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及评课记录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背景1. 教材来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2.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空间想象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观察物体的方法、角度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物体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2. 运用“分组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利用“实物操作”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点。
2. 基本概念:介绍观察物体的方法、角度和技巧。
3. 实例讲解:分析具体实例,讲解如何运用观察物体的方式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物观察,练习运用观察物体的方式解决问题。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反思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足够的实例支持。
3.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4. 反思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观察物体能力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在观察物体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从态度、方法、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教学拓展1. 开展“观察物体”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察能力。
《观察物体》教案与评析
《观察物体》教案与评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2. 观察物体时的注意事项。
3. 观察物体在各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观察物体在各领域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观察物体时的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物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物体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
8. 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9. 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观察物体表现,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10. 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观察物体能力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反馈。
教案评析:本教案以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清晰,环节紧凑,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
本教案还关注家校沟通和教学评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反馈。
总体来说,本教案设计合理,符合教学实际需求。
六、教学评价设计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观察物体方面的进步。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给出在观察物体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操作,全面评价学生的观察物体能力。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通用6篇)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通用6篇)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篇1吴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日常生活场景和一些简单的物体后进行教学的。
本课主要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如果仅仅是按照目标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
于是吴老师巧妙的设计,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一、创“疑”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吴老师出示了包装盒的一个面,让孩子猜猜看到的是什么,接着又出示包装盒的两个面,有的学生还是没有猜出到底是什么,在学生的兴趣提得很高的时候,出示三个面(答案揭晓)。
这样的设计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学生置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布“动”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发挥主体作用自学-交流-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吴老师的课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新授课伊始吴老师明确的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指向性的自学,有效的提高了自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吴老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的长方体,并通过动态方式呈现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从而跟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优秀13篇)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优秀13篇)观察物体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猜图游戏,激发热情。
(师:你看到的只是它的一半,猜一猜它是什么?)(2)提出质疑,学生解答。
(师:猜得好快呀!谁来说说自己在猜的时候是怎么想的?)(3)揭示答案。
二、自主探究1、探索发现(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1)观察图形,探索特征。
看看这些图,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了解轴对称图形的一般特点,对称轴的两边完全一样)(对于学生的回答都给与肯定,尤其是当学生冒出“对称”“完全重合”这样高度凝练的词语时应该用赞赏的语言给予鼓励。
)(2)折图演示,得出结论。
(师:刚才我们猜的这些图形,对折以后,发现两侧的图形都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3)板书课题,提出质疑。
(师:他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请问轴在哪?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痕就是轴对称图形的轴)(4)图形演示,明确画法。
(师: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课件演示,明确指出对称轴要画成一条直的虚线,而且要画的长一些。
)(5)再次质疑,严格区别。
师:对称轴指的是什么?生:一条直的虚线。
师:轴对称指的是什么?生:图形的特征。
(这两个问题有点难度,学生需要老师的引导与点拨。
)2、操作实践(1)欣赏激趣,尝试制作。
(老师撕一个图案,问学生想不想撕一个,演示并讲清怎么撕的---把一张纸对折以后,在折痕的这边撕出要的图形的一半,就可以得到一个你喜欢的轴称图形。
)(2)欣赏作品,牢记特征。
(大家的小手可真巧,撕出了这么多漂亮的图形,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生答)师在课题下板书特征:对折后两侧能够完全重合,有对称轴。
三、加深认识(一)基础练习,巩固所学(1)图片欣赏,加深感知。
(PPT出示具有中国特色的脸谱以及民间剪纸,感受美的同时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2)重温特征,辨图解惑。
(出示一张带烟囱的小房子图片,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认为不可,只有一门一窗。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通用8篇)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通用8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篇1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
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所以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布老虎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
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二、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
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
高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
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然后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观察各自的正方体,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亲身的体验、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达。
在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方面,高老师也做的很好。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
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
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年级《观察物体》教案
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二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主要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加以进一步形成概念的基础。
同时,通过学习物体的分类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2.了解物体的分类方法,能够正确分类物体。
3.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类物体的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与物体相关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2.学习新知(15分钟)(1)师生互动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并向学生提问:你观察到的物体都有哪些形状、颜色和大小?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特点。
(2)引入物体的分类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一些物体,如桌子、椅子、书包等,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物体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引出物体的分类方法。
(3)物体的分类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物体图像,让学生分组对图像进行分类。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分类,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共性,并找出准确的物体分类方法。
3.巩固训练(25分钟)(1)观察识别教师让学生观察并辨认教室里的物体,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然后向大家展示和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物体。
(2)物体比较教师给学生展示两个不同的物体,要求学生比较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并结合自己的观察进行描述。
(3)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物体的展示和描述,其他组员对其进行提问和补充。
4.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体,根据形状、颜色和大小进行分类,并给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
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和分类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观察物体》教案与评析
《观察物体》教案与评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对物体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3.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2. 观察物体时的注意事项。
3. 实际操作练习,运用观察物体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一般方法和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物体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资源。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兴趣。
2. 讲解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如全面观察、重点观察、比较观察等。
3. 讲解观察物体时的注意事项,如保持客观、避免主观臆断等。
4. 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物体,并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
教案评析:本教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内容丰富,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问题驱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践操作法相结合,使课堂生动有趣。
本教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分组观察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教案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值得借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练习,评估学生在观察物体方面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能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以及是否能全面、客观地分析物体。
3. 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实际工作中的观察物体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
观察物体教学案例与评析
观察物体教学案例与评析第一篇:观察物体教学案例与评析《观察物体》教学案例与评析巧妙设计让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学习、发展——《观察物体》教学案例与评析执教:襄樊市第一实验小学杨智勇评析:襄樊市第一实验小学张鹏《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
于是杨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现撷取以下几个练习片断。
片断一: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可四位天线宝宝却遇到了一个小问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生答:愿意。
四位天线宝宝分别看到的是下面的一幅图。
可他们忘了自己坐在什么位置观察,请你上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观察的位置好吗?教师把机器狗实物放在桌子上面。
师:谁愿意上来帮助它们?找一位同学帮拉拉,找到拉拉观察的位置并坐下。
师:她找对了吗?那咱们给他鼓掌。
然后分别找三位同学上来帮其他三位天线宝宝找坐位,找对后,其他同学为他们鼓掌。
评:选择学生们百看不厌的动画片《天线宝宝》故事来创设情景,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让同学们来帮助天线宝宝选位置,又抓住了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让学们们亲自上来坐一坐,又抓住了学生们“好动”的特点。
通过这一系列的巧妙设计,学生积极参与,情绪高昂,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
片断二:电脑显示笔记本电脑的背面,师说: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物体?生略思考后,都积极举手。
生1:洗衣机。
生2:冰箱。
生3:笔记本电脑。
生4:化妆盒。
……学生积极举手,充分发言后,师说:这只是一个物体,可你们却猜了那么多,谁能想一个好方法,让我们知道它究竟是什么物体呢?学生思考后,有的学生和小组同学讨论。
生5:让我们看看它别的面。
生6:老师,你能把它转动一下吗?师说:好,就按同学们说的,把转动一下。
《观察物体》教案与评析
《观察物体》教案与评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和解释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2. 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描述。
3. 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能够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
2. 利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 讲解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如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描述物体形状、大小、位置等特征。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物观察,用语言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原则。
5. 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评析:本教案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有利于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和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原则。
采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组织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总体来说,本教案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评价学生对物体之间位置关系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收集学生总结观察物体方法和描述位置关系原则的书面材料,以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观察物体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创新也日益迫切。
观察物体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在观察物体教学中的专业素养,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以“观察物体”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观察物体教学的认识,明确观察物体教学的重要性。
2. 探讨观察物体教学的有效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观察物体教学案例分析活动开始,教研组长对观察物体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首先阐述了观察物体教学的基本概念,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 观察物体教学策略分享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教研组成员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了以下观察物体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观察物体。
(2)引导学生观察,培养观察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4)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观察物体教学中得到充分发展。
3.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教研组成员们对自身在观察物体教学中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以下是部分反思内容:(1)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在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3)在教学评价方面,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评析(通用2篇)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评析(通用2篇)“观察物体”与评析篇1指导:安徽省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车文胜执教:安徽省芜湖市利民路小学刘正荣点评:安徽省芜湖市马塘区教育局教研室李宗兰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目标: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5.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6.对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物、关心集体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自己制作的、玩具恐龙5只、雕塑照片20张,数码照相机一台。
学生8人一组围桌而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1.从实际切入。
激趣:小朋友们,你们照过相吗?哪位同学给别人照过相?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台照相机,谁想给大家拍照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照。
)谈话:你可真像个小摄影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拍的怎么样!(教师操作、屏幕出示刚才在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
)提问:大家觉得拍的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张?这张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拍的是这位同学的哪一面呢?(学生讨论、回答,课件点击,对应的照片放大。
)生1:我最喜欢正面的,站在她的前面,拍的是她的正面。
生2:我最喜欢侧面的,站在她的旁边,拍的是她的正面。
2.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细观察物体,找到最佳位置才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出示课题)[设计说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拍照活动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构建新知。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背景1. 学生情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技能,但对观察物体方面的知识还不够深入。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学内容:学习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二、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观察物体的方法:从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进行观察。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总结提升: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观察。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课后观察作业,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观察。
3. 学生综合素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五、教学反思1. 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更多有趣的例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在实践操作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观察任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拓展1. 开展“观察物体比赛”: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增加课堂趣味性。
2. 组织户外观察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运用所学观察方法观察物体。
3. 开展观察主题的家长会: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
七、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难点:学生对复杂物体的观察和分析。
2. 解决策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八、教学准备1. 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实物等。
2. 准备观察工具:如放大镜、望远镜等。
3. 准备课堂练习题:针对不同难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评课记录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及评课记录执教科目数学执教年级四年级教学内容观察物体(二)1.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经历观察、想象教学目标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会用正方体拼搭。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体模型、正方形模型若干。
课时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同学背面照,猜猜他是谁?2.出示同学正面照,揭晓答案。
谈话:我们从背面能确定一个人吗?从正面观察能不能掌握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我们在生活中观察万事万物时需要做到全面,导入课题:观察物体。
二、操作探究(一)前置性小研究交流。
研究一:1.观察生活中的一个物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它的()个面,能不能同时看到前面和后面?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2.那么我们在观察物体时主要从哪些角度来观察?3.观察物体时你给大家的温馨提示是什么?(设计意图:因为他们二年级就已经有了观察物体的认知基础,所以研究一对他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来让孩子们知道一般我们观察物体的三个角度,同时通过课上的互相交流确定观察物体时应该将视线与被观察的物体保持水平,为后续观察几何体做好铺垫)研究二:同学们,请先认真地看书P13,再完成下面的小研究,相信你一定行!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连一连拿出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例1出示的几何体,再分别从前面、上面、左面看一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每个面看到的形状。
然后完成课本例1的“连一连”(在课本上完成,用直尺哦!)。
(设计意图:通过给出层层递进的问题对课本例1有目标的自学,使孩子们初步体会这一节课的根本:即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同。
)研究三:摆一摆,看一看,拼一拼,画一画前面上面左面拿出4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一个你喜欢的几何体,再从前面、上面、左画观察,你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用小正方形拼出来吗?并试着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出来。
《观察物体》教案与评析
一、《观察物体》教案与评析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物体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2. 观察物体的技巧。
3. 物体美的感知和欣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物体美的感知和欣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方法的讲解与实践:讲解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如局部观察、整体观察等,并让学生实际操作,进行观察实践。
3. 技巧的讲解与实践:讲解观察物体的技巧,如观察角度、观察重点等,并让学生实际操作,进行观察实践。
4. 物体美的感知与欣赏: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观察进行评价,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强调物体美的感知和欣赏。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实践法:让学生实际操作,进行观察实践。
3. 引导法: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观察实践的表现。
2. 学生对物体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九、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美丽的物体图片。
2. 观察工具:显微镜、望远镜等。
十、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十一、教学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某个物体,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观察,并写下观察心得。
2. 搜集一些美丽的物体图片,带到课堂上进行分享。
十二、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 举办物体美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
十三、教学参考资料:1. 《观察物体》教材。
2. 相关观察物体、审美教育的学术论文和书籍。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公开课《观察物体》课堂实录及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公开课《观察物体》课堂实录及评课稿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P38例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2、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3、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4、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一、教学流程师:看看它是谁?(课件展示从储钱罐、电视机的上面、前面、侧面看到的不同形状的图片。
)生1、2……:储钱罐的上面、电视机的侧面……师:对,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各不同,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版书课题:观察物体)师: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准备好的小药箱,注意:人动箱不动,你看到了小药箱的那些面呢!生:正面、侧面、上面……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形状角度一样吗?看到的形状一样吗?这些不同的形状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下面让我们再仔细观察小药箱吧!师:一次观察一个面,并在每个面上用一个字注明。
如:看到上面就标个“上”字。
生1、2、3……:汇报(上面、下面、左面……)师:不错!刚才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老师也观察了小药箱的每个面,猜猜老师是从那个方向看到的?课件出示。
完成P38填一填。
(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师:(根据课件图片进行面的相对性教学):当你看到写有“小药箱”三个字的正面时会想到()生:(背面、后面、反面)师:看到上面会想到()生:(底面、下面)师:看到左面会想到()生:(右面)师:在刚才的观察中你发现了些什么?生:我发现每两个相邻面共一条边(一条棱)。
有这样的棱8条,这样的相邻面8组……。
师:你能一次观察三个面吗?生:边观察边说“能”师: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观察方法,一次看到了三个面,你发现了什么?生1、2、3……:我一次看到的三个面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
评课教研记录观察物体(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观察物体是小学数学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探讨如何有效开展观察物体教学,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以“观察物体”为主题的评课教研活动。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记录。
二、活动过程1. 观摩课本次教研活动以观摩课的形式展开,由我校青年教师王老师执教。
王老师选取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观察物体”一课进行教学。
在课堂上,王老师通过以下环节展开教学:(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观察物体,找出物体的不同面,并学会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3)巩固练习: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观察物体的能力。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 评课环节在观摩课后,全体数学教师对王老师的课进行了评课。
以下是评课的主要内容:(1)优点:1.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王老师针对“观察物体”这一知识点,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的方法。
2.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学生参与。
王老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观察物体的能力。
3. 教学设计合理,环节紧凑。
王老师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观察物体的方法。
4. 教学评价及时、准确。
王老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2)不足:1. 部分学生在观察物体时,存在思维定势。
在课堂练习中,部分学生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对物体的观察不够全面。
2.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
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还需加强。
观察物体的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观察物体是数学学科的基础内容,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我们开展了以“观察物体”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三、活动内容1. 教师讲解:首先,教师简要介绍观察物体的意义和方法,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和任务。
2. 实物观察: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如课桌、椅子、窗户等,引导学生从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进行描述。
3. 图像观察:教师展示一组物体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特征,并说出物体的名称。
4. 动手操作:教师发放形状、颜色不同的纸片,让学生根据要求折叠、拼搭,形成不同的物体。
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观察任务,如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动物等,并记录观察结果。
6. 交流分享:各小组展示观察成果,分享观察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活动过程1. 教师讲解: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2. 实物观察:在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时,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并能从不同角度描述物体的特征。
3. 图像观察:在观察图片时,学生能准确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等特征,并能说出物体的名称。
4. 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环节,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各种有趣的物体,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6. 交流分享:各小组展示观察成果时,学生纷纷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五、活动反思1.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观察物体听课记录及评课
观察物体听课记录及评课一、观察物体听课记录今天的听课体验真是有点出乎意料。
早早来到教室,坐下之后,看着老师一边准备讲解,一边拿起了一些奇怪的道具。
这些道具看起来简单,但仔细一瞧,才发现原来每个物体都大有来头。
老师首先拿出了一个小木块,说是要通过这个木块来讲解“重心”这一概念。
我心里默默想,这不就是小时候用小木块做过的游戏嘛,结果没想到老师把这个看似普通的小木块讲得透透的,讲得我都有点佩服自己小时候怎么那么有天赋了,竟然一玩就懂了重心的原理。
老师轻松愉快地给大家展示了木块的平衡方式,讲得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仿佛我小时候的那些快乐瞬间都回来了。
老师又拿出了一个皮球,说要讲解“弹性”这个概念。
谁不喜欢皮球啊?一看到皮球,我立马想起了小时候在院子里疯玩的场景。
老师把皮球扔到地上,皮球一下子弹起来,大家看得目瞪口呆。
然后,老师就开始讲解了皮球为什么能弹起来的原因。
这时,老师又做了一个小实验,把皮球的气放了一点,再扔出去,结果皮球弹得就没有之前那么高了。
这一实验一做,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气压的变化影响了弹性,皮球的弹性直接与气压挂钩。
看似简单的一个皮球,竟然能讲解这么多物理原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老师拿出一个看起来有些古老的钟表。
这下可把我给弄得有点懵了,钟表不就是用来看时间的吗,怎么和物理有关系呢?老师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
她通过钟表的齿轮、指针的运转,讲解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和力的传递。
钟表的每一个小小零件,都能帮助我们理解大力学原理。
看着老师的讲解,我差点就把这些基础的物理概念当做完全新的东西来学了,真是不得不佩服老师的讲课方式,能把这么枯燥的知识点讲得生动有趣,让人不知不觉就吸收了。
二、评课课下,大家纷纷开始讨论刚才的内容。
我听着听着,心里不断感叹,今天的课真是没白听。
老师真是把那些复杂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既不显得生硬,又不失深度。
最让我佩服的,还是老师的互动方式。
在课堂上,老师并没有一味地埋头讲课,而是时不时地和我们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及评课记录
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当孩子们交流汇报前置作业,解决了从立体到平
【评课记录】
左老师:孙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顺畅,让人耳目一新。
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活动“变魔术”引入观察角度,让学生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周老师:在教学中,马老师通过观察单个长方体盒子,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岑老师:孙老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小药箱,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进一步促进学生观察发现一次看到的长方体的两个面之间、三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潘老师:本节课,孙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引导下发现、在交流中发展。
“观察物体”看似简单,如果设计不好就会出现散、乱不可收拾的局面。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孙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循序渐进、顺学而导,为学生的观察学习活动定任务、明要求、指范围、导方法。
蔡老师: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知识点,设计了分层观察,让学生收获很多。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