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洪梅孙景龙《学记》教育思想解读《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篇完整的教育学文献。
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重温《学记》,我们发现,《学记》所构建的教育理论,体大思精,要言不烦,用今天的教育理念来解读,仍然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仍然未失实践指导意义。
今就《学记》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略作论说。
一、尊师莆教。
审慎选择教师的基本标准《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一个不重视教育、不尊重教师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学记》的作者认识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教师摆在了相当重要的社会位置。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为此,《学记》提出了审慎选择教师的四条基本标准:一是知教之所由“兴“废”。
《学记》认为,教育有“四兴”“六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二是知学者之“四失”。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态,知病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
三是知“至学之难易”和学生素质的“美恶”。
教师要知道某一知识对学生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资质高低,包括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四是能“听语”。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听语,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绪、眼神、言语等表达出来的渴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善于从学生的质疑|’廿J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富有创意的调整”。
…教师善于运用教学机智,“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常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f}{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文化研究2010.01.B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2,让“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一家专门从事教育事业的服务机构。
其服务对象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等。
学记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为家长提供可靠的教育咨询和支持,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教育培训和发展。
学记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重,以个性化教育为特色。
一、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育工作的对象和中心。
学记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同时,学记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秉承让学生快乐成长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健康、轻松的学习环境。
二、以教师为重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业务水平和教育思想的创新对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记的教育思想是以教师为重,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发展机会。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
同时,我们也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三、以个性化教育为特色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个性发展路径。
学记的教育思想是以个性化教育为特色,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发展需求和特点的个性化教育服务。
我们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分析,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有效的辅导和指导。
在个性化教育中,我们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其发挥自身的特长,开展个性化的拓展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四、注重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教育环境,家长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
学记的教育思想强调家校合作,在学生教育中积极发挥家长的作用,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
我们与家长保持沟通和协作,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需求,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育咨询和支持。
我们还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教育,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
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
本文主要论及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
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中公讲师侯婷婷带领大家共同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1.教育的地位《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
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
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玉;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晓真理。
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即使在《兑命》上,也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教育。
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
(二)“善喻”的教育方法1.“善喻”教学法的特点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
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着,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
《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3、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第一,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
第二,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总结学记中体现的教育思想
总结学记中体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教材,由于其内容广泛丰富,可以从中窥见当时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体现的教育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学记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道德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记中提到:“先母训:‘见色勿染,见非勿言。
’”这句话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好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法,古代人们的道德观念得到培养和强化。
其次,学记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中国古代的教育注重实用,追求知识的应用于实际生活。
“郊见填制,邑见百物,无不观嘉,无不览美,以广志也。
”这句话强调了通过观察和学习周围的事物,来拓宽知识面,培养广泛的视野和理解能力。
古代人们认为只有获取了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生存能力。
第三,学记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学记中提到:“文胄、武耀、剑播、琴声之意。
”这说明古代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
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被视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学记注重身心健康和运动教育。
学记中提到:“君子以气为天下之父,以骨力者为筋;以筋者为肉,以肉者为血;以血者为气,以气者为精。
”这句话强调了身体健康对于智力健康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体力和运动能力,通过锻炼和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学记中体现了道德教育、知识实用性、艺术教育以及身心健康和运动教育等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并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和价值观,为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
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先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教育的作用、目地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师生关系,总之,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
特别是《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因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完善自我。
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认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3.启发诱导在教学方法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申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简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与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
《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
《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
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1.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学记》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
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
《学记》的作者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学记》是公元前475年左右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所著的一部教育经典,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和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记》的教学思想非常重要,其思想内涵丰富深邃,每个端口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记》的教学思想做出一些浅谈。
一、敬天爱人的教育思想《学记》中体现了孔子重视义理、讲究内外修养,教育思想中的重点是敬天爱人。
行善积德,是日车颠倒而顺行于天,人生必须要遵循的道理。
敬人须敬重父母长辈,尊重朋友,处理人际关系时,应秉持以德治人,体谅人的思路。
二、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学记》中不断强调学习的实践性。
“闻启人以行其言”在教育方法中,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学习和生活的融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倡导学生不断反思实践,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拓展思路,丰富日常生活的感受,从而更有效地将学习融入到生活中。
三、强调对道德的培养对于孔子而言,“教育”和“道德”是紧密相连的,同时强调对道德的培养也成为当时教育的核心。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贤人,使其归一孔子的道德思想。
在《学记》中孔子对“人人可为圣人”这一基本理念进行了具体阐述,重视净化心灵,注重修身养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对道德的培养,实现自我超越,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四、注重对智力的培养除了注重对道德的培养,孔子在《学记》中也强调了对智力的培养。
孔子认为,智力的培养应以识人、思所思、着力学习为三个步骤。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通过认识、学习和跟随已成熟的人来掌握知识。
学以致用,应该把所学应用到实践生活中。
五、重视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孔子在《学记》中强调了针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差异来调整教育方式。
以学生个性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更符合每个学生的需要。
父母与鼓励、引导与残酷之间的平衡对于培养年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总之,《学记》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重视道德培养、注重对实践和智力的培养和关注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
2020年试述《学记》的主要教育思想
试述《学记》的主要教育思想战国·乐正克《学记》的主要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功能。
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2.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记》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3.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4.论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此外,《学记》还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写作背景:《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
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顾树森支持郭沫若的说法,认为“《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可能是孟轲弟子乐正克所作”。
高时良也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学记》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具体时间在战国后期。
它的作者当是乐正克,因为,第一,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门生,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
第二,乐正氏亦师承曾参,‘乐正子言吾闻诸曾子也’。
第三,乐正本是学官,《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
’学官后裔论教育,有其家学渊源”。
不过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可能是荀派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学记》作者是谁已难于查考。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学记》中教学思想探讨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学记》中教学思想探讨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学记》的的教学思想可以用“孝、慎、曰、让”四字来总结,即孝敬师长、慎思问答、曰加学习、以让代做表示。
《学记》的孝道教育理念以孝顺师长的行为准则为教学基础,主张以恭敬师长、礼仪行为为学习原则,认为以孝指导其人,以劝戒使其人志于学习,坚持“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记》关注了人才考核,提出要慎思问答,深入探讨论拟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加之早日努力学习,体现了“书要做到晓解,考要做到间断”的崇尚劳动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
《学记》还强调曰加学习,当一朝考试完毕,可要继续担负起更多的学习,不劳而受的“休考”是不可取的。
当初考试失败时,也要换一种思路去学习,从而获得优异的成就。
最后,《学记》主张以让代做,做决定的能力要受到衡量,警惕提出不明智的意见,礼节、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但学生们要学会说得“含蓄”,不要口出无耻话语,如果提出一个主张,又要接受老师、父母不同意见的尊重。
《学记》的教育思想,深入分析了教育的本质,提出了孝顺师长、慎思问答、曰加学习、以让代做的四步教育模式,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教育理念,可以从学生道德修养、学习方法等多方面来研究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首先,强调孝顺师长,这是一种礼仪教育,也是做人的起点,既能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又能为双方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创造良性教育氛围。
其次,推崇慎思问答,主张以自己的思维能力论证答题,逊余多言,发展思维的精英才能,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主张曰加学习,舍弃消极的学习态度,浪费时间做无用功,要完善学习方法,不断学习、提高学习水平。
总结《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总结《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家王阳明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该书主要阐述了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包括人性论、知行合一理论、教育的目的与方法等方面内容。
以下将对《学记》中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学记》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王阳明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自觉的道德本能,能够认识善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他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发掘和开发自己的道德意识,使其真正实现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
这一观点对后来中国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成为了许多教育家的共同追求。
其次,《学记》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
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基础,知行合一是教育的核心。
他主张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强化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
他提倡学以致用,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道德行为与学术知识相统一。
这一理论对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倡导了以问题和案例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再次,《学记》强调了教育的目的与方法。
王阳明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具有高尚品格和正确行为准则的人。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和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塑造自己的人格。
他提出了“致良知”的教育方法,强调教育应以个体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其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最后,《学记》强调了教育的社会责任。
王阳明认为教育应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他主张教育家要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和特点,根据社会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他提出“致良知”应成为社会整体道德的基础,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
综上所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人性本善、知行合一、教育的目的与方法以及教育的社会责任。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学记的教育思想总结
学记的教育思想总结学记是一位中国古代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学记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学记》一书中,下面通过对《学记》的深入研究,对学记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学记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使人具备优秀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操守。
他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塑造人的心性,使人具备崇高的志向和正确的价值观。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个性和品格,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其次,学记强调教育的方法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培养人的德行。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人才能够逐渐培养出德行和品德。
他强调要让学生多读经典著作,提高他们的修养和素养。
他还提出了“课程即修养”的观点,认为课程设置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德行和品德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学记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实践是培养学生德行和品德的重要方法,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出优秀的德行和品德。
再次,学记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德育为中心,注重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
他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认为教育应该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他还强调教育者的重要性,认为教育者应该是德行高尚、品德高尚的人,以身作则,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此外,他还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来培养自己的德行和品德。
最后,学记还提出了教育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和品德,因此教育的评价应该以学生的德行和品德为重点。
他主张通过综合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德行和品德,包括学习成绩、实践成果、自主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
他还强调教育评价要客观公正,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作出准确的评价。
总结来说,学记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强调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注重学习和实践,强调个性和品格的培养,以德育为中心。
总结学记中体现的教育思想
总结学记中体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唐代著名教育家刘义庆所著的一本教育著作,全书总结了作者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体现了他独特的教育思想。
下面将总结学记中体现的教育思想。
第一,尊重个体差异。
学记中反复强调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可一概而论。
作者认为学生的天资、兴趣、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个别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注重素质教育。
学记中提到“学以致用”和“识微知著”等观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认为学生应该获得既有广博的知识,又具备实际运用能力的能力。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等,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注重生活经验教育。
学记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张通过生活经验教育来培养学生。
作者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积累经验,通过亲身实践和感知,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倡师生亲密相处,通过亲身示范和指导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去。
第四,注重人文关怀教育。
学记中提到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并通过人文关怀来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
作者强调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关爱与理解,照顾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倡导学生与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互动,使学生感到被尊重和被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第五,注重教学方法创新。
学记中提倡创新的教学方法,作者通过举例、引用名言、提出问题等方式,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他强调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记是刘义庆的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他在其中阐述了关于教育的多个方面的观点,如个体差异、素质教育、生活经验教育、人文关怀教育以及教学方法创新。
这些观点为后世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借鉴。
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谈谈你对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的理解
谈谈你对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的理解
《学记》是古代的一部著名的教育名著,作者是西汉明令岑晃。
其中有不少与教育思想有关的内容,它们对现代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首先,《学记》提出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探究精神。
书中重申了知识的重要性,强调读书的努力对学生提升素质的作用。
而课堂上“下笔如有神”的努力又能使学生在课堂精湛的书写技巧能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内容,有助于掌握知识。
其次,《学记》认为正确的师生关系对学习是很重要的。
在《学记》中,作者提到学生的主人公君子的上司是一位“颜回”,他能够很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激励,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
而教师在课堂上若采用比较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言,这也能够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发挥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
最后,《学记》还提倡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正如书中所描写的,主人公坚持钻研文学,由一种高超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历史熏陶得益于他的文学天赋,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
同时,作者还特别指出,“多勤苦乃良药,少谗毁行事”。
这句话告诫学生们,学习不仅要勤于,而且也要坚持正直,要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到最后。
总的来说,《学记》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启示,通过正确的教育措施,教师和家长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学记》教学思想分析
《学记》教学思想分析《学记》是清代中国教育家曾国藩所著的一本教育著作,书中详细总结了曾国藩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
该书主要围绕实际操作中的教学方法、学生管理、学科学习等方面展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以下将对《学记》的教学思想进行分析。
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记》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
曾国藩强调个体差异,提倡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并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全人格和实际能力。
二、强调德育教育曾国藩在《学记》中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品格的关键。
他提出了“学君子,文以载道”、“纲准念双进,政法行必亲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三、提倡实践教学曾国藩在《学记》中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既宜堂堂,亦宜茅茅”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融入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他反对空洞的理论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学生互动和参与《学记》中强调了学生的互动和参与的重要性。
曾国藩提出了“孺子其望童敢问”、“勿轻略弟子问答”等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能力。
五、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曾国藩在《学记》中强调了学生个性差异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有子曰,我有法则,不自觉则自明”,认为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注重差异化的教学和个别化的指导。
他主张教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特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学记》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德育教育,提倡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注重学生个性差异。
《学记》里的教育思想
《学记》里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学》和《中庸》也都是出自《礼记》。
这三篇文章都同样精彩。
《学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说:当今的老师们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很多知识,而不顾学生能否消化,他们向学生讲的那些大道理,仅仅是照本宣科而已,根本不是老师自己心里真诚的想法,却要强迫学生去接受它。
像这样进行教育,必然会让学生学得不明不白,而且怨恨自己的老师。
学得很苦,却又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即使勉强修完学业,也会很快将它们抛到九霄云外。
这不正是当今应试教育的生动写照吗?今天的学生们咬紧牙关,熬完高中,高考一结束,就恨不得马上和过去一刀两断,他们抛弃学业的手段,相比两千年前,更是推陈出新,登峰造极了。
你看,我们高考刚刚结束,各地的学生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干同一件事情――撕书。
纸屑漫天,何其壮观!甚至新闻里还报道,有一个学生因为烧书,一不小心把宿舍给烧了。
造成这样的后果,和教育方式不当有很大关系。
那天,张松辉教授在讲座中提到,孔子的学生子路本来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混混,孔子上课的时候,子路经常戴着个鸡冠一样的帽子,在旁边嗷嗷乱叫,故意捣乱。
就是这样一个混混,由于经常在旁边捣蛋,渐渐被孔子的课堂所吸引,后来也爱上了学习,认认真真地跟着孔子学习。
那古代的老师们,是怎样进行教育的呢?我也只简单地引用《学记》里的三句话来做简单的说明。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老师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但不轻易开口解说,这是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不要一开始就讲,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反观我们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在课前就设计好了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达成和老师相同的认识,逐步认同老师的观点,接受教材的观念。
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是认同和接受的话,那我们的下一代,又如何超越前人呢?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须知,批判精神是创新能力最核心的内容。
如果不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是引导学生接受别人的观念,那么,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只是一句空话。
《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一部记述孔子思想和教育观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本文从《学记》中挑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进行探讨。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记》中的经典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教育理念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提倡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持谦恭之心,懂得尊重他人的权益、个性和自由。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建立的。
二、学以致用孔子在《学记》中还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学习知识不是为了追求纯粹的学问,而是为了使所学的知识能够直接用于生活实践中,实现改善个人和社会的目的。
孔子对知识的看法,是把它看作是一种行动的基础,而不是一种静态的事物。
三、实际操作是最好的检验在《学记》中,孔子还提出了实际操作是最好的检验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成功的标志不在于口头上的宣扬,而在于实际操作的效果。
只有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取得实际效果,才能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和人的素质。
四、不断完善自我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还涉及到了自我提升和不断完善自我的要求。
他认为,人的素质和能力都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和提高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五、启发人生的奥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启发人生的奥义,他提倡人们在追求知识和智慧时,不断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当人们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后,就会更加热爱生命,珍惜时间,竭力追求人生的完美。
综上所述,《学记》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对于现代教育教学也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更好地引领和教育学生,将其带入成功的道路。
《学记》的教学思想及其评价
《学记》的教育思想及其评价《学记》是中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学问题的文章,对于后世的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文中提出的一些教学方法至今仍被认可并采用,其历史意义可见一斑。
当然《学记》当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下面先谈谈其中的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吧。
1、强调应布置课外作业《学记》中说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意思是说在学校要开设一定的课程,回家后要巩固复习,也就是要布置课外作业。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所学的东西如果不及时复习大部分将会被遗忘,因此适当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课外作业也不只是对当所学内容的简单回忆,同时也是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因此,合理的课外作业应该是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用所学的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最好还带一些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去完成它,这样所收到的效果会更好,因为根据桑代克的学习效果律,当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体验时,建立的刺激反应联结会更牢固。
2、豫时孙摩《学记》中说到“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其中的“时”“孙”在今天看来是有科学依据的。
“时”就是强调要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时候把一些知识和技能传给他们,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今天心理学上所研究的关键期就证实了这个观点。
所谓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期就需要花几倍的努力才弥补,或将永远无法弥补”。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握准这个关键期,尤其是小学老师,因为很多技能的关键期都落在小学阶段,一些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在小学阶段由于得到良好的训练而形成的。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学记》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体现了古代教育家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深刻思考,对后世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记》提出了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教育要顺应自然规律的理念,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教学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学记》的教学思想出发,探讨其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启示。
《学记》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
在古代的教育思想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学记》提出了“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顺应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等思想。
这些思想在今天的教学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学记》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规律的理念。
在《学记》中,孔子强调“不违自然”,主张教育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能强求。
这一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样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现代社会,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和方法,使教育过程更加科学、有效。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面对自然,并学会适应和保护自然。
《学记》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在《学记》中,孔子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意思是说,教育者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要注重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动态。
这一思想对于今天的教学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实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学记》强调了教育要注重德育的重要性。
在《学记》中,孔子提出了“教无类”、“致学于正”等思想。
这些思想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新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
对于今天的教学工作来说,我们同样应该重视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试论《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试论《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教育著作,它涵盖了广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本文将论述《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并探索其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
1. 概述《学记》是由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弟子曾参编写的一本教育理论书籍。
它系统地总结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育思想2.1 以德育为先《学记》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价值观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2.2 尊重个体差异《学记》注重个体差异的教育,主张根据学生的才能和兴趣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这种差异化教育观念为今天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借鉴。
2.3 全面发展《学记》提出了“三继承、四维融”的教育原则,即学生应当继承前人的知识与智慧,发展自己的才能与潜力,并且在培养学生的智力的同时,也要注重身体、情感和社交的全面发展。
这为今天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指导。
3. 教学原则3.1 师生关系《学记》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提倡师者爱其弟子,弟子敬其师。
这种师生关系的亲密和尊重为今天的师生关系建立了基石。
3.2 敦品修业《学记》主张敦品修业的教学原则,即培养学生的品格和学业。
它强调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
3.3 知行合一《学记》倡导知行合一的原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当代意义《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在当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注重德育和个性化教育。
此外,它也提醒我们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扮演引导和榜样的角色。
总之,《学记》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著作,其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将其思想与原则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
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
本文主要论及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
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中公讲师侯婷婷带领大家共同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1.教育的地位《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
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
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玉;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晓真理。
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即使在《兑命》上,也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教育。
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
(二)“善喻”的教育方法1.“善喻”教学法的特点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为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予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来的时候给予开导。
《学记》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喻”即启发。
“善喻”即善于启发。
“善喻”教学法包括三个要点:一是“道而弗牵”。
“道”即“导”,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不能牵制束缚学生的思维,拉着他们的鼻子走二是“强而弗抑”。
“强”即鼓励、督促。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以鼓励和督促,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信心。
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我能我行,而不能压抑学生的思维,妨碍发展。
三是“开而弗达”。
“开”即“开端”,指提出问题;“达”即“通达”、“到达”,指问题的结论、答案。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必马上提供答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钻研。
去探究,力求自己解答。
2.“善喻”教学法的核心“善喻”教学法强调“道、强、开”,禁止“牵、抑、达”。
其核心在“道”(导),其目的在“和易以思”,要求在和谐的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这不仅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本质特征。
两手多年来,它一直为教育家们所推崇并付诸实践。
宋朝朱熹很重视“善喻”教学法。
他说:“指引者师之功也。
”又说:“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予始,而正之于终尔。
”朱熹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道”,在于“指引”,而不是“牵引”,这和“道而弗牵”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现在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师应营造和谐氛围,在课堂上当好组织者与指导者,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学记》中教育教学原则1.“豫时孙摩”与“长善救失”《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紧接着,《学记》从反面加以论证。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之所由废也。
”“豫、时、孙、摩”的教育思想包含着四条教育原则。
而一“兴”一“废”,则指出了“豫时孙摩”的极端重要性。
“豫”即“预”。
《学记》谈及对学生教育,应该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之前就加以防范。
如等到不良行为发生后再制止,就格外费力。
“时”即“及时”。
《学记》认为抓住适当时机,及时教学,便会获得最佳效果。
如错过时机,再勤奋费力,也难以取得成效。
“孙”即“顺”。
“循序渐进”。
要求循序渐进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不能好高骛远。
如“杂施”无序,学生学得夹生,只能事倍功半。
原苏联巴甫洛夫曾经再三告诫青年“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就是这个道理。
“摩”即“观摩”、“切磋”。
主张同学之间相互观摩,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
否则,独学而无友,必将孤陋寡闻,影响进步。
当然,《学记》还认为,交友要慎重,不要因为交友不慎,走上歧途。
“豫时孙摩”四条原则方法,置之当今,可以视为教学指南。
“教之所由兴”,在于它符合教学认知的一般规律。
“教之所由废”,在于它不“豫”违“时”、不“孙”无“摩”。
为使教学更有效地进行,《学记》还提出“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长善”即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
这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教育者的明智、技巧和艺术,就在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特有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志趣,大胆地让每一个人的才能得到尽量的发展。
甚至是在最平庸的、智力发展上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其实是“长善”的最好注脚。
“救失”即补救过失。
《学记》分析了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毛病,总结出了四种类型。
一为“或失则多”,表现为贪多务得,过于庞杂,缺乏专精;二为“或失则寡”,表现为学习单一,知识面过于狭窄;三为“或失则易”,表现为对学习的艰巨性估计不足,浅尝辄止;四为“或失则止”,表现为在学习中畏难退缩而裹足不前,缺乏积极进取的勇气。
这四种类型的缺点与毛瘸,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张三的,有李四的;有“多”的,有“寡”的;有“易”的,有“止”的,正是“心之莫同也”。
作为教师,就得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2.“教学相长”与“藏息相辅”《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还全面论证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指出了教与学是辩证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知识是无穷的。
教学是无止境的。
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学也能助长教,这就是“教学相长”。
现在,“教学相长”仍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提倡,只是语意有所偏重,着重指师生之间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而已。
《学记》又说:“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
”“藏息相辅”的原则要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劳与逸相结合。
学习时要尽心学习,休息时要尽心游乐。
这段话深刻的阐述了“正业”与“居学”——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
《学记》认为,课外若不练习好调弦,课内就完成不了乐教的任务;课外若不练习好声乐歌咏,课内就完成不了诗教的任务;课外若不练习好洒扫应对进退这些日常礼仪,课内就完成不了礼教的任务;课外若不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艺活动,就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
“正业”与“居学”是教育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藏修息游”,虽然只有4字,却全方位地探讨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接受知识与消化知识、学习与游乐、亲师与乐友等诸多关系,同时指出它们是相对的统一体,是整个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是很了不越的立体构建,它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致的。
(四)《学记》中的师生关系论1.“知其心”与“安其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心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
所谓“知其心”,是指以爱心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育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出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存在四种心理缺点:有的表现为贪多求全,不求甚解;有的表现为知识面狭窄,智力得不到发展;有的表现为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的表现为畏难而退。
这四方面是学生不同心理状态的反映,教师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心之其同”才能做到教之各异.对每个学生做到长其善而救其失。
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差异,学生本身的优劣,才能因材施教,才能补其所知,展其所长,知人才能善教,才能为人师。
正如《学说》所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学记》把“知其心”和“知其美恶”分别看作是教师进行“长善救失”和“博喻”的重要条件,并以此作为教师的重要条件.这是颇有见地的。
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有深浅不同,而且要了解学生资质有高低之分,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差异及每个人天赋上的差异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这样方能为人师,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和谐。
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学生能从教师处有所收获,不能有收获当然很难亲近其师,这里同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
教师“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学生才能“安其学而亲其师”。
《学记》强调:“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所谓“记问之学”是指死记硬背的学问。
其强调教师光靠掌握死记硬背的学问是不称职的。
教师不能深入挖掘课本内容,不能照顾到学生的需要,照本宣科,只管灌输,不管是否理解,只管填鸭,不管是否消化,将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直至对抗,使学生厌学,怨恨教师,进而荒废学业。
《学记》指出,教师除了要有“记问之学”外,还必须掌握“言语”和“听语”的本领。
在“言语”方面要求教师达到三个条件:“约而达”,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微而藏”,是要求教师语言精辟,能深入浅出地表达;“罕譬而喻”,就是要求教师表达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