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淮南市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年)

(征求意见稿)

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是支撑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发展迎来重要历史性机遇。依据《安徽省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年)》《淮南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政策,结合淮南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加快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在技术变革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正成为新一轮区域战略性竞争焦点,各省市纷纷瞄准这一领域,出台支持政策,加大对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奋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我市医疗和医药产业历史上处于全省的先进行列,闻名全国,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我市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已初具规模,主要特点如下:

(一)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主的公立医院和以东方医院集团为辅的民营医院蓬勃发展,以基因检测、生物打印技术、智慧医疗及第三方医疗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医疗产业快速崛起,截至年底,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个,其中医院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个,其他卫生机构个,全市医疗机构总收入约亿元。以化学制药、现代中药为主体,以生物制药、高性能医疗器械为重点,以药用辅料、药包材为配套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国瑞药业、山河药辅、绿十字等一批骨干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逐步提升。截至年底,我市拥有医药核心企业及产业关联企业近家,年家规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亿元,同比增长。

(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现代医疗新技术、新平台具有一定基

础,拥有眼科、护理学科等省级重点学科和专科个,工业粉尘深度净化与职业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大健康创新研究平台个,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等省级院士工作站个、安徽理工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家、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家,同时还富集了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重点实验室等。

(三)聚焦效应初步显现。现代医疗基本集聚在传统的人口密集老市区,初步形成了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并存,大型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竞相发展的现代医疗体系。此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工业园区的现代医疗正在逐步建设和完善。医药产业形成了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集中聚集区,以国瑞药业和山河药辅等为代表的化学药物、药用辅料、现代中药、生物制药相关企业在此扎根。部分原料药和中药制药企业、药械生产企业分散于市区、凤台县和寿县。医药流通体系和医药衍生产业分别位于大通工业园区、凤台县经济开发区、寿县工业园区。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由于种种原因,我市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大型公立医院匮乏,医疗重点学科薄弱。公立医院、民营医院数量较多,其总数在全省各地市中处于前列,但全市医疗机构重点学科建设薄弱,与拥有万人口的淮南市整体地位极不相称。市中医院、其他市属公立医院整体规模都较小,公立医院及医联体建设亟待加强。全市现代医疗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使得大量患者不得不近赴合肥、远赴南京及上海求医,给患者及政府都增加了大量负担。

.医药产业规模偏小,创新研发能力薄弱。龙头企业数量急缺、竞争力弱,研发新药能力有待提高;创新药械拳头产品少、老品种多、利润薄,企业融资难,缺少有力资金注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长效、紧密合作机制未完全建立,市域内大学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不够健全,企业创新创业动力不足,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全市人才总量不足,“高、精、专”人才短缺,高层次、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人才占比失调,领军型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缺乏相应的新药研发资金投入科技人才积极性没有有效激发,创新创业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机遇,结合我市自身优势,借鉴先进经验,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战略规划,紧紧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以市校共建为抓手,将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打造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化医院;以打造安徽省化药中心为核心,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扶持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培养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产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特色发展。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普惠和重大公共健康事件的担当角色,配合相关医改政策的落实,完善产业政策和监管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注重产业升级与推广应用相互促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同时依托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强化品牌效应,推动高质量特色发展。

坚持产业聚集、绿色发展。推动化学原料药向环境承载能力强、生产配套条件好的园区集聚。引导传统中药制药企业种植、加工一体化。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促进医药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和绿色安全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积极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超常规发展现代医疗。完善创新环境,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医药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促进技

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医药产品管理、质量、标准、注册体系与国际接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要素,加强产业全球布局与合作。

(三)发展路径。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突出现代医疗的重点、内涵。以现代医学为基础,以智慧医疗为支撑,以生命科学为引领,坚持医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把握生命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利用智能技术手段,以现代医疗的新技术、新平台建设为重点,促进各学科的交叉融合,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以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为龙头,加快现代医疗超常规开放发展。加大支持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力度,培育具有省内先进水平、体现我市特色的优势学科。切实加强县级医院临床专科建设,探索建立市县联动共建机制,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构筑医疗卫生人才高地,加强高层次、领军型、创新型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形成学科梯队。

.通过“引、建、聚、筑、联”推动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发展。

“引”即引进技术、企业和平台,提升市场竞争力。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引进一流的医院管理体系,医学人才和医疗技术,组建优势医疗团队,创建特色专科和品牌医院,在重大疾病诊疗中突显优势。引导制药企业聚焦“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和“临床疗效价值导向的新药创制”,围绕安徽省化药中心的建设目标大力发展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和生物医药等,推动制药企业产品升级,增加医药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所占份额,抢占仿制药和创新药发展先机。

“建”即创建平台、项目和基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通过创建省市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品共性技术开发中心等技术平台,开展市重大新药创制、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等项目,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药品检验检测标准化等基地,提升医药产业发展层次,构建医药产业生态营商大环境。建设一批标志性的医学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努力培育科研开发和聚集、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聚”即聚合产业优势建立产业化集群。依托淮南市独特的现代医疗和医药资源,加速打造安徽省化药中心及药用辅料、现代中药、

生物制药产业化集群。支持八公山、寿县、大通区利用豆腐文化、楚文化、红色文化优势建立医养结合、健康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筑”即构筑医疗卫生人才高地。加强高层次、领军型、创新型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与引进,形成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梯队。制定多层次、多角度的人才培养计划,着力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和成果临床转化。加快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评估机制,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水平。

“联”即紧密联系、广泛合作。加强与省内外知名医疗机构联系,在选派医疗技术人员进修、学历提升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广泛联系,共享要素资源,借助重点专科团队力量,提升医疗水平;依托安徽理工大学等单位,主动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联合组建联合实验室。对标国内外最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区域现代医疗中心、临床重点专科以及研究型医院。主动加速融入合肥都市圈,争取实现医保政策互联互通,惠及淮南人民群众。

(四)发展目标。

到年,实现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总收入约亿元,年均增长。市校共建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级医院建制、体制基本到位,作为现代医疗示范性标杆医院的框架基本形成,其他中低端公立、民营、私立医院协调发展的网络初步显现。现代医药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产品研发能力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增强,产业共性技术基本掌握。

到年,实现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总收入约亿元,年均增长,发展成为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化医院基本建成,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治理机制,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基本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药产业绿色发展、安全高效、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安徽省化学药中心、全国药物辅料产业中心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基本建立,现代医药的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市场环境显著改善。

三、重点领域

(一)现代医疗技术

.基因诊断技术。

支持基于生物和信息技术的新的诊疗科研等创新,推进基因芯片与测序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诊断、癌症早期诊断和疾病预防检测方面的应用,推动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以第三方代表性基因检测机构为依托,积极发展基因诊断技术,逐步拓展其在精准出生缺陷控制、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检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基因检测及靶向治疗、肿瘤诊断与治疗、孕期基因筛查和基因组测序等领域应用。在产前胎儿罕见病筛查、肿瘤、遗传性疾病等方面实现精准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生物打印技术。

生物打印技术可实现个性化、非均质的复杂生物结构成形制造,推进生物打印技术在牙科、骨科和肿瘤粒子植入手术中的应用。在体外医疗器械领域,打印个性化手术导板的应用提高了治疗成功率和手术精度,个性化矫形器械提升了矫正的效果。在齿科领域,打印义齿实现了精准种植,个性化矫正牙套提高了矫正的精度和牙套的美观度。在骨科领域,骨骼修复技术已趋于成熟,并将打印技术运用于骨科手术。

.细胞治疗技术。

引导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创新能力较强的研发机构和先进生产企业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实现免疫细胞治疗关键技术突破。加强医疗机构合作,为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细胞治疗产品,加快推进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在转阴、乙肝转阴、肺结节、急性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以及肺癌、肝癌等淮南特有和多发疾病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个体化免疫细胞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恶性肿瘤的存活率和生存期,满足临床需求、维护公众健康、降低医疗成本。支持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建立,争创国家级临床药物试验医院,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加快推动细胞治疗技术在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医疗技术。

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

体系。支持医疗软件开发与应用,以网络技术、医疗大数据、可穿戴设备、健康管理软件等技术为依托,加快“互联网医疗”发展步伐。鼓励智能语音、人工智能辅助影像诊断等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提高医疗诊断准确率与效率;提高患者自诊比例,降低患者对医生的需求量;辅助医生进行病变检测,实现疾病早期筛查。推进医药监管智能化;加强流行病智能监测和防控。

.医学影像技术。

针对影像信息的产生、存储、传输、共享和诊断环节中存在的“信息不共享、标准不统一、存储时间短、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建立一套统一的医学影像数据采集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医学影像信息库,整合不同医疗机构的疾病影像数据,建立影像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小范围试点,建立并推广区域典型疾病医学影像数据库。通过医学影像信息库的建立,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影像学数据的互认,减少患者不必要的重复性检查。利用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大数据,逐步建立典型疾病影像学诊断标准,提升影像学诊断质量,减少误诊率,减小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及地区之间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差异,为医学影像大数据分析、影像学智能诊断技术的发展打造坚实基础。

(二)现代医疗服务

.特色医疗服务。

加强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保证公民基本医疗服务供给,鼓励社会办医机构开展特需医疗服务,推动多元发展,

规划期内发展家特色专科医院,如肿瘤、心血管疾病、口腔、慢性病护理院等;鼓励社会力量优先举办妇科、儿科、骨伤、肛肠等非营利性中医专科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鼓励培养名师与特色专科(名医工作室),支持各级医疗结构积极申报省级、市级临床重点学科(专科)建设;根据各级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实际技术能力等,明确诊疗病种范围,建立适宜的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控制过度检查、过度治疗。

建立优势明显的中医专科专病体系,提升中医药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完善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建立县级中医院与社区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在社区康复机构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让群众就近享有规范、便捷、有效的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支持建设国家和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加大中医重点专科评审、建设和管理力度,以评促建,着力打造一批中医名科。

.第三方医疗服务。

鼓励社会资本开班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行精准医疗,发展高端医疗,引导第三方医疗机构向老年护理、康复、儿童保健等较薄弱领域发展,对公立医院形成补充,满足多元化服务需求。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服务,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加强疾病预防,提升全民健康意识。鼓励社会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卫生检测、影像诊断、病理分析、康复医疗、健康体检、药物制剂、消毒服务等第三方专业服务,鼓励设置第三方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开放,实现区域资源共享。规范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管理,支持医疗科研机构在医学检验、基因诊断测试、医学影像和病理诊断等方面制定检测标准,提升服务质量,加强行业监管,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动大型设备共享和检查结果互认。

.“互联网”现代医疗服务。

依托淮南市智慧医疗项目(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优质医疗

资源惠及更多民众,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金融卡、市民服务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就医“一卡通”。加快推进“市、县(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建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信息的联通共享,推进医疗机构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调阅,提高我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联通质量和应用水平,逐步将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接入平台。实现各级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大力发展智能医疗设备、软件和全方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开展网上预约就诊、线上支付、在线随访、健康咨询,以及可穿戴医疗保健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以物联网和穿戴式智能终端为重点,推进物联网应用示范和穿戴式智能终端应用。

依托数据平台,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基层城乡居民的远程健康管理、远程门诊、远程居家看护等远程诊断和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开展分级诊疗(区域双向转诊)、区域影像中心、区域检验中心、慢病管理示范中心、城市健康生活站等区域化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将与医疗卫生服务相关的人员、信息、设备、资源连接起来,通过良性互动,使居民人人都能享受最优化的医疗卫生和人口健康信息化服务。

(三)现代医药产业

.化学药。

化学新药。重点发展非致敏性抗感染药、心脑血管药(包括抗阿尔茨海默氏症药等)、抗肿瘤药、麻精药物、非甾体镇痛抗炎药、呼吸系统用药及配套化学原料药等,特别是采用化学修饰、缓控释技术、靶向给药技术二次开发和产品升级的化学新药,以及原料药、辅料和制剂一体化研发和申报的化学新药。

化学仿制药。鼓励企业开展以临床疗效为价值导向的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支持企业进行有临床价值的仿制药研发申报。支持建设符合环保安全监管要求且与相关制剂配套的原料药生产线。支持制剂生产厂家与淮南市原料药、辅料生产厂家联合申报仿制药制剂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高端制剂。支持科技含量高、具有临床疗效价值导向的高端制剂研制开发。支持基于成熟生产经验的系列产品产业化开发,以及基于临床疗效价值导向对传统剂型升级改造的高端制剂开发。

临床短缺药物。加强罕见病孤儿药、特殊人群用药等临床短缺药物开发,鼓励临床必需但副作用较大药以及独家生产品种的二次产品

开发。

化学药产业化技术。鼓励开发化学原料药、化学药物制剂的产业化研究,重点支持具有技术含量的药物生产技术,提高制药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水平。

.生物制药。

生物制药产业化技术。支持抗体药物、新型疫苗、核酸药物和细胞治疗产品、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开发研究。支持已有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生产的企业对血浆原料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引导企业开展相关高表达抗体制备技术、重组人白蛋白的纯化技术以及极微量杂质的分析技术,以及生产用重要原辅材料的产业化技术。

.现代中药。

配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支持中药制药企业在凤台县和寿县建立配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一体化基地,以满足企业中药材原料供应,同时带动当地中药材种植业发展。

优化中药产品结构。培育优势中成药新品种,支持中药新药研制与生产。鼓励对具有临床疗效价值导向的中药传统剂型进行二次开发或产品升级。

中成药经典名方。注重对中成药经典名方进行新工艺、新剂型及质量标准的二次开发。鼓励相关医疗和医药产业机构根据传统名方和民间验方等进行中药普通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现代中药产业化技术。重点发展中药成分规模化提取分离技术,基于临床疗效价值导向的新型制剂技术,提升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水平,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和临床疗效。

.高端医疗器材。

鼓励发展高端体外诊断产品、植入介入产品和医用材料以及移动医疗产品,鼓励大型厂商研究发展物联网产品和穿戴式智能设备,以淮南市龙头医院为先行试点单位,深入推进物联网在试点医院的临床应用建设,推进穿戴式智能医疗设备的快速发展应用,促进传感器等技术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药用辅料和包装系统。

药用辅料及功能性材料。发展具有生理惰性及优良理化性质的药用辅料,重点发展满足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可溶性淀粉等功能性淀粉及其衍生物、共处理辅料、药用丸芯、直压乳糖、丙烯酸树脂等系列化产品。开发用于口服缓控释制剂和注射剂用途的聚乳酸、羧甲基纤维素钠、功能性磷脂、玻璃酸钠、壳聚糖衍生物等新型高端辅料。

包装系统及给药装置。加快包装系统产品升级,开发应用安全性高、质量性能好的新型包材,重点鼓励药物友好型、环境友好型、使用方便和质量过硬的包装系统和给药装置的研究开发。

(四)现代医疗和医药衍生产业

.现代医疗衍生产业。

()医养融合服务。

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机构或医养结合机构,开展市场化养老服务产业试点,推动我市市场化养老服务业发展。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开展医疗专护病房试点建设。

鼓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实施健康养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健全健康管理服务制度。推进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

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提升服务能力。探索推进以各级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的合作模式,重点鼓励老年护理院发展或转型,构建成立“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养老院家庭”护理模式,全方位服务。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方式,完善医养服务结构,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能力。

()医疗休闲旅游服务。

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优势,整合养生、文化、健身等优势资源,促进旅游业与中医药、体育、养老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休闲旅游产品。依托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升级打造一批健康产业园,建成以寿州古城、八公山、焦岗湖、上窑山等为代表的集旅游、健身、文化、自然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健身生态休闲旅游区,促进健康休闲旅游产业科学化经营和规范化发展。做大做响“豆腐康养文化、淮南牛肉汤养生文化”,推出系列养生概念、养生活动和养生产品,在八公山、上窑山等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森林康养产品,提供集体验、保健、医疗于一体的森林养生服务。

()中医药健康服务。

依托市、县中医院在中医养生保健中的技术指导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发展中医养生保健。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主导作用,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探索建立以慢病为重点的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完善中医康复服务体系,提升中医康复服务能力。

大力实施“人才强业”战略,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重点抓好中医药领军人才、中医药骨干和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工作,

全面提高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总结、研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探索高新技术时代中医药传承新模式、新方法;开展中医独特诊疗技术和单验方的挖掘整理研究,筛选、评价、推广一批安全、有效、适宜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方药。

()健康管理服务。

积极发展健康体检、康复、心理健康、母婴照料等专业健康服务机构,支持有资质的医疗机构从事健康体检、专业护理、康复、心理健康、母婴照料等专业健康服务,严格准入,规范管理。鼓励发展新型健康管理机构,提供健康咨询、未病预防与治疗等健康管理服务。引导体检机构、健身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开展连锁经营。规范发展母婴护理、健康体检等服务市场,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培育服务品牌。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培育发展健康文化产业,鼓励开发特色医药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健康食品产业,规范保健品市场。

.现代医药衍生产业。

保健产品。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加大对淮南中药制药企业急需中药材、药食两用、传统保健茶、功能性食品、新资源食品、保健饮品、保健汤料、食品添加剂以及其他养生保健品等产品的开发。发展药食同源中药材生产,发展药膳产业。

功能性食品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支持赛乐普制药等企业发展具有降血压、降尿酸、降血脂等预防、康复、养生保健作用等功能性食品。发展中老年妇女保健食品、婴幼儿特殊膳食食品及临床病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五)现代医药商贸物流产业

培育医药物流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医药流通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和行业集中度。支持大中型药品流通企业向居民社区、乡镇布局和延伸,构建立体化区域药品供应体系。支持药品流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药品流通新业态。建立药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有限控制药品流通安全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四、空间布局

(一)现代医药空间布局。

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合肥都市圈等战略规划,集合淮南市发展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的资源禀赋,全力构建“两核驱动、两翼伴飞”的发展格局。“两核”是将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为淮南市的现代医药科创转化中心,将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园打造成安徽省化药产业中心(化药中心)。“两翼”是将凤台县、寿县作为全市两个新兴区域医药增长伴飞极。

.“两核”驱动。

安徽化药产业中心依托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工业园,充分利用开发区的产业现有优势,以及医药企业积累的研发技术、药品批准文号和人力资源,打造安徽化药产业中心。加快制定政策扶持体系,完善医药研发、药用辅料、药物中间体、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生物制药、现代中药、药用包材、制药设备及医疗器械、医药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医药产业链,积极发展以药用辅料为主的化学药,大力发展生物药物、中成药物,努力开拓医疗器械制造。

医药科创转化中心依托安徽理工大学人才和科技创新优势及定位高、区位好的国家级高新区优势,全力打造国家级高新区医药科创转化中心。积极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大高端医药类国家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重点围绕在生物药物、化学药物、天然药物以及药物辅料、生物新材料等领域,承接和转化一批创新成果,力争到年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创高原”,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医药科创转化副中心。

.“两翼”伴飞。

凤台县、寿县作为“两翼”要在两核驱动下助推全市现代医药产业发展,依托当地现有医药产业基础和旅游资源,重点发展医用卫生

材料、抗肿瘤药物和基因诊断、治疗。要支持两县和相关区域结合实际培育具有特色的医药产业,形成对全市现代医药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重要支撑。

依托凤台县经济开发区,积极培育新兴医药产业增长点,大力发展抗肿瘤化疗药物、医药中间体、化工品生产以及研发销售等依托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区,积极培育高端医用耗材和辅料等产业开花结果,成为现代医药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二)现代医疗空间布局。

以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空间布局为主线,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向中心城区以外的大通区、潘集区等薄弱区域和薄弱领域倾斜,形成“一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两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和三个区域医疗基地”的全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布局。

.一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依托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积极打造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化医院,使其早日成为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安徽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全市五个辖区内所有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私立医院协调发展,根据各医院自身特点和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使五个辖区内都有一个区综合医疗中心,积极发展特色专科,在全市市区形成若干个特色专科医疗中心,能够向全市和周边地区提供紧急救援、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在临床学科、人才培养、医学科研、教学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二个县域医疗次中心。

以凤台县、寿县为次中心,打造两个较高水平的县域综合性及专科医疗中心,支持寿县县医院按省级规划建设三级医院。凤台县以凤台县人民医院、凤台县中医院和凤凰医院为依托,寿县以寿县县医院和寿县中医院为依托,向周边社区和乡镇居民提供急危病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并承担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室)的人才培养和医疗帮扶等医共体建设任务,提升县域优质医疗资源总量和水平。。

.三个区域医疗基地。

以西部城区、东部城区和北部城区为医疗基地,西部城区的谢家集区、毛集实验区和八公山区,以淮南市第二人民医和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为依托,东部城区的大通区和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新建的山南新区综合医院和淮南市妇幼保健院为依托,北部城区的潘集区,以潘集区人民医院和新华医疗集团北方医院为依托,组建三个医疗基地向周边社区和乡镇提供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医疗服务,打造优质医疗服务圈,完善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解决边远地区群众看病难问题。

淮南市医疗空间布局图

五、重点任务

(1)着力内涵发展。

将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学科、人才队伍等各项建设纳入安徽理工大学统一整体规划,依托安徽理工大学

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多重优势和支撑,通过深度合作共建,加大重要临床学科建设力度,加强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加大医院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推进医院医、教、研一体化发展,加快提升其内涵实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支持国瑞药业、赛乐普制药等一批骨干制药企业加快发展,做优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领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重大新药创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和研发风险。积极创建现代医药园产业发展优越环境,积极引进对口服固体制剂辅料依赖性高的医药企业将生产基地移至淮南。鼓励领军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实施创新企业培育计划,重点在化学新药研制、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用耗材、药用辅料以及功能性食品方面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鼓励化学原料药企业、化学制剂生产企业与药用辅料和药包材生产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共同申报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共同开展创新药物研制,强化以化学药物为中心的产业链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图见下图)。

化药为中心的产业链图

引导中小型医药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股份转让以及产权制度改革等多种形式吸纳融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医药企业之间以及与非医药企业进行上下游整合,完成产业链对接与延伸,提高淮南市医药企业市场竞争力。结合淮南实际,重点开发养老服务产

品和培育养老服务品牌,发展养老科技、产品研发与装备产业,创新养老健康服务内容,打造若干各具特色、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的养老服务龙头企业。

(二)提升创新能力。

支持现代医院和医药企业、科研院所建设现代医疗新技术、药物研究与开发等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药物筛选、成药性研究、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药物中试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并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创新药物研制和产业化水平。鼓励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以技术奖励、技术股份等方式推动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以医疗和医药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吸引知名医学院校和社会药品研发机构入驻创新药品研发平台,实施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聚焦高端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药等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引导高端项目、高科技含量产业有效聚集,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构建淮南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创新生态圈。

(三)推动产业集聚。

支持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工业园引进国内外高端制药集团,打造以化药为主,包含化学药物、药用辅料、现代中药、生物制药产业化集群。

支持凤台县、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区利用当地优惠政策引进化学原料药、现代中药、医疗耗材、功能产品等一系列医药产业。加快赛乐普制药二期建设。支持淮南高新区引进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医疗和医药产业,加快建设以山南综合医院为代表的高新区各级医疗服务机构。支持安徽理工大学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医学等多种人才优势建立大学科技园区和生物医药孵化器,引领淮南医疗和医药产业智能化、集约化、高效化、健康化发展。引导现代中药制药企业主动与凤台县、寿县相关部门合作建立所需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支持八公山、寿县、大通区利用豆腐文化、楚文化、红色文化优势建立医养结合、健康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四)强化质量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