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4067812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4.png)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信息1. 课程定义:《中医学基础》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传统医学教学、训练指导、医疗保健、运动损伤防护等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依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8 年版)编写。
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4.学时数(周数)与学分:36学时,2学分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深刻认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了解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系统掌握中医学体系中的各种理论及诊治方法,能够独立运用中医理论和传统诊疗技术促进疾病恢复,提高运动防护,以及从事教学、指导、组织、训练和管理的能力。
完成课程后学生将能够:对应毕业要求:1.深刻认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了解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具备疾病防护的基本实践能力,具备中医学教学研究,指导、组织科学运动,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具备独立进行康复评定能力及健康评价、运动康复治疗的系统知识。
2.掌握中医学各种理论及诊治方法,具备独立运用各项技术进行治疗疾病的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
了解中外运动康复与健康方面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了解运动康复和运动防护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预期学习成果3.掌握传统医学急救相关技术,具备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急救的能力。
3.创新创业能力。
具有在基础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能提出创新性思想或方案并予以实现的能力;持续了解、跟踪、自学本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4.掌握常见中药及方剂相关基础知识,具备医学教学研究、科学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文化素质。
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文化艺术修养、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
5.掌握常见病证的定义、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等内容,具备独立分析、预防、治疗各类疾病的能力。
5.专业素质。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f09a8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59.png)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第一篇:《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供中职药剂专业使用)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药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中药学基础、方剂学基础等五个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中医的理、法、方、药、病具有联贯性、统系性、完整性的初步认识。
掌握常用的中药和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为以后学习和从事药剂专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常用中药与方剂名称、主要功效及汤剂煎服法等技能知识。
(2)理解中医药学基本诊断、治疗方法;中药与方剂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配伍规律及使用注意。
(3)了解中药来源、采制时间、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基本诊疗技能,规范、熟练、合理指导运用中药、方剂的能力指导其临床用药。
(2)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中医药学的学习,能正确认识中医药学重在理、法、方、药,培养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树立热爱生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了解一、绪论(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二)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整体(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理解√√ 掌握√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思考与分析2.辨证论治(1)“症”“证”“病”(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3)辨证论治二、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藏象学说1.脏腑(1)五脏(2)六腑(3)奇恒之腑(4)脏腑之间的关系2.精、气、血、津液(1)精(2)气(3)血√√√√√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4)津液3.藏象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1)说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3)指导临床诊断、用药(三)经络学说1.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1)经络的概念(2)经络系统组成 2.十二经脉(1)命名与分类(2)走向、交接与分布(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1)督脉(2)任脉(3)冲脉(4)带脉4.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四)病因病机学说1.病因(1)外感病因(2)内伤病因(3)病理产物性病因2.病机学说(1)邪正斗争(2)阴阳失调三、中医诊法(一)四诊√ √√√√√ √1.望诊(1)全身望诊(2)局部望诊(3)望舌(4)望排出物(5)望小儿指纹2.闻诊(1)听声音(2)闻气味3.问诊(1)问寒热(2)问汗(3)问疼痛(4)问饮食(5)问睡眠(6)问二便(7)问小儿及妇女4.切诊(1)脉诊(2)按诊(二)辨证1.八纲辨证(1)表里辨证(2)寒热辨证(3)虚实辨证(4)阴阳辨证(5)八纲辨证的相互关系及运用2.气血津液辨证(1)气病辨证(2)血病辨证(3)津液病辨证√√√√√√√√ √√ √√√ √√挂图、图谱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 案例分析讨论√ √√√ √ √√ √3.脏腑辨证(1)心与小肠病辨证(2)肺与大肠病辨证(3)脾与胃病辨证(4)肝与胆病辨证(5)肾与膀胱病辨证(6)脏腑兼病辨证(三)预防与治则1.预防(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2.治则(1)治病求本(2)扶正祛邪(3)调整阴阳(4)三因制宜四、中药学基础(一)中药的基本知识1.中药的采制(1)品种与产地(2)采集与储藏(3)炮制与制剂2.中药的性能(1)四气(2)五味(3)升降浮沉(4)归经(5)毒性3.中药的应用(1)配伍与禁忌(2)剂量与用法√√ √√√ √ √ √ √√ √√ √√√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图谱展示实物观察标本、模型观察案例分析讨论(二)常用中药1.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2)辛凉解表药2.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2)清热燥湿药(3)清热凉血药(4)清热解毒药(5)清虚热药3.泻下药(1)常用泻下药(2)其他泻下药4.祛湿药(1)祛风湿药(2)芳香化湿药(3)利水渗湿药5.温里药(1)常用温里药(2)其他温里药6.理气药(1)常用理气药(2)其他理气药7.理血药(1)活血祛瘀药(2)止血药8.补益药(1)补气药(2)补血药(3)补阴药(4)补阳药√√√√ √ √√√√√√√ √√ √ √ √√√ √ √ √9.化痰止咳平喘药(1)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2)其他化痰止咳平喘药10.消食药(1)常用消食药(2)其他消食药11.驱虫药(1)常用驱虫药(2)其他驱虫药12.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2)养心安神药13.开窍药(1)常用开窍药(2)其他开窍药14.平肝熄风药(1)常用平肝熄风药(2)其他平肝熄风药15.固涩药(1)常用固涩药(2)其他固涩药16.外用药(1)常用外用药(2)其他外用药五、方剂学基础(一)方剂基础知识1.方剂与治法(1)常用治法(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组成原则√√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讨论(2)组成变化3.剂型与用法(1)剂型(2)用法(二)常用中成药1.内科常用中成药(1)解表剂(2)泻下剂(3)清热剂(4)祛痰剂(5)祛湿剂(6)和解剂(7)祛暑剂(8)消导剂(9)温里剂(10)理气剂(11)祛风剂(12)祛湿剂(13)理血剂(14)补益剂(15)开窍剂(16)安神剂(17)固涩剂(18)驱虫剂2.外科常用中成药(1)外科用药(2)皮肤科用药(3)骨伤科用药3.妇科常用中成药4.儿科常用中成药5.五官科常用中成药√√ √√ √ √ √√ √ √ √ √ √√√√ √ √ √ √ √√ √ √ √ √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序号、单元题目(对应理论教学单元序号)二、中医基础理论(二)藏象:五脏六腑二、中医基本理论(三)经络:十二经脉三、中医诊法:教学内容1、挂图、实体认识中医的五脏六腑2、从案例分析说明脏腑功能1、模型展示: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规律2、实体教学:十二经脉在实体中的分布1、舌诊:模型与图谱教学要求学会√√√熟练掌握√√√√ √ √ √ √ √ √ √(一)四诊:舌诊、脉诊2、实体教学:寸口诊脉法四、中药:花类药物1.常用常用花类药物的药性 2.花类药物的常用剂量与煎服方法四、中药:矿物药物1.常用矿物药物的药性2.矿物药物的常用剂量、泡制与煎服方法五、方剂:配方1.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2.实际配方及掌握煎服方法五、方剂:中成药1、熟悉常用中成药2、能根据常见病指导用药四、教学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本教学大纲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使用,总学时为76个,其中理论教学64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cc0b53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0.png)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中医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学习中医的课程。
本课程的内容是医药卫生各专业学习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理解中医防治疾病的特点,树立辨证论治思想,为今后临床技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职业素养目标1. 具有从事医药卫生职业,卫生保健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
2. 具有科学工作态度。
3. 具有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二)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1. 具有掌握中医学有关正常人体和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观察疾病、辨识证候、针灸、推拿等基本临床技能。
2. 具有熟悉常用的中医术语。
3. 具有常见病证的防治与护理技能。
4. 具有中医养生与防治原则的知识。
5. 具有常用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
6. 具有正确理解并运用中医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分配根据各学校教学安排,常见病证、针灸、推拿按摩3部分可选2部分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学时数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 2 0 2二、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2 0 2三、人体结构与功能(藏象经络) 6 1 7四、病因病机40 4五、诊法 3 2 5六、辨证 3 1 4七、养生与防治原则 2 0 2八、方药基础知识 2 0 2九、常见病证及防护 2 2 4十、针灸 2 2 4 十一、推拿按摩 2 2 4 机动 2 0 2 合计26+3 4+3 36四、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一个单元。
五、大纲说明(一)教学安排本课程标准主要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使用,第三学期开设。
总学时为36学时(各学校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7学时,实践7学时,机动2学时。
学分为4学分(二)教学要求1. 本课程对知识部分教学目标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掌握: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69f439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2.png)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中医基础教学大纲是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指导性文件。
本文将就中医基础教学大纲的背景、内容和作用进行探讨。
一、背景中医基础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中医学教育,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中医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医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的制定就是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传承和创新。
二、内容中医基础教学大纲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皮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其中,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经典著作、中医诊断方法等。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教育的基础,包括中医四诊、中医辨证论治等。
其他学科则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三、作用中医基础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中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规范中医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确保中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其次,它可以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中医基础教学大纲还可以为中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学习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起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然而,中医基础教学大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繁杂,学生学习难度较大。
其次,中医基础教学大纲的制定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和调整,以适应中医学教育的发展需求。
此外,中医基础教学大纲的实施也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教学大纲是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中医基础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创新中医基础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a18cef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7.png)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证”与“辨证论治”的概念。
了解: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发展与展望。
【主要内容】一、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掌握:掌握阴阳学说用于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自学)【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侮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熟悉: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目的要求】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主要内容】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学)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功能。
二、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目的要求】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痰饮和瘀血的证侯特点。
中医学基础大纲
![中医学基础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bd3c6fe81c758f5f61f671e.png)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授课专业: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学分与学时:理论课56学时,见习课15学时,3.5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与古印度、古希腊医学等一样,是人类较早形成体系的传统医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传统医学逐步退出了防病治病的主要舞台。
但中医学却独辟溪径,在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与发扬下,仍然延续到今天,并不断发展壮大。
与现代医学并重,已成为维护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卫生力量,并在世界有着较大影响。
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它运用朴素的唯物辨证方法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然后进行宏观上的把握与概括,具有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导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脏象、气血、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药、方剂、针灸等学说。
这些理论明显有别于现代西方医学,具有鲜明的特色。
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这门课程,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开阔学术视野,熏陶灿烂的中医文化,二是初步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促进中西医的交流与结合。
课程讲授时数及分配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2、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沿革、认知及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教学内容】1、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1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定义及阴阳之间之相互关系2、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熟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2第三章藏象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及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2、掌握心、肺、脾、肝、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系统连属及其病理表现3、掌握胃、胆、大肠、小肠、膀胱、心包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表现4、掌握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5、熟悉奇恒之腑的概念6、熟悉体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4c3ed8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3.png)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一、绪论中医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起点,是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基本知识,可以为将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1.1 中医基本概念1.2 阴阳五行学说1.3 术语解释1.4 中医疾病观念1.5 中医体质辨识2. 中医诊断方法2.1 望诊2.2 闻诊2.3 问诊2.4 切诊3. 中医基本药物知识3.1 中药分类3.2 中药基本功效3.3 中药常用药物介绍3.4 药物相互作用4. 中医经络学4.1 经络的概念4.2 经络的分类4.3 经络的运行规律4.4 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5. 中医保健养生知识5.1 中医保健原则5.2 中医养生方法5.3 季节养生注意事项5.4 中医膳食调理三、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 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和发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3. 加强中医基本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传授基础知识,解释难点问题。
2. 实验操作: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
3. 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提问、互动等方面。
3. 作业评价: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评定学生成绩。
六、教学环境要求1. 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操作场所。
2. 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如中医诊断仪器、药物研磨设备等。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中职)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中职)](https://img.taocdn.com/s3/m/4f15766d6c175f0e7dd13710.png)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中医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敎育各专业学习中医的课程。
本课程的内容是医药卫生各专业学习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理解中医防治疾病的特点,树立辨证论治思想,为今后临床技能的发展莫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职业素养目标1. 具有从事医药卫生职业,卫生保健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倍。
2. 具有科学工作态度.3. 具有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二)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1. 具有掌握中医学有关正常人体和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观察疾病、辨识证候、针灸、推拿等基本临床技能。
2. 具有熟悉常用的中医术语・3. 具有常见病证的防治与护理技能。
4. 具有中医养生与防治原则的知识。
5. 具有常用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
6. 具有正确理解并运用中医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分配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常见病证、针灸、推拿按摩3部分可选2部分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学时数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 2 0 2二、中医学与中医古代哲学 2 0 2三、人体结构与功能(藏象经络) 6 1 7四、病因病机 4 0 4五、诊法 3 2 5六、辨证 3 1 4七、养生与防治原则 2 0 2八、方药基础知识 2 0 2九、常见病证及防护 2 2 4十、针灸 2 2 4十一、推拿按摩 2 2 4机动 2 0 2合计29 7 36四、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一个单元。
五、大纲说明(一)教学安排本课程标准主要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使用,第三学期开设。
总学时为36学时(各学校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7学时,实践7学时,机动2学时。
(二)教学要求1.本课程对知识部分教学目标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掌握: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熟悉:指能够领会概念、原理的基本含义,解释有关术语和生命现象。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人卫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人卫版](https://img.taocdn.com/s3/m/4921c01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c.png)
中医基础理论
4.掌握脑和女J胞的生理功能5•掌握脏与脏、腑与腑、脏和腑、脏与奇之腑之间的关系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⑶⑶肺与丿形、窍、心、■液、时的丿关系
3•脾
⑴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⑵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⑶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4.肝
⑴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⑵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⑶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5.肾
⑴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⑵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⑶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附:命门
第三节六腑
1.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为奇恒之腑之一
2.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3.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4.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主津
5.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贮尿排尿
6.三焦:六腑三焦;部位三焦
(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
通道;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
第四节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除脑、女子胞外其它已在藏象中介绍
1.脑:髓海;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以及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2.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及其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的关系
2•腑与腑的关系
3•脏与腑的关系
4•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af4901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1.png)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习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思维,具备中医诊断和辨证的基本技能,为今后继续学习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治疗技术、推拿治疗技术、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临床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初步的中医康复治疗技能和继续拓展学习的能力,并树立热爱中医、服务人类健康事业的思想。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大纲适用于康复治疗技术等中医药类各专业使用,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性质和任务制订,致力于为学习和掌握中医学各门具体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生理功能;经络的概念、组成、生理功能;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与病机;四诊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诊断意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要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经络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流注;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体质的概念、形成、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内容;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3.了解中医学形成发展概况;经络的循行、主病和临床应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特点及基本内容;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进行望、闻、问、切中医四诊的能力。
2.具有运用中医学基本知识辨证的能力。
3.具有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4.具有对后续中医相关课程的继续学习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1•培养、树立热爱中医文化、服务中医药健康事业的思想。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847e366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2f.png)
中医学基础课程实验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适用专业: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3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医用化学》等后续课程:《中医诊断》《方剂学》《中医内科》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临床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本课程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的的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疾病的防治及康复原则等,是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本专业所必须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课程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⑴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基本内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基本病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⑵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联系;奇恒之府及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神与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精气血精液的相互关系;十二正经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气血流注;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疾病的病程演变;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⑶了解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形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中医学的养生和康复原则。
2.能力培养目标⑴能正确运用中医精气、阴阳、五行、藏象、体质等学说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⑵应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
⑶初步具备对常见典型病证进行辩证论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具备对后续中医课程的学习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⑴巩固专业思想,树立热爱中医事业、献身中医事业的远大理想。
教学大纲中医学
![教学大纲中医学](https://img.taocdn.com/s3/m/b0ed879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64.png)
教学大纲中医学一、课程简介中医学是一门涵盖了广泛领域和理论的学科,它致力于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本课程将通过系统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对中医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熟悉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3、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临床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1、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2、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3、中药学: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4、方剂学:介绍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5、中医内科学:介绍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6、中医外科学:介绍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7、中医妇科学:介绍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8、中医儿科学:介绍常见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包括以上所有内容,实践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周:绪论,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2、第二周至第四周: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3、第五周至第八周: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4、第九周至第十二周:中药学和方剂学,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5、第十三周至第十六周: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和中医儿科学,介绍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6、第十七周至第十八周:实践操作,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5691dc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e.png)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理解和掌握。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2. 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
3. 理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学的历史与文化: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详细介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以及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病理等内容。
4. 中医学的方法论:讲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同时,还要介绍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理论。
5.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探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包括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实践,以及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和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以及中药煎煮和针灸技术的实践训练。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和交流能力。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74b601f67ec102de2bd8944.png)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供中药专业本科使用)前言《中医学基础》是中医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
它系统讲授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疾病的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和熟悉、了解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中医临床病证的诊察方法与辩证以及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与内容第一章中医学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3、了解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运用概况;4、了解《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点】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共安排4学时。
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3学时,其他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教学要点】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概念。
【教学时数】课时安排1学时。
【教学内容】1、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及形成(1)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2)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3)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4)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1)基础医学;(2)临床医学;(3)药物学;(4)方剂学;(5)针灸学。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目的要求】1、掌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2、了解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运用概况。
【教学要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概念及区别。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dcbd7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2.png)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和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
本文将围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展开探讨。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它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内容。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对于学生理解中医学说、把握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框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中医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阴阳五行学说等。
学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路。
2.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四诊法,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中医病因病机:包括中医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病因学说,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机,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4.中医治疗原则:包括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治疗原则,了解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1.理论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
2.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实践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四诊法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4.讨论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优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应不断优化,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1.注重实践教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https://img.taocdn.com/s3/m/5257fa2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b.png)
引言概述:本文将探讨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
作为中医学教育的重要文件,教学大纲起到指导和规范中医学教学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第二部分的内容,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药学以及中医文化与伦理。
正文内容:一、中医基本理论:1.《黄帝内经》的地位与作用2.中医的整体观与辩证论治原理3.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4.中医气血津液理论的内涵与应用5.中医五脏六腑及精气神的理论与研究进展二、中医诊断学:1.中医望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中医闻诊的常用技法与应用3.中医问诊的艺术与技巧4.中医切诊的用途及注意事项5.中医四诊合参的原则与方法三、中医治疗学:1.中医内治法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中医外治法的常用手法与效果3.中医饮食调理的原理与应用4.中医经络刺激疗法的原理与技巧5.中医药物治疗的原则与临床应用四、中医药学:1.中药药性分类与性味归经2.中药炮制与质量控制3.中药配伍禁忌的原则与注意事项4.中药疗法的原理与药物相互作用5.中医药材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五、中医文化与伦理:1.中医学的历史与发展2.中医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应用3.中医文化对中医学教育的影响与作用4.中医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5.中医人文关怀与患者安全结论:通过对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的详细阐述,可以看出中医学教育在基本理论、诊断学、治疗学、药学以及文化与伦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也为培养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提供了指导。
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完善将进一步推动中医学教育的发展,并保障中医学的传播与传承。
希望随着中医学教学大纲的逐步完善,中医学的发展进步能够得到更好的促进和保障。
引言概述: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中医学教育,并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该大纲将中医学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预防与保健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1ed1fa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e3.png)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员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神,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本课程教学内容以基础为主,在药物、方剂学、常见病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药物、方剂和病种进行重点讲解,为今后自学中医和进行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熟悉中医学四大经典着作及其基本内容;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内容:简要说明原始保健知识和医药技术的积累以及医学理论的确立;重点讲授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四大经典着作的基本内容;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界和社会重点讲授中医学“证”的含义、辨证和论治的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了解阴阳学说是古代一种哲学思想,它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它基本上反映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要求重点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和在医学上的应用;内容:重点说明阴阳的对立、依存、消长、转化、平衡、不平衡的相互关系;了解事物、人体分属为阴阳的一般规律;第二节五行学说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相侮的基本概念;自学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第一节脏腑目的要求:了解脏腑的形成及特点,中医脏腑的概念,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区别,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了解六腑特别是胃的功能;内容:1.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重点讲授五脏的生理功能;2.六腑的主要功能;3.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第二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1.了解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2.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其生成与作用内容:重点讲授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作用;第四章病因病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致病学的发病特点及病因分类方法,重点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了解七情和脏腑的关系;了解痰饮、瘀血的形成,重点掌握症状特点;内容:阐述致病因素的概念及疾病发生的机理,主要解决致病因素与发病的关系;重点阐述风、寒、暑、湿、燥、火的概念注意讲清楚六气与六淫的区别,性质及致病特点;了解痰饮、瘀血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了解喜、怒、忧、思、悲、恐、惊对脏腑的影响,及其发病学上的重要性;第五章四诊目的要求:掌握四诊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舌诊和脉诊的特点;闻诊、问诊自学;内容:望诊:了解神、色、形态的诊断,重点讲授舌和苔的变化及主病,察舌的注意事项;切诊,脉诊:包括脉诊的意义,切脉的部位和方法,病脉与主病,介绍常用脉象,其中以浮、沉、迟、数、弦、细、滑、结、代、促等脉为重点;第六章辨证第一节八纲辨证目的要求:重点掌握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概念及症状特点;内容:重点讲授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基本证候;第二节脏腑辨证目的要求:了解五脏及胃辨证的重要意义,重点掌握五脏及胃辨证的依据及主要脉证;内容:心的病理变化多表现在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活动异常;心病虚证有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实证有心火炽盛、心血瘀阻、痰火扰心、痰迷心窍等证型;重点掌握心病虚证及心血瘀阻的证型;肝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肝的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肝病虚证,有肝阴、血虚,实证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寒凝肝脉;重点掌握肝阴、血虚,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胆湿热证型;脾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脾失健运及血失统摄,脾病虚证有脾阳、气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实证有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病虚证有胃阴虚;实证有胃火炽盛,食滞胃脘;重点掌握脾阳、气虚,中气下陷,脾胃湿热,胃阴虚证型;肺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呼吸功能异常和水液失调等方面;肺病虚证有肺气、阴虚;实证有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痰热壅肺,痰湿阻肺;重点掌握肺阴虚,痰热壅肺,痰湿阻肺证型;肾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肾精封藏不固,水液代谢失调,生长生育、生殖的异常和气不摄纳等方面;肾病多为虚证,有肾阴、阳虚、肾虚水泛,肾不纳气,肾气不固,肾精不足;重点掌握肾阴、阳虚证型;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目的要求:了解并掌握治疗病症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内容:阐明八法的意义和作用,重点讲授治疗原则,了解八法的基本概念;第八章中药目的要求:初步掌握中药的性味、功能和应用;重点讲解常用药物的性味功用;内容:1. 总论介绍中药的功效主治四气、五味、归经,应用配伍、禁忌、用量;2. 各论采用分类,归纳,对比的形式,重点讲授常用中药的药用部分,处方用名,性味功效应用等,以功效为重点;重点掌握柴胡、菊花、茯苓、茵陈、金银花、生地、黄芩、黄连、黄柏、山楂、大黄、贝母、杏仁、陈皮、香附、川芎、丹参、桃仁、三七、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等中药:了解麻黄、桂枝、防风、薄荷、连翘、独活、藿香、泽泻、木通、金钱草、半夏、熟地、沙参、麦冬、附子、杜仲、鹿茸等中药;第九章方剂目的要求:重点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和主治;了解方剂的定义和分类;内容:重点讲授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和主治,了解用法与方歌;1.麻黄汤2.银翘散3.独活寄生汤4.茵陈蒿汤5.逍遥散6.大承汤7.二陈汤8.理中丸9.补阳还五汤10.四君子汤11.四物汤12.生脉散13.六味地黄丸第九章常见病诊治目的要求:熟悉常见病辨证论治的基本规范;熟悉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内容:重点讲解感冒、咳嗽、心悸、胃痛、泄泻、头痛、消渴的中医辩证分型施治和临床用药加减;附:授课时数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教学大纲本大纲为七年制中医学教学的指导性纲要。
按照天津医科大学七年制教学计划,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为72学时。
教学内容分三级要求:第一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是中医学的核心部分,教学的重点与考试的重点;第二级为学生应当熟悉的内容,也是临床的基础,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三级是了解内容,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但提倡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本阶段中医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广大学生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知差异,丰富临床诊疗技术,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为进一步学习中医奠定基础。
本大纲与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使用的《中医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教材配套。
该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篇。
七年制医学生需完成上、中、下三篇教学。
与过去的诸版教材相比,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章节进行了调整。
打破了以往教材单纯文字叙述的方法;采用图、表、文并用,现代语汇与中医传统术语结合的论述方式。
通过对以往及现用教材的利弊所进行的分析,与医学生的知识需求,该教材增加了对临床常见病的专题论述。
如何在短短72 学时内,引导西医院校的医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熟悉、了解一个全新的医学理论体系,教材虽然做了大幅缩减,但仍难以适用于一线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允许适当地增删或修改,进行尝试与探索。
上篇上篇主要包括中医学学术发展的人文背景及哲学思想、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诊断、辩证方法、防治理论与中药方剂几部分,是中医学基础理论部分。
第一章导论一、目的要求(一)掌握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二)熟悉中医学的认知方法,为学习中医打基础。
(三)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史,中医学未来发展与展望。
二、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
(二)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中医学的认知方法。
(四)中医学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三、教学时数2 学时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目的要求一)掌握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掌握事物的五行归类、五行的生克关系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熟悉阴阳五行的特征,阴阳的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四)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二、教学内容(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教学时数4 学时第三章藏象学说一、目的要求(一)掌握脏腑的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掌握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掌握气的功能、气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了解精、气、血、津液、神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二、教学内容(一)脏腑的主要功能,五脏的系统连属。
(二)精、气、血、津液、神的概念、生成、功能及运行。
(三)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时数8 学时第四章病因病机一、目的要求(一)熟悉中医病因学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二)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掌握七情、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三)了解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的致病作用以及内生五邪的形成。
(四)了解中医对发病的认识,中医对虚、实病机的理解(五)熟悉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关系相争、阴阳失调及气机失常导致的病理改变。
二、教学内容(一)六淫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二)内伤致病因素的分类、致病特点、发病机理。
(三)主要的可致病病理产物的产生、分类及致病特点。
(四)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时数6 学时第五章诊法目的要求一)了解诊法的基本原理。
二)熟悉诊法的运用原则,认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意义。
三)熟悉四诊的主要内容。
四)掌握舌诊的特点,掌握淡白舌、红舌、绛舌、青紫舌及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的主病。
五)掌握脉诊的特点,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虚脉、实脉、细脉、弦脉的主病。
二、教学内容(一)望诊的方法和内容。
(二)闻诊的方法和内容。
(三)问诊的方法和内容。
(四)切诊的方法和内容。
脉诊的原理、意义、部位、方法、正常脉象,以及常见病脉、相兼脉与主病。
三、教学时数8 学时第六章辩证一、目的要求(一)熟悉辨证论治过程。
(二)了解辨证论治的特点。
(三)掌握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二、教学内容(一)辨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的过程。
(二)熟悉证候、辨证的概念,(三)八纲辨证概念、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证候的鉴别点(四)脏腑辨证的概念、辨证要点(五)脏腑兼病辨证要点三、教学时数8 学时第七章治则与治法一、目的要求(一)掌握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主要防治原则。
(二)了解常用内治八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一)预防为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异同的防治原则。
(二)内治八法、外治法三、教学时数2 学时第八章中药与方剂一、目的要求(一)了解中药基本知识、方剂基本知识(二)掌握解表药、祛风湿药、祛湿药、清热药、消导药、泻下药、祛痰止咳药、理气温里药、药、理血药、补益药、固涩药、平肝熄风药、安神药等分类中常用中药与方剂二、教学内容(一)了解中药的产地、采收(二)了解中药炮制、应用及分类(三)熟悉中药的药性理论。
(四)了解方剂的应用和方剂的分类。
(五)掌握分类中常用中药与方剂1. 解表常用中药与方剂2.祛风中药与常用方剂3.祛湿常用中药与方剂4.清热常用中药与方剂5.消导中药与常用方剂6.泻下中药与方剂7.祛痰止咳常用中药与方剂8.温里常用中药与方剂9.理气常用中药与方剂10.理血常用中药与方剂11.补益常用中药与方剂12.平肝熄风药和平肝熄风剂三、教学时数14 学时中篇中篇强调中医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通过对常见证型的诊治,掌握并了解中医临床诊治过程。
第一章心系病证一、目的要求(一)熟悉胸痹证的主要临床特征与治疗原则。
(二)了解中医对胸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三)掌握胸痹证辩证要点、治疗原则与代表方剂二、教学内容(一)胸痹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辩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二)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型胸痹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代表方剂。
三、教学时数2 学时第二章肝胆系病证一、目的要求(一)熟悉郁证、黄疸的主要临床特征与治疗原则(二)了解中医对郁证、黄疸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三)掌握胸郁证、黄疸辩证要点、治疗原则与代表方剂二、教学内容(一)郁证、黄疸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辩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二)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气滞血瘀,气滞痰郁,肝阴亏虚,心脾两虚,心阴亏虚(三)忧郁伤神型郁证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代表方剂。
(四)阳黄、急黄、阴黄型黄疸证的临床表现、分型要点、治疗方法及代表方剂。
三、教学时数2 学时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一、目的要求(一)熟悉胃脘痛、泄泻的主要临床特征与治疗原则(二)了解中医对胃脘痛、泄泻病因病机的认识(三)掌握胃脘痛、泄泻辩证要点、治疗原则与代表方剂二、教学内容(一)胃脘痛、泄泻的概念、病因病机、辩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二)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凝滞,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型胃脘痛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代表方剂。
(三)寒湿泻,湿热泻,伤食泻,肝脾不和泻,脾虚泻,肾虚泻的临床表现、分型要点、治疗方法及代表方剂。
三、教学时数2 学时第四章肺系病证一、目的要求(一)熟悉咳嗽的主要临床特征与治疗原则(二)了解中医对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三)掌握咳嗽证的辩证要点、治疗原则与代表方剂二、教学内容(一)咳嗽的概念、病因病机、辩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二)外感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内伤痰湿咳嗽,痰热咳嗽,肝火犯肺,阴虚咳嗽型咳嗽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代表方剂。
三、教学时数2 学时第五章肾系病证一、目的要求(一)熟悉水肿的主要临床特征与治疗原则(二)了解中医对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三)掌握水肿证的辩证要点、治疗原则与代表方剂二、教学内容(一)水肿的概念、病因病机、辩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二)风水泛滥,水湿浸渍,湿热壅盛,湿毒浸淫,脾阳虚衰,肾阳虚衰型水肿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代表方剂。
三、教学时数2 学时下篇针灸推拿下篇以上篇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医经络学说介绍,掌握并了解中医学经络系统的概念、内容、原则及临床应用价值第一章经络一、目的要求(一)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循行规律。
(二)熟悉并了解经络的含义、经络的临床应用、十四经脉二、教学内容(一)了解经络的含义、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二)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命名、经络的功能(三)掌握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四)熟悉奇经八脉及其生理作用(五)熟悉经络的临床应用、十四经脉三、教学时数2 学时第二章腧穴一、目的要求(一)了解腧穴的分类、(二)熟悉取穴方法,刺法以及常用灸法。
(三)掌握取穴的原则与主治作用。
二、教学内容(一)腧穴的分类(二)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三)骨度分寸法(四)25 个重点腧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三、教学时数4 学时第三章刺灸法一、目的要求(一)了解毫针刺法、灸法(二)熟悉刺灸适应证二、教学内容(一)毫针刺法(二)灸法三、教学时数4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