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王瑶中古文学研究之影响

合集下载

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5华罗庚

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5华罗庚

技法镜鉴
巧妙运用说明顺序
•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 叙述的方法,倒叙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 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 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产生吸引人注意的效果。顺叙和倒叙结合起来运用 可以使得文章摇曳生姿。
•本文开头从华罗庚被伯乐熊庆来发现落笔,一来避 免了对传主生平其他琐事的赘述,有利于把材料集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 课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 罗庚充满艰辛的求学、治学的经历,在艰难的环境 中取得数学研究领域的巨大成果以及饱满的爱国情 怀。
• 1.文中引用了华罗庚的诗歌以及他的话语,从不同 侧面烘托和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既表现了华罗 庚作为一个数学家的文学兴趣,又使文章具有一种 古雅的韵味。请举出两处并做简要赏析。
二、多音字
①薄bbóáo微薄薄饼 bò薄荷
③率lsǜhu比ài 率坦率
②数sshhùǔ 数数学落 shuò数见不鲜
④厦xshiàà厦大门厦
三、形近字
①治冶zyhěì陶治冶疗
沧cānɡ 沧海
③舱 苍ccāānnɡɡ
船舱 苍白
怆chuànɡ 悲怆
迅xùn 迅速 ②讯xùn 音讯
汛xùn 汛期
佳jiā 佳音
继续使用(过去的方 法、制度、法令
依照旧传统或原有的规 定办理。
等)。
例句
李老师习惯于沿用 老方法,走旧路 子。
很多朝代开国时会沿袭 前人遗制。
• 2.商榷 商讨
词语
商榷
商讨
释义
商讨,一般用于书 面语。
为了解决较大的、较复 杂的问题而交换意见, 商量讨论。
提出几点意见,与 他们商讨了筹款的最好

高中语文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 人物传记文本特征

高中语文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 人物传记文本特征

人物传记文本特征★★★★○○○○○【命题说明】分析文本特征的题目是常的内容,主要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有是在简答题中出现。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

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

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传记文本的叙事语调(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及其外显语言表达的风格,或平实,或生动,或诙谐,或庄重,或褒扬,或冷静等;体会其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分析传记结构层次,理出思路、把握线索;能概括传记的主题思想。

分析语言特色,既要感知本文整体的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又要品味局部段落乃至语句的遣词造句的技巧和效果。

探究文章的真实性的体现注意从叙述了传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贡献,介绍传主的生活工作经历和著作成就,叙述的内容具有客观性;从叙事人称的角度分析,重点注意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自述在历史地理方面的成果,叙述的角度更显真切。

从引用的解读分析,引用历史地理专家葛剑雄对传主谭其骧的评价,侧面烘托了传主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叙述的方式更显真实.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分析,语言表达是否客观,平实自然。

传记的材料组织一般注意叙述的顺序(重点注意倒叙和插叙)、材料的详略、引用名言或他人的评价、写作的视角、记叙议论等方式的结合等,答题时注意答出特征,再分析效果。

分析效果注意不要丢掉突出传主的某种品质。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一)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一)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一)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195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现代文学史著作,通常已被看作是学科的奠基之作,但又是一部所谓“体制内”和“体制外”都有很多批评的著作。

作者自己也说是“急就章”,“如尚有某种参考价值,其意义也不过如后人看‘唐人选唐诗’而已”①。

然而这部带专着性质的教材的写作姿态、文学史观念、内容结构及其出版后的遭遇,都和中国现代文学(现在一般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的确立息息相关,值得在学科史上大书一笔。

回顾与讨论王瑶这部著作,并不限于评价这部书的成就与不足,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以历史同情的态度去观察1950年代形成的文学史“生产模式”,这也许能引发对某些长期困扰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根本性问题的思考。

“《史稿》现象”与学术生产体制化在1950年代之前,中国现代文学(或称“新文学”)还未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虽然从192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关于新文学的评论与总结,甚至已经出版过多种相关的著作。

1930年代之后,陆续有沈从文、朱自清②等一些作家学者在大学开设新文学的课程,但仍然缺少系统性,不可能真正列入大学的教学体系,况且讲课者也无意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③。

可以这样说,在1950年代之前,现代文学研究始终未能形成独立的学科,顶多只是一种“潜学科”。

然而,若论学科的沿革,也应当看到有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现代文学研究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得以建立,是此前许多有关新文学的评论与研究孕育的结果,直接的促进因素却是时代更迭以及学术生产的体制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把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很自然也就提出了为前一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修史的任务,研究“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发展历程,也就被看作是这修史任务的一部分。

因此新文学史研究就顺理成章地从古代文学的学科领域中独立出来,而且得天独厚,自上而下得到格外的重视,并纳入新的学术体制,带上浓烈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引的色彩。

重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重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都具 有堪 称典 范的意 义 , 因为 它 比较 完满地 体现 了文学 史既是 文 艺科 学又是 历 史科 学的
性 质 和特 点 。……他 能从 丰 富 复杂 的文 学 史 中找 出普遍 性 的 、可 以反 映 时代特 征 和本 质
意义 的典 型现 象 ,然后从 这 些现 象的具体 分析 和 阐述 中来体 现 文 学的发展 规律 ,这 是 对 文 学 史研 究工作 者具 有 方法论 性质 的启 发 意义 的 。j 【 1
分 的探讨 :即关键 词 研 究 法 与 心 理分 析 法 。所 谓 的心 理 分 析 法 ,用 鲁迅 此 文 中 的话 说 ,就 是 要
“ 明于知 人心 ” 。他在 文 中先 引述 《 庄子 ・ 田子 方》 中的一段 话 :“ 国之 君子 ,明于 礼义 而陋 于知 中
人心” ,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 这是确的 ,大凡明于礼义 ,就一定要陋于知人心的 , 以古代有 所
字做 全面 深入 的研 究 ,是 断然不 会 做 出 “ 硬译 ” 甚至 “ 吞活 剥 的翻译 ” 的评价 的 。 生
客 观 评价 固然 必要 ,同情理解 更 不 可或 缺 。如 果 没有 细致 的 阅读 和 深入 的研 究 ,如果 没 有对
民族先贤的尊重和温情 ,是会把一位文化巨人的遗产束之高阁或者弃若 敝屣的。如何将两种态度
王瑶 先生 在该 书 中承认 自己研究 中古 文学 史 的思想 和方 法 ,是深 深受 到鲁 迅 《 晋风 度及 文 魏 章 与药 及酒 之关 系》 一文 的 影 响 ,他 曾把 鲁 迅 的 这一 文 学 史 方法 论 概 括 为 “ 型 现象 法 ” 典 ②,即
l 4l
维普资讯
从 纷繁 复 杂 的文学 史进 程 中选择 可 以反 映文学 史 的历史 特征 的文 学现 象 ,然 后 ,在 具体 的历史 展 开 过程 中 ,充分 把这 些 现象 同时 代 背 景 和社 会 思 潮 相 联 系 ,同 文人 的 生 活 和 作 品相 联 系 。 比 如 ,鲁迅 把 他拟 写 的六 朝 文 学 的 一 章定 名 为 “ 、药 、女 、佛 ” 酒 ,这 四 个字 指 的都 是 文 学 现 象 , 关于 “ ”与 “ ” 酒 药 ,鲁迅 在 《 魏晋 风 度 及文章 与药 及酒之 关 系》 一文 中 已有 精 彩 的论述 。 “ ” 女 与 “ ”主要 是用 于描 述 弥漫 于齐 梁 的宫体诗 和 崇 尚佛 教 以及佛 教 翻译 文学 的流 行 。 佛 我认 为 ,王瑶 先生 上述 的 阐述是 迄今 为止 学术 界对 《 晋风 度 及文 章与 药及酒 之 关 系》 一 文 魏 的文学 史研 究方 法论 最精 辟 的概 括 。但是 ,这 些结 论是 否 已经穷 尽 了这一 演讲 所 内含 的全部 方 法 论 精髓 呢 ?我认 为 ,还远 远 不够 。在此 文 中,还 有 两个 十分 独特 的文 学史 研究 方法 论并 未得 到充

“书生” 从百年读书人困窘看王瑶

“书生” 从百年读书人困窘看王瑶
两代学人达成的共识是,这部研究现代文学史的开山之作,为王瑶屡受政治责难、冲击,埋下了重重一笔。
“苟全性命于治世”
“同志们:我是一个思想上存在着很多毛病的知识分子,我的主导思想一直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1951年11月,结合“三反”、“五反”,全国文联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又称“洗澡”运动。王瑶是重点批判对象。
钱理群等人以为,魏晋风度的清峻通脱,也与王瑶的气质性格吻合。分析他身处的时代背景,陈平原认为,“对于抗战中撤退到大后方的读书人来说,中古的魅力某种程度在于南渡的心境。”
《中古文学史论》的问世,奠定了王瑶在学界的地位。1949年春,他与韦君宜、杨述夫妇在北京重逢。他的春风得意令韦君宜恍若昨日:“临走时,他一边飞身上车,一边笑着说,你们别以为教授都是老头子。现在,教授就是我这样的人。说着用手一指自己鼻子,如飞而去。”
《周刊》上的时评,彰显了他对政治的热忱与判断力。比如《西安事变》一文,在只能读到中央社片面简讯、“对张学良的动机和主张尚不清楚”的情况下,他“根据过去事实的推测”,“这并不是单纯的争权夺利的叛变与内战”,很可能是“为了要对敌抗战,为了反妥协外交”,“对蒋作最后谏诤”。
1937年1月底,王瑶在第10期与11期合刊附录上,刊发《为〈清华周刊〉的光荣历史敬告师长同学》——“本月12日校长出布告说本卷周刊‘抑且愈多乖谬’,‘着自即日起停止出版’”。
关于王瑶这次学术上的转型,弟子们说法不一。他在五六十年代的学生乐黛云(北大比较文学研究学者)、孙玉石(北大中文系教授)表示,那是受外部牵制。
1949年,全国实行高校教学改革。“新文学”成为中文系一门主课。由于师资不足,王瑶在清华改教这门课程。在一无助手、二缺相关书籍的条件下,他自编课本,这即是《中国新文学史稿》的由来。1952年,中央大规模调整全国高校院系设置,清华将文科各系并入北大,吴组缃、王力、王瑶等也从清华调入北大中文系,他仍讲授“新文学”。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武帝尝降王武子家,武子供馔, 并用琉璃器。婢子百余人,皆绫罗 绔□(衤罗),以手擎饮食。蒸□ (犭屯)肥美,异于常味。帝怪而 问之。答曰:「以人乳饮□(犭 屯)。」帝甚不平,食未毕,便去。 王、石所未知作。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 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 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 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 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借,又 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 “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 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 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 惘然自失。
志人小说 先秦史书如《左传》《战国策》 等,都有具体记载人物的言行。诸子 百书如《论语》等也有不少记事成份, 它们都对魏晋以后的记录人物事件的 小说有直接的启发和影响。 魏晋时期清谈玄理、品评人物的风 尚又促成了记录人物轶事的小说的出 现。即志人小说。
1、笑话。(魏)邯郸淳《笑林》, 对世态有所讽刺。 2、野史。(东晋)葛洪伪托刘歆所 作《西京杂记》,记述西汉的人物轶 事。
第三,自觉意识的高涨和个性自由 的张扬。当时,对个性的尊重成为文 人普遍心理。这种极端的自我主义, 在行为上发展到极端,便使魏晋文人 做出种种怪诞之事。
第四,内心的悲愤。他们是“放 浪于形骸之外,煎熬于五内之中。” 壮志未酬,求活不得的孤愤之情, 在政治的高压之下得不到正常的升 华和宣泄之致。
第五,避祸。狂放之姿是魏晋文人为 保全避祸自觉,不自觉的一种方法。 第六,矫情与招名。后一些文人放达 行为的相互模仿,最后竟成了“美西 施而学其颦眉”了。这种为放达而放 达,已失去起原有的意义,陷入末流 了。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 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翁盛酒, 围做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 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 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 骚》,便可称名士。”

作为史家的王瑶与陈寅恪学术路径之交集蠡测

作为史家的王瑶与陈寅恪学术路径之交集蠡测
瑶有 很大 的差异性 。 需要 注 意 的是 , 朱 自清所 强调 的是探 寻 “ 意念 ”
想 的文 学 史研 究 : “ 它 的 性 质应 该 是 研 究 能 够 体 现

定历 史 时期 文学 特征 的具 体 现象 , 并 从 中 阐明 文
学 发展 的过 程 和它 的规律 性 。 某 些典 型 的现象 既 同 时代 背 景 和社会 思 潮有 联 系 , 又 同文人 的生活 与作
了解 古 代的 时候 , 便 难免 不发 生若 干误 解 。这 里所
谈的‘ 新变’ 便 是一 个 例子 。” 随后 对 “ 新变” 一 词 的
“ 史迹 ” 作 了详 细 钩沉 与 阐发 。其 中 的论述 如 “ 可知
作者简介 : 仲济强 ( ] 9 8 l 一) , 男, 山东 l 临沂 人 , 北京大学中文系 2 0 1 3级 现代 文 学专 业 博 士 研 究 生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为现 代 文 学 。
摘 要 : 王瑶与陈寅恪不仅有师承关 系, 而 且 在 学 术 路 径 上 也 交集 颇 多 。 总 体 而 言 , 二 者不 仅 在 求是 这 一 学术 目的 上 颇
为相合 , 其 实现 这 一 目的 的 学 术 路 径 , 诸如“ 从 史 实 中 求 史识 …‘ 了 解之 同情 ‘ 内热 的 心 情 ” 等, 也很 是 类似 。
两 人 的交集
与 鲁迅 的交 集 , 王 瑶相 关 自述 颇多 。在《 ( 中古 文 学史 论 ) E t 文 版序 》 中, 他 这样 谈 论 自己心 目中理
瑶 文 章 中复 现 率 极 高 , 王 瑶也 以“ 研 究 历 史 最 重要 的就 是要 实 事求是 ” ⑤ 为 金针 度 于弟子 。 但朱 自清抵 达 “ 求是 ” 目标 的学术 路 径 , 却 与王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001年第6期第4l卷(总174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洲YATSENUNIVERSll‘Y(SOCIALSCIENCEEDITION)No.62001v()】.41Gem:ralNo.174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重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吴宏聪(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摘要:该文围绕鲁迅提出的“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着重探讨鲁迅如何抓住时代特点,沟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阐明时代潮流与文学的价值取向,从而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

其意义不仅指出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出现一大转折的历史现象,而且由此拓宽了魏晋文学的研究层面,为中占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关键词: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曹丕;人的觉醒;立学的自觉时代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01】06—0001—051927年9月鲁迅离开广州前不久,应邀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作了一次演讲(7J=j23日),题目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后来他在1928年12月30日致陈浩信中说:“弟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言。

“志大才疏”,哀北海之终不免也。

迩米南朔奔波,所阅颇众,震感积虑,发为狂言。

”q)当时鲁迅正处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中,他目击时艰,以曹操、司马懿父子捏造罪状,排除异己的史宴,借古喻今,抒发他肘国民党反动派以“奠须有”的罪名,杀害其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愤懑,的确是有慨而言的。

但整篇义章,鲁迅联系汉末魏初的政治、社会、时代潮流对魏晋文学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对当时的文人生活、心态,电作了详尽的剖析,是鲁迅在1927年大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篇学术论著。

这里值得挫出的有两点:第一,他把汉末魏初的文章风格,概括为“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筇二,他认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文学的自觉”说的回顾与反思

“文学的自觉”说的回顾与反思
酒之关系》 以下简称 《 ( 魏晋风度》 , ) 影响 了中 国学 术界八 十年的文学批评史 的撰写 :他 说诗赋不 必寓教训 , “ 反对 当 时那些寓训勉 于诗赋 的见解 , 用近代的文学 眼光 看来 , 曹丕 的一个时代可说 是“ 文学 的 自觉 时代” 或如近代 所说是 为 , 艺术而艺术( r f r ae 的一派 。 Ato A t k ) r §S ”
然在列。众所周知 , 鲁迅受东瀛学者影 响甚深 , 其对铃木虎 雄应该是非常熟悉 , 而且 十分重视其著作。铃木 虎雄说“ 魏 的时代是中国文学的 自觉时代”, 鲁迅说 “ 曹丕 的一个时代 是‘ 文学的 自觉时代 … , 先不论二说之 间是否存在 分歧 , 鲁
被中国文学研究者引为圭臬 , 并作为一 种“ 学的判断 ” 科 有
明是征 引他人学术观点 。若不 如此理解 , 为 艺术而艺术 ” “
为什么没有 加上 引号 呢?仅仅 是 因为 大 家耳 熟能 详?若 此, 岂不是正好可 以凸显铃木虎雄 观点之新 吗?笔者认 为 ,
延续下去之必然 。然而 , 这种判断 科学吗 ?笔 者 旨在 梳理
“ 文学的 自觉” 在大陆 的八 十年 历程 , 说 不敢 妄作 断言 , 但
鲁迅仅 仅是借用而已 , 非演讲 内容之重 心。对于这 个 问 并
题拟另撰文论证 , 此不赘言。 二、 文学 自觉说 ” “ 的发展 耐人寻味的是 , 自鲁迅先生提出“ 曹丕的一个 时代 可说 是‘ 文学 的 自觉时代 … 起 , 文 学的 自觉 ” “ 就成 为 了一个颠 簸不破的存 在 , 为后来者提供了各种言说的可能 。“ 文学的

自序》 提及 曾参 阅铃木 虎雄 《 中国古代 文艺论 史》 未 提 ,
及鲁迅 ) , 外 对于“自觉 ” 的来源 既没有提及铃木 虎雄 , 没 也 有提及鲁迅 , 更未 做更 多的 阐述 , 似乎 “ 学 的 自觉 ” 文 是早

钱理群《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钱理群《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钱理群?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王瑶先生在建国后长期执教于北大中文系,他在学术上的主要奉献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对中古文学史的研究,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中古文学史论?,据有关专家说,可能到现在中古文学史的有关研究还很少有超越他的著作;他另外一个最大的奉献是在建国以后,第一个写?新文学史稿?,是我们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所以有非常巨大的影响。

1987年,王瑶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自我介绍?这样一篇短文:“在校时诸多平平,鲜为人知。

惟斯时曾两系囹圄,又一度主编?清华周刊?,或能为睽违已久之学友所忆及。

多年来皆以教书为业,乏善可述,今乃忝任北京大学教席。

迩来垂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颠倒黑白’之讥;而浓茗时啜,烟斗常衔,亦谙‘水深炽热’之味。

惟乡音未改,出语多谐,时乘单车横冲直撞,似犹未失故态耳。

〞“出语多谐〞,是王瑶先生最为特别的语言表达方式。

先生著作里的语言,和他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差异。

先生著作的语言是标准的学术语言,严谨而简洁;但在日常谈话中,他确实“出语多谐〞。

鲁迅先生喜欢给人起绰号,入木三分,到了刻毒的地步。

王瑶先生也是这样,假设私下讨论一个人,或一类人,他会用一句话概括,概括得也是入木三分,让人终生难忘。

我举个例子:他说我们学者中有一类,与其说是学者,不如说是社会活动家,是“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

我们今天就到处遇到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他或者根本没有学问,但极善公关,或者也有点学问,开始阶段还下了点工夫,取得一定成绩,然后就通过社会公关竭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以取得最大报酬,得到最大限度的好处,包括政治和物质的好处,通常情况下,还要超值。

而他们一旦掌握权力那就很可怕,他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体制,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拉帮结派,“武大郎开店〞,压制才华高于自己的同辈或年轻人,有的就成了学霸。

——可以说,王瑶先生的概括是击中了某类人,以及我们的教育体制的要害的。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读书笔记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读书笔记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读书笔记《中古文学史论》读书笔记一、《文人与药》王瑶先生的文章《文人与药》是《中古文学史论》中的一部分,王瑶先生曾提到过“作者研究中古文学史的思路与方法,是深深受到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疑问的影响的。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以“酒”与“药”为线索,将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人心理与魏晋风度和文章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而反映出当时特殊的时代特点。

但是,鲁迅先生的演讲并没有对于文人服散的原因作出仔细的论证和分析。

王瑶先生的《文人与药》则继承了鲁迅先生的思路,用更大量的资料进行细密考证,指出了魏晋时期服散风气兴起的原因和其与当时社会环境的联系。

在第一部分中,王瑶先生介绍了寒食散的具体情况,并用史料证明当时服散风气之盛。

第二部分所论述的是服散原因之一:对死亡的恐惧和对长寿延年的追求。

从汉末魏晋到南朝前期,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的死亡意识极为兴盛,在魏晋人的诗歌文章里得到普遍而充分的体现。

这种情绪的蔓延一方面源于政治上的无序状态导致的死亡和前途渺茫,另一方面源于对儒家思想的反动和道家学术思想的抬头。

道教有延长生命的追求,符合了时人的心理,因此服散作为道家追求生命延长的手段得以兴起。

作者举了一个反面的例证,即当持“神不灭”和“轮回”生死观的佛教兴起之后,人们的生死无常问题得以解脱,所以服食的人大大减少了。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论述了服散原因之二:追求仪容,尤其是女性化的“美姿容”。

对美姿容的最求是“六朝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贵族圈子中流行的病态风尚,且仪容风姿有利于人伦识鉴和选官得才。

此处,王瑶先生指出魏晋名士有不同的两派,一为“饮酒派”或曰“放达派”,他们放浪形骸,不讲究姿容,也不追求长寿,因此也都不服食;另一派为“服药派”或曰“清谈派”,他们重视姿容,就都服药。

“我们找不到一个大量饮酒而又美姿容的人,也找不到一个任达的酒徒而又同时服药的人。

”王瑶先生在经过对史料的分析论证之后,得到了这样创见性的答案。

王瑶 中国新文学史稿

王瑶 中国新文学史稿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摘要:1.王瑶简介2.《中国新文学史稿》的背景和意义3.《中国新文学史稿》的主要内容4.《中国新文学史稿》的学术价值和影响正文:王瑶,原名王蕴璋,字瑶卿,江苏吴江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教育家。

他生于清末民初,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和抗日战争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对我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

他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史著作,对于研究中国新文学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新文学史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王瑶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开始撰写的,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计100 余万字,涵盖了从1917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为止的新文学的发展历程。

王瑶在书中以详尽的资料、严谨的论述和独特的见解,对新文学的历史背景、思潮演变、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被誉为“新文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书中详细论述了新文学的诞生、发展、繁荣和变革各个阶段,特别关注了新文学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强调了新文学的革命性、人民性和时代性。

此外,王瑶还对大量的作家和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价,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重要作家,以及《狂人日记》、《阿Q 正传》、《子夜》、《家》等代表性作品。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新文学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中国新文学史稿》的学术价值和影响深远。

首先,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新文学史的专著,奠定了新文学史研究的基础。

其次,它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新文学的发展历程,为我国新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

最后,它对于推动新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理性的精神——论王瑶先生的治学态度

理性的精神——论王瑶先生的治学态度

作者: 徐晓村
作者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出版物刊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94页
主题词: 王瑶先生;现代文学;鲁迅研究;文学史研究;古代文学;中古文学;鲁迅思想;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研究;中国新文学大系
摘要:王瑶先生逝世之后六年多,《王瑶文集》终于得以出版。

在这部七卷本的文集中,收入了王瑶先生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中的重要著作。

而对王瑶先生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的研究,最早的大概是在王瑶先生逝世后不久出版的《王瑶先生纪念集》中的四篇论文。

此后又曾发表了多篇研究王瑶先生文学史理论与方法的论文。

这就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研究的日新月异,王瑶先生的许多具体论点或许是可以商榷的,但他在文学史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却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并且启迪了几代后辈学人。

钱理群忆王瑶,牢记师训

钱理群忆王瑶,牢记师训

钱理群忆王瑶牢记恩师师训钱理群追忆师训,如今当可告慰恩师。

■ 人物名片●钱理群(1939-)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著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等数十种专著,与人合著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等多种高校教科书。

在北大,钱理群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

退休之后的钱理群,又协同有志之士,着手探索中小学人文教育,并亲自给中小学生上课,以求推动中国教育改革。

●王瑶(1914-1989)北京大学教授、文学家,北大中文四老之一。

专于汉魏六朝文学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著有《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古文学史论》等。

《中国新文学史稿》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奠基著作,有学者认为这本书至今未被超越。

刁难特殊的考试1978年夏天,钱理群在未名湖边买了一个大西瓜,心中万分沮丧。

他刚刚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考试,被考得张口结舌,狼狈不堪。

考官太严厉了,考题又太难。

比如,考官单是用锐利的眼神看了钱理群一眼,就把这个来自贵州小城的中专教员吓坏了。

再比如,考官问道:“钱理群你说说看,鲁迅可不可以一分为二?”“文革”刚刚结束,就敢把鲁迅先生“一分为二”?答这样的问题可要谨慎,钱理群含糊其辞,想蒙混过关。

考官却不含糊:“钱理群,你不要顾左右而言他!明确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可以。

”钱理群只好回答。

对这个问题,其实他是考虑过的。

《王瑶和他的世界》,钱理群等人编著。

本书汇集了纪念王瑶先生逝世十周年而写的纪念文章。

内容包括“永远的风范”和“学术的意义”两部分。

王瑶的教学方法是,一边吧嗒吧嗒抽烟斗,一边和学生聊天。

图片翻拍自《王瑶先生纪念集》“那么,”看不出考官对钱理群的回答是否满意,更尖锐的问题抛过来:“毛泽东可不可以一分为二?”汗出如浆。

过往的十八年,中国是怎样的中国?领袖岂能随意谈论?因言获罪的事情,钱理群可见过不少。

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1978级研究生的面试,钱理群是笔试的第一名,所以面试也排在第一个。

考完之后,他觉得没戏了。

鲁迅对传统文学的贡献

鲁迅对传统文学的贡献

鲁迅对传统文学的贡献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其对传统文学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

他在文学创作与思想发展方面的成就在当时掀起了一场革命,与一众思想家和文艺工作者共同引领着新文化运动,并开拓了中国文学对现代文明的贡献。

本文将分别从鲁迅的文学创作以及思想贡献两个方面来探讨他对传统文学的影响。

一、鲁迅的文学创作及其对传统文学的影响鲁迅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大多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革新,具有消极的现实主义与进步的民主主义精神。

1. 破坏四大古典小说传统文学中的四大古典小说《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堪称经典,被奉为古代文学典范。

但鲁迅的文学创作却直接打破了这些经典,用现代的思考方式来挑战这些传统小说中所流传的价值观念和历史形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四大古典小说是“以情节为主,漏洞百出,不容置辩,徒增千古笑话”,并直接称其为“三烂五败之书”。

鲁迅的质疑和批判,让四大古典小说受到抨击和改革,开创了现代文学创作的起点,使传统文学得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 建立现代文学的细致构造鲁迅在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实践中,也极其注重对文学结构和语言的建立,这些成果贡献于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

他的文学创作体现出对情节细节和言语的艺术化运用,推崇现实主义风格,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主义”倾向,他的“自我主义”一方面表现为“意志的自由”,实现了诗意哲学和现实主义之间的深度结合。

二、鲁迅的思想贡献及其对传统文学的影响鲁迅的思想贡献与其文学创作相辅相成,他善于用思想武装自己,用思想引导一众文艺工作者,与新文学运动的一众先驱者一起勇敢地抨击传统文学的社会和道德枷锁,并抛弃传统的叙事模式,追求更为现实和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1.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及批判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度剖析和批判,在他的笔下涵盖了中国的历史、社会、道德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对王瑶中古文学研究之影响【摘要】王瑶先生作为现代文学学科开创人,但是他对古代文学具有深厚的基础和修养,尤其师从朱自清和闻一多等,并在1948年写有《中古文学史论》,现代观念诠释古典文学,新而不流于矜奇,同时在王瑶的现代文学研究中,他对鲁迅对古典文学的承继和作为学者的鲁迅的塑造和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论述作为学者的鲁迅对王瑶的影响,尤其在王瑶《中古文学史论》的写作中的影响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鲁迅;中古文学;王瑶;影响
鲁迅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极其重要的作家和思想者,同时鲁迅作为学者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教授小说史和古代文学,并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嵇康集注》等,其中《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小说史著作,堪称典范,至今影响不衰。

那么作为学者的鲁迅同时位列中国现代作家之林,作为学者的王瑶著述纵跨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鲁迅作为早年左翼的王瑶的崇拜者他的杂文小说吸引着王瑶,而且鲁迅的学术研究中也为转向学者的王瑶提供了典范。

鲁迅对中古文学的爱好深受章太炎刘师培影响,曾先后校勘《嵇康集》达十余遍,并撰有《<嵇康集>逸文考》、《<嵇康集>著录考》、《<嵇康集>序》、《<嵇康集>跋》、《<嵇康集>考》等文。

刘半农曾送鲁迅先生一幅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当时朋友
都认为这幅联语很恰当,鲁迅先生自己也不加反对”【1】(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陈平原在《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和六朝散文》中有较详的论述:
“鲁迅之接近魏晋文章,得益于章太炎的提倡及刘师培的阐发。

至于在魏晋文章中独重嵇康,则更能显示鲁迅的心迹与趣味。

章太炎之推崇魏晋文……在章氏看来,汉文、唐文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有其利无其病者,莫若魏晋’。

魏晋文之所以值得格外推崇……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第四课中引述李充《翰林论》后称:‘李氏以论推嵇,明论体之能成文者,魏晋之间,实以嵇氏为最。

’一是评述嵇文之析理绵密:‘嵇文长于辨难,文如剥茧,无不尽之意,亦阮氏所不及也。

’……鲁迅对嵇文的评价,与章、刘大体相同,只是更强调其性格上的独立与反叛……在《<嵇康集>考》中,鲁迅称:‘康文长于言理,藻艳盖非所措意;唐宋类书,因亦眇予征引’;而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鲁迅说的更显豁:‘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

’”【2】
王瑶的《中古文学史论》影响十分大曾多次再版,也可列入经典之作。

陈平原在《重刊跋》言“一部学术著作问世十年后仍有人阅读,算是闯过第一关;五十年后还能得到学界的欣赏,则很可能进入传世之作的行列……半个世纪一来,不只是关于中古文学的具体论述,更包括文学史研究方法论,《中古文学史论》时常成为探
索的伴侣:或引证或评价或鉴赏或引申发挥。

得以介入一代代学人的思考,此乃著作传世的最佳标志。

”【3】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写于1942年与1948年之间,其中1943年完成毕业论文《魏晋文论的发展》,三年后撰写《魏晋文学思想和文人生活》毕业于清华研究院,随着从文论拓展到文人生活,已能看出他从朱自清文学批评史课程的影响转向鲁迅,我们只需对完成于1948年的《中古文学史论》的“政治社会情况与文士地位”“文人与药”“文人与酒”等章节和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对照就很明了其间的承继和影响。

在《初版自序》中除了表谢朱自清和闻一多受业导师的指导,也提出“第二部分文人与生活,这主要是继承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加以研究阐发的,着重在文人生活和文学作品的关系。

”【4】王瑶1984年的《重版题记》中重申“作者研究中古文学的思路和方法,是深深受到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的影响的。

鲁迅对魏晋文学有精湛的研究,长期一来作者确实是以他的文章和言论作为自己的工作指针的。

这不仅指他对某些问题的精辟的见解能给人以启发,而且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来看,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中国新闻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等著作以及关于计划写的中国文学史章节的拟目等,都具有堪称典范的意义,因为它比较完满地体现了文学史既是文艺科学又是历史科学的性质和特点(文学史作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不同于以分析和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为任务的文学批评,也不同于以探究文艺的一般规律为目标的文艺理论;它的性质应该是研究能够体现一定历史时期文学特征的具体现象,并从中阐明文学发展的过程和它的规律性)。

”【5】接下来具体谈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以及《帮忙文学和帮闲文学》对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可见作为学者的鲁迅不仅对王瑶的中古文学研究有深刻影响甚至对他的文学史写作如《新新文学史稿》都具有方法论意义。

然而王瑶作为清华大学学生时,自以为为“左翼理论家”,有“小周扬”“小胡风”的称号,1934年9月先生以榜次第89名录取清华,同年冬便加入学生社团“现代座谈会”,为左派学生竞选学生会代表而忙碌;1935年3月遭军警拘捕;5月参加“左联”;12月9日参加抗日救亡大游行;12月16日再次参与示威而在宣武门挨军警的刀棍;1936年3月又因参加抬棺示威而被捕,入狱戴镣两周后被释;5月加入中共,且任《清华周刊》第45卷主编暨清华文学社刊物《新地》编委,何以转而埋首古书希望“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成为一个第一流的学者”?夏中义《谒王瑶先生书》对这一转折有较好的论述:“生1937-1942年间从脱党到复学之人生转向,正好是从「革命崇拜」向「个性本位」的价值偏移(而非位移)。

故若细读1937年〈关於日记〉和1942年〈坎坷略记〉,不难见出此首尾二章已迥异于先生在1934-1936年间的时评文论。

假如说前者是
政治赤子的济世襟怀之张扬,那么,后者则在诉说一个历经沧桑者的忧生之思。

是的,当先生「抚今追昔」,独自面对人生旷野,面对自身生命与意义之关係时,思维已顷刻变得平实且单纯,只须返身体认「我是谁?我能干什么?我现在何处?将去何方?……」,而无需将时代、世界、族、国、党派等诸多宏大得可以想象却难驾驭的要素也硬塞入视野。

是的,当先生在「发愤之年已过,而立之年将至」时,为自己「立了这样一个追求的目标,我要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方面成一个第一流的学者」。

”【6】
我们不难看出在作为左翼理论家自诩的时侯的表现与文章都带有鲁迅的印记和影响,那么王瑶转而为中国古典文学第一流的学者而努力时,同样借鉴了鲁迅的治学经验并以之为典范。

在左翼革命家和中国文学学者之间的王瑶,不仅借鉴了鲁迅的治学方法,可能更重要的是,王瑶把鲁迅作为革命家治学的典范为自己辩护并作为某种补偿,所以王瑶反复阐释作为学者的鲁迅形象,作为学者的革命家也许是王瑶从早年的左翼理论家到文学史学者的一种精神补偿。

【参考文献】
[1]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前期弟子忆鲁迅》,孙伏园等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2]陈平原《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和六朝散文》,《千年文脉的续接与转化》,陈平原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3]陈平原《重刊跋》,《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4]王瑶《初版自序》,《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5]王瑶《重版题记》,《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6]夏中义《清华薪火的百年明灭/谒王瑶书》,《九谒先哲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