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一、引言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文化的重视和传统医学的复兴,中医医院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是中医医院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中医医院的服务水平、提升中医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的角度进行探讨。
二、中医医院科室建设1.科室设置中医医院的科室设置应符合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医疗需求。
一般而言,中医医院应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耳鼻喉科、眼科等基础科室,同时还应设置针灸推拿科、中药科、康复科等中医特色科室。
科室之间要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科室布局中医医院的科室布局应符合医疗安全、医疗效率和患者就医便利的原则。
各科室之间要布局合理,便于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交流和协作。
同时,科室内部的布局也要符合医疗流程和患者就医习惯,提高就医效率。
3.设备设施三、中医医院科室管理1.医务人员管理中医医院的医务人员应具备合格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中医治疗理论和技术。
医务人员的招聘、培训和管理应遵循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原则,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2.医疗质量管理3.信息化管理四、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的挑战与应对1.医院经费不足、设备不完善等问题中医医院在科室建设和管理中常面临经费不足、设备不完善等问题。
应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以改善医疗条件和提高服务水平。
2.医务人员缺乏中医专业知识和技能中医医院的医务人员中,有部分人员缺乏中医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医疗质量。
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中医治疗技术水平,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
3.医疗服务管理不规范中医医院在医疗服务管理中,存在医疗质量不稳定、医患矛盾等问题。
应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督和评估,建立规范化的医疗服务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加强医患沟通和协调,解决医患矛盾,维护医疗秩序和稳定。
《中医儿科专科建设和管理指南》
《中医儿科专科建设和管理指南》第一篇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医儿科专科建设和管理指南》。
您说这中医儿科专科建设,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事儿!就像给小朋友们搭建一个超级温暖又安全的健康小城堡。
咱先说说医生团队吧,那得是一群既有爱心,又有超高医术的大朋友们。
他们得懂小朋友们的小心思,会用温柔的话语让小朋友不再害怕看病。
再说这医疗设备,得是先进又适合小朋友的。
小小的检查仪器,也要充满童趣,让小朋友觉得像是在玩游戏,而不是在做可怕的检查。
还有那治疗环境,要布置得温馨可爱。
墙壁上可以有卡通画,候诊区要有好玩的玩具,让小朋友们能放松心情。
管理方面也不能马虎哟!要制定合理的流程,让看病不再是漫长的等待,而是快速又有序。
这中医儿科专科建设和管理指南,就是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家长们能更放心!第二篇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好好唠唠《中医儿科专科建设和管理指南》。
你想啊,小朋友们生病的时候多让人心疼。
所以这个指南就是来帮忙的,要给小朋友打造一个超棒的看病地方。
医生们得像超级英雄一样,不仅能治病,还能让小朋友乖乖听话。
用药也要小心谨慎,不能苦得让小朋友哇哇哭。
科室里的氛围可不能冷冰冰的,要充满温暖和欢笑。
护士姐姐们都要温柔得像小天使,给小朋友们满满的关爱。
还有那病历管理,得整得清清楚楚,可不能出错,这关系到小朋友的健康记录呢。
而且呀,要经常跟家长沟通,让他们知道小朋友的情况,也教他们一些照顾小朋友的妙招。
另外,培训也不能少,医生护士们要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中医儿科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小朋友服务。
反正这个指南就是要让中医儿科专科变得棒棒哒,让小朋友们都能健健康康地长大,开开心心地玩耍!。
儿科中医门诊规章制度
儿科中医门诊规章制度一、宗旨和目标1. 本门诊以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提供儿科诊疗服务。
2. 坚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在儿科疾病防治中的优势,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二、诊疗规范1. 严格遵守医馆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患儿安全。
2. 全面了解患儿病情,运用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进行诊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3. 根据患儿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运用中医药疗法进行治疗。
4. 注重患儿家属的沟通与指导,普及中医育儿知识,提高家长的护理能力。
三、病历管理1. 认真及时书写儿科病历,包括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2. 病历记载要完整、准确、整洁,要签全名。
3. 保存好病历资料,便于查阅和统计分析。
四、学术交流与科研1. 积极开展儿科中医学术交流,定期举办学术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
2. 鼓励参与科研项目,促进中医儿科事业的发展。
五、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1. 重视儿科中医人才培养,选拔优秀青年中医师,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
2. 加强团队合作,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诊疗效果。
六、特色服务与推广1. 发挥中医特色,提供针灸、推拿、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服务。
2. 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推广应用确有疗效的方剂。
七、患儿安全管理1. 确保患儿在诊疗过程中的安全,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2. 严格执行药物使用规定,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八、处方管理1. 医师根据患儿病情,签署诊断、病假、死亡等有关医疗证明书。
2. 严格处方管理,确保药物的正确、安全使用。
九、服务态度1. 对待患儿和家属要充满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2. 热情接待,周到服务,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
十、环境与设施1. 保持门诊环境整洁、舒适,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
2. 配置适当的医疗设施,满足患儿诊疗需求。
通过以上规章制度,我们旨在为患儿提供优质、高效的中医诊疗服务,促进儿科中医事业的发展。
全体医护人员应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制度,提高服务质量,为患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儿科建设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儿科建设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23.11.20•【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函〔2023〕234号•【施行日期】2023.11.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妇幼健康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儿科建设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函〔2023〕23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及《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保障儿童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推动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下同)儿科高质量发展,满足广大儿童中医药服务需求,现就加强中医医院儿科建设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设置中医医院应根据当地人口规模及儿童中医药服务需求,设置儿科门诊、病房床位,配备儿科医师。
二级公立中医医院应普遍开设儿科门诊,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应开设儿科病房,有条件的三级中医医院可设置儿科急诊,国家中医儿科优势专科应设置儿童重症监护室。
到2025年,实现全国三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设置全覆盖,二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80%以上设置儿科,少数民族医医院结合实际设置儿科。
二、落实功能定位,统筹推进中医儿科分层发展中医医院儿科在医疗活动中应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
县级中医医院普遍提供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地市级中医医院儿科在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重点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加强儿科急诊建设,强化院前急救。
省级以上中医医院儿科注重提升儿科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救治能力,组建专科研究团队,积极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提升优势病种临床疗效。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一、前言二、组织架构1.领导班子:由医院领导任命中医临床科室的负责人,负责科室的整体规划与管理工作。
2.中医科室: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产科、中医儿科等,负责开展中医临床服务工作。
3.支持科室:包括药剂科、检验科、影像科等,为临床科室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三、人员配置合理的人员配置是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的基础。
科室应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合理的人员需求计划,并按照临床职业技术人员配备标准进行人员配置。
1.医师队伍:科室应拥有一支专业的医师队伍,包括中医临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和初级医师,其数量应满足临床服务需求。
2.护理团队:科室应配置合适数量的护士,保障患者在临床过程中的护理与安全。
3.其他人员:根据需要,科室可以配置中医师承、病案管理员、门诊助理等其他专业人员。
四、设备设施1.诊疗设备:科室应具备符合临床需求的中医诊疗设备,包括中医诊断设备、中医治疗设备等。
2.医疗器械:科室应具备必要的医疗器械,包括医用注射器、导尿管、手术器械等。
3.病房设施:科室应配置合适数量的病房,保障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和护理需要。
4.前台接待:科室应设立前台接待处,包括挂号、缴费等功能。
五、规范管理1.临床路径:科室应根据常见病、多发病的特点,制定标准化的临床路径,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
2.学科建设:科室应加强学科建设,推动中医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升科室整体实力。
3.患者管理:科室应建立患者管理和沟通机制,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切实保障患者权益。
4.安全管理:科室应建立健全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制定。
六、质量监控1.计划评估:定期对科室的临床工作进行评估,确保医疗服务的规范和质量。
2.绩效评价: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对医师和护士的临床工作进行评价,激励优秀人员。
3.患者满意度调查: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评价和需求,及时改进工作不足之处。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测量 仪、小儿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小儿呼吸机、小儿吸痰器、胆红素 测定仪、小 儿雾化治疗仪、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经皮给药治疗 仪、儿童智能测量仪 附件 2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八珍汤(《正体类 要》 3.人参乌梅汤(《温病 条辨》 4.人参五味子汤(《幼 幼集成》 5. 三子养亲汤 (《韩氏医通》 6. 大补阴丸 (《丹 溪心法》 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8.大青龙汤(《伤寒 论》 9.小青龙汤(《伤 寒论》 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 略》 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12.五皮饮 (《中 藏经》 13.五苓散(《伤寒论》 14.五虎汤(《证治汇补》 15.五味消毒饮(《医 宗金鉴》 16.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 17.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 法》 18.匀气 散(《医宗金鉴》 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 20.六君 子汤(《世医得 效方》 2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22.甘 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23.右归丸(《景岳 全书》 24.左 归饮(《景岳全书》 25.归脾汤(《正体类要》 26.四神丸 (《内科摘要》 27. 生脉散 (《医学启源》 28. 白虎汤 (《伤 寒论》 29. 百合固金汤 (《慎斋遗书》 30. 当归四逆汤 (《伤 寒论》 3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32.异功散(《小儿 药证 直决》 33.导赤散(《小儿药证直决》 34.防己黄芪 汤(《金匮要略》 35.麦味地黄丸 (《寿世保元》 36.杞菊 地黄丸(《医级》 37.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 38.远志 丸 (《济生方》 39.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0.沙 参麦冬汤 (《温病条辨》 41.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42. 补 肾地黄丸 (《医宗金鉴》 43. 附子泻心汤 (《伤寒 论》 44. 附 子理中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5.青蒿鳖甲汤(《温病条 辨》 46.固真 汤(《证治准绳》 47.知柏地黄丸(《医宗金 鉴》 48.金匮肾气丸( ) 《金匮要略》 49.金沸草散( ) 《南阳 活人书》 50.炙甘草汤( ) 《伤寒论》 51.泻黄散( ) 《小儿药 证直决》 52.定痫丸 ( ) 《医学心悟》 53.参苓白术散( ) 《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 54.荆防败毒散 ( ) 《摄生众妙方》 55.茵 ) 陈蒿汤( 《伤寒论》 56.茵陈理中汤( ) 《张 氏医通》 57.保 ) 元汤( 《博爱心鉴》 58.保和丸( ) 《丹溪心法》 59.宣毒
妇幼中医儿科建设方案
妇幼中医儿科建设方案一、概述目前,我国儿童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妇幼保健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提升儿童健康水平,需要加强儿科建设,并注重发展中医儿科。
本方案旨在推进妇幼中医儿科的建设,在现有医疗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儿科的床位和专家团队,提供更好的中医儿科医疗服务。
二、目标1.提高中医儿科的儿童医疗服务水平,满足广大患儿及其家庭的需求。
2.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专家,提高儿科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
3.推动中医儿科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提升儿科学科的发展水平。
三、措施1.增加中医儿科床位和专家团队在现有的妇幼保健机构中,增设专门的中医儿科门诊和病房,增加中医儿科诊疗床位,并配备相应的专家团队。
专家团队应包括中医儿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等级的中医儿科专业人员,以确保患儿能够得到高质量的中医儿科医疗服务。
2.推广中医儿科诊疗技术和疗效评估加强中医儿科诊疗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引导医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中医儿科的临床水平。
同时,开展对中医儿科治疗效果的评估研究,借助现代医学研究手段,评估中医儿科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儿科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开展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和培训组织中医儿科专家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和临床心得,提高中医儿科的学术水平。
同时,组织医务人员参加中医儿科培训班和研讨会,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
4.加强中医儿科科研建立妇幼保健机构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开展中医儿科的科研工作。
鼓励中医儿科医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对常见小儿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推动中医儿科学科的发展。
5.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宣传册、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中医儿科的优势和特点,增加公众对中医儿科的认知和接受度。
同时,在妇幼保健机构内设置中医儿科宣传展示区,向患儿和家长介绍中医儿科的理念和治疗方法。
四、实施1.制定中医儿科建设计划,明确目标和时间节点。
2.投入资金,增加中医儿科床位和购置中医儿科所需的仪器设备。
中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中医儿科)工作计划及整改方案
中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中医儿科)工作计划一、目标儿科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有浓厚中医色彩的特色专科,为当地群众提供值得信任的医疗服务,充分发挥本学科有特色、有优势的治法,结合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及生活习俗、小儿生理心理特点,尽量的扩大我们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
具体计划分为以下几点一、加强组织管理、明确目标任务。
定期组织召开重点专科建设总结会议;分析讨论、总结一定时间内的中医工作状况,选出典型病例讨论,促进中医人才的交流与进步。
每季度科室总结专科建设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措施;每年12月底组织开展年度项目建设工作总结,充分研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差距,制定优化措施,并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弥补和充实。
二、加强医疗业务建设、提高业务总量。
科室始终坚持人才第一的发展战略,突出以中医为核心的办科方针,进一步充实中西医并重的治疗体系,遂步完善科室制度和特色专科、专病诊疗护理规范,培养并增强中医儿科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争取以后的进修能够除了进修西医,也派一些年轻医师外出进修中医儿1科学,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提高专科人才队伍的素质;加强内部学习和岗位培训,共同取得门诊及住院部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儿科涵盖了儿科临床常见的多数疾病。
一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二是脾系疾病,其他如中医药调补先后天治疗新生儿疾病;调整阴阳治疗小儿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肾脏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观点在慢性复发性疾病中的应用等等,都是发扬儿科中医药治疗优势的例证。
中医儿科学的特点就是除了中药汤剂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外,中药外用及推拿、配合日常饮食调护等,也能够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我们除争取在继续大力推进中药汤剂的临床应用工作外,每年都力争开展1-2种新的特色治疗,如药浴、小儿推拿的应用等。
四、增加硬件投入、改善住院条件。
为了给专科医疗业务开展和科研工作提供更加良好的硬件条件,打算建设一间中医治疗室,开展药浴、推拿等特色治疗。
中医儿科质量控制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儿科质量控制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儿科质量控制中心是为了提高中医儿科服务质量、规范中医儿科医疗行为、保障患者权益而设立的重要机构。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为了推动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化,提高中医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制定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的指南。
一、科室建设1.科室设置: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发展需求,合理设置科室,明确每个科室的职责和岗位要求。
2.人员配备:科室负责人应具备相应的学历、职称和专业背景,并能够承担科室内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科室人员配备应根据科室的业务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3.资源配置:科室的设备、仪器和药品等资源应符合中医医院的标准,根据需要进行合理配置,确保科室正常运转。
二、科室管理1.组建科室管理团队:科室应设立科室管理团队,定期开展科室会议,制定科室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科室负责人应对科室管理工作负责,并配备专业人员协助管理。
2.科室协作:科室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和交流,提高协作效率,确保患者得到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
定期进行多学科会诊和交流,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传承。
3.质量控制:科室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制定科室的质量目标和评价体系,并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和评估。
科室应积极参与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推广,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4.科研与教学:科室应鼓励科研和教学工作,培养科研骨干和教学团队,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建立科室的临床研究数据库,促进科室内临床研究的开展。
5.人员培训:科室应定期进行职业培训,提高科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培养骨干人才和带教人员,加强新技术、新疗法、新药物等领域的学习。
三、患者管理1.服务标准:科室应制定和落实科室的服务标准,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个性化的服务。
建立患者满意度调查和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反馈和解决患者的问题。
2.全程管理:科室应进行全程管理,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提供全程、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建立患者档案和电子病历,方便医生跟踪和管理患者的病情。
3.患者教育:科室应进行患者教育,提供关于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中医院儿科医疗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规范中医院儿科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儿科医疗工作原则1. 遵循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科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2. 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3. 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加强医患沟通,尊重患儿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4. 加强儿科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儿科医疗水平,满足患儿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需求。
三、儿科医疗管理制度1. 门诊管理制度(1)儿科门诊实行首诊负责制,由具有儿科专业资格的医师接诊。
(2)严格执行分诊制度,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分流就诊。
(3)实行预约挂号制度,方便患儿就诊。
(4)加强医患沟通,耐心解答患儿及家属疑问。
2. 住院管理制度(1)住院患儿实行分级护理制度,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进行相应的护理。
(2)严格执行查房制度,每日查房不少于两次,关注患儿病情变化。
(3)加强新生儿、早产儿、重症患儿的监护,确保医疗安全。
(4)做好病历书写,规范病历资料管理。
3. 会诊制度(1)对疑难、危重患儿,及时组织会诊,提高诊疗水平。
(2)会诊医师应具备相关专业资格,会诊意见应具有权威性。
(3)会诊医师应积极参与诊疗过程,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4. 临床输血工作制度(1)严格执行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确保输血安全。
5. 抢救工作制度(1)加强抢救队伍建设,提高抢救能力。
(2)严格执行抢救流程,确保抢救工作有序进行。
(3)加强抢救物资管理,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6. 手术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手术管理制度,确保手术安全。
(2)手术前,必须进行充分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3)手术中,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确保手术安全。
四、儿科医疗质量管理1. 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检查,确保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妇幼中医儿科建设方案
妇幼中医儿科建设方案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但与此同时,儿童和孕妇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中医领域,如何更好的建设妇幼中医儿科已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妇幼中医儿科建设方案,旨在为解决现有中医儿科存在的瓶颈问题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问题分析1.孕妇和儿童的生理结构以及病情特点不同,对于其相关病症和治疗方法的需求也有所区别。
中医儿科作为一个专业分支,需要能够更好的满足这些需求。
2.儿童和孕妇的身体对于药物反应较为敏感,与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不符合。
因此需要进行更加有效的筛选和治疗。
3.现有妇幼中医儿科在医疗手段与营养膳食等方面尚存在瓶颈,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改良。
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以下妇幼中医儿科建设方案:建立专业团队建立专业妇幼中医儿科团队,团队成员应包括:中医儿科主治医师、儿科营养师、孕妇保健师等,以确保针对不同生理特点及病情的治疗方案得到更加细致的制定和推广。
引进先进技术采用现代先进的中药炮制、制剂制备、分析鉴定和检测技术等手段,使传统中医疗法更加精准实施。
同时,也应结合现代检测技术,尽可能排除中药成分对儿童、孕妇健康的潜在风险,确保治疗安全。
加强药物筛选和治疗研究建立妇幼中医药物研究室,围绕儿童、孕妇特殊病情研发新型中药、新型药膳,鼓励中医儿科医生和中医学者深度参与,增加治疗方案的多样性和可行性。
营养膳食改造将中药疗法与科学营养膳食相结合,建立妇幼中医营养膳食研究中心,并根据儿童、孕妇的不同生长需求定制不同的营养膳食方案,以更好的满足其日常生活营养和治疗所需。
结论对于妇幼中医儿科的建设,我们需要探索多种方法以完善方案。
本文提出的专业团队建设、先进技术引入、药物研究和营养膳食改造四项措施,将有望在提高中医儿科治疗效果的同时,更好的满足孕妇和儿童们健康需求的同时,保障他们的生命健康。
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咱儿科科室啊,就像一个小王国,我呢,在这儿也算是个有经验的老臣啦。
这儿科科室的建设啊,那可不是简单的事儿,就跟盖房子似的,一砖一瓦都得讲究。
咱先说这科室的布局。
那得让人一进来就感觉舒服,你不能整得阴森森的,孩子一进来就哭个不停。
我就记得有一回,来了个小娃娃,眼睛大大的,脸蛋红扑扑的,就像个小苹果。
他一进那旧科室啊,立马就瘪嘴,那小眉头皱得啊,都能夹死苍蝇。
我当时就想,这可不行,咱得改。
后来重新规划的时候,我就跟设计师说,这墙上得画些小动物啊,花花绿绿的,像个小乐园似的。
那设计师还跟我抬杠呢,说什么不符合医疗的严肃感。
我就瞪着他说:“你懂啥,这是儿科,孩子高兴了,病也好得快。
”再说说这科室的设备。
那得是最新最好的。
我每次看到那些新设备来的时候,就像看到了宝贝似的。
有一次来了个新的检测仪器,那仪器啊,锃光瓦亮的,我就围着它转了好几圈。
旁边的小护士就笑话我,说我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
我就对她说:“这可是咱给孩子们看病的好帮手,能不宝贝嘛。
”这设备啊,就跟战士的武器一样,咱得把武器弄得精良了,才能跟病魔打仗啊。
说到人员管理,这可更麻烦。
咱科室里啊,有老医生,经验丰富得很,就像那些老树根,深深扎在土里。
还有年轻的医生和护士,他们就像刚冒头的小芽儿。
我就经常跟那些老医生说:“你们可得把经验多传给这些年轻人啊,别藏着掖着的。
”老医生们就会笑着说:“放心吧,咱这手艺可不能失传喽。
”然后我又跟年轻的医护人员说:“你们可得多学着点,别整天只知道看手机。
”那些小年轻就会吐吐舌头,赶紧去干活。
咱科室还经常搞些小培训呢。
这培训就跟大家一起吃饭似的,得把知识都吃进肚子里。
有时候请外面的专家来讲课,那些专家啊,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眼镜,看起来可严肃了。
但一讲起课来,那是眉飞色舞的。
有个专家讲儿童心理的时候,一会儿学孩子哭,一会儿学孩子笑,把我们都逗得不行。
我就想啊,这才是真正懂孩子的人呢。
这儿科科室的管理啊,还得注重和家长的沟通。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个科室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个科室中医医院是以中医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以中医药治疗为主要手段的医疗机构。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中医医院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建设科室,并进行科室管理。
下面是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包含了11个科室,总字数1200字以上。
一、内科科室内科科室是中医医院的核心科室,主要负责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的中医诊治工作。
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建设相关专科(如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等),并配备专业的医疗设备和仪器。
二、外科科室外科科室主要负责中医外科手术和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治疗工作。
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建设相关专科(如骨科、肿瘤科等),并配备先进的手术设备和器械。
三、儿科科室儿科科室主要负责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治工作。
宜建设儿科专科,配备儿童中医专家和儿科医疗设备。
四、妇产科室妇产科室主要负责妇科和产科的中医治疗工作。
宜建设妇科专科和产科专科,配备专业的妇科产科医生和相关仪器设备。
五、针灸推拿科室针灸推拿科室主要负责针灸和推拿疗法的临床应用。
应建设专业的针灸推拿科室,配备有经验丰富的针灸推拿医师和相关设备。
六、康复科室康复科室主要负责中医康复治疗和康复理疗工作。
应建设康复科室,配备专业的康复医师和康复理疗设备。
七、中西医结合科室中西医结合科室主要负责中医和西医的协同治疗工作。
应建设中西医结合科室,培养具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力的医生,并配备综合治疗设备。
八、中药科室中药科室主要负责中药的炮制、配方和处方制备工作。
应建设中药科室,培养具有丰富中药知识和经验的药师,并配备先进的中药生产设备。
九、检验科室检验科室是中医医院必备的科室之一,主要负责中医体液、尿液、其他生理样本的检验工作。
应建设检验科室,配备专业的检验师和先进的检验设备。
十、影像科室影像科室主要负责中医影像学的临床应用工作。
应建设影像科室,配备专业的影像医师和先进的影像设备。
十一、行政管理科室行政管理科室主要负责医院的行政事务和管理工作。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一、引言中医医院临床科室是医院的核心部门,直接提供医疗服务。
科室的建设和管理对于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制定科学的指南,有助于提升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的质量和效率。
二、建设指南1.科室设置科室的数量和设置应根据医院的规模和需求进行合理分配。
常见的中医临床科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同时,可以根据患者需求和市场需求开设特色科室,如中医骨伤科、中医肿瘤科等。
2.科室布局科室的布局要合理,确保科室内流线顺畅、清洁整洁。
同时,科室内应设有等候区、诊室、检验室、治疗室等功能齐全的区域,方便医务人员进行工作。
3.医疗设备和器械科室的医疗设备和器械应根据科室的需求进行配置。
常见的设备包括中医诊断仪器、中药煎药设备、针灸设备等。
确保设备和器械的质量可靠,保持良好的维护和更新。
4.人员配置科室应根据业务需求合理配置医务人员。
必须保证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建议配备专职负责人,负责科室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三、管理指南1.医疗质量控制科室应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医疗工作的规范和安全。
包括建立和执行科室标准操作规范,定期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2.人员培养和发展科室应注重医务人员的培养和发展,定期开展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3.信息化管理科室应引入信息化系统,实现病历、医嘱、检验等信息的电子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防止信息泄露。
4.患者服务科室应注重提高患者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鼓励医护人员关注患者的需求和反馈,积极改进服务方式和效果。
5.卫生安全管理科室应加强卫生安全管理,确保医疗工作的安全和可靠。
包括严格执行感染防控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规范医疗废物处理等。
四、结论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科学的指南可以指导医院科室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儿科建设_2025年实现全国三级中医医院儿科设置全覆盖
读者·作者·编者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儿科建设2025年实现全国三级中医医院儿科设置全覆盖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儿科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13条举措,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保障儿童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动中医医院儿科高质量发展,满足广大儿童中医药服务需求。
明确到2025年,实现全国三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设置全覆盖,二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80%以上设置儿科,少数民族医医院结合实际设置儿科。
《通知》明确,中医医院根据实际设置儿科门诊、病房床位,配备儿科医师。
二级公立中医医院应普遍开设儿科门诊,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应开设儿科病房,有条件的三级中医医院可设置儿科急诊,国家中医儿科优势专科应设置儿童重症监护室。
中医医院儿科在医疗活动中应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
县级中医医院普遍提供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地市级中医医院儿科重点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省级以上中医医院儿科注重提升儿科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救治能力,提升优势病种临床疗效。
《通知》要求,二级中医医院加强中医儿科专病门诊建设,三级中医医院开展儿科亚专科分化。
有条件的三级中医医院儿科设置儿童心理咨询门诊,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设置儿童康复门诊或儿童康复科。
中医医院儿科应在门诊设置小儿外治室,针对儿童常见病推广应用小儿推拿、中药药浴、穴位贴敷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护士职业技能和中医儿科特色护理质量。
《通知》提出,加强药事管理,优化儿科中药剂型。
中医医院应杜绝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可提供儿科特色药学门诊服务,开展中药毒理研究;梳理总结好本院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和科室协定处方。
加强中医儿科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儿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儿科名老中医药专家开展临床带教工作。
《通知》还对中医儿科优势专科联盟、中医儿科质控中心、儿童青少年中医健康教育活动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不断完善促进中医儿科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机制和配套措施。
中医儿科门诊管理制度
中医儿科门诊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中医儿科门诊的管理工作,提高门诊服务质量,确保患儿的诊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门诊人员组织和管理1. 门诊人员组织中医儿科门诊设有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护士长、护士等工作人员。
门诊人员由门诊中心负责人统一任命。
2. 门诊人员管理门诊人员应按照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技能提升,并接受岗位培训和考核。
三、门诊环境卫生管理1. 门诊环境卫生门诊环境应保持干净整洁,地面、墙面、家具、器械等应经常进行清洁消毒,确保无异味和无尘埃。
2. 垃圾处理门诊应每日清理垃圾,分类投放,并有专人负责定期清理卫生垃圾。
3. 感染控制门诊应加强感染控制管理,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四、门诊诊疗流程管理1. 挂号就诊患者在门诊接待台进行挂号后,按照科室要求等候就诊,确保医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仔细询问病情和观察患儿。
2. 诊疗流程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结合患儿的年龄和生长发育情况,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确保患儿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3. 诊疗记录医生应认真填写患者的诊疗记录,包括病历、医嘱等内容,确保患者的资料完整和准确。
五、门诊用药管理1. 质量管理门诊药品应按照国家法规和医疗机构的规定进行购进和使用,确保药品的质量合格,使用前应做好验收工作。
2. 合理用药医生应按照患儿的病情和体质,合理选用药物,不得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确保患儿的用药安全。
3. 药品管理门诊应设专人负责药品的配发和管理,确保药品的存放和使用符合规定。
六、门诊安全管理1. 医疗安全门诊应设有专门的医疗安全管理人员,负责门诊医疗安全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2. 医患沟通医生应和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3. 突发事件处理门诊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保证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保障门诊及患者的安全。
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哎呀呀,说起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呀,那可真是有好多要讲的嘞!就拿我上次带小外甥去儿科看病的事儿来说吧。
那天小外甥不知道咋的了,突然就发烧了,可把我们一家人急坏了。
到了医院的儿科,一进去就感觉特别热闹,小朋友的哭声、叫声此起彼伏的。
那场景,就跟个小闹市似的。
我们先去挂号,那个挂号的地方啊,人多得哟,排了好长的队。
等终于挂上号了,又去找医生的诊室。
一路上看到儿科的墙壁上画着好多可爱的卡通画,这倒是让小外甥的情绪稍微缓和了一点。
找到诊室后,又等了好一会儿才轮到我们。
医生特别温柔耐心,仔细地询问小外甥的情况,还一边逗着他,让小外甥没那么害怕了。
然后就是去做各种检查,抽血的时候小外甥哭得那叫一个惨啊,我这当舅舅的看着都心疼。
检查完等结果的时候,我们就在儿科的休息区等着。
那里有好多小朋友在玩,还有一些玩具,这让等待的时间也没那么难熬了。
等拿到结果再去找医生,医生详细地给我们解释了病情,还交代了好多注意事项。
最后去拿药的时候,药房的护士也很细心地告诉我们怎么用药。
经过这一次,我就觉得儿科科室真的太重要啦!建设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小朋友们看病的体验和效果呢。
首先呢,环境一定要温馨,像那些卡通画就特别好,能让小朋友们不那么紧张。
医生和护士也要特别有耐心和爱心,这样才能哄住小朋友们呀。
还有就是各种设施设备都要齐全,让看病的流程能更顺畅。
总之啊,儿科科室的建设和管理可不能马虎,要多从小朋友和家长的角度去考虑,让大家在看病的时候能感受到温暖和安心。
希望以后所有的儿科科室都能越来越好,让小朋友们都能健健康康地成长!哎呀,我这小外甥现在可活蹦乱跳的啦,儿科科室真的功不可没呀!。
中医儿童管理制度(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医儿童诊疗行为,保障儿童健康,提高中医儿童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儿童诊疗活动。
第三条中医儿童诊疗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以儿童健康为中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特色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童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二)尊重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实施个体化诊疗方案。
(三)注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四)加强中医儿童诊疗人员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五)保障儿童合法权益,维护儿童医疗安全。
第二章机构与人员第四条从事中医儿童诊疗的医疗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一)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设有中医儿科科室或中医儿科诊疗区。
(三)配备具有中医儿科专业资格的医师、护士等医务人员。
(四)具有与开展中医儿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设施和设备。
第五条从事中医儿童诊疗的医师,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取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
(二)具有中医儿科专业培训经历或通过中医儿科专业考核。
(三)熟悉中医儿科理论、诊断、治疗及预防知识。
(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第六条从事中医儿童诊疗的护士,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取得护士执业资格。
(二)具有中医儿科专业培训经历或通过中医儿科专业考核。
(三)熟悉中医儿科护理知识、技能和操作规范。
(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第三章诊疗规范第七条中医儿童诊疗应遵循以下规范:(一)中医诊断规范:根据儿童病情,结合中医理论,准确诊断疾病。
(二)中医治疗规范:根据中医理论,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技术进行治疗。
(三)中医护理规范:根据中医理论,对儿童进行护理,保障儿童安全。
(四)预防保健规范:开展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工作。
第八条中医儿童诊疗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合理用药:根据儿童病情,合理选用中药,避免滥用药物。
(二)安全针灸:严格执行针灸操作规范,确保儿童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儿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儿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儿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儿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开设普通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应设置急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专病门诊、中医健康咨询门诊、普通儿科病房、新生儿病室或病房、儿科ICU。
第八条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有条件的可以设置儿童活动区域)、诊室、隔离诊室、中医外治室(推拿、针刺、灸疗、贴敷治疗、药浴等)、雾化吸入室等,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根据儿童特点注意设施应该保护儿童安全。
儿科病房应当设置中医外治室。
第九条中医医院儿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儿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中药雾化吸入仪、经络导平治疗仪、频谱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小儿吸痰器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儿童智能测量仪、经皮给药治疗仪、脉冲磁治疗仪等。
设置病房的,应当配备儿科专用急救设备及药品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中医医院儿科开展小儿推拿、小儿针刺、小儿灸疗、中药敷胸、中药敷脐、中药熏洗等相关项目的,应当建立儿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儿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儿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现象。
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重点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中医医院儿科医生均应接受过中医儿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3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具备常见儿科危重症处理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病儿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中医医院儿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后,在儿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儿科常见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西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儿科专病或证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儿科病和疑难、危重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儿科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具有从事儿科专业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二级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收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或以上)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收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或以上)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执业医师人数在8人以上的中医医院儿科,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儿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
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本科室的发展方向。
第十八条中医医院儿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儿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儿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儿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儿科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中医医院儿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中医医院儿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儿科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儿科中医护理常规和儿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儿科病康复和健康指导,应当按医嘱执行中医儿科外治治疗。
第二十二条中医医院儿科护士长是儿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中医医院儿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
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儿科应注重继承创新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具备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儿童肺系、脾胃系等常见病证的诊疗。
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疑难及急危重症的儿科病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开展雾化吸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耳压、熏洗、外敷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药灌肠、平衡针、浅针、热敏灸、雷火灸等中医外治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制定常见儿科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
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
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
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
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
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第三十条中医医院儿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并适合儿童特点。
第三十一条中医医院儿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儿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儿科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儿科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儿科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儿科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中医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季节及突发流行疾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中医医院儿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有关中医儿科历史人物、典故、漫画、卡通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内容注重突出中医科普知识。
六、附则第三十四条中医医院儿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儿科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民族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中医医院儿科常用方剂目录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8.大青龙汤(《伤寒论》)9.小青龙汤(《伤寒论》)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12.五皮饮(《中藏经》)13.五苓散(《伤寒论》)14.实脾饮.(《济生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16.小柴胡汤(《伤寒论》)17.止嗽散(《医学心悟》)18.定喘汤(《摄生众妙方》)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20.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2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22.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23.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24.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25.归脾汤(《正体类要》)26.四神丸(《内科摘要》)27.生脉散(《医学启源》)28.白虎汤(《伤寒论》)29.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30.真武汤(《伤寒论》)3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3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33.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34.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3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36.杞菊地黄丸(《医级》)37.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38.桂枝汤(《伤寒论》)39.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0.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4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43.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44.小蓟饮子(《济生方》)45.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46.固真汤(《证治准绳》)47.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48.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49.麻黄汤(《伤寒论》)50.炙甘草汤(《伤寒论》)5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52.定痫丸(《医学心悟》)53.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4.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55.茵陈蒿汤(《伤寒论》)56.理中汤(《伤寒论》)57.保元汤(《博爱心鉴》)58.保和丸(《丹溪心法》)59.麦门冬汤(《金匮要略》)60.都气丸(《医宗金鉴》)61.清金化痰汤(《东病广要》引《统旨方》) 62.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63.健脾丸(《医方集解》)64.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6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6.大承气汤(《伤寒论》)67.消乳丸(《证治准绳》)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69.涤痰汤(《严氏易简归一方》)70.苏子降气汤(《小儿药证直诀》)71.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72.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3.桑菊饮(《温病条辨》)74.桑螵蛸散(《本草衍义》)75.桑白皮汤(《景岳全书》)7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77.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8.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79.黄连解毒汤(《肘后方》)80.菟丝子散(《医宗必读》)81.银翘散(《温病条辨》)8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8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84.清营汤(《温病条辨》)85.半夏泻心汤(《伤寒论》)86.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87.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88.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8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90.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91.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92.温胆汤(《世医得效方》)93.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9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5.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96.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97.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98.增液汤(《温病条辨》)99.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