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_知识点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点[1]-2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点[1]-2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

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

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9。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10。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

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土质的松软程度等。

13。

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

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全册知识点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全册知识点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一)(二)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 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能够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受到光照,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低温下)。

4. 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要施肥。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3.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4.请你说出企鹅、青蛙这两种动物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适应寒冷的气候。

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钻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安全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地面上来。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附思维导图(两套)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附思维导图(两套)

新教科版五上科学知识点最新整理共两套含思维导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①正在发光;②自身发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因此我们站在幕前能听到幕后说话的人的声音。

3.光的传播实验现象: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光能直接穿过小孔,在纸屏上出现1个光斑;稍微移动其中一张卡纸,使它和其他纸上的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的光斑消失。

4.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晚上舞台上的灯光;夜晚汽车前车灯的灯光;透过丛林、树梢的阳光看上去都是直的。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3.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我们会看见一个小光点,借助烟雾让激光笔的光路可见,能清晰地看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注意:激光笔的光一定不要照射人眼,以免造成危害。

4.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的去路被阻挡了,不能继续传播,就形成了影子。

5.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太阳被月球所遮挡,人们就会看到部分太阳或全部看不见,这就形成了日食。

6.月球自身不发光,需要太阳照射再反射光,当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中时,来自太阳的光部分或者全部被地球遮挡,人们就会看到月食。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传播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进另一种介质时,则不会产生折射现象。

3.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4.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水池的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潜水员在水中看岸边的树比实际高......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这种线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鳍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2.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3■因为有了(%),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一、简述亲爱的同学们,四年级的科学之旅即将结束,接下来我们将一起走进五年级上册的科学世界。

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的是第四单元的知识点,这些知识都充满了奇妙的科学现象,让人不禁好奇。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热胀冷缩的现象吧,这可不只是生活常识,它也是科学课本里的重要知识点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单元,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吧!1. 介绍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角和认知,特别是第四单元,可以说是生活中的科学与自然知识的完美结合。

为什么要学好这一单元呢?因为我们不仅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魅力,还可以将它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趣味和知识的单元吧!首先我们要明白,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探索世界的大门。

学习科学不仅仅是理解自然现象,更是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更是在启蒙阶段为我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四单元的知识点更是如此,它涵盖了生活中的许多常见现象,比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而且这些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甚至可以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学好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还能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让我们一起跟随科学的脚步,开启一场奇妙的知识之旅吧!2. 简述第四单元的主题和核心内容接下来我们来聊聊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这个单元它的主题就是“探索自然现象的奥秘”。

我们知道大自然总是充满了神奇和惊喜,这个单元就是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发现这些神奇的现象背后的秘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一)(二)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 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能够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受到光照,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低温下)。

4. 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要施肥。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3.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4.请你说出企鹅、青蛙这两种动物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适应寒冷的气候。

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钻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安全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地面上来。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2023年秋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后附问答题)

2023年秋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后附问答题)

2023年秋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后附问答题)一、第一单元:认识生物1.生物的分类-生物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

-动物根据其身体结构特征,可以进一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植物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

2.动物的饮食习性-食肉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如老虎、狼等。

-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物,如牛、羊等。

-杂食动物:既吃植物又吃其他动物,如猪、猴子等。

-腐食动物:以死去的植物和动物尸体为食物,如蚯蚓、蟑螂等。

3.植物的不同部位及功能-根: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在土壤中。

-茎:支持植物体,将水分和养分从根部传输到其他部位。

-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

-花:进行有性繁殖,结出果实。

-果实:保护种子,帮助种子传播。

4.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动物从幼体逐渐长大成为成体,这个过程叫做生长。

-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生长方式,如昆虫经历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

-动物还可以通过繁殖产生后代,如鸟类的卵孵化成雏鸟。

二、第二单元:认识植物1.植物的生长条件-光照: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温度:不同植物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水分:植物需要适量的水分来吸收养分。

-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2.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两个不同的植物结合,通过花粉传递进行受精。

-无性繁殖:植物通过茎、根、叶等部位进行繁殖,如匍匐茎、扦插等。

3.植物的生活习性-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呼吸作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养分分解释放能量。

-蓄水作用:有些植物可以在干旱时蓄积大量水分。

4.植物的适应性特征-根系的不同:有些植物的根系发达,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叶子的形状:有些植物的叶子表面较小,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种子的传播方式:植物通过风、动物、水等方式传播种子。

三、第三单元:认识物质1.物质的分类-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石头、木头等。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质,如水、饮料等。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3)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重点实验实验名称:制作一个潜望镜实验器材:牙膏盒、小平面镜、铅笔、尺子、剪刀、双面胶等。

实验方法:1. 2.实验现象:利用潜望镜,光经过两次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

反射用途:被广泛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中。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典型练习一名四年级的同学向小明请教潜望镜的做法,小明耐心地向他解释。

1.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该()放置。

A.相对、平行B.相背、平行C.随便2.为了使看到的视野范围最大,两块镜片应与镜筒呈()放置。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能够别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爱日子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爱日子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靠,互相妨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个儿创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截了当或间接消费不人创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狠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别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能够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具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能够把它们看成一具生态系统。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具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降。

14.假如生态系统的一具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假如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妨碍。

16.写食物链。

草、兔、鸟、蛇、蝗虫、鹰1草→兔→鹰2草→蝗虫→鹰3草→鸟→蛇4草→鸟→蛇→鹰5草→兔→蛇→鹰 6草→蝗虫→蛇→鹰17.世界上第一具自然爱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具自然爱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爱护区,三江源自然爱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爱护区。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如此能够自个儿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如此,从别同侧面照耀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影子总在背光一面,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歪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长。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耀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好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假如〔体积〕一样,〔重〕的物体容易沉;假如〔重量〕一样,〔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可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一样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严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开展做出了宏大奉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2020秋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附复习要点《运动和力》

2020秋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附复习要点《运动和力》

2020秋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一课:我们的小缆车1.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2.一定的拉力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在本课实验中,拉力大小是通过垫圈的个数来体现的。

第二课:用橡皮筋作动力1.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他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2.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第三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3.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

4.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5.要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必须对物体用阻力。

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1.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常常被叫做弹簧秤。

2.弹簧测力计是由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组成的。

3.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

4.科学技术上统一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100克力。

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相当于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4.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系。

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摩擦力小。

第六课:滑动与滚动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2.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有关系。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知识点第一单元《光》知识清单第1课时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又如打开的手电筒、点燃的蜡烛、发光鱼、萤火虫等。

3.月亮不是光源,人们能看到它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

生活中还有一此物体本身不会发光,靠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发亮的。

如行星、镜子等。

4.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5.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正在发光成正在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到我们的眼晴里,才能使我们看到它。

6.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我们无论过多久,都不能看到红苹果,是因为红苹果上没有光发出。

7.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时光是怎样流传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声音可以透过幕布进行传播;而光沿直线传播,穿透不了厚实的幕布。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3.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4.生活中光直线流传的例子:手影游戏、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日食月食等现象的产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方式流传的。

第3课时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透亮物体。

2.光能穿过纸,但看不清纸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纸这样的物体是半透亮物体。

3.光不能穿过书和厚纸板,不能看到这本书前方的物体,像书、厚纸板这样的物体是不透亮物体。

4.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会受到阻碍。

5.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恰好处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到地球上,形成日食现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4单元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4单元知识要点

12 3 45 678 9 101112 131 2 34 5 6 12 341 23412521 12612371234312345123 4 512345 675 3855591010510 1112 12345630789101112136214151617181920123 1 2 34 51 2 3 46 7 8 9 1023456110 2453134151553 234555 51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67 89 1011 121415 161 23 4 57110081023 91011121314152 3 4。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光》知识清单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又如打开的手电筒、点燃的蜡烛、发光鱼、萤火虫等。

2.月亮不是光源,人们能看到它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

生活中还有一此物体本身不会发光,靠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发亮的。

如行星、镜子等。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4.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正在发光成正在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到我们的眼晴里,才能使我们看到它。

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我们无论过多久,都不能看到红苹果,是因为红苹果上没有光发出。

5.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生活中光直线传播的例子:手影游戏、小孔成像、排队看齐。

日食月食等现象的产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7.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透明物体。

光能穿过纸,但看不清纸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纸这样的物体是半透明物体。

光不能穿过书和厚纸板,不能看到这本书前方的物体,像书、厚纸板这样的物体是不透明物体。

8.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会受到阻碍。

9.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恰好处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到地球上,形成日食现象。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形成月食现象。

从日食和月食现象的产生可知,月球和地球都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10.光从空气垂直进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

光从空气中斜射进入水中时,它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推测“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那么,实验中让种子有水的这组就叫实验组,另一组(得不到水的)就是对照组。

(说一说: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

课本第3页)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4.在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我研究的是“种子发芽与的关系。

”5.绿豆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说一说: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计划。

)6.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

7.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8.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9.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如:蔷薇蚜虫瓢虫小鸟11.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它们看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5.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第七课:改变生态瓶16.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会减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17.改变生态瓶中其中一种生物,会影响其他生物。

18.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

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1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0.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动植物遭到灭绝或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1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6.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1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8.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19.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20.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

2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2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2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26.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27.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2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9.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3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31.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二、解释概念。

1.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发光。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2.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皮影戏、电影、手影表演、工业生产和设计中采用的投影制图……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答:①汽车反光镜; ②医生带的额镜; ③照明灯上的灯罩; ④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⑤利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⑥潜望镜;⑦万花筒;⑧观景箱……4.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

答:①放大镜;②望远镜;③古代人用凹面的铜镜取火;④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⑤奥运会圣火火种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5.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花、太阳灶、太阳能温室……四、简答。

1.影子有什么特点?答: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

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

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4.光有哪些特性?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光能反射。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

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7.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答: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8、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答: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所以穿起来较凉爽。

而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所以穿起来较暖和。

9.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

10.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11.汽车反光镜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答:窗外景物的反射光射到凸镜上,凸镜再把这个光反射到驾驶员的眼睛里。

12.医生戴的额镜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答:灯光照射到医生戴的额镜上,额镜把这个光反射到病人的耳道中。

五、实验设计。

1.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一)。

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纸、屏、4个夹子。

实验过程:①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并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

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个纸屏。

②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

观察在纸屏上出现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把第二张卡纸向左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仔细观察纸屏上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④比较两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第一个实验中,手电筒的光通过3张卡纸中间的小孔投射到纸屏上;第二个实验中,纸屏上没有出现手电筒的光。

实验结论:通过比较得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二)。

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空心弯管和直管、手电筒实验过程:①用手电筒从直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就可以看到射过来的光。

②用手电筒从弯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却看不到射过来的光。

实验结论:通过比较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设计实验验证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名称: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实验材料:小镜子数面、温度计数个实验过程:①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光的强弱有什么不同。

②用温度计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③比较两次的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4.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实验材料: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的纸袋,温度计实验过程:将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纸袋,再将5支温度计分别插入5个不同颜色的纸袋中,并将这5个纸袋同时放到同一地方受阳光照射,仔细观察温度计的显示,并记录数据。

实验结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5.设计实验验证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名称: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实验材料: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温度计实验过程: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看看那个升温快。

实验结论: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多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土质的松软程度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1.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