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之颐和园
北京颐和园的讲解
北京颐和园的讲解
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
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
颐和园主要包括昆明湖、万寿山和各种建筑构筑,是一处集山水园林、古建筑和皇家艺术为一体的景点。
颐和园最初名为清漪园,是清朝乾隆皇帝为了纪念母亲的60寿辰而修建的,后来由光绪皇帝扩建并更名为颐和园。
园内的主要建筑有佛香阁、宜芸馆、乐寿堂、颐和园大殿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昆明湖中的大石桥、十七孔桥和佛香阁,它们都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体,湖水清澈,四周山峦环抱,景色非常优美。
在昆明湖畔,有许多古建筑、亭台楼阁,营造出一种典型的中国园林景致。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制高点,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颐和园的美景。
颐和园以其精致的园林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从颐和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颐和园园林是在一定空间,由山、水、动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自然整体。
因此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自然美与古典美高度的统一。
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它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下面我们就透过颐和园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1、效法自然的布局颐和园中布置的许多风景点,处处景色都不相同。
这些风影点,用楼、台、亭、阁、斋、堂、轩、馆以及曲槛回廊等建筑物和假山花木等分别不同的地位组合而成,类似自然的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2、诗情画意的构思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
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
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
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
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
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
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
3、园中有园的手法“园中有园”,是颐和园设计布置园里风景时继承传统、利用自然地形的很好例子。
颐和园分析——精选推荐
颐和园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园区简介颐和园原名清漪园, 位于北京城西北郊约10 km。
其中,以昆明湖为主的⽔⾯占全园总⾯积的3/4, 以万寿⼭为主的陆地占全园总⾯积的1/ 4。
全园有各种形式的古建筑3000余间,各种乔灌⽊10万多株。
园内有清如明镜的湖⽔,葱郁秀丽的⼭峦,⾦碧辉煌的宫殿,精巧别致的亭阁;规模庞⼤,⽓势宏伟,景⾊怡⼈,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讲求虽由⼈作,宛⾃天开的典范,也是举世罕见的古典园林珍品。
颐和园是现存最完整,也是造园艺术极⾼的⼀所⼤型古典皇家园林。
⼭⽔是中国古典园林必不可少的因素之⼀,像颐和园这种⼤园当然更不例外,不使⽤写意的⼿法凿⼭造⽔,完全是⽤⾃然之⼭⽔。
⼆、历史回放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宫,前⾝为清漪园。
颐和园是三⼭五员园中最后兴建的⼀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积290公顷(4400亩),⽔⾯约占四分之三。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带,已建起了四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这四座园林⾃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泊”成了⼀⽚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带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把两边的四个园⼦连成⼀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长达⼆⼗公⾥的皇家园林区。
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
1900年,颐和园⼜遭⼋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颐和园重建⼏次虽然在某些局部上逊⾊于当年的清漪园,但总体上还是沿⽤了乾隆年间清漪园的规划与布局。
1:⾦明时期北京西北郊原有瓮⼭,为燕⼭余脉,⼭下有湖,称七⾥澧、⼤泊湖、瓮⼭泊、西湖。
⾦朝贞元元年(1153年)⾦主完颜亮在此设置⾦⼭⾏宫。
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需要,⽔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源,引昌平⽩浮村神⼭泉⽔及沿途流⽔注⼊湖中,使⽔势增⼤,成为保障宫廷⽤⽔和接济漕运的蓄⽔库。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罗⽒在瓮⼭前建圆静寺,后荒废。
颐和园文化遗产介绍资料
颐和园文化遗产介绍资料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典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街19号。
作为一处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颐和园反映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和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
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颐和园的建筑和景观融合了古典园林的特色和皇家宫殿的壮丽,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之一。
整个园区占地约290公顷,包括了湖泊、山岗、花木和各种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昆明湖和万寿山。
昆明湖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皇家人工湖,湖畔有众多小岛和庭院,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景观。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中心地区,山上有许多宫殿和寺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颐和园最重要的建筑——紫禁城。
颐和园的另一著名景点是长廊。
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全长728米,有14000多幅彩绘的图画。
这些图画栩栩如生,内容多样,涵盖了历史、文化、神话和戏剧等各个领域。
长廊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的杰作,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珍品,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
例如,在1898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颐和园被严重破坏,许多宫殿和文物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抢劫。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和保护工作,使颐和园得以恢复原貌。
颐和园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魅力,还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生活的繁荣和奢华。
园内的建筑风格多样,包括宫殿、寺庙、假山等。
这些建筑都精心设计和布置,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外,颐和园还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如传统的艺术品、器物、书籍和手稿等,这些珍贵的文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的到访。
游客可以欣赏园内的美景,品味古代皇家生活的繁华和典雅;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的艺术,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颐和园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历史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颐和园赏析
颐和园赏析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市西郊,占地面积达到了293公顷。
它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颐和园以其独特的山水景观和精美的建筑群,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欣赏。
颐和园的建筑布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前半山区、后半山区和后山区。
前半山区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点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万寿山,这座人工山以其秀丽的山势和精致的建筑而闻名。
登上万寿山,可以俯瞰整个颐和园的美景。
在山上还有众多的建筑,如佛香阁、长廊和宝塔等,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后半山区是颐和园的核心区域,也是最具特色的地方。
这里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园林景观,如十七孔桥、石舫、乐寿堂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乐寿堂,它是一座仿古建筑,内部陈设了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
乐寿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后山区是颐和园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最具野趣的地方。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和各种野生动植物。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同时也可以参观一些庙宇和古迹,如玉澜堂和步云桥。
颐和园的建筑和景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它们以其独特的布局和精致的工艺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欣赏。
除了建筑和景观外,颐和园还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如字画、瓷器和玉器等。
这些文物和艺术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除了观赏和欣赏,游客还可以参与一些特色活动。
例如,可以在颐和园的湖泊中划船,欣赏湖光山色;可以在园内的广场上观看传统表演,如京剧和杂技等;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北京小吃和茶文化。
这些活动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文化和生活。
总的来说,颐和园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古代皇家园林,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和精美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欣赏。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瑰宝。
北京颐和园赏析
北京颐和园赏析北京颐和园赏析一、简介北京颐和园是一座著名的古典园林,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郊,占地面积达到290公顷,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颐和园一直备受赞誉。
因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极具丰富文化内涵的建筑,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类文化遗产之一。
二、由来颐和园的建筑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中叶,当时的清朝皇帝雍正开始在这里修建一个名为“万园之园”的大型宫苑。
后来,该宫苑先后经过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光绪等多位皇帝的修缮和改建,才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模样。
三、景点1. 昆明湖颐和园的核心景点“昆明湖”,是一个人工湖泊,由一系列的水渠和河道组成。
作为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昆明湖有许多精美的景观,如鹿鸣喷泉、龙亭、苏州街等。
游客可以在湖上划船,欣赏周围景色。
2. 万寿山位于颐和园中心,是颐和园的主峰。
从山上可以俯瞰整个园区,尽览风光。
登顶万寿山,可以看到蹬蹬山、畅春园、长廊等诸多景观。
3. 迎宾殿迎宾殿又称前殿,位于颐和园入口处。
它是颐和园主要的建筑之一,也是颐和园对外开放的建筑之一。
迎宾殿是一座典型的清水砖木结构,采用单檐歇山顶,它是作为夏季工作和接待外宾的地方而建造的。
目前,迎宾殿内设有展览厅,展示的是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4. 乐寿堂乐寿堂是颐和园宫殿群的中心建筑,也是颐和园皇家花园的核心。
它是以宣德殿为中心,建造的一座三层高的建筑。
乐寿堂的前门有一对大型铜狮子,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珍贵艺术品。
5. 万春园万春园是颐和园园内主要的花卉展示区,从四月到十月,每年都会有不同种类的花卉在这里展出。
园内种植的花卉主要有牡丹、菊花、玫瑰等品种,色彩斑斓,格外美丽。
四、赏析颐和园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园林,更是一部人类文化艺术史。
这里汇聚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雕刻、园林石、画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精华。
颐和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中国园林建筑与造园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颐和园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下面店铺整理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颐和园,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北京颐和园古典园林介绍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颐和园的营造始于金代,元明时期,这里以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游览胜地。
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扩建和改建形成现在的规模。
颐和园清乾隆年间称为“清漪园”。
公元1860年(清朝咸丰十年),清漪园与圆明园等著名皇家园囿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
园内数以万计的文物珍藏皆被抢掠一空。
公元1886年(清朝光绪十二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等其他银两,在清漪园废墟上重新修建并于1888年改园名为颐和园。
1900年,颐和园又遭到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的野蛮抢掠和破坏,1903年重新修复。
颐和园总面积达294公顷,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园内有古建筑三千余间,面积约七万平方米。
颐和园内的建筑结构皆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其建筑形式多模拟江南名胜古迹,或肖其意,或仿其型,因地制宜地创建了众多绚丽恢宏的廊、桥、亭、榭,殿、宇、楼、台。
颐和园的正门为东宫门,它坐西朝东,宫门内外南北对称建有值房及六部九卿的朝房。
由宫门进入仁寿门,是以仁寿殿为主的朝政建筑,为清朝帝后驻园期间处理政务的地方。
仁寿殿西北方分别建有慈禧太后看戏用的德和园大戏楼,光绪皇帝及皇后居住的玉澜堂与宜芸馆,再往西数十米就是慈禧太后的寝殿乐寿堂。
万寿山南麓,金黄色琉璃瓦顶的排云殿建筑群在郁郁葱葱的松柏簇拥下似众星捧月,溢彩流光。
这组金碧辉煌的建筑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
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
其东面山坡上建有转轮藏和巨大的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建筑是五方阁及闻名中外的宝云阁铜殿。
北京颐和园历史文化解读
北京颐和园历史文化解读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处极具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郊,面积达290公顷,其中湖泊占地220公顷。
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北京颐和园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更承载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建筑风格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对北京颐和园进行解读。
一、历史背景北京颐和园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
当时,乾隆皇帝下令改建西山园,并将其命名为颐和园。
乾隆皇帝是一位文化崇尚者,他极为注重文化艺术的培养和发展。
因此,他精心打造了颐和园,以展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二、设计理念颐和园的设计理念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优美。
整个园区以“山、水、宫、苑”为主题,以人工湖泊为中心点,布局宏大而又精致。
园内山峦起伏,水波荡漾,宫殿、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此外,颐和园还注重了园林与自然的融合,让人们在自然与艺术之间流连忘返。
三、建筑风格颐和园的建筑风格以明清传统建筑为主,既有宫殿建筑,又有园林建筑,两者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万寿山大佛顶”和“九龙壁”。
万寿山大佛顶是一座仿制佛教宝塔的建筑,高达41米,是颐和园主要的地标之一。
九龙壁则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九龙壁之一,壁上雕有九条栩栩如生的龙,栩栩如生。
四、文化价值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颐和园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华,从园林布局到建筑风格,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颐和园的建筑还融入了传统的文化元素,如雕刻艺术和书法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最后,颐和园还展示了清代皇家生活的面貌,是我们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总结:北京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建筑风格以及文化价值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中国传统园林的瑰宝。
颐和园建筑分析
颐和园建筑分析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位于北京西郊。
建于18世纪中叶,面积达到293公顷。
颐和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颐和园的建筑进行分析,揭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一、整体布局颐和园分为两个主要区域:万寿山和昆明湖。
万寿山区域包括假山、湖泊、楼阁等景点;昆明湖则是人工挖掘建成的水景区域。
这两个区域通过美丽的连廊相连,构成了颐和园独特的整体布局。
整个园林的主要轴线从南向北延伸,呈现出南北相连的景观。
二、建筑风格颐和园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影响,同时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
颐和园的建筑融汇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庄严、华美与西方建筑的精细与对称。
园内的建筑多为仿古建筑,包括宫殿、亭台、楼阁等。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当属颐和园中的宝慈寺、清漪堂和万寿山长廊。
宝慈寺作为颐和园内规模最大的建筑,也是最为庄严华丽的寺庙建筑之一,是颐和园的核心元素之一。
寺内供奉的观音像高达30多米,造型精美,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
清漪堂是颐和园里著名的一座仿古丽宫。
建筑坐北朝南,仿造了南方建筑的特点。
清漪堂主体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建筑高度为24米,造型宏伟壮观,被誉为“颐和园第一建筑”。
万寿山长廊是颐和园内最长的走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连廊之一。
其全长达728米,共有273间房间。
长廊上装饰着精美的画和雕刻,是颐和园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
三、园林艺术颐和园不仅是建筑的杰作,同时也是园林艺术的典范。
园林中充满了大量的小桥流水、假山景观和奇石,以及精心设计的温室花房等。
这些景点的布局既符合自然规律,又充满了设计者的智慧。
园内的湖泊、池塘融入了自然山水和人工开凿的元素,形成了宛如画卷的景色。
在昆明湖畔,人们可以乘船游览,欣赏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
四、文化内涵颐和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象征。
颐和园以人文景观为核心,汇集了文学、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
古典园林赏析 颐和园
长 廊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画廊,是中国廊建筑中最 大、最长、最负盛名的长廊。
唐 太 宗 说 过 , 皇 帝 如 船 , 老 百 姓 如 水 , 水
石舫
谢谢观赏!
制作人:张成 2010.9.13
古典园林赏析—颐和园
三组:李小龙、郭攀亚 王乔齐、张成
颐和园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 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 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 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 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 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 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 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 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 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谐 趣 园
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是著名的“园中之园”。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仿江苏无锡慧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原名惠心园。嘉庆十六年(1811年) 重修。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改称今名。后毁于英法联军, 光绪时重修。为慈禧观荷垂钓之所。园中央为荷花池,环池有涵远堂,瞩 新楼,知春堂,澄爽斋等十三座楼台堂榭,并用百间迂回曲折的游廊相沟 通。室外廊边花木扶疏,竹影参差,山泉急湍,富有江南园林情趣。
湖装 小饰 息, 之精 处巧 。华
丽 , 为 慈 禧 夏 日 游 玩 光 赏 昆 明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颐和园的园林建筑,继承了我国古代园休艺术的传统特点和造园手法,并且有所发展。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
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
园的周围共有十三里(六公里半),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约三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
因此,设计人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
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
当时取名“清游园”,也就是清波满园的意思。
湖山结合,是颐和园的又一特点。
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
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
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和工匠们,在设计和建造这座园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这一湖山相连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当地布置园林建筑和风景点。
如抱山环湖的长廊和石栏,把湖和山明显地分清而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伸入湖中的知春亭,临湖映水的什景花窗,建造在湖边山麓的石肪等等,都巧妙的把湖山绪合在一起。
鲜明对比的手法,是颐和园园林布局的另一特点。
我们在颐和园中,不仅可以看到有建筑壮丽、金碧辉煌的前山,还可以看到建筑荫蔽、风景幽静的后山;不仅可以俯览浩荡的昆明湖,还可以漫步怡静的苏州河(后湖);不仅有建筑密集的东宫门,还有景物旷野的西堤和堤西区。
处处有阴阳转换,时时有矛盾开展,才觉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使游人心情随着抑扬顿挫。
“借景”的造园技法,是我国古代造园工匠多年积累的经验,在颐和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园里建筑和风景点互相配合借用,而且把四周的自然环境、附近的园林以及其他建筑物,也一并考虑在内。
当我们转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东岸的时候,西山的峰峦,西堤的烟柳,王泉山的塔影,好像都结合在一起,也成了颐和园中的景色。
这种不仅园里有景而且园外也有景的“借景”手法,使园的范围更加扩大,景物也更加丰富。
颐和园园林要素分析
颐和园园林要素分析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园林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颐和园园林要素分析如下。
一、布局设计颐和园以大水面为主,布局上较为宽敞自然。
其中最著名的是昆明湖,湖面广阔,岸边植被密集,景色十分宜人。
此外,庆春园和长廊分别位于湖北和湖南,它们的布局设计体现了中国园林的传统理念,强调构思、设计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二、建筑构筑颐和园以燕京、福临、御花园等建筑群为代表,这些建筑均体现出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豪华和雄伟。
除了建筑本身的美感外,这些建筑还反映出室内外的宗教和文化气息,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丰富多彩。
三、园林景观颐和园的园林景观是中国园林的代表之一,其中汉白玉大理石舟形山、万寿山、白虎洞三大山石景观堪称园林的珍品。
此外,园内诸多景点如瑞香凉亭,琉璃和电镀铜彩亭、琉璃和电镀铜彩廊等也是极具观赏价值的景点。
四、植被颐和园植被丰富多彩,以草木为主,具有明显的南北特色。
园内植被点缀多彩,春季时盛开的李花、樱花,夏季时盛开的莲花、荷花,秋季时盛开的菊花、秋桂等各种花卉,都是中国园林中最美丽的景观。
五、文化内涵颐和园的文化内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从园内的建筑和景点名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充满了中国哲学、历史、文化等元素。
例如,庆春、万寿、寿山等名称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意蕴也无疑是中国园林的代表之一。
六、园林理念颐和园所体现的园林理念,是中国园林的代表之一。
如以自然为基础的布局风格,以花卉、山水等自然元素为主,通过几个不同的景点联接在一起,构成完整的园林景观。
这一园林理念既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的庄严和豪华,也表现了中国园林主要强调的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占地面积约290公顷。
该园林始建于18世纪中叶,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曾是清朝乾隆、光绪、慈禧等皇帝的夏季行宫。
园内景致包括湖泊、山丘、宫殿、寺庙、桥梁、花园等,集中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园林规划、景观构造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对颐和园进行详细分析。
园林规划方面,颐和园设计概念十分独特,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自然景观与胡同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统一的园林空间。
园内主要分为前山区和后湖区两个部分。
前山区以长廊、画房、三槐厅、宜芸馆等建筑为中心,形成休闲、观景和文字艺术交流的场所。
后湖区则是颐和园的主体部分,由昆明湖和万寿山、宝穴山组成。
园内建筑设计讲究富有层次感,各个区域之间巧妙衔接,自然山水与人工元素相得益彰。
景观构造方面,颐和园非常讲究自然景致的营造。
巧妙地将古建筑与自然山水相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山静水澜”式景致,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各种园林技法,如假山、廊檐水榭、断岭云雾、曲桥流水等,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颐和园中著名的长廊就是一个优秀的例子。
该长廊由2730根彩绘木柱子组成,全长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廊道之一。
在长廊两侧,精致的彩绘画作栩栩如生,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令人赞叹不已。
文化内涵方面,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园内建筑、雕塑、图画均充满哲学和文化内涵,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园林艺术和文化底蕴。
其中昆明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的名字来源于明朝杨慎的《世阙谈草》中的描述,湖泊形如一架珂罗琛,故名昆明,象征皇权。
同时,在昆明湖的岸线上,还设有以东南亚、日本、意大利、法国、瑞士等十几个国家为代表的小岛,构成了独特的“瀛洲舫”的景观。
这些设计既满足了皇家游乐的需求,也创造出了厚重的文化氛围。
总之,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极品之一,具有卓越的园林规划、景观构造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颐和园建筑特色
颐和园建筑特色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今天,让我们一同探索颐和园的建筑特色,领略这座园林的神秘之处。
1. 尊重自然的理念颐和园倡导的是尊重自然的理念,古人讲究园林设计要以自然景观为基础,而不是人为的修饰。
颐和园中的池塘、山石、树木等都是自然存在的,园中的建筑物也被巧妙地融入了自然环境中,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
2. 庭院与建筑的完美结合颐和园的庭院与建筑的结合是其建筑特色的关键之一。
园中的宫殿、亭台楼阁、廊道等建筑物都紧密地与庭院相连,相得益彰。
游人在穿行于园中时,不仅能够欣赏到建筑物的独特风格,还能够感受到庭院的宁静和美丽,仿佛进入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卷。
3. 古代建筑的艺术精髓颐和园内的建筑物体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精髓,特别是泰庙、宜芸馆、寿康宫等建筑,都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拱形门窗、琉璃瓦、金碧辉煌的装饰等元素,展示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之美。
这些建筑物的独特之处在于,即便经历了岁月的侵蚀,仍然保留了原有的特色和魅力。
4. 水上建筑的独特魅力颐和园的建筑特色中,水上建筑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园中的长廊、亭台等建筑物常常建在水上,其美妙之处在于建筑与水景的完美融合。
水面上的倒影和建筑物相互辉映,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游人可以在长廊上漫步,欣赏水中荷花的绽放,感受水景带来的宁静与愉悦。
5. 浓郁的文化内涵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内涵。
园中的建筑物大多以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为主题,例如八大美人和长廊中的彩绘故事等。
这些建筑物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在游览颐和园时,游客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园林景色,还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颐和园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园林,其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都是其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
从建筑与庭院的完美结合到水上建筑的独特魅力,再到古代建筑的艺术精髓和浓郁的文化内涵,颐和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中国皇家园林赏析方法-----以颐和园为例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颐和园中国园林注重天人合一,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在世界园林中自成一派。
而御制钦造的颐和园更是吸收了中国各地园林的精华,汇漠北山川之雄浑与江南水乡之秀丽于一体,可谓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k㎡,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
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充分体现了皇家园林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饱含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形成“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在景观建筑上采用了“因山筑室”“以寺包山”的方式,以大报恩寺为中心,佛香阁为标志建筑,构成全园风景的主体和观赏中心。
在建筑上,以殿堂为主,亭台楼阁为辅,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宗教建筑占有很大一部分,这一点与皇家的积德求寿有关。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贯通,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颐和园虽然是行宫,依山傍水、随坡就弯而建,设计师还是千方百计地体现了这种传统的审美观,最明显的就是万寿山南麓一佛香阁为中心的建筑群:从昆明湖北岸的中央码头开始,经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金水桥、排云殿、佛香阁等九个层次,层层上升,从水面到山顶构成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两边布局也是严格对称的。
颐和园介绍
颐和园介绍颐和园是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位于北京的西北部,坐落于玉渊潭之畔,景色秀丽,风景宜人。
颐和园也被视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里程碑,也是世界公认的旅游胜地之一。
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全球第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古景点。
颐和园创建于清朝康熙时期,经过数次大规模修缮,如今已经成为著名的皇家园林。
康熙皇帝直接参与建园,它最初的计划名为“颐和园”,意即和颐,与清宫、故宫并称中国的三大皇家园林。
园区以宋代园林景观为原型,华清池、玉渊潭为中心,采用宋园林形式构筑,布局活泼丰富,景观优美,集中了江南及河北的传统园林艺术特点,成为中国皇家园林最完备的历史文化珍贵之地。
颐和园全域面积高居第一,总面积为294公顷,有湖库共计114公顷,也是中国园林面积最大的一处。
颐和园内景物众多,景点包括各种各样的宫殿、图书馆、喜事斋、古迹殿宇、廊台、桥、池塘及大量的雕塑。
有著名的长廊、太清宫、华清池、北海等景点,更有《牡丹亭》、《芍药亭》、《桃园围城》等传统古典建筑。
同时,颐和园里还有各类植物2600多种,其中桃树、杏树、梨树等果树达200多种,更有古柏林、柳林,使得颐和园景物更加优美。
颐和园历史悠久,它曾是清朝朝廷的宫殿,康熙皇帝、雍正皇帝曾多次出入此地。
在现在,颐和园的原貌仍然可见,它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也吸引了歌手、作家、电影人前来朝拜。
颐和园不仅享有“清宫仙境”的美誉,还向人们展现出清朝朝廷的繁华绚丽,令人叹为观止。
颐和园的景观考究、石砌用材考究,艳丽多姿,引人入胜。
它更有很多文化景观,比如古琴池、观鱼台、太清墓、宝藏峰、九曲桥等,令颐和园更为迷人,非常具有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
颐和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其旅游开发的重要特色,其间有众多旅游节庆活动,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
颐和园无疑是一处举世声名的璀璨宫殿,它斑斓的色彩,洋溢的历史文化遗产,令人赞叹不已。
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者来说,来到颐和园,可以现场感受清朝宫廷的蒸蒸日上,也可以体会柳浪闻莺的清新气息,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颐和园知识点
颐和园知识点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郊。
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文化意义。
一、历史背景颐和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皇帝乾隆下江南时,他仿效江南园林,在北京西山修建了一个大型园林,被命名为万寿山房。
此后,园林经历了多次扩建和改建。
然而,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英联军焚毁了园林,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下令重建颐和园,工程历经十五年才告竣。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人工费和财力被投入其中,使得颐和园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昂贵的皇家园林之一。
二、建筑特色1. 富有南方园林风格:颐和园的设计融合了南方园林的风格,给人以亲切和温暖的感觉。
园内的湖泊、山峦、假山、廊榭、楼阁等都充分展现了南方园林的特色。
2. 明清建筑风格:颐和园中的许多建筑都采用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如静心斋、临水榭、苏州街等,这些建筑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细节雕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3. 天人合一的理念:颐和园的设计理念是以自然为参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园内的湖泊和山水布局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山明水秀”的美学理念。
4. 独具匠心的长廊画廊:颐和园的长廊画廊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彩绘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长约728米的“万寿长廊”,壁画数量之多,是世界上最长的壁画廊。
三、文化意义1. 皇家园林的代表: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2. 中西文化交融的象征:颐和园中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元素,凸显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象征。
3. 保存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颐和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存在和维护为后人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4. 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颐和园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
中国古典园林之首——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之首——颐和园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园内分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三大局部,占地约290公顷。
出长廊,进排云门,面前就是紧依万寿山的排云殿。
沿殿两边斜线上行,穿德辉殿,就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
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杰出的代表。
从佛香阁下望,东侧有转轮藏,西侧有宝云阁,又名铜亭。
铜亭的铸造用铜207吨,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造型精美,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品。
佛香阁往上是颐和园的制高建筑智慧海,俗称“无梁殿”,内部结构以纵横交错的拱券支撑顶部,不用柱梁承重,堪称绝活。
万寿山以南,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西部是仿杭州苏堤而建的西堤,将湖面分为东西两半。
西堤有六座桥梁,以玉带桥最为著名,远远望去,如玉带轻飘。
与西堤相接的东堤是一道石造长堤,中段有仿卢沟桥而建的十七孔桥,望柱上有神态各异的石狮564只。
作为清代政治的重要场所,颐和园记录了宫生活的许多史实,反映出清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侧面。
万寿山古称瓮山,山下之湖名瓮山泊,明代被喻为杭州西湖,称为“西湖景”,引来不少文人墨客的登临,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由于这里山清水秀,每至盛夏,十里荷花,香气袭人,这样的佳景不久就被封建皇帝看中而营造御苑。
清代在此造园最为集中,最著名的“三山五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完成于彼。
其中的清漪园,即颐和园的前身。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筹备庆贺太后60寿辰,乾隆帝大兴土木修建了清漪园,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瓮山泊改名为昆明湖。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使“三山五园”皆化为焦土,所有珍宝也被洗劫一空。
慈禧垂帘听政后对清漪园进行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造景百余处,虽然寓意繁丰,但突出地表达着皇权与神权的至高无上,无一处不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无一处不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丰厚蕴涵。
这座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数百万人,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浅析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
浅析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清代皇家园林的精华所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丰富多样,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一、布局设计颐和园的布局设计是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
整个园林按照山水园的形式进行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和水资源,形成了山水相映、景中有景的美丽景观。
颐和园的布局设计注重轴线的运用,以万寿山为中心,将园林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区以昆明湖为主景,北区以万寿山为主景。
这种布局设计使整个园林既有整体性,又具有丰富的变化性。
二、建筑与自然的融合颐和园的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形成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在颐和园中,建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自然景观相互呼应、相互衬托。
例如,万寿山的佛香阁建筑群与山势相结合,形成了山中有寺、寺中有山的奇妙景观。
此外,颐和园中的长廊、石舫、十七孔桥等建筑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增强了整个园林的美感。
三、水景的处理水景是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充分利用昆明湖的水资源,通过疏浚和开凿,形成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水体景观。
这些水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调节气候、增加湿度的作用。
在水景的处理上,颐和园运用了多种手法,如瀑布、喷泉、水池等,使水景更加丰富多彩。
四、植物配置颐和园的植物配置也是其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
在植物配置上,颐和园采用了多种植物品种,包括乔木、灌木、花卉等,形成了高低错落、色彩丰富的植物景观。
同时,颐和园还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使园林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五、文化内涵颐和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其园林艺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园林中,有许多寓意吉祥的景点和建筑,如龙王庙、排云殿等,这些景点和建筑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此外,颐和园还是清代帝王休憩娱乐的地方,因此在其园林设计中还体现了浓厚的休闲文化氛围。
六、工艺特色颐和园的工艺特色也是其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之颐和园
一历史背景
颐和园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
1903年修复。
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基本概况
颐和园(the Summer Palace)。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
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
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三颐和园的造园手法
①颐和园的理水工程
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手段之一,是古代造园者基于对自然
河湖溪涧的艺术概括,以聚或分的方式,构成湖海、池沼、溪涧、泉源等水体,并以山石点缀为驳岸、石矶、港汊,表现出水面的平远辽阔或水径的曲折幽邃。
措施:•疏导水源,引自玉泉山水
•挖大型人工湖
•在湖中修建长提和岛屿
•开凿人工河——后溪河
②颐和园的叠山工程
叠山: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手段之一,是造园者运用土石营造小尺度的峰、峦、岫、壑、谷、悬崖、峭壁等形象,构成园林中的山景,形成峰回路转,洞壑幽深的山林野趣。
措施:•对瓮山山形进行改造,使之符合山环水抱的好风水形态•在瓮山上创造天然山水的全部主要形态:冈、岭、峰、峦、岩、谷、洞、谷、峡、壁、屏、湖、河、溪、泉、渚、涧、瀑等,构成了有序列的完整的山形水系
•在叠山工程中讲究“虽为人做,宛自天开”的手法,有意的保留瓮山的部分天然地貌
③颐和园的建筑工程
园林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手段之一,园林建筑的有无是区别园林与天然风景区的主要标志,建筑景观与风景景观的紧密结合是园林建筑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其他建筑类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措施:•景观建筑采用了“因山筑室”“以寺包山”的方式,以大报
恩寺为中心,佛香阁为标志建筑,构成全园风景的主体和观赏中心•全园建筑群共101处,大多仿江南名景:谐趣园——无锡寄畅园,昆明湖西堤--西湖苏堤,后市买卖街——江南市肆,南湖岛望蟾阁—-武昌黄鹤楼
④颐和园的花木工程
花木: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手段之一,也是我国古典园林常用的造景手段,将主体建筑烘托的巍峨壮美,是表达景观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措施:•针对北方地区寒冷、干旱、风沙大的大陆性气候特点,适当种植当地花木。
•采取树群与树林大面积的配值法,大量种植树木
•因地制宜种植不同的植物,使园中出现多种不同风貌的自然景观
•庭院花木配置以珍贵的四季花木为主,以植物的吉祥寓意烘托宫廷浓郁的生活氛围
•利用北山南湖的独特小气候种植珍稀树木
四造景手法
①。
借景:众多古典园林中最有特色的布局技巧,包含远借,邻借,仰借,俯借,时借等。
•颐和园的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之作,在选址时就以数十里外的重峦叠嶂的西山为远景,林木青葱的玉泉山及以上的玉峰塔为中景,以园中之景为近景,形成一幅美丽画卷式的景观.
②.名景移植颐和园的昆明湖的造景采取了以至全国各地名胜的手法。
昆明湖-杭州西湖;昆明湖上的凤凰墩-无锡黄埠墩;佛香阁-六和塔;转经藏-杭州法云寺藏经阁;谐趣园-无锡寄畅园;十七孔桥—卢沟桥;买卖街—苏州水街市;望蟾阁—黄鹤楼。
五景观布局
颐和园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政治活动区: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宫殿建筑群是帝后驻跸颐和园临朝听政区域,自东向西为涵虚牌楼,影壁,东宫门,仁寿门,仁寿殿,形成规整中轴线,突出皇权至尊。
•“仁寿殿”园中主要建筑之一,取自孔子论语中的“仁者寿",意思是施仁政的人可以长寿。
按古代礼制,龙居中,象征皇帝,凤在两侧,象征皇后。
而在这里,却是龙在两侧,这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不无关系,突出了凤的地位。
•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中最大的,结构严谨,十分的壮观,高21米,低台宽17米,分为三层,自上而下分别是福台,禄台和寿台.生活区:
以慈禧居住的乐寿堂为中心,包括玉澜堂,宜芸馆三大主建筑群落,三
座后寝之间用游廊连接,并与园内主干道相连接,使后寝建筑群与山水环境紧密结合,体现了宫廷建筑于严谨规整中追求变化的特点•玉澜堂是光绪皇帝来颐和园是居住的地方。
变法失败以后,光绪被软禁在了南海的瀛台岛上,每年慈禧来到颐和园,他也必须一同前来,住在玉澜堂。
•乐寿堂是生活区里的主要建筑,在乾隆年间,这里是乾隆母亲纽钴禄氏居住在这里,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就住在这里.
风景游览区:
万寿山前山景区
两条轴线:•水平轴线——长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自西向东有四座八角亭:留佳亭、寄谰亭、秋水亭和清遥亭,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廊中共有彩绘1.4万多幅,故也有画廊之称。
长廊的地基随着万寿山地势高低而起伏,廊身的走向以昆明湖北岸的弯曲而变化,是山水之间的巧妙过度
•垂直中轴线——佛香阁建筑群中轴线上自下而上排列着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和智慧海,中央建筑群较大,两侧建筑退晕般向东西两侧隐去,成为景点的点景建筑
万寿山后湖景区
此处山水地貌幽闭,不能构成大幅度的风景画面,借景条件也远不如前山,故此处的风景规划主要以构成山水的近观小品为主,着重创造一个幽静深邃,富于山林野趣的环境,主要建筑有苏州街,嘉荫轩,绘芳堂,妙觉寺等。
万寿山东部景区
东部景区位于万寿山东部山脚下,颐和园中最好的两处园中园谐趣园,霁清轩都在这里,它们自成一园,又统一在全园之中,既增添了游览内容,又使园林通过对比更显宏大,谐趣园以水胜,园林环水而居,霁清轩以山胜,建筑拥山而构。
昆明湖景区
昆明湖景区在万寿山的南面,包括宽阔的水域,东堤,西堤和湖边陆地,西堤将湖面分为3个水域,三个水域中按古代帝苑“一池三山"理水方法在三个水域中各建一座小岛即知春亭,南湖岛,凤凰墩.由于水景处理艺术的高超,使之成为中国园林艺术乃至世界园林艺术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课程:园林美学
班级:11级景观班
学号:1116406013
姓名: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