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关系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六腑则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胆和三焦。
这些脏腑在中医理论中与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独到之处。
1. 心与疾病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是情志的主要器官。
心脏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并通过心脉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因此,心病常表现为胸闷、心悸等症状。
情志郁结也可导致心病发作。
中医治疗心病通常采用调整情志、舒缓心气的方法,如静坐冥想、适当的运动等。
2. 肝与疾病肝主疏泄,调节情绪,储藏血液。
中医认为,肝与情绪紧密相关,过度愤怒、抑郁等情绪可影响肝脏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常表现为胸闷、胁肋疼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肝病通常以调理情绪、舒解肝气为主,如饮食调理、针灸等。
3. 脾与疾病脾主运化,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产生营养。
中医认为,脾虚会导致消化不良、乏力等症状。
脾病也与湿邪有关,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中医治疗脾病通常以调理饮食、增强脾胃功能为主,如食疗、草药等。
4. 肺与疾病肺主气,主要功能是吸取空气并将氧气传递到全身。
中医认为,肺主气,但又与肝脏密切相关。
因此,肺病与情绪有关,如忧郁、悲伤等情绪可导致肺气不畅,进而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中医治疗肺病通常以调理情绪、增强肺气为主,如辟邪、运动等。
5. 肾与疾病肾是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负责排泄废物、调节水液平衡和生殖等功能。
中医认为,肾虚会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肾病常表现为腰酸、耳聋等症状。
中医治疗肾病通常以补肾为主,如补肾药物、运动等。
除了五脏,中医还有六腑,它们与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紧密相关。
疾病与腑的关系相对较少研究,但在中医治疗中仍然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腑的病症可通过中医药、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中医五脏的实证表现
中医五脏的实证表现1. 概述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生理活动与五脏密切相关。
五脏(心、肝、脾、肺、肾)在中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负责人体的生理功能,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中医五脏的实证表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与五脏的关系。
2. 五脏的实证表现2.1 心心脏是人体的主要脏器之一,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主宰人体神志、血液循环以及血脉的脏器。
当心脏出现实证问题时,可能会表现出以下症状:- 心悸:心跳加快或不规则,常伴有焦虑和恐惧感。
- 失眠:难以入睡或睡眠不深,常伴有梦多。
- 舌质红:舌头呈红色或有舌苔厚薄不均的现象。
- 小便多:尿量增加,常伴有淡黄色尿液。
2.2 肝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其功能与情绪、血液循环以及新陈代谢密切相关。
当肝脏出现实证问题时,可能会表现出以下症状:- 烦躁易怒: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或发脾气。
- 乳房胀痛:女性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或乳房增大的症状。
- 舌质偏红:舌头的颜色偏红,常伴有舌尖或舌边有瘀点。
- 大便燥结:大便干燥、排便不畅的现象。
2.3 脾脾脏在中医中负责运化水谷精微,以及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
当脾脏出现实证问题时,可能会表现出以下症状:- 食欲不振:对食物没有兴趣,食欲减退。
- 体倦无力:感到疲乏乏力,缺乏精力。
- 肌肉松软:肌肉无力,容易产生酸痛感。
- 痰湿困滞:容易出现口苦痰黏、腹胀气滞等症状。
2.4 肺肺脏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其功能与气机调畅、气血运行有关。
当肺脏出现实证问题时,可能会表现出以下症状:- 咳嗽痰多:咳嗽有痰,或咳嗽时咳出黄绿色痰液。
- 声音嘶哑:声音嘶哑、沙哑,或者声音无力。
- 气短胸闷:呼吸气短,容易感到胸闷。
- 畏寒肢冷:容易受寒,手脚发冷。
2.5 肾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功能与生殖、生长以及脑髓之精有关。
当肾脏出现实证问题时,可能会表现出以下症状:- 腰膝酸软:腰膝部位酸痛,感到无力。
- 夜尿频多:夜间尿频,尿量增多,尿液清淡。
《黄帝内经》第十九章理解
《黄帝内经》第十九章理解《黄帝内经》第十九章“玉机真脏论”,这一章内容中除讲解脉象、疾病成因外,还有一个比较神奇的地方,即:根据疾病传导规律推测病人会在一天内的那个时间段死亡。
传说中古代名医断人生死大概便是根据本章的理论推演的吧。
下面笔者就按四季脉象、病气传导、真脏脉、五虚五实、总结五个部分为各位讲解本章节内容。
由于本文为速讲性质,因此略过部分原文内容,对原文也有一定发散,读者有兴趣可对照原文阅读。
四季脉象春季脉象如弦,主应肝脏,属东方之木。
脉气来时,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所以叫做弦。
太过会使人记忆力衰退,精神恍惚,头昏而两目视物眩转,而发生巅顶疾病;其不及会使人胸部作痛,牵连背部,往下则两侧胁胠部位胀满。
夏季脉象如钩,主应心脏,属南方之火,脉气来时充盛,去时轻微,如钩(历来论述不详,但有一种说法,认为如钩是指鱼上钩,钓鱼线一下绷紧一下松弛的状态,笔者认为与原文描述较为相符),所以叫做钩脉。
太过会身体发热,皮肤痛,长疮;不及会使人心虚作烦,上部出现咳唾涎沫,下部出现气泄(指:肠鸣,腹急而痛,便急)。
秋季脉象如浮,主应肺脏,属西方之金,脉气来时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
脉气来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愠愠然郁闷而不舒畅;不及会使人呼吸短气,咳嗽气喘,气上逆而出血,喉间有喘息声音。
冬季脉象如营,主应肾脏,属北方之水,脉气来时沉而搏手,所以叫做营(营,是居住的意识,这是引申为潜藏,之脉气营居于内,脉象沉而实)。
太过会使人精神不振,身体懈怠,脊骨疼痛,气短,懒于说话;不及则使人心如悬,如同腹中饥饿之状,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作痛,少腹胀满,小便变常。
脾脉属土,位居中央为孤脏,正常的脾脉不可能见到,有病的脾脉是可以见到的。
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则使人九窍不通。
病气传导五脏的疾病会发生传变,按五行生克,某一脏器的病气一般是受其所生之脏所传,而又传导至其所胜之脏,停留在生它之脏,当最后传导至其所不胜之脏时,就可能导致死亡。
15种常见脉象的疾病对应
2014江西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备考:15种常见脉象的疾病对应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中公卫生人才网带着大家学习几种常见脉象对应哪些疾病。
1.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2.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3.弦脉: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
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
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
4.洪脉: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
主热证,阳热亢盛。
常见于高热病人。
5.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6.促脉: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
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
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7.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
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8.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9.缓脉: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
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经脉与五脏六腑有哪些关联
经脉与五脏六腑有哪些关联
育龙核心提示:经脉与五脏六腑有哪些关联?(一)经气虚实病机经络气血的虚实是经络病理变化的一种反映。
经络的气血偏盛,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过亢,破坏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
经脉与五脏六腑有哪些关联?
(一)经气虚实病机经络气血的虚实是经络病理变化的一种反映。
经络的气血偏盛,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过亢,破坏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
经络的气血偏衰,则能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而发病。
如足阳明胃经的病变,其经气盛则身热、消谷善饥、小便黄赤、癫狂等;其经气虚,则现寒栗、肠鸣胀满及足痿、胫枯等。
因此,经络的气血盛衰,可直接影响着与其相络属脏腑的气血衰盛。
(二)经气郁滞病机在正常情况下,经气通达则经脉气血的运行畅达。
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是由于经气不利,影响及气血的运行,常可累及所络属之脏腑以及经络循行部位的生理功能。
例如,表证常有遍身肌肉酸痛的症状,就是由于外邪束表,机体浅表经络的经气不畅所致;足厥阴肝经的经气不利,常是形成胁痛、瘿瘤、梅核气、乳房结块等的主要原因。
此外,情志的变化,也常常影响到经脉气血的运行,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
如抑郁伤肝、肝失疏泄、常可出现胁痛;思虑伤脾、脾之经气失畅,则不思饮食等。
经气不利、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又是某一经络气滞、血瘀的主要成因。
在经络病变中,最早出现的是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然后才会导致血瘀等病变。
编辑推荐:
医学在线:
2011国家医学考试:
医学考试在线:
医学在线:
来源:育龙-医学本页址:。
上古黄帝内经的把脉方法,教你看脉象虚实
上古黄帝内经的把脉方法,教你看脉象虚实健康的脉象正常的心脉:是平滑,象珠子流利。
正常的肺脉:微微浮。
正常的肝脉:微弦很有弹性柔和。
正常的脾脉:柔和,如流水,去而不返。
正常的肾脉:像石头沉在水底一样,坚韧有力。
根据脉象判断身体的虚虚实实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暑,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张元素(本)ppt课件
地黄丸
泻黄丸 益黄散、异功散 泻白散、甘桔汤 阿胶散
脾 沉缓 鼻
黄 困
虚 实 虚 实
肺 风浮 右腮
喘
肾 沉细 下颌
无精 虚 光
虚
地黄丸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张元素五脏补泻法
(《医学启源· 五脏补泻法、主治备要》):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肝欲散者,急食辛以散之,川芎。 补以细辛之辛;肝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 虚则补其母。苦以补肾,熟地黄、黄柏是也。 如无他证,惟不足,钱氏地黄丸补之。 泻以白芍药之酸。 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之。 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
《中藏经》: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 第一次发展,但失之略
(一)脏腑辨证说
——脏腑学说从理论到临床逐步完善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肝虚实(脉四条,方十一首,灸法一首) 肝实热(方5首) 肝胆俱实 肝虚寒(方6首) 肝胆俱虚 肝劳(论一首,方二首) 筋极(论三首,方七首,灸法七首) 坚症积聚(论一首,方四十四首,灸法六首)
气味(厚薄升降浮沉)
1、对药物的研究 分类(药类法象) 归经 2、制方大法
引经报使
用“气味厚薄论” 作为认识药物特点的理论依据
味为阴,味厚为纯阴,味厚则泄,
味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 气为阳,气厚为纯阳,气厚则发热, 气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
五脏六腑的病机
发展:肝阳化风
五脏六腑的 病机
热极生风
肝阳化风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
五脏六腑的病机
(1)肝与肾:
主要病机特点:
阴阳失调: 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 形成肝肾阴虚,阴不制阳 则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形成:多由于久病失 养,或年高脏气衰 弱,或汗下太过耗 气等所致。
主要病机特点:
➢ 心气不足,运血无力, 则心力、心律、心率有所 改变,血脉失充
——心悸气短, 动辄尤甚;
➢ 血行无力,心神失养, 则心神不足
——神疲乏力
➢并伴有气虚表现。
五脏六腑的病机 主要病机特点:
概念:心的阳气不 足,功能减退, 虚寒内生的病理 变化。
五脏六腑的病机
肺气不宣:
肺窍不利、呼吸不畅、卫气壅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咳嗽;恶寒,无汗
肺失清肃:
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功能失常。 胸闷气促,咳嗽痰多
肺失宣肃: 气机升降失调、呼吸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
胸部痞闷,咳逆上气;呼吸困难,气促喘息 ;痰多,水肿
五脏六腑的病机
概念:肺功能减弱的病理变化。 形成:多因肺失宣肃,日久不复,
易为燥邪所伤 大肠实热传肺
五脏六腑的病机
1.脾的生理病理特点: 脾的主要病机特点:消化吸收功能减退、
气血生成不足、 血液运行失常、 水液代谢失调。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病又常影响它脏,导 致其它脏腑的病变。
五脏六腑的病机
脾的病理变化内在基础是脾的阴阳失调 主要是脾的阳气失调。
(1) 脾的阳气失调 —— 脾气虚损、脾阳虚衰
小肠实热上炎于心
五脏六腑的病机
1. 肺的生理病理特点:
中医常见五脏病辩证及方剂
中医常见五脏病辩证及方剂神农本草堂观点:现在从事中医养生的人越来越多,如美容业,保健品业,直销业,初学中医理论,繁杂旁多,无从下手,如何在头脑快速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由为重要。
一指老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主讲中医诊断学,理论联系实践,深入浅出,让大家举一反三,在治疗中学习辩证,在辩证中学习方剂,中药,经络腧穴,让我们能真正的理解中医,应用中医,传播中医。
三、脾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相当于消化系统的消化与吸收功能,以及营养物质和水液的运送)《内经》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饮食入胃,游溢精神,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2.脾统血《内经》说:脾统血。
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内经》说:脾主口。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脾气通于口,脾气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4.脾主肌肉、四肢(营养四肢、肌肉)《内经》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径,必因脾乃得禀也。
《李东垣》说:脾胃俱旺,则饮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5,脾舍意《内经》说:脾藏意。
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愧乱,四肢不举。
《孙思邈》说:脾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
从上述生理和病理看来,中医的脾具有消化和调节体液,管理血行等作用,与西医的脾基本不同。
而中医的肠胃和西医的肠胃基本相同。
在临床上消化系统的疾患主要应从脾胃来治疗,同时应顾及肾肝(先天与后天关系)。
出血疾患和水肿、呼吸道疾病,有时也可以用治脾的方法来治疗。
脾病证治①脾气虚弱证[症状] 以倦怠,食欲不振,脘痛喜按,脘闷腹胀,大便稀薄,舌淡嫩或有齿痕为主证。
或有面黄,嗳气,吐酸,舌苔白,脉虚等。
可出现声低气短,动则气有下坠感,或有胃下垂,肾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或出现各种出血症状或发热。
或出现脘痛,胁腹胀满,吐酸或肠鸣腹泻,苔白腻,脉弦等肝胃不和症状。
西医对照:慢性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小儿营养不良、内脏下垂、脱肛、乳糜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可见此证。
经典:四脉六脉八脉十脉!(临床脉法)
经典:四脉六脉八脉十脉!(临床脉法)四脉为纲诊法脉状种种,内外脏腑之诊,全赖于(概括)浮、沉、迟、数四者为大纲耳。
又以独浮、独沉、独迟、独数为准则,独见何部,即以何部深求其表里,脏腑之所在。
经云:寸口脉浮为在表。
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
注:这里寸口兼两手六部而言。
不专指右寸也。
1、浮沉是审起伏,迟数是察至数。
凡浮之不浮,不沉而在中,不迟不数而五至者,谓之平脉。
是有胃气。
可以神求,不可以象求也。
如一见浮沉迟数之象,斯为病矣。
浮象在表应病亦在表;浮脉虽有里症,则主表其大纲也。
过浮为外邪过猛,抗病力过激,致正气受损较重,无力维持其自身阴阳的最低平衡。
故病情较重。
2、沉象在里,应病亦在里,沉脉虽或有表证,则主里其大纲也。
3、数为阳,阳主热,而数有浮沉。
浮数应表热。
沉数应里热。
虽数脉亦有病在藏里者。
然六腑为阳,阳脉营其腑,则主腑其大纲也。
过数为热邪太盛,阴气损伤,潜敛之力不能制药其数,皆由阳亢之极而阴不能维系之重症。
4、迟为阴,阴主寒,而迟有浮沉。
浮迟为表寒。
沉迟为里寒。
虽迟脉多有病在腑,然五脏为阴。
而阴脉营其脏,则主脏其大纲也。
脉状种种,概括为浮、沉、迟、数。
然四者之中,又以独浮,独沉,独迟,独数为准则。
独见何部,即以何部深求其表、里、脏、腑之所在。
一、浮脉1、脉象与分析:轻按即得,浮泛于皮肤之表,举之则泛泛流利,按之则稍减而不空。
说明,浮脉脉力,浮东八脉为纲诊法浮主表,沉主里,二脉之下轻重辨之。
迟主寒,数主热,二脉以息之至数分之。
大主邪实,细主正虚,二脉以形之阔窄分之。
长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脉以部之长短分之。
八脉为纲,即三部分持成定法说;浮主表,沉主里,二脉指下,轻重辨之;迟主寒,数主热,二脉以息之至数分之;大主邪实,细主正虚,二脉以形之阔窄分之;长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脉以部之长短分之;此八脉为纲也。
浮取能观察有无外感表证(心和肺);中取(浮沉之间)能观察脾胃机能变化(脾和胃);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肾和肝)。
58个脏腑辨证【值得收藏】
58个脏腑辨证【值得收藏】一、心与小肠病辨证心病证候: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实证有气火痰郁、寒凝、瘀血等。
心病症状:以神志症、精神异常、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烦躁、谵语及面色、舌象和血脉表现为常见。
小肠证候:虚证有小肠虚寒(脾阳虚);实证有小肠实热,小肠气痈(寒滞肝脉)证。
小肠病症状;以小肠的分清泌浊失常为主,表现为二便异常。
(1)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临床表现]其三证既有相同的特点,又有不同表现应注意鉴别。
相同点:有二点,一是神志症的心悸怔忡;二是气虚症的胸闷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
不同点:三证分述如下:心气虚:以气虚症状为主,主要表现面色、舌象和脉象变化。
面、舌色淡,脉虚。
心阳虚:气虚症状明显加重,同时出现虚寒表现。
有畏寒肢冷、心痛,面色白或晦暗,舌质淡苔白滑,脉微细。
心阳暴脱:气虚症状极重,虚寒象突出,且神志异常亦重。
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舌淡紫青滑,脉微欲绝。
[证候分桥]盖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证以心气虚、心脏全身机能衰退为病理基础;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出现虚寒象;进而虚脱亡阳则为暴脱证,为审证要点。
气虚,宗气不足,神无所主,则表现一派心气虚症,如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盛等。
气虚血运无力,濡养不足,则有血虚不荣症,面、舌色淡,脉虚无力。
气虚及阳,失却温煦功能,故现虚寒象,如畏寒肢冷等;阳虚寒凝,气血郁滞,心脉痹阻,故有心痛证,脉道不充,则微细。
阳气暴脱,阴津无依,则冷汗肢厥;宗气大泄,血脉瘀滞,心神失养,是以亡阳诸证具在。
总之,其病理可概括为气虚阳衰,血运不足,神失所养基本过程。
(2) 心血虚与心阴虚[临床表现]上二证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为其共症。
不同症状:心血虚有血虚症,如眩晕健忘,面、唇、舌色淡,脉细弱等。
心阴虚必兼有虚热象,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颜红赤、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其阴血不足病因,一是先天或后天生成不足;一是损伤太过,如失血、热病、七情等因。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如何分析疾病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如何分析疾病关键信息项:1、五脏六腑的定义及功能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五脏六腑与疾病的关联机制关联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基于五脏六腑学说的疾病诊断方法诊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诊断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五脏六腑学说指导下的疾病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治疗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案例分析病例详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过程与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五脏六腑的定义及功能111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心主血脉和神志,其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心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心慌、心悸、失眠等症状。
112 肝主疏泄和藏血,具有调节情志、促进消化、贮藏血液等作用。
肝功能失调可能出现情绪抑郁或急躁、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
113 脾主运化、统血,负责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同时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
脾失健运可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出血等病症。
114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功能异常会引起咳嗽、气喘、胸闷、水肿等症状。
115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为人体先天之本。
肾的功能失常可能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水肿、呼吸短促等。
12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大肠主传化糟粕。
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伤寒论27种脉诊详解
伤寒论27种脉诊详解《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它对于研究中医脾胃病、肝病、风湿病、病毒感染等疾病有很大帮助。
其中,脉诊在中医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详细解释了《伤寒论》中的27种脉象,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 缓脉:脉慢而细软,如丝缕相连。
多见于气虚、血虚、胃虚等症。
2. 紧脉:脉紧而有力,如坚强之意。
多见于气郁、肝郁、血瘀等症。
3. 散脉:脉象散乱,无规律可循。
多见于寒热、水肿、肠胃疾病等症。
7. 局脉:脉象只在一处感受得到,如被框固定之意。
多见于外伤、损伤等症。
8. 虚脉:脉搏虚弱无力,象几乎失去之意。
多见于气虚、血虚、脾虚等症。
9. 实脉:脉象有力有力,坚实有力之意。
多见于实热、实寒、实症等疾病。
12. 添脉:脉象间断不连续,如有间欠之意。
多见于疲劳、过度劳累等症。
13. 促脉:脉搏加快,短促有力之意。
多见于急症、焦虑等病症。
15. 连脉:脉搏连续流畅,如水流不止之意。
多见于气血畅通、康复之时。
16. 阴脉:脉象细弱,只能在尺部感受到。
多见于阴虚内热等症。
17. 阳脉:脉象粗大,有力有气。
多见于阳虚、阳盛等症。
18. 革脉:脉象有点晃动感,如革质之间的摩擦之意。
多见于疟疾、清热解毒等症。
20. 衰脉:脉搏弱小,如逐渐消失之意。
多见于病程逐渐加重之时。
21. 继脉:脉搏有原有亡,如旧时相承之意。
多见于恢复阶段。
23. 虚实交错脉:脉搏时强时弱,不规律之意。
多见于阴阳失调。
24. 脏腑脉:脉象似有不同器官之感。
如心悸、神志不清等症。
25. 季节脉:脉象随季节而异,如春季多舌苔、夏季多出汗等。
26. 时间脉:脉象随时间而异,如清晨脉象略弱、午后脉象稍强等。
总之,《伤寒论》中提到的27种脉象,是通过中医悠久的历史和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
读者可以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脉象,对各种病症的诊断和治疗起到很大的帮助。
1959年资料6 22名肝硬化病人经络测定的初步报告
小结
①检查了22名肝硬化病人的经络(原穴)。
②变化最多的是肝胆二经。
③每个有腹水或浮肿的病人三焦经都有变化。
参考文献
①江苏中医学校著“针灸学经络篇”,江苏人民出版社。
②曾兆麟等著“皮肤穴位导电与温度正常值的测定”,上海中医药杂志,58年12月33页。
③萧友山著“从皮肤通电抵抗看到的经络形态”,中医杂志,58年2月121页。
④张协和等著“经络测定仪的诊病原理及其使用方法”,中医杂志1958年9月579页。
⑤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⑥张仲景著“伤寒论”。
⑦李念莪内经知要经络篇。
⑧龚延贤著“寿世保元五脏六腑脉病虚实篇”。
②我们所选择的肝硬化病人,从检查的结果来看,肝、胆经有变化,大部份肝胆经都有变化,古人认为胁下鞕满(6)为少阳经病,足少阳是胆经,所以胆经不正常。勿论是肝经虚或肝经实都可以出现胁痛或两胁拘急(8)等症状,肝病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也就是两胁肋部的胀满或痛。肝和胆相表里,同时肝胆经的经络路线皆行于人体的两侧(7),因此可以认为肝硬化病人的肝经和胆经有变化,反过来说,若肝经和胆经有变化的应该考虑是否有肝硬化或其他肝脏病。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22名肝硬化病人经络测定的初步报告
天津中医学院研究班于致顺 前言 在皮肤的一定部位,可以反映出各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就是说明这个问题(1)。
近世用实验的方法也证明了内脏代谢功能的改变,可以在其相应的皮肤表面出现出物理的特征,如:导电量的大小,皮肤表面的温度等。在病理上亦曾在浮肿性肾脏患者或其他疾病患者身上发现在一定的部位导电量与他处不同,并且与祖国医学的经络相一致,同时还发现原穴可以代表某经的变化(3)。根据这些我们就22名肝硬化病人,测定其原穴的皮肤导电量(皮肤电阻)以观察经络和疾病的关系,因为我们观察的病例还非常少,时间不长,没能细致的观察,因此关于和预后的关系等还须要进一步观察。
【脉诊:虚实脉】
【脉诊:虚实脉】虚实虚与实对,二脉举按皆得,而刚柔异质。
实为邪气实,虚乃本气虚。
虚:虚脉大而松,迟柔力少充。
多因伤暑毒,亦或血虚空。
(迟大而软,按之无力。
按《脉经》言:“隐指豁空。
”非是。
诸脉中,唯芤、革二脉言空,以虚脉而言空,能别乎革,难别乎芤。
濒湖曰:“脉虚身热,为伤暑,亦主血虚。
”)实:实脉大而圆,依稀隐带弦。
三焦由热郁,夜静语犹颠。
(浮沉皆得,长大带弦。
按《脉经》言:“应指幅幅然。
”非是。
幅幅,坚实貌,乃牢紧脉,非实脉也。
伤寒胃实谵语,或伤食气痛。
《三指禅》)1.虚脉脉来乏力,浮大松软,内中不足,举按满指,重按无力。
叔和言往来迟慢,大而松软,按之无力,重按指下豁然空虚,其中迟大软空,为后世原则。
(1)特点:①虚脉体软势减,不及平脉,且形大搏动力差,浮取松软满指,中候沉按少力,皆由内中不足所致。
辨别虚脉,总以虚大而软为要点。
无论中取、重按,都是软弱无力的。
②有生理、季节、病因之别,人有禀赋不同,脉亦应之。
体虚内弱,其脉多虚;天有冬夏之别,脉亦应之。
夏季暑热,腠理开泄,其脉亦虚(亦有洪者)。
致病有虚证、实证,故脉亦有应之,正气不足,内伤久病,脉来则多虚;肌肉坚者多实,肌肉虚弱者多虚;夏季多虚,冬季多实;邪甚多实,正衰多虚。
(2)脉理:①气血两虚,气虚不足以运行血液,搏击力弱,则脉来力减;血虚不足以充养脉气,脉体松而大,见虚脉之形。
若气虚不敛脉道,脉道弛缓,气失统运,血行怠慢,则可见兼迟象。
②感受暑热邪毒,损伤体阳,气散于外,脉道弛缓豁大,浮显体表之位,故脉来虚并兼浮大之象。
暑热伤津,身热自汗,致使津液亏损,血脉不足,造成脉管胀大而软,故脉来虚软无力。
③久病阴血亏损,精气内夺,气不充脉,孤阳无依而浮越外张,外有余,内不足,故脉来形大松软,鼓搏力减而见虚象,或兼迟象。
郑友谅认为:“虚脉之浮大,为阴血不济,致阳气浮越,或因气不敛,不敛者由于腠理虚,玄府开或经脉不敛,行迟者,为其气食统运之机,故脉迟,软者为脉管无弹力。
脏腑六脉诊法
脏腑六脉诊法此即上古诊法其一也。
脏腑同气,所以古人不立六腑脉诀。
但既以浮取候腑,沉取候脏,数为腑病,迟为脏病;又以急大缓涩沉甚者为脏,微急微大微缓微涩微沉者为腑,其故何耶?盖急大缓涩沉甚者,浮沉皆然,微者浮取则然,而沉取则不然也。
二说似异而实同,要之浮中有沉,沉中有浮,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即如上竟上者,胸头中事;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胫中事。
其实寸脉亦有主下病者,尺脉亦有主上病者。
此诊家活妙,许氏所谓以意会之,非言语可传得之。
——李梴《医学入门》心心浮大散是本宫,心之本宫,平脉也。
虚实贼微邪过宫脉也。
余皆杂脉相兼而见。
微大邪归小肠中。
大即洪也,微有初暂而不久意,详总看十变脉注,各部仿此。
脉有轻重,如:左寸,先以轻手得之是小肠,后重手如六菽之重得之是心。
左关,先以轻手得之是胆,后以重十二菽取之是肝。
左尺,先以轻手得之是膀胱,后重手如十五菽之重取之是肾。
右寸,先以轻手得之是大肠,后以重手如三菽之重得之是肺。
右关,先以轻手得之是胃,后重手如九菽之重得之是脾。
右尺,先以轻手得之是三焦,后以重手如十五菽之重取之是命门。
浮数风热头疼痛;数兼弦紧而言,浮数主头疼,身热面赤,骨节烦疼,甚则心痛面赤,乃外感郁热表症。
小肠为膀胱之标,故脉见此。
浮迟腹冷胃虚空;浮而带迟,主小腹寒痛,胃弱嗳酸。
浮虚偏头耳颊痛,手太阳经虚,苦偏头痛,耳颊痛。
浮弦疝痛滑多虫;诀云:急则肠中痛,不通是也。
浮弦而滑,主疝痛,食虫甚多。
如面生有白点者,必有血龟。
浮紧而滑为淋闭,浮紧而滑,为淋,或二便闭涩。
浮洪膈胁满难通;胸连胁满,痰热盛也,浮长风眩成癫痫,浮大而长,为风眩癫痫。
浮实面赤热生风;浮实,面赤如騂,热则生风。
诀云:大实由来面赤风,燥痛面色与心同。
浮濡虚损足多汗,浮濡,五脏虚极,而汗出于足,盖五脏丝系发之于足故也。
浮芤积瘀吐痢红;血瘀胸中不散,以致气道不通,在内作声,气升则吐血,气降则便血下痢,甚则吐痢交作。
浮溢骨痛心烦躁,左寸脉满过关部,主骨节疼痛,心中烦躁,面赤,乃心热之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一、肝脏脉病虚实肝象木。
旺于春。
其脉弦。
其神魂。
其候目。
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
其声呼。
其臭臊。
其味酸。
其液泣。
其色青。
其藏血。
足厥阴其经也。
与胆合。
胆为腑主表。
肝为脏主里。
肝气盛为血有余。
则病目赤。
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
气逆则头眩。
耳聋不聪。
颊肿。
是肝气之实也。
则宜泻之。
肝气不足。
则病目不明。
两胁拘急。
筋挛。
不得太息。
爪甲枯面青。
善悲恐。
如人将捕之。
是肝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肝愈于夏。
夏不愈。
甚于秋。
秋不死。
持于冬。
起于春。
于日愈在丙丁。
丙丁不愈。
加于庚辛。
庚辛不死。
持于壬癸。
起于甲乙。
于时平旦慧。
下晡甚。
夜半静。
禁当风。
肝部左手关上是也。
关部脉来。
绰绰如按琴瑟之弦。
如揭长竿。
春以胃气为本。
春肝木旺。
其脉弦细而长。
是平脉也。
反得微涩而短者。
是肺之乘肝。
金之克木。
谓之贼也。
大逆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
是心乘肝。
子之乘母。
为实邪。
虽病当愈。
反得沉濡而滑者。
是肾乘肝母之克子。
为虚邪。
虽病当愈。
反得缓而大者。
是脾之乘肝。
为土之凌木。
为微邪。
虽病不死。
肝脉来盈实而滑。
如循长竿。
曰平病肝脉来急益劲。
如新张弓弦。
曰肝死。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
责责然如新张弓弦。
色青白不泽。
毛折乃死。
二、心脏脉病虚实心象火。
旺于夏。
其脉如钩而洪大。
其候舌。
其声言。
其臭焦。
其味苦。
其液汗。
其养血。
其色赤。
其藏神。
手少阴其经也。
与小肠合。
小肠为腑主表。
心为脏主里。
心气盛为神有余。
则病胸内痛。
胁支满。
胁下痛。
背膊间痛。
两臂内痛。
喜笑不休。
是心气之实也。
则宜泻之。
心气不足。
则胸腹大。
胁下与腰背相引痛。
惊悸恍惚。
少颜色。
舌本强。
善忧悲。
是心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心愈于长夏。
长夏不已。
甚于冬。
冬不死。
持于春。
起于夏。
于日愈于戊己。
戊己不已。
加于壬癸。
壬癸不死。
持于甲乙。
起于丙丁。
于时日中慧。
夜半甚。
平旦静。
禁温衣热食。
心部在左手寸口是也。
寸口脉来。
累累如连珠。
如循琅曰平。
夏以胃气为本。
夏心火旺。
其脉浮洪大而散。
名曰平脉也。
反得沉濡而滑者。
肾之乘心。
水之克火。
大逆不治。
反得弦而长。
是肝乘心。
母之克子。
虽病当愈。
反得缓而大。
是脾乘心。
子之乘母。
虽病当愈。
反得微涩而短。
是肺之乘心。
金之凌火为微邪。
虽病不死。
病心脉来。
喘喘连属。
其中微曲曰心病。
死心脉前曲后倨。
如操带钩。
曰心死。
真心脉至。
牢而搏。
如循薏苡。
累累然。
其色赤黑。
不泽。
毛折乃死。
三、脾脏脉病虚实脾象土。
旺于长夏。
其脉缓。
其候口。
其声歌。
其臭香。
其味甘。
其液涎。
其养形肉。
其色黄。
其藏意。
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
胃为腑主表。
脾为脏主里。
脾气盛。
为形有余。
则病腹胀。
溲不利。
身重苦饥。
足痿不收。
善螈。
脚下痛。
是为脾气之实也。
则宜泻之。
脾气不足。
则四肢不用。
后泄。
食不化。
呕逆。
腹胀肠鸣。
是为脾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脾愈在秋。
秋不愈。
甚于春。
春不死。
持于夏。
起于长夏。
于日愈于庚辛。
庚辛不愈。
加于甲乙。
甲乙不死。
持于丙丁。
起于戊己。
于时日中慧。
平旦甚。
下晡静。
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
用苦以泄之。
甘以补之。
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部右手关上是也。
六月脾土旺。
其脉大。
阿阿而缓。
名曰平脉也。
长夏以胃气为本。
反得弦而急。
是肝之乘脾。
木之克土。
为大逆不治。
反得微涩而短。
是肺之乘脾。
子之乘母。
不治自愈。
反得浮而洪者。
是心之乘脾。
母之归子。
当瘥不死。
反得沉濡而滑者。
是肾之克脾水之凌土。
为微邪。
当瘥。
脾长而弱。
来疏去数。
再至曰平。
三至曰离经。
四至曰夺精。
五至曰命尽。
六至曰死。
病脾脉来。
实而盛数。
如鸡举足。
曰脾病。
死脾脉来。
坚锐如鸟之啄。
如鸟之距。
如屋之漏。
如水之溜。
曰脾绝。
真脾脉至。
弱而乍数乍疏。
其色不泽。
毛折乃死。
四、肺脏脉病虚实肺象金。
旺于秋。
其脉如毛而浮。
其候鼻。
其声哭。
其臭腥。
其味辛。
其液涕。
其养皮毛其藏气。
其色白。
其神魄。
手太阴其经也。
与大肠合。
大肠为腑主表。
肺为脏主里。
肺气盛为气有余。
则病喘咳上气。
肩背痛。
汗出尻阴股膝胫足皆痛。
是为肺气之实也。
则宜泻之。
肺气不足。
则少气不能报息。
耳聋嗌干。
是为肺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肺愈在冬。
冬不愈。
甚在夏。
夏不死。
持于长夏。
起于秋。
于日愈在壬癸。
壬癸不愈。
加于丙丁。
丙丁不死。
持于戊己。
起于庚辛。
禁寒衣寒饮食。
于时下晡慧。
夜半静。
日中甚。
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以辛泄之。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
平肺脉微短涩而如毛。
秋以胃气为本。
病肺脉来。
上下如循鸡羽曰病肺病。
其色白。
身体但寒无热。
时时欲咳。
其脉微迟。
为可治。
秋金肺旺。
其脉浮涩而短。
是曰平脉也。
反得浮大而洪者。
是心之乘肺。
火之克金。
为大逆不治。
反得沉濡而滑者。
是肾之乘肺。
子之乘母也。
不治自愈。
反得缓大而长阿阿者。
是脾之乘肺。
母之归子。
虽病当愈。
反得弦而长者。
是肝之乘肺。
木之凌金。
为微邪。
虽病当愈。
肺脉来泛泛而轻。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再至曰平。
三至曰离经。
四至曰夺精。
五至曰死。
六至曰命尽。
肺脉来。
如物之浮。
如风吹毛。
曰肺死。
秋胃微毛曰平。
胃气少毛多曰肺病。
但如毛无胃气曰死。
毛有弦曰春病。
弦甚曰今病。
真肺脉至。
大而虚。
如毛羽中人肤然。
其色青白不泽。
毛折乃死。
五、肾脏脉病虚实肾象水。
旺于冬。
其脉如石而沉。
其候耳。
其声呻。
其臭腐。
其味咸。
其液唾。
其养骨其色黑。
其神志。
足少阴其经也。
与膀胱合。
膀胱为腑主表。
肾为脏主里。
肾气盛。
为志有余则病腹胀飧泄。
体肿喘咳。
汗出憎风。
面目黑。
小便黄。
是肾气之实也。
则宜泻之。
肾气不足。
则厥。
腰背冷。
胸内痛。
耳鸣苦聋。
是为肾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
肾病者腹大体肿喘咳汗出憎风。
虚则胸中痛。
于四时病在肾愈在春。
春不愈。
甚于长夏。
长夏不死。
持于秋。
起于冬。
于日愈于甲乙。
甲乙不愈。
甚于戊己。
戊己不死。
持于庚辛。
起于壬癸。
无犯尘垢无衣炙衣。
于时夜半慧。
日中甚。
下晡静。
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
咸以泄之。
苦以补之。
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
肾脉来。
如引葛。
按之益坚。
曰肾病。
肾属水。
其脉大紧。
身无痛。
形不瘦。
不能食。
善惊悸。
以心萎者死。
冬肾水旺。
其脉沉濡而滑。
名曰平脉也。
反得浮大而缓者。
是脾之乘肾。
土之克水。
为大逆不治。
反得浮涩而短者。
是肺乘肾。
母之归子为虚邪。
虽病可治。
反得弦细而长者。
是肝之乘肾。
子之乘母。
为实邪。
虽病自愈。
反得浮大而洪者。
是心之乘肾。
火之凌水。
虽病不死。
死肾脉来。
发如夺索。
辟辟如弹石。
曰肾死。
冬胃微石曰平。
胃少石多曰肾病。
但石无胃气死。
石而有钩曰夏病。
钩甚曰今病。
藏真下于肾藏骨髓之气。
真肾脉至。
搏而绝。
如弹石。
辟辟然。
其色黄黑不泽。
毛折乃死。
诸真脏脉见者。
皆不治。
六、胆经虚实病候胆象木。
旺于春。
足少阳其经也。
肝之腑也。
谋虑出焉。
诸腑脏皆取决断于胆。
其气盛为有余。
则病腹内冒冒不安。
身躯习习。
是为胆气之实也。
则宜泻之胆气不足其气上嗌而口苦。
善太息呕宿汁。
心下淡淡如人将捕之。
嗌仲介介数睡。
是为胆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
七、小肠虚实病候小肠象火。
旺于夏。
手太阳其经也。
心之腑也。
水液之下行为溲便者。
流于小肠。
其气盛为有余。
则病小肠热。
焦竭干涩。
小腹胀。
是为小肠之气实也。
则宜泻之小肠不足。
则寒气客之。
肠病惊跳不言。
乍来乍去。
是为小肠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
八、胃经虚实病候胃象土。
旺于长夏。
足阳明其经也。
脾之腑也。
为水谷之海。
诸脏腑皆受水谷之气于胃气盛有余。
则病腹胀。
气满。
是为胃气之实也。
则宜泻之。
胃气不足。
则饥而不受水谷。
飧泄呕逆。
是为胃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
胃脉实则胀虚。
则泄。
关脉滑。
胃内有寒。
脉滑为实气满不欲食。
关脉浮。
积热在胃内。
九、大肠虚实病候大肠象金。
旺于秋。
手阳明其经也。
肺之腑也。
为传导之官。
变化糟粕出焉。
气盛为有余。
则病肠内切痛。
如锥刀刺无休息。
腰背寒痹挛急。
是为大肠气之实也。
则宜泻之。
大肠气不足。
则寒气客之。
善泄。
是大肠之气虚也。
则宜补之。
诊其右手寸口脉。
手阳明经也。
脉浮则为阳。
阳实者大肠实也。
苦肠切痛。
如锥刺无休息时。
十、膀胱经虚实病候膀胱象水。
旺于冬。
足太阳其经也。
肾之腑也。
五谷五味之津液。
悉归于膀胱。
气化。
分入血脉。
以成骨髓也。
而津液之余者入胞。
则为小便。
其气盛为有余。
则病热。
胞涩小便不通。
小腹偏肿痛。
是为膀胱气之实也。
则宜泻之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
胞滑。
小便数而多也。
面色黑。
是膀胱之气虚也。
则宜补之。
十一、三焦虚实病候三焦者。
上焦中焦下焦是也。
上焦之气。
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贯鬲。
布胸内。
走腋。
循太阴之分而行。
上至舌。
下至足阳明。
常与营卫俱行。
主纳而不出也。
中焦之气。
亦并于胃口。
出上焦之后。
此受气者。
泌糟粕。
承津液。
化为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化而为血。
主不上不下也。
下焦之气。
别回肠。
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主出而不纳。
故水谷常并居于胃。
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也。
谓此三气。
焦干水谷。
分别清浊。
故名三焦。
三焦为水谷之道路。
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气盛为有余。
则胀。
气满于皮肤内。
轻轻然而不牢。
或小便涩。
或大便难。
是为三焦之实也。
则宜泻之。
三焦之气不足。
则寒气客之。
病遗尿。
或泻利。
或胸满。
或食不消。
是三焦之气虚也。
则宜补之。
诊其寸口脉迟。
上焦有寒。
尺脉迟。
下焦有寒。
尺脉浮者。
客阳在下焦。