亮,就有人跑着、吵着去看日出。

我一骨碌爬起来,在凌晨的薄暗中摸索着爬上曙光亭,那里已经是黑鸦鸦的一团人。

我挤在后面,同大家一样向着东方翘首仰望。

天是晴的。

但在东方的日出处,却有一线烟云。

▲①一转眼间,它就涌了出来,顶端是深紫色,中间一段深红,下端一大段深黄。

②然而立刻就霞光万道,白云为霞光所照,成了金色,宛如万朵金莲飘悬空中。

③最初只显得比别处稍亮一点而已。

④须臾,彩云渐红,朝日露出了月牙似的一点。

A.①④③②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④②①③3.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

山东省济南市汇才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汇才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汇才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萧萧沈从文(1)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

(2)唢呐后面一顶花轿,两个伕子平平稳稳的抬着,轿中人被铜锁锁在里面,虽穿了平时不上过身的体面红绿衣裳,也仍然得荷荷大哭。

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母亲身边离开,且准备作他人的母亲。

这些事想起来,当然有些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哭,就哭了。

(3)也有做媳妇不哭的人。

萧萧做媳妇就不哭。

这女人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终日提个小竹兜箩,在路旁田坎捡狗屎。

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

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

她又不害羞,又不怕。

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

(4)萧萧做媳妇时年纪十二岁,有一个小丈夫,年纪还不到三岁。

(5)天晴落雨日子混下去,每日抱抱丈夫,也帮同家中做点杂事,能动手的就动手。

又时常到溪沟里去洗衣,搓尿片,一面还捡拾有花纹的田螺给坐在身边的小丈夫玩。

萧萧好高,一个人常常爬到草料堆上去,抱了已经熟睡的丈夫在怀里,轻轻地轻轻地随意唱着自编的四句头山歌。

唱来唱去却把自己也催眠起来,快要睡去了。

(6)在院坝中,公公婆婆,祖父祖母,另外还有帮工汉子两个,散乱的坐在小板凳上,摆龙门阵学古,轮流下去打发上半夜。

(7)祖父身边有个烟包,在黑暗中放。

祖父开口说话:“我听三金说,前天又有女学生过身。

”(8)大家就哄然笑了起来。

(9)这笑的意义何在?只因为在大家印象中,都知道女学生没有辫子,留下个鹌鹑尾巴,像个尼姑,又不完全像。

穿的衣服像洋人,又不是洋人。

吃的,用的,……总而言之,事事不同,一想起来就觉得怪可笑!(10)萧萧不大明白,她不笑。

所以老祖父又说话了。

他说:“萧萧,你长大了,将来也会做女学生!”(11)大家于是更哄然大笑起来。

(12)萧萧为人并不愚蠢,觉得这一定是不利于己的一件事情,所以接口便说:“爷爷,我不做女学生。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三年级三模考试语文试卷(A卷)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存形莫善于画”。

造型,是绘画之所以为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画也不可能是例外。

而所谓造型,即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所以,它的基础是客观形似。

这就是所谓“写实”,其实质决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

唐宋时期的中国画,我们通常称作画家画,便是在这上面用功夫,是谓“画之本法”。

要想成为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

明清时期勃兴的文人画也即“写意”画,它改变了中国画的造型本质,而以笔墨为中心,对于形象的塑造,它注重的是主观和神似,而不再是客观和形似,这样的形象,区别于“写实”,又称“意象”。

文人画家则又称“利家”,以区别于专业画家的“行家”,他的用功,主要也不在“画之本法”的造型,而在“画外功夫”的诗文、书法。

但问题是,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偏才实在少之又少。

所以,就如用钱锺书等个别人的成就,来否定高考、取消高考,大学的教育一定沦于“荒谬绝伦”一样,一旦用董其昌、石涛等个别画家的成就,来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国画的发展也一定沦于“荒谬绝伦”。

然而,文人画家们以其居高的话语权,却恰恰以董其昌、石涛为例,否定、取消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

他们认为,从上古绘画的不能形似,到古典绘画的高度形似,再到现代绘画的不要形似,是不断进步,讲求机械的“写实”,则“直如照相机,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于艺术邪?”所以主张“写意”,就是“不与照相机争功”——不想想,难道摩托车发明后,就得取消跑步比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画家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为与生活真实拉开距离),工于造型为耻(以为仅仅是生活真实的再现复制)。

所以,不仅新文化人发起“美术革命”,对文人“写意”画的风靡提出严厉的批评;传统的国画家中如张大千、谢稚柳等少数有识者,对文人“写意”画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它不过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池沼而不是江海。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3-5-36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3-5-36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1.(福建莆田)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A.属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B.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C.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D.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解析本题考查文学艺术的特点。

由《红楼梦》“深刻反映现实”、《人间喜剧》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可知,两部作品都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B项正确;D项是A项的特点;C项是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

故选B项。

答案 B2.(唐山模拟)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空间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在金钱至上等社会观念影响下出现了城市冷漠化问题。

下列能够反映这一问题的文学作品是()。

A.《唐璜》B.《人间喜剧》C.《巴黎圣母院》D.《老人与海》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背景,B项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答案 B3.(唐山模拟)《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亨利希·海涅重要的政治讽刺诗,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原因是()。

A.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社会意识的影响B.工业革命后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C.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矛盾激化D.人类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的失望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解析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叶,社会现实与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美好蓝图差距太大,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浪漫主义,故答案为D。

答案 D4.下列各项与右图同属于一个艺术流派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B.《蝴蝶》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梅杜萨之筏》解析《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四个选项中,A、B、D都属于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只有C属于现实主义绘画,因此选C。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莱夫勒在研究白喉的早期,证明了实验动物因注射白喉杆菌而死亡时,细菌仍留在注射点的附近。

他认为动物死亡是由细菌的毒素所造成。

根据这一假说,鲁(法国细菌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企图证实细菌培养液中的这种毒素,虽做了很多努力,却都失败了。

尽管如此,鲁仍坚信这一假说,最后孤注一掷,给豚鼠注射了三十五毫升的大剂量培养液滤液。

奇怪的是,这只豚鼠在注射了如此大量的液体后居然没死。

过了一些时候,他满意地看到这只豚鼠死于白喉中毒。

确认了这点以后,鲁很快就查明,他的困难是因培养液中细菌培养时间不够,从而产生毒素不足所致。

因而,增加细菌培养的时间就能制成毒性很大的滤液,这一发现引出了预防白喉的免疫法,并使抗血清用于治疗。

贝尔纳根据神经冲动沿交感神经传导并引起化学变化从而在皮肤中生热的假说,切断了家兔颈部的交感神经,希望导致兔耳变凉。

使他吃惊的是,该侧的耳朵却变得更热了。

贝尔纳没有意识到耳血管与通常使耳血管保持适当收缩的神经作用是有联系的;结果血液流量增大,耳朵变热。

他是完全偶然地发现了动脉中的血流量是由神经控制这一事实。

这是自哈维经典性的发现以后,对血液循环认识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贝尔纳在实验过程中显示了他放弃原有推断、追踪新线索的能力。

他在叙述这次经过时写道:“我们对于正在研究的设想,绝不应过于全神贯注。

”在大不列颠和澳大利亚西部某些地方出现一种羊群的神经性疾病,叫做缺铜病,原因多年不明。

修辞学作业1

修辞学作业1

(封面)修辞研究考查作业学院:学号:班级:姓名:第一章婉约蕴藉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1.然而曾几何时,知命之年,倏尔而逝;耳顺之年,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连古稀之年也没能让我有古稀的感觉。

(季羡林《过年的感觉》)答:修辞模式:用典修辞效果:以用典的修辞文本模式来表情达意,在表达上可以表达者的达意传情显得婉约含蓄。

2。

小孩子上山就得采花;到海边就得拾贝壳,书呆子进图书馆想捞新智慧—出门人到了巴黎就想……(徐志摩《巴黎鳞爪》)答:修辞模式:藏词修辞效果:情意展露半遮半掩,表达婉约蕴藉。

3.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是爱写扇子,后来腿坏,以至无扇可写;人问其故,原来是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

如果字果真写到好处,当然不需要腿健,但写字的人究竟是腿健者居多。

(梁实秋《写字》)答:修辞模式:讽喻修辞效果:表达有含蓄婉约深文隐蔚的效果魅力比较深厚。

4.……跟女友共一把雨伞,该是一种美丽的合作吧。

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意思,若即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

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甜的雨水,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湘片里吧。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答:修辞模式:折绕修辞效果:表达上有一种婉约深沉,余味曲包的妙趣。

5.四十岁了,没有多余的情感和时间可以挥霍,且专致地爱脚跟下的这片土地吧!且虔诚地维护头顶的那片青天吧!生平不识一张牌,却生就了大赌徒的性格,押下去的那份筹码,其数值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是余生的岁岁年年,赌的是什么?是在我垂睫大去之际能看到较澄澈的河流,较清鲜的空气……(张晓风《情怀》)答:修辞模式:双关修辞效果:表达上显得内涵丰富而又婉约蕴藉,别有一种秘响旁通的独特效果。

6.谚云:“树大自直”,意思是说孩子不需管教,小时悠肆些,大了自然会好。

可是弯曲的小树,长大是否会直呢?我不敢说。

河东区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调研考试试卷

河东区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调研考试试卷

河东区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调研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中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因为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用钱买回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一堆东西来安慰自己。

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

需要追问的是,(),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竞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这样的时代常常让我想起亨利·梭罗,那位在瓦尔登湖畔______________的思想者。

梭罗坚称,“如果我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卖给社会,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没什么值得过的了。

”梭罗同样看破人类文明的悖谬与困境,“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树林,每天在树林里度过半天时光,那他可能被人看作是流浪汉;可要是他全天做个投机者,锯光树木,让大地________________,人们却把他看成是勤勉进取的好公民。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________________于梭罗笔下郁郁葱葱的树林?在那里,简单生活不被视为一种_________________,勤劳的人节制勤劳。

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

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深居简出光溜溜徜徉沦落B . 深居简出光秃秃踟蹰沦落C . 离群索居光溜溜踟蹰堕落D . 离群索居光秃秃徜徉堕落(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花费了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B . 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需要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来换回C . 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D . 如果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才能换回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他们因为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用钱买回一堆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东西来安慰自己。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桐庐县重点中学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桐庐县重点中学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桐庐县重点中学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叠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B.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儒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C.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威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D.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剽.(piāo)悍取缔.(dì)浮躁.(zào) 相形见绌.(chù)B.迸.溅(bèng)愧作.(zuò)招徕.(lái)味同嚼.(jué)蜡C.哺.(pǔ)育伺.(cì)候滂(pāng)沱蓦.(mò)然回首D.纶.(guān)巾果脯.(fǔ)脊.(jí)梁心宽体胖.(pán)3.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吴名早上跟我说,“他脚崴了一下,今天不能来上课了。

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的阅读题及答案

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的阅读题及答案

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的阅读题及答案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的阅读题及答案一位摆弄经济学的倔老头儿,风吹别调,发出了和百家——其实也就是一家——不同的声音,举国展开围剿。

这老头儿不是别人,正是鼎鼎大名的马寅初。

鼎鼎大名管什么用?名声徒然为批判制造轰动。

战友噤声,爱莫能助;同事侧目,视若寇仇;学子声讨,不共戴天。

为了什么?为了一篇《新人口论》。

有好心人劝马寅初偃旗息鼓,暂时收篷转舵。

马老头儿断然拒绝。

他认死理:这不是政治,而是学术。

学术贵乎争论,真理越辩越明;岂能一遇袭击,就退避三舍,明哲保身!批判愈是升级,马寅初愈发斗志昂扬;马寅初愈显轩昂,批判愈加大张旗鼓。

一位举足轻重的老朋友出来圆场。

他亲自找马寅初谈话:“马老啊,你的道德学问,我是一向尊为师长的。

你我在重庆相识,整整有二十年了啊。

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呢?这次你就应我一个请求,对你的《新人口论》写一份深刻的检讨。

检讨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也算过了这一关。

如何啊?”设身处地,老朋友堪谓推心置腹,循循善诱。

谁知马寅初不买账,他决不转弯。

马寅初的决绝,令我想起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不过,马寅初终究是侠义中人,他深恐自己的不妥协招致误解,开罪贤达。

数天后,他为《新建设》杂志撰文,便特意加上一段:最后我还要对另一位好朋友表示感忱,并道歉意。

我在重庆受难的时候,他千方百计来营救;我149年自香港北上参政,也是应他的'电召而来。

这些都使我感激不尽,如今还牢记在心。

但是这次遇到了学术问题,我没有接受他的真心诚意的劝告,心中万分不愉快,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只得拒绝检讨。

希望我这位朋友仍然虚怀若谷,不要把我的拒绝检讨视同抗命则幸甚。

这位老朋友就是周恩来。

在这件公案上,周恩来用心良苦而又左支右绌,让人不胜唏嘘。

而马寅初,则让人五内鼎沸,肃然起敬。

此事发生在2世纪50年代。

那是个阳光明媚而又瘴烟四伏的年代。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贵阳第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中的集大成者。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

《礼记·中庸》对中庸的解释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文化把“中和”看成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中和”就是不偏不倚,追求稳定与和谐。

其本质在于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存在,将各种对立的因素相互联系、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多样性和矛盾性中去寻求一种和谐与统一。

他们的力量被折中、被中和,且具辩证统一的思想。

对待事物而言,强调含蓄平和。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强调过犹不及。

儒家推崇平和含蓄,反对情感上的大喜大悲。

《尚书·舜典》的“直而温,宽而栗,刚而不虐,简而不傲”可视为“中和之美”观念的全面深刻解读。

孔子提倡“文质彬彬”、荀子的“美善相乐”、《礼记·经解》的“温柔敦厚”等在人的行为与人格风范上的体现就是不走极端,恰到好处。

中庸必然派生并导致“中和”美学,“中和之美”是儒家中庸思想在美学范畴的延伸。

孔子评论《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就是达到适度中和的审美境界,是中和之美的具体表现。

可见孔子的文艺思想是以“中和”为美。

“中和为美”已不再局限于儒家诗教的狭义范围,不仅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成为山水画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中考话题作文指导及范文讲评:“在路上”

中考话题作文指导及范文讲评:“在路上”

“在路上”话题作文优秀范文及点评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北岛在《走吧》一诗中用异于前辈的歌声,吟唱着自我:走吧/落叶吹进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走吧/冰上的月光/已从河床上溢出走吧/眼睛望着同一块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走吧/我们没有丧失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走吧/路啊路/飘满红罂粟诗人朝着“生命的湖”一路走去,一路是“落叶”的萧条、“没有归宿”的迷惘,清冷的“月光”充满诱惑的“红罂粟”……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在同样的一条路上。

请以“在路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规定的话题范围之内。

2.题目自拟。

3.立意自定。

4.体裁自选(除诗歌外)。

5.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个在审题难度较小、写作范围非常宽广的话题。

在人生行进的路上,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教训,有喜悦,有忧伤。

我们遇到的或是经历的事,有的一闪而过,如过眼云烟;有的却难以磨灭,刻骨铭心。

我们的成功,给了我们怎样的喜悦;我们的失败,又启迪我们什么。

当我们在路上留下勤勉攀登的足迹时,生活回报给我们累累的硕果;当我们把真诚有微笑一路洒下,我们看到了人间永恒的春天……回顾你在路上遇到的种种状况,想想在路上怎样才能坚实前行,望望你明天将要走的路,你一定会思绪万千,感受颇深。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选材时就不要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把思路仅仅局限在“我”上,而一旦突破“我”的限制,选材的天地就广阔的多了。

思路打开之后,我们会发现有无数个选题,有无数的材料可以写。

这样“在路上”的点点滴滴组成了我们学习和成长中串串足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都可以浓缩在“在路上”这个话题上。

这么多信息是不是都选呢?只能取其一条。

我们应该思考这么多的素材,哪一个最能打动你的,让你最有话可说而最不落俗套的,你就选哪一个。

怎样才能富有新意?怎样才能打动读者或是阅卷老师?给人什么样的启迪或是思考?带着这些问题来追问,来撞击自己的生活,联想到人性人情中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情感,反思如何走好自己的“路”;既写出“在路上”的表层,还从怎样“走”“在路上”,为什么这样“走”“在路上”等方面作深层的挖掘,这样写来,文章定会不俗。

2019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综合检测

2019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综合检测

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共150分,用时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导学号西方美学强调人性三元论,主要以柏拉图和弗洛伊德最为著名。

柏拉图认为“灵魂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智、激情和欲望。

与此相似,弗洛伊德主张将人性分解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这表面看来属于三元论范畴的人性论,仍然是一种二元论。

比如柏拉图所谓三元论,当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的时候,灵魂便能主宰自己,秩序井然,个人的灵魂就是正义和健康的;如果理智、激情与欲望不守本分,相互斗争都想争夺领导地位,就造成了灵魂的不正义。

这实际上肯定了作为人性的最终形态仍然是正义与非正义、健康与不健康。

弗洛伊德的三元论同样如此。

当自我能妥善协调本我、超我与外界的关系的时候,人性处于和谐的状态;当自我不能妥善处理和协调这一关系的时候,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

处于分裂状态的自我主要有两种极端的形式:一种是本我以绝对优势战胜超我乃至外界的时候,自我就可能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动物性的人,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显露出恶的特质;但当本我主要受到超我的监督和制约时,自我就可能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这种情况下的人性就可能是善的。

这样一来,人性就可能是和谐或分裂的、善的或恶的两种形态。

这实际上同样是一种二元论,所以西方美学最具影响力的人性论是二元论。

这种三元论的定位使西方美学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在他们看来,现实世界任何事物作为一种存在永远不是只有一个因素和属性的存在,而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

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中国智慧美学在人性论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以及告子性无善恶论。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之心;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孟子、荀子虽然对人性的善与恶有不同认识,但有一点相同,这就是都肯定了人性一元论,并不认为人性善恶并举。

《罗丹之约》阅读练习及答案

《罗丹之约》阅读练习及答案

《罗丹之约》阅读练习及答案《罗丹之约》阅读练习:7. 从语言表达角度简析第⑴段画线处。

(2分)8. 推断:巴尔扎克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是怎样的?(3分)9. 你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艺术家“痛苦而又美好的理想”?(3分)10. 对于《思想者》,下面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A.原型但丁,传达的是思想者的共性形象。

B.创作时受到过中国青铜神秘艺术的影响。

C.第⑵段描写动作和心理,突显对他尊崇。

D.第⑺段用比喻描写背面,正面写他雄健。

E.第⑽段定格于相见的那一瞬,大有深意。

F.从他身上能领悟到创作者必须是思想者。

11. 第⑺段与末三段的叙述视角有所改变,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这两部分内容对此作出分析。

(4分)12. 标题好在哪里?(4分)《罗丹之约》阅读练习答案:7.(2分)用反复、排比,表达急切盼望和如数家珍的欣喜。

8.(3分)坦率(真诚);独特(反常规)(不媚俗);有强大的艺术力量。

以一个瞬间的形象产生对观众的冲击力(占有观众的记忆)。

9.(3分)艺术家苦心经营《思想者》的背面却被庸常的观众冷淡或只作程式化的理解(一些观众并不真正理解作品的创作思想和伟大之处),因此痛苦;艺术家希望能呈现思想者的完整的身心雄健,并且获得同道的理解、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0.(6分)B(无根据),C(还有惜别之情)11.(4分)第⑺段叙观看《思想者》的过程感受,末三叙述与同行不期而遇的情境心情;第⑺段主要是满足、幸福、幸运,末三有相遇的惊喜和对罗丹的感激。

12.(4分)简洁凝炼,高度概括了多方面内容(作品首站来华仿佛是完成罗丹内心的一个约定;来看作品者似乎有约在先地相互友好和理解;我和同行因为罗丹而不约而同地前来北京);表明*主旨在于探求艺术家罗丹的创作思想(而不是《思想者》的艺术魅力);突出了罗丹作品具有极强的感召力量,能使人不约而聚。

2020届深圳市横岗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深圳市横岗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深圳市横岗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孙悟空的形象不断被重塑,其过程折射出经典形象具有的永恒艺术魅力,体现着时代对文艺创新创造的永恒呼唤,揭示了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规律。

考察孙悟空形象的再创造,首先应看到其人物形象的演变。

在时代变迁中为“孙悟空”这一符号注入新的内涵,是经典形象再创造的决定性内容。

童恩正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科幻小说《西游新记》,孙悟空人格特征与原著并无根本差异,作者大胆想象,让孙悟空穿越到外国,穿西装、喝咖啡、学外语,折射了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新气象。

电影《大话西游》的出现,让孙悟空变成“至尊宝”建构起“人化”的孙悟空形象,确立了悟空形象再创造的一种新范式,到了电影《大圣归来》和小说《悟空传》,不仅孙悟空的造型发生变化,而且性格中注入追求自我超越、挥洒个性等现代思想观念。

应该说,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社会心理的嬗变。

正是注重个性表达、认可多元文化观念的时代语境,以及日益多样的艺术理念,给了孙悟空不同的面孔。

不过,看似颠覆性的形象变化,并未抛弃孙悟空的基本性格要素。

孙悟空性格本就复杂,石猴的本色、善良果敢的人格、叛逆捣乱的冲动以及最终的自我超越,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创作者调制孙悟空形象的“原色”。

这些“原色”重新组合,也就有了千姿百态的“孙悟空”。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经典形象再创造必然要求注入时代内涵,但这不意味着把某种思想观念或价值诉求从外部“强灌”或“硬贴”给形象,而应找到基本性格元素,调适其内部张力并以艺术手法加以呈现。

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孙悟空有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

所谓孙悟空形象的再创造,并非把孙悟空从这个世界中剥离,而是在创造新形象的同时翻新这个艺术世界。

86版电视剧《西游记》高度还原原著,观众普遍感觉这个孙悟空最“像”。

全国卷3语文(含答案)之欧阳育创编

全国卷3语文(含答案)之欧阳育创编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阅读答案篇二: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阅读答案一位摆弄经济学的倔老头儿,风吹别调,发出了和百家——其实也就是一家——不同的声音,举国展开围剿。

这老头儿不是别人,正是鼎鼎大名的马寅初。

战友噤声,爱莫能助;同事侧目,视若寇仇;学子声讨,不共戴天。

为了什么?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13-9-3 10:51:12 | 【字体:】核心提示:一位摆弄经济学的倔老头儿,风吹别调,发出了和百家——其实也就是一家——不同的声音,举国展开围剿。

这老头儿不是别人,正是鼎鼎大名的马寅初。

战友噤声,爱莫能助;同事侧目,视若寇仇;学子声讨,不共戴天。

为了... 卞毓方一位摆弄经济学的倔老头儿,风吹别调,发出了和百家——其实也就是一家——不同的声音,举国展开围剿。

这老头儿不是别人,正是鼎鼎大名的马寅初。

战友噤声,爱莫能助;同事侧目,视若寇仇;学子声讨,不共戴天。

为了什么?为了一篇《新人口论》。

有好心人劝马寅初偃旗息鼓,暂时收篷转舵,这也不失为明智。

马老头儿断然拒绝,他认死理:学术贵乎争论,真理越辩越明;岂能一遇袭击,就退避三舍,明哲保身!一位举足轻重的老朋友出来圆场。

他说:“马老啊,你比我年长16岁,你的道德学问,我是一向尊为师长的。

这次你就应我一个请求,对你的《新人口论》写一份深刻的检讨,也算过了这一关。

如何啊?”谁知马寅初不买账,决不检讨。

马寅初的决绝,令我们想起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不过,马寅初终究是侠义中人,他深恐自己的不妥协招致误解,开罪贤达。

数天后,他为《新建设》杂志撰文,便特意加上一段:“最后我还要对另一位好朋友表示感忱,并道歉意。

我没有接受他的真心诚意的劝告,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只得拒绝检讨。

”这里,我想到思想者的三种命运。

一种思想者是与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转瞬就有可能化做明日黄花。

一种思想者是超前半步,属于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卫道士们正要抡起大棒申斥时,已被社会前进脚步裁判为真理。

一种思想者是领先百家,超越时代,被视为异端邪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

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愤世嫉俗,慷慨悲歌。

自从献身经济学,人口问题,一直是马寅初关注的焦点。

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他首次就人口问题表态。

在他看来,这已是一个瓜熟蒂落的结论。

没有想到,爆发的不是掌声,而是斥责。

“社会主义国家哪来的人口问题?”面对公众的质疑,他居然扬言:“大家可以不同意我的意见。

我也可以暂时收回发言稿件。

但不因为大家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我将对这一问题继续进行调查研究,下次人大会上,还将提出。

”《新人口论》堪谓生不逢辰。

起初批判仅局限在民间,停留在群众自发的层次。

马寅初表现出不屑一顾。

然而,到了1958年春天,毛泽东撰写了《介绍一个合作社》,以他惯用的诗性词语,强调:“……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

”59年冬,北大临湖轩,雪压冰冻封,朔风尖啸。

一场批判马寅初会议,正呈现出与大自然同步的严酷。

中途,专程赶来压阵的康生,也许觉得火力还不够猛烈,但见他一拍桌子,打断批判者的发言,恶狠狠地插话:“马寅初说,有人说他是马尔萨斯主义者,但他不能同意。

他说马尔萨斯是马家,马克思也是马家,而他是马克思的马家。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到底是姓马克思的马,还是马尔萨斯的马?我认为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毫无疑问是属于马尔萨斯的马家!”谁知马寅初不吃这一套,前面话音刚落,他后面就当场顶撞:我马寅初是马克思的“马”家!斩钉截铁。

数一数,总共十一个字。

然而,这就够了。

这才是“一句顶一万句”!有多少大师级、准大师级人物的一生,就是从胸腔里迸发不出这样的一句,连模仿也模仿不来。

惟独马寅初做到了。

不假思索,长啸而出,九鼎大吕,震铄古今。

再说那段铮铮誓言。

面对高帽随时会扣落下来的生存险境,马寅初选择《新建设》刊登《重申我的请求》:我接受《光明日报》开辟一个战场的挑战。

我虽年近80,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真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马老不老,守正白眼朝天,立世青眼向文。

不堪重负,后人为轻装前进就不得不学会健忘。

然而,我相信,无论无常的岁月经历多少轮回,马寅初高昂的头颅和勃发的英气,将永远激荡青史,烛照天地!马寅初在望八之年遭受重厄,竟以百岁高龄,重新出山,赢得世人的大声惊叹,大把热泪。

马寅初,是上帝赠予20世纪中华民族的一份厚礼。

他的价值,一半在于他发掘的人口理论,一半在于他渊渟岳峙【注】、独立苍茫的健康人格。

【注】渊渟岳峙: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

16.结合全文,概括马寅初“渊渟岳峙,独立苍茫的健康人格”的特点。

(6分)17.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4分)(1)战友噤声,爱莫能助;同事侧目,视若寇仇;学子声讨,不共戴天。

(2)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愤世嫉俗,慷慨悲歌。

18.简析文章是怎样为“第三种思想者”马寅初造型的。

(6分)19.请概括本文的主题。

(5分)16.①探求真理,持之以恒;②捍卫真理,不惧强权;③坚持真理,珍惜友情;④思想超前,领先百家。

(答到任意一点2分,任意三点6分)17.(1)形象地表现了一个先知先觉者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社会环境的险恶。

(2)感慨现实的悲哀:小人得志,名噪一时;大师失意,受困蒙难。

正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18.①语言描写,“我没有接受他的真心诚意的劝告,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不因为大家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我马寅初是马克思的‘马家’!”等。

②环境描写,“战友噤声,爱莫能助;同事侧目,视若寇仇;学子声讨,不共戴天”,“北大临湖轩,雪压冰冻封,朔风尖啸”。

③对比(衬托):思想者的三种命运的对比,康生的恶意攻击。

(任意一方面,方法1分,例子1分,列举一例即可。

)(如将“语言描写”的相关内容答成“正面描写”,将“环境描写”和“对比衬托”的相关内容答成“侧面描写”亦正常给分。

)19.通过回忆马寅初因《新人口论》遭受的不平遭遇(1分),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品格(1分),百折不挠的精神(1分),以及在困境中珍惜友情的优良品质(1分),抒发了作者的崇敬之情(1分)。

(答到其中四个点即可给满分。

)篇三: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阅读答案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卞毓方一位摆弄经济学的倔老头儿,风吹别调,发出了和百家——其实也就是一家——不同的声音,举国展开围剿。

这老头儿不是别人,正是鼎鼎大名的马寅初。

鼎鼎大名管什么用?名声徒然为批判制造轰动。

战友噤声,爱莫能助;同事侧目,视若寇仇;学子声讨,不共戴天。

为了什么?为了一篇《新人口论》。

有好心人劝马寅初偃旗息鼓,暂时收篷转舵。

马老头儿断然拒绝。

他认死理:这不是政治,而是学术。

学术贵乎争论,真理越辩越明;岂能一遇袭击,就退避三舍,明哲保身!批判愈是升级,马寅初愈发斗志昂扬;马寅初愈显轩昂,批判愈加大张旗鼓。

一位举足轻重的老朋友出来圆场。

他亲自找马寅初谈话:“马老啊,你的道德学问,我是一向尊为师长的。

你我在重庆相识,整整有二十年了啊。

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呢?这次你就应我一个请求,对你的《新人口论》写一份深刻的检讨。

检讨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也算过了这一关。

如何啊?”设身处地,老朋友堪谓推心置腹,循循善诱。

谁知马寅初不买账,他决不转弯。

马寅初的决绝,令我想起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不过,马寅初终究是侠义中人,他深恐自己的不妥协招致误解,开罪贤达。

数天后,他为《新建设》杂志撰文,便特意加上一段:最后我还要对另一位好朋友表示感忱,并道歉意。

我在重庆受难的时候,他千方百计来营救;我1949年自香港北上参政,也是应他的电召而来。

这些都使我感激不尽,如今还牢记在心。

但是这次遇到了学术问题,我没有接受他的真心诚意的劝告,心中万分不愉快,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只得拒绝检讨。

希望我这位朋友仍然虚怀若谷,不要把我的拒绝检讨视同抗命则幸甚。

这位老朋友就是周恩来。

在这件公案上,周恩来用心良苦而又左支右绌,让人不胜唏嘘。

而马寅初,则让人五内鼎沸,肃然起敬。

此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那是个阳光明媚而又瘴烟四伏的年代。

说阳光明媚,这是举国上下的通感。

那个年头的人们集体可爱,他们正经历着革命化的洗礼。

人人争相脱胎换骨,个个锻炼火眼金睛。

这里飞扬的是开天辟地的豪情。

说瘴烟四伏,这是事后拾来的清醒。

那个年头的人们又集体可悲,他们的理想、激情、才智,很快就沦为一场大规模政治实验的祭品。

培根天真,讲知识就是力量;阿基米德才华敌国,禁不住罗马士兵的一剑;布鲁诺慧眼识得宇宙无限,也难逃宗教裁判所的火堆。

这里,我想到思想者的三种命运。

一种思想是与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转瞬就有可能化做明日黄花。

一种思想是超前半步,属于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卫道士们正要抡起大棒申斥时,已被社会前进脚步裁判为真理。

一种思想是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邪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

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愤世嫉俗,慷慨悲歌。

马寅初与他的人口理论,演绎的正是思想者的第三种命运。

马寅初在望八之年遭受重厄,结局,竟以百岁高龄,重新出山,赢得世人的大声惊叹,大把热泪。

这是他的对手做梦也没想到的。

惟一掌握底牌的,只有上帝。

马寅初,是上帝赠予20世纪中华民族的一份厚礼。

19. 请根据全文,概括马寅初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20. 文章为什么以“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21. 作者为什么说“马寅初,是上帝赠予20世纪中华民族的一份厚礼”?请结合文章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4分)22. 这篇传记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6分)19. 热爱新中国,忧国忧民;热爱真理,坚持真理;有气节、有操守。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4分) 20. (1)点明了传主的精神风貌。

(2)不仅是对马寅初一个人,更是对这一类人精神的褒扬。

(3)用“第三种”,造成悬念,引发阅读兴趣;“造型”一词具体,有形象感和立体感,使读者感到思想者思想的棱角分明。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4分) 21. (1)马寅初的精神境界、节操风骨提升了民族的精神。

(2)表达了作者对马寅初先生的敬意和赞美之情。

(3)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学说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在人口理论研究方面拥有超前的眼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