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赏析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
1.(2011 •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④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⑤。

[注]①周朴(?一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⑤原:同“塬”,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词义解释
(2)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3)萦纡:旋绕曲折。

(4)残阳:夕阳
二、句子理解与翻译
首联: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颔联: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

颈联: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尾联: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遥想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三、分句赏析(手法、情感)首联: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

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颔联: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颈联: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采用拟人手法尾联: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手法和情感
(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 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言之有理即可)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

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

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词义解释
(1)空:“白白地”、“无用地”意,强调对谢将军的怀念毫无用处。

“空” 字统领了颈联的内容
(2)高咏:大声吟诵。

谢尚赏月时,曾闻诗人袁宏在船中高咏,大加赞赏。

(3)挂帆席:扬帆驶船。

二、句子理解与翻译
首联: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天空湛蓝湛蓝没有一丝游云。

颔联: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 颈联:我也是一个善于吟唱的高手,
三、分句赏析(手法、情感)
颔联: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

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

“空忆”的
“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 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暗逗下文。

颈联: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 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

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 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

“不可闻”回应 “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尾联: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 帆远去,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

手法:
1、 虚实结合
“登舟望秋月”是实,“忆谢将军”是虚;“余亦能高咏”是实,“斯人不可 闻”是虚;“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是实,“明朝挂帆席, 枫叶落纷纷” 是虚。

2、 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诗人想象明朝无边落叶中挂帆离去的情景,以景结情, 渲染了一种寂寞萧瑟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不遇知音、英雄落寞的寂寞、哀 伤之情。

情感: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 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 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徒然记起了东晋的谢尚将军。

但识贤的谢尚如今难得有闻。

尾联:知音难遇明早只好挂帆远去, 前景宛若深秋枫叶飘落纷纷。

首联: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 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

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 “望”字当中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 遥望中原,荒烟外, 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 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词义解释
(1)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2)风尘:指战乱。

杜甫《赠别贺兰铦》:“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3)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这两句是说:兵士们在哪儿呢?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

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5子理解与翻译
上片: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

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 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

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下片: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

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
“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三、分句赏析(手法、情感)
1、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作者以“荒烟”中的城郭、布满郊畿的“铁骑”写出了现实
中的荒芜残破,以“花遮柳护” “珠翠绕”“笙歌作”等写出了昔日歌舞不断、富庶升平的景象,今昔对比,表露了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感情,和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2、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作者先通过“荒烟”和破败的城郭,抒写了作者对国家残破的伤悲;然后通过“花”“柳”“珠翠”“笙歌”等意象描绘
“珠翠”
昔日歌舞升平的景象,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痛惜;最后写敌人铁骑践踏国土,含蓄地表达了对金人入侵的愤怒。

3、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作者先写登楼遥望所见到的荒芜残破的景象,然后笔锋
一转,回忆昔日繁华升平的景象,最后想像京城附近金兵遍布的现状。

整个上片,先实后虚,虚实结合,极大地拓宽了诗歌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国土沦陷的痛惜之情,为下片作了铺垫。

4、想象,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5、用典,作为精忠报国的英雄,借用终军典故表达自己请求杀敌立功,收复中原的
愿望。

“骑黄鹤”则运用陆游《入蜀记》:“黄鹤楼旧传费祎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

”不仅扣题,且带浪漫意味,表示今日“靖康耻, 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

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

情感:本词既抒发了词人面对国土沦陷、山河残破的伤痛之情,也表达了渴望以身报国,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全词采用散文化笔法,所写有歌舞之欢、沦陷之乱、恢复之志、凯旋之思,当年、而今、来日,事情交织,纷至沓来。

B.词的上阕词人着力描写风尘之恶,写出了当时铁骑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的景象,堪称千村寥落,民不聊生。

C.词人写北方铁蹄践踏占领区,情景惨痛,与记忆中北宋朝廷的歌舞升平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可谓繁华成空,惊心动魄。

D.词人用《汉书》终军请缨的典故,表达他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而“何日提锐旅”反映出词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

E.南北两宋之交,豪放词风完全取代了婉约词风,艺术风格的转变根源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了词的时代性主题。

14.BE (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B “风尘恶”乃词的过片,并非上阕的主要内容。

E豪放词风没有“完全取代婉约词风”。


15.本词从登黄鹤楼“遥望中原”写起,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6分)
15.开篇写词人登临黄鹤楼北望中原失地,回想当年歌舞升平,心中满是对北宋朝廷享乐致山河沦陷的悲慨;(2分)接着写金兵侵占中原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国破家亡的愤恨之情油然而生;(2分)最后遥想自己统领精锐之旅肃清河洛的情景,心中满是胜利的报国信念和收复失地的乐观情绪。

(2分)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⑷
李纲【2】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

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

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I3】
岂能吞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

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

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

延晋祚,庇烝民,周雅【4】何曾专美!
注释:【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

【2】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

【3】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辱称。

【4】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限:阻隔,界限。

(2)人谋克壮:人的谋略宏伟远
(6)蛇豕:毒蛇和野猪。

比如凶残的敌人。

大。

(7)鞭弭:挥鞭驾车前行。

(3)南牧:南侵。

(8)风靡:望风披靡。

(4)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

处画:处理筹划。

(9)祚:皇帝,国统。

(10)烝民:众多的百姓。

(5)颐指:指下巴的动向示意, 进行指挥。

这里形容谢安指挥若定
译文
上片:眼前只看到长江雪浪,滚滚滔滔,千里奔腾,一泻而下,阻隔南北。

如此天险,北方的金兵是难以逾越的。

有天险可凭,又加上人的深谋远略,北方索虏,岂敢吞噬我们的土地?苻坚率百万之众,突然之间侵入我国领域。

谢安深信他们的谋略将才,放手让他们发挥主动作用,自己不插手,不直接干预军事,指挥若定,镇静自如。

下片:
奇迹啊!谢玄、谢琰、桓伊等指挥数千之众,直渡淝水,击退北军,使北军望风披靡。

在败逃路上,在夜里听到听到风声和鹤叫声,皆以为晋军追杀过来。

保住了东晋的江山和人民,其功业之伟大,虽“周雅”所歌颂的周宣王中兴也不得专美于前了。

手法:用典,借古讽今。

作者写淝水之战是为了借古讽今。

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侵略,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要鼓足信心,因为南宋有同样的地理优势,也不乏抗金的人才,只要借鉴历史经验,坚决抗击金兵,就一定能以弱胜强,抵御外辱。

情感:讽谕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

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