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盐池高级中学教学笔记年月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
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宁夏中考采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合卷,实行开卷考试,考生从历史、地理、生物三科试题中选答一科试题,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
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
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
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
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
⑵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
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
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人教版八年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优秀范文(优秀3篇)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优秀范文(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发动的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加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难点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难点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生:火烧圆明园师:可是中国的劫难并没有停止,就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强占领。
这是什么战争?【讲授新课】一、原因:为镇压义和国运动师:看P24小字,找出义和国运动的兴起时间、地点、、领导阶级、口号。
生:1899年,山东,农民阶级、“扶清灭洋”师:从口号和P24“阅读广场”中,可以看出义和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生:反帝爱国运动师:义和国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有什么异同生:义和国运动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爱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运动。
师:1900年,义和国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
看P24插图,图中写着什么?董军门是指清甘军首领董福祥。
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谁的恐慌和仇视?生:帝国主义师: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生:为了镇压义和国运动二、经过(1900.6~8.)师:找出时间和侵略国家生:1900年6月,英、法、美、德、意、日、俄、奥1、侵略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师:1900年6月,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统帅是谁?生:英国海军中将西摩2、统帅:西摩、瓦德西师:战斗在京津铁路线上打响,义和国和清军在廊坊、杨村狙击敌人。
义和团在廊坊大败侵略军说明什么?生: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精3、廊坊大捷师: 西摩率残部狼狈退回天津。
高中历史 4.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十三页,共41页。
【图示解读】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制定的以侵略中 国为中心的“大陆(dàlù)政策”。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列强 要瓜分中国。 (2)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十六页,共41页。
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从列强侵华来看:首先,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 主。其次,列强在中国的力量对比和格局发生变化,战前主要是英法,战 后日本势力增强,后来形成帝国主义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2.从中华民族的危机来看:战前列强主要侵略中国沿海和边疆地区, 战后进一步深入到内地,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kuánɡ cháo),民族危 机加剧。
第十六页,共41页。
材料三 1895-1913年一些国家在中国开办的企业(投资(tóu zī)在10 万元以上的):
行业名称 行业数量
投资量的顺序
矿业 水电 纺织 食品
32家 降 19家 序
16家 排 39家 列
英国 日本 德国 俄国
机器造船 7家
共计
113家 资金合计1.3亿元
第十七页,共41页。
东交民巷(dōnɡ
巨额赔款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中国人民 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 强控制
在北j京iā_o__m_ín__x_i_à_n设ɡ)立“使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
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 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
住,各国驻兵保护
中国的大本营
第八页,共41页。
内容
大沽 拆毁北京至_____的炮台,准
2012高一历史: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件(新人教必修一)
殖民地化的进程。
“扶清灭洋”口号
积极性:体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当时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最主要的 矛盾。 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 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 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盲目的排外色彩。
新允的设阶厂段。资动本力输,出阻,碍中进国一民步族掠资夺本中主国义的的原发料展和。劳
免内地税
有利于列强倾销商品。
4 甲午战争的影响
1.从中国方面看 首先,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 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第二,割地赔款,主权沦丧,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 济上便利列强对华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政治上刺激了帝国主义的侵 略野心,掀起瓜分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第三,中国人民觉醒、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近代化速度加快。 政治上,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 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经济上,办工厂振兴实业运 动的高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思想上,从学习技术到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
一、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1、征韩侵华是日本的一贯国策; 2、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形成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默 许和纵容了日本的侵略行径。
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侵华战争列强各打 着自己的算盘: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 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采取不干 涉政策。
二、《辛丑条约》的签订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共19张PPT)
黄海大战
辽东战役 威海战役
内因
失败原因
清朝制度落后政治腐败---(根本原因)
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重要原因)
清军防务松弛
官兵临阵脱逃
武器装备落后
外因
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 ②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1895
《马关条约》内容
危害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完整, 刺激列强划分势力范围,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加重人民负担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内 地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 途径,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
1894-1895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1900-1901
⑵“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反帝;“灭 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落后性: ⑴ “扶清” 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 的警惕(没有认清清政府的本来面目)。 ⑵ “灭洋”带有笼统排外色彩(没有 区分外来侵略者和外来近代文明)。
◆义和团的主要活动是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 1900年八国联军司令瓦得西(德国)在给德国 皇帝威廉二世的信中说:“中国群众……尚 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 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 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 想一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 价义和团运动的作用? ①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②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 清王朝的灭亡。
设 拆 驻 惩 禁 改
廷” 2.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 对清政府的控制 3.加重人民负担,税收受列 强控制 4.“国中之国”,成为列强 策划侵华大本营 5.腹地京津至山海关,置于 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殖 民
②划使馆界
列强侵华大本营;
地 半
③拆炮驻兵
完全控制清政府 便于镇压反帝;
封 建
社
④严禁反帝 清政府成为工具;
会
完
⑤设外务部
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 者意旨实行卖国的外
全 形
交政策。(完全半殖
成
民地化)
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项目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1.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2.八国联军的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
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原因:
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一、甲午战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2.八国联军的侵华 3.《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辛丑条约》
5亿 人民更加贫困;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
工厂,产品运销中国进内一地步掠免夺收中内国的地原税料和廉价
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 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 代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
中
国
开
第二次鸦片
放
战争后开放的通
的
商口岸
通
商
中日甲午
口
战争后开放的
岸
通商口岸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国内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 族的真正觉醒
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 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 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清政府: 进行军事改革
维新派: 戊戌变法 革命派: 决心用暴力推
翻清政府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二.经过:
(1)1894年日军在朝鲜半岛海面袭击清军 船只,挑起战争。 (2)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 作战,为国捐躯。北洋水师虽损失惨重, 但也沉重打击了日军。 (3)清政府坚持片面求和方针,终至战败。 (4)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再次显示出不 畏强暴、坚决御侮的斗争精神。
三.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了继 《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 的《马关条约》:
天津望海楼大 教堂为法国天主教 传教士设立。由于 该教堂吸收恶棍入 教,拐骗幼童,强 占民地,激起民愤, 于1870年酿成群众 捣毁教堂,打死洋 教士的“天津教 案”。
天津望海楼大教堂
反洋教斗争宣传画(流传于19世纪末中国民间)
扶清灭洋的主要含义:扶保中国, 不单维护清朝。
• 揭帖: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 国人,再与大清闹。
• ①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 东半岛给日本; •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新的商埠; • 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 ①《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 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不仅破坏了中国的 领土主权,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危机,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 山东人民受外来教会 势力的压迫和清政府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的卖国行为。 材料二: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 效,民冤不伸。……羽翼洋人。 …… 肆虐同群。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 材料三: 略造成下层人民破 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产、生活更加贫困。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 启示:甲午战争的失败说明单纯学习西方 技术的道路走不通,从此开始了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的尝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标落实课程标准课标细化课标分解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1.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学会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
3. 激情投入,深刻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概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民斗争的主要事迹。
二、教材地位和学情分析1. 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这一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故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 学情分析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六、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习中国近代史又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堂堂泱泱大国一次次地承受着西方侵略所带来的侮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竟然败给了“蕞尔小国”小日本。
这可以说是对东方大国最后一点体面的摧毁。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打出第1张幻灯片(一)预习案◆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1、历史背景(1)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在全球抢占投资场所。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标要求】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得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1、背景:(1)根源:明治维新及逐渐形成的“大陆政策”(朝鲜、东北、台湾、中国、世界)(2)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通过侵略战争转移国内危机;(3)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要求政治上瓜分世界,经济上资本输出。
2、过程:(1)1894年7月,丰岛海战,日本挑起战争。
(2)1894年9月,黄海海战。
(3)战场:由海外到海内,由海战到陆战。
3、结果:1895年,清政府被迫接受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内容影响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国际关系“三国干涉还辽”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中国半殖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巨额战争赔款使中国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开始编练新军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如公车上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二.义和团运动(1898年—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重。
(2)直接原因:19世纪末,人民群众反洋教斗争发展2、概况:(1)口号:“扶清灭洋”(2)性质:反帝爱国运动(3)清政府态度:镇压——利用(扶而用之)——镇压(4)主要活动:先地方——后北京(5) 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地点:廊坊——大沽3.启示: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时代局限,不能不提不出科学的纲领、统一组织和领导,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落后的宗教信仰,所有最终失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 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件(共28张ppt)
平壤陆战
丰岛海战 辽东战役
战争概况
起止时间 主要战役
战役的结果或影响
1894.7 ——
1895.4
丰岛战役 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 辽东战役 威海战役
标志战争爆发 日军占领平壤,战火烧到 中国境内 互有得失,日本取得黄海 制海权 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日军战领威海卫,北洋舰 队全军覆没
三、结果:中国战败,迫签《马关条约》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民族矛盾 (主要原因)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引来列强镇压 (直接原因)
农民阶级的回应——义和团运动
性质: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 结局:失败。
2、庚子国难 硝烟弥漫的战场
(1)时间: 1900年6月 (2)参与国:英、美、法、俄、德、意、日、
C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国联军侵华战争
“反应”事件二:义和团运动
图说历史 ——冲击的罪证
1895年1月,日军 1897年,德国在
在荣成湾登陆
山东设总督府
1898年,英国 强租威海卫
甲午战后,山东先后遭受日、德、英等帝国主义 国家的侵略,灾难极为深重
二、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1、爆发原因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
1、概括分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2、分析作者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感情? 无限的惆怅和悲凉,强烈爱国感情和投身 变法改变国家的强烈愿望。
小试牛刀
1.“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这首诗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哪次战争之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涉及到两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与之相关的文史资料、影视资料都很多,尤其是最近几年,中日关系一直以来是焦点热点,2019年又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120周年纪念,怎样利用好这节课的知识,做好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最终归宿。
所以,在本节课中,以中日关系的变化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理性的反思当今的中日关系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将教学目标分为三级:A级为必须达到目标;B级为绝大部分都能达到的目标;C级则是需要通过锻炼,才能逐渐达到的目标。
课前利用导学案,基本达成A级目标。
课堂以讨论题作为引导,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在讨论中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升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达成B级和C级目标。
二、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2课,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的加深到完全沦为,上接鸦片战争,后启辛亥革命,尤其为理解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可回顾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对近代中国前期历史做一简单回顾总结。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两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和耻辱;但同时又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此后,一个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
因此也可以说,这两场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
同时,这两场战争也反映了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新特点,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逐渐形成了世界体系,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的侵略正是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
从现实的角度看甲午中日战争,中日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可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日本却是离我们最遥远的国家,昔日黄海大战演变成今日东海之争,历史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历史化,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第12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酷表正人画 剥明被代面 削帝众表中 中国多的那 国主不是个 人义平当身 。者等时带 凭条受血 借约尽迹 多扎欺、 个得凌瘦 不像的弱 平个中并 等木国颤 条乃人抖 约伊。着 残。他的
知识测验:
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 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 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C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最西端的是 B A.沙市 B.重庆 C.南京 D.汉口
10.(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1届高三11月文综)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 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 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 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 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14。下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它属于中国近代革命第二次高潮中的重大事件 ②它的爆发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民族危机 日益严重引起 ③它是农民阶级对西方文明已经有理性认识的重 要表现 ④它是中国无产阶级与农民运动联合斗争的开始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项目 程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社会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 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 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的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义和团运动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编:邱 审:王 时:11-11-12)【学习目标】1.《马关条约》内容、甲午战争的影响2.“扶清灭洋”口号、评价。
义和团运动:性质、意义?【预习·思考】1.中日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而蓄意发动。
战争爆发于:朝鲜海域。
不久中国就丧失了制海权,主要是因为:清政府腐朽。
2.《马关条约》⑴ 列强侵略势力先东南沿海,再到沿海、内地,又深入中国腹地?⑵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哪一项?原因是什么?外国资本挤压,指哪一条内容导致?其最大的危害?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根本原因: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2).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易错点】例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 .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B .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C .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D .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⑶ .《辛丑条约》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由哪一条内容导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主要是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最能反映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2)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是什么?北京的防务由谁控制?《辛居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北京至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
3)导致清政府在历次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4.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变化?1898年,义和团运动得到了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它:以打击西方侵略者为主。
5.【易错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带有盲目仇外的弱点。
【知识树】帝国主义 根本 序幕 借机 高 潮中国借口粉碎 94—95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对外扩张政策” 朝鲜东学党起义 经济:资本输出 政治:瓜分中国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 八国联军侵华 清政府:军事改革,编练新军 农民阶级:义和【预习检测】A层1.19世纪末,有人题楹联于京师:“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近代史上列强有过哪些侵华战争吗?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次次轰开紫禁城的大门,而一个个的不平等条约又一次次地书写着中国人的屈辱。
但眼泪换不来同情,妥协也不能阻止列强侵略的铁蹄。
今天,我们学习近代史上对中国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两次侵华战争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中日甲午战争1.甲午战争的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经过1868年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道路,同时制定了征朝侵华的侵略扩张政策,而侵华战争就是上述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
(日本虽然进行了明治维新,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广大工人,农民生活极端贫苦,国内市场狭小,自然资源缺乏,生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积极寻求对外侵略扩张,以期从中寻找出路,并制定了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大陆政策”。
第一步是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是征服朝鲜;第三步是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是征服全中国;最后是侵占亚洲,称霸世界;其中,侵占中国的台湾和征服朝鲜在其“大陆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件岳麓版必修1
(3)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 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 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馈训练 课时自测
[基础巩固]
【答案】 ①清政府的腐朽,是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慈禧太 后削减军费开支,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海军军费。
②清政府不认真备战,奉行“避战自保”政策,外交上寄希望 于欧洲列强的调停。
【史论总结】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 (1)清政府极端腐朽,社会制度落后。 (2)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 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等。 (3)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 费,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2.客观方面 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综观 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 还在于政治制度上的腐败。
问题 据材料,说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答案】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大陆政策”,把征朝侵 华作为对外侵略的首要目标;发动侵华战争成为日本的既定国 策。
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材料一 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紧张 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甲午年是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先是修 三海,共花费白银 600 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 437 万两,后又修 建颐和园,耗资 1 000 万两,挪用海军军费 750 万两。 材料二 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 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讯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 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 问题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甲午战争中中 国战败的必然性。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公开课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
(2)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o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难点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这两位先烈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的先行者,定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不忍偷生,沉入茫茫黄海;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宁可自杀殉国,也决不向日本人屈膝投降,保持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
那么甲午中日战争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爆发的,为什么它给中国带来的伤害会如此之深?新课学习一、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在走向帝国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制定了怎样的扩张政策?1.战争爆发的导火线:1894年的朝鲜东学党起义。
2.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呢?结合教材《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用投影显示3.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4.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条约内容可以分为割地(领土)、赔款、开埠通商和设厂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逐条归纳学生讨论的结果,并落实在教材上。
最终得出结论:《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掀起划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原因(1)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推行军事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山东宁阳四中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4课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016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时教学案班级 姓名C.《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D.《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列强白银4.5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10.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
列强的这种政策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1.近代一外国驻华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A.鸦片战争中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2.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
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
”其影响是()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C.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D.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第一届国会会议上的施政演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护利益线。
……”他公然宣称,朝鲜和中国的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叫嚷对这些地区必须进行“保护”。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
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
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材料三“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
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1)据材料一、二,分析日本为什么敢于发动对中国的侵略?(2)据材料三,分析造成中国海军“实难纵令海战”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3)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黄海之战中日战况简表
双方概况 参战舰艇 火炮 兵力 舰船损失 中方 10 161 2052 5艘沉没 日方 12 277 3333 5艘重伤
伤亡人数
1200
300
Page 6
第二阶段(1894.10~1895.4) 主要战役(境内) a.辽东战役:日军分两路进攻中国,一路 从朝鲜越过鸭绿江,进攻辽东,占领 九连城。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 登陆,占领大连﹑旅顺。(聂士成) b.威海战役: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 队全军覆没。(丁汝昌)
Page
13
(四)战争的性质:
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 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 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以 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Page 14
(五)战争的影响
1、加深民族危机: 大大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a.政治: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是继《南京 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 约。 b.经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Page 7
日本侵略者在 旅顺对手无寸铁 的平民进行了四 天四夜惨无人道 的大屠杀P来自ge 8Page9
清政府的态度:
慈禧忙于自己 的六十大寿庆典, 希望对日“和平了 事”。 李鸿章为保全自身 实力和北洋地盘,采 用“避敌自保”政策 。
三 军 败 绩
国难当头 万 寿 无 疆
割 地 求 和
普 天 同 庆
Page 19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的背景,过程及影响。需要同学们重 点掌握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 响。那么之前的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 战争均以失败而告终,这与清政府的 腐朽的政体是分不开的。在甲午战争 之后又发生的什么?清政府将何去何 从?咱们下节课再探讨。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8班高三一轮公开课)[1]
第二阶段 辽东地区 (1894.10山东半岛 1895.4)
中国为何战败?
材料一: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 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 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材料二: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 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 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材料三:清军的枪炮大都购自英德美法等国,有的 炮弹没有炸药,只有沙土,根本不能使用。
解析:“近代中国”指中国的资本主义 化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等 方面的变化。 答案:C
[备选题] (原创)1896年,清政府通饬各省设立商务局, 以期“官商一气,力顾利权”,并提出要“以惠商恤 工为本源”。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A.清政府主导近代化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依然单纯地学习西方的器物和技术
(4)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甲午战争的失败 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清政府对新式企业垄断削 弱,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接受列强的资本输出,自 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5)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战前主要学 习西方技术;战后为救亡图存不但学习西方技术,还 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变革,相继出 现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①获得巨大政 治经济利益; ②促进了资本 主义的发展和 国力的增强;
③刺激了日本 军国主义思想 ◆对远东:列强在远东矛盾 加剧,争夺为主。 的膨胀。
俄国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法国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 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 矛盾
日本
德国
清政府
西方列强“战前支持侵略,战后干涉 说明: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 又相互斗争,一切以自已的利益为转移 还辽”的矛盾态度说明了么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5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导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复习要求:准确记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战争的起因、经过、结局、影响等);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有关义和团的基本史实、性质和评价;联系所学史实能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的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三、预习提纲(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从明治天皇开始,日本逐渐形成了强占、侵略朝鲜、夺取、占领人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设问思考:全面分析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2),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
2,经过:(1)、1894年7月,日本在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2)、中日海军在展开决战。
(3)、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这是继《南京条约》以后的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3,影响:(1),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外国资本的压制,严重阻碍着中国的发展;巨额的赔款使国家的财政不堪重负。
(2),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
俄、德、法“”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3),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改革。
(4),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1),概况:19世纪末,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汇集成了义和团运动,他们怀着朴素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清政府无力镇压,只好,义和团在中国北部迅速发展。
义和团提出“”的口号,势力迅速遍及京津。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的途中发出“剿匪谕旨”,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2),经过: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义和团还向北京和发起猛烈进攻。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
(3),结果及影响:1901年,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使中国完全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北京设立的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四、线索勾勒日本发展强盛——对外侵略扩张——列强共同瓜分中国中国仍然落后——顽强抗击侵略——农民阶级奋起抗争——惨烈现实须继续探索五、重点、难点阐释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1)日本方面: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由于改革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
由于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侵略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国际环境方面:充分利用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和列强之间的矛盾,国际环境比较有利。
3),中国方面: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落后以及统治阶级的腐朽。
4),1894年,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给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良机。
2、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日本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日本从战争中得到的利益是巨大的,有巨额的赔款,还有大量的战利品。
日本在战争中发了大财,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挤进了列强行列,提高一国际地位,英国甚至同它结盟,视为平等的伙伴。
日本也从此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积极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则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战前,英、法还曾过高的估计中国的实力,一直把中国视为英俄在远东的缓冲力量,法国也曾在中法战争后把中国看作亚洲四强之一。
而这次战后,列强露出了凶残的本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
但它给中国社会的震撼程度也远远超出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唤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
3.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①相同点:都是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都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和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规模和影响都很大;都暴露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都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②不同点:从兴起的原因看,前者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
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前者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王朝;后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从运动的进程看,前者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后者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斗争纲领,始终处于分散状态。
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清政府对前者自始至终坚持“剿”;对后者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
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前者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4.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①“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
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②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洋教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
“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和“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
③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
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
六、知识运用一、选择题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由朝鲜东学党人起义而引发B.朝鲜国王请求中日双方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而引起C.中日两国军队冲突而爆发D.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蓄意发动2.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中国居民进行疯狂屠杀的地点是()A.① B.② C.③ D.④3.西方报刊发表评论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
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此评论是针对A.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大连时对当地居民实行的大屠杀B.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时对当地居民实行的大屠杀C.日本控制朝鲜后,对朝鲜人民的反抗实行的大屠杀D.日本割占台湾后,对台湾人民的反抗实行的大屠杀4.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5.《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与《南京条约》相比A.数量增多 B.遍及中国南北沿海 C.深入中国腹地 D.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6.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的腐朽统治 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C.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D.贪官恶霸横行乡里7.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是指义和团A.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进步文明 B.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C. 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败和资本主义的先进 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8.下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有①仍然是农民运动的一种特殊斗争形式②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③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④具有盲目的排外性和落后的“小农狭隘意识”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9.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A.运动主体力量为农民B.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以外国列强为斗争对象D.对西方生产方式的态度10.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妒归。
”“两度劫”发生在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
……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
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材料2: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
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
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材料3: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
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
他们说他们不能了。
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
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
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
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
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
──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回答①材料1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②材料2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③材料3,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④分析以上材料,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何在。
12. 对比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13.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一起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的三次革命高潮。
第二种观点认为“受封建思想支配的反洋教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相悖反的,尽管事出有因,并有广大群众参加,但不能认为是正确的。
”“人们常说,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或有力地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这话是夸大了的”。
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结合史实论证你所同意的观点。
参考答案:【课堂检测】一、选择题 1——5 DABCC 6——10 BADDD二、非选择题11.①因为他一味依赖外国,贻误了战机,基本属实。
②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费用太少。
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辩护。
③清政府军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的主要工具。
④清政府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长期准备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