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伯峻《论语译注》有感

合集下载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笔记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笔记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笔记
这次我想分享的是我读《论语译注杨伯峻》的经历。

这本书对我影响深远,不仅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智慧的现代价值。

接下来,我将详细分享我的阅读感受。

阅读《论语译注杨伯峻》的过程是一场心灵深处的探索之旅。

每一章节的阅读,都像是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杨伯峻先生的译注清晰明了,深入浅出,让我能够轻松理解孔子的原意。

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更深入地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博大。

孔子的思想,以人为本,以和为贵。

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和谐的思想,对我个人来说,是一种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同时也尊重自己。

然而,孔子的思想并非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适用于当代社会的观点。

比如孔子对于等级制度的重视,对于女性的轻视等观点,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存在冲突。

这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批判地吸收,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做到古为今用。

总的来说,《论语译注杨伯峻》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也感受到了古代智慧的现代价值。

同时,我也学会了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让古代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发光发热。

2024年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心得体会

2024年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心得体会

2024年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心得体会自从2024年出版的《论语译注杨伯峻》面世以来,我便开始翻阅这本书,并深入研读。

杨伯峻先生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学者、翻译家,其具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这本《论语译注杨伯峻》不仅是对古代经典《论语》的精准翻译,还附有详尽的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典内涵。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以下是我读完《论语译注杨伯峻》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惊叹于杨伯峻先生对《论语》的精准翻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论语》已经有许多版本的翻译问世,而杨伯峻先生的译文无疑是最准确的之一。

他对古汉语的研究深入透彻,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并将其妥善地转化为现代汉语。

在阅读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时,我常常感到他对原文的细致解读和深入思考。

他尽量减少了对原意的歪曲和误解,使得读者能够真正领略到孔子的智慧和思想。

其次,杨伯峻先生对《论语》的注释和解读也非常详尽。

在每一段翻译后,他都给出了一段关于这段原文的详细注解。

这些注解包括对词义的解释、句法结构的分析、典故的解读等等。

通过这些注释,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并将之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同时,注释中还融入了杨伯峻先生的个人观点和解读,这使得读者可以得到额外的思考和启发。

在阅读这些注解时,我常常感到受到了一位智者的指引,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

再次,杨伯峻先生对于《论语》中一些重要概念和思想的思考也非常独到。

在他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剖析。

例如,在对于“仁”这个概念的解读中,杨伯峻先生指出,“仁”不仅仅是有情怀、善待他人,更是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他认为,“仁”是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品质,需要通过日常生活的修炼和思考来实现。

这个观点使我对“仁”的理解发生了转变,不再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对他人的好感,而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修养和行为规范。

最后,我认为《论语译注杨伯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翻译和注释的工具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和道德修养的指南。

[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

[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

[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1):《论语译注》读后感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

”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

教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

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

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

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

”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

”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

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篇1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或许有点夸张。

但论语的重要好处是不能忽视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见、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见。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明白,对现代社会的教育好处不减当时。

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伴侣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可真是让我有了不少特别的感受。

《论语》这部经典,那可是蕴藏着无尽的智慧。

以前总是觉得它高深莫测,读起来可能会枯燥乏味。

但真正翻开这本书,沉浸其中,才发现其中的趣味和亲切。

就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以前觉得这句话简单得很,不就是学了要时常复习嘛。

但仔细琢磨,这里面的“习”字,可不仅仅是复习的意思。

杨伯峻先生解释说,“习”还包含着练习、实践的意味。

这一下子就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学习知识,不仅仅是记住了就行,还得不断地去运用、去实践,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就像我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光是记住怎么保持平衡、怎么蹬踏板这些理论知识,可一上车还是摇摇晃晃。

后来经过反复地练习,不断地实践,终于能够稳稳当当地骑上路了,那种喜悦和成就感,不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真实写照嘛!还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读到这儿的时候,我不禁反思起自己的日常来。

有时候答应帮同学个小忙,结果因为自己的拖延或者不认真,没把事情办好,这可不就是“为人谋而不忠”嘛。

和朋友约好了出去玩,结果因为自己临时变卦或者迟到,让朋友等得着急,这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呀。

老师教的知识,课后没有好好复习巩固,作业做得一塌糊涂,这也是“传不习乎”。

这么一对照,才发现自己的不足还真不少。

再说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有一次我做数学题,遇到了一道特别难的题目,怎么想都想不出来。

正准备放弃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之前做过类似的题目,于是就把之前的解题思路拿出来重新温习了一下。

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我竟然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一下子就把难题给解决了。

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温故而知新”。

原来以前学过的知识,只要认真回顾,总能有新的收获。

这也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一味地追求新的东西,也要时不时地回头看看,说不定就能有意外的惊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注》读后感四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四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四篇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译注》读后感,欢迎阅读!论语译注读后感(1):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

”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

教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

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个性签名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

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

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

”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心得感悟优质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心得感悟优质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心得感悟优质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

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心得体会篇一“论语”,有些人念成“论(lùn)语”,也有念成“论(lún)语”,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说,就应念第二声“论(lún)语”而不就是第四声“论(lùn)语”,其实,也不能这么绝对,念第四声“论(lùn)语”时,“论”就是“讨论”的意思,“语”就是“对话”的意思,念第二声“论(lún)语”时,“论”就是修改,“语”就是对话,即把很多对话修改起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

“君”代表贵族社会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领导,天子、诸侯、卿大夫,都称为君。

他们的子弟称为“君子”。

之后孔子把这个词的词义扩大了,指一种德行完美的人。

“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种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后在民间就把“子”当老师的称谓了。

“朋友”,同一师门为“朋”,志同道合为“友”。

此刻的“朋友”就就是一般交往的人。

就像“同志”一样,志同道合才能称之为“同志”,而此刻只要不就是“阶级敌人”就就是“同志”,“同志”如今还有同性恋的意思,此刻很多词都被用滥了。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心得体会篇二《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非常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

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3篇

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3篇

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3篇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范文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

在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后,让我对《论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论语》陪我度过了充实而又“温暖”的假期。

孔子的“仁义礼智孝”不仅对个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社会教育意义不减当初。

刚接触《论语》这篇*时是初中的时候,或许是对《论语》的浅薄认知,太多的迷惑、太多的不解,再次接触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初中时对其的理解认为是特别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对知识的理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就是智慧。

而后长大再次读到这篇*的这一句时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科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严肃而又神圣的,学习并理解然后在生活学习中用到才是我们最终目的。

太多的羞于提出质疑而错过对知识的渴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实的面对对知识的理解,才是智慧,才能达到追求科学的目的。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到如此孝道,使我懂得了“孝敬”仍然是现在社会道德朴素的起点,“孝”是做人的根本。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问题的增多,“空巢”老人问题突出。

我们应该反思,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去了哪里?小孩子从小被家人溺爱,孝敬父母逐渐成为了父母的奢求。

长大成年后,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每日忙忙碌碌实现自己的梦想,却逐渐忘记了自己家中的父母,虽然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心灵的空虚岂是金钱所能换来的。

让我们反思,捡起逐渐失去的孝道吧,家里的父母在等待着我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那怎么可以。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后感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后感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后感在阅读《论语译注杨伯峻》时,我深感杨伯峻对《论语》的注释非常精辟,他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

例如,他解释了孔子关于仁、义、礼、智等概念的内涵,以及这些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杨伯峻的注释,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除了对《论语》的注释,杨伯峻还对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古代智者。

他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思想表达得通俗易懂,让读者不仅能够理解孔子的思想,还能够感受到这些思想对于人生、道德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阅读《论语译注杨伯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信等美德,这些价值观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杨伯峻的注释,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些美德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及这些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同时,我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人们的品格和道德观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论语译注杨伯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孔子的思想在杨伯峻的注释下得到了更加深刻的阐释,使得我对于这些思想的理解更加透彻。

同时,我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这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阅读,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心得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心得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心得《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思想深邃、智慧广博,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

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准确的注释和通俗易懂的译文,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论语》的一扇大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也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杨伯峻先生的译注工作做得极为细致。

他在注释中不仅参考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还结合了现代的学术研究成果,使得每一个字词的解释都有根有据,令人信服。

比如,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字,杨先生解释为“实习、演习”,而非简单地理解为“温习”。

这种准确而深入的解释,让我们能够更加贴近孔子原意,避免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在译文方面,杨先生力求忠实于原文,同时又用通顺流畅的现代汉语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他的译文既没有拘泥于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又没有过度现代化而失去了经典的韵味。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杨先生译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这样的译文既清晰明了,又不失古朴典雅。

通过阅读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孔子强调“仁”,认为这是做人的最高道德标准。

“仁”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更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感受。

这种“仁”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处理人际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还注重“礼”,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但他所倡导的“礼”并非是死板的形式,而是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

在现代社会,虽然“礼”的形式可能发生了变化,但尊重规则、遵守法律、注重文明礼仪等,依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

同时,孔子重视学习,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认为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品德和提升自我修养的过程。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后感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后感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后感
首先,杨伯峻对《论语》的注释十分详细和精准,他对每一句话都进行了解释和阐释,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比如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君子不器”,杨伯峻解释道,“君子不以器物为重要,而以德行为重要。

”这样的注释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也更容易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其次,通过杨伯峻的译注,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提倡“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杨伯峻》,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最后,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杨伯峻》,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通过杨伯峻的译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惜和尊重这些传统文化。

这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杨伯峻》,我对《论语》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更加珍惜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杨伯峻的译注不仅为《论语》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杨伯峻》,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和魅力,也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后感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后感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和精髓。

在阅读完《论语译注》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对于《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进行了精准的翻译和详细的注释,使得读者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论语》中的语录简洁而深刻,有时候需要通过注释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深意。

杨伯峻的注释十分详细,对于每一个语录都进行了深入的解释,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我对于《论语》中的经典语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其中的思想和智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对于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和精髓。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译注》中,杨伯峻对于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精髓。

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我对于儒家思想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对于其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对于《论语》中的思想和智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哲理和道理。

《论语》中的思想和智慧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对于人类的思想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论语译注》中,杨伯峻对于《论语》中的思想和智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哲理和道理。

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我对于《论语》中的思想和智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其中的哲理和道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之,《论语译注》是一部对于《论语》进行深入解读和注释的经典著作,对于读者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我对于《论语》中的经典语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儒家思想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对于《论语》中的思想和智慧有了更加深入的领会。

《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论语译注》读后感篇1有语曰:“有些事想多了头疼,想通了心疼。

”孔子说过,想得太明白未必是好事,糊涂一点也未必是坏事。

正是这个道理。

一天10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已经够我们受了,如果还整天的胡思乱想,疲惫的不只是我们的身体、精神,我暂且认为那样是叫“心累。

”老师常讲只要自己忙起来,我们就会想得更少。

我也同意这句话。

忙之所以会让我们想得更少(强调这里的想是指一些与现实与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关的胡思乱想)是因为这会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甚至会麻痹我们的神经。

所以对于学生,对于公职人员,治愈“心累”的方法,只有“工作”。

唯有不断地学习、工作,才会探索出新知,才会得到你想要的问题答案。

这周我看完了《孔子》这部电视剧,虽然只有16集,但是它带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

任何天才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并不是说他具有天赋,而是他善于让自己成功,这才是我理解的天才。

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他面对生活的态度,和他留给我们的知识大道。

我看到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奔赴于各国,处处碰壁,最终能实现自己的大道了,可楚国君王逝世,自己终也未实现他的最高理想——大同。

虽“大同”在现如今还是古时候都不太现实,但他在逆境中的生活追求、生活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无论在学习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论语译注》读后感篇2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

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最终达到了一个“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

这“神于天,圣于地”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后感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后感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后感论语译注杨伯峻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译注杨伯峻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一本书,如林间清风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书,似山涧泉水般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它,告诉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它,对我们诠释无数做人的道理。

这本书便是国文经典——《论语》。

品读《论语》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里面凝结了他们一生的心血,带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

《论语》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数万字,却出现了一百多遍“君子”。

孔子不也正是这样的人么?他对学生们以身作则,不由半点虚假,游说列国。

《论语》中还特别利用季氏之类的小人来衬托出“君子”的高大。

于是,“君子”成了《论语》中的主角。

到底怎样才算“君子”,这是《论语》中主要探究的问题。

古人将“梅、兰、竹、菊”代表君子,这表示“君子”需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视万物的气魄,这也是《论语》中主要推扬的精神。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也可以理解为君子。

正如上面所说,“君子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

”君子不能不坚强刚毅,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不能只对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还很远,责任还很重。

但是将“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会感到无比快乐。

“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将仁义作为自己的原则,一直向前,不论路途多么艰难,丝毫不退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就说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就是他们所选择的路不同。

“君子”为了道义而奋斗,小人却只贪图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私下用一些阴谋诡计来夺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别人;而君子则为天下众生着想,用正义服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一些“小人行径”,在“不知不觉”的财富中塞满了自己的腰包,却还说自己“为官清廉”,这是精神上的不道德。

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3篇

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3篇

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3篇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范文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

在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后,让我对《论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论语》陪我度过了充实而又“温暖”的假期。

孔子的“仁义礼智孝”不仅对个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社会教育意义不减当初。

刚接触《论语》这篇文章时是初中的时候,或许是对《论语》的浅薄认知,太多的迷惑、太多的不解,再次接触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初中时对其的理解认为是特别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对知识的理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就是智慧。

而后长大再次读到这篇文章的这一句时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科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严肃而又神圣的,学习并理解然后在生活学习中用到才是我们最终目的。

太多的羞于提出质疑而错过对知识的渴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实的面对对知识的理解,才是智慧,才能达到追求科学的目的。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到如此孝道,使我懂得了“孝敬”仍然是现在社会道德朴素的起点,“孝”是做人的根本。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问题的增多,“空巢”老人问题突出。

我们应该反思,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去了哪里?小孩子从小被家人溺爱,孝敬父母逐渐成为了父母的奢求。

长大成年后,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每日忙忙碌碌实现自己的梦想,却逐渐忘记了自己家中的父母,虽然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心灵的空虚岂是金钱所能换来的。

让我们反思,捡起逐渐失去的孝道吧,家里的父母在等待着我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那怎么可以。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心得5篇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心得5篇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心得5篇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心得1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社会上朋友是最重要的,人与群分,你在你朋友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在《论语》中明确写出了交朋友。

好朋友有三种,分别是友直友凉友多闻,坏朋友也有三种,分别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侒。

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

好朋友要交正直的,要坦荡,要刚正不阿,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世界上是顶天立地的,他的人格可以改变你的人格,在你懦弱的时候给你勇气。

好朋友要交宽容的,有时候宽容是一种美德,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美的之一,在你反错的时候可以给你机会,宽容的朋友可以让你自省。

好朋友要交友多闻的,认你朋友所读的书,可以变成自己的,在你犹豫的时候你可以找你的朋友,帮你参考,你作出选择。

坏朋友可以让你变坏,让你做出违法的事情。

坏朋友不能交便辟的,他们皮气暴躁,一群人打架,把一人杀了,有人还不知道是谁,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朋友义气,人不能靠技术,要考明智。

坏朋友不能交友善柔的,有一个东西叫机遇,这些朋友就是阻碍你抓住机遇,在他走过你时,你想抓住他,也抓不住。

坏朋友不能交友便侒的,他们有几个面他们心怀鬼胎,给你套上了枷锁,你不给他付出,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

论语译注杨伯峻读书心得2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值得我们学习。

论语译注读后感优秀4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优秀4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优秀4篇论语译注杨伯峻读后感篇一有一本书,如林间清风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书,似山涧泉水般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它,告诉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它,对我们诠释无数做人的道理。

这本书便是国文经典——《论语》。

品读《论语》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里面凝结了他们一生的心血,带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

《论语》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数万字,却出现了一百多遍“君子”。

孔子不也正是这样的人么?他对学生们以身作则,不由半点虚假,游说列国。

《论语》中还特别利用季氏之类的小人来衬托出“君子”的高大。

于是,“君子”成了《论语》中的主角。

到底怎样才算“君子”,这是《论语》中主要探究的问题。

古人将“梅、兰、竹、菊”代表君子,这表示“君子”需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视万物的气魄,这也是《论语》中主要推扬的精神。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也可以理解为君子。

正如上面所说,“君子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

”君子不能不坚强刚毅,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不能只对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还很远,责任还很重。

但是将“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会感到无比快乐。

“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将仁义作为自己的原则,一直向前,不论路途多么艰难,丝毫不退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就说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就是他们所选择的路不同。

“君子”为了道义而奋斗,小人却只贪图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私下用一些阴谋诡计来夺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别人;而君子则为天下众生着想,用正义服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一些“小人行径”,在“不知不觉”的财富中塞满了自己的腰包,却还说自己“为官清廉”,这是精神上的不道德。

子曰:“君子先行起言而后从之。

”君子在没有做成事情前,不会夸夸其谈,而在做了之后也不一定会向世人说是自己做的,“君子”不会向大家夸耀自己的成功,而想着继续努力,这不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吗?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杨伯峻论语心得

杨伯峻论语心得

杨伯峻论语心得《论语》一直都是学子们必修的文本,因此对《论语》的诠释也从未间断。

杨伯峻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古文献学家,尤以《论语译注》一书影响最大。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杨伯峻论语心得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杨伯峻论语心得篇一自汉代儒家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以来,《论语》一直都是学子们必修的文本,因此对《论语》的诠释也从未间断。

如西汉郑玄《论语郑氏注》、魏晋何晏《论语集解》等等。

《论语译注》(以下简称《译注》)是杨伯峻先生在吸收前人诠释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术思想,运用新的注释方法著成的著作。

杨伯峻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古文献学家。

他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方面皆有突出贡献。

尤以《论语译注》一书影响最大,该书译文明白流畅,注释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考证,并且在集古今学者之大成基础上颇多个人新见。

《论语译注》的注释最明显一个特点便是用白话文进行书写。

纵观整个论语学史,对《论语》作诠释的著作都是用文言文写作的,造成了阅读的艰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言文著作便不适应广大人民的需求,运用白话文进行注释便提上日程。

《论语译注》便是白话文注释经典的典型范例。

《译注》运用白话文进行注释具有众多优势。

首先,译文言简意赅,能够准确表达出原文含义。

其次,能够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的读懂《论语》,并给有志于研究的人提供若干线索。

《译注》注释第二大特点是在翻译技巧上运用了新的方法。

例如: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译注》: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译文按照原文的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这就是对译法的运用。

它准确地表达出了原文的内容而且又简单易于理解,这也是古文今译方法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

移位法是对古汉语中的某些特殊语序与表达方式,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的方法。

《论语・宪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起不能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论语译注》有感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人精神上的道德国粹,是中国思想的发源地和集成,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书籍。

随着时间的流失,历史的前进,儒家被打倒了,与之相关的思想与世隔绝,《论语》也就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短短的百年间,《论语》的思想湮没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

我很庆幸自己在这个不太冷的寒假借着这个惬意的冬天,读完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记得一位同学的个性签名:你从未走近我就不必诉说我。

这句话真的是在我读完这本书的感慨,我从未走近过论语,也无从诉说有关于它的评价。

《论语》曾出现在我的面前,那是在学生时代的初中、高中,语文素养不是很好的我,并不在乎语文课本上的它的语句,只是记得它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起来也很有韵味,但是道理确是直白的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甚至是我本人都能总结出来这样的道理。

我未走近你却如此诉说你,我很愧疚。

《论语》的智慧不像兵法那样的实用,可以随处应用的生活的为人处事之中,在我看来《论语》是在教我们如何表现如何尊重,在生活中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它是融入在我的本身的具体的行为举止之中的。

当初我很很多人一样,认为时代的大发展,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更加多彩、自由不受拘束的思想来让我们更好的享受生活,《论语》很显然已经不再适合这个历史的舞台它就应该被高高的放在架上任其落灰不再理睬。

虽然我还是很享受着自由放荡的生活,但是我却不能不承认《论语》是不能够退出历史的舞台的。

它真的是凌驾在社会道德之上的,再回首如今的社会。

虽不能有道德沦丧这么严重,但是人们真的是被物质生活所驱使为自身的利益为了金钱,哪里还在乎面子、道德,社会的变化依旧需要《论语》的力量来约束。

要不然为何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先?为何有道德模范的存在?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德。

孔子道:“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

]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

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


仲弓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这是《论语译注》中的一段节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社会中广为流传,它不但是孔子的心声也是我们很多人的心声,为人处事将心比心,当大家都知道彼此的难处都各退一步,纠纷会变少,和谐就会变多。

《论语》交给我的大智慧远不止这些,虽然《论语》中的思想也会有落后的地方,但它毕竟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所以取其优永存、去其弊借鉴。

思恋成病,很想你,云儿。

假如哪一天你看见了,就原谅我所犯的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