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平康坊内割宅之推测

合集下载

唐长安城里坊

唐长安城里坊

唐长安城里坊外郭城是一个大长方形,面积74.6平方千米,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

城内东西14条大街,南北1l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

朱雀大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和主干道,以此为界将全城分成东西两半。

城的东半部与西半部各有五条南北向的大街,构成街道的对称格局。

根据考古实测,这11条街道以朱雀街最宽,约为150米(北部最宽处达155米),也是全城最宽的街道。

其以东的5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7米、34米、68米、68米和25米(东顺城街);以西的5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3米、108米(残存宽度)、63米、42米(残存宽度)和20米(西顺城街)。

从实测结果不难看出,尽管朱雀街以西5条南北街的宽度均比以东的5条街略窄,但应该承认,在略去建筑施工上的误差以及地形地势的影响,仍基本上保持了东西对称的格局。

另一方面,隋初在设计大兴城时,东、西、南、北均各开三门,在全城南北向街道中。

通向南墙城门的三条街道都要宽些。

启夏门街与安化门街宽度大体相当。

外郭城墙内侧四面的顺城街都窄,大体在20米一25米左右。

这样设计既保持了东西对称布局的特征,同时也符合城市交通的需要。

东西向的14条街道也是同样布设,通向东西城门的街道比较宽,其中皇城南面的横街直通春明门(东墙中门)、金光门(西墙中门),宽达120米。

这些街道在城内纵横交错,排列整齐,将居民区划分成大小不等的里坊。

因为街道宽窄不一,排列在街道两侧的里坊也就大小不等。

宫城两侧的里坊大体东西宽955米,南北长588米;皇城两侧的里坊大致东西宽955米,南北长808米;朱雀门街东西两侧第一列各9坊东西宽514米,南北长477米;第二列各9坊东西宽661米,南北长477米,三至五列里坊东西宽955米,南北长477米;共五组大小不同的里坊。

整个城市以宫城、皇城、朱雀门街为正中,东西两侧里坊不仅两两对称,而且排列整齐。

白居易曾写诗形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非常贴切。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余思彦摘要:本文对唐长安城内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分析表明:静态的看,高官住宅呈现近似的圈层结构;动态的看,经历了单核心(高祖—睿宗)——扩大南移(玄宗)——去核心(肃宗—德宗)——双核心(宪宗-文宗)——去核心(武宗以后)的发展轨迹。

同居倾向、阳宅术的兴盛、宅子他用等是影响高官择宅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唐代长安高官住宅分布变迁择宅因素自唐代韦述《两京新记》以来,按街道和里坊来组织描述住宅分布的类型化记载不绝如缕[1],今人的增补考订专著亦有三种[2],还有不少单篇论文的增补[3]和大量墓志材料[4]可资利用。

辛德勇先生的《隋唐两京丛考》(三秦出版社1991年)对隋唐两京里坊的一些基本问题做了清晰的考辨。

这些先行成果都为研究某类人物住宅分布变迁及成因探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官员[5]、公主及王爷[6]、宦官[7]、胡人[8]等各式人物都进入了研究视野。

各类人物的住宅分布研究可以说是一种横向研究,对于文献记载最多的官员住宅分布,却不能忽略了纵的方向,即官员品级的影响。

妹尾达彦先生在研究中注意到了官品对住宅分布之影响,但亦未将之细化分级讨论。

专以某一官品官员住宅分布为旨趣的研究始于史念海先生,他最早研究了朱雀大街两侧的三品以上高官宅第分布[9],为进一步还原长安城的高官住宅分布提供了启示。

官品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高官与律令的关系更密切,住宅形制要求也更高;又因高官地位崇高,史料记载较多,可以做到具体到人的考证。

故本文以三品以上官员为主要对象,无疑能得到更为充分的讨论。

官员作为国家的精英阶层,与政局变动密切相关。

理论上讲,每次政治斗争中都会产生得势者与失势者,高官则是其中反映最灵敏者。

本文试图通过对高官宅第兴替迁徙的分析,进一步探讨高官择宅的影响因素。

--------------------------------------------------------------------------------[1]北宋有宋敏求《长安志》,元代有骆天骧《类编长安志》,清代有徐松的集大成之作《唐两京城坊考》。

长安十二时辰唐朝城市的悬疑谜案

长安十二时辰唐朝城市的悬疑谜案

长安十二时辰唐朝城市的悬疑谜案唐朝长安城,繁华灿烂,又隐藏着许多神秘的谜案。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长安十二时辰的悬疑谜案。

在这个以时辰为线索的故事中,发生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件。

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些谜团,探寻万里长安的奥秘。

第一时辰——子时深夜的子时,长安城静谧无声,只有微风拂过林荫的声音回荡在街道上。

这个时辰,是恶魔活动的最佳时机。

长安城内,一处灯火通明的宅院,却有一位美貌绝伦的女子失踪了。

她是唐玄宗的心腹侍卫的妹妹,身份特殊,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有人说,她在夜晚与一个神秘男子相约,结果两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是被绑架了?还是自愿消失?第二时辰——丑时接下来的丑时,城内传来了一起疯狂杀人案的消息。

一名官员的尸体被发现于屋内,残忍的凶器留下了一串谜样的字迹——“风过无痕”。

这个时辰,是长安城中官员们频繁聚会的时间。

是彼此间的斗争引发了这起杀戮?还是隐藏在暗处的另一个势力出手作案?谁是为了权力而铤而走险的凶手?第三时辰——寅时黎明初起的寅时,长安城的街道上突然传来嬉笑声和凄厉的惨叫声交织而成的声音。

市集上,一名商贾被人暗杀,尸体旁边还有一封莫名其妙的信件。

信中写道:“朔风瑟瑟,临人可齐。

”嫌犯是谁?动机何在?长安城里的商贾们物质丰富、勾心斗角,杀人为何不用直接手段?第四时辰——卯时卯时,城内静得可怕。

在一个荒废的民居中,被人发现了一具老人的尸体。

死者身份特殊,是退隐多年的从前宰相。

尸体上没有任何伤痕,死因成为谜题引发了长安城内外的猜测。

是上天之手,还是人为操控?是否与死者的过往有所联系?长安城中难以预料的秘密是否就隐蔽在这起谜案背后?第五时辰——辰时辰时已到,长安城沉浸在白昼的喧哗中。

这一天,城内闹市突然起火,无数商铺化为灰烬。

火势凶猛,难以控制,令人们惊恐不已。

现场被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痕迹,有人怀疑是有人纵火,而火灾背后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为了毁灭证据,还是为了转移目标?长安城到底藏着多少心怀不轨的人?第六时辰——巳时到了巳时,太阳已经西斜,长安城的纠纷和争斗似乎没有休止的时候。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外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图锦8651.7米,周长36.7公里。

城墙遗迹保存在地面上的,仅北城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安化门处尚各有一小段,残高仅1~2米。

其余则仅存城基部分。

城墙全用版筑夯土,仅在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壁。

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仅存3~5米。

据记载外郭城高一丈八尺(约 5米多)。

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

外郭城每面3个城门,除北面的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和西边的开远门已被现代建筑所压或破坏外,其他各门址均已探查清楚。

城门的形制除明德门是5个门道外,其余各门都是3个门道。

明德门是南面正门,北对皇城的朱雀门和宫城的承天门,位于长安城的中轴线上,规模宏大壮观。

经发掘实测,门址东西长55.5米,南北进17.5米。

门墩为版筑夯土,表面砌砖壁。

门道宽均5米。

(见彩图[陕西西安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宫城南连皇城,北接禁苑。

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492.1米,东西宽2820.3米,周长8.6公里多。

宫城南面正门隋名广阳门,唐改为承天门,北面为玄武门。

承天门遗址东西残长41.7米,进深19米,3个门道,门基铺石条或石板,这是其他门址所未有的设置。

宫城的中部为太极宫(隋名大兴宫), 正殿名太极殿(隋称大兴殿),是皇帝的正衙,位于宫殿区的南部,与承天门南北相对。

宫城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

据记载东宫分中、西、东3部分,依此复原东宫宽度应是830余米。

宫城西部是掖庭宫,为宫女居处,东西宽702.5米。

据记载掖庭宫之北有太仓,南有内侍省。

皇城亦名子城,位于宫城之南,北与宫城相接,中隔横街,无北墙。

东西两墙与宫城的东西墙相接。

平面亦为规整的长方形,南北长1843.6米,东西宽与宫城同,周长9.2公里。

皇城南面3门,西面2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北对宫城的承天门,南为朱雀大街直通外郭城明德门。

东面2门虽未探得,但据西城2门的位置可以确定。

从州邸到进奏院唐代长安城政治格局的变化

从州邸到进奏院唐代长安城政治格局的变化

第30卷第2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01.30 No.2 20 1 0年3月Aca de mi c For um of Nandu(Journal of th e Humanities a nd Soc ia l Sciences)M a r.2010从州邸到进奏院:唐代长安城政治格局的变化李永(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摘要:唐代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唐朝政治信息的发源地和集散地。

所有来京的地方官员都想获取带有保密性的政令信息,而中央朝廷却要确保政令信息不外泄,从而构成了地方势力和中央权威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对于长安城的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安史之乱将唐代社会分割成了两个不同阶段,唐前期中央保持着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唐后期中央式微,中央对地方控制效力大大减弱。

这种中央和地方力量的互为消长情况,从长安城政治机构布局和官员活动空间的变化中得以体现,带有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性质的州邸和进奏院就是反映这一矛盾变化的一个绝好代表。

两者在长安城中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它们在所有权、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差异,不仅能够反映出长安城政治格局的变化,而且是唐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唐代;长安;州邸;进奏院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320(2010)02—0031一04唐朝社会的发展以安史之乱为界,前后呈现出帝。

因此,宫城和皇城是唐朝政治信息的发源地和截然不同的特征。

大体而言,唐前期中央保持着绝集散地。

对权威和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唐后期中央式微,地终唐一代,皇城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但随着大方藩镇势力崛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效力大大减明宫和兴庆宫的修建,宫城作为最高政令的发源弱。

唐朝社会的这一发展特征在都城长安的政治地,却出现了一种三方并存的局面。

其中大明宫作格局和空间分布中有诸多反映。

州邸和进奏院分为高宗以后大部分唐朝帝王的主要活动场所,成为别作为唐前期朝集使和唐后期进奏官这两类地方最高政令的主要源头;兴庆宫主要是在玄宗时期,官员在中央京城的起居、办公之处,其间出现的不在唐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太极宫作为同和变化即为上述诸多反映之一。

唐长安城的畸形繁华

唐长安城的畸形繁华

唐长安城的畸形繁华自秦汉而下,中国古代的大城市有两个基本特点:1.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而是由政治权力推动建筑,在布局与管理上完全遵从权力的意志。

2.城中不存在独立的市民群体,也没有独立的经济结构。

城中的农业、手工业、服务业、商业全部依赖城中贵族的消费而存在,是政治权力的附属品,从业者与行业俱受到政治权力的严格管控。

号称最能体现盛唐气象的长安城也不例外。

长安共计108坊(唐高宗龙朔至唐玄宗开元间为110坊,唐玄宗开元之后为109坊)。

其中西54坊由长安县管辖,东54坊由万年县管辖,两县统属京兆府。

全城呈规整的棋盘式布局。

这是一种典型的权力化的布局,其设计思路的出发点是为权力服务,而非便利城内居民的日常生活。

用日本学者妹尾达彦的话说就是:“长安城的建筑原本就不是以居民生活为出发点的,而是根据6世纪末到7世纪初王都的理念,设计建成的一座宏伟的理想都市。

”“宏伟的理想都市”追求的是凸显皇权的神圣性与保障皇室的安全。

这种追求对普通市民而言往往意味着束缚、禁锢与不宜居。

布局上,街道纵横笔直,坊区四四方方,全方位的整齐划一追求的是神圣性。

管理上,实施里坊制度与夜禁制度,严格控制城内居民的人身自由,追求的是安全。

唐长安城布局示意图里坊制度源于秦汉时代的闾里制。

所谓闾里制,简单说来,就是在城内用围墙圈出许多方块状的“闾”或“坊”。

居民住在墙内的房子里,不许临街开门,不许临街起楼,只能从官府设置的坊门出入。

坊门设置有“弹室”之类的机构,配备了“坊正”“里正”之类的管理人员,用来监控居民的进出。

北宋定都开封后,里坊制才被抛弃——并不是赵宋王朝不喜欢里坊制,而是开封的自然环境不允许,取而代之的是《清明上河图》中那种较为开放的“街坊制”,城市居民不再被官府用高墙禁锢。

及至清代,爱新觉罗氏入关后欠缺自信,用栅栏将北京城的居民住宅再次分割、封闭。

据《大清会典》记载,清初,北京内城有大小栅栏1100余道,外城有大小栅栏440余道,栅栏门晨启昏闭。

唐长安城108坊的介绍

唐长安城108坊的介绍

唐长安城108坊的介绍大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

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长安城多元的文化、壮丽的建筑、繁盛的贸易,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它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

长安城布局与等级有关长安城的规模空前宏伟,总面积达84平方公里。

整座城市的设计严谨、布局井然。

长安城舆图长安城的建筑布局等级分明,充分利用了龙首原的地形,皇宫及行政机构建在最高处,居民里坊区次之,最低处开凿沟渠。

建筑主要分为三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宫城是皇室家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皇城是中央行政机构所在地,外郭城分布着居民区、商业区和寺塔等。

宫城主要由“三大内”组成。

分别是“大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

皇城包围着太极宫,城墙坚固高大,构成一个极为严密的防御体系。

外郭城内有一条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纵贯全城,东西左右均衡对称,纵横交错的25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东、西两街道,街西设长安县管辖,街东设万年县管辖,而京兆府管辖长安城以及周边若干县。

剧中多次有提及这些管辖机构。

长安城内所有里坊全部沿着中轴线对称布置、均匀分布,一共108个里坊。

长安城的建筑分三六九等长安城内街道的宽度, 根据交通分几个等级第一级是连通几座主要城门的街道。

与东、西、南三面几座城门相对的街道, 宽度都在100米以上, 中轴线朱雀大道更是达到150米左右。

第二级是城中大多数道路, 宽度在40~70米不等。

第三级是顺城墙下的道路, 宽度在25米以内。

第四级是里坊内的巷曲(唐时街道的称法)。

长安城的街道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大、宽阔的。

由于是实景场地拍摄,剧组找了70多亩的空地来建造长安城,空间上只能做妥协,所以我们看到的剧中的街道比较狭小。

唐代的宅第制度有严格的等级性。

每一阶层对应的建筑不一样唐文宗颁布的《营缮令》明文规定各等级的建筑规模(高度、面积)及装饰,唐律,违反等级要求,会受处罚。

《唐律疏议》规定“诸营造宅舍、车服、器物及坟莹、石兽之属, 于令有违者,杖一百。

唐长安城崇仁坊空间分布的变迁

唐长安城崇仁坊空间分布的变迁

唐长安城崇仁坊空间分布的变迁
辛龙
【期刊名称】《文博》
【年(卷),期】2024()1
【摘要】唐长安城崇仁坊位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与皇城之间,与东市对角相望。

初唐和盛唐时期,除了寺观之外,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很多高官贵族在此居住。

开元年间,礼会院的设立使崇仁坊的里坊空间开始发生改变。

中晚唐以后,崇仁坊内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进奏院、旅舍,商业活动尤为兴盛,出现突破里坊空间和时间的夜市。

此时,除了寺观的延续,仍有新的高官贵族宅邸,但数量骤减,已不占主要地位。

【总页数】8页(P30-37)
【作者】辛龙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唐长安城里坊内的公共活动空间
2.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初探
3.墓志所见唐长安城安仁坊居民葬地的地理分布
4.墓志所见唐长安城安仁坊宅第的时空分布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朝时长安的灵异事件 阴兵借道、青面鬼

唐朝时长安的灵异事件 阴兵借道、青面鬼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时长安的灵异事件阴兵借道、青面鬼
导语:其实灵异事件最多的是唐朝时候的长安、洛阳这些地方。

这里举一个例子。

长安有一个叫姜皎的人,这个是权相李林甫的舅舅,他本人也过大官。

其实灵异事件最多的是唐朝时候的长安、洛阳这些地方。

这里举一个例子。

长安有一个叫姜皎的人,这个是权相李林甫的舅舅,他本人也过大官。

而且在唐玄宗没当皇帝时就跟唐玄宗交上朋友了。

而说起他跟唐玄宗的相识,也有点灵异味道。

有一天,姜皎碰到一个和尚,这个和尚跟他要吃的。

姜皎拿出一盘肉来。

和尚不吃,却说了一句话:“你只要能碰到一个真人就能大富大贵。


什么真人呢?这个和尚指点:跟我走,你今天就可以碰上。

于是,姜皎就跟着和尚到了郊外,正碰上还是临淄王的唐玄宗在打猎。

姜皎也喜欢打猎,出来时就带着一只很好的鹞鹰。

唐玄宗一看,都是玩鹰的,那一起练练吧。

就这样,姜皎结识了唐玄宗。

后面又发生了一件怪事,就是姜皎的家里来了一个女巫,女巫说天子今天会到你家来拜访。

没多久,李隆基就来了。

所以,姜皎特别看好唐玄宗,跟唐玄宗的关系处得很好。

那时是武则王当女皇,唐朝王子都是高危动物,一般人都不跟唐王亲密接触。

但姜皎跟唐玄宗走得很近,唐玄宗需要啥就送啥。

最后,他们就成了患难之交,唐玄宗当了皇帝后大大重用姜皎。

这是姜皎跟唐玄宗的怪事,而后面又发生了一件比较恐怖的事情。

说话姜皎喜欢去长安的大庄严寺玩,当地的市招待所设宴款待姜皎。

生活常识分享。

浅析唐长安城的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

浅析唐长安城的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

浅析唐长安城的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内容提要:唐长安城的官舍,除自建外,有一部分来源于通过籍没、献纳、回收等形式由官府收没的官没住宅,本文主要根据《唐两京城坊考》的相关内容,就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作一个简单的归类论述。

关键字:唐长安城;官没住宅;籍没唐代长安城号称户口百万,坊市纵横,住宅林立。

其中除了官员百姓的私宅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官有住宅,在文献一般被称为“官第”、“官舍”、’“官宅”、“公第”。

这些官有住宅除了官府使用的官廨、邸店等政府机构用房外,剩余的主要是用于居住的住宅,或者用做寺观等宗教场所的住宅。

而此类官有住宅的来源,除了官府自己营造的外,还有一部分是本来属于私人或者寺观的房舍,通过籍没、献纳、回收等形式,转化所有权为官府所有,而成为官有住宅,供朝廷自用、喜舍、下赐甚或出卖使用的。

关于长安城官没住宅的研究文章,较早的有陈忠凯、杨希义《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初探》一文,其中提到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时,列举了“籍没宅地”这一原因,指出“往往指宅第主人触法违章,致使其宅第被官收没。

”[1]这一官没住宅的主要原因;张永帅的《唐长安住宅研究》提到了私宅转化为官舍的主要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王子、公主住宅,在废弃后被官府收回,二是籍没犯官家产而来,以上观点,在雷巧玲的《唐代赐宅述论》一文唐代赐宅的来源中也有述及;而余蔚、祝碧衡《唐代长安城内土地利用形式的转换》则在介绍官府用地、寺观和私人住宅园地这三种土地利用形式的相互转换的问题中,在一些方面提到了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官没住宅现象。

这些文章虽然都涉及了官没住宅的来源问题,但都是一般性的述记,对这一问题没有进一步的深究和综合。

所以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在前人基础上,将官没住宅的来源以及利用形式,予以综合列举,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官没住宅的来源官没住宅现象由来已久,隋时的长安城(时称大兴城)中,就有官没住宅的记载,如昌明坊,“全一坊隋汉王谅宅。

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

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

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齐东方里坊是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单位,是一种聚居方式、生活方式,它像巨大躯体中的一个个细胞组合起来,运转着城市的生命活力。

里坊作为一种制度,曾经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几百年不变的稳定格局,它在世界古代城市中是独创而且几乎独有。

因此,研究中古时期城市的里坊问题备受关注,诸多学者发表了精辟地见解,也有不同意见和未涉及的问题1。

里坊格局下所产生的人类生活和社会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群体面貌,甚至长久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传统。

因此,里坊制度的出现、内部结构特征、时代变化、衰落的过程及其原因,以及在古代城市设计上的影响仍值得作系统性的探讨。

一、“里”与“坊”的异同“里”和“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大量的研究论著中常常被连用为“里坊”。

或以为隋代以前多称“里”,其后多称“坊”。

“里”为正规名称,“坊”为俚俗之称。

“里坊”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讨论城市布局时无关紧要,如果深入考察城市内部规划,探讨里、坊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功能时,两者的异同必须加以分辩。

“里”作为居住形态,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当时还称之为邑、闾。

《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毛传曰:“里,居也。

”《尔雅》卷二《释言》:“里,邑也。

”《礼记》郑注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

”《周礼》卷二二《地官》闾胥云:“闾胥各掌其闾之征令”,郑玄注引郑司农曰:“二十五家为闾。

”2《管子》还有周详并涉及到内部管理的记载: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横通,闾闬不可以毋阙,宫垣闭不可以不修。

……里域横通,则攘夺窃盗者不止;闾闬无阖,外内交通,则男女无别;宫垣不备,关闭不固,虽有良货,不能守也。

……明君者,闭其门,塞其途,弇其迹,使民毋由接于淫非之地。

是以民之道正行善也若性然。

故罪罚寡而民以治矣3。

“里域”是人们居住的区块,内部的居所之间有墙和门相隔。

周代城乡有国、野之分,城的中心由国君和卿大夫占据,一般平民居住城郊,郊外是从事农耕的人。

《长安志》纠谬

《长安志》纠谬

《长安志》纠谬李健超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龙图阁直学士宋敏求所撰著的《长安志》二十卷,是依据唐中叶著名史学家韦述的《两京新记》,又博采群书,网罗旧闻“穷传记诸子钞类之语,绝编断简,靡不总萃隐括而究极之”①补缀而成。

其中第七至第十卷,以四卷篇幅对唐皇城、京城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记述。

该书历来颇受称道②。

然而撰者在引用典籍时未能精审,错误较多。

再加以长期辗转钞录,鲁鱼亥豕在所难免。

南宋程大昌、清初毕沅均曾指摘其谬。

今辛德勇先生在《隋唐两京丛考》一书中有许多前人所未发现的创见,又能触类旁通,剖析入微。

近来笔者在读《长安志》时亦发展一些谬误,谨将一得之见,就正于学林。

长宁公主宅在崇仁坊《长安志》崇仁坊南门之西礼会院下注:“本长宁公主宅。

主及驸马杨慎交奏割宅向西(应为东)一半,官市为礼会院,每公主、郡县主出降,皆就此院成礼。

”又在崇仁坊西南隅元真观下注:“半以东本尚书左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宅,西北隅,本左金吾卫,神龙元年并为长宁公主第,东有山池别院,即旧东阳公主亭子,韦庶人败,公主随夫为外官,遂奏请为景龙观……。

天宝十二载,改为元真观。

”以上所记崇仁坊南门之西的礼会院和西南隅的元真观,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都是唐中宗第四女长宁公主的宅第。

但《长安志》又在靖恭坊西北隅驸马都尉杨慎交宅下毕沅注“唐长宁公主嫁杨慎交。

”《唐两京城坊考》在靖恭坊杨慎交宅下注“中宗第四女长宁公主下嫁杨慎交。

《新唐书·长宁公主传》取西京高士廉第、左金吾卫故营合为宅。

右属都城,左頫大道,作三重楼以赁观,筑山浚池,帝及后数临幸,置酒赋诗。

又并坊西隙广鞠场。

”那么长宁公主宅第究竟在崇仁坊还是在靖恭坊?还是这两个坊中都有长宁公主宅第?唐代公主在长安或东都洛阳有两处宅第者是屡见不鲜的,如太平公主在长安兴道坊、兴宁坊、礼泉坊就有三处宅第。

可是徐松在崇仁坊元真观下说明长宁公主第原为高士廉宅和左金吾卫地,而在靖恭坊驸马都尉杨慎交宅下又引《新唐书长宁公主传》说长宁公主下嫁杨慎交,公主取西京高士廉第及左金吾卫故营为宅。

唐长安平康坊内割宅之推测

唐长安平康坊内割宅之推测

唐长安平康坊内割宅之推测————————————————————————————————作者:————————————————————————————————日期:唐长安平康坊内割宅之推测贺从容【摘要】唐长安的城市用地被划分为里坊,然后划分成若干宅基地,可里坊内如何被分割为若干块宅基地分配给居民却一直不明。

本文依据古代文献和图纸记录,参考日本平城京的宅地划分方法,从坊内建筑的时间、规模、位置上一步步地考证、清理、推测平康坊内的用地信息,尝试绘制出坊内宅地划分的格局。

【关键词】唐长安平康坊里坊割宅宅基地规模Abstract:Tang Chang'an city was divided into 108 blocks(Li Fang), then into houses. However, it has been a mystery for a long time that how the blocks being divided into houses. Based on many historical records of residencial information and the land's division of Heijyokyo (present-day Nara) of Japa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ouse-land scale and the land's division of Pingkang Fang, and attempts to deduce a reasonable land's division in Pingkang Fang.Key Words: Tang Chang'an, Pingkang Fang Block, Li Fang (Block), Land's division into houses, House-land scale中国汉唐时期的都城规划有“制里割宅”的思想。

唐代长安城坊二三问题探讨

唐代长安城坊二三问题探讨

唐代长安城坊二三问题探讨作者:高淑静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6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以旧史料为基础,以近年新发现的墓志等新史料为增补,探讨长安城坊内的有关建筑:永平坊应曾居住过两位公主,一位是高宗女,高安长公主,曾封为宣城公主;一位是中宗女,宜城公主;永嘉坊内的蔡国公主宅第应当为薛国公主的宅第;华封观、万安观、永穆观并非同一道观。

【关键词】宣城公主宅;蔡国公主宅;华封观;永穆观;万安观长安城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日本京都即仿长安城而建。

史学界、考古界关于长安城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建筑,实际勘探等方面,较少涉及长安城内的微观建筑。

微观建筑的研究相当繁琐,不仅缺少史料,甚至有些史料记载相当混乱,同时也缺乏相关的考古数据互为佐证。

因此,研究难度较大。

近年来,随着新墓志的发现,为研究长安城内的微观建筑提供考学上所没有辅佐证据,加之若对已有史料的抽丝剥茧式的耐心梳理,对长安城内的微观建筑加以研究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辛德勇先生的《隋唐两京丛考》就是此方面一大巨作。

[1]因笔者受学识所限,此文仅探讨长安城坊内的部分微观建筑。

一、永平坊内的宣城公主宅为何人之宅第《长安志》载:“(永平坊)东南隅,宣城公主宅。

”并《注》:“公主薨后,太子太师窦希球居之。

”[2]在《唐两京城坊考》亦有相同记载。

《唐两京城坊考》另记永平坊内有“高安长公主宅”,《注》:“高宗女,降颍州刺史王勗。

苏珽《高安长公主碑》:薨于长安永平里第。

”[3]据史料记载,唐朝宣城公主疑有三位。

第一位,是高宗与萧淑妃的女儿。

《新唐书》公主列传载:“高宗三女……义阳公主,萧淑妃所生……高安公主,义阳母弟也。

始封宣城。

下嫁颍州刺史王勗。

天授中,勗为武后所诛。

神龙初,进册长公主,实封千户,开府置官署。

睿宗立,增户千。

薨开元时,玄宗哭于晖政门,遣大鸿胪持节赴弔,京兆尹摄鸿胪护丧事。

”[4]另据苏珽所撰《高安长公主碑》明确记载:高安长公主,“初封宣城公主。

唐长安城坊名字的由来

唐长安城坊名字的由来

唐长安城坊名字的由来就说那朱雀大街东边的永兴坊吧。

这名字一听就感觉有股子吉祥的劲儿。

当时取这个名字,可能就是希望这片地方永远兴旺发达。

住在这坊里的人,每天出门进门,听到这名字,心里头都觉得敞亮,仿佛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而且还能一直延续下去。

这里的人们忙忙碌碌,做着各种营生,那热闹的景象就像是这个名字的生动写照。

再看看平康坊,这个名字可就很有讲究了。

也许是当时的人们希望这个坊里能够太平安康。

在那个时候啊,平康坊可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

这里汇聚了很多的文人雅士,也有一些歌姬舞女。

这里充满了文化和艺术的气息,大家在这里吟诗作画,听歌看舞。

虽然有热闹繁华,但平安顺遂始终是人们心底的愿望,这名字就像是一种美好的祈愿笼罩着这个坊。

还有崇仁坊,“崇仁”这两个字体现的就是一种对仁德的崇尚。

在唐长安城,大家都讲个礼义仁智信。

这个坊里的人啊,也许就以仁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

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大家都以一颗仁德之心对待他人。

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耳濡目染的都是这种崇仁的氛围,整个坊就像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

通化坊呢,名字里带着一种通达、化育万物的感觉。

也许当时这里是商业繁荣或者文化交流频繁的地方。

人们从各地来到这里,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融合。

就像水一样,通达四方,又能孕育出新的东西。

这里的人来来往往,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而通化坊就像一个大熔炉,把这些故事都融合在一起,让这个坊充满了活力。

唐长安城的这些坊名啊,可不是随随便便取的。

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标签,贴在每一片土地上,每一个坊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承载着人们的希望、梦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坊名也像是历史的小脚印,让我们在千百年后的今天,还能通过这些名字去窥探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他们心中的那份情怀。

长安堪舆哪家强?——跟随《长安十二时辰》了解大唐的坊市制度

长安堪舆哪家强?——跟随《长安十二时辰》了解大唐的坊市制度

长安堪舆哪家强?——跟随《长安十二时辰》了解大唐的坊市制度以下文字可能有穿凿附会,过分解读之嫌,请诸君权做笑谈,莫要斟酌。

前文链接:这还不迷死你?!——跟随《长安十二时辰》赏看大唐美男子黄沙百战穿金甲——跟随《长安十二时辰》了解大唐兵役制度时隔三年,《长安十二时辰2》立项开拍,笔者遂翻出第一部鸳梦重温。

当年观感不错,虽然也有些许遗憾,但不妨碍本剧是近年来少有的尽量还原大唐风貌的诚意之作。

二刷依旧常看常新,从本篇开始开启一个新的系列,选几个有意思的点聊聊,温故而知新。

本篇说说大唐坊市制度《十二》中,靖安司司丞李泌在给借调死囚张小敬介绍时,曾感慨“再也没有比长安更伟大的城市”。

伟大与否的个人标准不同,结论有异。

但大,却是实打实的大!长安之大唐长安城周长35.56公里,面积约87.27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的9.7倍,汉长安的2.4倍,元大都的1.7倍,明清北京的1.4倍,还是古代罗马的7倍,君士坦丁堡的7倍,巴格达的6.2倍。

唐长安为彼时世界最大最繁荣的城市。

长安布局严谨,结构对称。

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衔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把长安分成了对称的东西两县。

东城万年县下辖53坊及东市,西城长安县下辖55坊加西市。

城内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把居民住宅区划分成一百零八坊。

白居易有诗赞曰”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唐大明宫建筑群复原模型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三部分构成。

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中部为太极宫,正殿为太极殿。

东为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掖庭。

皇城接宫城之南,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

后来,太宗始建大明宫,玄宗又把临淄王浅邸扩建成兴庆宫,三座宫殿合称“三内”。

城内有四条沟渠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

城东南角有一座芙蓉园,中有曲江池。

唐长安有上百万的居住人口,分布情况概括起来就是“南虚北实,东贵西富“。

仅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僧)等总数即不下三万。

唐朝诡事录案件笔记摘抄(3篇)

唐朝诡事录案件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唐玄宗开元年间,长安城东一女子深夜离奇死亡案时间:唐玄宗开元年间地点:长安城东案情简介:一女子深夜离奇死亡,死者家中发现一把染有血迹的剪刀,现场无任何挣扎痕迹,死因不明。

笔记摘抄:1. 案发当天,死者杨氏与邻居李氏有纠纷,杨氏曾向邻居索要剪刀,但李氏拒绝。

2. 死者杨氏性格孤僻,平时很少与人交往,且生活简朴。

3. 现场勘查发现,死者衣物完好无损,无任何挣扎痕迹,死因不明。

4. 法医鉴定:死者死因疑似中毒,但具体毒物不明。

5. 警方初步怀疑,死者可能与邻居李氏有关,但李氏坚称自己与此案无关。

二、唐肃宗至德年间,洛阳城西一男子失踪案时间:唐肃宗至德年间地点:洛阳城西案情简介:一男子神秘失踪,家中发现一封遗书,遗书中男子表示自己已无法回到家中。

笔记摘抄:1. 失踪男子张姓,年约三十,平时为人正直,无不良嗜好。

2. 张姓男子失踪前,曾与好友李氏有过争执,争执原因不明。

3. 现场勘查发现,张姓男子家中遗书内容表示,自己已无法回到家中,希望家人能够原谅。

4. 警方初步怀疑,张姓男子可能与好友李氏有关,但李氏表示自己与此案无关。

5. 经过调查,警方发现李氏曾与一神秘女子交往,该女子疑似为张姓男子失踪的幕后黑手。

三、唐德宗贞元年间,扬州城一富商被绑架案时间:唐德宗贞元年间地点:扬州城案情简介:一富商被绑架,绑匪索要赎金,警方在侦破过程中发现一神秘组织涉嫌此案。

笔记摘抄:1. 被绑架富商王姓,年约五十,扬州城内有名的商人,为人慷慨。

2. 绑匪索要赎金十万两,警方在追查过程中发现,绑匪曾向其他富商索要过赎金。

3. 现场勘查发现,绑架现场留有神秘组织标志,警方初步怀疑该组织涉嫌此案。

4. 经过调查,警方发现该神秘组织为扬州城地下黑帮,组织成员众多,涉及非法交易、绑架等多种犯罪活动。

5. 警方成功解救富商王姓,并捣毁该神秘组织,抓获多名涉案人员。

四、唐宪宗元和中,太原城一官吏遇刺案时间:唐宪宗元和中地点:太原城案情简介:一官吏遇刺身亡,凶手神秘消失,警方在侦破过程中发现一神秘势力介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长安平康坊内割宅之推测【摘要】唐长安的城市用地被划分为里坊,然后划分成若干宅基地,可里坊内如何被分割为若干块宅基地分配给居民却一直不明。

本文依据古代文献和图纸记录,参考日本平城京的宅地划分方法,从坊内建筑的时间、规模、位置上一步步地考证、清理、推测平康坊内的用地信息,尝试绘制出坊内宅地划分的格局。

【关键词】唐长安平康坊里坊割宅宅基地规模Abstract:TangChang'ancitywasdividedinto108blocks(LiFang),thenintohouses.However,ithasbeena mysteryforalongtimethathowtheblocksbeingdividedintohouses.Basedonmanyhistoricalrecordsofres idencialinformationandtheland'sdivisionofHeijyokyo(present-dayNara)ofJapan,thispaperdiscussest hehouse-landscaleandtheland'sdivisionofPingkangFang,andattemptstodeduceareasonableland'sdivi sioninPingkangFang.KeyWords:TangChang'an,PingkangFangBlock,LiFang(Block),Land'sdivisionintohouses,House-la ndscale中国汉唐时期的都城规划有“制里割宅”的思想。

汉唐文献中反复提到了晁错的一段话:“臣闻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

”[1]反映出相地、营邑立城、制里割宅是中国汉唐时期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在“立城”之后先“制里”,即将城市用地划分为里坊,再“割宅”,即将里坊划分成若干宅基地分配给居民。

这种城市用地划分方法在隋唐长安、洛阳的规划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形成了整饬的城市形象。

里坊的划分方法通过比较详细的文献记载和以往研究已经比较清晰,里坊内如何分割为若干块宅基地却尚不清楚,于是本文尝试以平康坊为例,选择建筑信息密集的一段时期,从住宅基地规模入手,推测里坊内部割宅的格局,绘制出平康坊割宅的平面图。

平康坊是唐长安朱雀门东第三街从北数起的第一排里坊,也是靠近皇城的第一排里坊,位置比较突出。

对于坊内的建筑,唐韦述的《两京新记》(此二书以下皆简称《记》)、宋敏求的《长安志》(以下简称《志》)之卷八、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以下简称《考》)之卷三、及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以下简称《谱》)等文献中作了较详之记录和考证。

其中成书于开元十年(722年)的《记》为最原始的系统记录,也最接近原状,可惜原书已残,幸其信息多为成书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志》所保存,故《志》的原真性在以上诸书中最值得参考。

另外,还有吕大防《长安城图》之残片(以下简称“吕图”)对平康坊有较谨慎的描绘,此图是宋元丰三年(1080年)吕大防派刘景阳、吕大临、张佑“二寸折一里”考定测绘的,当时很可能以隋唐长安旧图、韦述《西京记》为蓝本,并根据遗迹和文献进行考定[2],也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志》中列出了平康坊内有南门之东的菩提寺,街之北阳化寺,西北隅隋太师申国公李穆宅,西门之南尚书左仆射河南郡公褚遂良宅,西南隅国子祭酒韦澄宅、兰陵公主宅、万安观(永穆公主宅、梁国公姚元崇宅、太平公主宅——安西都护郭虔,三宅合并为观),东南隅右相李林甫宅(李靖宅——陆颂——李令问——李林甫)、嘉猷观,南门之西刑部尚书王志宅,次北户部尚书崔泰之宅、侍中裴光庭宅、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张弘靖宅(崔融旧第),以及十二地进奏院等14项建筑。

《考》在此基础上,根据唐人墓志补充了孔颖达宅、臧怀亮宅、王宅、霍国夫人王氏宅、陈苌宅、赵虔章宅六项,根据唐人笔记补充了王哲宅(《酉阳杂俎》)、马震宅(《续玄怪录》)、邢凤宅(《异梦录》)三项,并根据《北里志》补充了“三曲”妓所一项。

《谱》不仅对每个条目进行了考对,又据《太平广记·李娃传》补充了鸣珂曲的李娃宅,据墓志补充了张堪宅和张府君宅。

另外,2004年的一项关于“隋唐平康坊有烧造陶俑的大型作坊和窑址”[3]的考古发现值得注意,但目前尚未得到确证。

以上三书考证了隋唐时期平康坊内共有27项建筑。

考诸文献,除了《长安志·卷十一》载“社坛在县东南二里平康坊”乃后世所建外,别无其他。

中国史书记载的此类地理信息多为可信,但这些信息传抄之中未免有些出入,尤其是后来根据墓志补充的条项,因时间不一定并行,其住宅存在的空间位置可能与其他住宅有所重叠,且多项建筑未记载具体的方位、规模尺寸,给空间上的还原坊内格局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我们需要清理一下其内容,以及大致时间、规模,然后才能为空间上的还原打下基础。

一、平康坊内建筑时间上的清理《志》中所述平康坊的14项建筑时间比较容易分辨,且记录的多为当时的朝官和显贵之赐宅,而《考》、《谱》补充的多出自墓志、笔记,常有“私第”一词出现,主人身份、建筑时间十分模糊,其为私宅的可能性很大,这也许是《志》未载的原因之一。

唐朝京官升迁、外调或贬官乃常事,一般情况下,官职动迁或官员过世死后家中无官爵相近的京官,政府将收回以往的赐宅,其后是否另赐他人则未可知,私宅则有买卖变更,因此这27项建筑首先需分辨其存在的时间。

1.菩提寺、阳化寺菩提寺,《志》注明其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到大中六年(公元852年)改为保唐寺。

反映大中年间进士游狎的《北里志》又云“诸妓以出里艰难,每南街保唐寺有讲席,多以月之八日相牵率听焉。

”证实此时已经更名保唐寺,且自582-859(大中末年)年间一直存在。

阳化寺,《志》注为隋内史舍人于宜道年间为父建乎公义、母独孤夫人所立。

隋唐时重佛,只有舍宅为寺的,少有寺庙被宅院覆盖之事,估计此寺到唐末依然存在。

吕图上亦有此寺(图1)。

2.李穆宅、褚遂良宅据《志》记载西北隅乃隋太师申国公李穆宅。

从时间上看,申国公李穆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薨于第,过世之后百余年间其宅基地可能多有变故,比较确切的是在景龙年间(707-709)为长宁公主所居。

这个长宁公主应该是中宗的第七女,韦庶人生,神龙年间(705-707)封,下嫁扬慎交。

李穆的宅基地在707-709年是长宁公主府及球场,景云年间(710-712)住宅废,与球场基地一起分散卖给了居民。

褚遂良是官宦世家,从其父褚亮(隋朝开国大臣)起,褚宅就位于平康坊内西门之南。

褚亮是陈、隋、唐三朝老臣,活了88岁,《六艺之一录》中记载其碑为唐高宗时赠立,可见褚家颇为得宠。

褚遂良是太宗最喜欢的书法家之一,死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4],终年64岁,那么褚宅在此坊至少在581-659年一直存在。

之后此地未见记载,或可暂用其名代替后来的继承者或覆盖者。

唐代官员的赐宅若无后代世袭官爵者继承,一般由朝廷收回另赐他人,或闲置,或卖与居民。

3.韦澄宅、兰陵公主宅、万安观《志》载平康坊西南隅有国子祭酒韦澄宅、兰陵公主宅、万安观,《考》根据李义府《兰陵长公主碑》碑文确认平康坊内曾有兰陵长公主宅。

兰陵长公主为太宗第十九女,死于显庆年间,李义府《兰陵长公主碑》立于显庆十四年(公元669年)[5],兰陵长公主宅应存于此前,之后不明。

韦澄宅的时期尚有疑问,查诸文献[6],除了《志》中提及其宅外,竟只有《司空表圣文集·卷七》《全唐文·卷八百》提及,且时间不明,仍有重复的可能。

万安观,《志》注“天宝七载永穆公主出家,舍宅置观。

……其地西南隅本梁国公姚元崇宅,次东即太平公主宅,其后敕赐安西都护郭虔,后悉并为观。

”说明天宝七载(748年)之前平康坊内有永穆公主宅,宅地之西南区域原本是梁国公姚元崇宅,后被永穆公主宅覆盖。

宅东的太平公主宅应较早一些,713太平公主政变失败之后可能就分给安西都护郭虔所居住,郭虔正好是开元初(713年)累迁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护[7]。

之后,及至748年永穆公主因婚变舍宅为观之时,郭宅大抵也已收回荒置,于是永穆公主宅、郭虔一起并入万安观。

4.李靖——陆颂——李令问——李林甫宅《志》载东南隅为右相李林甫宅。

并注曰:“本尚书左仆射、卫国公李靖宅,景龙中韦庶人妹夫陆颂所居。

韦氏败,靖侄孙散骑常侍令问居之,后为林甫宅。

……又说,其宅妖怪,东北隅沟中至夜每火光大起,有小儿持火出入。

林甫恶之,奏分其宅东南隅立为嘉猷观。

……明皇御书金字额以赐之,林甫奏女为观主。

”卫国公李靖薨于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春(649年)。

此后韦庶人妹夫陆颂景龙中(707-710)所居,韦氏政变败于711年,李靖侄孙散骑常李侍令问和李林甫先后居于此。

公元713年李令问在兴道坊分有大宅,开元八年(720年)兴道坊发水灾,“一夜陷为池,没五百家”[8],从720年起李令问宅迁至平康坊的可能性很大,但他729年离开京城之后就有可能被收回了,后来又赐予右相李林甫。

李林甫卒于天宝十一年冬(752年),720-752年,此处宅基地应为李令问或李林甫宅。

《开天传信记》载:“平康坊南街废蛮院,即李林甫旧第”。

《开天传信记》为唐郑綮于干符末年(879年)所撰,说明此时李府已不在,留下一座空宅。

5.王志宅、崔泰之、裴光庭、张弘靖《志》载平康坊南门之西为刑部尚书王志宅。

王志乃神龙年间的进士,景云元年(710年)累转左御史中丞,太极元年(712年)后不久加封银青光禄大夫,“久之,召拜工部尚书,开元九年(721年)上幸东都,令充京师留守。

十年……志遂以骇卒。

”[9]也就是说,平康坊内若有其宅应在公元712之后721年之前。

次北,户部尚书崔泰之宅。

崔泰之在武则天、中宗时期任职,开元年间(713-742)曾任工部尚书,宅于此坊很可能就在此间。

据张九龄《裴光庭碑》碑文记载,裴光庭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死于平康里,二十四年(736年)建此碑。

那么,裴光庭宅在736年之前数年内位于平康坊是比较确定的。

只是崔泰之与裴光庭两宅是否并存尚无法判断。

《志》载坊内亦有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张弘靖宅,张弘靖曾任节度使,与白居易、刘禹锡同时期人,长庆元年(821年)被贬为太子宾客,其宅居此坊应在821年之后。

宅基地原本是国子司业崔融的旧第。

崔融在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召拜国子司业,706年就劳累致死。

此后至张弘靖居于此之间,有可能曾赐予他人。

6.进奏院另外还有同华、河中、河阳、襄、徐、魏、泾原、灵武、夏州、昭义、浙西东、容州十二地的进奏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