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中的其它途径

合集下载

糖代谢途径知识点总结

糖代谢途径知识点总结

糖代谢途径知识点总结1. 糖的来源及转化:糖是生命体中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之一,它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蔗糖等。

糖在体内主要通过消化吸收、肝脏储存和释放等步骤进行转化,最终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转化为能量供给细胞使用。

2. 糖原的合成与降解:糖原是一种多聚糖,主要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它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能量储备物质。

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的作用下,糖原会在肝脏和肌肉中合成并储存起来,以调节血糖的浓度。

而当体内需要能量时,糖原会被分解成葡萄糖并释放到血液中,供给全身各个组织细胞的能量需求。

3. 糖的磷酸化途径:糖的磷酸化是糖代谢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发生在细胞内质膜上的糖磷酸合成途径中。

主要包括糖激酶的作用,将葡萄糖磷酸化为葡萄糖-6-磷酸等。

糖类的磷酸化是糖类代谢的起始关键环节,它不仅能使葡萄糖转化为更容易受控制的代谢产物,而且还能限制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速率,从而保持细胞内的葡萄糖水平。

4. 糖酵解:糖酵解是糖代谢途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将葡萄糖分解产生能量,是维持身体能量平衡的重要手段。

糖酵解共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糖的预处理、三羧酸循环和线粒体内的氧化磷酸化。

在这些过程中,葡萄糖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分解成乳酸或乙醛和丙酮,释放出大量的ATP,供给细胞在活动中所需的能量。

5. 糖异生:糖异生是指细胞内非糖物质被合成为葡萄糖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肾脏中。

当体内能量供给不足时,肝脏会通过糖异生途径将蛋白质或脂肪分解产生的丙酮酸、乳酸等合成葡萄糖,以满足全身组织细胞对能量的需求。

糖异生是体内糖代谢中的重要途径,能够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6. 糖类的磷酸化途径:在糖代谢途径中,糖可通过糖激酶酶这一酶的作用受磷酸化。

这一过程不仅是糖代谢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体内维持能量平衡的重要手段,它能有效调控糖的代谢速率和保持细胞内的糖水平。

总结:糖代谢途径是细胞内进行能量代谢的重要途径之一,它通过合成与降解、磷酸化途径、酵解、异生等多个环节,将葡萄糖合理地转化为细胞内的能量源,从而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糖代谢其他途径

糖代谢其他途径
1、丙酮酸羧化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O2 ATP+H2O
ADP+Pi
丙酮酸
草酰乙酸不能自由 进出线粒体膜,因 此需要穿梭机制。
丙酮酸羧化酶
PEP羧激 酶
P
草酰乙酸
GTP
GDP
磷酸烯醇丙酮酸
CO2
(PEP)
丙酮酸 + ATP + GTP →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 ADP + GDP +
CO2
糖代谢其他途径
P
6-磷酸葡萄
糖磷酸酶
+ H2O
H
+Pi
6-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
Glucose-6-phosphatase enzyme is embedded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membrane in liver cells.
• 糖尿病人或切除胰岛的动物,他们从氨基酸转化成 糖的过程十分活跃。当摄入生糖氨基酸时,尿中糖 含量增加。
糖代谢其他途径
糖异生途径的前体
1、凡是能生成丙酮酸的物质都可以变成葡萄糖。 例如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柠檬酸、异柠檬酸、 α-酮戊二酸、琥珀酸、延胡索酸和苹果酸都可以 转变成草酰乙酸而进入糖异生途径。
fructose-6-P + ATP fructose-1,6-bisP + ADP
Fructose-1,6-bisphosphatase (Gluconeogenesis) catalyzes:
fructose-1,6-bisP + H2O fructose-6-P + Pi
糖代谢其他途径
糖异生途径关键反应之三
二、糖异生

糖代谢的五种方式

糖代谢的五种方式

糖代谢的五种方式
以下是糖代谢的五种方式:
1、糖原合成:糖原是一种多聚体,由葡萄糖分子组成,它是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的主要能量储备物质。

当血糖水平高时,胰岛素会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和肌肉细胞,并在这些细胞中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

2、糖原分解:当血糖水平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肝脏和肌肉开始将储存在其中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并释放到血液中,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

3、糖异生:当体内葡萄糖水平不足时,身体可以通过糖异生将其他物质(如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

这是一种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包括糖异生途径上的多个酶和代谢产物。

4、糖酵解:糖酵解是一种在细胞质中进行的代谢途径,将葡萄糖转化为能够提供细胞能量的三磷酸腺苷(ATP)。

这是一个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产生ATP的重要途径,如肌肉快速运动时。

5、糖化反应:糖化反应是一种非酶促反应,将葡萄糖或其他糖类化合物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在一起。

这种反应可以产生糖基化产物,可能对许多疾病的发展有负面影响,如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

糖代谢的其他途径

糖代谢的其他途径

糖代谢的其他途径糖代谢是机体内发生的一个复杂的生化过程,包括糖的吸收、运输、代谢、调节等多个环节。

除了常见的糖分解通路和糖合成通路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途径参与了糖代谢。

本篇文档将介绍糖代谢的一些其他途径。

糖异生糖异生是指机体在低血糖状态下,通过非碳水化合物的物质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肾脏中,能够为机体提供稳定的血糖水平。

糖异生的物质来源包括脂肪酸、氨基酸、乳酸等。

其中,脂肪酸通过β-氧化产生乙酰辅酶A,并进入三羧酸循环,最终合成糖原或葡萄糖;氨基酸也是糖异生的重要物质来源,在肝脏中经过琥珀酸循环合成葡萄糖;乳酸则通过肝脏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转化为葡萄糖或其前体物质。

糖醇代谢糖醇是一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的醇类化合物。

糖醇和糖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但是它们的代谢途径不同。

糖醇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由于糖醇没有典型的糖代谢通路,因此代谢产物较为复杂。

举个例子,葡萄糖醇(又称山梨醇)是一种常见的糖醇,能够通过肠道吸收和肝脏代谢,被氧化成为二羧酸和酮体,并且能改善胰岛素敏感度,并对心血管疾病具有保护作用。

糖阈值细胞内的糖阈值是指细胞获得能源所需的最小或最佳葡萄糖浓度。

当人体血糖浓度较低时,机体会通过糖异生等途径,维持细胞内的糖阈值不降低,防止细胞因缺乏能源而死亡。

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会通过胰岛素等方式,使糖分进入细胞,提高细胞内的糖浓度,并促进糖异生。

糖化糖化是糖分子和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合的过程。

糖化作用会导致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改变,从而影响它们的功能。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使人体内的蛋白质、核酸等发生糖化反应,产生一系列的糖基化产物。

这些产物对血管、神经等组织具有损伤作用,并且加速了机体衰老和许多疾病的发生。

小结糖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化过程,并受到多个因素的调节。

除了通常所说的糖分解和糖合成通路外,糖异生、糖醇代谢、糖阈值和糖基化等其他途径也在参与糖代谢的过程,对于维持人体内的能源平衡和稳定的血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糖代谢重编程途径

糖代谢重编程途径

糖代谢重编程途径糖代谢重编程是一种研究糖代谢过程中关键代谢物的调控机制的领域。

以下是糖代谢重编程途径的主要内容:一、糖代谢与代谢途径:糖代谢是将葡萄糖等单糖类物质,通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转化为三磷酸腺苷(ATP)和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糖代谢途径包括糖异生途径、糖解途径、柠檬酸循环以及呼吸链等。

在这些代谢途径中,有一些糖酵解途径和氧化反应通过调节糖代谢通路的产生来给机体提供能量。

糖异生途径提供给细胞糖原的合成;柠檬酸循环则涉及到在线粒体所进行的氧化反应,通过产生化学能来维持细胞生命活动。

二、糖代谢与调节机制:糖代谢过程中的各种酶、激素以及其他调节分子协调作用进行着糖代谢和葡萄糖调控的过程。

在这些调节机制中,有一些分子被证实是能够重编程或调节糖代谢的,例如AMPK、mTOR、SIRTs以及ATF4等。

这些分子调节细胞的糖代谢通路表达和运转,从而实现细胞代谢重编程的目的。

AMPK是一种酶蛋白,在细胞内清除过量的ATP后被激活,进而启动细胞代谢过程的改变;mTOR是一种重要的信号通路蛋白,对许多生命过程的调节至关重要;SIRTs会催生ATP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提高ATP的合成能力,也能够在细胞内服务若干调节反应;ATF4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其参与了调节许多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三、糖代谢重编程与疾病:糖代谢重编程在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糖尿病、肥胖症中,代谢重编程的调节被研究人员普遍认为是疾病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另外,代谢重编程也参与了心血管疾病、肝脏病、肿瘤等疾病的发展过程。

因此,通过深入研究糖代谢重编程机制,可以为治疗疾病、防治疾病等做出更好的贡献。

总之,糖代谢重编程途径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包括糖代谢途径、调节机制和疾病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都对人类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对糖代谢重编程的研究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结糖代谢的途径

总结糖代谢的途径

总结糖代谢的途径概述糖代谢是指在生物体内,糖类物质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转变为能量和其他有机物的过程。

糖代谢的途径可以分为两种:有氧糖代谢和无氧糖代谢。

有氧糖代谢发生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主要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而无氧糖代谢则是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进行,主要产生能量和乳酸。

有氧糖代谢有氧糖代谢是指经过糖酵解和细胞呼吸两个过程将糖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个过程。

糖酵解糖酵解是指糖类分子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被分解为丙酮酸和乳酸的过程。

糖酵解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产生能量(ATP)和还原剂(NADH)来满足细胞的需求。

糖酵解可分为三个阶段:糖的初级代谢、三磷酸甘油酸途径和丙酮酸途径。

糖的初级代谢在糖的初级代谢中,葡萄糖分子经过磷酸化和重排反应,被转化为果糖-1,6-二磷酸。

接着,果糖-1,6-二磷酸被分解为两个磷酸甘油酸。

三磷酸甘油酸途径磷酸甘油酸分子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最终产生二磷酸甘油酸。

然后,二磷酸甘油酸被氧化为丙酮酸,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ATP)和还原剂(NADH)。

丙酮酸途径丙酮酸途径是把糖类分子进一步分解为丙酮酸并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在丙酮酸途径中,乳酸和丙酮酸分子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是在有氧条件下,将糖类分子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细胞呼吸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糖酸循环、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

糖酸循环糖酸循环是将糖类分子转化为丙酮酸的过程。

在糖酸循环中,丙酮酸与辅酶A结合形成乙酰辅酶A,并进一步反应生成柠檬酸。

柠檬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最终生成丙酮酸,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电子传递链电子传递链是将细胞内产生的还原剂(NADH)和成的能量(ATP)转移到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体上的过程。

在电子传递链中,电子从NADH传递到接受体,产生能量(ATP)并还原NADH。

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是指通过磷酸化反应将ADP回复为ATP的过程。

糖代谢的六条途径

糖代谢的六条途径

糖代谢的六条途径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物,也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

糖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多个途径和酶的参与。

本文将从糖的摄入、糖的消耗、糖的储存等角度,介绍糖代谢的六条途径。

第一条途径:糖的摄入与吸收人体摄入的主要糖类包括蔗糖、果糖、乳糖等,这些糖类经过口腔、胃和小肠等消化器官的作用,分解成单糖,然后通过肠道绒毛上的载体蛋白,进入肠细胞。

在肠细胞内,单糖进一步被分解成葡萄糖,再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进入血液循环。

第二条途径:糖的利用与消耗葡萄糖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它能够通过糖酵解途径在细胞质中被分解成乳酸,产生ATP分子,为细胞提供能量。

此外,葡萄糖还能进入线粒体,经过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途径,参与细胞内的氧化代谢,产生更多的ATP。

同时,葡萄糖还可以被转化成脂肪酸,存储在脂肪细胞中,作为备用能源。

第三条途径:糖的储存与释放糖在人体内还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储存,最主要的是以肝糖原和肌肉糖原的形式存在。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的作用下,葡萄糖会被肝脏和肌肉细胞摄取,并转化成糖原储存起来。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下降时,胰岛素的作用减弱,糖原会被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供给全身细胞使用。

第四条途径:糖的转化与合成除了葡萄糖,人体还可以将其他物质转化为糖。

例如,胰岛素的作用下,肝脏可以将甘油、乳酸和氨基酸等物质通过糖异生途径合成葡萄糖。

此外,人体还可以将葡萄糖转化为其他糖类物质,如半乳糖和甘露糖。

第五条途径:糖的排泄与清除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时,肾脏会通过排尿的方式将多余的葡萄糖排出体外,以维持血糖的平衡。

此外,胰岛素还能促使细胞摄取葡萄糖,将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降低到正常范围。

第六条途径:糖的转运与运输葡萄糖在人体内的转运和运输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葡萄糖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在肠道绒毛上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在细胞内,葡萄糖还需要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进入细胞质或线粒体,参与能量代谢和细胞功能的维持。

动物生物化学中的代谢途径与能量转化

动物生物化学中的代谢途径与能量转化

动物生物化学中的代谢途径与能量转化动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给与转化,而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中化学反应的科学。

代谢是指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包括能量的合成与消耗。

本文将介绍动物生物化学中的代谢途径及能量转化的过程。

一、糖代谢途径1. 糖酵解糖酵解是一种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动物细胞无氧呼吸时)或丙酮酸(动物细胞有氧呼吸时)的代谢途径。

这一过程中,葡萄糖分子被分解为两个三碳的化合物,然后进一步转化生成乳酸或丙酮酸。

糖酵解过程产生了可用于细胞能量供应的ATP。

2. 糖异生糖异生是指动物体内通过非糖源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在需要时,动物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等可以通过代谢途径转化为葡萄糖,以满足能量需求。

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

二、脂类代谢途径1. 脂肪酸氧化脂肪酸氧化是指将脂肪酸分解为较短的脂肪酸和乙酰辅酶A的过程。

这些脂肪酸进一步被氧化为乙酰辅酶A,然后参与三羧酸循环,最终生成ATP。

脂肪酸氧化是细胞内能量供应的重要来源。

2. 油脂合成油脂合成是指将葡萄糖、氨基酸等非脂肪物质转化为甘油三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乙酰辅酶A与甘油结合,形成甘油三酯,作为能量的储存形式存在于动物体内。

三、蛋白质代谢途径1. 蛋白质分解蛋白质分解是指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的过程。

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体内的酶会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然后这些氨基酸会参与能量供应或合成其他重要的生物分子。

2. 蛋白质合成蛋白质合成是指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过程。

在细胞内,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的方式合成相应的蛋白质,以满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需求。

四、能量转化1. ATP的合成ATP是生物体内能量的主要形式。

在糖酵解和脂肪酸氧化过程中,通过转化生成的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在线粒体内产生ATP。

同时,蛋白质代谢过程中氨基酸的代谢也可以产生相应的能量。

2. ATP的利用ATP的利用是指将ATP分解为ADP和无机磷酸盐的过程。

细胞在需要能量时,通过将ATP分解为ADP和无机磷酸盐来释放出能量,供细胞活动所需。

生物化学糖的各种代谢途径

生物化学糖的各种代谢途径

生物化学糖的各种代谢途径糖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量来源,它经过一系列代谢途径转化成为能够供给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物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糖的代谢途径。

1. 糖的消化与吸收糖的消化与吸收是糖的代谢的第一步。

在消化道中,碳水化合物被酶水解成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

这些单糖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定转运蛋白进入肠细胞,并进一步转运到血液中。

2. 糖的糖酵解糖酵解是糖的代谢重要途径之一,其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

在糖酵解过程中,葡萄糖分子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最终转化为丙酮酸和乳酸。

这个过程产生了少量的ATP,同时还释放出能量。

3. 糖的糖异生糖异生是一种逆向的糖代谢途径,它发生在肝脏、肾脏和肌肉等组织中。

在糖异生过程中,非糖物质如乳酸、氨基酸和甘油等被转化为葡萄糖。

这个过程在低血糖状态下起到维持血糖平衡的作用。

4. 糖的糖原代谢糖原是一种多糖,是动物体内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

糖原代谢包括糖原的合成和降解两个过程。

在糖原合成中,多个葡萄糖分子通过糖原合成酶连接成为长链状的糖原分子。

而在糖原降解中,糖原酶将糖原分子逐步分解成为葡萄糖分子,供给机体能量需求。

5. 糖的糖酮体代谢当机体处于长时间低血糖状态或长期饥饿状态时,脂肪组织会分解脂肪生成酮体,其中乙酰酮酸和羟基丁酸是两种主要的酮体。

在饥饿状态下,脑细胞主要利用酮体供能。

6. 糖的糖醇代谢糖醇是一种糖的衍生物,如甘露醇和山梨醇等。

糖醇可以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与糖酮体和糖酵解产物相互转化。

糖醇在机体中具有调节渗透压和抗氧化等功能。

7. 糖的糖基转移糖基转移是一种重要的糖代谢途径,它参与了糖的合成、降解以及信号传导等过程。

糖基转移酶可以将糖基从一种底物转移到另一种底物上,形成新的糖分子。

总结起来,糖的代谢途径涵盖了糖的消化与吸收、糖酵解、糖异生、糖原代谢、糖酮体代谢、糖醇代谢和糖基转移等多个方面。

糖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能量来源,其代谢途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还为糖代谢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微生物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其特点

微生物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其特点
1. 主要是厌氧菌的代谢途径,在革兰氏阴性菌中分布较广。
2. 多数情况下与HMP途径共存,有时也可单独存在。
磷酸解酮酶途径
PK、HK
1. 是EMP和HMP途径的变异途径。
2. 涉及特定的酶和反应步骤,适应于特定微生物的代谢需求。
2. 是产能的主要方式,产生大量ATP。
磷酸戊糖途径
HMP
1. 与EMP途径普遍存在于微生物中,但在某些微生物中可能为主要代谢途径(如亚氧化醋酸杆菌)。
2. 主要产生NADPH,用于合成代谢中的还原反应。
3. 生成多种重要的中间代谢物,如C1、C2、C4、C6、C7等前体物质。
恩特纳-杜德洛夫途径
ED
微生物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其特点
1. 绝大多数生物共有的基本代谢途径。
2. 生成NADH,或进入三羧酸循环(TCA)进行有氧氧化,或进行无氧氧化产生乳酸或酒精。
3. 主要功能包括供能、提供还原剂以及生成多种中间产物。
三羧酸循环
TCA
1. 与EMP途径连接,把丙酮酸彻底氧化为CO2和H2O。

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其生理意义

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其生理意义

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而糖代谢是指人体对葡萄糖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吸收、利用和产生的过程。

相关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等。

深入了解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其生理意义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其生理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一、糖代谢的主要途径1. 糖的摄入与吸收人体摄入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于蔬菜、水果、谷物、奶制品等食物,其中主要成分为葡萄糖。

葡萄糖通过口腔黏膜、胃肠道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进而被运送到各器官组织以供能量利用。

2. 糖的氧化代谢糖经过一系列代谢途径转化为三磷酸腺苷(ATP),是细胞内的主要能量来源。

主要通过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来完成。

3. 糖的合成代谢在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糖还可以通过糖异生途径在体内合成。

主要合成器官是肝脏和肌肉。

4. 糖的利用代谢除了作为能量源之外,糖还可以以多种形式在机体内进行利用,如合成脂肪、蛋白质、甘油三酯等。

二、糖代谢的生理意义1. 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糖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它可以为机体提供能量,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如维持体温、运动、心跳和呼吸等。

2. 糖与血糖稳态血糖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物质之一,它的稳态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正常血糖水平的维持依赖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平衡调节,这是机体内的一种稳态调控。

3. 糖与脂肪代谢葡萄糖是脂肪合成的前体物质,糖与脂肪代谢密切相关。

在摄入较多脂肪时,如果摄入的糖类过少,机体会分解脂肪以维持能量供给,导致葡萄糖生成过多的丙酮和乳酸,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4. 糖代谢与运动当人体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时,糖将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而脂肪和蛋白质的供能作用相对较小。

总结:糖代谢是人体内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

了解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其生理意义对于维护人体内稳态、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加强锻炼等方式来维护糖代谢的平衡,对于维护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糖代谢中的其它途径

糖代谢中的其它途径

糖原的降解需要磷酸化酶、 三、 糖原的降解需要磷酸化酶、转移酶和去分支酶
糖原磷酸化酶可以从糖原的非还原端连续地进行磷酸解, 糖原磷酸化酶可以从糖原的非还原端连续地进行磷酸解, 磷酸解 糖苷键的分支点还剩下4个葡萄糖单位的 磷酸解直至距 α-1,6 糖苷键的分支点还剩下 个葡萄糖单位的 部位停止,剩下的底物称为极限糊精,极限糊精可以通过糖原 部位停止,剩下的底物称为极限糊精, 极限糊精 去分支酶作用进一步降解。 去分支酶作用进一步降解。去分支酶具有葡聚糖转移酶和淀粉 -1,6-葡糖苷酶两种催化活性。 1,6-葡糖苷酶两种催化活性。 葡聚糖转移酶催化支链上的3个葡萄糖残基转移到糖原分 葡聚糖转移酶催化支链上的 个葡萄糖残基转移到糖原分 子的一个游离的4′端上, 糖苷键,而淀粉子的一个游离的 端上,形成一个新的 α-1,4 糖苷键,而淀粉 端上 1,6-葡糖苷酶催化转移后剩下的通过 α-1,6 糖苷键连接的葡萄 葡糖苷酶催化转移后剩下的通过 糖残基的水解,释放出一分子的葡萄糖。 糖残基的水解,释放出一分子的葡萄糖。因此对于原来糖原聚 合物中的每个分支点都可释放出一分子葡萄糖 释放出一分子葡萄糖。 合物中的每个分支点都可释放出一分子葡萄糖。
糖代谢中的其它途径
一、 葡萄糖醛酸途径可以生成糖醛酸和抗坏血酸 二、饮食中的其它糖可以经酵解途径降解 1 . 果糖可以转换为甘油醛 磷酸 果糖可以转换为甘油醛-3-磷酸 2 . 半乳糖可被转换为葡萄糖 磷酸 半乳糖可被转换为葡萄糖-1-磷酸 3 . 甘露糖可转换为果糖 磷酸 甘露糖可转换为果糖-6-磷酸 三、糖原的降解需要磷酸化酶、转移酶和去分支酶 糖原的降解需要磷酸化酶、 糖原合成的底物是UDP-葡萄糖 四、 糖原合成的底物是 葡萄糖 五、 葡萄糖可以通过糖异生途径由非糖物质合成

糖代谢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 nadh 的反应步骤

糖代谢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 nadh 的反应步骤

论述糖代谢和脂肪代谢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nadh的反应步骤以及由nadh转化为atp的途径糖代谢有三大代谢途径分别是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

糖代谢指葡萄糖、糖原等在体内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

在人体内糖的主要形式是葡萄糖及糖原。

1.无氧酵解:当机体处于缺氧情况(如剧烈运动)时,葡萄糖或糖原分解生成乳酸,并产生能量的过程称之为糖的无氧酵解。

常见于运动时的骨骼肌又称为糖酵解。

2.有氧氧化:是指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后,在有氧条件下,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水、二氧化碳及能量的过程。

3.磷酸戊糖途径:是葡萄糖氧化分解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它的功能不是产生能量(三磷酸腺苷),而是产生细胞所需的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特殊物质,如NADP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5-磷酸核糖。

这条途径存在于肝脏、脂肪组织、甲状腺、红细胞等组织中。

出现糖代谢异常,容易导致低血糖或者是血糖增高,需要去医院明确诊断。

脂肪的分解代谢过程有脂肪分子先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在肝脏形成葡萄糖,脂肪酸则与血液中的蛋白质结合,被氧化分解后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排出。

脂肪在体内存在的方式主要是甘油三酯的形式,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行。

脂肪的分解代谢是在多种酶和其他物质的共同作用下极为复杂的过程。

整个过程就是脂肪即甘油三酯先形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在肝脏会形成葡萄糖,脂肪酸会最终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排出体外。

脂肪分解代谢顺利进行对身体非常重要,一旦发生障碍,就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有氧的条件下:对于原核生物,一分子NADH经电子传递链产生2.5分子ATP;对于真核生物,一分子NADH通过磷酸甘油穿梭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进入电子传递链,分别生成1.5分子或2.5分子的ATP。

NADH是细胞中天然存在的一种强抗氧化物。

NADH能与自由基反应从而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反应,保护线粒体膜和线粒体功能。

研究发现NADH能降低因辐射、药物、有毒物质、剧烈运动、缺血等各种因素引起的细胞的氧化应激,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神经元等。

论述糖代谢各途径之间的联系

论述糖代谢各途径之间的联系

论述糖代谢各途径之间的联系糖代谢是指葡萄糖在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其中包括糖的分解与合成。

糖代谢途径主要分为糖酵解途径(糖分解)和糖异生途径(糖合成),这两条途径相互联系并共同调控,以维持细胞内的糖平衡,同时也与其他代谢途径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糖代谢各途径之间的联系:糖酵解及其在能量产生中的作用、糖异生途径及其调控以及糖代谢与其他代谢途径的关系。

首先,糖酵解途径是指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以产生能量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被称为细胞质糖酵解途径。

细胞质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是糖解酶,它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并通过生成ATP来产生能量。

这个过程可以继续进行,将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为乙酸来产生更多的ATP。

同时,在细胞器线粒体中,葡萄糖的糖酵解也可以继续进行,通过柠檬酸循环来产生更多的ATP。

与此同时,糖异生途径是指细胞内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糖异生途径是糖酵解途径的逆过程,通过多个关键酶的参与,包括磷酸糖异构酶、磷酸糖酸化酶和磷酸糖酶等,将乙酸、丙酮酸、甘油等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糖异生途径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肌肉等组织中,可以通过调节酶的活性来满足细胞和组织的需求。

糖酵解途径和糖异生途径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共享一些中间产物来实现的。

例如,丙酮酸是糖酵解途径的产物,也是糖异生途径中的一个关键中间产物。

在细胞质糖酵解途径中,丙酮酸会被转运到线粒体中,通过柠檬酸循环进一步分解产生能量。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细胞需要将丙酮酸转化为糖来进行糖异生,以满足能量需求。

此外,糖酵解途径和糖异生途径还通过共享底物来联系。

例如,葡萄糖-6-磷酸是糖异生途径的起始物质,也是糖酵解途径中的一个中间产物。

葡萄糖-6-磷酸可以被磷酸葡萄糖异构酶转化为磷酸葡萄糖,进而参与糖酵解途径生成能量。

此外,糖异生途径中的丙酮酸也可以被通过磷酸化作用转化为葡萄糖-6-磷酸,进一步参与糖酵解途径产生能量。

另外,糖代谢途径还与其他代谢途径密切相关。

各糖代谢途径的共同中间产物

各糖代谢途径的共同中间产物

各糖代谢途径的共同中间产物糖代谢是指生物体内葡萄糖等单糖的分解和合成过程,它是能量供应、物质转换和细胞信号传导的基础。

糖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糖原代谢以及TCA循环等。

在这些途径中,存在一些共同的关键中间产物,它们在各个代谢过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使得不同途径之间能够相互转换。

1. 6-磷酸葡萄糖:作为糖代谢的中心节点,6-磷酸葡萄糖不仅在糖酵解过程中是起始物质,而且在糖异生过程中也是重要的中间产物。

它通过糖原分解或非碳水化合物前体(如乳酸、甘油醇)生成,并可进一步转化为其他糖类分子。

2. 果糖-6-磷酸:在糖酵解中,6-磷酸葡萄糖异构化为果糖-6-磷酸,而在糖异生过程中,这一反应则是可逆的。

3. 丙酮酸:糖酵解的最终产物之一,它可以转化为乳酸或者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后者进入三羧酸循环。

在糖异生的过程中,丙酮酸则可以逆向转化为磷酸烯醇式丙酮,最终生成葡萄糖。

4. 磷酸烯醇式丙酮(PEP):这是糖酵解中的一个关键中间产物,同时也是糖异生的重要前体。

PEP可以被转化为丙酮酸,也可以用于合成糖原或其他生物分子。

5. 甘油醛-3-磷酸:在糖酵解中,甘油醛-3-磷酸是两个重要酶促反应的产物,它可被进一步氧化为丙酮酸。

在糖异生中,甘油醛-3-磷酸的合成则是糖生成的关键步骤之一。

6. 二羟丙酮磷酸:与甘油醛-3-磷酸在糖酵解中处于平衡状态,并且可以通过糖异生途径转化为糖原或葡萄糖。

7. 核糖-5-磷酸:在磷酸戊糖途径中产生,它不仅是核酸合成的前体,还能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化为6-磷酸果糖,进而进入糖酵解途径。

这些共同中间产物的存在使得糖代谢途径之间能够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这个网络不仅调控着能量的产生和消耗,还参与了许多其他生物学功能,如脂肪酸合成、氨基酸代谢、核苷酸合成等。

通过精细调节这些中间产物的水平,细胞能够应对不同的生理需求,保持代谢平衡。

糖代谢知识点总结图

糖代谢知识点总结图

糖代谢知识点总结图一、糖的吸收和转运1. 糖的消化吸收:糖类主要通过小肠粘膜上皱不整的绒毛处的吸收上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被动扩散、依赖能活转移等方式被吸收。

2. 糖的转运:糖在肠道吸收后进入血管系统,在体内通过各种糖转运蛋白进入细胞内,参与能量代谢和结构物质的合成。

二、糖的利用和合成1. 糖的利用:糖类在体内主要参与葡萄糖代谢途径,包括糖的磷酸化、糖酵解、糖异生等途径。

磷酸化途径是糖类进入细胞之后的首要代谢途径,通过磷酸化反应将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6-磷酸。

糖酵解途径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生成差异合酶酸后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ATP。

糖异生是指通过某些组织的特异合成途径,例如肝脏和肾脏可以合成葡萄糖以满足机体组织的需要。

2. 糖的合成:糖类合成主要包括糖异生途径和异生糖合成途径,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合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糖类物质,如多糖、寡糖和核苷酸糖。

三、糖的代谢调节1. 体内糖代谢平衡:机体通过血糖浓度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以及神经内分泌调节等方式维持体内糖代谢的平衡状态,确保机体内糖代谢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2. 糖代谢失调:血糖浓度异常、胰岛素分泌或功能异常、肝脏糖异生功能障碍等因素可能导致糖代谢失调,引起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疾病。

四、糖代谢与疾病1.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分为Ⅰ型和Ⅱ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Ⅱ型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减少引起。

2. 低血糖症:低血糖症是指血糖浓度过低的疾病,主要原因是胰岛素过多或者酮体生成不足引起的。

五、糖代谢与健康1. 膳食糖的选择: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糖的摄入量对于机体健康非常重要,过多摄入糖类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2. 运动与糖代谢: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糖代谢途径,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对于预防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总结:糖代谢是机体内糖类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化学反应和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四章糖代谢

第四章糖代谢

第四章糖代谢重点内容:1.糖代谢的途径2.糖代谢的生理意义3.要注意的几个知识点糖的代谢开始于口腔,结束于小肠。

—糖的代谢途径主要有:糖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1.糖代谢的途径1)糖的无氧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是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它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

糖酵解途径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引发阶段。

葡萄糖的磷酸化、异构化:①葡萄糖磷酸化成为葡萄糖-6-磷酸,由己糖激酶催化。

为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酵解过程关键步骤之一,是葡萄糖进入任何代谢途径的起始反应,消耗1分子ATP.②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果糖-6-磷酸,磷酸己糖异构酶催化;③果糖-6-磷酸磷酸化,转变为1,6-果糖二磷酸,由6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消耗1分子ATP,是第二个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酵解过程关键步骤之二,是葡萄糖氧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调节点。

第二阶段:裂解阶段。

1,6-果糖二磷酸折半分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醛缩酶催化,二者可互变,最终1分子葡萄糖转变为2分子3-磷酸甘油醛。

$第三阶段:氧化还原阶段。

能量的释放和保留:①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和NAD+的还原,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产生一个高能磷酸键,同时生成NADH用于第七步丙酮酸的还原。

②1,3-二磷酸甘油酸的氧化和ADP的磷酸化,生成3-磷酸甘油酸和ATP.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

③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④2-磷酸甘油酸经烯醇化酶催化脱水,通过分子重排,生成具有一个高能磷酸键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⑤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催化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烯醇式丙酮酸和ATP,为不可逆反应,酵解过程关键步骤之三。

⑥烯醇式丙酮酸与酮式丙酮酸互变。

⑦丙酮酸还原生成乳酸。

一分子的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可净生成2个分子三磷酸腺苷(ATP),这过程全部在胞浆中完成。

2)糖的有氧氧化途径: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称为有氧氧化,有氧氧化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自我限制NADPH+H+的生产。
氧化阶段的第二个酶是葡萄糖酸内酯酶,它催化 6-磷酸葡 萄糖酸内酯水解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最后6-磷酸葡萄糖酸在 第三个酶 6- 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脱羧生成核酮 糖-5-磷酸、CO2和另一分子的NADPH+H+ 。氧化阶段的最重
要的功能是提供NADPH。




途 径
磷酸戊糖途径氧化阶段反应
磷酸戊糖途径氧化阶段的第一个反应是葡萄糖 -6-磷酸脱氢 转化成 6- 磷酸葡萄糖酸内酯的反应,反应由葡萄糖 -6- 磷酸脱
氢酶催化,反应中NADP+被还原生成NADPH+H+。这步反应
是整个戊糖磷酸途径的主要调节部位,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 受NADPH的别构抑制,通过这一简单调节,戊糖磷酸途径可
11.3 饮食中的其它糖可以经酵解途径降解 1 . 果糖可以转换为甘油醛-3-磷酸
在肝脏中,果糖激酶催化果糖磷酸化生成果糖 -1- 磷酸,反应 需要ATP。 果糖-1-磷酸醛缩酶催化果糖 -1-磷酸裂解生成甘油醛和磷酸二 羟丙酮,后者经丙糖磷酸异构酶催化转换为甘油醛-3-磷酸, 甘油醛则是在丙糖激酶的作用下,消耗一分子ATP后生成甘油
非 氧 化 阶 段 反 应
转酮反应
转醛反应
11.2葡萄糖醛酸途径可以生成糖醛酸和抗坏血酸
葡萄糖醛酸途径是葡萄糖氧化的另一条次要途径,葡萄糖
可以转换为两个特殊的产物:D-糖醛酸和L-抗坏血酸。
葡萄糖-1-磷酸首先与UTP反应生成UDP-葡萄糖, UDP-葡萄糖脱氢形成UDP-葡萄糖醛酸。
喂食奶制品的婴幼儿依赖于半乳糖代谢途径。患有半 乳糖血症(不能正常代谢半乳糖)的婴幼儿都是缺乏半乳糖 -1-磷酸尿苷酰基转移酶。缺少这种酶会造成细胞内半乳糖1-磷酸的堆积,有可能损害肝的功能,这可通过使皮肤发黄 的黄疸的出现来确认。 另外还可能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在婴儿出生时,通过检 测脐带红细胞中的半乳糖 -1- 磷酸尿苷酰基转移酶可以确定 是否患有半乳糖血症。如果在饮食中去掉乳糖可以避免这种 遗传病带来的严重后果。 作业:设计一条技术路线,解决亚洲人乳糖不耐症的问题, 以实现国民素质的提高!
植物和某些细菌合成淀粉或糖原时,使用的底物是 ADP葡萄糖,而不是UDP-葡萄糖。 合成糖原或淀粉还需要另一种淀粉-(1,4→1,6)-转葡糖苷酶,
催化糖原支链的形成,所以该酶又称为糖原分支酶,它从延伸
的葡萄糖链的非还原端除去至少含有6个葡萄糖基的寡糖,然 后通过 -(1→6) 连接酶再把该寡糖连接到离最近的 -(1→6) 分
11.1 戊糖磷酸途径能提供核糖-5-磷酸和NADPH+H+
戊 糖 磷 酸 途 径 也 称 为 己 糖 磷 酸 支 路 , 提 供 核 糖 -5- 磷 酸 和 NADPH+H+。核糖-5-磷酸用于核酸的生物合成;而 NADPH+H+主要用
于需要还原力的生物合成中。
磷酸戊糖途径可以分为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在氧化反应阶段中, 当葡萄糖-6-磷酸转换为五碳核酮糖-5-磷酸时,生成NADPH+H+ 。
支点至少有4个葡萄糖基的位置。
糖原合酶
11.6 葡萄糖可以通过糖异生途径由非糖物质合成
大多数生物都有一个生物合成葡萄糖的途径。哺乳动物的某些
组织,主要是肝脏、肾脏可以由非糖前体物质,例如乳酸和丙氨酸 从头合成葡萄糖,由非糖前体物质合成糖的过程称为 糖异生 。下
图比较了由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糖异生过程与葡萄糖的酵解过程。
2 .甘露糖可被转换为果糖-6-磷酸
甘露糖主要来自糖蛋白和某些多糖。甘露糖中己糖激 酶催化下,转化为甘露糖-6-磷酸,然后在甘露糖异构酶催 化下转化为果糖-6-磷酸。
11.4 糖原的降解需要磷酸化酶、转移酶和去分支酶
糖原磷酸化酶可以从糖原的非还原端连续地进行磷 酸解,磷酸解直至距 -1,6 糖苷键的分支点还剩下4个葡 萄糖单位的部位停止,剩下的底物称为极限糊精,极限 糊精可以通过糖原去分支酶作用进一步降解。去分支酶 具有葡聚糖转移酶和淀粉-1,6-葡糖苷酶两种催化活性。 葡聚糖转移酶催化支链上的3个葡萄糖残基转移到糖 原分子的一个游离的4′端上,形成一个新的 -1,4 糖苷键, 而淀粉-1,6-葡糖苷酶催化转移后剩下的通过 -1,6 糖苷键 连接的葡萄糖残基的水解,释放出一分子的葡萄糖。因
1、丙酮酸羧化生成草酰乙酸
在丙酮酸羧化酶(生物素作为辅基)的催化下,丙酮酸羧 化生成草酰乙酸,反应消耗一分子的 ATP。丙酮酸羧化酶催化 的反应是不可逆反应,反应受乙酰CoA别构抑制。
2、草酰乙酸转化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羧化生成的草酰乙酸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激酶 催化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体内该反应是不可逆的,但在
构化形成核糖-5-磷酸(醛糖)。当细胞需要的NADPH比核
糖-5-磷酸更多时,核糖-5-磷酸通过转酮酶和转醛酶作用转换 为甘油醛-3-磷酸和果糖-6-磷酸。转酮酶和转醛酶将戊糖磷酸
途径和酵解联系起来。
3. 糖原分子在糖原磷酸化酶催化下每次从糖原的非还原端磷酸 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 -1- 磷酸,非还原端降解生成的葡萄糖 1-磷酸经葡萄糖变位酶作用转换为葡萄糖-6-磷酸,在肌肉组 织中葡萄糖-6-磷酸经酵解和柠檬酸循环进一步代谢,完全氧 化为 CO2 和 H2O ,而在肝脏中,葡萄糖 -6- 磷酸水解生成葡萄糖, 葡萄糖可进入血液补充血糖。而糖原分支点降解涉及到分支酶 的葡聚糖糖转移酶和α -1,6-糖苷酶活性。 4. 在糖原合成中,首先在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催化下由葡萄糖1-磷酸和GTP形成激活中间产物UDP-葡萄糖。然后糖原合酶催
葡萄糖-6-磷酸+2 NADP++H2O 核酮糖-5-磷酸+2NADPH+2H++CO2
如果细胞需要大量的 NADPH+H+ 和核苷酸,则所有的核酮糖 -5- 磷
酸都可异构化形成核糖-5-磷酸,戊糖磷酸途径就会终止于氧化阶段。通 常需要的 NADPH+H+要比核糖 -5-磷酸多,所以大多数核糖 -5-磷酸都转 换为糖酵解的中间产物。
1、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将葡萄糖-6-磷酸转换为葡萄糖-1-磷酸; 2 、葡萄糖 -1- 磷酸在 UDP- 葡萄糖焦磷酸化酶作用下被 UTP 活 化,生成UDP-葡萄糖和无机焦磷酸(PPi); 3、在糖原合酶 (Synthase) 催化下 UDP- 葡萄糖中的葡萄糖基通 过-(1→4)糖苷键结在已合成的糖原(相当于合成的引物) 的非还原端。
体外,分离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却可以催化该反应的逆
反应。
3、果糖-1,6-二磷酸水解生成果糖-6-磷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果糖 -1,6-二磷酸之间的糖异生反应 都是糖酵解途径中的逆反应。
但在糖异生途径中果糖 -1,6-二磷酸不能通过酵解逆反应
生成果糖-6-磷酸,而是使用另一个果糖-1,6-二磷酸酶催化果 糖-1,6-二磷酸水解生成果糖 -6-磷酸,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自由 能,反应也是不可逆的。
此对于原来糖原聚合物中的每个分原端连续地进行磷酸解
磷酸解
变位反应
葡萄糖-1-磷酸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的作用下可以转换为葡萄糖-6-磷酸
糖原中大约90%的 葡萄糖残基通过糖酵解 却可以获得三分子ATP。 很显然糖原中葡萄
分支酶的葡聚糖 转移酶活性
2丙酮酸+4ATP+2GTP+2NADH+2H++6H2O→ 葡萄糖+4ADP+2GDP+6Pi+2NAD+
糖异生等于用了4分子ATP克服由2分子丙酮酸形成2分子高 能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能障,用了2分子ATP进行磷酸甘油激酶
催化反应的可逆反应。葡萄糖经糖酵解转化为两分子丙酮酸净
生成2分子ATP,而由两分子丙酮酸经糖异生途径合成一分子葡 萄糖却消耗了 6个 ATP,糖异生比酵解净生成的 ATP多用了 4分
UDP-葡萄糖醛酸水解生成D-葡萄糖醛酸并释放出UDP。
D- 葡萄糖醛酸经 NADPH 还原生成 L- 古洛糖酸, L- 古洛糖酸 在内酯酶的作用下形成L-古洛糖酸内酯,L-古洛糖酸内酯经古
洛糖酸内酯氧化酶催化脱氢生成L-抗坏血酸。
包括人在内的某些动物,如豚鼠、猴、一些鸟和一些鱼等 由于缺少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不能生物合成抗坏血酸,所以 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人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 C,将发展 为坏血病。
糖残基生成的能量高,
这是因为糖原磷酸化酶 催化糖原磷酸解,而不
分支酶的淀粉-1,6葡糖苷酶活性
是水解,即在葡萄糖磷
酸化中没有消耗ATP。
11.5 糖原合成的底物 是UDP-葡萄糖
葡萄糖在己糖激酶催 化下磷酸化生成葡萄 糖-6-磷酸。
将一个葡萄糖 -6- 磷酸 中的葡萄糖基结合到 糖原上(糖原的延伸) 都需要进行3步酶促反 应。 P183
子ATP。
许多哺乳动物组织含有的糖异生途径的酶不完全,例如 肌肉就是这样的组织,不能进行糖异生,但一些肌肉细胞含 有高活性的果糖 -1,6- 二磷酸酶,却可以进行一种所谓的“无
效循环”(也称为底物循环)反应。从下图中可以看出,磷
酸果糖激酶和果糖 -1,6- 二磷酸酶同时作用的反应结果是 ATP 水解为ADP和Pi。 果糖-6-磷酸+ATP―――→果糖-1,6-二磷酸+ADP +) 果糖-1,6-二磷酸+H2O―――→果糖-6-磷酸+P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TP + H2O―――→ADP+Pi
要点归纳
1. 所有生物中都存在戊糖磷酸途径,在细胞质中戊糖磷酸途 径产生NADPH和核糖-5-磷酸,NADPH用于还原性生物合成,
而核糖-5-磷酸用于RNA、DNA和核苷酸辅酶的合成中。
2. 戊糖磷酸途径开始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形成6-磷酸葡糖酸 内酯,内酯水解形成6-磷酸葡糖酸,然后氧化脱羧生成核酮 糖-5-磷酸,在上述2步氧化反应中NADP+为电子受体,被还 原为NADPH。在接下来的反应中核酮糖-5-磷酸(酮糖)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